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 年龄段 互联网络 互联网 中国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在2007年1月进行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第1 9次统计表明:中国网络用户已达到13700万, 其中年龄分布在18-24岁占35.2%, 所占比例在各年龄段中最高, 其次为18岁以下占17.2%, 25-30岁的占19.7%;用户职业分布调查结果为学生占32.3%, 远远高于其他职业[1]。可见, 大学生已成为中国互联网用户中的一支庞大的生力军。互联网己经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工具。因此, 在现阶段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利用好网络这个有效载体, 积极探索和构建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模式, 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代化, 充分发挥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1 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网络已影响到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个性心理等诸多重要方面。因此在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网络逐渐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变革和创新提供了机遇和平台。

1.1 网络技术的发展, 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充实和丰富了新内容, 拓展了渠道和空间。

网络信息传播内容的广泛性, 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 为切实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开放性环境和广阔的空间。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和生动直观的场景, 从而大大缩短时空距离, 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网络还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 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可与政府机关、家庭、学校连接起来, 从而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家庭与社会力量的有机结合, 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收到更好的效果。

1.2 网络的交互性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民主

网络为人们提供了平等交流思想的机会, 在网络的两端实现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平等地位, 传统教育下教师的信息优势、经验优势消失, 在学生面前不能以权威者自居, 打破了原来分级传达信息的方法。在网络条件下, 交流双方都可以成为教育主体, 大大减少了思想转化过程中的“人为性”, 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性。

1.3 网络技术的发展, 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有利于构建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新模式

网络信息的跨时空性使不同高校、不同地区乃至不同国家的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共享资源, 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迅速、准确地了解大学生的更为真实的思想动态提供了平台, 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对此,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只要充分重视, 便可从收集、整理和分析中发现问题, 及时引导, 使问题在萌芽状态得到解决。这实际上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预警装置。同时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面对面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可以突出学生为主体的特点, 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参与意识, 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不断增强。因此, 运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提升人的主体性目标的实现, 有利于构建大学生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提高”的新模式。

2 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互联网的‘双刃剑’效应, 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

2.1 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1) 网络的开放性、分散性、异质性等特点, 使得任何组织或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发布信息, 西方敌对势力更是极力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政治倾向、思想文化的渗透, 使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受到侵蚀, 与社会主义的教育目标发生严重的冲突, 极大地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2) 网络的隐匿性、无制约性容易导致大学生违法和不道德行为的发生。在因特网上, 每个人都可以匿名存在。匿名发布信息削弱了发布者的责任感和受惩戒的担心, 这种隐蔽性使道德行为的自由度和灵活度显著增加, 使网上不道德和违法行为日益增多。

(3) 网络人际交往间接化, 易造成大学生人际情感的萎缩、淡化。在网上交流时, 言谈举止都转化为二进制的符号,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成人与机器的交流。这种情况长期下去, 必然会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产生新的人际障碍, 使行为主体冷漠、人际关系淡化、人际情感疏远, 使人产生紧张、孤僻、情感缺乏等症状, 有些甚至产生人格障碍和人际交往障碍[2]。

2.2 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的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优劣, 直接影响到教育的质量。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教育者处于一种信息优势的地位。通过这种信息优势,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容易树立起威信, 得到受教育者的尊重[3], 这样就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但是, 在网络时代,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信息优势减弱了。学生通过网络随时都可以查到各种信息, 对教师来说, 对于网络这一信息海洋无法充分利用, 甚至不甚了解, 必将直接影响其教育效果。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2.3 网络对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挑战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经常使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教育方法。教育者通过课堂讲授、个别谈心、座谈讨论等面对面的方式, 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教育, 发挥教育作用。这些方式的针对性强, 反馈及时, 有一定的优越性。而在网络时代, 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却面临着新情况。首先, 面对面的教育方式受到时间、地点、场合的限制。课堂讲授、个别谈心等并非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进行的。其次, 教育者精心准备的教育内容, 一次只能对一定的教育对象发挥作用。在多数情况下, 持续发挥效果的时间相对较短, 容易产生“剧场效应”。因此, 网络时代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的方式是借助多媒体计算机的一切手段, 向大学生提供信息, 并引导大学生正确地选择思想信息。这就对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形成了挑战。

3 努力创新网络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的舆论宣传, 积极发展, 充分运用, 加强管理, 趋利避害, 不断增强网上宣传的影响力和战斗力, 使之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 对外宣传的新渠道”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 以创新的姿态开拓前进,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战斗力。

3.1 完善网络立法, 加强对网络的监督, 开展丰富多彩的网上思想政治教育

加大网络监控力量, 清除网上垃圾, 规范网上行为, 尽量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网上活动空间。广泛开展网络安全教育, 保证网络健康、有序运行, 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着眼于各高校的实际, 精心设计主题网站, 开设富有针对性和吸引力的频道和栏目。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前提下, 使网络成为沟通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只有将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能真正为大学生着想、真正为大学生办实事, 从根本上解决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问题[4]。

3.2 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培养,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网络思想教育队伍

首先, 要转变教育观念, 充分认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5]。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一定要树立网络育人的理念, 由被动型转变为主动型, 灌输型转变为引导型, 单向型转变为交互型。其次, 要深入研究探讨分析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 提出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和防范手段。最后, 要熟练掌握基本的网络知识和技能, 增强信息处理能力和对信息进行搜集、筛选、鉴别和使用的能力。

3.3 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和方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学方法的规律, 由灌输式教育向启发引导式教育转变。在教育方法上要避免将丰富多彩的理论简单化、概念化, 避免对理论的肢解和片面理解,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培养他们对现实道德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 对规范的选择、创造能力。在教育内容上在坚持科学性、系统性、开放性和超前性相统一的基础上, 不断加强教育的现实针对性, 对青年学生中的思想问题要正确地加以阐释, 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要敢于加以倡导和批判, 以激浊扬清, 规范社会价值体系。在教学手段上尽量采用多媒体教学, 增加教学的生动性和提供更多的信息量, 培养学生学会如何从网络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辨信息、选择信息和开发利用信息的能力。

4 结语

身处网络时代, 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定要要弄清形势, 清醒地把握计算机网络带给我们的机遇与挑战, 紧密联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网下思想政治教育, 与时俱进地改进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手段、教育方式, 不断提高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 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把互联网办成一个能够增强大学生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 自觉抵御错误思想和腐朽生活方式影响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

摘要:当今时代, 网络已成为我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对我们的生活, 工作, 学习, 交友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如何在新时代网络条件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应对网络对我们传统教育的冲击和挑战, 抓住网络给我们带来的新的机遇, 把网络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进行建设, 对于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充分发挥网络育人功能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遇,挑战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十九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O B/O L].http://www.cnnic.net.cn/uploadfiles/doc/2007/1/23/113530.doc

[2] 张喜琴, 史克学.网络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J].黑龙江教育, 2006 (12) :35-36.

[3] 胡恩立.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思想政治工作, 2006 (04) :31-33.

[4] 唐艳明.网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J].中国高教研究, 2006 (12) :60-61.

[5] 钟久辉, 刘永红.创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思考[J].思想政治工作, 2006. (12) :67-68.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与创新思考 下一篇:新时期高校图书情报信息服务工作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