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中“和”法运用的总结探讨(通用6篇)
篇1:《伤寒论》中“和”法运用的总结探讨
《伤寒论》中“和”法运用的总结探讨
小清新:《伤寒论》首次确定了辩证治论体系,并具体应用到了临床。后世对《伤寒论》中“和”的理解与运用,有着各自不同的见解与思考,《伤寒论》对后世“和”法的运用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本文结合实际对《伤寒论》中“和”法的运用做了一个简要的总结探讨。
关键词:《伤寒论》
“和”法运用
总结探讨
一、《伤寒论》中“和”思想
(一)脏腑之和
伤寒论中不少地方论及脏腑之和与不和。它直接论及到了六经脏腑对称的平衡。是一种低于阴阳和与不和层次的另一种平衡关系。比如脾胃阳明太阳之间的胃强脾弱的不和状态的描述,第247条“跌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博大便则鞭,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可以看出,张仲景重视和,力主脏腑之和。
(二)症状之和
伤寒论中论及最多的内容还属症状之和,代表证的症状是辨证论治的最主要的依据。之所以产生症状,通常是由于各种层次失和所引起。简而言之,不外是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失和,并将之于六经之中。如59条“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这里的小便利是复阴阳和的生理修复表现,所以仲景示人必自愈。???
(三)脉象之和
伤寒论通篇详细论述了脉象之和与不和,四季各经脏腑,皆有平脉,六经各有典型病脉如太阳病脉浮,阳明脉洪大,少阳之弦、太阴之迟缓、少阴之微细等,还开列有每病转愈和加重恶化的脉象。例如315条“少阴病脉微反是暴出者死”及290条“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都是不和的一种表现及和愈之象。仲景对脉的失和分为两种趋向,一是脉证皆重,一是与证相悖的反脉,都示人危候甚至死不治。
(四)脉证之和
通常情况下,脉证是一致的。不过也有不少是在病中脉证不符的,出现证是而脉非,或者脉是而证非,此时,多伴???病情比较复杂如132条“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亡则死。”这里仲景省略了结胸热实心下痛,按之硬与脉沉而紧的内容,独言脉浮大(无力),提示病虽似结胸,但是确有表邪未全入里,里邪尚未成实,所以治疗上“不可下,下之则死”,再如245条:“脉阳微而汗出少为自和也,汗出多为太过。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亦为太过,太过者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鞭也。”这就明确指出,脉阳微与症之汗出少是和,为向愈之势,反之,症汗出多与脉阳微是不和,虽脉阳实但发汗太过而至汗出多,也是不和,过伤津液,阴气耗散而大便必鞭。
!(一)
(二)(三)(四)之前应该有一个仲景对“和”认识的概括,小提纲的题目和内容严重不符合!
二、《伤寒论》中“和”法运用
(一)调和营卫
其代表方剂为桂枝汤。用于治疗发热、汗出、恶风寒、头痛、脉浮缓等症,不论外感内伤,均可使用本方治疗。如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此由外感风寒所致的太阳中风证,病机为卫强营弱,治用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祛风。再如53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营卫和则愈。宜桂枝汤。”54条:“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54条言卫气不和,53条言营气和,二者各谈一个侧面,实则均为营卫失和。
