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概述
20世纪以来, 西方学者提出了许多关于需求激励的理论。其中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 (A.H.Maslow 1908-1970) 于1943年发表的《人类动机的理论》一书中提出的需求层次论成为西方最有名的激励理论, 并被广泛应用于管理、教育等领域。
马斯洛需求层次论的主要内容:人的需求可以分为五个层次, 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其中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是低层次的需求, 可以通过简单的外部条件得以满足。而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是较高层次的需求, 需要通过完善的外部条件及良好的内部因素才能得到实现。一段时间内人可能有多个层次的需求, 但只有一种需求占主导地位。当一个层次的需求满足后, 下一个更高层次的需求成为主导需求。已经被基本满足的需求对人将不再有激励作用, 而在一个时期内人的主导需求将成为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来源。但任何一个需求并不会因为下一个层次的需求的到来而消灭, 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1]。
2 高职学生数学学习现状与教师教学现状
2.1 学生学习状况
(1) 一些学生高中阶段偏科, 数学基础参差不齐, 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各不相同, 有的科学合理, 有的则不尽如人意; (2) 对为什么学数学, 高等数学学习有什么作用理解有误, 学习数学仅仅是为了通过考试或为了获得学分, 学习中处于被动地位, 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 (3) 认为数学语言生涩高深, 数学理论过于抽象造成了对数学学习的畏惧心理, 进而丧失了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
2.2 教师教学状况
(1) 内容更新迟缓, 教学内容和结构上沿用传统的知识体系, 基本上是本、专科教材的“删节版”。 (2) 与专业培养目标割裂, 在课程体系上过多地考虑数学学科本身的系统完整性和逻辑性, 服务性功能不足。 (3) 教师与学生互动不足, 缺乏和学生的感情交流, 导致学生学习状况, 心理状况信息反馈渠道不畅[3]。
3 运用需求层次理论指导高职数学教学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人最基本的需求是生理需求。在校的高职学生基本上是由父母提供所需的生活资料, 可以说其生理层次的需求是得到基本满足的。而学校为其提供生活学习的场所及人际交流、融入社会的环境, 从这个层面上看学校应提供良好的满足学生安全需求, 社会需求及自我认同需求的外部条件。学生处于大学校园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中, 其人身安全的需求是可以得到满足的。从学业的角度看, 与学生来说, 安全需求主要来自于一门学科的成绩高低甚至是能否通过[2]。目前有很大部分的高职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就处于仅有安全需求的阶段。究其原因, 无非是因为学生们不知道学高等数学中的微积分, 微分方程等内容在今后的生活与工作中有什么用, 只把它作为大学里的一门必修课来看待。
再者, 数学作为一门理论学科, 由于其本身严密的逻辑性, 教师在授课时花大量的时间进行公式, 定理的证明与推导以及对重要概念的阐述。比如在讲到定积分的概念时, 教师们基本都会以求曲边梯形的面积及变速直线运动的距离问题为例, 总结出“分割, 近似替代, 求和, 取极限”这样四步, 最后将这两个问题都归纳为求和式极限上来。进而抽象出定积分的概念。但由于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是基于期末考试的成绩, 而考试中在主要涉及的是积分计算的技巧而较少涉及对微积分思想的理解。而“化整为零, 积零为整, 以直代曲, 以不变代变”的微积分思想却并没有给学生留下什么印象。相反, 如果能让学习者的安全层次需求得以很大程度的满足, 那么社会需求, 得到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就会接踵而来。为此可以作以下两方面的尝试
3.1 调整学生数学成绩的构成
目前, 我国的高职院校大多采用学分制, 而数学课的学分获得基本是由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按不同的权重组合出一个综合成绩, 再看这个综合成绩是否符合一定得标准来决定学生是否能获得学分。这样的评价方法虽然较高中阶段只看考试成绩的评价方法更具综合性和机动性, 但由于目前学生的平时成绩大多是出勤率和作业完成情况的机械反映, 且在最后的综合评定中所占比例相对较小。这就造成部分学生能完成微积分的计算, 但不能理解微积分的概念。
从需求层次理论上看学生更关注的不是是否理解到严谨的数学理论和精妙的数学方法, 而是能不能拿到学分。这样的需求是低层次的安全性需求。如果能通过对学生学分获得方式的调整使得学生的安全性需求得到更大的满足, 那么自然他们就会有更多的关于数学学习的主动需求了。
