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沉默的男人(精选六篇)
两个沉默的男人 篇1
一.儿子———由脆弱到坚强的转变
文章开头先写父子一同回家奔丧, 为整个作品设置了暗淡的气氛、悲凉的环境, 感人至深的父亲的背影就是在这样的气氛环境中出现的。“那年冬天, 祖母死了, 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 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我从北京到徐州, 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 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 又想起祖母, 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这是作者的第一次流泪, 这次流泪的原因是什么呢?那是因为作者还很脆弱, 他受不了眼前祸不单行的打击, 他觉得世界一片黑暗, 让他找不到方向、看不到未来, 他的泪水其实是他脆弱心灵的倾诉。在父亲面前这样“簌簌”地流泪, 不正是一个无助的孩子在寻求父爱的依靠吗?他肆无忌惮地让泪水流淌在父亲眼前, 因为他知道父亲会为他解决一切的, 父亲就是他的伟大的靠山。
第二次流泪是在看到父亲爬上站台的滑稽、笨拙的背影后,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作者清楚地看到父亲竟为自己做着力不胜任的工作, 终于理解了父亲对自己的那颗慈爱的心, 这次是感动、感激的泪水。在此之前, 他对父亲的一些做法不以为然, 他想的是自己“已二十岁, 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 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对父亲的送行并不怎么在意, 并没有懂得父亲的心思。所以, 父亲和脚夫讲价钱, 他“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父亲嘱托车上的茶房, 他又暗笑他的“迂”。这次的泪水已经非常宝贵, 它显示了“背影”的感人的力量。但是, 这里的“我”还不足以让读者感动, 因为此处只是表现了作者对父爱的理解和从心里对父亲的怜惜。
真正让我感动的是他随后的动作, “我赶紧拭干了泪, 怕他看见, 也怕别人看见”。“怕别人看见”, 是因为作者可能觉得难为情, 毕竟自己已经是二十岁的大小伙了。“怕他看见”, 就值得我们玩味了。我们不由得想起文章开头, 作者不是让泪水在父亲面前肆意流淌了吗?这儿又是为什么呢?深究原因不难发现, 此处作者已经深深理解了父亲对自己的爱护, 并且不再满足于这一点, 已经开始懂得照顾、怜惜自己的父亲了。“到这边时, 我赶紧去搀他。”这一“搀”, 看似细小, 却蕴涵了真挚感人的力量, 它们让读者看到了儿子那颗淳朴而珍贵的心, 也看到了先前脆弱的“我”正在变得坚强、勇敢。此处作者才觉察到父亲掩藏在坚强背后的脆弱, 父亲对某些事已经力不从心了, 所以作者不肯再在父亲面前流泪, 想让父亲看到一个坚强的儿子, 让父亲不再为自己担心;更想通过搀扶的动作给予父亲力量和依靠。此处没有写父亲的反应, 可我们读者完全可以设想出来, 此时的父亲该是多么欣慰啊:儿子终于长大了。
作者“拭干了泪”不想让父亲为自己担心, 可是他却担心起了父亲。“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 再找不着了, 我便进来坐下, 我的眼泪又来了。”这次流泪是惜别之泪, 更是对父亲的一种发自内心的担忧。爬月台买橘子已经力不从心的父亲, 还“要到南京谋事”, 这让作者感觉心痛, 泪水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这次流泪也和前文暗有照应。此时父亲已经离开, 作者已不用担心流泪会被父亲看见, 可是车厢里还有其他人, 作者前文写到“也怕别人看见”, 怎么此处流泪就不怕别人看见了呢?因为此时作者已经沉浸在对父亲的依恋、担忧之中, 心中再也没有了自己, 他的整个身心全在他牵挂的父亲身上, 哪还会担心别人会笑话他呢?行文至此, 一个坚强、勇敢的儿子已经跃然纸上, 作者完满地完成了“我”由脆弱而坚强的转变过程。