(二)和解少阳
《伤寒论》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此为邪入少阳,枢机不利,正邪分争于半表半里之少阳病。所谓半表半里,实为邪正相争、正邪相持阶段。此时邪气虽不太盛,正气却也不强,病邪不能入于里,正气也不能达邪外
出。“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由于少阳病理机制特殊,并非汗、吐、下三法之所宜。治宜和解少阳,助正达邪,治以小柴胡汤为主。小柴胡汤中柴胡、黄芩疏泻半表之郁滞,清泻半里之邪热,和解表里;生姜、半夏和胃降逆止呕;人参、大枣、甘草益气和中,扶正祛邪,寓治未病防邪深入之意。全方有疏利三焦、和解少阳、宣通内外、调达上下、运转枢机的作用。
(三)调和肝脾
《伤寒论》第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本证四肢厥逆,是因肝脾气滞,气机不畅,阳气内郁不能达于阴经与阳经相交的四末,手足失于阳气的温煦所致。腹痛、泄利下重均因肝脾失调,肝气郁滞,木乘脾土所致。用柴胡疏肝解郁,调畅气机,使阳气透达于表,阳气通则四肢温;枳实行气散结,泻脾气之壅滞,调中焦之运化;柴枳相配,疏肝理脾,和解表里;芍药柔肝敛阴,缓急止痛;甘草调和诸药,和中益气,并能协助芍药缓急止痛,缓中和胃。四药合用可使肝脾调和,气机条达,郁阳得伸,厥逆自复。
(四)表里双解
《伤寒论》中许多条文都体现了表里双解的思想,典型的是治表里同病、协热下利的两条:一是第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之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此乃太阳表证未解,误用攻下,虚其里气,致表邪内陷阳明而下利不止,以葛根黄芩黄连汤外解太阳余邪,内清阳明里热,使表解里和,身热下利自愈。另一条是第168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因太阳表证未解而误下,损伤脾阳,寒气内凝而成表不解,里虚寒的协热下利。表未解者,辛以散之;里不足者,甘温缓之。其方乃理中汤加桂枝而成,共奏表里双解之效。程知在《伤寒经注·太阳辨证》中评论这两条:“一救其表邪入里之实热,一救其表邪入里之虚寒,皆表里两解法也。” 结语:
《伤寒论》中的和法运用非常广泛,治疗上运用和法,可扶正祛邪,全面兼顾,协调寒热、虚实,纠正脏腑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使邪去正复,“阴阳自和”,使机体达到新的平衡。
参考文献:
[1]章浩军,杨福龙,范文东.论《伤寒论》之和[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7,01:46-48.[2]李文君.论《伤寒论》之“和”[J].山东中医杂志.2009,04:221-222.[3]程梦琳,章琪.对《伤寒论》中“和”的理解[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10,12:50-51.[4]姜春燕.浅谈《伤寒论》中“和”字[J].中医药文化.2006,04:43.评语:
首先,能看出来你的“一”是想讲仲景对“和”的认识涵盖哪些方面;二想讲在方药的运用中谈对“和”法的体现,但是“一”的小题目中和内容间不符;概括一点:有强拉硬套之嫌。其次,二和一之间并没有对应关系!——这是文章主体,内容严重脱节,拼凑痕迹显而易见。
总之,从摘要到内容;从段落题目到段落内容,到一与二内容之间没有一丝联带、对应。用词不够专业,整篇前言不搭后语,没有逻辑,文章下结论的地方没有引用原文的字样,准确性有待商榷。
