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对药效的影响(精选八篇)
中药炮制对药效的影响 篇1
1通过炮制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
1.1 高温、浸泡利用高温破坏分解药物的毒性成分而降低药物的毒性作用。
该类炮制方法很多, 应用比较广泛, 适用于毒性成分对热不稳定的药物。如半夏, 辛温有毒, 生用能使人呕吐、咽喉肿痛失音, 炮制则能减低毒性并缓和药性, 药用能燥温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炮制方法不同, 作用也不一样。白矾制半夏长于化痰, 姜制半夏善于止呕, 法半夏用甘草石灰共制则偏于治疗寒痰。半夏的95%乙醇浸提液含有两分子右旋葡萄糖和苯甲醛结合的苷, 有强烈刺激性, 口服可使咽部、口腔麻木肿痛, 张口困难, 甚至出现窒息。炮制时浸泡, 再用高温加辅料可破坏其催吐成分, 从而减少药物毒性作用。
1.2 制霜对于含有油类毒性成分的药物, 可通过制霜除去部分油性成分巴豆毒素。
巴豆油为毒性成分亦是有效成分, 它可与碱性溶液作用析出巴豆酸, 从而刺激肠黏膜产生腹泻作用, 但过量可产生毒性作用, 口服20滴巴豆油即可致死。通过制霜涂去部分巴豆油, 可使其含量降为18%~20%。巴豆素主要对中枢神经细胞有毒性作用, 但对热不稳定, 加热制霜可使之丧失毒性。
1.3 加入辅料炮制毒药时, 加入某些特殊辅料可达解毒目的。
常用的解毒辅料有甘草、明矾、豆腐、醋、滑石粉、砂子等, 其解毒机制主要是辅料与有毒物质结合, 或利用辅料排除毒物。如甘草中的甘草甜素, 易分解成为1分子甘草次酸和2分子葡萄醛酸, 可与多种毒性物质结合, 生成不易被人体吸收的结合型葡萄糖醛酸;另外, 甘草甜素还可以吸收一些毒性成分。
2提高药方疗效
在成方中各药究竟选用什么炮制品是由药方的功效而定的, 临床应用时, 遣方用药和炮制品的选用又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为了确保临床疗效, 通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对中药的炮制。
2.1 增强方中药物的作用
要达到此目的, 就须将方中药物进行炮制, 使有效物质易于溶出或利于保存, 并调整其药性, 发挥各自的擅长。如三子养亲汤中的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均需炒爆。中医认为治痰以顺气治标, 健脾燥湿治本, 但气实而喘者, 应以顺气降逆治本, 治痰为标。三子养亲汤的适应证恰好是气实而喘、痰盛懒食, 故本方的功效是降气平喘, 化痰消食。紫苏子炒后辛散之性减弱, 而温肺降气作用增强, 其降气化痰, 温肺平喘之功明显;白芥子炒后辛散耗气的作用有所缓和, 温肺化痰作用增强;莱菔子炒后由升转降, 功效由涌吐风痰而变为降气化痰, 消食除胀。方药均与病证相符, 可使全方降气平喘, 化痰消食作用增强。
2.2 保证方中各药比例准确, 充分发挥配伍后的方剂综合疗效
这主要是通过净制工序来解决。如山茱萸的核、金樱子的毛核、巴戟天的木心、黄柏的粗皮 (栓皮) , 均非药用部分, 而且所占比例较大, 若不除去, 则势必使该药在方中的实际比例缩小, 不能发挥全方作用。如二妙散具有清热燥湿的功效, 是治疗湿热下注的基础方。方中黄柏苦寒, 清热燥湿, 是主药;苍术苦温, 燥湿健脾, 既祛已成之湿, 又杜湿邪之源。方中黄柏若不除去粗皮, 就等于减少了黄柏的实际用量。这样, 全方燥湿之力虽强, 但清热之力不足, 不但收不到预期效果, 还恐有湿热未去, 热邪反增, 就有化燥伤阴之虞。
2.3 增强对病变部位的作用
由于组成药方的中药常常对多个脏腑、经络有作用, 但患者通常又并非各个部位都发生病变, 临床上有时就嫌其药物作用分散, 甚至对未病部位产生不良反应。为了使药物集中在病变部位发挥疗效, 常常加入辅料炮制, 使其对病变部位的作用增强, 而对无关部位的作用减弱。这样既能突出方剂对相关脏腑的治疗作用, 又不影响其他无关的脏腑。方剂通过药物的配伍, 虽然归经不是各药的简单相加, 但方中药物归经的变化对全方的作用是有明显影响的。如缩泉丸, 方中的益智仁入脾、肾经;山药入脾、肺、肾经;乌药入肾经, 兼入脾、肺、膀胱经。益智仁盐制则入肾经, 为方中君药, 具有温肾纳气, 固涩小便的作用。3药合用, 温肾祛寒, 健脾运湿, 使全方作用侧重于肾, 兼能顾脾。肾气足, 则膀胱固, 同时健后天之脾又可益先天之肾。故该方的主要功效是温肾缩尿, 常用于下元虚冷、小便频数及小儿遗尿。
2.4 突出临床需要的药效, 提高全方疗效
中药通常是一药多效, 但在药方中并不需要发挥该药的全部作用。如麻黄在麻黄汤中起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作用, 故原方生用并要求去节, 取其发汗平喘作用强;在越婢汤中, 用麻黄意在利水消肿, 故生用而未要求去节, 取其利水而性兼发泄之功;在三拗汤中, 麻黄主要起宣肺平喘的作用, 故原方注明不去节, 取其发散之力不太峻猛, 若表证不明显者, 临床常用蜜炙麻黄, 不仅增强止咳平喘之功, 而且可以减弱发汗之力, 以免徒伤其表;若为老人和小儿, 表证已解, 喘咳未愈但不剧烈, 可考虑用蜜炙麻黄绒, 能达到病轻药缓, 药证相符的要求, 可避免服用麻黄后引起小儿烦躁不安或老人不眠等弊端。柴胡在小柴胡汤中宜生用, 且用量较大, 取其生品气味俱薄, 轻清升散, 和解退热之功;在补中益气汤中, 柴胡升阳举陷, 但用量宜小, 取其轻扬而升或助它药升提之功;在柴胡疏肝散中, 柴胡以醋炙为宜, 其升散之力减弱, 而疏肝止痛之力增强。由此可见, 药物通过恰当的炮制, 因作用重点的变化, 使全方的功用有所侧重, 对患者的针对性更强, 有利于提高药方的疗效。
3满足药方的剂型要求, 保证临床安全有效
