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原文及翻译(通用8篇)
篇1:世说新语原文及翻译
世说新语原文注释及翻译
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很危急的时刻,如果这时突然出现危险情况,一些人可能被吓得不知所措,而机智的人会迅速适应环境并思考化险为夷的办法,我们一定要学会冷静的对待这种情况,能够做到临危不乱才是最好的,现在我们就一起赏析这篇文章吧。
【题解】捷悟指迅速领悟。本篇记载几个对人、对事物快速而正确的分析和理解的事例。突然遇到一件意外的事,在常人尚未理解之时,能根据人或事物的特点、出现环境、当时的诸多条件等等来综合分析,做出判断,这就是一种悟性。培养这种能力,有可能对付突发事件。例如第2 则记曹操在一杯酪的盖头上题个合字,杨脩看到这里没有用合字的条件,于是从该字的组成部分看出是公教人啖一口也。有时突然出现危险情况,一些人可能被吓得不知所措,而机智的人会迅速适应环境并思考化险为夷的办法,第5则正是反映出当局者迷和旁观者清这两种情况。
但是篇内所记,有一些事情跟捷悟似未可等同看待。例如第6 则记桓温欲夺郗愔兵权,郗愔没体会到这点,而他儿子在桓温手下任参军,明白桓温的想法。这看来是朝夕观察的结果,而非捷悟所致。第7 则所记的更是有意捉弄人家,跟捷悟无关。
(1)杨德祖为魏武主簿,时作相国门,始构榱桷,魏武自出看,使人题门作活字,便去①。杨见,即令坏之。既竟,曰:门中‘活’,‘阔’字。王正嫌门大也②。
【注释】①杨德祖:杨脩,字德祖,曹操任丞相时,调他任主簿,有才学,有悟性。后来被曹操杀害了。相国:指丞相。汉代有时设相国,有时设丞相。这里指相国府。榱桷(cuījué):椽子。②王:指魏王曹操。
【译文】杨德祖任魏武帝曹操的主簿,当时正建相国府的大门,刚架椽子,曹操亲自出来看,并且叫人在门上写个活字,就走了。杨德祖看见了,立刻叫人把门拆了。拆完后,他说:门里加个‘活’字,是‘阔’字。魏王正是嫌门大了。
(2)人饷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许,盖头上题合字以示众,众莫能解①。次至杨脩,脩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复何疑②!
【注释】①饷:送。盖头:覆盖用的丝麻织品。
②教人啖一口:合字拆开,就是人、一、口三字,意为一人吃一口。【译文】有人送给魏武帝曹操一杯奶酪,曹操吃了一点,就在盖头上写了一个合字给大家看,没有谁能看懂是什么意思。轮到杨脩去看,他便吃了一口,说:曹公教每人吃一口呀,还犹豫什么!
(3)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脩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虀臼八字①。魏武谓脩曰: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脩别记所知。脩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虀臼,受辛也,于字为辞②:所谓绝妙好辞也。魏武亦记之,与脩同,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③。
【注释】①曹婢碑:曹娥是东汉时代一个孝女,父溺死,她为寻找父亲尸首而死,改葬时给她立了碑,就是曹娥碑。虀臼(jījiù):捣姜蒜等的器具。
②于字为辞:辞的异体字是辤。
③觉:同较,相差,相距。
【译文】魏武帝曹操曾经从曹娥碑旁路过,杨脩跟随着他,看见碑的背面写着黄绢幼妇,外孙虀臼八个字。曹操就问杨脩:懂吗?杨脩回答说:懂。曹操说:你不要说出来,等我想一想。走了三十里路,曹操才说:我已经想出来了。他叫杨脩把自己的理解另外写下来。杨脩写道:黄绢,是有颜色的丝,色丝合成绝字;幼妇,是少女的意思,少女合成妙字;外孙,是女儿的.儿子,女子合成好字;虀臼,是承受辛辣东西的,受辛合成辞(辤)字:这就是绝妙好辞。曹操也把自己的理解写下了,结果和杨脩的一样,于是感叹地说:我的才力赶不上你,竟然相差三十里。
(4)魏武征袁本初,治装,馀有数十斛竹片,咸长数寸①。众云并不堪用,正令烧除。太祖思所以用之,谓可为竹稗循,而未显其言②。驰使问主簿杨德祖,应声答之,与帝心同。众伏其辩悟③。
【注释】①袁本初:袁绍,字本初。按:东汉未年,群雄并起,各据一方,汉献帝时,曹操为司空,独揽朝政;袁绍为大将军,督冀、幽、青、并四川。两人互相攻伐,最大的一仗是官渡之战,公元2,曹操大破袁绍于官渡。202 年,袁绍死。
②太祖:曹操的庙号。竹椑(pí)楯:椭圆形的竹盾牌。
③伏:通服,佩服。辩:聪明。
【译文】魏武帝曹操要讨伐袁本初,修造军事装备,剩下几十斛竹片,都是几寸长的。大家说这全部用不上,正要叫人烧掉。曹操在想怎么利用这些竹片,认为可以用来做竹盾牌,只是还没有把这话说出来。他派人速去问主簿杨德祖,杨德祖随即答复了来人,结果和曹操想的一样。大家都佩服杨德祖的聪明和悟性。
(5)王敦引军垂至大桁,明帝自出中堂①。温峤为丹阳尹,帝令断大桁,故未断,帝大怒瞋目,左右莫不悚惧②。召诸公来,峤至,不谢,但求酒炙。王导须臾至,徒跣下地③,谢曰:天威在颜,遂使温峤不容得谢④。峤于是下谢,帝乃释然⑤。诸公共叹王机悟名言。
【注释】①王敦句:晋明帝时,王敦起兵反,但当时他已病重,只派王含和钱凤率军下京都。垂,将近。大桁(háng),大桥,这里指朱雀桥,在建康城南,朱雀门外,跨秦淮河。中堂,举行朝会等事的厅堂。
②温峤句:王敦起兵时,温峤与右将军卞敦守石头城。后王含、钱凤军直达秦淮河南岸,温峤便烧掉朱雀桥,王含军无法渡河。按:《资治通鉴·晋纪》载,温峤转移到秦淮北岸,烧朱雀桥,明帝想亲白领兵进攻,听说桥已毁,大怒。与这里所记不同。
③徒跣(xiǎn):光着脚。
④天威:天子的威严。颜:脸,这里指眼前。容:或许,可能。按:一本无容字。⑤释然:形容怒气消释而心平气和。
【译文】王敦率领军队东下,将要逼近朱雀桥,晋明帝亲自出到中堂。温峤当时任丹阳尹,明帝命令他毁掉朱雀桥,结果仍旧没有毁掉,明帝怒目圆睁,非常生气,随从的人都很恐惧。明帝立刻召集大臣们来,温峤到后,没有谢罪,只是求赐酒肉请死。王导接着来到,他光着脚退到地上,谢罪说:天子的威严就在眼前,于是使温峤吓得不可能谢罪了。温峤这才退下谢罪,明帝也就心平气和了。大臣们都很赞赏王导的机敏而有悟性的名言。
(6)郗司空在北府,桓宣武恶其居兵权①。郗于事机素暗,遣笺诣桓:方欲共奖王室,修复园陵②。世子嘉宾出行③,于道上闻信至,急取笺,视竟,寸寸毁裂,便回,还更作笺,自陈老病,不堪人间,欲乞闲地自养。宣武得笺大喜,即诏转公督五郡、会稽太守。
【注释】①郗司空:郗愔,字方回,曾兼任徐、兖二州刺史,都督徐、兖、青、幽诸州军事。后来征拜司空,没有就任。北府:即京口,别称北府。按:桓温北伐前,郗愔曾镇守京口。桓温想借用京口的军事力量,就把郗愔调为会稽内史,自己兼任徐、兖二州刺史,率领京门之兵。②奖:辅佐。
③嘉宾:郗超,字嘉宾,是郗愔的长子,在桓温的大司马府任参军。
【译文】司空郗愔镇守北府的时候,桓温不喜欢他掌握兵权。郗愔对情势的了解一向胡涂,还寄信给桓温说:正想和您一起辅佐王室,修复被敌人毁坏的先帝陵寝。当时他的嫡长子嘉宾正到外地去,在半路听说送信的人到了,急忙拿过他父亲的信来看,看完了,把信撕得粉碎,就返回去,又代他父亲另外写了封信,诉说自己年老多病,经不住世事烦扰,想找个闲散的官位来自我调养。桓温收到信非常高兴,立刻下令把郗愔调为都督浙江东五郡军事、会稽太守。
(7)王东亭作宣武主簿,尝春月与石头兄弟乘马出郊①。时彦同游者连镳俱进②,唯东亭一人常在前,觉数十步,诸人莫之解。石头等既疲倦,俄而乘舆回。诸人皆似从官,唯东亭奕奕在前③。其悟捷如此。
【注释】①石头:桓熙的小名,是桓温的长子。
②连镳:坐骑并排着。
③奕奕:精神抖擞的样子。
【译文】东亭侯王珣任桓温的主簿时,曾经在春天和石头兄弟骑马到郊外游春。
当时同游的名流都一起并马前进;只有王珣一个人总是走在前面,和他们距离几十步远,大家都不理解其中的缘故。石头等人已经玩得很疲倦了,不久就坐车回去。结果其他人都像侍从官一样跟在后面,只有王珣精神抖擞地走在前面。他就是这样的有悟性而且机敏。
篇2:世说新语原文及翻译
原文:
孙秀既恨石崇不与绿珠,又憾潘岳昔遇之不以礼。后秀为中书令,岳省内见之,因唤曰:“孙令,忆畴昔周旋不?”秀曰:“中心藏之,何日忘之?”岳于是始知必不免。后收石崇、欧阳坚石,同日收岳。石先送市,亦不相知。潘后至,石谓潘曰:“安仁,卿亦复尔邪?”潘曰:“可谓‘白首同所归’。”潘金谷集诗云:“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乃成其谶。
刘玙兄弟少时为王恺所憎,尝召二人宿,欲默除之。令作阬,阬毕,垂加害矣。石崇素与玙、琨善,闻就恺宿,知当有变,便夜往诣恺,问二刘所在?恺卒迫不得讳,答云:“在后斋中眠。”石便径入,自牵出,同车而去。语曰:“少年,何以轻就人宿?”