文章来源——海内论坛:
篇2:《伤寒论》中“和”法运用的总结探讨
(2011-11-04 19:52:11)转载▼
标签:
杂谈
关于张仲景的脉法心得,我觉得只是学习到了一点皮毛,自己曾整理了一点,今天在找书时,突然看到了,已经搁置了很长时间了,今天有点时间,顺便整理一下,即可作为加深自己的记忆,也为了防止丢失,特记于此。
内容很多,需要逐步整理,因此需要一点一点的加入。
学习伤寒论的脉法,主要还得要结合我编写的“伤寒论本旨新解”总结一篇,以及我画出的哪个图,不然到后面不容易理解了。1.脉象的阴阳定位
我们都知道,人的脉象分为寸关尺三部,分左右手两个,那么是如何来分阴阳,分部位的。在这里就用到我画的那个图了,至于在这个图上的理解方式,与我们平时教科书上的是一样的,只是在理解思路上有点不同。那个图上画的是个圆形的,而在我们身体上表现的确是分开的,分就分在左右手上,为什么左右手分阴阳,我们先把定位明确了,在说阴阳。
左手-----肾==肝==心
从下向上,肾位于下,肝位于中,心位于上,从中基上来看,水能生木,木能生火,形成了从下向上的生长关系。他的运行也合乎了人体与自然界的完美结合。自然界中,水在地下,肝木输运水液上升而布散,上达与心包,制约了心阳之热,在这输运过程中,体现了人体津液由下向上升发的过程。也就是表现了人体阴的升发,或者说,难道只有阴的升发,没有阳的生长,那肯定是有的,只不过阳的生长时由少到多的,所以脉外的气又称为少阳。
右手------肺==胃==肾(命门)
右手的定位则是从上向下,肺位于上,胃位于中,肾位于下,在自然界中,空气中的水由上而下,由上而外,最终到达于肾。这再看我画的那个图,肺卫运行从上下达于肾,内行于阳明之里。在右手的脉象中,体现了人体心阳的布散运行情况,表现了阳气从心肺出,布散于全身,最终到达于肾的整个过程。
注:在这里没有提到脾,那是因为脾的作用表现在左手的功能上。我们在后面再说。
以上是我对脉象的大致定位,可能与教科书上不一样。不这样理解,那张仲景在伤寒论书中提到的脉象就不会很好的来分析与理解了。
左手主阴血,为阴血之升发的表现,右手主阳气,为阳气之布散的表现。阴血是从下向上升运,阳气是从上向下潜降,写到这里,我们可以结合自然界的规律来增加认识,冬至四十五天阳气升,也就是说,冬至是阴气最寒冷的时候,属于肾的季节,冬至以后,阴血开始升发,阳气也开始生长,所以这时候的阳气属于少阳,阴寒为主,以阳为辅,所以阴阳争拒而寒甚。到立春阳气逐渐增强,而阴寒逐渐减退,在这里的升发过程,人体是与其相适应的,所以左手的脉象就是体现了阴血与阳气逐渐生发消长的过程。
举个例子,阴虚阳亢的脉象在左手上表现的是弦数的,为什么弦数的,肾阴亏虚,不能制约吸附于肝血中肾阳,导致阳气旺盛,充斥于络脉而出现脉弦数,细分起来,脉数是因于阴虚,而脉弦则是因于肝气,为什么阴虚与肝气有关,那就结合肾气来说了,肾气吸附于阴液之中,发挥着肾气的固涩作用,如果肾阴亏虚了,那肾气的作用也就减弱了,肾气减弱了,固涩作用也就减弱了,居于脉外的肝气,既失去了阴液的濡养,又失去了肾气的固涩,致使肝气运行加速,出现脉弦。
如果阳气不足,阴寒太过,则会出现脉沉弦,沉则主水,津液偏盛,那为什么脉弦,张仲景曾说“脉双弦者寒,偏弦者饮”,所以弦脉也主寒饮。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是因为脉外的肝气主输运阴津,以上升,如果肝气输运减弱,脾肾之阴不能正常的输运,停聚于肝脉内,则会出现脉弦,这也就是肝气郁结引起脉弦的原因,只不过肝气郁结的病机是肝气生发不利,与阳虚阴寒太过的不同。
所以说,理解左手的阴阳问题时,主要是对定位的确认,其次才是阴阳气的不同表现机理。
右手主阳气的运行,阳气的运行是靠经脉来完成的,心阳运行于经脉内,由卫气在脉外运行,促进心阳的布散,一是布散于肌表来温养,一是布散于胃肠道来温养,所以肺气的宣发与肃降,则是针对卫气的运行的不同的部位而定的。宣发则是卫气行于外,肃降则是运行心阳布散于胃肠道,起到温中散寒的作用。所以张仲景的麻黄汤,用麻黄宣发对外,用杏仁肃降对内,用桂枝通行心阳,借助麻黄与杏仁来解表散寒,所以在脉象上,与外邪有关的看右手的脉象,与内伤有关的看左手。但是,这只是个人的看法。至于为什么,因为右手的脉可以按照经脉来理解,是卫气运行的,是偏于对外的,感受外邪,卫气与经脉首当其冲,为人体之外藩篱。