由于剂型不同, 其制备方法也不同, 故对药物的炮制要求亦异。汤剂通常都是用炮制后的饮片配方。有些药物如黄芪、延胡索等, 在汤剂中多要求蜜炙和醋制, 若制备黄芪注射液、延胡索乙素片等, 则可直接用生品提炼出有效成分。川乌、附子等在汤剂或浸膏中, 要加热煎煮, 故可直接用制川乌、附子配方, 但用于丸剂, 因是连渣服用, 又不再加热, 故需将制川乌、附子用砂烫至体泡色黄, 称为炮川乌、炮附子。一方面利于粉碎, 更重要的是为了进一步降低毒性, 保证用药安全。半夏在不同制剂中, 炮制要求也不一样。如藿香正气散中的半夏, 若作汤剂, 用常规炮制的半夏即可;藿香正气丸中, 炮制半夏时则要严格控制麻味;藿香正气水中, 则用生半夏疗效更佳。这是因为半夏的有效物质能溶于水, 而有毒物质难溶于水。由于汤剂作好后通常不过滤 (或一层纱布过滤) , 汤液中常混有少量半夏粉粒, 若用生品, 则刺激咽喉。丸剂是连渣服用, 若用生品, 不但不能镇吐, 反而有可能致吐。藿香正气水是用渗漉法制备, 不会将半夏粉粒带入液体中, 用生半夏不但减少了炮制工序, 而且有效物质保留更多, 疗效更佳。
4调整方剂部分适应证, 扩大应用范围
若组成药方的药物不变, 仅在药物炮制加工方面不同, 也会使药方的功用发生变化, 改变部分适应证。如知柏地黄丸, 若阴虚而下焦兼有湿热者, 宜以生地易熟地, 以免过于滋腻恋湿, 知母生用存其苦味, 虽然质润, 不致恋湿, 黄柏生用, 取其苦寒之性, 能清热降火而燥湿, 还可适当加重茯苓、泽泻用量;若纯属阴虚火旺者, 则知母、黄柏宜用盐制, 缓和苦燥之性, 增强滋阴降火作用, 泽泻亦宜盐制, 取其泻热力强, 且利尿而不易伤阴, 并宜减轻茯苓、泽泻用量。又如白虎汤是张仲景治伤寒邪入阳明, 由寒化热证之方。由于寒邪容易损阳也易伤中, 所以立方用药都要注意保存阳气, 顾护脾胃。方中石膏、知母足以泻热, 用甘草之目的不是清热泻火, 而是顾护脾胃, 防止石膏、知母大寒伤中, 故原方要求用长于补脾益气的炙甘草。吴鞠通用白虎汤治太阴温病, 则改炙甘草为生甘草, 并加重用量。因为温病开始就是感受热邪, 热邪容易伤阴, 并且温邪上受, 首先犯肺, 肺胃经脉相通, 致使肺胃同病, 其热邪更甚, 且多有伤阴现象。用生甘草既可增强泻热作用, 又有甘凉生津, 兼和脾胃之功, 故在同一方中, 炮制品的选用有所区别。
总之, 中药通过不同的方法和辅料炮制后, 可以从不同的途径, 以不同的方式, 趋利避害, 提高药方疗效。在长期的实践中, 人们对于一些药物的炮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这些炮制方法具有科学性, 不仅确保了中药材的质量, 而且提高了临床疗效。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炮制对药方的影响。方法通过对中药采用不同的方法和辅料炮制, 对药效进行比较。结果通过炮制, 消除方中某些药物的不良反应, 利于治疗, 提高药方疗效, 调整方剂部分适应证, 扩大应用范围, 满足药方的剂型要求, 保证临床安全有效。
中药炮制对药效的影响 篇2
切 制
干 燥
连刀(拖胡须) 药材外部含水过多 刀具不锋利 掉边与炸心 药物内外软硬度不一致 败片(破碎、厚薄不均匀) 药材软化不良 切制技术欠佳或刀具安装不好 翘 片 浸泡时间过长,内部含水过多 皱纹片(鱼鳞片) 软化不足,药材硬度过大 刀具不锋利或刀具与刀床不吻合 变色与走味 浸泡时间过长,药物成分损失 干燥不及时或干燥方法不当油片(走油) 药物伤水或软化时温度过高 干燥不及时
发 霉
浅论中药饮片炮制对药效的影响 篇3
1 中药炮制的起源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就有“治半夏”的记载。到了汉代, 据有关资料记载, 炮制方法已非常之多。到南北朝时代, 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雷公炮炙论》问世, 创立了炮制理论, 该书对后世中药炮制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明代时期, 中药炮制发展更为全面, 在理论方面, 陈嘉谟在《本草蒙鉴》中曾系统地论述了若干炮制辅料的作用原理。著名的医药学者李时珍收载诸家中药炮制方法, 在其巨著《本草纲目》中专列了“修治”一项。
2 中药炮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中药炮制是中医长期临床用药经验的总结, 炮制工艺是否恰当, 可以直接影响到临床疗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中药的净制:净制方法虽然比较简单, 但对药效的影响很大, 故《中国药典》炮制通则把净制列为三大炮制方法之一; (2) 软化与切制:软化主要使中药硬度降低便于切制, 软化时浸泡时间的长短, 则可使中药成分不同程度流失和降低疗效; (3) 干热炮制:是最早的炮制方法, 也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对药效有明显的影响;中药的炒制, 方法简便, 但在提高疗效、抑制偏性、减少毒副作用方面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4) 辅料炮制:中药加入辅料用不同方法炮制, 可借助辅料发挥协同、调节作用, 使固有性能有所损益, 尽量符合临床治疗的要求。
3 影响中药药效的几种炮制方法
3.1 预处理方法是否合理
预处理包括切制时的润药, 炮制药时的净选、分档等。方法得当, 则饮片香气浓厚, 不失原药材的色泽和光泽;方法不当, 则导致有效成分的损失, 影响疗效。
3.2 炒制时的火候及时间
