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自信不甘平庸的美文

关键词: 数学课程 合作 学生 学习

充满自信不甘平庸的美文(通用3篇)

篇1:充满自信不甘平庸的美文

一朵渺小的花,在寒冷的冬天,盛开于冰天雪地之中,在天地间奏响一曲生命之歌,歌的名字,就叫做执著。

——题记

天,又阴又冷。雨,淅沥地喧泄着我心中的无奈与忧虑。这冷冷的,全是我的泪…

寻味于短暂的人世间,我到底在追求什么?第一次,感到如此迷茫…我能做的,只有沉默!鲁迅先生云,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又有多少人真正懂得?

一个人躲在被窝里,无法去面对的东西太多…!面对自己已经荡然颓去的生命,接连而来的、无知道路的?我无法去触摸…唯有静静地享受这沉寂的悲哀!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无奈…将我折磨地遍体鳞伤,心痛的忘记了呼吸…我知道,再这样过下去。我的未来,注定在昏暗中悔恨度过…没有较高学历的支架,于我而言!这个残酷的社会必将无我地之处…暗淡与平庸!

我不甘平庸,我不甘于自己的一生就这样平淡无奇!我不甘心!…回首往事,深邃的渺茫。这次成绩的打击,让我顿然间失去勒原有的闲暇…

读书,是为了自己的美好未来。亲爱的爸爸妈妈,遥遥觉得心里好沉重…对于你们!我无法面对,你们的辛劳,我都知道!也了解!我对不起你们…不懂事的我,让你们担心多虑勒…只知道攀比,只知道到处乱花钱,只知道装阔…只知道喊你们拿钱,到处滥用…每个月话费上百,却不知道你们的多少辛勤才换得如此!却不知道你们要换去多少青春的容颜和漫漫昼夜啊!女儿不孝,太不懂事…只知道以自己的任意妄为来做任何事…以致于伤害太多关心我的人!

原来,我这样默化地过了这么些年…悲哀啊!蓦然间,内心深处变得如此清零…这次打击给了我太多的沉默,我真正明白了,一个人只有当他真正懂得需要追求什么的时候,才是他真正爆发的时候…天还是那样的天,寒风依旧吹荡着…而我,变了!感谢这次打击!决定整顿自己的心情,收拾自己的心貌…最后一次,放手一博!

看过不甘平庸作文的人都会看:

篇2:充满自信不甘平庸的美文

一、时代的产儿

《罗亭》中的主人公罗亭生活在十九世纪中期。当时的俄国正承受着新兴资本主义潮流的冲击, 一大批青年贵族知识分子纷纷看向西方, 学习先进的理念和能力, 希望能够强大自己的国家, 实现自己的抱负。同时, 当时的俄国封建农奴制根基依然深厚, 腐朽的封建农奴制的体制和观念依然牢牢禁锢着俄国的进步。贵族青年习得归来却发现自己所学在当时的俄国并不适用, 俄国国情的转变需要的并不只是演说家, 更需要实践者。但是这些青年贵族显然缺乏这样的实行能力, 于是最终只能变成时代和人民的“多余人”, 罗亭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沉沦》中的“他”则生活在二十世纪初期中国民族危机深重的时代。当时的中国, 一方面面临着各大新兴资本主义国家扩张的挑战, 民族命运危在旦夕 ;另一方面, 统治中国数千年的封建制度受到了外来资本主义制度的冲击, 国家内部也掀起了对于国家体制的争论,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沉重地压在人民的身上, 社会空前黑暗, 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作为这个时期的一名赴日留学生, “他”对于祖国的积贫积弱感触至深, 由此感到自卑, 以至抑郁和自闭, 成为在异国飘零和不被人所理解的“零余人”。

统观两部作品中人物的产生背景, 可以看出二者所生存的时代, 都是祖国的固有政治体制和生活观念受到前所未有的外来冲击的时代, 外国的新思想新观念给青年知识分子带来了更文明的生活希望, 也带来了这样的希望终究无法实现的现实苦楚。他们自卑和无望, 感到自己的才华无处施展, 于是日渐抑郁和不合群, 变得“多余”。通过比较两部作品中的时代背景, 可以发现《沉沦》中“他”生活的时代比《罗亭》中罗亭生活的时代更为黑暗, 十九世纪中期俄国的封建农奴制度虽然受到了冲击, 但是封建统治的核心地位依然根深蒂固, 资本主义的思潮一时无法掀起大的社会变革。然而在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社会, 帝国主义势力却撼动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的根基, 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相互争斗产生了官僚资本主义和各大军阀, 几股势力争占上风, 知识分子们更是处于时代漩涡的中心地位, 承受着思想与现实的双重危机。

