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免疫科(精选九篇)
血液免疫科 篇1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2013年—2015年来源于血站的各种成分血。
1.2 试剂
抗人球蛋白卡由BIO-RAD公司生产,不规则抗体检测试剂由长春博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谱细胞由上海血液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免疫微柱孵育器以及TD-A血型卡专用离心机由长春博研器械公司生产。
1.3 方法
将来源于血站红细胞(RBC)静置数日,观察有无溶血,血浆、冷沉淀溶化后置于光源下仔细观察,凡发现有溶血、破损、乳糜、絮状物、血凝块的成分血要登记血型、血量、成分、条形码等,并注明原因退回血站予以报废。成分血交叉配血时在排除患者原因导致的配血不合后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红细胞进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不规则抗体和DAT阳性的成分血要登记血型、血量、成分、条形码后退回血站,并注明相应原因。
1.4 单位换算
按卫生部统计报表规定的方法计算,红细胞以200 m L全血内RBC记1 U,血浆以每100 m L记1 U,冷沉淀以每200 m L血浆制备1 U。
1.5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013年—2015年非免疫因素造成不合格成分血分别为45 U、69 U、121 U,总数逐年增加。血浆占不合格成分血比率分别为71.11%,63.77%,61.98。不合格成分血以血浆为主,冷沉淀次之,红细胞最少。血浆不合格原因主要为乳糜浆和血袋破损为主,少部分血浆有溶血现象。见表1。
在排除患者原因导致的交叉配血不合后的成分血进行DAT、不规则抗体筛查,结果显示2013年—2015年因免疫因素导致退回血站的成分血分别为8 U、14 U、20 U,逐年增加。见表2。
2013年—2015年伴随着成分血需求量逐年增加,不合格成分血总数(免疫因素+非免疫因素)分别为53 U、83 U、141 U,亦逐年增加,不合格率分别为0.22%,0.31%,0.47%,经统计分析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输血是临床治疗某些疾病以及挽救大失血患者生命的治疗手段,是药物和其他治疗方法无法替代的[3]。为临床提供合格、安全的成分血,满足临床和患者的需要是医院输血科主要工作任务[4]。部分血液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不合格,不能应用于临床,造成了血液浪费,如何有效降低血液报废率,提高成分血合格率是血站、输血科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
我们对2013年—2015年以来我科退回血站以及报废的所有血液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不合格血液中以乳糜血、血袋破损占比较高。对其原因分析如下:首先无偿献血人员大多是随机献血,部分人员因为不了解义务献血在饮食方面的注意事项,在献血之前误食了大量高脂高热的食物,导致血液中脂肪含量较高。其次,采血护士没有严格遵循献血告知服务,为了完成采血计划忽视献血前咨询和乳糜血检测工作。血站工作人员应该加大献血知识宣传力度,号召献血者在献血前不进食高脂肪、高热量、高蛋白的饮食,降低乳糜血比率;同时积极探索乳糜血浆去脂后再利用的可行性。提高采血护士服务意识,规范采血前身体检查和征询,当发现献血者为乳糜血时做好解释工作,让其暂缓献血。最后冰冻血浆和冷沉淀容易造成血袋破损,这是因为冷冻状态下血袋脆性增强,血液运输、移交过程中容易受损;部分血袋辫子热合不完全,待血浆解冻后容易造成渗漏。因此在移交过程中要做到轻拿轻放,运送过程中在血袋间添加一定的缓冲物,减少互相碰撞,血袋辫子热合时热合完全,减少渗漏。
我们检测了2013年—2015年在排除了患者自身原因导致配型不合后的成分血进行DAT并且筛查了血浆中不规则抗体。DAT阳性不仅影响血液质量,也意味着献血者有自身免疫性疾病,DAT阳性红细胞输入患者体内可能导致红细胞寿命缩短和其他输血反应[5]。不规则抗体在健康人群中也有一定的分布,在有妊娠史、输血史的人群中阳性率更高[6,7,8]。不规则抗体引起的输血反应轻者引起寒战、发热,影响治疗效果;重者破坏输入的不配合的红细胞,产生溶血性输血反应,危及患者生命;此外,对孕妇而言,不规则抗体会引起新生儿溶血病,影响新生儿脏器的发育,并使其智力发育受到伤害,严重者甚至会危及新生儿的生命安全[9]。目前法律并没有限制有多次妊娠史、输血史人群自愿献血,因此对于献血人员开展不规则抗体筛查对降低血液报废率是十分有意义的。欧美发达国家普遍对献血者进行抗体筛查,我国由于经费的限制只有个别地方进行了尝试[10]。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我科2013年—2015年之间不合格成分血总数逐年增加,血液不合格率逐年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血液质量形势不容乐观。输血工作无小事,任何的疏漏和差错都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血站和输血科工作者应当认真学习和执行《血站(血库)管理技术操作规范》、《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牢固树立安全意识,为临床提供安全、有效、合格的血液。
参考文献
[1]胡开瑞,金宗骧.基础输血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60-67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8469-2001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5-12.
[3]陈月宽,颜利江,钟吉康,等.2008—2010年非检验性质量不合格血液退回血站原因分析及措施[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16):2110-2111.
