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跟采血

关键词: 新生儿 筛查 临床 疾病

足跟采血(精选八篇)

足跟采血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要求新生儿为足月新生儿, 阿氏评分大于7分以上, 喂奶次数最少6次以上者, 且出生后满72 h后开始采血[1]。

我院于2008年1月—2009年7月共采血582例, 血片标本一次合格为581例, 不合格1例, 合格率为99.6%.检出1例甲状腺功能低下的患儿正在治疗中。

1.2 方法

(1) 采血人员在实施血片采集前, 将新生儿疾病筛查的目的、项目、条件、方式、费用等情况如实告知新生儿的监护人, 遵循知情选择的原则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2) 由经过培训的专人填写采血卡片, 做到字迹清楚、登记完整。卡片内容包括:采血单位、母亲姓名、住院号、居住地址。 (3) 每日上午在新生儿沐浴后进行, 天凉时可在新生儿游泳后进行, 室温控制在26~28℃.采血人员清洗双手戴无滑石粉的手套, 用75%酒精消毒皮肤待干后, 用一次性采血针穿刺足跟外侧部位, 采血深度小于3 mm, 第一滴血用无菌干棉球轻轻拭去, 待第二滴血流出后, 自然接触滤纸片, 使血渗透至滤纸片背面, 滤纸正反面血斑一致。共需3个血斑, 每个血斑直径大于8 mm, 不要在滤纸同一部位血斑上重复滴入血液。如血液流出困难, 可用大拇指和食指包绕新生儿足踝部围绕穿刺点轻微挤压—放松—再挤压, 以形成较大的血滴, 要求采血动作稳、准、快, 以减少新生儿痛苦。采血毕将新生儿足部抬高, 用无菌干棉签轻压采血部位, 直到流血被止住。将载血滤片在空气中自然晾干, 防潮防污染, 避免日光直晒, 待自然干燥后, 置于塑料袋内, 保存于2~8℃冰箱中, 按时送检。

2 体会

2.1 管理工作

由经过新生儿疾病筛查的保健知识及采集血标本方法业务培训的专人采集, 登记项目详细、无误, 保存备用, 以便发现可疑阳性者后及时通知家属, 召回复查, 以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避免造成新生儿脑发育障碍。向产妇及家属做好新生儿疾病筛查的宣教工作, 以取得配合, 提高新生儿疾病筛查率。

2.2 采血时间

目前我院开展的新生儿筛查主要疾病是苯丙酮尿症 (PKU) 及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 (CH) 。苯丙酮尿症是患儿体内缺乏苯丙氨酸羟化酶, 使摄入的蛋白质 (吃奶后) 所产生的苯丙氨酸 (Phe) 不能正常代谢, 导致Phe在血中蓄积, 造成患者脑损害。在未哺乳情况下, 因没有蛋白质摄入, 血中的Phe含量不会升高, 收集此时的血标本进行PKU筛查, 会出现假阳性结果而导致漏诊。根据甲状腺激素的正常生理变化, 新生儿出生后48 h之内促甲状腺激素 (TSH) 有生理性分泌增高, 如果在出生48 h内采集血标本进行CH筛查, 会因血TSH水平生理性增高造成假阳性率增高。因此, 适合两种疾病筛查的最佳采血时间为新生儿出生72 h, 充分哺乳6次以上采集血样标本。