首先可以适当增大平时成绩在综合评定中的权重, 以其为准绳来调节学生平时学习和期末考试失调的重视程度, 与此同时也增加了教师对学生成绩的可控性。对于教师而言也是一个工作重心适当转移的信号。目前我很多大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多关注自己的课是否讲的具有理论高度, 是否精彩, 但有时忽略了学生听课的状况, 更谈不上对个体学生学习状况, 心理状况的了解了。当调整平时成绩的权重后, 教师会更多去了解学生, 关心学生, 对于那些从高中阶段就开始惧怕数学, 讨厌数学的学生, 在教师的关怀和理解下能获取到更多的安全感, 更愿意去听去了解他 (她) 所讲授的“数学”。
其次是对平时成绩构成的调整。由于教师对学生缺乏深入了解, 所以平时成绩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情况。如果能把对一些关键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加入到平时考核中, 比如可以将学生对导数概念、定积分概念、微元法的理解加入到平时成绩的考核中, 势必可以增加平时成绩的可信度。在这里甚至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一些小的实践性质的数学论文或讨论在专业课中的与数学相关的简单问题并做答辩, 以论文答辩的成绩或讨论结果作为总成绩的重要构成。从客观及主观两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并让他们在取得好成绩的同时获取习得知识和社会认同的满足, 使他们从安全性需求中解脱, 追求更高层次的社会认同需求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
3.2 课程设置的改革
课程设置具有较强的应用性质, 在问题理论探索的同时, 在实践中应进行大胆探索。在对高职各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进行调研和教学实践中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 一元函数微积分是各个专业的共同需求, 具有普遍性; (2) 不同专业对数学有不同的需求。比如数字电子技术教学中会用一些离散数学的知识;机电专业的工程力学教学, 要用到二重积分、常微分方程;土木系一些专业要用到级数和概率统计等数学知识;经管系各专业都应用了大量经济方面的诸如供给、需求等知识, 线性规划、统计等也在经管类专业中有大量的应用[3]。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可以进行大胆革新, 将一元函数微积分作为基础部分, 将各专业的不同需求的内容整合成教学模块, 便于在教学中组合应用。
在“必需、够用”的原则指导下, 可以做以下的工作:其一, 拓宽数学教学的知识面, 为学生提供更宽更新的知识。即讲解了基础的微积分知识, 又介绍了专业所需的数学知识;其二, 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加强实践环节和案例教学。如在讲导数概念时如果是经管类的专业就可以结合专业特点及生活实际让学生理解到边际成本, 边际收入等边际概念就是一种变化率, 从运算的角度上看也就是导数的运算;其三, 减少不必要的理论证明。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人才培养的模式。作为应用型的人才, 高职学生不必要把数学公式、定理的来龙去脉弄的清清楚楚, 而是要用这些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可以结合几何图形, 实际案例就能阐述清楚的定理就不必进行理论证明。把用于公式推导的时间让学生了解这些公式的使用范围, 能解决的实际问题, 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更符合培养目标。
4 结语
正确运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导高职数学教学, 具有很强的实践价值。数学课堂可以从枯燥、生涩的理论中解脱出来, 变得生动而富于实际意义;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而是学生的朋友, 是学生的领航人, 帮助学生实现获得社会认同的需求, 提升他们自我实现的需求;学生们也可以从中受益, 不断提高自己的需求层次。当然这里的研究和讨论是初步的, 还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和改进, 为提高高职数学教学质量而不懈努力。
摘要: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广泛应用于管理、教育等领域。本文在分析高职数学教育现状的基础上, 从调整数学成绩构成及课程设置改革两方面探讨了需求层次理论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需求层次理论,高职数学,成绩构成,课程设置改革
参考文献
[1] 张一弛.人力资源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2] 王振.需求层次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影响[J].科技信息, 2008, 4.
[3] 云连英.面向专业需求的高职数学课程设置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 2008, 4:74~75.
相关文章:
低碳型园林建设探讨02-03
瓦斯抽放管在煤矿中的应用02-03
正兴煤矿瓦斯灾害治理措施02-03
PLC技术在煤矿机电中的运用02-03
煤矿瓦斯治理及防治水工作现场会02-03
央行分拆证券投资论文02-03
煤矿瓦斯治理自检自查报告02-03
煤矿瓦斯治理方案02-03
层次分析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中的应用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