[4]王清,王林.2010—2013年青海省妇女儿童医院血液报废情况分析[J].青海医药杂志,2015,45(9):71-72.
[5]刘达庄.免疫血液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45-157.
[6]李慧,徐焕铭,张毅,等.输血前患者不规则抗体筛查及鉴定结果分析[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5,23(3):861-865.
[7]徐向华.22 682例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的不规则抗体筛查结果[J].中国输血杂志,2015,28(9):1136-1137.
[8]王钰箐,蔡晓红,龚淞颂,等.46 346名患者不规则抗体筛查结果及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5,28(8):1004-1006.
[9]汪龙霞.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及其介入性治疗[J/CD].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05,2(1):57-59.
血液免疫科 篇2
后果
静脉性充血对机体的影响决定于淤血的范围、淤血的器官、淤血的程度、淤血发生的速度(急性或慢性)以及侧支循环建立的状况。全身性淤血影响许多重要器官的功能,可出现相应的功能障碍(如肾、肝、肺),局部性静脉性充血则主要影响局部器官的功能。
较长期的静脉性充血,使局部组织内代谢中间产物蓄积,从而损害毛细血管,使其通透性增高,加之淤血时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流体静力压升高,导致局部组织发生水肿,严重时甚至发生漏出性出血。如肺淤血时,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严重时肺泡腔内可出现水肿液,甚至出血。若肺泡腔内的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其血红蛋白变为含铁血黄素,使痰呈褐色。这种巨噬细胞常在左心衰竭的情况下出现,因而被称为心力衰竭细胞(heart failure cell)(图3-1)。
长期淤血,由于氧和营养物质供应不足和代谢中间产物堆积,还可引起实质细胞的萎缩和变性。如慢性肝淤血时(图3-2),肝细胞萎缩(主要在肝小叶中央带)和脂肪变(主要在小叶周边带),以致肝切面呈现槟榔状花纹,称为槟榔肝(nutmeg liver)。较急性且程度严重的肝淤血可引起肝细胞坏死。
某些器官,慢性淤血引起实质细胞萎缩的同时,其间质细胞却可增生。例如慢性肝淤血时,小叶中央肝细胞萎缩,结缔组织则增生,最后形成淤血性肝硬变。
血液免疫科 篇3
关键词:血液储存时间,红细胞免疫功能
输血是临床抢救患者的重要手段之一, 其安全性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1]。同时血液的保存时间是有限的, 观察血液储存时间和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的研究, 和患者的输血效果关系密切[2]。为探讨血液储存时间对红细胞免疫功能影响情况, 现通过对2012年6月该站80例标本血液储存时间对红细胞免疫功能影响情况进行分析, 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血站采集的无偿献血标本80份作为本次观察对象, 血液标本的各项指标均符合献血标准, 男女比例、年龄分布状态等一般性资料平均, 无明显差异。将所采集的血液和CPD保养液进行充分的混匀, 向细管小辫内注入, 留取0.5 m L/份作为新鲜的血液标本进行当天的检测, 其余通过封闭成3段, 4℃保存进行备检。
1.2 仪器与方法
1.2.1 仪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1.2.2 红细胞C3b受体 (RBC-C3b) 花环率、红细胞免疫复合物
(RBC-IC) 花环率均通过郭峰法进行测定, 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 (RBC-SOD) , 白介素8 (IL-8) 通过放射免疫法进行测定, 试剂盒。
1.2.3 方法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实验:
选取清涤后的红细胞0.1 m L配成浓度为1.25×107/m L的红细胞悬液。用生理盐水将冻干补体致敏酵母菌洗涤离心1次, 配成浓度为1×108/m L悬液。取红细胞悬液50μL加补体致敏酵母菌悬液50μL, 充分混匀在试管内, 置30 min的水浴, 水温为37℃, 加用生理盐水100 m L稀释混匀, 加0.25%戊二醛50 m L固定, 取出涂片做瑞氏染色, 计数200个红细胞在高倍镜下, 阳性花环为1个红细胞结上2个或2个以上酵母菌的细胞, RBC-C3b受体活性指标为换算成百分率。测定RBC-SOD、RBC-IC:方法与RBC-C3b酵母花环实验相同, 仅把致酵母菌换成未致酵母菌。结果判断同前。IL-8仿真实验:第1管内加全血0.2 m L和0.9%氯化钠溶液0.2 m L, 第2支试管进行充分的混匀, 37℃水浴60 min, 2 500 r/min离心, 取上清液0.1 m L, 通过放射免疫试剂盒操作步骤进行测定IL-8。
