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泪囊炎(精选七篇)
外伤性泪囊炎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8例 (28眼) , 男18例 (18眼) , 女10例 (10眼) , 年龄18~56岁, 病史1~10年。患者均为单眼外伤, 鼻骨有不同程度的陈旧性骨折, 伤侧眼表现为有不同程度溢泪、眼分泌物多, 压迫泪囊区有黏液脓性分泌物自泪小点溢出, 部分病例有内眦红肿, 应用抗生素治疗后下泪点冲洗均从上泪点返流。16例患者泪囊部皮肤有陈旧性瘢痕形成, 3例患者有伤眼内眦部畸形愈合, 均无眼睑外翻。
1.2 手术方法
常规术前准备, 所有患者均在局麻下进行, 患者取仰卧位, 患侧眼结膜囊内滴用地卡因眼药水表麻3次, 鼻腔内用含1‰肾上腺素的1%地卡因棉片 (1%地卡因10ml+1‰肾上腺素2ml) 作鼻腔黏膜表面麻醉, 1%利多卡因 (加适量1‰肾上腺素) 行鼻丘黏膜下浸润麻醉以及眶下神经和滑车神经阻滞麻醉。先用泪道激光指示探针从下泪小管探入泪囊, 再用鼻内镜光源循环打开和关闭后确定泪道激光指示光所在的泪囊的准确位置, 应用鼻内窥镜0°镜, 以中鼻甲前端附着处为前界及钩突为后界的鼻黏膜作一“) ”形切口, 暴露上颌骨额突和泪骨, 用咬骨钳去除上颌骨额突, 分离泪骨前部并钳除, 清理碎骨片, 并扩大骨孔至约10mm×12mm大小骨窗, 在泪道激光指示光引导下, 切开泪囊并切除泪囊内壁, 清除骨孔周围骨屑及黏膜, 冲洗泪囊。鼻腔内放膨胀止血海绵3d后取出。之后每日冲洗泪小管1次, 连续3d, 3d后1个月内每周冲洗1次, 以后每月冲洗1次, 连续6个月。
1.3 疗效评断标准
治愈:鼻内窥镜下观察鼻腔外侧壁泪囊造孔形成, 且上皮化, 流脓溢泪症状消失, 泪道冲洗通畅;好转:泪囊造孔形成, 上皮化, 症状减轻, 冲洗泪道通畅或加压后通畅;无效:症状不缓解, 冲洗泪道不通, 造孔闭锁[1]。
2 结果
本组28例 (28眼) 患者术后随访6~18个月, 其中治愈27例 (27眼) , 治愈率96.4%, 好转1例。
3 讨论
由于机动车特别是摩托车驾驶人群的增多, 而道路安全知识的相对欠缺或大意, 行使机动车时驾车人未能系安全带或未戴头盔发生车祸, 还有打架、意外伤害等, 特别容易导致眼眶内侧壁及鼻部受伤, 轻者鼻骨骨折, 重者鼻梁塌陷、内眦韧带断离、内眦畸形、皮肤瘢痕、合并上颌骨额突骨折及泪囊窝挤压和塌陷, 使鼻泪管阻塞和泪囊移位后形成网状粘连, 由于骨质的碎裂、重叠, 泪囊CT造影显示不清[2], 术中解剖结构复杂, 标志不明显, 加上外伤导致鼻腔结构的改变、鼻腔黏膜的瘢痕粘连, 使手术操作增加很大的困难。笔者应用泪道激光指示光引导鼻内窥镜下治疗外伤性泪囊炎, 在术中均能顺利找到泪囊, 手术时间在20~40min, 平均30min, 较未使用泪道激光指示光引导缩短20min以上, 减少了术中探察对正常组织过多的损伤, 减轻患者的痛苦。
经鼻内镜治疗外伤性泪囊炎, 在泪囊造孔之前先要处理鼻腔解剖的异常, 为手术创造相对宽敞的空间。术中采用泪道激光指示探针从下泪小管探入泪囊, 再用鼻内镜光源循环打开和关闭以看指示光最靠近中鼻甲的最佳位置, 定位后切开相应区域的鼻黏膜并做分离, 暴露上颌骨额突和泪骨, 用咬骨钳去除部分上颌骨额突和泪骨, 用泪道激光指示光能准确暴露泪囊, 若泪囊粘连不严重, 鼻内镜下可以观察到泪囊内壁向鼻腔内突出, 从而切开泪囊造孔。陈合新等[3]报道利用枪状镊对泪囊进行内外粗略定位来寻找泪囊, 这种相对简单的平面定位方法适用于轻度泪囊移位, 对于严重的空间立体泪囊移位却不能准确定位;李宪华等[4]报道用泪道探针自泪小管进入泪囊后顶起内壁来寻找泪囊, 这种方法对外伤所致的瘢痕化或炎性纤维化的泪囊很难起到准确的定位作用, 也不利于泪囊切口位置的选择。因此, 这两种方法都可能造成正常组织的过多损伤, 延长手术时间。而应用泪道激光指示光引导, 能够穿透骨片、黏膜组织在鼻腔外侧壁显示泪囊的位置, 既能准确定位泪囊, 又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且能大大减少手术操作时间, 减轻患者痛苦,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总结应用泪道激光指示光引导并定位泪囊, 行鼻内镜下泪囊造孔治疗外伤性泪囊炎的效果。方法:对2011年2月-2013年10月我科采用泪道激光指示光引导鼻内窥镜下治疗的28例外伤性泪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随访618个月, 其中治愈27例 (27眼) , 治愈率96.4%, 好转1例。结论:在基层医院应用泪道激光指示光引导鼻内镜下泪囊造孔治疗外伤性泪囊炎定位准确, 操作简单, 组织损伤少, 手术时间短。
关键词:外伤性泪囊炎,鼻内窥镜,泪道激光指示灯
参考文献
[1]韩德民.鼻内窥镜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51-155.