王大将军执司马愍王,夜遣世将载王于车而杀之,当时不尽知也。虽愍王家,亦未之皆悉,而无忌兄弟皆稚。王胡之与无忌,长甚相昵,胡之尝共游,无忌入告母,请为馔。母流涕曰:“王敦昔肆酷汝父,假手世将。吾所以积年不告汝者,王氏门强,汝兄弟尚幼,不欲使此声著,盖以避祸耳!”无忌惊号,抽刃而出,胡之去已远。
应镇南作荆州,王脩载、谯王子无忌同至新亭与别,坐上宾甚多,不悟二人俱到。有一客道:“谯王丞致祸,非大将军意,正是平南所为耳。”无忌因夺直兵参军刀,便欲斫。脩载走投水,舸上人接取,得免。
王右军素轻蓝田,蓝田晚节论誉转重,右军尤不平。蓝田于会稽丁艰,停山阴治丧。右军代为郡,屡言出吊,连日不果。后诣门自通,主人既哭,不前而去,以陵辱之。于是彼此嫌隙大构。后蓝田临扬州,右军尚在郡,初得消息,遣一参军诣朝廷,求分会稽为越州,使人受意失旨,大为时贤所笑。蓝田密令从事数其郡诸不法,以先有隙,令自为其宜。右军遂称疾去郡,以愤慨致终。
王东亭与孝伯语,后渐异。孝伯谓东亭曰:“卿便不可复测!”答曰:“王陵廷争,陈平从默,但问克终云何耳。”
王孝伯死,县其首于大桁。司马太傅命驾出至标所,孰视首,曰:“卿何故趣,欲杀我邪?”
桓玄将篡,桓脩欲因玄在脩母许袭之。庾夫人云:“汝等近,过我余年,我养之,不忍见行此事。”
文言文翻译:
孙秀既怨恨石崇不肯送出绿珠,又不满潘岳从前对自已不礼貌。后来孙秀任中书令,潘岳在中书省的官府里见到他,就招呼他说:“孙令,还记得我们过去的来往吗?孙秀说:“中心藏之,何日忘之!”潘岳于是才知道免不了祸难。后来孙秀逮捕石崇、欧阳坚石,同一天逮捕潘岳。石崇首先押赴刑场,也不了解潘岳的情况。潘岳后来也押到了,石崇对他说:“安仁,你也这样吗?”潘岳说;“可以说是‘白首同所归’。”潘岳在《金谷集》中的诗写道:“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这竟成了他的谶语。
刘玙兄弟年轻时是王恺所憎恨的人,王恺曾经请他们兄弟两人到家里过夜,想要不声不响地害死他们。就叫人挖坑,坑挖好了,就要杀害了。石崇向来和刘玙、刘琨很要好,听说两人到王恺家过夜,知道会有意外,就连夜去拜访王恺,问刘玙刘琨兄弟在什么地方。王恺匆忙间没法隐瞒,只得回答说:“在后面房间里睡觉。”石崇就径直进去,亲自把他们拉出,一同坐车走了,并且对他们说:“年轻人为什么这么轻率地到别人家过夜!”
大将军王敦捉住了愍王司马丞,夜里派王世将把他弄到车里杀死了,当时人们不完全知道这件事。即使是愍王家里的人也不是都了解内幕,而司马丞的儿子无忌兄弟又都年幼。王胡之和无怠两人,长大以后非常亲密。有一次,王胡之和无忌在一起游玩,无忌回家告诉母亲,请她准备饭食。母亲流着泪说:“王敦从前肆意残害你父亲,借王世将的手把你父亲杀了。我多年来没有告诉你们,是因为王氏家族势力强大,你们兄弟还年幼,我不想把这件事张扬开来,原来是为了避祸啊。”无忌听了很震惊,号哭起来,拔出刀就跑出去,可是王胡之已经走远了。
镇南大将军应詹出任荆州刺史时,王脩载和谯王司马丞的.儿子无忌同时到新亭给他饯别。座上宾客很多,没想到这两人都来了。有一位客人说:“谯王丞遇难,不是大将军的意思,只是平南将军干的罢了。”无忌于是夺了直兵参军的刀,就要杀王脩载;脩载逃出去,被迫投河,船上的人救了他,才得以免死。
右军将军王羲之一向轻视蓝田侯王述,王述的晚年得到的评价和声誉更高更大,王羲之尤其不满。王述在任会稽内史时遭母丧,留在山阴县办理丧事。王羲之接替他出任会稽内史,他屡次说要前去吊唁,可是一连多天也没有去成。后来他亲自登门通知前来吊唁,等到主人哭起来后,他又不上灵堂就走了,以此来侮辱王述。于是双方深结仇怨。后来王述出任扬州刺史,王羲之仍然主管会稽郡,刚得到任命王述的音讯,就派一名参军上朝廷,请求把会稽从扬州划分出来,成立越州。使者接受任务时领会错了意图,结果深为当代名流所讥笑。王述也暗中派从事去一一检察会稽郡各种不法行为,因为两人先前有嫌隙,”王述就叫王羲之自己找个合适的办法来解决。王羲之于是告病离任,因愤慨而送了命。
东亭侯王珣和王孝伯两人谈论过,后来,王珣的意见逐渐不一样了。王孝伯对王珣说:“您怎么再也不可捉摸了?”王珣回答说:“王陵在朝廷上力争,陈平顺从而不说话,这都不足为据,只看结果怎么样啊。”
王孝伯死后,把他的头挂在朱雀桥上示众。太傅司马道子坐车到示众的地方,仔细地看着王孝伯的头,说道:“你为什么急着要杀我呢?”
篇3:世说新语原文及翻译
一、 《世说新语》 中儿童话语闪光点
(一) 典雅脱俗
《世说新语》 中所记载的儿童话语大多是儿童与成人之间的答对, 在这些言谈中往往能显示出儿童的素养和气质, 即使是学富五车的士人也为儿童精妙的对答而由衷叹服。比如术中记载年仅10 岁的孔融跟随其父亲拜见李膺, 由于登门拜访者必须为李府亲戚或才智出众的名流, 孔融为了拜见李膺便称自己为李府亲戚。
元礼曰:“君与仆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车, 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年仅10岁的孔融能巧妙地糅合古人之事与李膺和自己, 从而道出自己先祖与李膺先祖之间的师生情谊, 如此的一番话不仅能显著地提高自己的身份, 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出自己对李膺的崇拜与恭敬, 如此便能有效地拉近了自己与李膺之间的感情距离。孔融这番儒雅别致回答只有具备较高的文学素养以及满腹诗书的饱学之士才能说出, 《世说新语》 中一句“元礼与宾客莫不奇之”便有力地证明了孔融的一句话打动了在场所有听众, 如此典雅脱俗的话语丝毫不逊色于儒雅的名流人士。
(二) 奇巧出群
《世说新语》 中一群能说会道的儿童具有超常卓越的语言能力, 与成人之间的答对经常出人意外。比如魏文帝召见年仅13岁的钟毓与其弟钟会, 毓面有汗。钟毓与魏文帝的对答如下:
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 汗出如浆。”复问会:“抑何以不汗?”对曰:“战战采菜, 汗不敢出。”
钟毓在回答中所说的 “ 有汗”是出于对皇上的敬畏, 而“无汗”是对皇上无所畏惧的结果。但其弟钟会拟物为人, 一句“汗不敢出”不仅出人意料, 却又合情合理, 这句话充分地表达了钟会对皇上的敬畏之情。
(三) 俊俏逼人
前文中举例年仅10岁的孔融与李膺的出色对答让众宾客均以之为奇, 而中大夫陈题听闻后却说道:“多刁、时了了, 大未必佳。”孔融却机智地回敬了一句“想君小时, 必当了了!”
