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式建筑教案

关键词: 哥特 学生 建筑 教学

哥特式建筑教案(精选6篇)

篇1:哥特式建筑教案

授课章节:哥特建筑 所需学时:1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哥特式建筑在西方建筑史中占据的重要的地位。通

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哥特式建筑的起源,掌握哥特式建筑的风格特点,了解哥特式建筑艺术的辉煌成就,从而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以及提高学生的自身艺术修养。

教学重点:了解和把握哥特式建筑的起源和风格特征。教学难点: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分析哥特式的建筑风格。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结合讲解 教学内容时间分配:

作业及思考题:

1、哥特式建筑的风格特点?

2、列举出更多带有哥特式风格的教堂。

3、在理解哥特式风格特点后,利用其哥特式的风格

特点设计一款自己感兴趣的带有哥特元素的家具或饰品。

教学的基本内容:

一、导入新课(各位老师好,我今天试讲的题目是哥特式建筑)西方建筑史是作为一名环艺的学生必修的课程,只有了解了过去的建筑风格才能把握现在建筑的流行趋势。本节课就西方建筑史中的哥特式建筑为例。让同学们了解哥特式建筑的起源,掌握哥特式建筑的风格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首先简单介绍下什么是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逐渐影响到世俗的建筑。哥特式建筑有着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最富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法国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等等。1起源:

哥特式建筑是以法国为中心发展起来的。12世纪以后,西欧经济进一步繁荣,城市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人口的集中,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城市的手工业和商业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城市内实行一定程度的民主政体。这一时期的教堂显示着城市的富足。市民们以极高的热情建造教堂,以此来表现自己的城市。另外,当时教堂已不再是纯属宗教性建筑物,它已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成为市民大会堂、公共礼堂,甚至可用作市场和剧场的场所。在宗教节日时,教堂往往成为热闹的集会场地。

2特点:(结合图片分析其特点)首先概述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高耸的尖塔、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在设计中利用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以及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再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教堂的平面仍基本为拉丁十字形。

1尖肋拱顶

推力作用于四个拱底石上,这样拱顶的高度和跨度不再受限制,可以建得又大又高。并且尖肋拱顶也具有“向上”的视觉暗示。2飞扶壁(画图说明)

是一种用来分担主墙压力的辅助设施,飞扶壁是哥特建筑结构上的一大特点,它是为了平衡拱券对外墙的推力,而在外墙上附加的墙或其他结构。就是说中间的拱对墙有向外的推力,而扶壁是将墙向内推。这一结构的进步,使得教堂的中厅可设置面积较大的高侧窗,同时也增加了采光。3花窗玻璃

哥特式建筑增加了侧廊窗户的面积,直至整个教堂采用大面积排窗。这些窗户既高且大,几乎承担了墙体的功能。

彩色玻璃窗是哥特式建筑的一大特征,早期哥特式建筑中已广泛运用,是教堂内部装饰的重要手段,占有特殊的地位。彩色玻璃是在熔化的玻璃液中加入锰或钴等化学元素炼成的,基本色彩为红、蓝、紫三色,也有其他多种色彩。玻璃片之间用铅条焊接,一方面可以作为黑色的轮廓线,二是起到加固的作用。其五颜六色玻璃画拼成了一幅幅的宗教故事,大多以《圣经》为题材,这也起到了向一些不识字的民众宣传教义的作用,也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花窗玻璃以红、蓝二色为主,蓝色象征天国,红色象征基督的鲜血。

窗棂的构造工艺十分精巧繁复。细长的窗户被称为“柳叶窗”,圆形的则被称为“玫瑰窗”。

花窗玻璃造就了教堂内部神秘灿烂的景象,从而改变了罗曼式建筑因采光不足而沉闷压抑的感觉,并表达了人们向往天国的内心理想。

4门

层层往内推进,并有大量浮雕,对于即将走入大门的人,仿佛有着很强烈的吸引力。5十字平面

这也是继承自罗马式建筑,但扩大了祭坛的面积。6束柱

柱子不再是简单的圆形,多根柱子合在一起,强调了垂直的线条,更加衬托了空间的高耸峻峭。举例说明

大家熟知的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曾在他的小说《巴黎圣母院》中对圣母院作过最充满诗意的描绘。从此巴黎圣母院被更多的人们所熟知。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哥特式风格的基督教教堂,是古老巴黎的象征。位于整个巴黎城的中心。它的地位、历史价值无与伦比,是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建筑之一。该教堂以其哥特式的建筑风格,祭坛、回廊、门窗等处的雕刻和绘画艺术,以及堂内所藏的13~17世纪的大量艺术珍品而闻名于世。虽然这是一幢宗教建筑,但它闪烁着法国人民的智慧,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圣母院的法文原意是“我们的女士”,这位女士不是指别人,正是意指耶稣的母亲圣母玛丽亚。