二、命运的棋子

时代风暴下诞生的主人公, 像是被命运开了一个玩笑, 他们生存中的苦痛和挣扎, 都是时代背景下的必然和人物本身的固有缺陷使然。其实所谓“多余”和“零余”, 本身就是一种对主体与外界关系的描述, 作为一种被折射在作品中的人物生存状态, “多余”和“零余”表现在主人公与外界关系方方面面。

1. 得不到的爱情

两位主人公在对待爱情的态度方面区别很鲜明。罗亭的内心冷得像块冰, 但是他总要装作很火热的样子, 面对少女娜达丽亚·阿列克舍耶夫娜大胆的爱情表达, 罗亭的态度很暧昧。面对爱情这个现实问题, 罗亭的空谈失去了用武之地, 他的怯懦与自私也暴露无遗。相比于罗亭的躲躲闪闪, “他”则直白地呼唤着无法得到的爱情。他在日记中深情地写出自己对爱情的向往, 然而仅仅是在在路上遇到的两个日本女学生, “他”也慌张地逃跑了。主人公自始至终都没有收获到一份真正的爱情, 他的内心深处对于爱情的企盼变得越来越讽刺和绝望, 最终将他逼上了绝路。

两位主人公爱情的失败有着共同的原因, 那就是面对爱情的怯懦和踌躇, 归根到底还是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多年之后再见老友, 罗亭不禁还是要打探娜达丽亚是否幸福, 所以他对娜达丽亚未尝就没有过一份深切的感情, 只是这份感情被罗亭自身的行动力所局限, 他擅长空谈, 却忘了用实践证明。而在《沉沦》中, “他”虽然一直热切地渴望着爱情的到来, 但是当真的有异性出现在他面前之时, 他却连招呼都不敢打, 究其本质原因, 当是源自他本身的自卑情结, 以这样的状态, 他也是很难收获爱情的。

2. 狂欢中的落寞者

罗亭在作品中基本上始终处于一种“热辩”的状态, 他用自己的学识和口才征服了拉松斯卡雅一家, 面对随时出现的即兴话题, 他都能展开渊博的学识, 谈论自己的看法。表面上罗亭是一位谈话的高手, 他并不排斥与他人的交流, 相反甚至热衷于此项。然而内心深处罗亭却是一个十足的狂欢中的落寞者, 他始终意识到自己与拉松斯卡雅一家的上流贵族社会的距离, 他的精彩演说更多的时候只能算作是一种表演。与罗亭相比, 《沉沦》中的“他”则一直自称是有“抑郁症”的人。在作品的开篇, 作者就将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盘托出 ;在学校里, “他”虽然坐在众多的同学中间, 却依然觉得孤独得很, 这种孤独甚至比让他一个人待在冷清的地方更让人觉得难受。他从内心对日本的同学怀有敌意, 认为他们看不起“支那人”, 甚至对于留学生的小团体, 他也怀有敌意, 慢慢地与别的留学生失去了交流, 而且在内心燃烧起一种被孤立的仇恨。所以“他”基本上是一个自闭的拒绝与他人交流的形象, “他”游走在别人的狂欢之间, 始终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表面上看来, 罗亭与“他”在对人交往这方面是两个相反的例子, 罗亭外热内冷, “他”则是外冷内热。罗亭内心冰冷, 他爱好高谈阔论, 内心却对所谈论内容的实践没有确切的认知, 就算是后来与人合作疏通河道, 也是搁浅在了种种具体的执行问题上。“他”的内心斗争每时每刻都很激烈, 有激情, 有想法, 但是苦于无法表达, 所以只好留在心中自己消化苦闷。二者的共同点在于, 内心想法与外在表现无法达成一致, 导致了他们的悲剧性。