陈题想表达的是, 小时聪明伶俐的人, 长大了不一定出色, 孔融的一句话使得陈题十分尴尬, 众宾客便会很自然地得出陈题现如今不怎么出色的结论, 这便是儿童话语中俊俏逼人的威力。
(四) 含蓄有韵
一般来说, 儿童的思维相对于成年人来说还不够周密, 也不具备较强的判断、理解以及分析事物的能力, 在语言上与成年人相比缺乏较为深层次的指归。而《世说新语》 中所记载的儿童语言旨深意远、含蓄有韵, 令人回味无穷。比如在 《世说新语》 中孔融希望前来逮捕他的朝廷官吏能放过自己年仅八九岁的两个孩子, 孩子却镇定自若地说:“大人岂见覆巢之下, 复有完卵乎?”孩子年仅八九岁的孩子所说的“覆巢毁卵”出自于 《战国策》, 引用的语言充分地表达出八九岁两个孩子较为丰富的意蕴。除此之外, 他们也在一方面提醒自己的父亲, 不要对当朝的法律心存幻想和侥幸, 夷灭九族是不可能因为父亲的求情而发生改变;并且也在另一方面告诉自己的父亲, 尽管自己年幼但他们早就已经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周围的世界, 当自己父亲遭捕后也就明白自己被逮捕也是不可幸免的。因此, 年仅八九岁的两个孩子运用富含哲理的话语, 表达出自己早已经在心理上作好了承受灭门大祸的准备。
二、儿童语言分析
《世说新语》 中因为记录了一群充满智慧且具有非凡语言能力的儿童, 他们充满智慧的话语显示出了其敏捷的思维以及文学素养。从古至今, 言语能集中地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和能力等各方面素质, 本文对 《世说新语》中儿童话语的闪光点进行了分析, 可以将儿童语言分为两类:坚持主见以及较高的文学素养。
(一) 坚持主见
儿童话语中坚持主见的话语能充分地体现出小主人公自己的见解, 不会随波逐流, 并且这些儿童对人情世故具有非常深刻的体会以及独具一格的洞察力。比如在 《世说新语》 中记载:孔融被收, 中外惶怖。二儿故琢钉戏, 了无遽容。 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 , 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 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
这些文字说明孔融因罪被捕后, 孔融并没有像一般小孩出现慌张且不安的情绪, 而是一副镇定自若的样子, 孔融面对被捕时所表现出的理性的反应远远地超出同辈孩子。裴松之面对孔融的镇定自若说道“以此为美谈, 无乃贼夫人之子与!盖由好奇情多, 而不知言之伤理也”。这句话说明虽然法理都不外乎人情, 我们也还是需要兼顾理智与人情, 更何况在我们为人处世的过程中, 一个人表现出的过度理智便会存在冷漠之嫌。
(二) 较高的文学素养
儿童在话语中所表现出来较高的文学素养, 说明这些具有深厚文学底蕴的孩子腹具有诗书气自华的气概。比如在 《世说新语》 中记载:庾公忽于猎场见齐庄, 时年七八岁, 庾谓曰:“君亦复来邪?”应声答曰:“所谓‘无小无大, 从公于迈’。”庾公问齐由何字, 答曰:“字齐由”, 公曰:“欲何齐邪?”曰:“齐许由。”齐庄何字, 答曰: “ 字齐庄。”公曰:“欲何齐?”曰:“齐庄周。”公曰:“何不慕仲尼而慕庄周?”对曰:“圣人生知, 故难企慕。”公大喜小儿对。这段对话表现出庾亮在面对齐庄及齐由字疑问时, 这两个孩子中一个孩子崇尚许由, 另一个孩子崇尚庄子, 但均为老庄一派, 这说明这些孩子自幼便染魏晋玄风。因而这些孩子在面对庾公所提出的问题时, 不仅不能流露出反对或不喜名教的态度和想法, 也不能违背自己的内心说一些违心的话语, 所以以“生而知之”的话语来为孔圣人戴高帽, 这些话语充分地展现了这些儿童良好的文学素养以及较为丰富的文学知识。
三、成因分析
(一) 自由的学习风气
根据相关的资料和史事我们可以得出的是, 尽管汉末魏晋六朝是我国政治史上最为混乱, 且最为痛苦的时代, 但却是人们精神史上极其自由和解放, 并且也最富于智慧的时代。正因为这样自由的学习风气以及极其自由和解放的社会氛围为当朝的儿童营造了一个较为自由的学习平台。汉末魏晋六朝如此自由的学习风气, 造就了儿童典雅脱俗、奇巧出群、峻峭逼人以及含蓄有韵的语言, 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儿童在面对事物时所具备的独立思考能力。
(二) 社会风尚
品鉴人物是魏晋社会风尚中的最大的一项特色,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也占有非常大的比重, 品鉴评定的质量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家族的声誉。而早慧的人才观念早就已经深入魏晋六朝人民的心中, 对于长辈而言, 他们非常重视推崇早慧的孩子, 并且对于早慧的孩子多加引荐。正是品鉴人物社会风尚的存在, 便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朝儿童的成长, 能使儿童更加注重对语言的学习以及掌控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从而形成较为独特的个人语言风格。
(三) 家族教育
家庭教育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儿童的发展, 《世说新语》 中一些在社会上有名望的士族由于其良好的家庭教育而使其儿童不断地延续家风, 从而培养出多位名士, 并且历经几代而不衰。古人对“有其父必有其子”的道理深信不疑, 因此, 家族教育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让儿童的语言与家族中某位长者相似, 家族教育还具有全面性。家族教育的好坏不仅仅能影响儿童的语言, 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儿童的性格、人格以及精神等多个方面。
四、结束语
《世说新语》 中儿童的话语的闪光点在于其典雅脱俗、奇巧出群、峻峭逼人以及含蓄有韵的艺术风格。而这成因在于当时朝代具备自由的学习风气、社会风尚以及家族教育。
摘要:《世说新语》中儿童的话语艺术与儒雅名流相比也毫不逊色, 但却从来没有让人们对其引起足够的关注。这些儿童典雅脱俗、奇巧出群、峻峭逼人以及含蓄有韵的艺术风格, 他们的话语艺术不仅能与成人媲美, 甚至超越了一部分成年人。本文现就对《世说新语》中儿童话语闪光点以及成因进行如下分析。
篇4:世说新语原文及翻译
关键词:世说新语 儿童话语 闪光点 成因
《世说新语》因其独特的魅力而历久不衰,人们更多的是将关注点投向书中记载的具有魏晋风度的士族文人,缺少对其中具有语言天才儿童的关注。这些儿童的主要特点在于其具有较为敏捷的思维,擅于辞令,并且具备辩才能力。
一、《世说新语》中儿童话语闪光点
(一)典雅脱俗
《世说新语》中所记载的儿童话语大多是儿童与成人之间的答对,在这些言谈中往往能显示出儿童的素养和气质,即使是学富五车的士人也为儿童精妙的对答而由衷叹服。比如术中记载年仅10岁的孔融跟随其父亲拜见李膺,由于登门拜访者必须为李府亲戚或才智出众的名流,孔融为了拜见李膺便称自己为李府亲戚。
元礼曰:“君与仆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车,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年仅10岁的孔融能巧妙地糅合古人之事与李膺和自己,从而道出自己先祖与李膺先祖之间的师生情谊,如此的一番话不仅能显著地提高自己的身份,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出自己对李膺的崇拜与恭敬,如此便能有效地拉近了自己与李膺之间的感情距离。孔融这番儒雅别致回答只有具备较高的文学素养以及满腹诗书的饱学之士才能说出,《世说新语》中一句“元礼与宾客莫不奇之”便有力地证明了孔融的一句话打动了在场所有听众,如此典雅脱俗的话语丝毫不逊色于儒雅的名流人士。
(二)奇巧出群
《世说新语》中一群能说会道的儿童具有超常卓越的语言能力,与成人之间的答对经常出人意外。比如魏文帝召见年仅13岁的钟毓与其弟钟会,毓面有汗。钟毓与魏文帝的对答如下:
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抑何以不汗?”对曰:“战战采菜,汗不敢出。”
钟毓在回答中所说的“有汗”是出于对皇上的敬畏,而“无汗”是对皇上无所畏惧的结果。但其弟钟会拟物为人,一句“汗不敢出”不仅出人意料,却又合情合理,这句话充分地表达了钟会对皇上的敬畏之情。
(三)俊俏逼人
前文中举例年仅10岁的孔融与李膺的出色对答让众宾客均以之为奇,而中大夫陈题听闻后却说道:“多刁、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却机智地回敬了一句“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陈题想表达的是,小时聪明伶俐的人,长大了不一定出色,孔融的一句话使得陈题十分尴尬,众宾客便会很自然地得出陈题现如今不怎么出色的结论,这便是儿童话语中俊俏逼人的威力。
(四)含蓄有韵