1.3 观察指标
1.3.1 观察血液储存1 d、15 d、30 d RBC-C3b和RBC-IC情况。
1.3.2 观察血液储存1 d、15 d、30 d RBC-SOD和IL-8情况。
1.4 统计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5.0建立数据库, 以t检验对计量资料进行分析。
2 结果
血液储存1 d、15 d、30 d RBC-C3b、RBC-IC、RBC-SOD和IL-8情况 (如表1) 血液储存15 d、30 d RBC-C3b、RBC-IC、RBC-SOD和IL-8均低于血液储存1 d, 同时血液储存30 d RBC-C3b、RBC-IC、RBC-SOD和IL-8均低于血液储存15 d,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关于红细胞免疫是1981年Siegel提出了这一新概念即“红细胞免疫系统”, 免疫学研究的新领域得到开拓[3]。1982年郭峰实验证实补体调理的病原体和各种肿瘤细胞可直接被红细胞粘附。1985年, 福斯里德在体外通过对比实验证明红细胞促吞噬作用与红细胞CR1和SOD酶活性有关[4]。红细胞有识别、粘附、浓缩、杀伤抗原、清除CIC的能力, 加入机体免疫调控, 同时有完整的自我调控系统, 红细胞天然免疫缺陷在很多疾病免疫发病机制中, 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通过补体C3受体 (C3b) 实现的[5]。C3受体 (C3b) 与血液循环中的免疫复合物粘附、转运到肝、脾等器官, 巨噬细胞将免疫复合物夺下, 并将其吞噬。由于血液循环中95%的C3b受体存在于红细胞表面, 且红细胞与白细胞数量之比为500:1, 故血液循环中大量免疫复合物是由红细胞粘附清除的, 因此C3b受体、红细胞免疫复合物反映了红细胞免疫功能。在正常状态下, 人红细胞CR1可将大部分IC黏附并将其带至肝脏、脾脏, 最后由巨噬细胞予以清除, 因此CR1是红细胞免疫功能的重要物质基础。研究表明[6], 在疾病等外界因素作用下, 产生的IC在肝脏、肾脏等组织器官大量沉积, 将激活补体系统, 引起炎症反应, 导致肝、肾损伤等。RBC-SOD降低证明超氧阴离子不断增加, 会造成红细胞生物膜上出现脂质过氧化, 造成一定程度对红细胞生物膜结构和功能的破坏, 使得红细胞损伤和死亡。并且氧自由基的大量堆积会造成蛋白质变性和交联, 促使体内酶和激素失活, 降低患者的机体反应能力、免疫功能。IL-8是红细胞膜上趋化因子受体的配体, 同时IL-8还可以趋化白细胞引起炎性反应。分析该血站采集的无偿献血标本80份检测资料, 所采集的血液和CPD保养液进行充分的混匀, 逐步封闭成3段, 4℃保存, 分别观察血液储存1 d、15 d、30 d RBC-C3b、RBC-IC、RBC-SOD和IL-8情况, 结果表明, 血液储存15 d、30 d RBC-C3b、RBC-IC、RBC-SOD和IL-8均低于血液储存1 d, 同时血液储存30 d RBC-C3b、RBC-IC、RBC-SOD和IL-8均低于血液储存15 d, 提示血液在贮存期间之内受到多种因素影响, 在形态学和生化反应方面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 变化明显增强。临床输血过程中, 除了考虑组织细胞供氧生理特点之外, 还要将红细胞免疫功能的测定作为输血应用与否的重要指标。综上所述, 输血的安全系数可以提高, 在临床输血中尽量为患者输注采集时间在2周之内的血液的前提下。
参考文献
[1]张雅西.血液储存时间对红细胞免疫功能影响及临床安全输血分析[J].中外医疗, 2012, 31 (9) :2-3.
[2]雷雨激, 彭益, 吕海涛.血液储存时间对消化道肿瘤手术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 2011, 49 (32) :41-43.
[3]郭峰, 钱宝华, 张乐之.现代红细胞免疫学[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2.
[4]彭益, 曹晓娟, 雷雨激, 等.血液储存时间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与临床安全输血的研究[J].中国输血杂志, 2010, 23 (4) :269-271
[5]彭益, 曹晓娟, 雷雨激, 等.血液储存时间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与临床安全输血的研究[J].中国输血杂志, 2010, 23 (4) :269-271.