巴黎圣母院的立面表现了哥特式立面的主要元素:中央的玫瑰花窗,多列的人像,连续的尖券,入口的叠涩尖券门。(叠涩是一种古代砖石结构建筑的一种砌法,利用石材通过一层层的堆叠向外或向内的一种形式。)

布置作业 单元小结

篇2:哥特式建筑教案

罗马风建筑的进一步发展,就是12-15世纪西欧以法国为中心的哥特式建筑。哥特式教堂“哥特”原是参加覆灭罗马奴隶制的日耳曼“蛮族”之一,15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反对封建神权,提倡复活古罗马文化,乃把当时的建筑风格称为“哥特”,以表示对它的否定。

哥特式建筑又译作歌德式建筑,是位于罗马式建筑和文艺复兴建筑之间的,1140年左右产生于法国的欧洲建筑风格。它由罗马式建筑发展而来,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哥特式建筑主要用于教堂,在中世纪高峰和晚期盛行于欧洲,发源于十二世纪的法国,持续至十六世纪,哥特式建筑在当代普遍被称作“法国式”(Opus Francigenum),“哥特式”一词则于文艺复兴后期出现。哥德式建筑的整体风格为高耸削瘦,且带尖。以卓越的建筑技艺表现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强烈情感,对后世其他艺术均有重大影响。哥德式大教堂等无价建筑艺术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其也成了一门关于主教座堂和教堂的研究学问。十八世纪,英格兰开始了一连串的哥德复兴,蔓延至十九世纪的欧洲,并持续至二十世纪,主要影响教会。

篇3:哥特式建筑教案

关键词:明清,宗教,寺庙,教堂,特征,比较

一、中国明清宗教建筑特征

在中国明清时期, 佛教已成为我国的主要宗教形式。因此, 中国的宗教建筑主要体现在佛寺建筑上。我国现代留存下来的佛寺, 多数都是由明清两朝代重建或新建, 布局模式比较规范单一的, 总体呈对称分布。大体布局为:山门殿、天王殿, 二者中间的院落安排钟楼、鼓楼;天王殿后为大雄宝殿, 东配殿常为伽蓝殿, 西配殿常为祖师殿。后部配置法堂、藏经阁等, 或设在两侧小院中。明清大寺的特点就是它们多在寺侧一院另开辟罗汉堂。

从结构上来说, 在此时期的中国寺庙建筑上出现了一种拱券式的砖结构殿堂, 这种砖结构的殿堂通称为“无梁殿”。五台山显通寺内的无量殿就是一座“无梁殿”, 它是用砖砌成的仿木结构重檐歇山顶式建筑, 这座殿分上下两层, 明七间暗三间, 面宽有28.2米, 进深16米左右, 砖券而成, 三个连续的拱并列, 左右山墙成为拱脚, 各间之间依靠开拱门联系, 型制奇特, 雕刻手法也十分精湛, 宏伟壮观, 绝对是我国明清时期砖石建筑艺术的杰作。

还有一些新的样式值得注意, 就是这一时期琉璃塔的出现。

明代时期琉璃制作技术提高了, 把琉璃作为一种饰面材料用于建筑上, 以陶为底, 表面带有铅琉璃釉, 因为成分不同而产生许多颜色。尤其是清代将其使用范围大为扩展, 如琉璃牌楼、琉璃殿、琉璃门等, 甚至贴饰于整座佛塔表面, 就是琉璃塔。琉璃工艺以山西工匠的水平最高。现存山西洪洞广胜上寺飞虹塔就表现出了当时琉璃制作技术的高度水平。

二、哥特式建筑特征

哥特式建筑是以法国为中心发展起来的, 高耸的尖塔、尖形的拱门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是是它最大特色所在, 在设计中追求营造一种轻盈修长的飞向天宇一般的感觉。建筑具有竖直向上的线条感、恢弘雄伟的外形和内部宽阔的空间。再加之以镶有彩色玻璃的长形窗户, 将教堂内的宗教气氛渲染得十分浓厚。哥特式教堂建筑的独特之处就是每一种构造元件都非常高耸尖细。整个建筑有种似乎完全不受重力影响的感觉, 伸展到另人目眩的高度, 让人们觉得似乎能透过教堂那尖细垂直的屋顶, 通往天堂。