[2]王朋, 陶海, 王贵生.外伤性泪囊炎CT造影多平面重组的初步研究[J].武警医学, 2013, 5:376-378.
[3]陈合新, 骆荣江, 祝小林, 等.鼻内镜下外伤性慢性泪囊炎鼻腔泪囊造孔术[J].中华创伤杂志, 2011, 4:359-360.
慢性泪囊炎 篇2
慢性泪囊炎 (chronic dacryocystitis) 是泪囊病变中最常见的类型。多继发于鼻泪管狭窄或阻塞后, 因泪液滞留于泪囊内, 伴发细菌感染引起, 多为单侧发病, 本病多见于中老年女性。
病因
(1) 鼻泪管阻塞、泪囊憩室、泪小管结石、鼻或鼻窦手术、外伤、泪囊肿瘤。
(2) 常见微生物为葡萄球菌、链球菌、类白吼杆菌。
慢性泪囊炎患者泪囊中的细菌可成为眼部感染病灶来源, 对角结膜及眼球构成潜在的威胁。尤其是在眼外伤以及内眼手术后, 很容易导致眼内的化脓性感染, 发生细菌性眼内炎。因而在内眼手术之前, 必须要冲洗泪道, 如发现患者有慢性泪囊炎, 必须预先进行治疗, 以彻底清除病灶。
症状、体征
主要症状为泪溢, 有黏液脓性分泌物自内皉部流出, 泪囊附近的皮肤可出现湿疹或局部皮肤潮红、粗糙等变化。用手指挤压泪囊部时, 可见黏液脓性分泌物自泪小点溢出, 由于黏液脓性物大量贮留于泪囊内, 导致泪囊扩张, 可形成泪囊黏液囊肿。
治疗
(1) 药物治疗:对由于各种原因不能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 可指导其将泪囊中的分泌物挤干净之后, 局部滴用抗生素眼药水,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 脓性分泌物可以消失, 但不能解决阻塞和潴留。
(2) 手术治疗:可行泪道探通、泪道义管植入术或泪囊鼻腔吻合手术。对于老年人, 可考虑泪囊摘除术。泪道探通术适用于早期无固定瘢痕阻塞的患者, 经多次泪道冲洗无脓性分泌物可试行泪道探通, 若探通2~3次无效应考虑手术治疗。泪囊鼻腔吻合术是最理想的慢性泪囊炎治疗方法, 既去除了化脓病灶, 又解除了泪溢。鼻泪管义管植入术是最近几年兴起的解决泪道阻塞的手术方式, 其优点为无伤口、创伤小。
护理
(1) 加强用药指导
护理人员根据患者年龄、文化、职业、性格、病情的差异, 选择适当的形式和方法对患者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讲解用药目的、用药方法、注意事项, 增强患者对遵从医嘱的正确认识。护理人员在患者复查或回访时有针对性地进行督促, 指导患者注意用眼卫生。
(2) 提高患者对疾病的正确认识
护理人员积极主动介绍疾病相关知识, 通俗易懂地向其讲解慢性泪囊炎及时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详细讲解泪囊鼻腔吻合术后注意事项, 了解患者对治疗、手术的理解程度, 针对性地做好身心护理。
(3) 饮食指导
嘱患者术后进食易消化、清淡、营养丰富的饮食, 如:牛奶、鸡蛋、鸡鸭鱼肉等, 可多吃含粗纤维丰富的食物, 如:蔬菜、水果等利于排便, 忌辛辣刺激食物。
(4) 促进家庭与社会支持
家庭、社会的支持与患者治疗依从之间成正相关系。为患者提供疾病诊断证明, 取得单位配合与帮助;向患者及家属、朋友介绍疾病治疗、手术的重要性、必要性, 给患者更多的关爱, 培养其乐观健康积极的心态, 提高患者的自信心。
(5) 出院指导
做好出院健康宣教, 指导患者自我防护, 避免眼、鼻部外伤, 避免揉抓眼睛或用力咀嚼;出院前详细交代用药方法、时间、注意事项, 从而有效预防复发;告之定期复查时间。
具体可以电话:0731-85229669进行咨询
网址:www.eye0731.com。
温馨提示:更多咨询您可以通过在线QQ进行眼疾咨询或预约就诊。
外伤性泪囊炎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7月至2015年2月选择在我院就诊的慢性泪囊炎患者50例,纳入标准:单眼发病;年龄20~70岁;符合慢性泪囊炎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既往眼眶、泪道及鼻部外伤史、鼻部与泪囊手术史;患有感染性疾病等全身情况欠佳的患者。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23~68岁,平均年龄(54.30±5.29)岁;平均病程(3.22±0.45)年;平均体质量指数为(22.49±5.19)kg/m2;发病位置:右侧30例,左侧2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5例,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体质量指数、发病位置等基础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传统泪囊吻合手术,局部麻醉,沿患者内眦的内上方眶缘行弧形切口,钝性分离皮肤及皮下组织,钝性分离露出泪囊窝,穿破泪骨的骨板,将泪骨咬碎,把鼻囊与鼻贴膜的切口做成“工”字形并进行缝合,用小针将鼻黏膜与泪囊前叶、鼻黏膜与泪囊后叶对边缝合。皮肤进行连续缝合,凡士林纱条填塞鼻腔,泪道冲洗。