文末, 作者“在晶莹的泪光中, 又看见那肥胖的, 青布棉袍, 黑布马褂的背影”。这是在作者接到父亲的来信后, 对父亲怀念的泪水。此时父亲老境颓唐, 家中光景更是一日不如一日, 父亲的来信中依然惦记着儿子, 可是却暴露了内心的颓唐和脆弱。而作者此时也已经做了父亲, 所以才会对父亲的背影有着更深的理解:父亲, 无论身处怎样的逆境中, 都会对孩子无私付出自己的真挚的爱心。“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这一声叹息, 道出了离家在外不能对父亲尽孝心的儿子的无奈和担忧。人到中年, 有着儿子和父亲双重身份的作者, 必须得坚强、勇敢, 因为他是他们的依靠。这样看来, 文章的最后一段, 真是必不可少了。这次流泪寄托了儿子对父亲深沉的思念和担忧, 深化了背影的感人的力量, 加深了读者对文中“我”的印象。
二.父亲———由坚强到颓唐的转变
“鲁迅在著名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所说, 中国的‘圣人之徒’‘以为父对于子, 有绝对的权力和威严;若是老子说话, 当然无所不可, 儿子有话, 却在未说之前早已错了’, 集中表达了五四一代人对于父辈的不满, 五四是个反传统的年代, 是个‘打死父亲’的年代, 五四文学的父亲形象都是负面的;而《背影》不同, 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里, 它第一次重点刻画了一位正面的父亲形象。在‘满街走着坏爸爸’的情况下, 这一个‘好爸爸’一下子激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 (节选自《〈背影〉何以成为经典》, 《语文学习》2002年第2期) 正是这个父亲, 以他的一片爱心在几十年的时间长河中, 影响和启发了无数读者。的确, 在朴实的叙述中, 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父亲在岁月和生活的蹉跎中怎样由坚强而脆弱的。
文章开头的父亲是个高大的形象, 在自己的差使交卸了、母亲又死了的祸不单行的情况下, 该是多么的辛酸和无奈。可是面对流泪的脆弱的儿子, 父亲却很坚强:“事已如此, 不必难过,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他掩藏了自己的伤心和难过, 安慰儿子, 并给儿子信心和希望。他让儿子相信:只要有父亲在, 什么都不怕。
他把对儿子的爱凝聚在了一件件小事上, 这些事并不是他非做不可的, 可是, 在他心目中, 那个哭泣的儿子还是个需要照顾的孩子, 哪怕自己再苦再累, 也要无微不至地呵护好儿子。他让自己无比忙碌, 忘记了灾祸、劳累, 这份逆境中的关爱感人至深。最让读者感动的是他的背影,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 穿着黑布大马褂, 深青布棉袍, 蹒跚地走到铁道边, 慢慢探身下去, 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 要爬上那边月台, 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 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个背影, 折射了父亲惨淡的家境和爬上月台的吃力, 更能表现父亲对儿子的关爱。可是这个背影却让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父亲已经不像他表现出来的那么坚强了。作者“我”在感动之余也看到了这一点, 所以“我”才会有“拭”和“搀”两个动作。一个需要搀扶的父亲, 还在儿子面前“扑扑衣上的泥土, 心里很轻松似的”, 满含着对儿子的担心和牵挂, “他走了几步, 回过头看见我, 说, ‘进去吧, 里边没人。’”, 此时的父亲心中依然是没有自己惟有儿子的, 他依然想要做儿子坚强的后盾。