2.3 采血部位

据国内外新生儿筛查血样采集经验, 足跟内、外缘是采血较理想的部位[2]。但在实际工作中, 选择足跟外侧的小隐静脉分支处, 一次采血成功率高, 操作比较方便。

2.4 采血中的注意事项

(1) 采血前再次将卡片姓名与新生儿进行核对, 避免差错。采血前向家属做好解释工作, 让家属暂离现场, 以降低采血人员的心理负担, 提高采血成功率。 (2) 操作者清洗双手, 戴无滑石粉手套, 要求每采集完一个新生儿的血样标本后更换一次手套。 (3) 为保证安全, 下列部位绝不允许用于新生儿疾病筛查血标本的采集, 否则容易造成邻近组织如软骨、肌腱、神经等的损伤。包括足跟中心部位、足弓部位、曾经用过的针眼部位、水肿或肿胀部位、后足跟弯曲部位。 (4) 我们在新生儿沐浴后采血, 天凉时可在新生儿游泳后进行, 使新生儿得到良好的血液循环, 以保证血液顺利流出。 (5) 用蘸有75%酒精的无菌棉签消毒采血部位, 待酒精自然挥发或用无菌棉球擦掉多余酒精后再开始采血。 (6) 使用一次性采血针针刺足跟选定部位, 刺入深度小于3 mm, 因第一滴血含有体液或皮肤碎片, 应用消毒过的干棉球拭除, 取第二滴血。 (7) 如血流不畅, 可放松局部, 从较大范围内向采血点挤压, 切忌局部用力挤压, 以免挤出组织液稀释血液或引起溶血, 造成假阴性或假阳性。 (8) 将血液滴到滤纸上时, 不能用滤纸直接贴在足跟上, 滤纸一定要对着流出的血滴, 使血滴自然接触滤纸。如果血滴太小, 不要将血滴重复滴入同一个血滴上, 应重新选择针刺部位, 重新采血, 否则血量太小或重复滴血都会影响检测结果。 (9) 将血片水平位置悬挂, 不能堆叠和触及到其他物体表面, 避免污染, 避免阳光直射, 室温下自然晾干, 2 h~4 h后装入塑料袋, 送检。

新生儿血标本采集是新生儿疾病筛查整个过程中最重要并且十分关键的一个环节, 是一项十分严谨的工作, 一定要注意它的细节, 采血质量直接影响到实验室检测结果。采血人员必须经过一定的专项技术培训后才能上岗, 并严格按照采血常规执行, 以保证中心实验室筛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顾学范.新生儿代谢性疾病筛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63-64.

新生儿足跟采血查些什么 篇2

上海:最早常规筛查,现有“4+1”

上海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是我国最早开展的地区,每年有20万左右新生儿在产院出生后接受足跟血采集和遗传代谢病筛查。目前,上海市筛查的主要疾病有: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苯丙酮尿症和扩展性遗传代谢性疾病。

1.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 由于先天性甲状腺发育缺陷不能产生足够的甲状腺素,引起生长发育迟缓、智力落后等。该病在我国的发病率约为1:2500,患儿的智能和体格发育将严重落后于正常孩子,甚至发展成为痴呆儿,若能在出生后马上治疗并坚持按医嘱用药,一般能保证正常的生长发育。

2.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 这是一种先天性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发病率约为1:15000。由于肾上腺皮质某种酶的缺陷,该病可导致严重的呕吐、腹泻、低钠血症、脱水、酸中毒等,危及生命;也可表现为女性男性化及男性假性性早熟,导致身材明显矮小、生育障碍,会对心理、生理发育及今后的工作、婚姻等带来严重影响

3.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俗称蚕豆病,是一种遗传性红细胞酶缺乏症,发病率为0.2%~4.48%,我国南部地区发病率较高。由于红细胞酶的缺陷,患者在某些诱因(如某些药物、食用蚕豆等)情况下发病,临床表现为急性溶血性贫血和高胆红素血症,如不及时治疗,死亡率较高。确诊此病的患儿,慎用相关药物、不食用蚕豆可避免发病。

4.苯丙酮尿症 这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发病率约为1:10000。由于患儿体内携带分别来自父母双方的致病基因,影响了体内苯丙氨酸羟化酶的活性,引起脑萎缩和智力低下,严重时可致死。若出生后即得到治疗,可避免脑损害的发生,治疗越晚,对智力影响程度越大。饮食治疗,即控制饮食中苯丙氨酸的摄入量,是该病的主要治疗手段。

5.扩展遗传代谢性疾病 利用串联质谱技术法,可一次性检测血中包括氨基酸代谢障碍、尿素循环障碍、有机酸代谢障碍、线粒体脂肪酸氧化代谢障碍等在内的30多种疾病,这些疾病发病率很低,但总体发病率为1:2000~1:6000。其中,许多疾病在新生儿早期就开始发病,进展迅速,不及时诊治,死亡率和致残率极高;也有的呈隐匿发病,出现临床症状时已经产生智力低下或其他严重后遗症,早期发现进行有效治疗,可降低不良后果。此外,从基因层面上明确病因,可为家庭再生育提供产前诊断依据。