一般来说,儿童的思维相对于成年人来说还不够周密,也不具备较强的判断、理解以及分析事物的能力,在语言上与成年人相比缺乏较为深层次的指归。而《世说新语》中所记载的儿童语言旨深意远、含蓄有韵,令人回味无穷。比如在《世说新语》中孔融希望前来逮捕他的朝廷官吏能放过自己年仅八九岁的两个孩子,孩子却镇定自若地说:“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孩子年仅八九岁的孩子所说的“覆巢毁卵”出自于《战国策》,引用的语言充分地表达出八九岁两个孩子较为丰富的意蕴。除此之外,他们也在一方面提醒自己的父亲,不要对当朝的法律心存幻想和侥幸,夷灭九族是不可能因为父亲的求情而发生改变;并且也在另一方面告诉自己的父亲,尽管自己年幼但他们早就已经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周围的世界,当自己父亲遭捕后也就明白自己被逮捕也是不可幸免的。因此,年仅八九岁的两个孩子运用富含哲理的话语,表达出自己早已经在心理上作好了承受灭门大祸的准备。
二、儿童语言分析
《世说新语》中因为记录了一群充满智慧且具有非凡语言能力的儿童,他们充满智慧的话语显示出了其敏捷的思维以及文学素养。从古至今,言语能集中地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和能力等各方面素质,本文对《世说新语》中儿童话语的闪光点进行了分析,可以将儿童语言分为两类:坚持主见以及较高的文学素养。
(一)坚持主见
儿童话语中坚持主见的话语能充分地体现出小主人公自己的见解,不会随波逐流,并且这些儿童对人情世故具有非常深刻的体会以及独具一格的洞察力。比如在《世说新语》中记载:孔融被收,中外惶怖。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
这些文字说明孔融因罪被捕后,孔融并没有像一般小孩出现慌张且不安的情绪,而是一副镇定自若的样子,孔融面对被捕时所表现出的理性的反应远远地超出同辈孩子。裴松之面对孔融的镇定自若说道“以此为美谈,无乃贼夫人之子与!盖由好奇情多,而不知言之伤理也”。这句话说明虽然法理都不外乎人情,我们也还是需要兼顾理智与人情,更何况在我们为人处世的过程中,一个人表现出的过度理智便会存在冷漠之嫌。
(二)较高的文学素养
儿童在话语中所表现出来较高的文学素养,说明这些具有深厚文学底蕴的孩子腹具有诗书气自华的气概。比如在《世说新语》中记载:庾公忽于猎场见齐庄,时年七八岁,庾谓曰:“君亦复来邪?”应声答曰:“所谓‘无小无大,从公于迈’。”庾公问齐由何字,答曰:“字齐由”,公曰:“欲何齐邪?”曰:“齐许由。”齐庄何字,答曰:“字齐庄。”公曰:“欲何齐?”曰:“齐庄周。”公曰:“何不慕仲尼而慕庄周?”对曰:“圣人生知,故难企慕。”公大喜小儿对。这段对话表现出庾亮在面对齐庄及齐由字疑问时,这两个孩子中一个孩子崇尚许由,另一个孩子崇尚庄子,但均为老庄一派,这说明这些孩子自幼便染魏晋玄风。因而这些孩子在面对庾公所提出的问题时,不仅不能流露出反对或不喜名教的态度和想法,也不能违背自己的内心说一些违心的话语,所以以“生而知之”的话语来为孔圣人戴高帽,这些话语充分地展现了这些儿童良好的文学素养以及较为丰富的文学知识。
三、成因分析
(一)自由的学习风气
根据相关的资料和史事我们可以得出的是,尽管汉末魏晋六朝是我国政治史上最为混乱,且最为痛苦的时代,但却是人们精神史上极其自由和解放,并且也最富于智慧的时代。正因为这样自由的学习风气以及极其自由和解放的社会氛围为当朝的儿童营造了一个较为自由的学习平台。汉末魏晋六朝如此自由的学习风气,造就了儿童典雅脱俗、奇巧出群、峻峭逼人以及含蓄有韵的语言,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儿童在面对事物时所具备的独立思考能力。
(二)社会风尚
品鉴人物是魏晋社会风尚中的最大的一项特色,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也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品鉴评定的质量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家族的声誉。而早慧的人才观念早就已经深入魏晋六朝人民的心中,对于长辈而言,他们非常重视推崇早慧的孩子,并且对于早慧的孩子多加引荐。正是品鉴人物社会风尚的存在,便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朝儿童的成长,能使儿童更加注重对语言的学习以及掌控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从而形成较为独特的个人语言风格。
(三)家族教育
家庭教育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儿童的发展,《世说新语》中一些在社会上有名望的士族由于其良好的家庭教育而使其儿童不断地延续家风,从而培养出多位名士,并且历经几代而不衰。古人对“有其父必有其子”的道理深信不疑,因此,家族教育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让儿童的语言与家族中某位长者相似,家族教育还具有全面性。家族教育的好坏不仅仅能影响儿童的语言,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儿童的性格、人格以及精神等多个方面。
四、结束语
《世说新语》中儿童的话语的闪光点在于其典雅脱俗、奇巧出群、峻峭逼人以及含蓄有韵的艺术风格。而这成因在于当时朝代具备自由的学习风气、社会风尚以及家族教育。
篇5:世说新语原文及翻译
篇一:世说新语两则翻译
LZ,陈太丘与友期
选自《世说新语·方正》
陈太丘与友期
作者:刘义庆
Translated Text 1
原 文 :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 文:
陈实和朋友预先约定好一起出行,约定在正午时分,约定的时间过了朋友却没有到,陈实便不再等候友人而离开了。当他离去以后,他的朋友才来到。陈实的儿子陈纪当时年仅七岁,正在家门外玩耍。客人问他:“你的父亲在家吗?”陈纪回答说:“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却没有来到,已经离去了。”客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道德!和人家约好一起出行,却抛弃人家自己离去。”陈纪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正午时分见面,到了正午您却没有到,这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这便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十分惭愧,忙下车前来拉陈纪。陈纪径直走入家门,根本不回头看那人。
解释:
期行:相约而行。期,约定。
日中:正午时分。
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
乃至:才到。乃,才。
委:丢下。
去:离开。
引:拉。
顾:回头看。
咏雪
选自《世说新语》
《咏雪》
作者:刘义庆
《咏雪》原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咏雪》译文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就是谢太傅的长兄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本文通过写咏雪,表现了谢道韫的聪明智慧,才华出众 篇二:世说新语·咏雪课文
《世说新语》两则
刘义庆
①
咏雪
谢太傅②寒雪日内集③,与儿女讲论文义④。俄而⑤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⑥曰:“撒盐空中差可拟⑦。”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⑧,左将军王凝之⑨妻也。
① 选自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刘义庆(403—444),南朝宋彭城(现在江苏徐州)人,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② 谢太傅:即谢安(320—385),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死后追赠为太傅。
③ 内集:家庭聚会。
④ 讲论文义:讲解诗文。
⑤ 俄而:不久、不一会儿。
⑥ 胡儿:即谢朗。谢朗,字长度,谢安哥哥的儿子。做过东阳太守。
⑦ 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⑧ 无奕女:指谢道韫,东晋有名的才女,以聪明有才著称。无奕,指谢奕,字无奕。⑨ 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做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等。篇三:5.《世说新语》之《咏雪》 5.《咏雪》(第1课时)
篇6: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原文及翻译
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篇7:世说新语原文附翻译
1.陈仲弓为太丘长①,时吏有诈称母病求假。事觉,收②之,令吏杀焉③。主簿④请付狱,考⑤众奸⑥,仲弓曰:“欺君不忠,病母不孝;不忠不孝,其罪莫大。考求众奸,岂复过此?”