总之,个人根据张仲景的意思,可以看定张仲景当时的认识思路。------左右手分阴阳,寸关尺分部位,浮沉分表里。这是大概,至于细分起来,那就是根据各个部位再分阴阳的不同。所以张仲景在伤寒论书中,很少提到很详细的脉象,只是提到如,脉浮紧,脉浮缓,脉迟,脉弦细,脉大等等,这是为什么,这就要看整个条文的意思了。
对于左右手分阴阳,很多同行都不认同,为什么?这就取决于对张仲景的条文的认识不深入,脉阴阳俱浮,脉阴阳俱紧,阳脉涩,阴脉弦,脉双弦者寒,偏弦者饮等等,这都是根据左右手来分阴阳的。有的说是浮沉分阴阳,有的说是寸尺分阴阳,但是这样对吗?,我们有没有好好考虑一下,张仲景寸尺分阴阳,还用着写脉阴阳吗?直接写寸关尺俱紧或者俱浮不更直接吗。至于为什么左右手分阴阳,我在后面再说。
对于左右手分阴阳,我还要继续向下说,在这里还要结合我写的“伤寒论本旨总结”的主要思想。因为那是自然规律,也是人体的正常规律。在这里的理解与教科书上不一样了。
左手之脉象,从下向上起于元气,也就是肝气,又叫少阳之气。右手之脉象,从上向下运行于卫气,又名肺气。肝气主升发输运,而卫气主宣发肃降。肝气输运的是脾肾之阴血,卫气布散的是心阳之血,所以在理解脉象的时候要结合脏腑正常的生理功能,但是这里的正常生理功能是与教科书上不一样的。为什么?因为张仲景说过“卫行于脉外,营行于脉内”,这是三维的空间结构,气,营,脉形成了三维一体的整体观念。我们在理解的时候也要结合进去。不然不能深入张仲景的心法之中。
因此,左手的脉动的正常,不及,太过均与肝气有关,右手的均与卫气的有关。
以上肝气与卫气均是运动之气,其次还有一气,就是宗气,在这里,宗气的运动要结合肾气来理解。宗气在上,肾气在下,肾气主静,而宗气主动,所以两气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运用的。肾气的封藏制约着宗气的搏动,宗气的搏动减缓者肾气的封藏。所以肾气虚弱时,宗气运行加速,宗气虚弱时,则会出现肾不纳气之喘。为什么?理解起来很细致很微妙,肾主纳气,但是肾不能只进不出,我以前说过,肾的纳气与卫气的布散,肝气的升发是相互相乘的,相互制约的,肝气不升发了,则肾气封藏的就厉害。举个很平常的例子,妇人打架生气后,气厥了,牙关紧闭,四肢挺直,呼吸急促,这是为什么,这就是肝气暂时的不升发了,肾气封藏太过引起的。所以肾气的强大的封藏之性,有三个运动之气来减缓者。
我们平时所说的宗气(大气)下陷,就是宗气暂时的虚弱了,不能正常的搏动,引起的喘证,所以张锡纯在此时有贡献的,发现了这一点。其中用柴胡与升麻就是为了升发肝气,用参芪补益宗气,用桔梗有助于卫气的宣发,因而能治喘。
说这些是为了阐述一个问题,那就是宗气与肾气的关系,那么再张仲景的伤寒论中,炙甘草汤的组方与病机,就是合乎这个机理。为什么会脉结代?那是因为肾中的肾精之气虚弱了,不能制约肝气,肝气偏盛,上充于心包,加之肾气不能制约宗气,两个原因,致使宗气运动出现失常,所以出现脉结代。所以这个方剂体现了治肝,治肾,治心的三种大法。也就是说,我们平时所说的心律失常,均是与心气,肾气,肝气有关。与左手的脉象有关。当然还有于卫气也有关,那就是伤寒论的麻黄升麻汤的病机了。这个以后再说。
张仲景还有一句话“122.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这一句话值得就是宗气虚弱引起的脉数,张仲景说的膈气虚就是宗气的意思。也就是说这里的脉数是由于发汗太过引起的,发汗伤及肾之阳气,导致肾气的固涩作用减弱,导致的心包的搏动太过引起的。所以张仲景说“阳气微”。为什么会出现呕吐,张仲景成为“胃中虚冷”引起的,这里的虚指的就是肾气虚,冷是肾阳虚,阳气不足,不能固涩因而出现呕吐。所以在伤寒论一书中,很多关于阳明病的方剂中都有人参,这就是为什么我在“关于人体气机的运行”一帖中没有说到胃气的原因。