血液免疫科 篇4
发生水肿的组织,体积增大,颜色苍白,镜下可见水肿液积于细胞和纤维结缔组织之间或腔隙内。由于水肿液含血浆蛋白,故he染成粉红色。肺水肿时,肺泡腔内充满水肿液(图3-16)。切开肺时可有泡沫状液体自切面溢出。脑水肿时脑回变扁平,脑沟变浅。镜下,脑灰质和白质疏松,血管周围间隙加宽。严重时脑组织在高倍镜下呈网化状态。严重脑水肿时可形成脑疝。
图3-16 肺水肿
血液免疫科 篇5
关键词:血液储存,红细胞,免疫功能
输血是临床进行救治患者的一种特殊手段, 随着输血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输血的安全性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 经输血传播的传染性疾病已基本得到控制, 但近年来研究表明, 血液的储存时间与其红细胞免疫功能及危重患者输血后的病死率有密切关系[1]。因此, 笔者观察了不同血液储存时间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旨在为血液的有效利用提供一种可靠的理论依据, 报道如下。
注:*与第1天比较, P<0.05;#与第14天比较, P<0.0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至11月中心血站采集的52份无偿献血标本为研究血样, 采集对象共52例, 其中:男27例, 女25例;年龄21~46岁, 平均年龄 (32.15±5.42) 岁。采集血液标本各项指标均符合常规献血标准, 将采集血液标本 (约为3毫升/份) 与CPDA保养液充分摇匀后注入血袋细管小辫, 每份留取血样0.5 m L当天检测, 其余血样封闭成3段, 于4℃保存。
1.2 试剂与方法
1.2.1 试剂
红细胞C3b受体 (RBC-C3b) 及红细胞免疫复合物 (RBC-IC) 试剂由上海长海医院输血科提供, 产品批号:20130601;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 (RBC-SOD) 试剂由南京建成生物制品研究所提供, 产品批号20130915;白细胞介素8 (IL-8) 放射免疫试剂盒由北京北方生物技术研究所提供, 产品批号201308。
1.2.2 检测方法
RBC-C3b、RBC-IC、RBC-SOD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进行检测;IL-8仿真试验按照放射免疫试剂盒的操作步骤进行测定[2]。
1.3 观察指标
分别在采集标本当天 (第1天) 、第14天、第28天测定RBC-C3b、RBC-IC、RBC-SOD及IL-8等指标, 观察上述指标变化情况。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检验标准α=0.05,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第14天和第28天RBC-C3b、RBC-SOD均较第1天明显降低 (P<0.05) , RBC-IC、IL-8较第1天明显升高 (P<0.05) ;第28天RBC-C3b、RBC-SOD均较第14天明显降低 (P<0.05) , RBC-IC、IL-8较第14天明显升高 (P<0.05) , 详见表1。
3 讨论
血液中红细胞具有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 (CIC) 、降低自由基损害等作用, 同时红细胞可参与免疫防御, 且其他免疫细胞无法代替[3]。红细胞的细胞膜上存在N型补体受体 (CRN) 、SOD酶及IL-8受体等与免疫相关物质, 其中CRN与CIC中的C3b相黏附, 运转至网状内皮系统可起到清除CIC、抑制补体活化的作用[4]。SOD酶可清除吞噬细胞的氧自由基, 从而降低氧自由基对机体的损害。正常血液中, 红细胞与白细胞比例约为500∶1, 而血液循环中约有95%的C3b受体存在红细胞表面, 且血液中大量的免疫复合物是通过红细胞黏附而被清除的, 也就是说血液中C3b受体及免疫复合物反映了红细胞的免疫功能。因此, 血液中红细胞的免疫功能对机体有着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 随着血液储存时间的延长, 其红细胞免疫功能逐渐下降, 而患者输注后安全性降低[5]。邓春玫[6]观察了血液储存时间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结果显示, 血液储存15 d和30 d的红细胞免疫功能显著低于血液储存1 d的红细胞免疫功能, 提示, 血液储存时间与其红细胞免疫功能有着密切联系。
从本研究结果来看, 第14天和第28天RBC-C3b、RBC-SOD均较第1天明显降低 (P<0.05) , RBC-IC、IL-8较第1天明显升高 (P<0.05) ;第28天RBC-C3b、RBC-SOD均较第14天明显降低 (P<0.05) , RBC-IC、IL-8较第14天明显升高 (P<0.05) 。提示, RBC-C3b和RBC-SOD会随着血液储存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或减少, 而RBC-IC和IL-8会逐渐增加或升高。血液中RBC-C3b的降低可反映出细胞CRN的减少, CRN的减少可减弱黏附及清理CIC作用, RBC-IC的增加表明RBC在清除垃圾方面的能力逐渐减弱, RBC-SOD的减少意味着超氧阴离子不断增加, 使红细胞生物膜上的脂质过度氧化, 从而破坏其结构和功能, 导致红细胞损伤或死亡。IL-8是反映红细胞免疫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它具有广谱的趋化因子受体配体, 可趋化血液中的白细胞, 从而引起炎性反应[7]。趋化因子受体通过吸附白细胞免疫反应而产生的IL-8, 使血液中IL-8维持在正常水平[8]。由于红细胞中有大量IL-8受体, 这些受体可将IL-8及其他趋化因子从血浆中清除[9]。但由于血液储存时间延长, 红细胞逐渐受损, 红细胞中IL-8受体逐渐减少, 导致IL-8迅速升高。本研究中, 随着血液储存时间的延长IL-8升高, 证实了上述观点。笔者认为, 血液储存时由于不同原因的影响, 其生物学结构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在进行输血时不仅要考虑到血液的供氧作用, 同时也应对血液的其他生理功能做全面考虑。建议对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大手术患者及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输血时应尽量应用储存时间较短的血液, 以增加输血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 血液储存时间越长, 红细胞免疫功能越低, 输血应用时应尽量选用储存时间较短的血液。
参考文献
[1]雷雨激, 彭益, 吕海涛.血液储存时间对消化道肿瘤手术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 2011, 49 (32) :41-43.
[2]郑洁, 李红, 王玉平, 等.丙型肝炎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与脂质过氧化物和补体受体 (CRI) 黏附活性相关性研究[J].放射免疫学杂志, 2009, 17 (16) :481-482.
[3]彭益, 曹晓娟, 雷雨激, 等.血液储存时间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与临床安全输血的研究[J].中国输血杂志, 2010, 23 (4) :269-271.
[4]朱增民.红细胞压积对全血黏度关系的影响研究[J].当代医学, 2011, 17 (29) :20-21.