治疗组给予内镜下经鼻泪囊鼻腔吻合术,取仰卧位,表面麻醉及收缩鼻黏膜,同时行手术侧眶下神经、筛前神经阻滞麻醉及中鼻甲钩突前黏膜下浸润麻醉。以钩突前沿为基底,制作弧形切口,深至黏骨膜,暴露上颌骨额突和泪颌缝,暴露泪囊内后壁。纵向弧形切开泪囊内侧壁,制作“C”形泪囊黏膜瓣,将泪囊瓣与鼻黏膜瓣吻合,包括泪囊鼻腔吻合口。两组术后常规全身静脉滴注广谱抗生素,鼻腔点麻黄素滴鼻液,鼻用糖皮质激素喷鼻。
1.3 观察指标:
疗效标准在术后6个月进行评定,治愈:泪道冲洗通畅,无反流,患者自觉症状消失,内镜下观察吻合口黏膜上皮化良好,吻合口开放。同时两组在术后6个月通过内镜下观察吻合口周围肉芽组织和瘢痕组织增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17.0进行分析,计量数据选择均数±标准差表示,对比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而计数数据对比采用卡方分析,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愈率对比:经过观察,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后6个月的治愈率分别为100.0%和84.0%,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肉芽组织和瘢痕组织增生情况对比:经过观察,治疗组术后6个月肉芽组织和瘢痕组织增生发生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 讨论
慢性泪囊炎为眼科常见病,可角膜溃疡、眼内炎等严重并发症。从发病机制上分析,泪囊囊壁萎缩、瘢痕化可引起术中泪囊内侧黏膜切开后黏膜瓣外翻存在张力,导致泪囊瓣与鼻黏膜形成的吻合口易变形,造成疾病的发生[3]。
传统经面部的泪囊鼻腔吻合术具有切口大、手术操作较复杂、出血多等缺点。而随着鼻内镜微创手术的发展,微创治疗已成为治疗泪道阻塞性疾病的趋势。特别是采用鼻内镜检查吻合口情况,及时清除血凝块及分泌物,可对泪囊鼻腔吻合术后的吻合口在直视下进行观察,对清理结痂、肉芽等病变组织比较可靠。本研究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后6个月的治愈率分别为100.0%和84.0%,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在手术中,尽量保留鼻腔黏膜瓣,泪囊壁切开到底部,术后泪囊不留死腔,使引流通畅,合并鼻腔异常应先处理或者联合鼻科医师同期处理鼻部病变。也需及时处理分泌物、肉芽、周围血痂等[4]。本研究显示治疗组术后6个月肉芽组织和瘢痕组织增生发生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
总之,内镜下经鼻径路泪囊鼻腔黏膜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能提高治愈率,减少术后并发症,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唐康,黄胜.三种术式治疗慢性泪囊炎临床疗效对比研究[J].临床眼科杂志,2011,19(2):165-167.
[2]刘东伟,陶黎明,许育新.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联合支架置入治疗慢性泪囊炎[J].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15,7(22):497-500.
[3]叶远航.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开放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疗效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26(3):3939-3940.