炒制太过或不及都会影响炮制品的质量;只有掌握好炮制的火候, 才能保证中药的疗效。如炒黄, 一般用文火或中火, 炒焦时用中等火力, 切忌炭化;炒炭时用武火。现代研究表明, 不同的火候和温度炮制的背后, 有着深奥的科学道理[1]。
3.3 烘箱烘法炮制
烘箱烘法炮制中药可代替多种传统炮制方法, 如砂炒、炒炭、清炒、蜜炙、酒炙、醋炙、盐水炙、炒阿胶珠及有毒中药的炮制等, 烘法比传统炙法优越, 方法简单, 易掌握火候, 加工成品质量稳定, 外观色泽均匀, 成品率高, 减少了生药耗损, 减少有毒气体和粉尘对炮制人员的危害。
3.4 辅料的选用
辅料在炮制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包括改变药性、降低毒性、增强疗效等;但辅料的使用日前尚无统一的标准, 有用白糖代替蜂蜜的, 用工业盐替食盐的, 用白酒代替料酒的, 这此都大大影响了炮制品的质量和药效。
4 炮制对性能的直接影响
中药的性能是指药物的性味和功能, 也就是中药的药性理论,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对四气、五味:炮制对药物的气味和功能产生很大的影响, 能够扩大其作用范围, 改变或缓和药性; (2) 对升降沉浮:升降沉浮是指中药作用于机休的趋向, 通过炮制可以改变中药的作用趋向; (3) 对归经:即中药对脏腑、经络病变有选择性的治疗作用, 中药加入不同辅料炮制后, 有的可以引导药物直达病所, 有的能改变归经; (4) 对补泻:“实证用泻法, 虚证用补法”[2], 这是应用中药的基本原则, 中药炮制后, 可改变其原有的补泻作用。
总之, 中药炮制是祖国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药经过炮制可以转化药性, 削减毒性, 增加疗效, 去除杂质, 去除异味, 便于存储, 以利调配, 提高辨证论治的药用质量。所以, 在中药炮制研究中, 化学成分是一个很重要的炮制指标, 不论炮制、煎药, 中药成分极其复杂, 不仅本身成分多种, 而且在加工、炮制成煎剂中互相间又起作用, 又产生新的成分;所以, 在注意其单独作用的同时, 还要考虑各自的综合作用。因此中药饮片的科学炮制, 是正确使用中药饮片的重要环节, 在临床应用中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任玉珍.中药饮片生产现状及发展方向[J].中药研究与信息, 2004, 6 (10) :123.
中药炮制对临床效果的影响 篇4
1 确保中药的效果
中药炮制的初始步骤是清洗和切制。当中药采集后, 中药中会混有杂草、泥沙或变质部分, 通过对中药进行清洗, 可有效去除, 以免影响效果。在清洗后对中药进行切制成标准规格的饮片, 既有利于饮片的保存、制剂和药房调配, 又可在煎煮时保证中药中有效成分的溶出, 保证中药的效果, 如矿物药磁石、自然铜、炉甘石等, 质地坚硬, 直接煎煮其有效成分析出较少, 而通过明煅、煅淬、煅后水飞等方法炮制后, 其成分即容易煎出。同一种中药不同部分的功效不尽相同, 若在切制过程中未能将各部分分离, 则会影响中药效果, 如山茱萸, 其果肉的功效是涩精止遗, 而果核的作用则与之相反[2], 若两部分未能有效切离, 混合使用, 可明显降低药物的治疗效果;再者, 如黄柏, 为皮部入药, 但其栓皮部分无作用, 若在切制中未能分离, 则会影响皮部有效部分的比例, 降低该药物的作用。因此, 对同一中药的各个部分进行有效切制, 可确保中药的效果。
2 增强中药的效果
2.1 改变药性, 提高疗效
经过适当的炮制, 如加热、添加辅料、炭化等, 可改变中药的药性, 提高临床效果。如健胃消食中药, 麦芽、谷芽、山楂、神曲等, 通过加热、炒制后, 会出现焦香味, 既可增强健脾消食的功效, 又可启脾开胃, 提高治疗效果。某些矿物药经过煅制后, 可增强其原有效果, 如白矾、龙骨、牡蛎等, 炮制后收敛固涩的作用明显提高。蜂蜜、醋、酒等既可直接作为中药使用, 同时又可作为中药辅料对其他中药进行加工炮制, 进而增强药物的效果。如黄芪、麻黄、紫苑等中药经过蜜制后, 其原有的补气健脾、止咳平喘的作用明显提高;辛热类药物经过酒制后, 其辛散、祛寒作用亦明显增加。炭化也是中药炮制的方法之一, 如艾叶、地榆等中药, 经过炭化后制成艾叶炭、地榆炭, 其止血作用得以明显增强[3]。
2.2 引药入经, 增强疗效
中医学认为, 每味中药都可归于一个或多个经属, 其对非归经属的作用较小甚至不发挥治疗作用。因此, 对中药进行适当的炮制, 改变其归经, 或引药入经, 可促进中药有效成分集中于某经而明显增强中药的效果[4]。如酸入肝, 将中药进行醋制后, 可使药物直入肝经, 治疗肝经疾病, 临床常用醋制药物包括延胡索、陈皮、青皮、柴胡等;而咸入肾, 将杜仲、知母、益智仁等药物经过盐制后, 可直达肾经, 发挥温补肾阳、滋补肾阴、清虚火、固肾精的作用;而甘入脾, 黄芪、甘草等蜜制后, 治疗脾经疾病的效果增强。
3 降低中药的毒性
3.1 祛除有毒成分, 降低毒性
中药毒性是指中药的偏性, 可分为大毒、小毒和无毒。大毒即是在正常剂量时亦可造成人体的伤害, 若此类药物未经过加工炮制而生用, 极易引起毒性反应。如川乌头、草乌头、附子、半夏等, 均有大毒, 其毒性成分主要是乌头碱, 在炮制过程中, 应先给予长时间的浸泡, 再予一定时间的煎煮后, 可明显降低其毒性, 增加用药的安全性。再如马钱子, 大毒药;将马钱子油炸或经砂炒制后, 可有效破坏其有毒成分番木鳖碱, 消除毒性, 留其治疗的作用。
3.2 缓和药性, 降低毒性
中药药性有寒热温凉之分, 其中温凉药物药性较为缓和, 而寒热药物药性峻烈, 在临床中过度使用寒性或热性药物, 其药性易导致人体正气的损伤。然合理炮制, 缓和其峻烈之性, 可降低毒性, 增加药物的安全性。如大黄, 临床中使用极为广泛, 味苦性寒, 生用时泻下力极强, 为峻烈之药, 过用易伤正气, 通过将其酒制后, 可减弱其泻下之力, 避免伤正。
4 结束语