【注释】
①长:县的行政长官。大县为令,小县为长。陈寔是太丘县长。
②收:拘捕。
③焉:代词,此处指代诈称母病的小吏。
④主簿:官名。
⑤考:查究,拷问,审察。
⑥众奸:指诸多犯法的事。
【译文】
陈寔任太丘县县长,当时有个小官吏诈称母亲有病请假,事情被发觉,陈寔就逮捕了他,并命令狱吏处死他。主簿请求交给狱吏查究他的其他犯罪事实,陈寔说:“欺骗君主就是不忠,诅咒母亲生病就是不孝;不忠不孝,没有比这个罪状更大的了。查究其他罪状,难道还能超过这件吗!”
2.陈仲弓为太丘长,有劫贼①杀财主②者,捕之。未至发所③,道闻民有在草④不起子⑤者,回车往治之。主簿曰:“贼大,宜先按讨⑥。”仲弓曰:“盗杀财主,何如骨肉相残?”
【注释】
①劫贼:强盗。
②财主:财货的主人,不是现代所说的有钱人家。
③发所:出事地点。
④在草:产妇分娩,也就是生孩子。草,产蓐。晋时分娩多用草垫着。
⑤不起子:生了孩子不养育,指溺杀婴儿。
⑥按讨:审察办理。
⑦“道闻民有在草不起子者”句:属于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有在草不起子者民”;另外,“到”属于名词活用作状语,译为“在半道上”。
⑧骨肉相残:此处指父母溺杀婴儿事。
⑨“盗杀”句:意指母子相残,违逆天理人伦,要先处理,而杀人只是违反常理。
【译文】
陈仲弓任太丘县县长时,有强盗劫财害命,主管官吏捕获了强盗。陈仲弓前去处理,还没到出事地点,在半道上听说有家生下孩子不肯养育的老百姓,就掉转车头前去处理这件事。主簿说:“强盗杀人的事大,应该先查办。”陈寔说:“强盗杀物主,怎么比得上骨肉相残这件事重大呢?”
3.陈元方①年十一时,候袁公②。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③?”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④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⑤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⑥孤⑦,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⑧、孔子,异世而出,周旋⑨动静⑩,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①陈元方:陈寔的儿子。有德行,以孝著称。
②袁公:未知指何人,一说指袁绍。
③何所履行:“……何所……”古汉语固定格式,即“所……者为何”,所履行者为何,译为“所执行的是什么”。
④绥:安抚。全句属于“介宾短语后置句”,即“以德绥之”。
⑤恣:听任,放手。
⑥法:效法。
⑦孤:古代是王侯的自称。
⑧周公:周文王的儿子姬旦。辅佐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周武王死后,又辅佐周成王,代掌朝政。
⑨周旋:交往,打交道。
⑩动静:行止;行动止息。
【译文】
陈元方十一岁时,有一次去问候袁公。袁公问他:“令尊在太丘县任职时,远近的人都称颂他,他是怎么治理的呢?”元方说:“老父在太丘时,对强者就用恩德来安抚他,对弱者就用仁爱来抚慰他,放手让他们安居乐业,时间久了,就更加受到敬重。”袁公说:“我过去曾经做过邺县县令,正是用的这种办法。不知道是你父亲效法我呢,还是我效法你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两个不同的时代,他们的于世应酬,行动举止,虽然相隔很远却那般的一致;周公没有效法孔子,孔子也没有效法周公。”
4.贺太傅①作吴郡,初不出门,吴中②诸强族轻之,乃题府门云:“会稽鸡,不能啼。”贺闻,故出行,至门反顾,索笔足③之曰:“不可啼,杀吴儿。”于是至诸屯邸,检校④诸顾、陆⑥役使官兵及藏逋亡⑦,悉以事言上,罪者甚众。陆抗⑧时为江陵都督,故下⑨请孙皓⑩,然后得释。
【注释】
①贺太傅:贺邵,字兴伯,会稽郡山阴县人,三国时吴国人,任吴郡大守,后升任太子太傅。
②吴中:吴郡的政府机关在吴,即今江苏省吴县,也称吴中。强族:豪门大族。
③屯邸:庄园。
④检校:查核。
⑤足:使动用法,使……充足,意译为“补充”。
⑥顾、陆:吴中的豪族大姓。
⑦逋(bū)亡:逃亡。战乱之时,赋役繁重,贫民多逃亡到士族大家中藏匿,给他们做苦工,官府也不敢查处。
⑧陆抗:吴郡人,丞相陆逊之子,孙策的外孙。
⑨下:当时陆抗所在的江陵居上游,孙皓所在的建业居下游,故说“下”。
⑩孙皓:孙权的孙子,三国时吴国的亡国君主,公元280 年晋兵攻陷建业,孙皓投降,吴亡。孙皓和陆抗有亲戚关系。
【译文】
太子太傅贺邵任吴郡太守,到任之初,足不出府门。吴中所有豪门士族都轻视他,竟在官府大门写上“会稽鸡,不能啼”的字样。贺邵听说后,故意外出,走出门口,回过头来看,并且要来笔在句下补上一句:“不可啼,杀吴儿。”于是到各大族的庄园,查核顾姓、陆姓家族奴役官兵和窝藏逃亡户口的情况,然后把事情本末全部报告给了朝廷,获罪的人非常多。当时陆抗正任江陵都督,也受牵连,便特意从江陵顺流而下前往建业请求孙皓帮助,这才得以了结。
5.山公①以器②重朝望③,年逾七十,犹知管④时任⑤。贵胜⑥年少⑦,若和、裴、王之徒,并共宗咏⑧。有署阁⑨柱曰:“阁东,有大牛,和峤鞅,裴楷秋,王济剔嬲不得休⑩。”或云潘尼11作之。
【注释】
①山公:即山涛,字巨源。
②器:才能,才干。
③朝望:在朝廷中有声望。
④知管:主管。
⑤时任:当时的重任。按:山涛当时任吏部尚书,所谓知管时任,是说他还亲自主持官吏的任免考选工作。
⑥贵胜:地位显贵。
⑦年少:年轻人。
⑧宗咏:尊崇称颂。
⑨阁:台阁,这里指尚书省的廊柱。
⑩“阁中,有大牛”四句:这是当时的一首歌谣。大牛比喻的是山涛。和峤鞅:和峤,字长舆,晋武帝时任中书令; 鞅,驾车时套在牛马脖子上的皮套了。裴楷秋:裴楷,字叔则,当时任吏部郎、河南尹、中书令等职。驾车时拴在牛马屁股后的皮带。这两句是在比喻和峤和裴楷都是辅助山涛做事的重要人物。王济,字武子,善清谈,性豪奢。剔嬲(niǎo):挑逗纠缠。说的是王济围绕着山涛,忙前忙后。四句皆有讥讽意。
11潘尼:字正叔,潘岳之侄。他在山涛死后才入朝为官,官至中书令、太常卿。《晋书·潘岳传》载,潘岳才名冠世,而不得志,又看见王济、裴楷力皇帝所宠爱,便题阁道说:“阁道东,有大牛,王济鞅,裴楷秋,和娇刺促不得休。”(刺促,形容不安。)
【译文】
山涛凭借才干在朝廷中享有很高的声望,年过七十岁,还主持管理着时政。那些权贵家子弟,如和峤、裴楷、王济等人全都尊崇称颂他。有人在阁道的廊柱上题道:“阁道东边有大牛,和峤在牛前,裴楷在牛后,王济在中间挑逗纠缠不得休。”有人说这是潘尼写的。
6.贾充①初定律令,与羊祜②共咨太傅郑冲③,冲曰:“臯陶④严明之旨,非仆暗懦⑤所探。”羊曰:“上意⑥欲令小加弘润⑦。”冲乃粗下意⑧。
【注释】
①贾充:字公闾,在魏朝任廷尉,主管诉讼刑狱;到晋武帝登位,任尚书仆射,与裴楷共定科令,制订(晋律)。
②羊祜:字叔子。
③郑冲:字文和,深研儒术和百家之言,动必循礼。魏齐工时拜司空,转司徒。晋武帝即位,拜太博。高贵乡公时.司马昭辅政,命贾充、羊祜等分定礼仪、法令,他们都先咨询郑冲,然后才公布。
④皋陶(yáo):也作皋繇,传说是舜时掌管刑狱的法官,制定了法令。
⑤暗(àn)懦:昏庸懦弱。
⑥上意:皇上的意思。
⑦弘润:扩充润色。
⑧下意:提出意见,发表看法。
【译文】
贾充刚刚定出法令,就和羊祜一起去征求太傅郑冲的意见。郑冲说:“皋陶制定法令的那种严肃而公正的宗旨,不是我这种昏庸懦弱的人所能探讨的。”羊祜说:“圣上的意思是想要叫你稍加补充润色。”郑冲这才概略地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7.山司徒前后选①,殆②周遍百官,举无失才,凡所题目③,皆如其言。唯用陆亮④,是诏所用,与公意异,争之不从。亮亦寻⑤为贿败。
【注释】
①“山司徒”句:山涛在魏代曾任尚书吏部郎,到晋武帝时又任吏部尚书,后来升司徒。吏部是负责选拔任免官吏的,山涛曾两次担任此职,所以说前后选。
②殆:几乎
③题目:品评,评价。《晋书·山涛传》载,山涛两次任选职共十多年,每一官缺,就拟出几个人,由皇帝挑选;凡所奏甄拔人物,都各作品评。
④“唯用”句:当时吏部郎出缺,山涛推荐阮咸,贾充则推荐自己的亲信陆亮;晋武帝选用了陆亮,山涛反对无效。后来陆亮因犯罪撤职。
⑤寻:不久。
【译文】
司徒山涛前后两次担任吏部官职,几乎考察遍了朝廷内外百官,一个人才也没有漏掉;凡是他品评过的人物,都像他所说的那样。只有任用陆亮是皇帝的命令决定的,和山涛的意见不同,他为这事力争过,皇帝没有听从。不久陆亮就因为受贿而被撤职。
8嵇康①被诛后,山公举康子绍②为秘书丞。绍咨公出处③,公曰:“为君思之久矣。天地四时,犹有消息④,而况人乎?”