外伤性泪囊炎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22例 (24眼) 。男6例 (7眼) , 女16例 (17眼) 。年龄17~54岁, 患者均为行传统的鼻外径路泪囊鼻腔吻合术失败者, 在我科改行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 病程1~28年。伴有鼻中隔弯曲13例, 中鼻甲肥大息肉样变者4例。钩突肥大并伴上颌窦黏膜增厚者2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泪囊X线造影检查及鼻科检查。
鼻腔外侧壁解剖:是鼻解剖结构中最为复杂的区域, 亦即鼻窦炎发病的关键之处, 其结构极不平整。分别由:上颌骨、泪骨、下鼻甲骨、筛骨迷路、腭骨垂直板及蝶骨翼突构成。外侧壁上有突出于鼻腔中的三个骨质鼻甲, 呈梯形排列, 游离缘皆向内下方悬垂, 分别为:上鼻甲、中鼻甲、下鼻甲。各鼻甲的外下方均有一裂隙样空间, 称为鼻道, 故有上、中、下三鼻道, 各鼻甲与鼻中隔之间的共同狭窄腔称总鼻道。由于有鼻甲及鼻道的形成, 缩小了鼻腔空间, 增加了鼻腔黏膜的表面面积, 在鼻腔的生理功能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①上鼻甲及上鼻道。上鼻甲属筛骨, 位于鼻腔外侧壁后上方, 为各鼻甲中最小者, 有时仅为一黏膜皱襞。上鼻甲后上方有一凹陷称蝶筛隐窝, 蝶窦开口于此。②中鼻甲及中鼻道, 中鼻甲也属筛骨结构。前段垂直向下, 后段的游离缘渐外卷, 几与鼻腔底平行。从形态上也可将中鼻甲分为垂直部及水平部。垂直部悬挂在鼻腔外侧壁中部, 上起前颅底筛板, 下至鼻腔中部, 可在前鼻镜下观察。中鼻甲是重要的解剖标志, 手术操作时应严格保持在中鼻甲的外侧进行, 可防止损伤筛板。中鼻道位于中鼻甲之外侧, 约占鼻腔外侧面的2/3。其外侧壁解剖结构复杂, 是内镜鼻窦手术进路中最为重要的区域, 也是前、中组筛窦的内侧壁。中鼻道外侧壁上有两个隆起, 后上者为筛泡-位于中鼻道的中前部, 内含1~4个较大的气房, 属中筛房。在筛泡前下方有一弧形嵴状隆起, 名筛沟-也是筛骨的一部分, 构成筛骨内侧壁的上部。在筛泡和钩突之间有一长约10~20mm, 宽2~3mm的半月性裂隙, 名半月裂孔。半月裂孔向前下和外上延伸并逐渐扩大形成的漏斗状沟槽, 称筛漏斗。深约0.5~10mm, 而半月裂孔实际上是筛漏斗在中鼻道外侧壁上的开口, 是前组鼻窦和中鼻道之间通气引流的裂孔。额窦经鼻额管开口于筛漏斗的前上端, 其后便是前组筛窦开口, 其后为上颌窦开口。窦口鼻道复合体 (ostiomeatal complex, OMC) :鼻和鼻窦炎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学的现代概念认为:中鼻甲、中鼻道及其附近的区域解剖结构的生理异常和病理改变最为关键, 所以特将此区域称为窦口鼻道复合体。功能性内镜鼻窦外科 (FESS) 将窦口鼻道复合体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 认为是治疗鼻窦炎的症结所在。FESS之原则是:通过小范围或局限的手术, 恢复鼻窦窦口正常的通气引流及鼻腔、鼻窦黏膜的功能, 从而解决广泛的鼻窦病变。
1.2 手术方法