即便是在他老境颓唐的时刻, 他还在“惦记着我, 惦记着我的儿子”, 认真履行着一个父亲的职责。可是他的来信中絮叨的语言终于泄露了他的脆弱, “我身体平安, 惟膀子疼痛厉害, 举箸提笔, 诸多不便, 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身体平安”可见父亲此时还是想让儿子安心, 不想成为儿子的拖累。但是由膀子疼痛想到“大去之期不远”, 表明父亲的心其实是很脆弱的, 他已经不知不觉地依靠了成年的儿子。他的叙说是一种倾诉, 更是一种依赖:儿子会说没事的, 有儿子还怕什么?这封渴望儿子安慰和鼓励的信完成了父亲的角色转换:由坚强而脆弱。这又是多么朴实的现实, 朱自清说:“我这篇文只是写实。”正是这种再现真实的朴实引起了读者强烈的共鸣。由坚强而脆弱的父亲的形象非但没有受损, 反而因为真实更加感人。
男人看了会沉默的文章 篇2
一篇男人看了会沉默的文章
你可知道 要女人清晨醒来 凌乱的面σ鄣娜恕 ∈切枰有很大的勇 你可知道 女人被男人 去自己的衣服 一z不斓脑谒面前 是需要多少的 你可知道 女人什麽背朝你睡 因樗不喜g看你的背影 如果你以後抱着她睡 她安心一整晚上 你可知道 女人把每一次的矍椤 ‘作是初佟 ∫彩沁@子最後一 你可知道 女人那么鄢源撞皇且椴幌嘈拍恪 《是你在她心中太美好 她不希望@N美好倒映在e的女人眼中 你可知道 深爱你的女人在冲你发火以後 自己sD身不噜ㄆ 你可知道 女人着哭花的 走在街上 不管是不是有人在看她r 她的心已快要死了 你可知道 她只λ鄣哪腥Z叨 也只λ在乎的人耍性子你可知道 她的任性 她的钠狻 ∑都只是在δ闳伞 ∠M你更重她 你可知道 假若她不勰恪 ∷根本不δ惴⒒稹 〔希望你去哄她 更不槟愕粞I 因樗不鄣娜]那本事 你可知道 你x_她 留下她自一人 她有多大的期待和恐惧 而@一切都只是因樗勰恪 《@一切都因槟慊共还欢她 女人知道太多不知道的事情 男人不知道太多知道的事情 于是,你争吵,你J樗脾獠缓茫她J槟悴还磺就她…… 于是,你们冷战,你以樗]有完全接受你,她以槟悴辉诤跛…… o她一拥抱一个吻,用你的`拥抱你的吻去化解她心里的悲和眼角的泪水。 因樗只是害怕你的冷漠、D身和安静。。。。。。。。。。 两个深爱的人在一起,就要 互相包容,互相理解,互相体谅,互相信任, 否则当你们真正失去时将会遗憾终生。。。。。。 否则美好的未来也就在你们自己手中泯灭了!。。。。。。 希望每一个男人都能够好好珍惜陪伴在你身边的女人 她们为你付出过,不求回报 却希望你们能够读懂,能够牵着她们的手坚定地走下去 不要让爱你的女人流泪 不要让她伤心 更不要让她绝望和死心! 因为女人一旦真爱了,失去她爱着的人 就意味着失去了整个世界...转自:blog.sina.com.cn/s/blog_533fd81f0100fgsf.html
沉默不语的男人 篇3
男人相对于女人而言,属于天生的粗犷型,喜欢无拘无束。但若凭这一点来认识男人,那又会陷入片面。原来,大多数男人的心境,也有着女人所料想不到的另一面。
比如,有不少男人爱去书店,一般说,去逛书店的男人都有这样的心境,那书店是开在一个背街的地方,店里十分安静,只听见买书人轻轻的脚步声。不用说,在这里他们肯定会消磨去大半天的时光,离店时,自然是买上他们渴盼得到的几本书。
再说外出旅行吧。当男女一同来到某风景区的一个林荫茂密的地方,颈边凉风习习,脚下晴光如织。这时,女的往往表现得情意绵绵,一直幻想着男人在这时对她有所眷顾。但男人却无动于衷。他把背包一放,就坐在树根上喝起水来。他是木头吗?其实男人一边喝水,一边面对着那美丽的景致,已深深沉湎在内心的喜悦之中。只有他知道,此刻,城市的嘈杂、工作的煩扰、生活的沉重已到了九霄云外;随之涌起的,只有一种周身的舒泰之感。如果女人见此却心中不乐,误以为男人心中定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那这次旅行就砸了。
男人如山,许多时候都是沉默不语的。有时,男人喜欢独处,静静地反思,反思对事业、对工作、对理想的焦虑。还有一些男人,他们常在女人面前显露自己的成就,但在私底下,他们对自己的将来并不如其所炫耀的那么信心十足。因此,这些人常常怀有这样一种心境:我怎么啦?为什么我不如别人?但这种心境,他们是绝对不会向别人或女性透露的。毫无疑问,那会损害他们的形象的。