为了证明左右手分阴阳,现举一个条文来验证。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小柴胡汤主之。这一条有很多不同的意见,但是主要还是在阳脉与阴脉的不同认识上。这里的阳脉就是指的是右手,阴脉就是左手的脉象。这里的一个相同的脉象,去显示出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这是为什么?主要是在这脉象上来区别。阳脉值得是右手脉象,这里总称为阳脉涩,没有说到是寸关尺的什么位置,我们可以以寸关部位为主。
第一,右手脉象主营卫气血的运行,其运行是从心包开始,有卫气来运行之,所以在右手脉象上首先要从气血来推断。涩脉主血行不畅,在这里与血行有关。在右手上主要显示的是心血的运行不畅,运行迟缓。所以要明白这里的脉涩主要还是从气行与血行上来分析,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第二,左手脉象主肝输运脾肾之阴血,其运行是从下焦的肾开始的,有元气推动肝脉上升,以此来输运阴血,有利于阴血的上行,所以在左手脉象上主要看肝的功能。至于左手脉象,也要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一是脉外的肝气(元气,少阳之气),一是脉内的阴血,一是居中的络脉之脉道。与右手的卫气,营气,经脉是一样的。左手脉象主阴血之升,所以在这个条文中,脉象是弦脉,为什么会弦,这就是与阴血的生发不利有关,与肝气与肝脉有关。
综合上述两点,可以得出,这个阴阳脉均与气血运行有关,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是感受了寒邪之后,导致人体内的气血运行失常。张仲景在这里提到,见到此脉象,应当出现腹中急痛,为什么?我们不从两个方剂上来看,从脉象上来看,脉涩主疼痛,脉弦也主疼痛。所以张仲景说道“法当腹中急痛”。我们先不管腹痛,从脉象来分析两个方剂的病机。
首先要注意的是,小建中汤是运行阴阳血脉的一张方剂。桂枝主通阳,芍药主疏肝,芍药疏肝是促进肝之络脉的输运,收缩络脉,来促进肝脉的输运,能使脾肾之阴血上升到心包,与桂枝的通行心包之血遍布于全身,形成了阴阳血脉的正常运行。但是重用芍药就是为了促进肝脉的升发为主,能促进心包的搏动,所以这里的阳脉涩是指心血运行迟缓,所以用桂枝来运行心血,心阳之血运行正常,则涩脉除。阴脉弦则是肝脉中脾肾之阴血充盈,不能升发所致,所以用芍药来收缩肝脉,来促进肝的输运,肝血升发正常了,则肝脉恢复正常了,阴脉也就不弦了。本方剂是通过扩张经脉与收缩络脉来促进血行,以此来治疗血行不畅引起的腹中急痛。这样,脉象与方剂的分析就透彻了。其次是小柴胡汤,小柴胡汤是调理气机的一张名方。方中出了大枣,其他都是气分药,那么,这个调气的方剂与本条文有什么联系?前面说过,脉外为气,气行则血行,肝气的升发能促进肝脉的输运,小建中汤是气机运行正常,而只是血行不畅,而小柴胡汤,则是与气机运行有关,肝气升发不利,导致肝血不能正常输运,所以主要用柴胡来升发肝气,来促进肝血升发,那样,肝脉正常疏运了,则阴脉弦解,上焦得通,津液得下,心阳之血能正常通行则阳脉涩也除。
不知道这样能否明白。两个方剂一个调气,一个行血,不同的作用机理,相同的治疗效果,如果两个方剂合起来共同应用,那样会使什么效果呢。
篇3:浅析《伤寒论》中温法的运用
1 温法的常规运用法
1.1 回阳救逆法
主要运用于阳气微弱、寒症较强的病症。患者主要病症为外热内寒、四肢无力、下利清谷及脉搏微弱。病理主要是脾肾阳气衰弱, 寒气盛行[2]。依据病因, 运用回阳救逆法来治疗, 选择干姜、甘草等温性药物驱寒、温阳、补虚。回阳救逆法, 可以加强心脏功能, 改善循环系统。现在临床常用于治疗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等疾病。
1.2 温中散寒法