手术在30°鼻内镜下局麻下进行。对合并有鼻病者同期先行鼻内有关手术。用1%丁卡因加1︰1000肾上腺素作鼻腔黏膜表面麻醉, 用2%利多卡因5m L加1︰1000肾上腺素2滴做切开处黏骨膜浸润麻醉, 并用1%爱尔卡因滴眼3次作眼结膜及泪小点表面麻醉。手术先经泪小点导入探针, 稍用力在原造孔处将鼻黏膜顶起, 在探针定位准确后用针状微波探头以定位点为中心, 基本对应于中鼻甲前端, 钩突为后界行直径约1.0cm圆形黏膜点灼, 形成环形白斑。用勾突刀切除探针周围的软组织及瘢痕肉芽组织, 切缘为正常鼻腔黏膜后即可造孔。若前次手术骨窗小, 用耳科显微电钻于术侧鼻内平中鼻甲前端附着处, 以钩突为后界, 用磨钻向前上扩大骨窗至直径约l.0cm, 冲洗泪囊。术后不必填塞术腔, 常规抗生素预防感染, 每日用抗生素滴眼液滴眼。3d后行泪道冲洗, 1个月内每周1次。常规定期随访6个月以上。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
①治愈:造口形成, 上皮化良好。溢泪、溢脓症状消失, 冲洗泪道通畅。②好转:造口形成, 但较狭窄, 上皮化良好。溢泪减轻, 溢脓消失, 冲洗泪道通而不畅。③无效:造口关闭, 溢泪、溢脓症状无缓解, 冲洗泪道加压后泪道仍不通畅。
2.2 治疗结果
22例 (24眼) 患者均随访6~12个月, 治愈22眼占91.67%, 其中1例为21岁二次复发性泪囊炎患者 (术中使用MMC) , 好转2眼占8.33%, 患者对治疗效果均满意。
3 讨论
近年鼻窦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得到了广泛地应用, 并显示出了其独特的优势[1]。鼻内镜应用使我们对鼻腔内的手术操作在直视下进行, 准确操作, 损伤小。能同时解除影响鼻腔泪囊造孔术成功的鼻腔因素, 手术效果好。面部无切口瘢痕, 易于被患者接受。
复发性泪囊炎一直是困扰眼科临床的难题之一。泪囊鼻腔吻合口瘢痕闭塞及肉芽生长是泪囊炎复发的根本原因[2]。若泪囊鼻腔吻合口周围伴有炎性病变及结构异常, 易造成吻合口瘢痕封闭, 导致泪囊炎复发[3]。我们观察慢性泪囊炎的复发性患者合并鼻内病变的比率较首发患者高。我们还观察到复发患者平均年龄较首发患者小, 考虑和组织增生修复能力较强, 肉芽生长瘢痕形成有关[4]。Kao研究了泪囊鼻腔吻合术中应用MMC对术后吻合口大小的远期影响, 结果表明MMC能有效的维持较大的吻合口, 提高了传统的泪囊鼻腔吻合术的成功率[5]。
鼻内径路鼻腔泪囊造孔术治疗复发慢性泪囊炎, 我们的体会是:①术中造孔的定位要准确经泪小点、泪小管导入探针进入泪囊, 在原造孔处将鼻黏膜顶起, 定位点为中心平中鼻甲水平, 钩突为后界。去除上颌骨额突及泪骨前部。②骨窗要做大, 增生及肉芽组织要切除干净, 微波止血要彻底, 以减少二次肉芽及纤维增殖。③鼻腔黏膜损伤后一般在1~3个月上皮化, 为防止黏膜修复时瘢痕挛缩所致造口封闭, 术后定期复查, 及时清除造口结痂、肉芽。
我们使用耳科显微电钻能充分开放泪囊窝内侧壁骨质。切开软组织时, 采用微波点灼, 减少了出血, 视野清晰, 造口微波处理后, 肉牙生长极为少见, 术后内镜观察造孔周围组织蛋白变性坏死后脱落, 术腔上皮化也同时完成。
我们认为鼻内径路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 手术方式微创, 时间短, 皮肤无瘢痕, 复发患者易接受可同期处理影响预后的鼻腔疾病, 疗效满意。
参考文献
[1]仝警安, 曹平, 孟繁娟.鼻泪管逆行插管治疗慢性泪囊炎228例临床观察[J].现代中医药, 2006, 26 (6) :24.
[2]周松.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疗效观察[J].成都医学院学报, 2011, 6 (2) :52.
[3]董仲林, 尹承江, 于飞.经鼻内窥镜鼻内泪囊鼻腔造孔术治疗复发性泪囊炎[J].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学报, 2005, 19 (3) :172-173.
[4]蔡运杆, 李亶, 温太佩.鼻内窥镜下泪囊鼻腔开放术治疗慢性泪囊炎[J].赣南医学院学报, 2011, 31 (2) :224-225.