因此,女人看到自己的男人沉默不语,最好予以理解或劝慰,切忌想得太多了。
(顾严良荐自《广州日报》)
责编:我不是雨果
两个沉默的男人 篇4
Horn (2005) 指出, 人们在交谈过程中所要真正传达的意思往往比实际表达的含义丰富得多。事实上早在四十多年前, Grice就意识到这个问题, 并于1967年在哈佛大学作逻辑与会话的演讲时提出了会话含义学说 (Theory of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Grice的会话含义理论旨在研究说话者在交流中“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
由于严格受到语言情境的制约, 通过会话含义来研究人们性格特征的研究仍主要集中在一些特定的题材下, 如文学作品 (Friedrich and Redfield, 1978, Chen, 1996) , 电影电视剧 (Hadiati2009) 和心理咨询 (Li, 2008) 等。而通过会话含义分析来研究日常生活中的人物性格特征仍十分少见。本文将通过对2001年在美国上映的电影“拜见岳父大人”中两位个性相斥的男主角的对话分析, 探究会话含义和人物性格特征之间的关系。首先, 我将简要总结Grice的会话含义理论。接下来, 我会逐一分析被社会科学领域所认可的七种人物性格特点 (Huang, 1999) 。最后, 我将利用会话含义理论来分析两位男主角的性格特点, 通过观察分析他们在会话中经常违背的几种会话准作原则来探究他们的性格特点。
二、会话含义理论
Grice (1975) 指出, 人们在交流过程中是遵循一定的原则的, 这一原则确保人们的话语不至成为一串互不关联的胡言乱语。Grice称这一原则为会话合作原则 (Cooperative Principle) 。在不同的阶段, 谈话人需要朝一个目的或一组目的相互配合做出努力, 使交际得以成功。
合作原则包含四个范畴:量 (quantity) , 质 (quality) , 关系 (relevance) 方式 (manner) 。
1、量的准则 (Maxim of Quantity) :
指的是谈话时所给的信息量应该恰如其分, 既不能过多, 又不宜过少。
2、质的准则 (Maxim of Quality) :
指的是要努力使所讲的话是真实有据的, 既不能说自认为是虚假的话, 也不能说缺乏依据的话。
3、关系准则 (Maxim of Relevance) :
指的是所说内容要与话题和谈话目的相关。
4、方式准则 (Maxim of manner) :
指的是在交谈时要做到说清楚, 避免含糊, 晦涩和歧义等。
尽管人们在会话过程中尽量遵循会话合作原则, 但是有时候人们也会故意打破这些规则来达到某些目的, 这时候就产生了会话含义。
三、人物性格特征
确定了通过分析会话含义的使用来探讨人物性格特点, 那么接下来要探讨的就是我们对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感兴趣?以下是被社会科学界广泛认可的几类人类性格特点。
自我监测型 (Self-monitoring) :根据个体对自身言行举止以及非言语行为的监控程度, Synder (1974) 将自我监测型性格定义为“严格遵守社会规约, 对于别人的言行举止十分敏感, 并以此来参考并矫正自己的行为”。因此, 自我监控型会不断地根据当前情形调整自己的行为, 从而使自己在他人面前留有好印象。相比而言, 自我约束力较差的人总是以自己的态度, 价值观和情绪为主来指导言行。
社会期许型 (Social desirablity) :社会期许型倾向于以社会所认可的方式表达感受或行事, 避免分歧矛盾。这种性格特征明显的人们会迎合社会需求从而赢得社会认可和赞许。研究表明, 这类人群较之其他人更加适应来自社会和人际交往的压力 (Marlowe and Crowne, 1952) 。此外, 社会期许型性格被认为是少有主见并避免社会冲突。
控制欲望型 (Desirability of control) :控制欲望型是用来衡量人们意欲控制生活事件的程度 (Burger, 1986) 。根据Burger和cooper (1986) 研究证实, 控制欲望较强的人们通常特别自信、决绝而活跃。他们经常会在小组活动中寻求领导角色。控制欲较低的人则时常表现出缺乏自信, 消极和优柔寡断。