中药炮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且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 如清代医家徐大椿有言:“药物之性均有其偏, 偏甚者其害亦大, 故用时需去其害, 则依法进行炮制之, 去其药性之偏, 增进药力。”可见, 合理的炮制方法对中药的药性、功效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可有效清除中药中混有的杂质、泥沙和变性成分, 保证中药的清洁干净, 便于保存、调配, 既有利于药物中的有效成分被充分煎取, 并引药入经, 提高临床效果, 又可有效祛除中药中的有毒成分, 缓和峻烈药物的药性, 降低毒性, 增加中药的安全性, 使得中药能够更好地发挥治疗疾病的作用。
摘要:中药炮制是中药在临床应用前的重要过程。合理的炮制, 可清除中药中混有的杂质、泥沙和变性成分, 便于中药的保存、调配, 且利于药物中的有效成分被充分煎取, 引药入经, 提高临床效果;亦可祛除有毒成分, 缓和药性, 降低毒性, 增加中药的安全性, 使中药能更好地发挥治疗疾病的作用。
关键词:炮制,中药,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慕华.浅析炮制方法对中药药效的影响[J].求医问药, 2013, 11 (11) :156-156.
[2]李梅, 万红.浅谈中药加工炮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 10 (9) :64-65.
[3]刘雪玲.中药炮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分析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 2013, 11 (24) :173-174.
中药炮制对制剂药化成分的影响 篇5
生物碱是一类复杂的含氮有机化合物, 味苦, 通常有类似碱的性质。与酸结合形成盐, 则亲水性增强, 水溶解度增大, 在乙醇溶液中亦具有较高的溶解度。炮制常用米醋、黄酒或白酒作辅料, 从而可大大提高制剂中药物所含生物碱成分的水煎出率。生物碱具有不同程度的耐热性, 有些在高温环境下不稳定, 可产生分解反应, 炮制时可利用这一性质消除或降低制剂中有毒成分的含量, 以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如乌头中剧毒的乌头碱经高温蒸煮能分解成毒性较小的乌头原碱, 其毒性降低到原来的1/1000, 既不损及制剂的治疗作用, 又可降低毒性。但是, 如果受热后影响到生物碱的活性, 使制剂药用效果降低, 则应低温加热或不加热为宜, 如山豆根、龙胆草、石榴皮等以生用为妥。水溶性生物碱因在切片浸泡过程中能溶于水而随水流失, 故应尽量缩短与水接触的时间, 采取多润少泡或不用水处理的操作工艺, 以免影响疗效。生物碱在植物体内分布不一, 故有些药材在应用于制剂处方时应去心、去皮, 区分用药部位。如黄柏有效成分小檗碱仅分布在黄柏树皮中, 故只用其皮而不用其它部位;莲子心与莲子肉中生物碱含量差别显著, 故须分别入药。
2 炮制对含甙类中药制剂的影响
甙类成分一般能溶于水和乙醇, 所以炮制含甙类药材的辅料多用酒, 同时应尽量少泡多润, 以免有效成分溶于水或发生水解而降低制剂用药疗效。含甙类药材通常有相应专一的分解酶, 在一定的湿度和温度下易被水解, 所以常用烘、晒、炒等方法破坏或抑制酶的活性。许多花和籽实类药材用炒法, 这样可保证制剂处方中药物有效成分含量。甙类在酸性条件下易水解, 不仅可使甙类含量减少, 也增加了制剂成分的复杂性。因此, 在炮制时除特殊要求外, 一般不用或少用醋处理。实践经验与相关研究均证明, 含甙类的药材不宜与水接触较长时间, 不宜用醋处理, 在制剂制备过程中尤应注意。
3 炮制对含挥发油类制剂质量的影响
挥发油大多具有芳香气味, 在常温下可自行挥发, 大多数比水轻, 易溶于多种有机溶剂和脂肪油中。因此, 这类药物不宜加热处理, 也不宜久浸、久泡, 以防香气走失, 亦不宜带水堆积, 以免发酵变质, 这样有利于某些制剂挥发油的提取率。但对需要除去挥发油以减少副作用的药材, 如苍术、白术等则需依法炮制, 既可保证其健脾、燥湿、开胃作用, 又可减弱对肠胃刺激等副作用。
4 炮制对含鞣质类制剂的影响
鞣质广泛存在于植物中, 在制剂中常用作收敛剂, 用于止血、止泻、收敛伤口等。有时也用作生物碱和重金属的解毒药。鞣质能与铁产生化学反应结合成鞣酸铁盐, 故在炮制过程中勿用铁器。鞣质经高温处理后一般变化不大, 如大黄在炮制前含有致泻作用的蒽苷和鞣质等, 经酒炒、酒蒸以后蒽苷含量明显减少, 而鞣质含量变化不大。因此, 大黄的致泻作用减弱而收敛止泻作用相对增强, 这样则更适用于缓泻制剂的处方用药。
5 炮制对含有机酸类制剂的影响
有机酸广泛存在于植物界中, 特别在有酸味的果实类药材中含量较高, 对人体营养和生理都具有重要作用。药材中如果含有低分子量有机酸, 则大多数能溶于水, 故长期在水中浸泡会降低其含量。因此, 该类药材在水制时均采用少泡多润法。另外, 药材中有机酸可因加热而破坏, 利用这一点可降低某些有机酸含量较高的制剂方药对胃肠道的刺激作用。例如乌梅炒炭后有机酸被破坏约70%, 东山楂炒焦后有机酸被破坏30%~40%[2]。
6 炮制对含油脂类制剂的影响
油脂的主要成分是脂肪酸和甘油, 大多数存在于植物种子中, 通常有润肠致泻作用, 有些则具有毒副作用。为防止其作用过峻而引起胃肠刺激症状, 往往采取不同方法将之进行加工炮制, 如将柏子仁、千金子、大枫子、巴豆仁等去油制霜。柏子仁去油制霜可降低制剂滑肠作用;千金子、巴豆去油制霜以减低制剂毒性, 使药物作用趋缓;栝蒌仁去油制霜以除令人恶心、呕吐之弊, 适用于治疗脾胃虚弱之剂型;蓖麻子中所含脂肪油有消肿拔毒、泻下通便作用, 但种子中含有毒蛋白, 经炒制后可使毒蛋白变性, 从而消除了制剂用药的毒性。