【注释】
①嵇康:字叔夜,三国时魏人,竹林七贤之一。公元263年遭钟会诬陷,被司马昭杀害。
②康子绍:嵇康的儿子,字延祖。历任秘书丞、侍中等职,在晋朝宫室内乱中维护为晋惠帝(司马衷),被乱兵杀害。
③出处:出世与隐退。
④消息:一消一长,互相更替。
【译文】
嵇康被杀之后,山涛举荐嵇康的儿子嵇绍任秘书丞。嵇绍向山涛询问出世与隐退的事情,山涛说:“我替你想了很久了。天地四时,尚且有一消一长的变化,更何况人呢?”
9王安期①为东海郡。小吏盗池中鱼,纲纪②推③之。王曰:“文王之囿,与众共之。池鱼复何足惜!”
【注释】
①王安期:《名士传》中曰:“王承字安期,太原晋阳人。父湛,汝南太守。承冲淡寡欲,无所寻尚。累迁东海内史,为政清静,吏民怀之。”
②纲纪:这里指的是州郡主簿一类的官。
③推:推问查究。
【译文】
王承任东海郡的内史。有个小吏偷了池塘里的鱼,纲纪推问要查办他。王承说:“周文王的苑囿,跟百姓共同享用。池塘里的鱼又有什么值得可惜的!”
10.王安期作东海郡,吏录①一犯夜②人来。王问:“何处来?”云:“从师家受③书还,不觉日晚。”王曰:“鞭挞宁越④以立威名,恐非致理⑤之本!”使吏送令归家。
【注释】
① 录:逮捕,拘拿。
②犯夜:违法宵禁令。晋朝法律,夜里不能在路上走。
② 受:通“授”,授课。
④宁越:据《吕氏春秋》记载:“宁越者,中牟鄙人也。苦耕稼之劳,谓其友曰:‘何为可以免此苦也?’其友曰:‘莫如学也。学,三十年则可以达矣!’宁越曰:‘请以十五岁。人将休,吾不敢休;人将卧,吾不敢卧。’学十五年,而为周威公之师也。”
⑤理:应当为“治”,这是唐朝人因为避唐宗李治的讳字而改。治,治理得好,社会清明安定。
【译文】
王承任东海郡的内史,一个小吏抓住一个违反宵禁令的人来到王承那里。王承问“从什么地方来?”回答说:“从老师家听授课回来,不知不觉天已经晚了。”王承说:“鞭挞像宁越一样勤奋的人来树立威望,恐怕不是使社会清明安定的根本!”就派小吏送他让他回家。
11.成帝在石头①,任让在帝前戮侍中锺雅、右卫将军刘超。帝泣曰:“还我侍中。”让不奉诏,遂斩超、雅。事平之后,陶公②与让有旧③,欲宥④之。许柳儿思妣者至佳,诸公欲全之;若全思妣,则不得不为陶全让。于是欲并宥之。事奏,帝曰:“让是杀我侍中者,不可宥!”诸公以少主⑤不可违,并斩二人。
【注释】
成帝:就是晋成帝司马衍,晋明帝(司马绍)的太子。晋成帝咸和二年(公元327 年),历阳内史苏峻起兵反帝室,次年攻陷建康,把晋成帝迁到石头城。不久苏峻败死,其弟苏逸立为主,咸和四年正月,钟雅、刘超密谋将成帝救出,被发觉。苏逸派部将任让率兵入宫杀了钟、刘二人。
①石头:即石头城,在都城建康的西面。
②陶公:指陶侃。
③有旧:有老交情。
④宥:宽恕,赦免。
⑤少主:晋成帝幼年即位,死时年仅二十二岁,在位十六年。
【译文】
(苏峻叛乱后,)成帝(司马衍)到了石头城,任让在成帝面前要杀了侍中钟雅、右卫将军刘超。成帝哭着说:“还我侍中。” 任让不听皇上的命令,还是杀了刘超、钟雅。叛乱平定后,陶侃因为和任让有旧交,就想宽恕任让。许柳的儿子思妣人品非常好,大家也想保全他。如果保全思妣,就不得不替陶公保全任让,于是就想一块儿宽恕他们。事情上奏后,成帝说:“任让是杀了我的侍中的人,不可饶恕!” 大家觉得少主的旨意不可违逆,就把两人一块儿杀了。
12.王丞相②拜扬州,宾客数百人并加沾接②,人人有说③色。唯有临海④一客姓任及数胡人⑤为未洽。公因便还⑥到过任边,云:“君出,临海便无复人。”任大喜说。因过胡人前,弹指云:“兰阇,兰阇”群胡同笑,四坐并欢。
【注释】
①王丞相:即王导。晋元帝时背授予扬州刺史的职位。
②沾接:热情款待。
③说:同“悦”,喜悦。
④临海:郡名。
⑤胡人:这里指的是胡僧。
⑥还:通“旋”,绕着。
兰阇(shé):梵语译音。意思大约是寂静却没有烦恼;或理解为“宣讲佛法的法师,请高兴些吧”。王导这样讲,是对胡人的褒誉。
【译文】
丞相王导出任扬州刺史,几百名来道贺的宾客都得到了款待,人人都很高兴。只有临海郡一位任姓客人和几位胡僧还没有得到款待。王导便找机会转身走过任氏身边,对他说:“您出来了,临海就不再有人才了。”任氏听了,非常高兴。王导于是又走过胡僧面前,弹着手指说:“兰闍,兰闍!”胡僧们都笑了,四周的人都很高兴。
13.陆太尉①诣②王丞相咨事,过后辄翻异③,王公怪其如此。后以问陆,陆曰:“公长民短④,临时不知所言,既后觉其不可耳。”
【注释】
①陆太尉:陆玩,字上瑶,吴郡吴人,曾任尚书左仆射、司空,赠太尉。在他任尚书午仆射时,王导为司徒、录尚书事。
②诣:到……去。这里是拜访的意思。
③翻异:事后改变主意。
④公长民短:您名位尊贵我名位卑微。公,是陆玩对王导的尊称。民,是陆玩的自称。陆玩是扬州吴郡人,所以谦称为“民”。
【译文】
太尉陆玩到丞相王导那里去请示,过后常常改变主意。王导奇怪他怎么会这样。后来拿这事问陆玩,陆玩回答说:“公名高位尊,民职卑微,临时不知该说什么,过后觉得那样做不行罢了。
14.丞相尝夏月至石头①看庾公②,庾公正料事。丞相云:“暑,可小③简之。”庾公曰:“公之遗事④,天下亦未以为允。”
【注释】
①石头:即石头城。
②庾公:指的是庾冰。庾冰继王道之后为相,死后赠官司空。
③ 小:稍微。
④“公之遗事”二句:晋室东渡,王室、贵族、豪门随之来到江左,各士族集团之间,以及南方地主豪门之间矛盾尖锐。王导为缓和各种势力的矛盾,对江左的地主豪强采取了绥靖政策。庾冰职责的就是这件事。
【译文】
丞相王导曾经在夏天到石头城去探看庾冰,庾冰正在处理事务。丞相说:“天热,可以稍微简省些事务。”庾冰说:“您的省简宽容的治政方针,天下人也未必认为恰当。”
15.丞相末年,略不①省事②,正③封箓诺之④。自叹曰:“人言我愦愦⑤,后人当思此愦愦。”
【注释】
①略不:全不。
②省事:看公文。指处理政务。
③正:只。
④封篆诺之:封篆,奏章;“诺之”相当于现在的签字画圈,批示文书以示许可。
⑤愦愦:糊涂。
【译文】
王导到了晚年,完全不再处理政事,只是在文件上签字同意。自己感叹地说:“人家说我老糊涂,后人当会想念这种糊涂。”
16.陶公①性检厉②,勤于事。作荆州时③,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此意。后正会④,值积雪始晴,听事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官用竹,皆令录⑤厚头⑥,积之如山。后桓宣武伐蜀⑦,装船,悉以作钉。又云,尝发所在竹篙,有一官长连根取之,仍当足。乃超两阶用之。