哥特式建筑减少了台廊和楼廊, 增加侧廊窗户的面积, 整个建筑运用大面积的排窗来修饰。这些高大的窗户在起到装饰美观的同时也承担了墙体承重的功能。窗棂也有十分精巧复杂的构造工艺。聪明的设计者们将从阿拉伯国家学得的彩色玻璃工艺应用其中。彩色玻璃窗以红、蓝色为主要构成, 蓝色象征天国, 红色象征基督的鲜血, 它们将玻璃拼组成一幅幅五颜六色的宗教故事, 不识字的民众们看到这些, 也会如同读到圣经一般受到教义的感染。

另外, 哥特式建筑的柱形截面已不再是简单的圆形了, 而是多根柱子组合在一起的形状, 使得竖直的线条感得到强调突出, 更加的衬托出了空间的高耸挺拔。整个建筑看上去线条简洁干练, 外观宏伟壮丽, 而内部又十分开阔明亮。

三、明清宗教建筑与哥特式建筑艺术比较

从古代文献记载或绘画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现存的古建筑来看, 在平面布局方面中国建筑是一种简单明了的组织规律, 即都是由若干单座的建筑体和一些围廊、围墙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由此明清宗教建筑也便沿袭了传统, 一般地说, 中国封建社会有个“长幼有序, 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 因此多数的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 通过前院才能到达后院, 中国的这种庭院式的组群布局所造成的艺术效果, 与欧洲建筑相比, 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哥特式大教堂的外部与内部都有同一特点——轻盈垂直的飞天之感, 一系列的正门、窗户、拱和雕像打破了外部墙壁的紧密结构, 从而形成了大面积的空当, 产生飘然超脱尘世之感。正西的塔楼加强了整个建筑物向上升腾的印象。而中国的古建筑却像一幅中国画长卷, 必须一段段地逐渐展看, 不可能同时全部看到

1. 凡人的居住地与神的居住地

在古代的中国, 相对于皇帝的权威, 神权始终没有占据上风, 历代皇帝对于宗教也是采用的利用心态, 佛家与道家的思想都是被用作巩固皇权, 为皇权服务的, 而一旦宗教和皇权产生矛盾, 就会被坚决抵制。可见宗教受到皇帝颇高的礼待的同时却并不能凌驾于皇威之上, 这也在中国的宗教寺庙建筑的设计上体现出来。中国宗教建筑的规模是禁止超过代表皇权的皇宫的。

而在西方, 建筑不仅是人们用作遮蔽风雨的居住场所, 还是遮蔽灵魂的地方, 建筑高大空旷并赋予神性。西方哥特式的大小教堂建筑说明上天与人间的对立。坐落在德国的科隆大教堂就是欧洲哥特式建筑的一代佳作, 它是由两座最高塔作为主门, 内部以十字形平面为主体的建筑群。高塔远远望去如一座巍峨的石林, 直向苍穹, 将人的视线引向上天, 象征人与上帝沟通的渴望。内部空间高达宽敞, 彩绘玻璃窗是其最为独道的地方。在高大墙柱的墙壁几乎被总面积达一万多平方米的数个高大的窗子所取代, 而且全部镶着彩绘玻璃, 这种玻璃透过阳光的映射呈现多姿多彩的斑斓, 让人仿佛走进了神的居所。巨大的拱型穹顶由硕大的圆柱支撑着, 拓展出一个天堂般辽阔高远的空间。踏进教堂, 仿佛一步跨入了天境, 建筑的每处细节都意在表达天堂的宏伟气势与同人间世界的巨大差异。

2.“写意”与“写形”

论及审美行为, 中国人的理念偏于抒情, 重在意境的表达;西方人追求偏于写实, 重在形体的塑造;中国人偏于理想美的寄托, 西方人偏于现实美的享受。这一理念也就影响到了建筑之中。中国宗教建筑都是带有传统中国画的绘画风格的。中国画中对意境的塑造, 都是用粗细浓淡长短不同的水墨线条来表现。明清时期的寺庙建筑就像中国传统宗教建筑一样。类似国画的水墨线, 在建筑之中就变成了柱、梁、额、椽、拱等, 而且就像中国画中任何一条单独的线, 每一处建筑个体都不是独立存在的, 离开了它们就没有了整体完美的感觉。