7 炮制对含树脂类制剂的影响
树脂是一类成分较复杂的混合物, 通常存在于植物组织的树脂道中, 当植物受伤后分泌而出, 形成一种半固体、或固体物质, 在制剂中常作消炎、镇静、活血、止血以及防腐药。炮制对树脂类药材有一定影响, 例如煮或炒制乳香、没药, 可除去有刺激性的挥发油, 从而减轻药物的恶心、致呕等副作用, 经醋制后还可增强其入肝活血、止痛之效。炮制温度太高可使树脂化学性质改变, 亦会影响制剂药用效果。
8 炮制对含蛋白质类制剂的影响
蛋白质是生物体内最复杂的物质, 大多具有明显的生物、生理活性, 受热后变性, 水解可产生为氨基酸的混合物。对含有毒蛋白的制剂用药如白扁豆、蓖麻子等, 皆应加热炮制以消除毒性, 保证用药安全、有效;对茯苓、猪苓、天花粉等所含具有治疗作用且无毒性的蛋白质, 制剂中则多以生用为宜, 这样有助于提高制剂用药的生物活性。蛋白质经加热炮制后往往能产生新的物质, 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如鸡蛋黄、黑豆、大豆等经干熘能产生含氮的吡啶等类衍生物, 用于制剂中可以增强其抗真菌、抗过敏和镇静作用。
9 炮制对含无机成分类制剂的影响
无机成分大量存在于矿物质和介壳类中药材, 植物药材也含有一些无机盐类, 如钾、钙、镁等, 大多与组织细胞中的有机酸结合成盐的形式存在。矿物类药材常用煅烧或煅红后醋淬的炮制方法, 这样既有利于制剂用药的粉碎外, 也有利于治疗成分的吸收和利用。有些含结晶水的药材如石膏、明矾、硼砂等, 经煅烧后失去了结晶水, 从而使之适用于制剂特定用药的需求。
总之, 中药炮制质量与制剂质量及其疗效息息相关, 只有如法炮制, 确保中药饮片的炮制质量, 才能保证制剂质量, 提高疗效, 从而减低或消除副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成.医药方论通贯[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3:178-179.
中药炮制对药效的影响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总结我院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采用中药治疗的160例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0例。全部患者均属于慢性疾病,排除急重症者,且本研究应用的方剂无有毒成分。观察组男45例,女35例;年龄24~56岁,平均年龄(39.57±2.84)岁。对照组男48例,女32例;年龄23~55岁,平均年龄(39.47±2.56)岁。两组性别、年龄、病情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观察组采用经炮制的中药治疗,均为汤剂用法,对照组采用未经炮制的中药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
1.3炮制方法:(1)药材净制:如巴戟天木心中化学成分含量明显低于其他部位,所以需切除此部位;马兜铃各部位均可入药;(2)切制:将药材切制成长度、厚度等均一的饮片,以降低煎煮时发生溶出率不等的情况;(3)加热炮制:主要包括煅制与炒制。炒制可增强药效,降低毒性成分,同时抑制偏性如斑蝥,其中含有斑蝥素,如果其总量>30mg则会导致患者死亡,在85℃条件下采用米炒传统方式将去除有毒成分,确保药材质量达到安全指标;(4)辅料制:如药材性苦寒,则较多使用酒制,该方法具有辛热行散的作用,如大黄等药材较多使用酒制;川芎等药材多使用醋制,具有提高活血止痛之功效;柴胡等药材较多使用盐制,具有提高滋阴降火的功效,并改善药材辛燥性。
1.4疗效评判标准。痊愈:治疗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患者各生理指标均恢复至正常水平,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显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患者各生理指标均恢复至正常水平,有轻度不良反应。有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有所缓解,患者各生理指标明显改善,伴中度不良反应。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未明显改善,各生理指标无明显变化甚至恶化,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1.5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13.0软件计算数据,计量资料、均数比较、计量数据分别采用(±s)、t检验、χ2检验表示,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分析研究: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2.5%(痊愈30例,显效20例,有效24例,无效6例),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0.0%(痊愈20例,显效20例,有效16例,无效24例)。比较两组总有效率,发现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研究: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25%(5/80),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50%(14/80),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发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中药属于祖国医学的精华部分,由于其独特的临床效果,再加上不良反应较低,因此在临床中越来越受到医师以及患者的喜爱。