[5]彭益, 段荣, 王英.血液储存时间对红细胞SOD的影响与临床安全输血的研究[J].中国医师杂志, 2010, 12 (8) :1117-1119.
[6]邓春玫.血液储存时间对红细胞免疫功能影响情况探讨[J].中外医疗, 2013, 32 (3) :178-180.
[7]曾劲.血液储存时间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及临床安全输血观察[J].吉林医学, 2013, 34 (16) :3161-3162.
[8]张雅西.血液储存时间对红细胞免疫功能影响及临床安全输血分析[J].中外医疗, 2012, 31 (9) :2-3.
血液免疫科 篇6
血液病是原发于造血系统的疾病,或影响造血系统伴发血液异常改变,以贫血、出血、发热为特征[1]。引起血液病的因素较多,如物理、化学、生物因素、遗传、免疫、污染等。目前临床上诊断血液病方法有血液形态学检验、骨髓活检、免疫分型及细胞遗传学检查等。为进一步了解各类血液疾病的检验诊断情况,对我院100例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血液病患者100例,其中血小板减少症36例,再生障碍性贫血20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14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0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9例,多发性骨髓瘤5例,骨髓纤维化4例,增生性贫血2例。
2 结果
所检查的8类疾病均采用血液形态学检验,且单独采用形态学检验可诊断的血液病占43.0%,血液形态学检验、骨髓活检占33.0%,应用形态学、免疫分型、骨髓活检及细胞遗传学联合检验诊断血液病及准确率较高。其中血小板减少症、多发性骨髓瘤、增生性贫血单用血液形态学检验,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纤维化应用血液形态学检验联合骨髓活检,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应用血液形态学检验联合细胞遗传学诊断,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应用血液形态学检验联合免疫分型诊断。
3 讨论
3.1 血液形态学检验
血液形态学检验在血液病诊断中最常见,且直接、快速,在临床血液病诊断中占重要地位[2]。其包括骨髓细胞形态学、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骨髓细胞形态学是指将骨髓液抽吸出,涂成薄片染色(过氧化物酶染色、特异性脂酶染色、非特异性脂酶染色、糖原染色、铁染色等),之后在显微镜下进行细胞分类和形态观察,进而对疾病进行进一步诊断[3]。对血液病中的贫血、淋巴系统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血小板减少症、多发性骨髓瘤等的诊断均具有显著意义。本研究结果显示,血小板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多发性骨髓瘤、骨髓纤维化、增生性贫血均可用血液形态学检验,且单独应用所占比例高达43.0%。但骨髓正常细胞形态多样,且不同疾病可出现多种细胞形态变化,在特殊因素影响下准确率降低,且抽吸的细胞不能反映骨髓造血组织结构变化情况,针对这一不足,骨髓活检可以作有效补充。
3.2 骨髓活检
骨髓活检是指用一个特制的穿刺针取一块大小0.5~1.0cm的圆柱形骨髓组织作为病理学检查[4]。骨髓活检可清晰了解骨髓细胞成分、原始细胞分布状况及细胞形态等[5],尤其对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异常增生症等血液病诊断意义重大。形态学检验和骨髓活检联合应用可有效提高血液疾病的诊断率,同样对部分疾病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评估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纤维化应用骨髓活检诊断率较高,达33.0%。
3.3 免疫分型
正常血细胞从多能干细胞分化、发育、成熟为功能细胞过程中,细胞膜、细胞浆或胞核抗原出现、表达增多与减少,甚至消失,与血细胞分化发育阶段密切相关,且表现出与细胞系列及其分化程度相关的特异性[6]。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同正常血细胞一样具有表达抗原情况,可根据其抗原的表达谱对白血病进行免疫分型。白血病免疫分型已成为诊断血液恶性肿瘤不可缺少的重要标准之一,国际公认的标准通用方法是流式细胞术(FCM),其可有效区分形态学、细胞遗传学检查无法鉴别的T、B系或髓系白血病及其亚型;可确定缺乏特异谱系抗原标记的急性未分化和双表型白血病;可识别微小残留白血病及确定细胞成熟阶段及其克隆性[7]。
3.4 细胞遗传学检查
细胞遗传学检查在诊治恶性血液病中占据重要地位,尤其针对骨髓形态学检查不典型的血液病,通过对疾病特征性染色体变化的高检出率,大大提高了疾病的诊断率[8]。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细胞遗传学检查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检出率较高。
综上所述,临床上血液病诊断均以血液形态学为基础,针对其不足情况,可再结合骨髓活检、免疫分析或细胞遗传学检查联合诊断,提高诊断率,完善血液病的诊断。
参考文献
[1]张文菊,崔立军,弓文秀.血液形态学检验、骨髓活检、免疫分析、细胞遗传学检查联合诊断血液病[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3(23):112.
[2]张迎明.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对疾病诊断的价值研究[J].中外医疗,2015,56(8):182-183.
[3]朱永朝.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对血液系统疾病诊断的临床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13):139.
[4]宋晓东.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对临床疾病诊断的价值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5(68):106.
[5]陈蓓蕾,高静,岳小雅.骨髓活检在多发性骨髓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陕西医学杂志,2015,9(22):38-39.