四、电影“拜见岳父大人”剧情简介
“拜见岳父大人” (Meet the Parents) 是2001年由Jay Roach导演的一部爱情喜剧影片。在影片中, 来自芝加哥的男护士Greg Focker与他未来的岳父大人Jack Byrnes展开对峙。Greg在同女友Pam回家参加姐姐的婚礼过程中试图讨好岳父以求向女友求婚。而岳父Jack作为一名退休的中情局探员, 把这次探访变成了对性格随和的犹太裔女婿的全方位侦查。尽管Pam和妈妈Dina极力调和, 这两个男人还是无可避免地陷入一场“战争”。Greg试图讨巧却不断地弄巧成拙, 而Jack与日升级的怨怒增加了剧情的喜剧成分, 使得这部影片区别于旧式的“岳父形象”的剧情。
五、分析
值得注意的是, 由于本文选用的对话主要集中在Greg和Jack身上, 因而所得到的会话含义使用频率比较小。考虑到电影场景变换多, 人物复杂, 这使得角色间的对话相对短小而分散, 因此本文旨在揭示语言现象与性格特点的相关性的趋势。
依据这个表格, 我们可以看出Greg经常使用数量和质量两种会话含义, 而Jack经常使用关系含义。那么这一现象说明他们的何种性格特质呢?为方便比较, 本文将就质量和数量含义来分析Greg的性格特点, 以关系含义来分析Jack的性格特点。
1、Greg与质量/数量含义分析
质量含义 (Quality implicature)
影片中有一个场景是在餐桌上, Greg被要求再多讲讲有关他给动物挤奶的经历, 这其实是Greg之前为了缓解尴尬局面而想出的权宜之计, 实际上他根本不知道该怎么给动物挤奶, 但是为了证实自己并未说谎, 避免给岳父留下不好的印象, 他只能硬着头皮编造起给猫咪挤奶的故事:
(1)
Jack:I had--I had no idea you could milk a cat.
Greg:Oh, yeah, you can milk anything with nipples.
Jack:I have nipples, Greg.Could you milk me?
很显然, Greg所说的并不属实。就像Jack毫不留情地揭穿他时所说的, 如果任何有奶头的生物都可以挤奶的话, Jack也同样可以挤出奶来。但是常识告诉我们这是不可能的。那么根据Grice (1975) 指出的要努力使所讲的话是真实有据的, 既不能说自认为是虚假的话, 也不能说缺乏依据的话, 否则, 说话者就违背了质量准则而使用了会话含义。Greg为何要使用这个会话含义呢?首先, 在这个既挑剔又戒心极强的岳父面前他太紧张了, 以至于无法做到有逻辑。另外, 他试图用小猫的故事来取悦Jack, 因为他知道Jack很喜欢猫。不幸的是, 他的好意成了自相矛盾的荒唐故事。这个会话含义的使用揭示了Greg容易受控于人而又不善谎言的性格特点。但这也恰恰体现了他简单, 单纯而幽默的个性。
数量含义 (Quantity implicature)
除了在交流时经常违背质量准则, Greg还经常破坏数量准则。当他和Jack玩测谎游戏时, Jack提出一个令Greg尴尬的问题:
(2)
Jack:Have you ever watched pornographic videos?
Greg:No.I mean, well, I don’t——
Jack:Yes or no?
Jack的问题并非一个开放性问题, 所以不需要更多的信息和解释, 是需要按照游戏规则回答“是”或“不是”, 而Greg却给出了多于要求的信息量, 因而违背了数量原则, 使用了数量含义。尽管Jack的问题的确是威胁到了面子, Greg却表现地犹豫不定而且胆小怕事。根据Weintraub (1986) 指出, 犹豫不决和含糊的表达方式都会削弱说话者话语的分量, 展现出说话者优柔寡断的个性。
质量和数量含义 (Both quality and quantity implicatures)
有的时候Greg会同时打破质量和数量原则使一个对话出现两种会话含义。在开车去商店的路上, Jack问他为什么不喜欢猫时, Greg再次陷入难堪, 只得借助会话含义的使用来自我防范。
(3)
Jack:Greg, how come you don’t like cats?