近几年,临床对中药制剂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其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目前炮制方法对药物作用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药材炮制后,其中化学成分以及药理作用会发生改变,从而使药物发挥良好的作用。因此医院应建立严格的炮制管理制度,规范操作流程。另外对于毒性药物,更加应该严格控制相关安全指标,保证每一方剂的安全可靠[1]。祖国医学用药讲究“气味相扶”原则,经过辅料炮制后,使用不同的制法能够对原药材气味“扶其不足,制其有余”,符合临床中辨证论治、加减用药的原则。另外炮制还可经一定工艺对药物进行特殊处理,从而使药物具有新的治疗效果,从而较好地满足了临床用药的要求。如半夏通过发酵处理后,不仅具有半夏祛痰的功能,同时还有消食的功效。
中药炮制对药物作用具有明显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增强药物疗效:临床中,为提高药材临床疗效,中药师需炮制方中药材,从而使有效化学成分更加易于溶出或保存,同时调节药物药性,达到协同的目的[2]。如三子养亲汤剂,其方所含的紫苏子以及白芥子等均需要炒爆。三子养亲汤具有降气平喘、化痰消食的作用。紫苏子经过炒爆后,辛散药性会降低,同时提高温肺降气功能;白芥子经过炒爆后,可缓和辛散耗气情况,提高温肺化痰功能;(2)确保方中各药材剂量的准确性:为完全发挥方剂的疗效,临床中需经过净制工艺进行处理。如山茱萸核、巴戟天木心等并非有效药用部位,如果不进行处理,则会影响该药在方剂中的真实比例,不能完全发挥疗效[3];(3)改变药物性质:炮制后,药物作用范围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大如生地黄,经过酒蒸成为熟地黄后,药物性质转温,用药范围变大。
中药用法对药物作用也具有显著的影响,它主要包括给药途径、时间等方面:(1)给药途径的差异:不同的给药途径能够明显对药物吸收、分布、代谢以及排泄造成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血药浓度,降低治疗效果;(2)给药时间的差异:不同的给药时间有时甚至能够影响药物作用的完全发挥。如健胃药应饭前服用;驱虫药应空腹状态下服用;泻药清晨服用效果好;(3)用药次数的差异:给药次数对于保证血药浓度、确保药效具有重要的意义[4],它主要通过临床具体病情、药物体内消除速度等方面而决定。
药材炮制首先应注重药材的质量,它是确保用药安全、临床疗效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首先应该把好采购关,从GMP、GSP认证企业采购中药材。药房人员还应该定期检查中药材质量,保证药材的准确、合格与安全[5]。笔者在临床工作过程中发现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中药本身质量、炮制品混淆以及中药剂量错误等方面。因此应规范中药材炮制流程,严格按照标准流程进行操作,更好地提高中药的质量,才能确保临床用药安全。目前,中药炮制方法与科学技术结合越来越紧密,其中细胞级微粉碎技术在临床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它是传统中药炮制方法与现代药剂制备方法的统一结合体,对中药饮片加工后进一步制备,可得到微米级粒径中药药剂即微粉中药等,不仅方便卫生,同时也较好的满足了临床的需要[6]。总之,中药炮制可有效降低药物毒性,增强方剂药效,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中药炮制方法及用法对药物作用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总结我院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采用中药治疗的160例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0例。观察组采用经炮制的中药治疗,对照组采用未经炮制的中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70.0%,观察组为92.5%,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药炮制可有效降低药物毒性,增强方剂药效,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药炮制,药物作用,不良反应,用法
参考文献
[1]崔方明.中药炮制和用法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22):121-122.
[2]杨春云.中药疗效与中药炮制的关系研究[J].实用医技杂志,2011,18(5):534-536.
[3]吴耀华,吴佩霖.中药炮制和用法对药物作用的影响研究[J].当代医学,2013,19(18):150-151.
[4]李海红.炮制对中药化学成分与作用影响的问题探讨[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4,1(8):1306-1307.