[6]陈莹.骨髓穿刺涂片和骨髓活检切片对诊断儿童血液系统疾病的临床意义探讨[J].医药论坛杂志,2015,7(15):26-27.
[7]武玉慧.白血病预后相关因素、移植疗效及移植后复发防治的探讨[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4.
血液免疫科 篇7
关键词:无偿献血,血液储存时间,红细胞免疫功能,临床安全输血
输血是临床上一种常用的治疗手段, 输血安全与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近年来, 随着我国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于输血的安全性也越来越重视, 在经过持续的努力研究后, 许多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基本得到了控制[1]。但近年来临床研究表明, 给予血液储存时间>15 d的血液进行输血的危重症患者的死亡率明显比较高, 而对造成该现象的原因尚不明确[2]。因此, 为了观察和分析血液采集后的不同储存时间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及临床输血的安全性, 本研究选取2014年1-12月间于血站进行无偿献血的500例健康人群作为临床研究对象, 对其血液标本在采集后1、15、30 d时间的RBC-C3b、RBC-SOD、RBC-IC及IL-8等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4年1-12月间于血站进行无偿献血的500例健康人群作为临床研究对象, 所有无偿献血对象采集的血液标本的相关指标均符合无偿献血的相关标准[3]。其中男327例, 女173例;年龄21~47岁, 平均年龄 (32.3±5.8) 岁。将采集的500份血液标本与血袋中的CPD保养液充分混匀, 将血袋细管小辫注入其中, 留取0.5 m L/份的新鲜血样, 并将其作为新鲜血样在当天进行标本检测, 其他的采集标本则通过热合封闭分成3段小样且放置于4℃温度下保持待检。
1.2 仪器和试剂
仪器采用日立718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罗氏2010型全自动发光免疫分析仪。采用郭峰法对标本的RBC-C3b (红细胞C3b受体) 花环率、RBC-IC (红细胞免疫复合物) 花环率进行检测, 试剂由上海长海医院提供;通过放射免疫法测定RBC-SOD (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 , 试剂盒由南京建成生物研究所供给;同样通过放射免疫法测定IL-8 (白细胞介素) , 试剂盒由北京北方生物技术研究所供给。
1.3 方法
RBC-C3b花环率试验:使用清涤之后的0.1 m L红细胞配比成1.25×107/m L浓度的红细胞悬液。选取50μL的悬液加入50μL的补体致敏酵母菌悬液中进行充分的混匀, 放置于37℃下进行30 min的水浴, 加入100 m L的生理盐水进行稀释, 混匀后再加入0.25%浓度的50 m L戊二醛进行固定, 将涂片取出进行瑞氏染色, 通过高倍镜选取红细胞200个, 根据1个红细胞连接2个及以上的酵母菌细胞作为阳性花环, 将计数转化为百分率即为RBC-C3b指标值。RBC-SOD和RBC-IC指标的测量同样采用该方法进行测量, 唯一的区别主要在于将试验中的致酵母菌替换为未致酵母菌进行试验, 结果的计算与RBC-C3b指标相同。IL-8仿真试验:在第1支试管中加入0.2 m L的全血和0.9%浓度的0.2m L Na Cl溶液, 充分混匀第2支试管, 置于37℃下进行60分钟的水浴, 进行2500 r/min离心, 取0.1 m L上清液, 然后根据试剂盒的操作步骤对IL-8指标进行测量。
1.4 观察指标
观察500分血液采集标本在采集后1、15、30 d时间的RBC-C3b、RBC-SOD、RBC-IC及IL-8等指标的变化情况, 并进行对比分析。
1.5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有数据纳入SPSS 20.0统计软件中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比较, 以率 (%) 表示,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s表示,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从附表可以看出, 血液储存15 d和30 d的RBC-C3b、RBC-SOD指标均明显低于血液储存1 d, 其中又以血液储存30 d的差异更为显著,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血液储存15 d和30 d的RBC-IC、IL-8指标均明显高于血液储存1 d, 其中又以血液储存30 d的差异更为显著,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与血液储存1 d比较, *P<0.05;与15 d比较, #P<0.05
3 讨论
红细胞补体受体Ⅰ型分子 (CR1) 广泛分布于粒细胞、B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及红细胞上, 但是因为机体中红细胞的数量远远多于其他3种细胞的数量, 所以红细胞上的CR1分子约占人体总CR1分子数量的90%以上[4]。正常情况下, 人体的红细胞CR1能够黏附大多数的IC并携带其进入到脾脏和肝脏中, 最后再通过巨噬细胞进行清除, 由此可以看出CR1分子是红细胞免疫功能的重要基础。相关报道显示, 当患者受到疾病的作用时, 机体产生的IC会大量沉积在肾脏和肝脏等组织, 进而激活补体系统, 造成炎症反应, 引发肝肾损伤等反应, 由此可以看出IC和RBC-CR1的结合能力与IC的清除效果及肝肾功能的保护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5]。
近年来人们对于输血的安全性越来越重视, 临床上在输血的过程中需要检测红细胞的免疫功能, 以确保临床输血的安全性[6]。本研究结果显示, 随着血液储存时间的延长, 红细胞的免疫功能逐渐降低,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随着血液储存时间的延长, 红细胞的免疫功能会逐渐降低, 为了确保临床输血的安全性, 应尽量为患者输入储存时间<15 d的血液。
参考文献
[1]彭益, 段荣, 王英, 等.血液储存时间对红细胞SOD的影响与临床安全输血的关系[J].中国医师杂志, 2010, 12 (8) :1117-1119.