Greg:I don’t not like cats.I-l just——I just prefer dogs.I mean, I’m just more of a dog kind of, you know——Come home, wagging their little tails, happy to see you kind.
电影中Greg根本不喜欢猫, 但是Jack却非常爱猫。为了迎合Jack, Greg宁愿暂时放弃自己的喜好, 然而Jack坚持认为Greg是个与家庭格格不入的骗子。当两人有机会独处时, Jack再一次提出了关于猫的问题, 这使得Greg感到威胁, 因此极力想要避免给出否定的回答而不至于使Jack失望。更喜欢狗这个回答暗示了他不喜欢猫的事实, 否则他一定会像Jack一样直抒其爱猫之意。Greg打破质量原则诉说了他认为虽不真实但很必要的谎话。同时, 他给出了过多的解释信息来维护自己, 以破坏数量原则来维持他与Jack的和睦。通过以上事例, 我们可以看出Greg是一个敏感而为人考虑的人, 尽管他会惹出事端, 但从他不断使用会话含义来挽回局面来看, 他是招人喜爱的角色。通过这一点, 我们认为质量和数量含义的使用在这部影片中塑造出一位犹豫不决但替他人着想的人物形象。
2、Jack和关系含义 (Jack and relation implicature)
接下来我们将一起探讨Jack和关系含义的使用。
(4)
Greg:So what is it?What’s the new venture?
Jack:Let me ask you a question, Greg.Let’s just say you have kids and you wanna get out of the house, spend a night on the town…
Greg和Jack正在谈论他们的事业和生意, 当Greg向Jack询问他的生意时, Jack没有回答他的问题, 而是展开了另一个他认为更有意义的话题。根据Grice (1975) 提出的要使所说的内容与当前讨论的话题相关, 否则就会被认为是不相关的, 违背了关系准则, 这里Jack故意使用关系含义重新控制了谈话并将个人意志强加于Greg。
我们可以理解Jack作为父亲在挑选未来女婿所表现出的挑剔和严格, 然而我们仍能感觉到他由于经常使用关系含义所表现的出的自负和强势。他忽视会话合作的原则, 并把关系含义的频繁使用作为其自我防御和表达个人意愿的工具。由此, 我们认为在这部电影中, 关系含义的使用是一种控制话题和交谈的表现。
六、讨论
回顾文中列举的人物性格类型, 我们发现影片中Greg通过使用质量和数量含义来迎合岳父Jack及其家人的认可, 他所表现出的敏感, 怯懦和犹豫不定恰恰体现了他为赢得社会和他人的认可而不断调整自己的言行。因此, 我们认为质量和数量含义的使用在该影片中符合自我监控和社会认可型人物性格特征。相比之下, 关系含义的使用使说话者表现出自负, 决绝, 活跃和积极寻求领导地位, 这些特点符合控制欲望型性格。Jack在影片中的表现证明了关系含义与控制欲望型性格的相关性。
七、结论
本文主要探讨了在影片“拜见岳父大人”中经常使用的三种会话含义, 即质量含义, 数量含义和关系含义。通过一系列对比研究, 我们发现会话含义与人物性格特点存在相关性。由于数据和视域比较有限, 这种相关性仍受到语境的制约。然而, 人们在交流中经常有意违背会话合作原则以达到某种目的, 通过这种现象来解读人物性格越来越具有说服力和研究价值。在今后的研究中, 我们应该努力使会话含义的使用和人物性格分析不仅局限在影视文学作品中, 使它能够解释现实生活中的语言与性格的问题, 从而使人们更加了解自己, 完善自己。