3. 没有伯乐的千里马

罗亭与列兹涅夫重逢的时候, 向他讲述了自己过去几年中的经历, 在作品结尾部分, 罗亭又上了战场。所以罗亭可谓是从未怀疑过自己的才能, 一直在努力想方设法使才能得以施展, 尝试了各种领域的可能性, 虽然最后都没有成功。或许正像列兹涅夫所说的, “这不是罗亭的过错, 这是罗亭的命运, 一种残酷而不幸的命运”。时代条件不具备给贵族知识分子带领展开大刀阔斧社会改革的机会, 罗亭的愿望与时代的意志相违背了, 这样的千里马是注定无法奔驰在十九世纪中期西伯利亚的原野上的。《沉沦》中讲述了“他”曲折的求学经历, “他”的才能当算突出, 争取到日本留学的机会。然而在遇到挫折的时候, “他”所想的并不是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强大, 而是不止一次地把一切不如意都归咎于祖国的贫弱, 仿佛是祖国使他抑郁和孤独了。在作品的末尾, “他”甚至痛心疾首地控诉道 :“祖国啊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恶劣的外在环境, 再加上“他”本身内向的性格, 找不到发泄情绪的途径, 没有办法舒缓自己的内心压力, 这样的条件下也是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的。

这样看来, 两位主人公都是才能的施展受到了阻碍, 面对这样的情况, 罗亭一直做着各种各样的尝试, 试图单纯用自己的口才和知识达成目标, 到最后没落潦倒。而“他”虽然思想风暴很多, 但是一遇到现实中的状况就望而却步, 沉醉于孤芳自赏和顾影自怜之中不可自拔。就两者的共同点来看, 二人的才华无可争辩, 但是却生不逢时, 才华的施展被形形色色的外物所阻碍了, 不约而同地成了时代的牺牲品。统观整个文学史乃至世界历史, 在每个大变革的时代, 知识分子都是率先受到冲击, 产生精神动荡, 进而对时代发出思考, 他们也难免要为思想与现实的差距而彷徨, 奔波, 踌躇, 压抑。

三、不可避免的悲剧结局

《罗亭》的结尾到了“一八四八年六月二十六日的一个酷热的下午”, 在巴黎, 罗亭参加了工人起义的队伍, 破衣烂衫, 举着缺锋的马刀, 在爬上街垒挥舞战斗旗帜的时候, 被一颗子弹贯穿了心脏, 临死之时还被当成了波兰人。这个结局是作者在小说新版的时候加上的, 面对思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 作者选择了让主人公英勇战死, 作为一个战士而牺牲, 突出了读出作者对于罗亭漂泊无所终的同情和惋惜。但是这样的归宿并不能安抚小说带给读者的痛惋之情, 罗亭是贵族知识分子的代表, 他接受了最先进的西方文化思想的熏陶, 博览群书, 能言善辩, 这样的人不应当被当做无名者不明不白地死在巷战中。是时代的发展与罗亭的思想变化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时代背景无法满足罗亭社会变革的愿望, 罗亭的个人意志也无法适应生活中的各种规则, 这样一来, 悲剧就无可避免。

《沉沦》中的“他”在感到被侍女鄙视之后, 痛骂自己, 追悔莫及, 于是绝望地走到了海边, 同自己的清影告别, 遥望远方的明星和故国, 对祖国的思念和埋怨同时涌上心头, 然后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作者企图用这样决绝的告别来唤醒祖国, 像众多在外求学的学子们所期待的那样, 希望有朝一日祖国复兴, 国力强盛, 为漂泊在外的游子提供坚强的后盾和精神支柱。作者为主人公选择这样的结局, 是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找不到出路, 转而选择自我毁灭的无奈之举, 虽然结尾处的呼唤暗示着希望, 却也改变不了主人公自我了断的命运。祖国贫弱, 自己自闭压抑, 独自留学孤立无援, 精神上的孤独与物质上的贫乏一步步进逼, “他”走向绝路在所难免。

无论是“多余人”还是“零余人”, 都难以避免承受悲剧性的结局, 这是人物性格自身的局限性所致, 也是时代背景不能为人物提供广阔的生存舞台所致, 这两种矛盾都无法自然而然地解决, 主人公的逝去也并没有对时代的困惑和矛盾作出回答。同时两部作品在结局处也都留存有期待, 罗亭投身了解放运动, “他”则怀抱着祖国强盛的愿望, 可谓在灰暗中尚存一丝光亮。

“多余人”和“零余人”都是对汹涌的历史潮流中走在时代前列的青年知识分子悲剧性命运的一种艺术表达, 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国家, 他们的生存劫难历史性地相似, 知识分子本身固有的弱点和时代的局限性造成了他们的悲剧。

摘要:屠格涅夫的小说《罗亭》中的主人公罗亭, 是多余人的典型形象, 郁达夫则在《沉沦》中创造了“零余者”的典型形象, 通过分析这两个人物形象在生活的时代背景、与外界的关系及结局方面的同异之处, 可以得出作家对时代风暴敏锐的体悟和深沉的思考。

关键词:罗亭,“他”,时代背景,外界关系,结局

参考文献

[1] (俄) 屠格涅夫.罗亭贵族之家[M].陆蠡、丽尼, 译.北京:人民文出版社, 2006.