家长需知:所有沪生宝宝享有权利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和《上海市母婴保健条例》,所有新生儿都享有疾病筛查这种健康保健权利。当前,所有在上海出生的宝宝会在家长知情同意原则下接受新生儿疾病筛查检测,即由接产机构进行宣传告知后进行血样采集,并送上海市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进行检测。常规四病(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苯丙酮尿症)为必筛项目,新生儿扩展遗传代谢性疾病则由家长自行选择。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筛查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新生儿筛查中心和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筛查中心是上海市具有法定资质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的三家机构,承担全市出生的所有新生儿标本检测、筛查阳性患儿召回、确诊患儿治疗和干预等工作。上海的80多家接产机构对新生儿进行采样后统一送到这三家中心进行检测,一般在样本送到中心后的10个工作日左右可以得到检测结果,家长可以根据采样回执单上的提示进行结果查询。遇有检测结果异常的患儿,新生儿筛查中心会通过电话或短信通知家长进一步确诊。

全国2病筛查率91.4%

近年来,国家日益高度重视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并不断加大对中西部贫困地区新生儿疾病筛查项目的支持和投入力度。目前,全国31个省市均已建立新生儿筛查中心,全国两病(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苯丙酮尿症)筛查率已达91.4%。但各地开展检测的疾病病种和规范化尚参差不齐,部分地区出现只筛不治或治疗不规范等现象。

新生儿疾病筛查足跟采血方法探讨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05年1~6月来我科住院分娩的新生儿200例体重为2500~4000g, 分为2组, 观察组100例, 对照组100例, 2组新生儿体重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1.2 方法

1.2.1 足跟采血法观察组新生儿出生72h后正常哺乳6次以上, 由专人负责, 采血部位为足跟内外, 备齐用物, 严格查过, 婴儿取平卧位, 右手将足部抬高暴露婴儿足部, 按摩足跟, 用75%酒精消毒后用3针采血, 左手握住足底稍按压, 右手握紧同侧小腿, 用力适度, 间歇放松, 拭去第一滴血, 再用右手握住足底挤血, 用专用滤血纸收集血滴, 采到2个直径>8mm的血斑即可。对照血采用通常的左手握足底挤压采血法。

1.2.2 结果判定方法手握足底挤压1~3次采足1个血斑为“容易”, 3次以上为“困难”, 需扎2针或2针以上者为“失败”。

1.2.3 统计学方法, 用χ2检验

2 结果

2 组新生儿采血难度比较 (表1) 。

3 讨论

足跟采集的是末梢血, 采集成功的关键主要取决于末梢血循环好, 四肢温暖可提高采血成功率, 但由于新生儿对环境适应能力差, 体温易随环境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因此在自然状态下很难保证新生儿四肢有良好的血运, 而在适当环境温度下, 经5~10min右手握住同侧小腿的方法, 起到了阻止血液回流, 增加足跟末梢血运, 血滴形成迅速采血量充足, 大大提高了采血成功率, 避免了组织液的混入, 提高了化验结果的准确性, 减轻了新生儿痛苦。

摘要:目的 为探讨新生儿疾病筛查足跟采血的方法。方法 选取我院2008年1~6月在我科住院分娩的新生儿200例, 体重为2500~4000g, 随机分为2组, 观察组100例, 采血时左手握足底挤压, 同时右手握紧同侧小脚, 用力适度, 并且间歇性放松。对照组100例采用通常的左手握足底挤压采血。观察2组的采血成功率。结果 2组采血成功率差异显著 (P<0.05) , 观察组为90.5%高于对照组。结论 左手握足底挤压, 同时右手握住同侧腿间间歇性放松, 能大大提高新生儿采血的成功率。

关键词:新生儿,疾病筛查,足跟采血

参考文献

[1]徐吴华.新生疾病筛查采样失败原因分析与对策[J].护理研究, 2003, 17 (6B) :14.

足跟采血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4月于笔者所在医院出生的310例新生儿, 其出生时间均在3 d以上、哺乳均达到8次以上, 身体状况均健康。其中男l56例, 女154例, 胎龄35~40周, 体重2.5~4.1 kg, Apgar评分均为8分及以上, 无有关筛查禁忌证, 孕妇产前亦无合并症。将所有新生儿按照病例顺序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各155例。两组新生儿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采血准备

备好必要设备, 包括三棱采血针、医用乙醇、消毒棉签、涂片、输液带等, 以便采血时使用。

1.2.2 采血要求

新生儿事先进行哺乳, 1~1.5 h后放进婴儿室, 温度保持在27℃左右, 湿度保持在60%左右, 安排护士对新生儿沐浴后, 再使用同一种采血针采血。在这一过程中, 确保使用工具与材料的一致性, 切实减少人为因素造成试验结果的偏倚性影响