[2]唐先绪, 彭益, 雷雨激, 等.血液储存时间对心脑血管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师杂志, 2011, 13 (7) :970-972.
[3]雷雨激, 彭益, 吕海涛, 等.血液储存时间对消化道肿瘤手术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 2011, 49 (32) :41-43.
[4]邓春玫.血液储存时间对红细胞免疫功能影响情况探讨[J].中外医疗, 2013, 32 (3) :178, 180.
[5]姜敏.血液储存时间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22 (4) :24-25.
血液免疫科 篇8
关键词:脑血栓形成患者,红细胞免疫,免疫功能,血液流变学
临床中关于脑血栓发病机制的研究逐步加深, 对于脑血栓形成而言, 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异常是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我院通过研究分析60例脑血栓形成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和血液流变学测定及临床效果, 有一定的价值发现, 现将有关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于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60例脑血栓形成患者, 均为本院住院的患者, 36例 (60%) 为男性, 24例 (40%) 为女性。最大年龄为78岁, 最小年龄为25岁, 平均年龄为 (66.32 8.6) 岁。我院同一时期60例体检者作为对照组, 30例 (50%) 为男性, 30例 (50%) 为女性, 最大年龄为74岁, 最小年龄为26岁, 平均年龄为 (66.35 5.6) 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 P>0.05, 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观察组脑血栓形成患者在发病急性期, 对患者进行清晨静脉血抽取, 静脉血抽取的量为5 m L, PCIA实验进行的过程中, 对红细胞受体花环率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进行比较, 血液流变学检测的过程中, 主要是对北京大学研制的一种FASCO-94A全自动黏度快测仪加以采用, 对全血比黏度和血浆比的黏度进行观察, 血沉用温氏法进行测定, 对红细胞压积和血沉方程的K值进行计算。同时对照组健康体检者同样也进行静脉血抽取, 并观察各项指标。
1.3 统计学方法:本组资料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统计学处理, 用χ2检验计数资料, 用t检验计量资料, P<0.05, 无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健康者的RCIA功能测定结果:见表1。观察组患者的RBC-C3b RR、RBC-ICR和对照组相比, 差异显著 (P<0.05) 。
2.2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见表2。观察组患者的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血沉、血沉方程K值以及纤维蛋白原和对照组相比, 差异显著 (P<0.05) 。两组红细胞压积指标进行比较, P>0.05, 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3.1 红细胞的功能:红细胞不仅仅有着识别和黏附的作用, 同时还可以浓缩抗原, 将循环免疫复合物的能力加速, 实现的过程往往需要借助于补体C3b受体加以实现, 在对脑血栓病患者的RCIA功能研究过程中, 本研究发现, 观察组患者的RBC-C3b RR、RBC-ICR和对照组相比, 差异显著 (P<0.05) 。表明, 脑血栓形成患者不仅仅存在相对紊乱的红细胞免疫功能, 同时也存在一定的脑血管病的发病过程。
3.2 血液流变学特性的改变特征:有学者表明[1], 脑血栓形成患者, 全血黏度增加的过程中, 并不是由于红细胞压积的作用。同时也有学者表明[2,3], 纤维蛋白的增加, 将会对血浆中大分子物质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 进而对红细胞膜的性质进行改变, 使得红细胞有着较为弱的变形能力。更有学者在对血液流变学特性研究的过程中, 研究表明, 红细胞往往有着较高的聚集力, 一旦患者血液浓稠度发生变化, 将会产生一定的脑血栓疾病。我院通过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时, 研究结果表明, 两组的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血沉、血沉方程K值以及纤维蛋白原进行比较, P<0.05, 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红细胞压积指标进行比较, P >0.05, 无统计学意义。可见, 脑血栓病的发生, 往往和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血沉、血沉方程K值以及纤维蛋白原的改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综上所述, 脑血栓形成患者不但会出现红细胞免疫功能紊乱, 另外患者血液流变学特性也会出现异常情况。
参考文献
[1]黄召谊, 邹欣, 王艳.雷公藤多甙片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大鼠红细胞免疫功能和血液流变性的影响[J].微循环学杂志, 2010, 20 (3) :23-26.
[2]白洪涛, 尹勇, 赵万, 等.微创碎吸引流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及血液流变学影响研究[J].河北医学, 2012, 18 (5) :569-571.