欧洲教堂建筑是属于雕刻式的。“面”是它们的出发点, 具有强烈的体积感, 重在雕刻写实, 它利用墙和屋顶, 塑造出一个高大宽阔的天堂, 从视觉形体中直接感染民众。

明清寺庙建筑和欧洲中世纪的哥特式教堂让我们觉得有意义首先是因为他们都是整个时代的创造, 产生时间相近, 而不是个别建筑师的作品。明清时期虽然有所突破, 但大都传承了中国传统的手法, 所有的建筑都和时代紧密联系。建筑是表现为活的、变化的、不断更新的一种空间的时代意志。建筑艺术写出了各个时代的历史, 各个历史时代因为其建筑风格而得名, 建筑依赖于自己的时代, 显示出时代的面貌, 是时代的真正标志, 它也是一门象征艺术, 它能象征性地表现出设计者与建造者的精神, 他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相当具有美学价值。其次他们都是从世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 经过千百年的考验, 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 是劳动人民创造成果的总结, 它不是一个人一时间的创作, 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参考文献

[1].《中国艺术史-建筑雕塑篇》.史仲文河北人民出版社.石家庄.2006.

篇4:哥特式建筑教案

哥特式建筑是欧洲一种很有代表性的建筑风格,它对后来的现代城市建设也带来了很深远的影响。从哥特式建筑的特点介绍出发,进而对哥特式建筑做出客观的评价,最后谈哥特式建筑对现代城市建筑影响

关键词:哥特式建筑;艺术;城市建设;影响

一、哥特式建筑特点分析

我们知道哥特式建筑有着很强的宗教风格,它是11世纪下半叶从法国开始起源的,在随后的两个世界开始在整个的欧洲开始流行。虽然哥特式建筑有着很强的宗教风格,但是因为这种建筑风格太流行了,后来也影响到了民间的建筑

哥特原来是一个日耳曼民族,它本身的意义是不雅的,甚至是粗俗的意思。原因是文化复兴时期以后的欧洲人,有了文艺复兴的启蒙,有了对人文主义的向往,所以就厌恶中世界宗教统治的黑暗,就给了他们一个哥特的名字,是鄙视其文化特点。人们把中世纪建筑也称为哥特式建筑,只是文化复兴以后这种建筑慢慢的失去了其本来应该有的功能,它成了 它已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和新的人群集散地,成为市民大会堂、公共礼堂。在宗教节日时,教堂往往成为热闹的赛会场地。

哥特式建筑往往有着自己鲜明的艺术特点和艺术风格。它们空灵、高耸入云、尖锐;它们的墙体是高耸的,是斜撑技术的一个突出表现。那种空灵入云的外貌特点是其基督教精神的完美体现和最好诠释。

图一 巴黎圣母院

它似乎告诉了人们从人间可以直达天堂,可以用这一世的修行换来入天堂的资格。哥特式建筑的玻璃是花窗玻璃,而且上面往往有代表其宗教风格的圣经故事。这其中有一些具备代表风格的建筑物,比如: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如图一)、德国的科隆大教堂和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等。哥特式建筑从外观上来说是高而直的,有一个高耸的尖塔,所有的建筑元素都是以尖拱、尖劵、尖顶构成的,这整体上就给人一种宗教力量超凡脱俗的感觉。另外,从哥特式建筑的内部构成上来说,它的中厅是也和外形一样,是又长又窄的。教堂内部的结构是框架式的,给人一种空灵感,它的内部构造也和外形一样,是为了让空间更大更空灵,表达了人们对天堂的向往。那些室内的大柱子也是做成了束状的,它们从地面直达顶棚,充满了宗教意味,人们会感觉这些柱子像从天堂照里照向人世间的光一样,引导着人们走向天堂的幸福世界。

二、哥特式建筑对现代城市建筑影响

哥特式建筑因为其风格的独特对世界范围内的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管是中国、欧洲还是其他地方,都可以见到很多有明显的哥特式风格的城市建筑。哥特式建筑对后来建筑影响大概可以分两个大类,一个是教堂一个是普通建筑。就教堂来说,它的模仿性更强,有的直接是另一个哥特式教堂的复制品;另一种就是普通建筑,它对哥特式建筑营养的吸收更多的表示為技术层面和审美的层面。