[2]郁达夫.郁达夫精选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1.

[3]郁达夫.屠格涅夫的<罗亭>问世以前[A].郁达夫文集.第六卷[M].广州:花城出版社, 1983.

篇3:不甘平庸的多才馆长

边干边学,从“小学生”到“内行人”

敬业的人大致相似,都很执著,干劲冲天。

2003年4月,刘国林主动要求从区委宣传部到区档案馆工作。档案工作对刘国林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万事开头难”,怎么办?在将近半年的时间里,他甘当小学生,一边系统地学习档案专业理论知识,一边深入一线工作,熟悉各种操作规程,并对档案事业发展的总体形势进行了宏观把握。

有两件事最能体现他的敬业。

其一,是关于金水区档案信息网建设。网站建设是刘国林的“独角戏”,而当时,他自己对网络网站则是个“门外汉”。那段时间里,他不分白天黑夜,不论节日假日,“干中学,学中干”,全身心投入工作中。办公室成了他的“阵地”,网站建设是他要攻克的“堡垒”,渴了喝凉水,饿了吃方便面,困了睡地铺,他拿出的是“军人攻山头”的架势。有人看他太辛苦,劝他说,别太认真,累垮了不值!刘国林则说,不干则已,要干就干好!就这样,他半年没回家,管不了孩子,顾不了妻子。最后,虽然身体没累垮,却把家庭拖散了,妻子受不了他多年的“工作狂”,一气之下和他“拜拜”了。当时,孩子正上初中,因此,学习一落千丈。用刘国林自己的话说,为了工作,他跑了妻子,误了孩子,但建成了河南档案系统第一个门户网站。

其二,是关于创建“国家二级档案馆”工作。2007年6月,刘国林又吹响了“争创全省第一个区(县)级国家二级综合档案馆”的“冲锋号”。就像当初建网站时那样,刘馆长又过起了“以馆为家”的日子,吃住都在办公室,工作不分黑白天,带领同事们夜以继日地工作。有道是:“天有不测风云。”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那里和刘国林老家毗邻,地震波造成了他家房屋倒塌,其父被严重砸伤,其母更是跌下山崖,当场过世。当时,正是晋升“国家二级馆”的攻坚阶段,他怕耽误工作,就打消了回老家的念头,最后,是局长把他“逼”回家的。回家第三天,料理完母亲的后事,告别受伤的父亲,他不顾弟弟的劝阻与不解,强忍着悲痛,奔赴汶川灾区,加入抗震救灾的行列中。他就是这样,大爱无疆!这是“二级馆”创建过程中的一段插曲,却更激励刘国林带领大家努力工作。2008年8月6日,“二级馆”顺利通过测评验收,金水区档案馆在全省区(县)级档案馆中首家晋升“国家二级综合档案馆”。

科学谋划,档案馆呈现新局面

“思路决定出路”。刘国林有什么思路呢?

在数字档案馆建设上,刘国林提出了“条块结合、互联可控、统一维护、分级管理”的思路,将全区立档单位档案室及项目参与各方有机结合,以统一的数据库标准、软件平台和安全控制手段为基础同步共建,形成区和乡镇、街道办事处、区机关二级数字档案馆、室集群。全区各单位的档案均实现了在线收集、归档、统计、利用、发布、检索和管理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档案信息网站和数字档案馆,强力推进网络信息环境下的档案信息集约化、专业化管理,全区70多个立档单位的文书档案全部实现了数字化处理,截至目前,全文扫描档案180多万页,实现了档案数字化、业务网络化、服务个性化、资源共享化,信息利用率大大提高,成为全省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排头兵”。全省档案系统很多单位前来参观学习,省档案局局长王国振参观考察后,评价金水区数字档案馆是“全省第一,全国领先”。