[5]时彦申.中药炮制对药物功效的影响[J].内蒙古中医药,2014,14(5):56-57.
中药炮制对含苷类药物的影响 篇7
1中药炮制可保护药物中的苷类
苷类成分多分布在植物的根、花、果实等中在炮制过程中, 需要根据含苷类药材自身的性质来选择炮制方法, 以保护药材中的苷, 从而确保中药的质量不受到影响。在植物中, 与苷同时存在的还有多种酶, 这些酶一般情况与苷存在于同一组织不同细胞之中, 如果植物组织受到破坏, 在一定的湿度及温度条件下, 酶将苷水解, 生成多种糖、苷以及糖的衍生物等, 从而导致药物的有效成分损失, 进而造成药物的质量降低[1]。因此, 为确保苷不被破坏, 在中药炮制过程中, 常常需要加热药物, 以对酶进行灭活, 比如常采用的方法有炒和蒸煮炮制等。例如黄芩中的主要有效成分汉黄芩苷和黄芩苷, 在切制过程中如果用冷水浸润进行切制, 其中的黄芩酶会将汉黄芩苷以及黄芩苷水解成为汉黄芩素和黄岑素, 这两者在黄岑酶的作用下会继续发生氧化反应, 生成绿色的醌类衍生物。因此, 当发现黄岑显示为绿色, 表明黄岑已经受到了破坏, 且其质量受到一定的影响。在切制黄芩时, 通常采用煮法或者蒸法进行炮制, 通过蒸煮可以有效软化切片, 且能够杀灭酶的活性, 从而确保黄芩中苷的含量。此外, 也可采用酒炒的方式炮制黄岑, 可促进有效成分充分溶出。采用冷浸法炮制黄芩的得到的汉黄芩苷以及黄芩苷的含量通常只有热处理法的一半, 但汉黄芩素以及黄芩素的却较热处理法更多, 其中黄岑素的含量约为热处理法的3倍, 主要是由于冷浸泡处理过程中黄岑苷被水解的缘故。
此外, 中药炮制中常采用炒法来对酶进行灭活, 从而确保药物的质量。比如白芥子中的有效成分为白芥子苷, 其在芥子酶的作用下容易发生水解, 生成对羟酶、硫代氰酸、白芥子油、酸性的硫酸芥子碱以及葡萄糖等, 这些物质均容易挥发, 将导致药物的疗效降低。采用炒法处理白芥子, 能够将其中存在的能够破坏芥子苷分解的酶类灭活, 从而防止芥子苷发生水解反应, 有利于药物发挥其散寒、利气等功效。此外, 热炒以后的白芥子其重皮完全破裂, 其含有的有效成分能够更好地被煎出, 可提高药物的疗效, 并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
2中药炮制可改变药物中苷的含量, 改善药物的药性
中药炮制能够改变药物中苷类的含量, 从而可以改善药物的药性。比如生地味较苦寒, 具有凉血止血和滋阴清热等作用[2]。而熟地甘微温, 具有补精益髓和养血滋阴等作用。采用清蒸或者酒炖将生地炮制成为熟地以后, 药物药性就由寒变温, 其药效也由清变补, 这些都与药物中的苷类有密切关系。生地有效成分主要是梓醇, 梓醇在清蒸或者酒炖过程中, 能够被完全水解, 并产生一种黑色的沉淀物质, 这种黑色沉淀物质能够将植物组织染成黑色, 且水解以后所产生的葡萄糖类可以增加药物的甜度。
3中药炮制可缓和药性
在中药炮制中, 常采用加热处理法来缓和某些药性过强的药物的药性。其原理实际上是通过加热处理, 使药物中的部分苷损失, 从而缓和药性。比如大黄中的主要成分蒽醌类衍生物、二蒽酮衍生物以及鞣质等, 其中大黄酚苷及番泻苷类属于泻下成分, 而鞣质属于收敛成分。当对大黄进行酒炒炮制以后, 大黄酚苷类减少, 其泻下作用就较生大黄更弱。采用酒拌炖制成熟的大黄以后, 其中的大黄酚苷类将显著减少, 其泻下作用会更弱[3]。而将其炒成炭以后, 大黄酚苷被大量破坏, 而鞣质仅有部分破坏, 加之炭具有吸附作用, 药物的泻下作用变得极弱, 而其吸附及收敛作用则相对增强, 因而具有止血止泻的作用。
4中药炮制可降低苷含量, 从而降低药物毒性
中药所含的成分众多, 其中不乏一些毒性成分。比如商陆的有效成分商陆皂苷具有平喘抗炎和祛痰镇咳的作用, 但商陆皂苷也是商陆中的主要毒性成分, 通过炮制以后, 其醋制品的毒性可降低9.8%左右, 奶制品可降低14.3%左右, 而黑豆制品可降低16.67%。由此可见, 药物的毒性同其中含有的苷类具有密切的关系, 通过中药炮制降低药物中的苷含量, 可有效降低药物的毒性。
5中药炮制可增加苷类含量, 从而提高药效
中药的疗效与药物中苷类的含量有密切关系, 通常增加苷类的含量可提高药效。比如续断含有大量的环烯醚萜类及三萜皂苷类等成分, 其中皂苷是续断的主要成分。目前, 续断的炮制方法主要有盐炙法和酒炙法两种, 相比于续断生品, 经盐炙法和酒炙法炮制以后的炮制品种所含有的皂苷含量较多, 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4]。
6结论
苷类是中药中广泛存在的一种有效成分, 其含量直接关系着药物的疗效、药性和毒性等。由于苷类成分大多能够溶于酒精、水等有机溶剂, 因而在炮制过程中应注意防止有效成分被破坏或损失。由于苷类遇酸可水解, 因而可以采用醋制法来降低药物中的毒性苷类;可以通过酒炙法来提高药物中苷类有效成分的含量, 从而提高药效;此外, 还可以通过加热法来对酶进行灭活, 从而保护苷类有效成分。总之, 药物中的苷类成分复杂多样, 应根据药物的具体性质采取有效的炮制方法, 以充分发挥药物的功效。
摘要:回顾分析了中药炮制的相关资料, 并进行了总结。结果中药炮制可改变药物中含有的苷类成分的量, 从而改变药物的性能, 能够缓和药性, 并使药物的毒性降低, 从而增强药效。
关键词:中药炮制,苷类,影响
参考文献
[1]江国荣, 陈卫民.中药炮制方法对临床应用疗效的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1, 18 (29) :125-126.
[2]张鑫.炮制对淫羊藿黄酮类成分的影响[D].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
[3]林清义, 杜丽君.浅谈中药炮制对临床用药的重要性[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1, 33 (10) :908-909.