中国的“石室”是我国建筑受哥特式建筑风格最明显的例子。我国的石室位于广东省越秀山,它所有的建筑主要材质都是由纯花岗石构成的,所以我们称它为“石室”。“石室”本身也是一座教堂,它的设计和建筑风格是模仿巴黎圣母院的,高58.8米,南北长78.69米,东西宽35米,整个建筑气势恢宏,结构宏大。这是最大的一个哥特式教堂,也是中国的哥特式建筑中很有代表性的一座。

除了这种直接模仿欧洲哥特式建筑的宗教建筑之外,其实现代的城市建筑还有很多深受哥特式建筑影响,这种影响有的体现在建筑风格上,有的体现在审美追求上。因为统一的风格会形成一个城市自己的独特文化,如果这种文化有很强的影响力,那么它的影响必将是源远流长的。现代建筑是工业时代的产物,它更追求多元化的发展,摆脱传统的枷锁,追求个人化的风格。1928,每个国家都参出自己的建筑师去参加“国际现代建筑会议”,人们在会议上交流各自己的城市建筑经验。总体来说,现代建筑有着自己的一些总体特点,比如说它更注重的是建筑的居住功能,设计的主要出发点就是建筑的功能性,而不是像哥特式建筑一样,注重的是建筑的宗教功能。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这些现代性的建筑上面找到一些哥特式建筑影响。比如说北京的国贸很多建筑出现了幕墙建筑,这种建筑就吸取了很多哥特式建筑的营养。比如说哥特式建筑是由骨架劵而成的拱顶,所以这种结构不但节约了建筑成本,而且让拱顶的结构性更强,总体的厚度减小,拱顶本身的承重就减少很大,不知不觉之间就增强了建筑的坚固性。这种简单而实用性的拱顶技术在国贸的建筑群中就得到了很大的应用。其实不但是在国贸,在上海的徐家汇的很多商业写字楼中,也采用了这种拱形结构,这些都是哥特式建筑给现代建筑重要的影响

同时哥特式建筑的飞扶壁也对现代城市建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飞扶壁是哥特式建筑在结构上很有艺术性的一点,它利用飞劵把墙壁所要承重的一部分传达到承重能力更强的远端墩柱上。由于墙壁没有那么多的承重压力,就可以解放出来,进行更为美观的设计。这一技术对现代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的现代建筑中墙壁可以开很多窗户,甚至可以一面墙壁没有太多墙体,而大面积的用玻璃构成,这不得不说是哥特式建筑的飞扶壁技术带给我们的诸多便利。

其实今天的哥特式风格的影响不凡凡体现在建筑上面,它给音乐、绘画、服饰等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种风格带有宗教的迷幻与悠远,人们利用这种风格可以表达他们更多的思想。

三、结语

我们可以看到,哥特式建筑的宗教风格慢慢在当代建筑中消失,但是由于它是一种风格性和实用性都比较优秀的建筑风格,它仍然对今天的城市建筑有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刘怡.哥特建筑与哥特文学中的浪漫主义[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2).

[2]方晓风.哥特建筑的力量——平民性与整体性[J].装饰.2009(11).

[3]李黛兰.关于建筑的哲学思考[J].魅力中国.2010(13).

[4]赵克仁.哥特式建筑及其宗教文化内涵[J].世界宗教文化.2003(03).

篇5:哥特式建筑代表作

哥特式建筑风格代表作top8:安特卫普大教堂

安特卫普大教堂也被成为圣母大教堂,始建于1352年,于1521年停止建设,至今尚未完成,这座建筑经历了战火的洗礼,曾经一度遭受破坏,最终于1993年被完全修复。

哥特式建筑风格代表作top7:科隆大教堂

科隆大教堂于1248年开始建设,于1473年停止建设,直到19世纪才继续进行建设,是世界上最出名的哥特式建筑之一,也是德国最出名的景点建筑

哥特式建筑风格代表作top6:大教堂布尔格斯

大教堂布尔格斯是13世纪建设的位于西班牙的哥特式建筑建筑于1221年开始建设,在15、16世纪时期加入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

哥特式建筑风格代表作top5:圣维特大教堂

篇6:哥特式建筑英文翻译

Further Reading(1): Gothic Architecture 深入阅读(1):哥特式建筑

建筑091班

Gothic architecture is a style of architecture which flourished during the high and late medieval period.It evolved from Romanesque architecture and was succeeded by Renaissance architecture.哥特式建筑是一种兴盛于中世纪高峰和晚期的建筑风格。哥特式建筑是从罗马建筑演变发展而来,并且成功地发展为后来的文艺复兴建筑