主要运用于焦脾胃虚寒证。其中的理中汤主要治疗呕吐、自利、腹痛及脉沉弱等病症。病理主要是由于肝脏有寒症, 根据中焦虚寒的原因, 使用温热性的药物来温脾阳, 祛除寒症。温中散寒法, 可以强化肠胃消化系统, 补充人体能量。现在临床医学上用来治疗消化不良、慢性胃肠炎等疾病。
2 温法的权变运用法
2.1 温经散寒法
主要运用于阴寒凝滞经脉并发疼痛证。主要用于治疗关节疼痛、四肢无力等病症。病理主要是血虚寒滞症[3]。根据不同的病症, 我们可以选用不同的温性药物进行治疗。例如关节疼痛, 可选用桂枝、麻黄、附子等温性药物, 可以温经祛寒。药物用量要依据病情而定。现在临床常用于月经不调、小儿麻痹等疾病。
2.2 温中固涩法
主要运用于虚寒久泻久痢症。主要病症为腹痛、干呕、下利不止等。主要病理是脾肾阳气衰弱。依据病因, 选用干姜、附子等温性药物治疗, 病情严重者, 可以添加猪的胆汁, 加强功效。现在临床常用于肠胃炎、痢疾等疾病。
2.3 温中健脾法
主要运用于中焦脾胃虚寒, 脾虚肝盛症。主要病症为腹胀、干呕、舌淡苔白、脾虚气血不调等。病理是脾胃阴阳失调[4]。选用桂枝、甘草、干姜、白术等温性药物, 可以健脾益气, 祛除寒气, 是健脾暖胃的好配方。现在临床常用于神经衰弱、胃溃疡等疾病。
2.4 温阳解表法
主要运用于阳虚外感风寒症。主要症状为虚寒发热、疼痛、脉浮等。病理是阳虚并发外寒。当病者体内阳气虚弱, 又受到外寒入侵时, 不能单纯地解表发汗, 要用温阳解表法治疗。如果病者出现头痛、发虚汗等症状时, 选用辛温桂枝药剂治疗;当病者出现无汗恶寒时, 用温性药物调理, 用辛温麻黄附子解其表。
2.5 温阳利水法
主要运用于肾阳水泛症。主要症状为腹痛、四肢疼痛、小便失利, 病者出现时咳时呕等现象。病理是脾肾阳虚水泛。这个方法主要是以壮肾阳, 化气行水为主, 选择用白术、生姜等药物, 温胃驱寒, 渗湿利水。这个方法运用范围较广, 临床用于水肿、咳嗽、心痛等疾病。
2.6 温通心阳法
主要运用于心阳不足症。主要病症为病者发汗过多、心悸、烦躁不安等。
选用桂枝、甘草等温性药物, 可以温通心阳, 补充益气, 令病者心悸安宁。如果病者为烦躁不安症状者, 可以添加龙骨、牡砺, 可以镇压浮躁之气。除此之外, 还有桂枝加桂汤、桂枝甘草大枣汤、炙甘草汤等。这个温法, 可以温通心阳, 滋阴养血, 镇定心神。临床常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
2.7温肺化饮法
主要运用于肺寒多饮症。主要病症为发热、干呕、咳喘等。病理肺寒咳喘症。选用桂枝、麻黄散寒气, 干姜、细辛、五味子温肺化饮, 这种温法可以止咳化饮, 平复喘息。临床常用于治疗支气管炎哮喘和慢性支气管炎疾病。
2.8寒热并用法
主要运用于寒热错杂症。主要的病症为腹痛、呕吐等。病理是寒腹中痛, 胃寒。选用甘草、大枣、人参等治疗, 祛除寒气。寒热并用的药汤有黄连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等九种。临床常用于腹痛呕吐、胃寒等疾病。
3结语
张仲景的《伤寒论》为著名的医学典范, 其中的温法是重中之重。在《伤寒论》中, 温法的运用十分广泛, 每个温法都有不同的特点, 具有不同的临床价值。本文对温法的常规用法及其权变法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了解了其立法原则、治疗原理及临床价值。温法治疗具有许多优点, 值得中医学者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1]赵克华.温涩法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19例[J].河南中医, 2010 (1) :45-48.
[2]刘爱民.运用温法、散法治疗寻常型银屑病体会[J].中医杂志, 2009 (9) :45-47.
[3]徐陆周.刘沈林运用温法治疗慢性胃病经验[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9 (10) :67-73.