【注释】
①陶公:即陶侃。少年时孤独贫穷,积累功勋到荆州刺史。晋成帝时,平定苏峻叛乱有功,封为长沙郡公。
②检厉:检,自我约束;厉,严厉。
③作荆州:任荆州刺史。
④ 正会:也称元会,正月朔旦皇帝朝会群臣。
⑤ 录:收藏。
⑥ 厚头:靠近根部的竹头。
⑦桓宣武伐蜀:晋惠帝司马衷太安元年,李特起兵,占领蜀地,前后六世,四十余年,到东晋的晋穆帝司马聃永和初年,桓温率军伐蜀,李势归降,国灭。
【译文】
陶侃生性就对自我约束很严厉,勤于政务。担任荆州刺史时,.吩咐负责建造船只的官员把木屑全都收藏起来,多少不限,大家都不明白这是什么缘故。后来到正月初一皇帝朝会群臣时,正碰上连日下雪刚刚转晴,正堂前的台阶雪后还是湿渌渌的,于是全用木屑铺上,就一点也不妨碍出入了。官府用的竹子,他叫把竹头都收集起来,堆积如山。后来桓温讨代后蜀,要组装战船,这些竹头就都用来做了钉子。又有人说陶侃曾经征调过当地的竹篙,有一个主管官员把竹子连根砍下,他就用竹根代替铁足,陶侃便给他连升两级来重用他。
17.何骠骑①作会稽,虞存弟謇作郡主簿,以何见客劳损,欲白②断常客,使家人节量择可通者。作白事③成,以见存,存时为何上佐④,正与謇共食,语云:“白事甚好,待我食毕作教⑤。”食竟,取笔题白事后云:“若得门庭长⑥如郭林宗⑦者,当如所白。汝何处得此人?”謇于是止。
【注释】
①何骠骑:何充,字次道,曾任会稽内史、骠骑将军、扬州刺史,死后赠司空。
②白:下对上的说明,陈述。节量:适量;限量。据《品藻篇》载,“何次道为宰相,人有讥其信任不得其人。”可知何充和什么人都交往,所以虞謇(jiǎn)希望断常客。
③白事:白事书。下对上陈说事情的书面报告。属于古今同形异义词语,今天的意思是“丧事”。
④上佐:高级僚属。
⑤教:上对下的教诲。
⑥门庭长:即门亭长。东汉和魏晋时期,郡县均设门厅长,掌管传达之事。
⑦郭林宗:即郭太,字林宗,东汉人。博通经典,善谈论,并且很有眼力,品评人物很准确,人称郭有道。
【译文】
骠骑将军何充任会稽内史时,虞存的弟弟虞謇任郡主簿,他认为何充见客大多,劳累伤神,想禀告何充谢绝那些常客,让手下人酌量选择可以交往的才通报。他拟好一份呈文,便拿来给虞存看。虞存当时是何充的高级僚属,正和虞謇一起吃饭,告诉他说:“报告写得很好,等我吃完饭再作批复。”吃过了饭,拿起笔在呈文后面签上意见说:“如果能找到一个像郭林宗那样有服力的人做门亭长,我当然按照你所陈述的意见办。可是你到哪里去找这样的人!”虞謇于是作罢。
18.王、刘①与林公②共看何骠骑,骠骑看文书③,不顾之。王谓何曰:“我今故④与深公来相⑤看,望卿摆拨⑥常务,应对玄言⑦,那得方低头看此邪?”何对曰:“我不看此,卿等何以得存?”诸人以为佳。
【注释】
①王、刘:指王濛和刘惔(tán)他们都是东晋名士,二人友善,均善清谈,当时被并称为“王刘”。
②林公:即林支遁,字道林,东晋僧人,人称林公。
③文书:公文,案卷。
④故:特地。
⑤相:属于动作偏指一方,译为“你”。
⑥摆拨:摆脱。
⑦应对玄言:对答精微玄妙之言。
【译文】
王蒙、刘惔和支道林一起去看望骠骑将军何充,何充只顾看公文,没理他们。王濛便对何充说:“我们今天特意和林公来看望你,希望你摆脱开日常事务,和我们一起谈论玄学,哪能还低着头看这些东西呢!”何充说:“我不看这些东西,你们这些清谈家怎么能生存呢!”大家认为这话说得很好。
19.桓公①在荆州,全欲以德被②江、汉,耻③以威刑④肃物⑤。令史⑥受杖,正从朱衣上过。桓式⑦年少,从外来,云:“向从阁下过,见令史受杖,上捎云根,下拂地足。”意讥不着。桓公云:“我犹患其重。”
【注释】
①桓公:指桓温。晋穆帝司马聃永和元年,被调任荆州刺史。
②被:覆盖,施加。
③耻:意动用法,即“以威刑肃物为耻”。
④威刑:为使权力。
⑤肃物:威慑百姓。物,人,众人。与“待人接物”的“物”意思相同。
⑥令史:晋朝时中央和地方州郡中的级别很低的官吏。
⑦桓式:桓温的第三个儿子。
【译文】
桓温兼任荆州刺史的时候,想全用恩德来对待江、汉地区的百姓,把用威势严刑来整治人民看成是可耻的。一位令史受到杖刑,木棒只从令史的红衣上擦过。这时桓温的儿子桓式年纪还小,从外面进来,对桓温说:“我刚才从官署门前走过,看见令史接受杖刑,木杖举起来高拂云脚,落下时低擦地面。”意思是讥讽,唯独没有打到令史身上。桓温说:“我还是担心这也太重了呢。”
20.简文①为相,事动②经年③,然后得过。桓公甚患其迟,常加劝勉。太宗曰:“一日万机,那得速!”
【注释】
①简文:东晋简文帝司马昱,太宗是他的庙号。
②动:动辄,动不动。
③经年:经过一年或若干年;这里是经过一年的意思。
【译文】
简文帝担任丞相的时候,一件政务,动下动就要经过一年的时间,然后才得以处理。桓温很担心他太慢了,经常加以劝说鼓励。简文帝说:“一天有成千上万件事,哪能够快呢!”
21.山遐①去②东阳,王长史③就简文索东阳④云:“承藉⑤猛政,故可以和静⑥致治⑦。”
【注释】
①山遐:字彦林。《江惇(dūn)传》载:“山遐为东阳,风政(教化治理)严苛,多任刑杀,郡内苦之。惇隐东阳,以仁恕怀德,遐感其德,为微损威猛。”
②去:离开。
③王长史:指王濛。
④索东阳:求东阳太守的职位。
⑤承藉:继承。
⑤和静:温和清静无为。
⑦致治:达到清明安定。
【译文】
山遐离开东阳太守职位后,左长史王蒙到简文帝那里要求出任东阳太守,说道:“继承前任严厉的政治统治,所以可以用宽和、清静无为的措施达到社会清明安定。”
22.殷浩①始作扬州②,刘尹③行,日小④欲晚,便使左右取襥⑤。人问其故,答曰:“刺史严,不敢夜行⑥。”
【注释】
①殷浩:据《晋书》记载:殷浩识度清远,喜好《老子》、《周易》,善言玄理。
②作扬州:任扬州刺史。
③刘尹:指刘惔。刘惔曾经人丹阳尹,所以此处称他为刘尹。
④小:稍稍。
⑤襥:包袱。指衣裳行李。
⑥不敢夜行:晋代法律,夜里不能出来行走。
【译文】
殷浩初次任杨州刺史的时候,丹阳尹刘惔出行,太阳稍稍落下,天要晚了,便叫随从拿出被褥(要住下)。人家问他什么原因,他回答说:“刺史严厉,(我)不敢夜间赶路。”
23.谢公①时,兵厮②逋亡③,多近窜④南塘⑤,下诸⑥舫中。或⑦欲求一时⑧搜索,谢公不许,云:“若不容置⑨此辈,何以为京都?”