慢性泪囊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篇5
1 慢性泪囊炎临床表现
慢性泪囊炎的临床表现具有较为明显的特征, 一般以溢泪、溢脓等为主, 在持续长期的溢脓后眼周皮肤多有湿疹、内眦部结膜充血等表现[3], 当用力挤压患者泪囊时会有黏液或脓液等排出, 当脓液和其它分泌物分泌过多后, 容易堵住泪囊, 从而使泪囊失去一定张力, 陈祥雷等[4]提出慢性泪囊炎急性发作时会有局部眼周皮肤红肿疼痛, 严重时炎症可迁延至鼻部及颜面部等, 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 李月芝等[5]认为当脓肿过大时会在患者面部形成瘘道, 加重炎症。
2 慢性泪囊炎发病机制
黄阳等[6]提出慢性泪囊炎发病机制尚无比较可靠的理论研究, 目前临床上认为其发病机制可能与鼻泪管有较为密切的关系, 当鼻腔分泌物过多堵塞鼻泪管时或某些原因导致鼻泪管狭窄会加重慢性泪囊炎病情, 而慢性泪囊炎[7]的发生也会加重鼻泪管的阻塞和狭窄。
3 慢性泪囊炎研究
3.1 鼻内镜下吻合术优点
以往慢性泪囊炎的治疗采用传统的泪囊鼻腔吻合术, 但是该治疗方法弊端较多[8], 手术切口较大影响患者颜面部美观, 治疗效果不是十分令人满意, 所以如今临床上普遍采用鼻内镜下行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 熊琦[9]提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生活质量要求也不断升高, 患者开始关注术后面部美观问题, 因此鼻内镜下行泪囊鼻腔吻合术受到广泛应用, 具有手术操作简单, 面部无瘢痕等优势。司磊[10]提出鼻内镜下行泪囊鼻腔吻合术优点主要有 (1) 造孔方便:泪囊内侧壁与中鼻道之间仅为一层薄骨隔开[11], 有利于造孔, 并且避免了从面部做切口, 术后不会造成面部瘢痕出现, 受到广大患者的青睐; (2) 损伤小:鼻内镜下行泪囊鼻腔吻合术无需切断内眦韧带[12], 不会对患者泪囊造成损伤, 很好的保留了泪囊的功能,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术后组织粘连, 进一步减少瘢痕形成。术后可选择用膨胀海绵[13]放置于泪囊, 具有扩张吻合口的作用从而能促进手术创面的愈合; (3) 研究表明慢性泪囊炎和鼻泪管有较为密切的关系, 同时鼻腔病变也可以加重泪囊炎病情, 通过鼻内镜下手术可以很好的解决鼻腔病变和扩张鼻泪管, 提高手术成功率[14]; (4) 孙平等[15]认为以往行传统吻合术效果不佳的患者可以再次选择鼻内镜下行泪囊鼻腔吻合术, 术后效果同样令人满意, 研究结果显示, 采用鼻内镜下行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44眼, 治愈37眼, 好转5眼, 无效2眼, 总有效率为95.45%, 采用传统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43眼, 治愈34眼, 好转5眼, 无效4眼, 总有效率为90.70%, 可见鼻内镜下行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效果令人满意, 比传统治疗方法具有明显优势, 并且具有术后恢复快、创伤小等优势。
3.2 慢性泪囊炎治疗体会
和传统泪囊吻合术相比, 鼻内镜下行泪囊鼻腔吻合术具有明显优势, 其手术操作较为简单便于医师掌握和操作[16]、手术时间较短可减少患者痛苦、手术创伤小不易留下明显瘢痕、术后恢复快不影响面部容貌, 手术过程中造孔容易且出血量少。患者在术后整体恢复较好, 很少出现复发情况。通过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 在手术前通过泪囊造影[17,18,19]明确泪囊位置和大小, 为手术做准备, 并要了解患者鼻腔是否有鼻窦炎、鼻息肉等疾病存在, 评估鼻腔疾病是否对手术会造成影响从而导致手术效果不佳;另要选择电刀代替传统手术刀切开, 减少出血, 注意用吸引器吸取, 保持术野清晰;为了术后减少和避免肉芽组织的增生可以选择保留鼻黏膜瓣将创缘骨壁覆盖利于术后的有效恢复。
4 慢性泪囊炎的思考
目前慢性泪囊炎的治疗已经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治疗效果也令人满意。但仍有不足的地方需要我们解决, 首先不同年龄、种族、性别等患者慢性泪囊炎组织病理学存在差异性, 了解其差异性的原因有助于疾病的治疗;慢性泪囊炎和鼻泪管之间有密切关系, 两者互相影响, 鼻泪管狭窄或阻塞都会加重或诱发慢性泪囊炎, 因此要了解两者之间关系为疾病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同时慢性泪囊炎发病机制尚不能完全明了, 需要进一步研究论证, 只有彻底了解其发病机制治疗时才能得心应手。
综上所述, 目前对于慢性泪囊炎的治疗主要是鼻内镜下行泪囊鼻腔吻合术, 其治疗效果令人满意, 术后恢复快, 根据临床长期随访调查结果显示远期疗效也值得肯定, 因此受到广大医生和患者青睐, 值得在临床应用和推广, 通过开展鼻内镜下行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将使更多的患者受益。
摘要:目的 讨论慢性泪囊炎在临床上的研究进展, 为今后诊断治疗慢性泪囊炎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指导。方法 分析其发病原因和治疗方法, 对目前临床上慢性泪囊炎的诊断治疗进行整理总结。结果 临床上多采用鼻内镜下行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 该方法操作简单, 术后患者容易恢复且治疗效果好, 深受患者青睐, 与以往慢性泪囊炎治疗具有明显优势。结论 通过对慢性泪囊炎的临床研究, 了解最新的治疗方案和理念。