篇4:《伤寒论》治下利10法探讨
表里双解法
如32条,“太阳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以疏解二阳经表之邪,表解里和,下利证自愈。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163条,“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健脾除痞法
如158条,“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满,干呕心烦不得安……甘草泻心汤主之”。157条,“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噎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泻热通滞法
如256条,“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321条,“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374条,“厥阴下利沾语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刺灸壮阳法
如308条,“少阴并,下利便脓血者,可刺。拟选关元、天枢、脾俞”。292条,“少阴病,吐利……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325条,“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小者,当温其上,灸之”。362条,“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
清热解毒法
如172条,“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371条,“热利下重者”。373条,“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258条,“脉数不解,必协热便脓血”。可用白头翁汤主治。
温健固涩法
如159条,“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必利在下焦,赤石脂禹粮汤主之;复利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涤水逐饮法
如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真武汤主之,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猪苓汤主之”。
温里回阳法
如354條,“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急当救里,宜四逆汤”。370条,“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通脉四逆汤主之”。314条,“少阴病、下利、自通汤主之”。
疏达阳郁法
如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疼,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温清并施法
如338条,“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久利,乌梅丸主之”。357条,“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唯脓血,泄利不止者,为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参考文献
1张启基,王辉武,编.伤寒论手册.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84.
2刘渡舟,聂惠民,傅世垣,编著.伤寒挚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
篇5:比较法在《伤寒论》教学中的运用
归纳比较法在《伤寒论》教学中的运用
归纳比较教学法具有化繁为简,由博返约的特点,恰当运用可以将知识简单化、系统化、条理化,既有利于教师讲清难点,突出重点,又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本文着重探讨归纳比较法在<伤寒论>教学中的运用.
作 者:徐慧 作者单位: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株洲,41刊 名:光明中医英文刊名:GUANGMING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年,卷(期):24(12)分类号:G71关键词:归纳比较法 教学 《伤寒论》
篇6:浅议《伤寒论》中温阳法的运用
《伤寒论》中仲景运用温阳法治疗疾病的条文随处可见。如干姜附子汤证、桂枝甘草汤证、苓桂术甘汤证、真武汤证、茯苓四逆汤证、四逆汤证等等。单是用附子者凡36见, 涉及条文33条, 方证2 0个, 方后加减法3处, 施治多种病证。仲景用温阳法或单独应用或与其他方法合而应用, 法随证变, 意境无穷。具体来说有宣通胸阳、温补中阳、通达陷阳、温通经脉及回阳救逆等不同, 分而述之。