Originating in 12th-century France and lasting into the 16th century, Gothic architecture was known during the period as “the French Style”, with the term Gothic first appearing during the latter part of the Renaissance as a stylistic insult.Its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include the pointed arch, the ribbed vault and the flying buttress.哥特式建筑发展于12世纪的法国并且持续到第十六世纪,哥特式建筑在此期间被称为“法国式”,哥特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文艺复兴后期并且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哥特式建筑的特点包括有尖券、骨架券和飞扶壁。

Gothic architecture is most familiar as the architecture of many of the great cathedrals, abbeys and parish churches of Europe.It is also the architecture of many castles, palaces, town halls, universities, and to a less prominent extent, private dwellings.哥德式建筑最常见于欧洲著名的大教堂、修道院和教区教堂。同时,这种建筑风格也应用到了许多城堡、宫殿、城镇的会堂、大学以及尺度较小的私人住宅。

It is in the great churches and cathedrals and in a number of civic buildings that the Gothic style was expressed most powerfully, its characteristics lending themselves to appeal to the emotions.A great number of ecclesiastical buildings remain from this period, of which even the smallest are often structures of architectural distinction while many of the larger churches are considered priceless works of art and are listed with UNESCO as World Heritage Sites.For this reason a study of Gothic architecture is largely a study of cathedrals and churches.哥特式建筑在著名的教堂、大教堂和一些市政建筑中,哥特式风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表达,它的建筑特点符合了人们的情感需要。这个时期保留了大量的基督教建筑,这些建筑对于研究教堂的结构具有较大的意义,被联合国教课文化组织认为是无价的艺术品并列为世界遗产地。因此学习哥特式建筑主要就是学习大教堂和教堂。

Characteristics of Gothic churches and cathedrals 哥特式教堂和大教堂的特点

In Gothic architecture, a unique combination of existing technologies established the emergence of a new building style.Those technologies were the ogival or pointed arch, the ribbed vault, and the flying buttress.The Gothic style, when applied to an ecclesiastical building, emphasizes verticality and light.This appearance was achiev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certain architectural features, which together provided an engineering solution.The structural jparts of the building ceased to be its solid walls, and became a stone skeleton comprising clustered columns, pointed ribbed vaults and flying buttresses.在哥德式建筑中,独特的、成熟的技术结构决定了一种新的建筑风格的出现。这些技术是有尖顶拱的尖券、骨架券和飞扶壁。当哥特式风格应用到宗教建筑中时,很强调垂直感和纤细。这种外观是由某一建筑特色发展而来的,还需要有技术和工程施工方案的支撑。建筑的部分结构去掉了实体墙,而是变成了一系列的石柱、骨架券和飞扶壁。

A Gothic cathedral or abbey was, prior to the 20th century, generally the landmark building in its town, rising high above all the domestic structures and often surmounted by one or more towers and pinnacles and perhaps tall spires.在二十世纪之前,哥特式大教堂或者修道院往往是城镇的地标性建筑建筑的一个或者多个小尖塔或者高塔尖要高于国内其它建筑物。

Plan平面图

Most Gothic churches, unless they are entitled chapels, are of the Latin cross(or “cruciform”)plan, with a long nave making the body of the church, a transverse arm called the transept and, beyond it, an extension which may be called the choir, chancel or presbytery.There are several regional variations on this plan.大多数哥特式教堂,它们除了被称为小教堂,都是拉丁十字或十字平面之外,它们都有一个中厅,横向伸臂两端的空间叫做十字耳堂,延长突出的那一端,有可能是唱诗班区、高坛、或者是内殿。这几个部分在这个拉丁十子平面上不断变化。

The nave is generally flanked on either side by aisles, usually singly, but sometimes double.The nave is generally considerably taller than the aisles, having clerestory windows which light the central space.Gothic churches of the Germanic tradition, like St.Stephen of Vienna, often have nave and aisles of similar height.In the South of France there is often a single wide nave and no aisles, as at Sainte-Marie in Saint-Bertrand-de-Comminges.中殿通常是作为两边空间作为平面上交通的通道,一般设置一个,有时候设置两个。中殿的层高一般要高于侧廊,在中殿顶部中间的位置设置有采光的天窗。德国的哥特式教堂,如圣史蒂芬维也纳,也有类似高度的中殿和侧廊。在法国,哥特式教堂通常仅仅有一个宽敞的中殿而没有侧廊,例如圣·贝特朗·德科曼的圣玛丽教堂。