【注释】
①谢公:就是谢安。
②兵厮:士兵和奴仆。
③逋亡:逃亡,逃跑。
④窜:逃窜。
⑤南塘:地名,在东晋都城建康的秦淮河南岸。
⑥诸:各,此处应为各条。
⑦ 或:肯定性无定指代词,有人。
⑧ 一时:同时。
⑨置:赦免。
【译文】
谢安(辅政)时,士兵和奴仆逃亡,大多就近逃窜到南塘一带,藏身在各条船里。有人请求谢安同时搜索所有船只,谢安不答应。他说:“如果不能宽容赦免这些人,又怎么能治理好京都!”
24.王大①为吏部郎,尝作选草②,临当③奏,王僧弥④来,聊⑤出示之。僧弥得,便以己意改易所选者近半,王大甚以为佳,更⑥写即奏。
【注释】
①王大:即王忱,小字佛大,因此人称王大。
②选草:选用官吏的草拟名单。
③当:将要。
④王僧弥:就是wang珉,小字僧弥。
⑤聊:聊且,姑且,随便。
⑥更:更改。
【译文】
王大任吏部郎时,曾经起草过一份举荐官员的名单,临到将要上奏的时候,王僧弥来了,王大就随手拿出来给他看。王僧弥拿到名单,就按照按自己的意见改换了将近半数的候选者的名字,王大认为改得非常恰当,更改抄写一份,随即上奏。
25.王东亭①与张冠军②善。王既作吴郡③,人问小令④曰:“东亭作郡,风政⑤何似⑥?”答曰:“不知治化何如,唯与张祖希情好日隆⑦耳。”
【注释】
①王东亭:即王珣,王洽的儿子,丞相王导的孙子。官至尚书仆射,后来被封为东亭侯。
②张冠军:原名张玄之,字祖希,在吴曾经作冠军将军。
③作吴郡:任吴郡太守。
④小令:指的王珣的弟弟wang珉。王献之曾经作中书令,后来wang珉代替了他,因此世称“大小王令”。
⑤风政:教化政令。
⑥何似:“似何”的倒装,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句,意思是,如何,怎么样等。
⑦日隆:日,名词作状语,表时间,译为“一天比一天”;隆,高,深厚。
【译文】
东亭侯王珣和冠军将军张玄两人很友好。王珣担任吴郡太守以后,有人问中书令wang珉说:“东亭任郡太守,民风和政绩怎么样?”wang珉回答说:“不了解政绩教化怎么样,只是看到他和张祖希的交情一天比一天深厚罢了。”
26殷仲堪①当②之③荆州,王东亭问曰:“德以居全④为称⑤,仁以不害物为名。方今宰牧⑥华夏⑦,处杀戮之职,与本操将不乖乎?”殷答曰:“臯陶造刑辟⑧之制,不为不贤;孔丘居司寇⑨之任,未为不仁。”
【注释】
①殷仲堪:晋孝武帝时授殷仲堪都督荆、益、宁三州军事,振威将军,荆州刺史,镇江陵。他能清言,善著文,曾经任谢玄的长史。据《晋书·殷仲堪传》载,他主张“王泽广润,爱育苍生”,因此才有下文的疑问。
②当:将。
③之:动词,到……去;此处指将要到任。
④居全:守全。
⑤称(chèn):好美好。
⑥宰牧:掌管,治理。
⑨ 华夏:中国古称华夏,这里实指晋朝的中部地区。
⑩ 刑辟:刑法;法律。
⑨司寇:掌管刑狱的官。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家语》曰:“孔子自鲁司空为大司寇,七日而诛乱法大夫少正卯。”
【译文】
篇8:世说新语原文及翻译
《世说新语》中的被动句共有126例。在这126例中, 有88例是形式标志被动句, 这些形式标志被动句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于字句共5例, 在形式标志被动句中所占比例为5.7%。如: (1) 嵩性狼抗, 亦不容于世。 (识鉴第七14) (2) 妇亡, 奉倩后少时亦卒, 以是获讥于世。 (惑溺第三十五2)
2.为字句共3例, 在形式标志被动句中所占比例为3.4%。如: (3) 轻在角中, 为人作议论。 (轻诋第二十六1 3) (4) 卿读《尔雅》不熟, 几为《劝学》死。 (纰漏第三十四3)
3.见字句共9例, 在形式标志被动句中所占比例为10.2%。如: (5) 王曰:“既无文殊, 谁能见赏?” (文学第四35) (6) 刘简作桓宣武别驾, 后为东曹参军, 颇以刚直见疏。 (方正第五50)
4.“见……于……”式共1例, 在形式标志被动句中所占比例为1.1%。如: (7) 、张玄, 吴士之秀, 亦见遇于时, 而使至于此, 深不可解。 (方正第五66)
5.“为……所……”式共33例, 在形式标志被动句中所占比例为37.5%。如: (8) 周处年少时, 凶强侠气, 为乡里所患, 又义兴水中有蛟, ……而处尤剧。 (自新第十五1)
6.被字句共31例, 在形式标志被动句中所占比例为35.2%。如: (9) 殷中军被废, 徙东阳, 大读佛经, 皆精解, 唯至事数处不解。 (文学第四59)
7.蒙字句共3例, 在形式标志被动句中所占比例为2.4%。如: (10) 昔肃祖临崩, 诸君亲升御床, 并蒙眷识, 共奉遗诏。 (方正第五37)
8.受字句共3例, 在形式标志被动句中所占比例为2.4%。如: (11) 温公初受刘司空使劝进, 母崔氏固驻之, 峤绝裾而去。 (尤梅第三十三9)
二、与两汉及后世被动句的历时比较研究
1.与两汉典籍中有形式标识被动句的比较。两汉时期与先秦时期相比, 被动句的形式要丰富得多, 只是有些类型所占比例大幅下降。在《盐铁论》中, 于字句占53.3%, 为字句占12%, 见字句占14.7%, “为……所……”式占5.3%, 被字句占8%。在《论衡》中, 于字句占17%, 为字句占4.3%, 见字句占32%, “为……所……”式占39.3%, 被字句占5.5%。我们看出, 于字句、为字句使用频率明显下降。“为……所……”式和被字句在《盐铁论》中使用的频率并不是很高, 而在《论衡》中所占比例明显提高。这说明在西汉时, “为……所……”式并不是被广泛使用的类型, 而到了东汉时, “为……所……”式和被字句却成为广泛使用的类型。
2.与魏晋南北朝时期典籍中标识被动句的比较。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作品相比, 形式标志被动句的使用情况也出现了很大的差异, 这主要体现在于字句和为字句上, 于字句和为字句作为上古时期被广泛使用的被动句形式,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却成为不被使用的类型。这从这两种类型在《搜神记》和《水经注》中所占的比例就可看出。在《搜神记》中, 于字句占13.3%, 为字句占10.8%, 见字句占13.3%, “为……所……”式占43.4%, 受字句占1.2%, 被字句占18.1%。在《水经注》中, 没有于字句, 为字句占0.9%, 见字句占13.2%, “为……所……”式占49.1%, 受字句占1.8%, 被字句占8.8%。见字句在这三部著作中, 所占比例没有太大差异, 可见, 见字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还是被广泛使用的。
3.与近代汉语典籍中被动句的比较。到了近代, 被动句的主要形式是被字句和吃字句。据周璐在《<二拍>中的被动句式研究》一文统计, 《二拍》中的被字句占82.7%, 吃字句占3.1%。史在宏在《<金瓶梅>被动句式研究》一文中统计, 被字句占68%, 吃字句占15%, 为字句、于字句所占的比重大大下降。我们将《世说新语》同唐代的《敦煌变文》明代的《醒世恒言》《水浒传》清代的《红楼梦》进行了比较, 在这些作品中, 于字句和见字句没有出现, 在《水浒传》和《红楼梦》中, 没有出现为字句和“为……所……”式。可见, 在唐代以后, 于字句和见字句已经成为消亡的被动句形式, 到了明清时期, 为字句和“为……所……”式被动句也已经不被使用, 取而代之的是受字句、蒙字句、吃字句和被字句, 尤其是被字句, 已经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形式标志被动句类型。
摘要:《世说新语》中共有被动句126例, 其中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共88例。这些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与《世说新语》同一时代作品以及后世作品中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相比, 不同的类型在使用频率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本文运用历时比较法, 采用辩证的观点, 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出发, 对《世说新语》中的被动句进行了历时比较研究。
关键词:世说新语,被动句,历时比较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8 《世说新语》二则(教案)01-23
《〈世说新语〉两则》教学设计01-23
世说新语的内容为何01-23
《世说新语》高中优秀读书心得01-23
食堂年度工作计划01-23
咏雪世说新语教案01-23
语文世说新语管理论文01-23
读世说新语有感1000字01-23
古典诗词里的爱情01-23
浅谈中国古典爱情诗词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