摘要:会话含义的提出旨在研究会话者在谈话中违背会话合作原则制造出话外之音的语言现象。会话含义理论为我们通过语境来研究语言的真实含义提供了依据, 让人们看到语言与其使用者之间的千丝万缕的关系 (孟, 2005) 。本文将通过对2001年在美国上映的电影“拜见岳父大人”中两位个性相斥的男主角Greg和Jack的对话分析, 探究会话含义和人物性格特征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 质量含义和数量含义的使用使得男主人公Greg表现出自我监测和社会期望型的性格特点, 而关系含义的使用使Jack表现出控制欲望型的性格特征。
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男人 篇5
一:大男人
那个大男人不是最帅的,也不是最好的,但是他是最疼我的。他是我亲爱的老公,我和他结婚十年了,十年如一日,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一路跌跌撞撞的走过来,我们的感情经历了很多这样或那样的考验和难题,但在每一个关口,我们都那样挺过来了,从最初的一无所有,居无定所到现在仍然的颠沛流离,我们始终在一起,他说,这辈子他没有给我富足的生活,可是他给了我富足的爱,生活中的每一个小细节,他一直用自己的方式来包容我。
那个大男人有很多坏习惯,抽烟很凶,喝酒很凶。那些习惯以前的时候在我看来却是一个男人的标志,一个男人如果不抽烟不喝酒和女人有什么区别?就那样,我纵容着他的习惯,可最近我却发现那个大男人咳嗽的很厉害,才想起烟草的毒害,于是苦口婆心开始劝说他戒烟。并举出种种烟草害人的案例。可是根深蒂固的烟瘾不是一时半会就能戒除的,就如爱上一个人是无法改变的一样。我威逼利诱,各种手段我都用上还不顶用,最后我使出一招,找到熟悉的一位医生给我开出一诊断书,说我不能闻二手烟,不然我的咽喉炎有可能会病变。这下效果果然好,那个大男人果然不在家里抽烟了,每次他都会偷偷摸摸的在厕所,在街上抽烟,以至于那个小男人经常和我打小报告:“我爸爸不放过任何一个抽烟的机会。”哈哈,原谅他吧!
至于他喝酒,更为厉害了,他在煤矿工作,工作性质很累,除了上班不喝,每次下班回来,他悠哉悠哉一个人坐在饭庄旁,不管饭菜孬好,只要有酒就可以了,有时候上中班回来时候就半夜了,我等不了他就先睡觉了,他蹑手蹑脚的进得门来,一碟花生米,几根鸡爪,就是他最美的酒肴了。他美美的喝上几口白酒,唏嘘着,就像享受到了世上最美的恩赐。幸好他从不喝多,也从来没有因为醉酒而闹事,就随他去吧。
别看那个大男人看起来不善言辞,可是有时候他的幽默却让自认为很聪明的我犯迷糊呢。由于我不工作,活动量也不大,每日里在家料理着家务,所以季节变换对我来说没有很大的变化,尤其是春夏交接的时候。在家里,我一直穿着那件薄薄的小毛衣,外套一件格子长袖衬衣,也觉不着热,可是有一天当我俩一块出门的时候,我突然发现街上全都是短裙短袖,原来夏天已经来临了啊,于是我惭愧自己还穿着小毛衣。他哈哈一笑说:“你好不容易租来的毛衣,还不穿个够吗?”租来的?我不解,问他什么意思。他笑得更厉害了,赶紧跑到一边(他怕说出来我会抬手打他,打他已成了我的习惯)说:“不是租来的,你为啥舍不得脱啊?”啊?哈哈,原来是这个意思,亏他想得出。
我的大男人不会浪漫,每一年的情人节,结婚纪念日,他都忘得干干净净,有时候我提醒他,他也装作没事人一样,但是却会在那一天默默地下厨,做上一顿美味的饭菜,他笑眯眯的看着我和小男人风卷残云般吃完,他也会一脸满足的笑而不语。
我和他没有什么大风大浪,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爱情,我和他,也没有他们说的贫贱夫妻百事哀,我们在我们的日子里,活的津津有味,我们会用我们自己的方式来走完我们选择的路。虽然没有轰轰烈烈,但有着相濡以沫,有着患难与共,我想,这就是我和那个大男人特有的幸福生活吧!