In some churches with double aisles, like Notre Dame, Paris, the transept does not project beyond the aisles.In English cathedrals transepts tend to project boldly and there may be two of them, as at Salisbury Cathedral, though this is not the case with lesser churches.在一些教堂中有两条侧廊,例如巴黎圣母院,它的十字耳堂在设计上没有超过侧廊。在英国,大教堂的十字耳堂设计趋于大胆彰显并且成双存在,例如索尔兹伯里大教堂,这种情况并非存在于少数的教堂。

The eastern arm shows considerable diversity.In England it is generally long and may have two distinct sections, both choir and presbytery.It is often square ended or has a projecting Lady Chapel, dedicated to the Virgin Mary.In France the eastern end is often polygonal and surrounded by a walkway called an ambulatory and sometimes a ring of chapels called a “chevet”.While German churches are often similar to those of France, in Italy, the eastern projection beyond the transept is usually just a shallow apsidal chapel containing the sanctuary, as at Florence Cathedral.教堂的东臂体现出相当大的差异。在英国,东臂一般很长并且明显的区分为两部分,即唱诗班区和长老会区。它通常是在广场的尽端,或者设计一个圣母堂,用来奉献圣母玛利亚。在法国,教堂东臂的尽端通常是成多边形的被称为回廊的走道,有时候是被称为“休息室”的小教堂。然而德国的教堂类似于法国的教堂,在意大利,教堂的东臂设计超过横厅部分通常是半圆形的含有圣殿的小教堂,例如佛罗伦萨大教堂。

The pointed arch 双圆心尖券

One of the defining characteristics of Gothic architecture is the pointed or ogival arch.The Gothic vault, unlike the semi-circular vault of Roman and Romanesque buildings, can be used to roof rectangular and irregularly shaped plans such as trapezoids.The other structural advantage is that the pointed arch channels the weight onto the bearing piers or columns at a steep angle.This enabled architects to raise vaults much higher than was possible in Romanesque architecture.哥特式建筑典型的一个特征是尖券和尖拱。哥特式拱顶不同于罗马式建筑的半圆形拱顶,哥特式拱顶可以用于矩形和不规则形状平面的屋顶,例如梯形。其它结构的优点是尖拱的自重可以由扶壁或者柱子独立承受。这使得建筑师可以把拱顶设计得比罗马式建筑的拱顶更高些。

While, structurally, use of the pointed arch gave a greater flexibility to architectural form, it also gave Gothic architecture a very different visual character to Romanesque, the verticality suggesting an aspiration to Heaven.同时,在结构上,相对于建筑形式尖拱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尖拱赋予了哥特式建筑与罗马式建筑不同的视觉效果,它的垂直感象征着人们对天堂的向往和渴望。

In Gothic Architecture the pointed arch is used in every location where a vaulted shape is called for, both structural and decorative.Gothic openings such as doorways, windows, arcades and galleries have pointed arches.Gothic vaulting above spaces both large and small is usually supported by richly moulded ribs.哥特式建筑中,尖券用于每一个拱形的位置,同时起到结构和装饰的作用。哥特式建筑中开洞的地方,例如门洞、窗洞、拱形走道和画廊都使用了尖券。哥特式拱顶上方的空间大小由浇筑骨架来决定。

Rows of pointed arches upon delicate shafts form a typical wall decoration known as blind arcading.Niches with pointed arches and containing statuary are a major external feature.The pointed arch lent itself to elaborate intersecting shapes which developed within window spaces into complex Gothic tracery forming the structural support of the large windows that are characteristic of the style.一排雅致的柱子和尖券作为墙的装饰形成一系列靠墙设置的拱门。壁龛的尖券和雕塑是主要的外表特征。尖券之间相互交叉的部分逐渐演变称为复杂的窗花格,这种窗花格并发展为一种窗固定的风格。

Vertical emphasis 垂直向上的趋势

The pointed arch lends itself to a suggestion of height.This appearance is characteristically further enhanced by both the architectural features and the decoration of the building.尖券本身有一定的高度,尖券的这种外观特征更进一步装饰了建筑建筑特征。On the exterior, the verticality is emphasized in a major way by the towers and spires and in a lesser way by strongly projecting vertical buttresses, by narrow half-columns called attached shafts which often pass through several storeys of the building, by long narrow windows, vertical mouldings around doors and figurative sculpture which emphasizes the vertical and is often attenuated.The roofline, gable ends, buttresses and other parts of the building are often terminated by small pinnacles, Milan Cathedral being an extreme example in the use of this form of decoration.在外部,垂直感的表现和强调是通过垂直的扶壁支撑的塔和尖塔,通过纤细的贯通建筑几层楼的半圆形壁柱,通过细长的窗子、垂直浇筑的圆形门和形象的雕塑,通过强调垂直感而使建筑变得更加纤细。建筑轮廓、山墙端、扶壁和建筑其它部分一般汇集于塔尖,米兰大教堂就是使用这种装饰非常到位的一个例子。