外伤性泪囊炎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组:2009年1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采用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患者48例, 男21例, 女27例, 年龄23~70岁, 平均43.6岁, 病程3个月~5年, 双眼2例, 左眼20例, 右眼26例。对照组:48例患者于2009年之前在我院行传统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及症状无显著差异。
1.2 手术方法
1.2.1 观察组:
鼻内镜鼻腔泪囊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常规消毒铺巾后, 患者取仰卧位, 头抬高30°以便于操作, 用1丁卡因加等量3%麻黄碱收缩鼻黏膜做表面麻醉。鼻腔以1%丁卡因10 m L+0.1盐酸肾上腺素2 m L棉片行中鼻道黏膜表面麻醉, 1利多卡因10 m L+0.1肾上腺素2滴行鼻丘处局部浸润麻醉。德国Storz 0°鼻内镜下以钩突为后界, 以中鼻甲附着处为上界, 切开外侧壁黏膜, 范围2.0 cm×2.5 cm大小, 将黏膜瓣保留于中鼻道, 暴露骨性鼻腔外侧壁。用咬骨钳自鼻泪管投影处咬除骨质, 并沿鼻泪管向上扩大, 用美国美敦力XPS2000型动力系统电钻磨去部分上颌骨额突及泪骨前部, 形成1.5 cm×1.5 cm的骨窗。确定泪囊位置后, 经下泪点插入泪道探针至泪囊, 进一步确定泪囊后, 在探针引导下作一弧形切口, 切开泪囊内下壁。泪囊的“U”型瓣与鼻黏膜瓣相贴, 2枚银夹将两组织瓣夹持固定或涂医用OB胶 (广州白云医用胶有限公司, 批号:080606) 粘连2瓣。泪道冲洗泪囊通畅, 无反流, 水自开窗处流出。术毕。术后1个月内每周泪道冲洗一次, 以后每月1次, 用庆大霉素8万U加地塞米松5 mg冲洗上下泪小点, 鼻腔用糖皮质激素 (如内舒拿鼻喷剂) 喷鼻, 减轻鼻黏膜水肿和瘢痕形成, 泪道冲洗直至痊愈为止。
1.2.2 对照组:
传统鼻外径路行鼻腔泪囊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
1.3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无溢泪, 泪道冲洗通畅, 鼻内镜下可见泪囊造口形态良好, 有效:偶有溢泪, 鼻内镜下未见泪囊造口形成, 但冲洗泪道可见原造口处有液体流出, 泪小点有少许反流现象, 无效:溢泪, 症状不缓解, 冲洗泪道不畅。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术后1年的随访、观察, 观察组24例慢性泪囊炎患者经鼻内镜鼻腔泪囊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 治愈22例, 占91.7%, 有效2例, 占8.3%, 无无效病例, 所有病例均无其他并发症。治愈率及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而无效病例和并发症的发生明显低于对照组。见表1。
注:2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慢性泪囊炎是眼科较常见的疾病, 多为单侧发病, 也少见双侧。临床上主要以泪溢、溢脓, 引起慢性泪囊炎的细菌为眼部易感染菌, 可对内眼手术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必须高度重视[3]。该病在保守治疗无效时, 应及早采取手术治疗。泪囊鼻腔吻合术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有效方法。其目的是在泪囊与鼻腔之间建立一条新通道来代替阻塞的鼻泪管引流泪液[4]。
随着鼻内镜外科和鼻眼相关外科的发展, 在鼻内镜直视下经鼻腔内行鼻腔泪囊造口术, 开创了慢性泪囊炎手术的新途径[5]。与传统手术相比, 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具有极多优点, 它可以在鼻内镜直视下手术, 视野清晰, 术中损伤小、出血少;同时可发现鼻腔内引起鼻泪管阻塞的其他病变如鼻窦炎、鼻息肉、鼻甲肥大、鼻中隔偏曲等, 在术中一并处理, 为患者减少了多次手术的痛苦, 减轻了患者经济负担。另外由于术中切口小, 对泪囊周围组织损伤小, 可保留泪囊原有功能, 且面部不会遗留瘢痕, 患者容易接受。
我科自2009年以来开展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 手术疗效明显提高, 观察组24例慢性泪囊炎患者经鼻内镜鼻腔泪囊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 治愈44例, 占91.7%, 有效4例, 占8.3%, 无无效病例, 所有病例均无其他并发症。治愈率及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而无效病例和并发症的发生明显低于对照组。综上所述, 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具有疗效理想、创伤性小, 不影响美容, 手术易操作、简捷, 出血少, 治愈率高, 复发率低, 同期可处理鼻腔鼻窦疾病等诸多优点。效果优于传统鼻外径路手术, 符合现代耳鼻咽喉外科微创要求, 为广大青年女性所接受。部分患者可不必手术住院。此手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谢东文, 李章健, 王罕.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疗效观察[J].南昌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0, 50 (5) :63-64.
[2]肖友明.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58例[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9, 8 (6) :57-58.
[3]蒋迎谷, 郭平川, 吴振球.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J].中华现代眼耳鼻喉科杂志, 2009, 8 (4) :91-92.
