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问题教学法应用案例研究

关键词: 解题 知识点 教学法 教学

所谓的问题教学法, 指的是将教学过程中的相关知识点以提问的方式进行教学, 让学生在探索答案, 寻找解题方法的同时, 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实现思维的拓展与活跃, 进而实现学习能力和解题技巧的提升。 但是就目前我国高中数学的课堂现状而言, 要想实现这种教学方法, 需要学生拥有较高的活跃度与配合度, 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潜力, 通过提问实现“问题教学法”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

1尊重学生差异, 合理设计问题

“问题教学法”的核心就在于提问, 因此教师在选择和设计问题时要格外注意和慎重。 基于学生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性, 教学在设置题目时, 要酌情考虑不同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和记忆能力, 认真选择提问的方式和突出的重点。 以三角函数的正弦定理一节为例, 笔者首先组织学生对之前学习的三角函数相关概念进行复习, 而在复习过程中有学生不经意间发现内角正弦值在计算上的特殊性, 笔者立刻以此为切入点, 在原有公式的基础上稍加变化, 就得出一个全新的有关三角形边、角关系的, 适用于任何一种角的通用函数公式。 这时笔者就会根据这一个全新的公式进行提问, 提问的内容就是这个以直角三角形为基本模板推导出来的公式, 是否适用于所有的三角形? 然后就将不同难度的三角形验证问题, 交给不同层次的学生, 比如将较为容易验证的锐角三角形, 交给平时学习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将验证较有难度的钝角三角形交给平时学习基础较为扎实的学生。 而经过全体同学的验证, 这一公式在锐角三角形中得到了百分之百的验证, 而使用钝角进行验证的学生成功率极低。 基于这种情况, 笔者和学生一起进行了讨论, 并以分类的方法完善了对于三角函数的正弦定理的相关证明过程。

2精心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是一切学习和教学活动展开的主体, 而对高中数学教学而言, 其一切内容的展开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完整而系统的数学知识, 提升其综合运用能力, 故而要想真正意义上提升教学质量和课堂教学效果, 就必须将学生置于中心和重心, 以必要的方法与手段提升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基于这一点, 教师在展开问题教学时, 需要充分把握好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 以适当的方式将二者之间有效结合起来, 创设出合理、有趣的问题情境, 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当中进行知识的学习和研究。

例如, 在学习“平面向量的实际应用“一节内容时, 笔者以大部分学生都很关注和感兴趣的奥运会铁人三项为情境设置模板, 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铁人三项比赛当中, 某运动员在静水中游泳的速度为A km/h, 水流的速度为b km/h, 假设运动员将要横跨某个区域到达对岸的距离为s Km, 那么运动员要想实现横跨水流游到对岸, 实际的运动轨迹将会如何? 速度如何?如果想实现以最短的距离到达对岸, 那么应该朝着哪个方向出发, 实际的速度又如何? 通过这样充满现实意味的情境设置, 将教材中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使学生能够利用现实生活中可以感知的素材加强对于知识的理解。 如此也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之能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当中, 实现综合能力的提升。

3注重实践探究, 提高应用能力

作为一门本身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 高中数学在展开问题教学的过程中, 必须要增加所提问题的实践应用能力,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可以通过自身对于问题的思考和实践, 实现对于知识的获取与掌握。 因此在展开问题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基于学生学习的特点和知识认知规律, 有目的性地引导其投身到问题情境的参与过程当中, 将书本当中固定的知识, 专户为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来展开实践与探索。

例如, 笔者在讲解等差数列这一章节内容时, 引入了日常生活中乘坐出租车的案例, 并提出了这样的思考问题:某市出租车起步价8 元, 3 公里以内不另行计费, 超出3 公里的部分, 按1.2元/公里收费。 假设路面不拥堵的情况下, 乘坐出租车到20 公里外的某地, 一共需要支付多少车费? 鉴于这道题目本身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故而有的同学根据实际经验会立刻回答出“8+ (20-5) ×1.2=26”的计算方法与结果。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解释这一现象, 整个称作出租车产生计费的过程, 可以视作以5 公里为基点, 每超出1 公里, 多产生1.2 元的计费, 那么对应6 公里和7公里, 期间的计费差距, 也就是1.2 元的差距, 那么这一则计费问题就可以看成是一个等差数列的雏形。 通过引导, 学生纷纷举出与乘坐出租车较为相似的案例, 也从这些案例当中提炼出了当差数列的原型。 而在此过程中, 课堂的气氛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活跃, 效果自然可想而知。

总而言之,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采用问题教学法是能够提升学生积极性, 维护其学习主体地位的有效手段之一。 但是要想真正实现对于教学效果和质量的促进, 教师就必须要在问题的设置和选择上下功夫, 唯有在尊重学生差异性的基础上, 实现创设情境的趣味性和实践性, 才能从本质上抓住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点, 实现其学习能力的全面提升。

摘要:问题教学法是当前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所普遍使用的一种方法, 本文以“高中数学问题教学法应用案例”为主要研究对象, 从问题设计、创设情境以及实践探究三个角度来展开讨论。望通过本文的分析, 能为当前高中数学的教学方法提出全新的、有针对性的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应用案例,高中数学教学

参考文献

[1] 杨玉华.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的几点原则[J].学周刊, 2014 (19) .

[2] 裴荣娥.以“问题教学法”构建高中数学课堂教学[J].高中数理化, 2014 (10) .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新课程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研究 下一篇:审计教学中案例教学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