在档案资源建设上,刘国林倡导“归属明晰、运转协调、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管理科学、服务高效”的档案资料建设思路。沿着这样的思路,经过多方努力,他们的档案资源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目前,金水区档案馆馆藏档案41万卷(册),其中,婚姻、土地等民生档案27万卷,基本实现了档案资源信息化——利用更加高效便捷;档案资源集结化——管理实现统一集约;档案资源统筹化——档案部门作用凸显;档案资源制度化——资源管理规范有序;档案资源延伸化——资源渠道更广更多,其档案资源整合的经验也在全省推广。

总结“秘诀”,营造内外优良环境

金水区档案局(馆)近几年发展迅速,尤其是档案信息化建设能够走在全省前列,足见其发展环境优越。如何创造发展的优越环境,刘国林道出了“秘诀”:对外,沟通协调运作——具体过程中,做到“四勤”、“三个一点”。所谓“四勤”,就是腿勤,勤走动;嘴勤,勤沟通;眼勤,多观察;脑勤,多思考。所谓“三个一点”,就是在沟通汇报中要主动一点、热情一点、低调一点。他说,档案部门多是求人办事,要注意换位思考,不一味强调自己的事情多重要、多紧急。同时,注意沟通的语言艺术,做到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近几年,金水区档案局为了档案信息化建设、创建“二级馆”工作等,累计争取资金851万元,为档案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如果运作不好是不可能有这个结果的。对内,心齐风正劲足——集中体现在班子团结没“杂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并带出一支好队伍;单位正气树得牢,大家想的是工作,处的是缘分,“亲亲疏疏”、“说三道四”之类的东西没有市场;方法灵活常激励,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法,因人而异人人高兴,因事而异事事顺畅。

为人处事,要强低调务实随和

刘国林是什么样的人,还是听听他身边的人怎么说吧!

王宝昀(局长):我和刘馆长搭班子有好几年了,说句实话,如果没有刘馆长就没有金水区档案馆的今天,国林同志领导能力、业务水平和为人处事都很好,可堪大任!

赵丽(科员):刘馆长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坦诚、实在,无论对谁总是以诚相待;他自己很勤奋、爱学习,多才多艺,也要求大家注重学习提高,经常督促同志们利用点滴时间学习;对工作要求很严格,总是以身作则,每天都是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忙时住在办公室三五天不回家;他是个积极乐观的人,创新意识也很强;对部属很关心,女同志爱干净,他就专门为大家购买了袖头,遇到刮风下雨,总是问寒问暖,不管谁有事,他都会想方设法帮助,有一次,我家有急事,需要赶回周口,是他亲自开车送我。

胡广华(科员):馆长很平实,没有官架子,大家都愿接近他,平常他像兄长;工作上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全靠他,特别是信息化方面的,另外,什么档案在什么位置,馆长都一清二楚,业务他是专家。

刘国林自我评价说,他是个什么都想做好的人,工作上最不怕的是吃苦,人生中最崇尚的是真实,生活上最向往的是平常。

一专多能,勤奋努力全面奉献

辛勤的付出,换来丰硕成果。刘国林是河南省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认证省级评审员、河南省档案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近年来,他编辑出版了《奋进的金水》、《影随心动》等一系列专题画册,编研成果有《金水区档案志》、《中共金水区党史20年大事记》等。他拍摄的《走进金水》专题片获得郑州市“档案学优秀成果影视档案项目类”一等奖,其论文《区级档案馆电子文档中心档案信息管理应用系统研究》获得“河南省档案学优秀成果论文”二等奖。

刘国林还是作家。1986年,开始发表作品,1996年,加入河南省作家协会。他先后发表诗歌、小说、报告文学、摄影剧、单本剧等1000多篇,出版了诗集《橄榄风》(合著)、长篇通讯集《奉献者的足迹》(合著)。《河南作家词典》作家名录有刘国林的专门介绍。

刘国林也是摄影家。迄今,在各类报刊发表摄影作品3000余幅,有30多幅作品获奖。他2001年加入河南省摄影家协会,2002年,获国家级高级摄影师职业资格证书,并举办了个人摄影展(《圣地之旅》西藏风情摄影展)。2003年至今,被河南卫视聘为《梨园春》首席摄影师,系中国目前唯一拍摄戏曲专题的摄影家。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不甘寂寞是褒义词吗 下一篇:各具特色的民居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