[4]陈朝阳.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25例临床分析[J].中华现代眼耳鼻喉杂志, 2008, 12 (27) :106-107.
先天性泪囊炎临床治疗与分析 篇7
关键词:冲洗-探通术-冲洗,泪道,先天性泪囊炎
先天性泪囊炎是小儿常见眼病。即生后数天出现溢泪、溢脓, 给患儿及家长造成通苦与精神负担。我院2009年1~6月采用早期发现, 上药、冲洗、探通、冲洗法治疗先天性泪囊炎200例232只眼, 随访3个月, 取得良好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00例 (232只眼) , 单眼122例, 双眼55例;男110列 (120眼) , 女90例 (112眼) 。就诊年龄最早出生后为1个月, 最晚为出生后18个月, 其中以出生后2~6个月婴儿最多。
剖腹产130例, 经产道分娩者70例。患儿均在出生后7d内出现分泌物多、流泪等症状, 均未接受过治疗。
1.2 治疗方法
1.2.1 按摩泪囊区, 用眼药水点眼
第一周教会家长推压泪囊区, 让分泌物流出后滴左氧氟沙星眼药水, 按摩泪囊区, 每天4次。第二周仍有流泪及分泌物多者用常规泪道冲洗法冲洗。1.2.2泪道冲洗患儿取仰卧位, 由家长配合固定其头部及四肢, 采用5号头皮静脉针将尖端处打磨圆滑制成探针, 自下泪点进针后缓慢注入0.9%生理盐水10ml, 再注入0.5ml左氧氟沙星眼药水, 隔日冲洗一次。冲洗至泪囊内无分泌物即可。一般4~5次后可行泪道探通术。
1.2.3 泪道探通术、冲洗
常规采用5号探针自下泪点垂直进针, 顶住鼻骨壁后, 将探针垂直向下沿鼻骨下行入泪囊、鼻泪管, 有突破感后继续下行直达中鼻甲骨壁, 停留约1~2min后拔出探针。注用生理盐水+糜蛋白酶。见患儿出现吞咽或冲洗液从鼻腔溢出, 说明探通成功。有时因损伤鼻粘膜可有少量鼻出血, 不予特殊处理。术后左氧氟沙星滴眼水点眼, 每日4次。隔日复诊, 冲洗泪道。
1.3 治愈标准
患儿无溢泪, 眼分泌物消失, 泪道冲洗通畅。
2 结果
200例232眼, 治愈230眼, 占99.14%, 未愈2眼考虑为骨性狭窄。所有病例治疗顺利, 无任何并发症发生。随访3个月, 无复发。
3 讨论
先天性泪囊炎为新生儿常见病之一, 是泪道系统的先天性阻塞。通常覆盖于鼻泪管鼻侧末端的Hasner瓣发生膜性阻塞继发感染所致。可单眼或双眼发病。正常情况下, 泪道是在第6周时, 表皮外胚叶在外侧鼻突和上颌突之间下陷成沟, 以后此处上皮和表面上皮脱离, 逐渐形成管道, 第7个月上下泪点开放。第8个月鼻泪管下口开放[1]。先天性泪囊炎足月婴儿发病率为6%, 除极个别是由于鼻部发育畸形, 骨性鼻泪道狭窄或闭锁引起外, 绝大多数系鼻泪管下端Hasner瓣部位的先天性残膜所封闭或上皮细胞残屑阻塞后泪液积存在泪囊, 同时伴细菌感染所致[2]。此薄膜一般在婴儿第1周泪液分泌前自行穿破, 如未穿破, 分泌物潴留, 泪囊继发感染, 可出现粘脓性分泌物, 形成先天性泪囊炎。因为, 大部分先天性Hasner瓣膜阻塞可在出生后4~6周自行开放[3], 所以, 婴幼儿溢泪有自愈趋势, 但为极少数。目前先天性泪囊炎发病率日趋增加, 原因可能与剖腹产有关, 有待进一步探讨证实。我院对先天性泪囊治疗主张:先行局部按摩和抗生素眼药水点眼, 促使阻塞部位通畅。出生二月后开始冲洗泪道, 隔日一次, 致泪道无脓性分泌物溢出后则进生探通术。选择时间主要是2~6个月。在这时期进行治疗, 治愈率为100%, 成功率高, 未发生假道、泪道撕裂等严重并发症。充分表明泪道探通术是治愈先天性泪囊炎非常有效的方法。此时患儿年龄偏小, 炎症时间短, Hasne瓣刺破后不易再粘合, 所以应予早期进行。术后隔日复查冲洗泪道, 继续采用抗生素眼药水滴眼一周, 并吩咐家长每天给患儿泪囊区按摩, 减少粘连复发的危险。
采用给药—冲洗—探通术—冲洗法治疗先天性泪囊炎, 方法简单易行, 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葛坚, 主编。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21。
[2]李凤鸣, 主编。眼科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1058-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