中药汤剂煎服法对药效的影响 篇8
关键词:中药汤剂,煎煮方法,煎煮时间,汤剂类型,适时服药
汤剂是我国古老的传统剂型之一, 也是最为常用的一种制剂形式。如何在充分利用好药物配伍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汤剂的治疗作用, 就必须使用科学方法煎煮, 合理用药。
1 中药汤剂的煎煮
1.1 煎器的选择
煎器对药液质量好坏有着密切关系, 历代医学家都强调用陶器煎药。陶器具有导热均匀、化学性稳定、不易于药物有效成分发生化学反应, 有保温的特点。现代研究证明, 铁器在煎煮过程中易与药材中所含鞣质甙类药等成分起化学反应, 能使药液颜色变黑或变绿而影响汤剂质量, 降低和改变药效, 甚至发生副作用。因此铜锅、镀锡锅等都不宜做煎器。煎煮药时, 必须选择瓦罐、不锈钢锅或陶瓷器为宜, 尤其选择陶器最优[1]。
1.2 溶媒的选用及用量
汤剂所用溶媒主要为水, 根据临床用药特点, 需加入酒、醋。煎煮药物时, 水的纯度关系到汤剂的质量。制备汤剂必须选用含矿物质及其它杂质少的洁净水为宜。煎药前药物宜先用溶剂浸泡20~60min, 以便溶媒进入饮片内部, 使药材充分湿润为宜。
溶剂的用量对煎药质量也很重要。一般用水量约为药材的3~8倍量, 用量过少, 药物成分不易全部煎出;用量过多, 则煎煮时间自然延长, 从而破坏或散失药物成分。常用方法是将药物置煎器内, 加水以超出药物表面2~3cm为度;第二、三煎的用水量应减少, 但仍需超过药物表面为宜, 具体情况应根据药物性质及方剂类型灵活应用[2]。
1.3 煎药时加热方法
加热火力的大小、时间长短和煎煮次数均与汤剂的药效有密切关系。长期以来, 汤剂的制备是采用直火加热, 在民间习用已久, 至今广泛采用。若条件好, 可采用高压蒸制, 蒸气煎煮和温法等。
煎煮的火力要适中。火力过强, 水分蒸发就快, 药物的有效成分就难以煎出, 甚至药物焦糊。火力太弱, 煎煮效率低, 药物的有效成分不易煎出。一般在未沸前, 易用比较强的火力, 习称“武火”, 使水很快沸腾。沸后宜用比较弱的火力, 习称“文火”, 保持不腾, 以减少水分的蒸发, 利于煎出药物的有效成分。药物煎好后应立即过滤。不易久置煎药溶器中, 以防腐蚀。
1.4 煎煮时间
汤剂煎煮时间应根据药材质地和气味的不同而定, 一般药材第一煎煮沸20~30min, 第二煎煮沸15~25min。滋补性及质地坚实的药材, 第一煎煮沸40min~1h, 第二煎煮沸30~40min。解表、行气及质地轻松、气味芳香的药材, 第一煎煮沸15~20min, 第二煎煮沸10~15min。煎药次数, 根据习惯与经验, 通常以煎煮2~3次为宜[3]。1.5煎药时的特殊处理汤剂中还有某些药材应根据自身的特点或治疗要求进行特殊处理。现将特殊处理方法举例如下: (1) 先煎:矿石及贝壳类质坚难溶解的药物, 如磁石、石膏、生牡蛎等药物煎沸15~20min后, 再加入其它药物同煎。 (2) 后下:含挥发油成分的芳香类药物, 如薄荷、霍香、白豆蔻宜在其它药物煎沸15min后, 再投入同煎5~10min即可, 以免散失药物。 (3) 包煎:有些粉末如六一散或车前子, 以及对人体咽喉、消化系统有刺激性的药物, 如旋复花、赤石脂等均需要用薄布或纱布包好和其它药物同煎, 以免使药液浑浊或减少对消化道、咽喉的刺激。 (4) 另煎:贵重药物需单独煎煮, 如人参、犀牛角等。兑入其它药液中服用, 以防有效成份丢失在药残渣中。 (5) 烊化:易于溶解而不宜煎煮的药物, 如阿胶、龟胶、鹿角胶等宜直接溶于药液中溶化后服用。 (6) 冲服:贵重而剂量又小不宜入煎的药物, 如牛黄、射香等宜先研成粉末, 取药液分次冲服。 (7) 生汁兑服:鲜品药材可绞汁, 如生姜、韮白等兑其它药物中口服。
2 中药汤剂服法
汤剂的服用法对疗效也有很大影响, 一般分外用和内服两种。外用原理比较简单, 而内服法较复杂, 具体内服方法如下。
2.1 服药时间
根据病情和药物而定, 一般认为病在上焦宜饭后服, 病在下焦宜饭前服;滋补药宜饭前服用, 驱虫药和泻下药等在空腹时服, 对胃有刺激和健脾的药物, 宜于饭后服;安眠药物应在睡前服。不管饭前或饭后, 均应隔1~2h左右再服药。2.2服药方法有冷服和热服两种方法, 一般药剂都宜于温服, 但也需根据病情灵活掌握。发散风寒之热药最好易热服。热症所服之寒药需冷服。特殊情况下, 也有热药用冷服法, 寒药用温服法的。还有呕吐或药物中毒, 宜少量频服。
2.3 汤剂类型
中药汤剂根据制备的方法不同可分为三种, 患者可根据疾病的需要和药材的质地选择不同的剂型。煎剂:中药经过煎煮去渣的煎液, 再经加热浓缩成液体剂型。煎剂加热时间长, 药液浓度高, 能消除药物的毒性, 并使药物缓慢吸收, 延长药效。煮剂:是采用一般温度和加热时间, 将药物煎煮去渣后, 服用的液体剂型。煮沸浓度适中, 具有吸收快、疗效迅速、作用强的特点。沸水泡药:将药物经过沸水浸泡去渣的液体剂型。沸水泡药加热时间短, 浓度低, 药物味薄、气清, 作用清泄热邪[4]。
2.4 汤剂服用剂量
目前临床服药一般每日1剂, 每剂分两至三次服用。根据病情, 严重者可每日2剂, 慢性病可隔天1剂。特殊情况如需服较烈性药物, 则采用一次顿服。咽喉及食道用药, 可一日分数次服用。
3 总结
中药汤剂的煎制过程中, 应视各种药物的不同性质, 在入煎时分别对待, 以确保有效成分含量的煎出, 从而发挥群药的疗效, 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药物除了精确化的煎药外, 还要有标准的服用方法。清·徐灵胎说:“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 非特无功, 反而有害。”, 一言道出了服药方法的重要性。所以笔者认为, 煎煮中药贵在适中, 太过则气味散失, 不及则功效难求。煎煮不得其法非但无功, 则反而有害。因此必须熟练掌握中药的煎煮方法, 才能发挥药剂最大的治疗作用, 以提高中医中药效果, 使疾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毕殿洲.药剂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2]傅瑞卿.中医方剂学[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 1986.
[3]奚念朱, 顾学裘.药剂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8.
相关文章:
中药对体外精子运动参数的影响研究进展02-22
中药不良反应因素02-22
中药小青龙汤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鼠血清IL-4,IL-8,TNF-α水平的影响02-22
中药安全性问题对临床用药的影响02-22
浅谈林业保护发展工作02-22
中学物理双语教学感悟02-22
中药炮制对药性的影响02-22
司法警察体检标准02-22
知识产权法学授课教案打印稿02-22
影响患者生存时间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