On the interior of the building attached shafts often sweep unbroken from floor to ceiling and meet the ribs of the vault, like a tall tree spreading into branches.The verticals are generally repeated in the treatment of the windows and wall surfaces.In many Gothic churches, particularly in France, and in the perpendicular period of English Gothic architecture, the treatment of vertical elements in gallery and window tracery creates a strongly unifying feature that counteracts the horizontal divisions of the interior structure.正如一棵大树由树干蔓延到树梢,建筑内部的柱子也总是从地面连续的延伸至屋顶,并汇集于屋顶的肋梁。垂直面通常在窗子和墙面上反复出现。对于走廊和玫瑰窗窗花中垂直元素的处理创造了一种统一的形式,这种形式抵消了建筑内部的水平分隔形式,这种现象体现很多哥特式教堂,尤其是法国和英国垂直式哥特式建筑

Flying Buttress 飞扶壁 A flying buttress, or arc-boutant, is a specific type of buttress.They are used to transmit the horizontal thrust of a vault across an intervening space(which might be an aisle, chapel or cloister), to a buttress outside the building.The employment of the flying buttress means that the load bearing walls can contain cut-outs, such as for large windows, that would otherwise weaken them.Flying buttresses are often found in Gothic architecture.飞扶壁,或飞拱是一种特殊的扶壁形式。它们是用来传输十字拱顶的水平推力(这可能是一个过道,教堂或修道院)的建筑外部的扶壁。飞扶壁的使用意味着承重墙可以开洞口,例如窗子,否则洞口会削弱承重墙。飞扶壁通常出现在哥特式建筑中。

The purpose of a buttress is to provide horizontal strength to a wall.The majority of the load is carried by the upper part of the buttress, so making the buttress as a semi-arch provides almost the same load bearing capability, yet in a much lighter and cheaper structure.As a result, the buttress seemingly flies through the air, rather than resting on the ground and hence is known as a flying buttress.扶壁的目的是增强墙面的横向强度。扶壁上部的荷载大多数由扶壁来承载,所以扶壁作为拱形的提供几乎相同的承载能力的并且是比较轻巧和便宜的结构。因此,扶壁看似飞跃在空中,而不是坐落于地上,故而人们称其为飞扶壁。

Rose Window 玫瑰窗

A Rose window(or Catherine window)is often used as a generic term applied to a circular window, but is especially used for those found in churches of the Gothic architectural style and being divided into segments by stone mullions and tracery.玫瑰窗(或者称凯瑟琳窗口)通常用于圆形窗口的一个术语,尤其是用在哥特式风格教堂中,玫瑰窗用来分隔石头直棂和作为窗饰。

Rose windows are particularly characteristic of Gothic architecture and may be seen in all the major Gothic Cathedrals of Northern France.Their origins are much earlier and rose windows may be seen in various forms throughout the Medieval period.Their popularity was revived, with other medieval features, during the Gothic revival of the 19th century so that they are seen in Christian churches all over the world.玫瑰窗是哥特式建筑中突出的特征,在法国南部的大多数哥特式教堂建筑中都能够看到玫瑰窗。玫瑰窗起源较早并且在整个中世纪时期可以看到有各种各样的玫瑰窗。玫瑰窗流行与19世纪哥特式文艺复兴时期,保留了中世纪的特征,因此在世界各地的基督教教堂中都能够看到玫瑰窗。

Notre Dame de Paris 巴黎圣母院

Notre Dame de Paris is widely considered one of the finest examples of French Gothic architecture in the world.The name Notre Dame means “Our Lady” in French.Notre Dame de Paris was one of the first Gothic cathedrals, and its construction spanned the Gothic period.巴黎圣母院被广泛认为是世界上法国哥特式建筑最好的一个例子。名称圣母院在法语中时“生母”的意思。巴黎圣母院是第一个哥特式教堂,整个建设过程跨越了哥特式时期。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哥特式建筑 下一篇:美图秀秀抠图技巧 打造魔幻哥特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