血液免疫科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标本来自2014年1—12月贵州省血液中心无偿献血者, 包括全血献血者和机采血小板献血者, 献血者年龄为18~55周岁, 部分重复献血者为56~60周岁。严格按照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对献血者进行健康征询和体检, 所有标本采集均经过献血者知情同意。
1.2 试剂与仪器
NAT检测采用美国诺华生物诊断公司Procleix ULTRIO Assay试剂及其PROCLEIX TIGRIS System全自动核酸检测分析系统。ELTSA检测采用的试剂分别为:HBs Ag检测为上海科华公司和北京万泰公司、抗-HCV检测为上海科华和北京万泰、抗-HIV试剂为生物梅里埃公司和北京万泰公司。所有试剂均为中国药品生物检定所批检合格产品, 并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要求进行操作。其中抗-HIV阳性标本送贵州省临床检验中心进行确认。
1.3 ELISA检测判定规则
(1) ELISA检测有阳性。对于两种ELISA试剂均呈阳性, 则判定标本该项目ELISA检测呈阳性。对于一种ELISA试剂均呈阳性 (初检) 有阳性的标本进行双孔复检, 双孔中至少有1孔呈阳性者, 判定为试剂检测结果为呈阳性。2种检测试剂任意一种有阳性则判定标本该项目ELISA检测呈阳性。 (2) ELISA检测阴性。对于两种ELISA试剂均呈阴性, 则判定标本该项目ELISA检测阴性。对于一种ELISA试剂均呈阳性 (初检) 有阳性的标本进行双孔复检, 双孔均阴性者, 判定为试剂检测结果为阴性。
1.4 NAT的检测方法及判定规则
(1) NAT的联检 (HBV/HCV/HIV-1) 。所有标本与ELISA同步进行Ultrio联检 (同时检测HBV/HCV/HIV-1) 。对于联检呈阳性的, 判定标本NAT检测呈阳性, 对于联检阴性的, 判定标本NAT检测阴性。 (2) NAT的鉴别检测。对于NAT检测呈阳性的标本, 1周内进行HBV、HCV、HIV-1的鉴别检测。3个鉴别检测项目任意一种有阳性则判定标本该项目NAT鉴别检测呈阳性。
2 结果
2.1 标本ELISA及NAT检测情况
共检测2014年1—12月贵州省血液中心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77971例, 检测结果及阳性率见表1。
2.2 ELISA阳性标本的核酸检测情况及阳性率比较
999例ELISA阳性标本的核酸检测情况及阳性率, 见表2。
2.3 NAT联检阳性的标本鉴别及ELISA检测情况比较
506例NAT联检阳性标本鉴别及ELISA检测情况, 见表3。
3讨论
本研究结果中HCV RNA、HIV-1 RNA阳性标本的ELISA检测结果均为双试剂阳性。但HBV DNA阳性的309例标本中只有273例ELISA双试剂阳性, 1例ELISA单试剂阳性, 其余35例ELISA为阴性。这35例HBs Ag阴性/HBV DNA阳性血液的检出提示NAT检测在避免HBV窗口期和隐匿性HBV感染等输血残余风险起重要作用[2]。因研究缺乏对其献血者的追踪随访数据, 暂不能提示其窗口期或隐匿性HBV感染者的比例。
在546例HBs Ag阳性标本中, NAT联检阳性和鉴别阳性分别仅为385例 (70.5%) 和274例 (50.2%) 。因此HBV无论是HBs Ag检测还是NAT检测, 或者两者联合, 其结果并不一定反映真实情况, 它们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1个月内注射过乙型肝炎疫苗的献血者标本, 其HBs Ag的ELISA检测结果可呈阳性;HBV的基因型、变异情况及其他疾病的联合感染等多种因素均可能影响ELISA和NAT检测的灵敏度[3]。
实验中9例ELISA和NAT联检均为阳性, 但其鉴别试验HBV DNA检测为阴性。由于病毒在血浆中分布的不均匀, 核酸提取时对病毒颗粒抓取的随机性, 所以对病毒载量很低的血液标本, 在NAT鉴别试验没有检测到, 而且多次重复试验也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同时其他原因如标本在鉴别检测前见过冰箱低温保存可能影响病毒核酸的检出, NAT鉴别试剂与联检试剂在引物设计上的差异也可能导致检测结果的不一致[4]。
本研究还提示我中心2014年间的献血者的ELISA的HCV和HIV的阳性率分别为0.24%、0.34%, NAT鉴别阳性率仅为0.03%、0.05%, WB确证试验HIV阳性率与HIV-1 RNA一致, 确证试验证实ELISA阳性的标本中很大一部分是献血者并非HIV感染者。由此可见目前HCV和HIV的ELISA检测的假阳性较高。目前仅根据某一项ELISA结果阳性, 血站就必须对其血液进行报废, 对献血者献血资格进行永久淘汰, 势必有很大比例献血者是误淘汰。对于我国血液资源相对紧张的状况, 充分利用和保护好有限的血液资源, 在最大限度地保证血液安全的前提下, 如何制定合理的淘汰标准, 尽量避免技术因素造成的假阳性, 做好假阳性献血者的回归, 是我们要立即思考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1]吕蒙恩, 董杰, 吴亚玲, 等.2011年杭州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核酸筛查结果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 2014, 27 (1) :63-65.
[2]张宏, 郑欣, 吴桂丹, 等.HBs Ag-/HBV DNA+献血者生物学分布特征研究[J].中国输血杂志, 2014, 27 (8) :838-842.
[3]冯旭, 叶贤林.乙型肝炎病毒输血感染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输血杂志, 2014, 27 (2) :212-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