1 宣通胸阳
胸中阳气, 内系心肺之阳。第2 1条云:“太阳病, 下之后, 脉促胸满者, 桂枝去芍药汤主之。”此属下药挫伤胸阳, 导致胸阳郁遏不宣, 因而出现“胸满”, 用桂枝汤, 去苦寒有碍温通阳气的芍药, 余桂枝、生姜、大枣、甘草四药, 均为温性, 除温补阳气外, 桂枝与生姜, 味辛升散, 温中有通, 对胸阳郁遏者尤为适宜。此外第6 4条“发汗过多, 其人叉手自冒心, 心下悸, 欲得按者, 桂枝甘草汤主之。此属发汗过多, 损伤心阳所致, 桂枝甘草辛甘化阳, 阳气乃生。心阳得复, 悸动自安。炙甘草汤用桂枝、生姜加清酒宣通心阳, 以治脉结代、心动悸。
2 温通中阳
中阳不但承担腐熟传导水谷之重任, 还因中焦居中枢之位, 又具转承气机上下升降之职责。正因为如此, 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 一旦中焦气机转承、阳气升降出现问题, 就易出现各种病症。如苓桂术甘汤证, 属误用吐下后脾阳受损而致水停的变证。脾阳受损, 致使水液不能正常输布, 停而为饮, 饮邪上逆, 则见心下逆满, 气上冲胸, 方中桂苓相配, 通阳利水;术苓相配, 健脾利水;桂甘相配, 辛甘通阳。又如第1 7 3条云:“伤寒胸中有热, 胃中有邪气, 腹中痛, 欲呕吐者, 黄连汤主之。”本证为上热下寒证, 用黄连清上、干姜温下, 配伍桂枝辛散走窜, 有利上下寒热之气的宣达畅通, 与黄连清上、干姜温下, 相得益彰, 又如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栀子干姜汤等, 皆是是用寒性药 (黄芩、黄连、栀子) 清上热, 用热性药 (干姜) 温下寒。这是仲景温阳法之联合应用。
3 通达陷阳
麻黄升麻汤证就是“伤寒六七日大下后”, 致表热下陷胸膈, 出现“寸脉沉而迟”、“喉咽不利, 唾脓血”。本治伤寒误治, 痰热壅肺而致厥冷证治, 属寒热错杂为病。其病机为肺部阳气内郁, 脾阳亏虚。其升麻之用, 体现举阳升陷、宣通郁热之治。方中含理中丸成分用来温通脾阳。第314条云:“少阴病, 下利, 白通汤主之”。独言“下利”, 示虚阳下陷失于固摄之病机特点;名曰“白通”, 示葱白辛散、通阳升陷之用药特点。《医宗金鉴》注云:“少阴病, 但欲寐, 脉微细, 已属阳为阴困矣。更加下利, 恐阴降极, 阳下脱也。故君以葱白大通其阳而上升, 佐以姜附, 急胜其阴而缓降, 则未脱之阳可复矣”。为什么要“君以葱白”?《伤寒论辨证广注》讲得更为明晓:“少阴为阴, 天之寒气亦为阴, 两阴相合而偏于下利, 则与阳气隔绝不通, 姜附之力, 虽能养阳, 不能使真阳之气, 必入于阴中, 惟葱白味辛, 能通阳气, 今阴得阳则愈。”诚如两注家所言, 葱白性温, 温阳之力不大, 更谈不上回阳救逆, 仲师之所以于此少阴寒化重证以葱白通阳名方, 显然是为了针对阳陷下利而突出葱白通阳举陷的特殊功用而已。葱白辛香走窜, 尤善宣通上下阳气, 阳陷于下, 通之可使阳气上升;阳浮于上, 通之可使阳气下降。此为仲景活用温阳法之妙笔。
4 温通经脉
第3 5 1条原文云:“手足厥寒, 脉细欲绝者, 当归四逆汤主之。”不用姜附温脏回阳, 而用桂枝、细辛;不言脉微欲绝, 而言脉细欲绝。知其手足厥寒乃寒凝经脉, 血行不畅, 阳气不达四末所致。当归四逆汤中, 桂枝通阳而入血分, 细辛尤善通达内外, 配合当归、芍药、通草等, 共奏养血活血、温通阳气之功, 成为温通经脉之名方。
5 回阳救逆
第3 8 8条原文云:吐利汗出, 发热恶寒, 四肢拘急, 手足厥冷者, 四逆汤主之。本条病机为病邪直中少阴, 或它经病变失治、误治, 损伤心肾之阳, 病从寒化, 当此阳衰阴盛之时, 非纯阳之品不能破阴寒而复阳气, 故主以四逆汤, 方中大辛大热之附子, 归经少阴以温阳祛寒;用干姜之辛热, 以助附子救逆, 伍甘温之甘草, 温补脾胃、调诸药, 三药合用, 力效专宏, 图回阳救逆之效。本条之病机除亡阳外还有液脱, 从四肢拘急可知, 经云:阳生阴长, 仲景以辛热之姜附治液脱之证, 意在先回外散之阳, 阳气存则阴液始生。此所以不用阴柔养阴, 而用四逆回阳, 实有深意。
综上所述, 《伤寒论》充分体现了“凡阴阳之要, 阳密乃固”的思想, 重视固护人体阳气, 仲景运用温阳法治疗疾病辩证准确, 用药精当, 为后世医家树立了楷模, 也表明了阳气是人体各种功能运动之基础, “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我们后学者应当仔细体会仲师之思想精髓, 活学活用, 不断提高中医药的临床疗效。
摘要:仲景用温阳法或单独应用或与其他方法合而应用, 法随证变, 意境无穷。具体来说有宣通胸阳、温补中阳、通达陷阳、温通经脉及回阳救逆等不同。
相关文章:
中国法治进程中的民间法运用02-26
游戏法在小班绘画教学中的运用02-26
浅谈“发现法”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用02-26
小洼油田洼38块产量递减规律预测02-26
文中油田文15块分类储量挖潜研究02-26
从词类误用谈培养新生语言类型意识02-26
任务驱动法在《网店运营》课程的运用探析02-26
实验引导探索法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02-26
“指导读书法”在职中文科教学中的运用02-26
对比法在作文中的运用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