二:小男人
那个小男人一天天在长大,他在我眼里每一天的变化都那样大,他每一天带给我的惊喜都那样多。他是我的儿子,是我用生命换来的小男人。
刚走进五月,那个小男人就对我许诺,等第二个星期天让我等着收礼物,其实从幼儿园开始,每一个节日他都记得清清楚楚,我几乎在每一年每一个节日都能收到他送给我的小礼物,有时候一张自制的卡片,有时候一朵绢花,有时候是一个写满祝福的苹果,我没能从大男人身上享受到的浪漫,这个小男人几乎全给我了。我开始想起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该是母亲节了。我真惭愧,身为人女的我却没有想到自己的母亲,却让幼小的儿子对我呵护倍加。
有时候我戏虐的问他:“宝贝,这个世上你最爱的女人是谁?”他会跑过来指着我的脸笑着干脆的说:”你!“
”这个世上最美丽的女人是谁?“
“你!”
“我是谁?”
“你是我妈妈!”
这种无聊的话题在我们母子之间经常回旋,我知道,这个时候的孩子,妈妈就是世上最美丽,最值得他爱的女人。有一天,他会长大,有一天,他会遇上这辈子最令他最爱的女人。而妈妈却依然是这辈子风雨不改最爱他的女人。
默克尔背后的沉默男人 篇6
约阿希姆·绍尔是德国洪堡大学的化学教授,同时也是—位歌剧爱好者。因为其个性极为低调,所有关于他的公众印象大体可总结为“化学教授,学术投威,很少在公众场合露面,躲避媒体采访、总是沉默寡言……”虽然少得可冷,却是对其印象的全部,因为身为大学教授的绍尔对于自己在学校里的活动也严加保密,并且发动同事和学生与他结成同盟。任何记者或外人都不得进入他的课堂。他的同事也三缄其口,不肯透露半点关于绍尔的私人信息。对此,绍尔给出这样的解释:“我的工作和默克尔在政坛的发展没有任何关系。而我也不愿意成为公众人物。”即使是一国总理的老公,绍尔也坚持着自己的爱好,保有独立心灵的空间。
那默克尔是如伺邂逅这么一个古板又教条的人的呢?关于他们的相识,还耍从默克尔攻读博士学位说起。默克尔攻读博士学位时,时年37岁的绍尔正是她的指导老师,他指导默克尔在1986年获得了物理化学博士学位。绍尔比默克尔大5岁,出生于德国下萨克森州的一个糕点师家庭。1969年,他曾与同班同学结婚,并育有二子。据说当时默克尔还是他们家的常客。至于后来二人如何从相识到相知相伴,已无从考究,但是默克尔与前夫乌尔里希·默克尔在结束了维持5年的婚姻之后的几年,就一直和绍尔在—起生活,只是两人一直没有结婚。直到1998年默克尔升任基督教民主联盟副主席后,有^对她的身份以及她与绍尔的非婚同居提出质疑,默克尔才同绍尔正式成婚。婚礼虽然举行,二人却十分低调,既没有邀请亲友,也没有人见证。他们婚礼的全部,就是在《法兰克福汇报》上刊登一则仅有烟盒底座般大小的广告:“我们结婚了。安吉拉·默克尔,约阿希姆·绍尔。柏林,1998年12月。”
正如他们低调的婚礼,默克尔同绍尔结婚以来,似乎过着一种互不侵犯的生活,默克尔与柏林政界的女活动家们很聊得来,而绍尔继续专注于他的化学研究,对政治充耳不闻,他们两人一年也难得见上一面。尽管如此,夫妇两人配合得非常默契。也许这是默克尔和绍尔为了保留更多的私人空间。
但是身为政坛明星、德国一国总理默克尔的老公,绍尔注定被默尔克的光环所覆盖,也注定要走入公众视野,纵使他再心不甘情不愿,他依旧要接待欧盟“第一夫人团”,依旧要履行他“第一先生”的职责。当然,婚姻就是相互包容,绍尔因为默克尔的政治地位涉足社交。默克尔也因为绍尔的生活习惯,为了两人能更多地在—起,放弃富丽堂皇的总理官邸,而是依然住在位于柏林市中心米特区贝加蒙博物馆对面的公寓内。
一直拒绝做“默克尔先生”的绍尔,在公众看来是对“第一先生”形象的不负责,但是另一方面不正是在用行动支持妻子一直强调的男女平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