1.2.3 对照组

采用传统方法进行血样采集。采样医用乙醇对所选择的皮肤处进行消毒后, 采血针以90°角快速直刺进入足跟内侧, 深度为3 mm;快速拔针后轻轻挤压, 使血液自然流出, 共采集3个血斑以供使用。

1.2.4 试验组

采用改良方法进行血样采集。首先露出患者足跟部, 护士以左手两指联合, 一起用力握紧足跟, 片刻后再放松, 再握紧, 反复两次。沿其外侧足踝前缘向其足底外侧缘测出垂直线, 该线与足底外侧缘交界处即为穿刺点[1,2]。找到穿刺点后, 用医用乙醇进行皮肤消毒;用三棱针进行血样采集, 针头与皮肤呈60°角进针, 深度控制在约2 mm及以下, 穿刺完成后放松足跟。用左手适度固定其足部, 用右手两指轻微挤压针刺周边, 在流出血液后, 第1滴血用棉签擦掉;再手法适当地反复挤压、放松, 形成较大血滴后正式取血;取血时用滤纸, 避开皮肤, 直接接触血滴, 使血液自然渗透两面, 血斑保持独立, 数量为3个, 直径均超过8 mm。采集完成后用干棉签压迫穿刺点进行止血。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新生儿采血的一次成功率、采集时间、血标本质量以及淤血情况进行对比[3]。 (1) 采血一次成功:一次性采集到3个合格的血斑, 需进行二次重复穿刺采集的为不成功。 (2) 合格血斑:滤纸两面完全渗透, 数量为3个, 直径达到8 mm及以上, 浓度保持均匀一致, 血斑之间保持独立, 有一定间隔。 (3) 采集时间:从进针到最后一滴血采集完成的时间, 以秒为单位计算。 (4) 血标本质量:血斑直径达到8 mm及以上。 (5) 淤血情况:采血部位肿胀淤斑24 h内消退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新生儿采血一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 (P<0.01) ;血标本采集时间短于对照组 (P<0.01) ;血标本合格率高于对照组 (P<0.01) ;皮下淤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 。详见表1。

3 讨论

对于新生儿而言, 其血液主要集中在躯体和内脏位置, 在四肢末梢的血液则相对较少[4]。因此要在足跟部位进行采血, 其成功的前提是确保有充足的血运。试验组对象通过握紧其足跟位置, 放松、再握紧的方式, 挤压血液并阻止其回流, 从而增加血运。该方式简单操作, 效果比较明显。采用本研究方式确定的采血点, 是其足跟部位浅静脉的汇集点, 血量最为丰富, 血量多, 可以充分缩短采血时间, 提高采血一次成功率。皮肤解剖证明, 该部位真皮内有乳头下血管丛和真皮下部血管丛, 此层血管较多, 血流丰富, 具有储血功能[5,6]。

对照组采用直刺法, 该方法进针快, 入皮深度为2 mm及以上, 针头刚好穿过血管丛达到皮脂肪层, 这一部位血管较少, 血流不够丰富, 因而导致采血量不足, 加之这种方法极易使腱膜和骨膜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增加新生儿痛苦。试验组则采用斜刺法, 该方法进针浅, 深度为2 mm以下, 针尖所及位置血管丰富, 针头斜刺, 则接触面较大, 所以采血一次成功率高, 标本合格率高, 新生儿痛苦及损伤小。

参考文献

[1]张海旺, 陈永平.新生儿疾病筛查足跟采血方法改进前后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健康月刊, 2011, 30 (10) :3-4.

[2]林秀琴.有效提高新生儿疾病筛查足跟采血成功率的方法探讨[J].中国社区医师, 2012, 14 (24) :267.

[3]樊芮晴.新生儿疾病筛查的采血方法和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21) :551-552.

[4]黄芝圃, 张小芹.新生儿疾病筛查中改进足跟采血法的观察和分析[J].吉林医学, 2012, 33 (3) :637-638.

[5]和歆琼.新生儿疾病筛查足跟采血594例分析[J].医学信息, 2013, 26 (5) :319.

舒适护理在新生儿足跟采血中的应用 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10月间在我院出生的足月、健康新生儿164例, 经家长同意, 按随机化原则分成两组, 实验组82例 (男婴48例, 女婴34例;自然产46例, 剖宫产36例) , 胎龄 (38.1±0.61) 周, 体重 (3.50±0.39) kg, 出生时间 (74.6±4.5) h;对照组82例 (男婴49例, 女婴33例;自然产44例, 剖宫产38例) , 胎龄 (38.0±0.70) 周, 体重 (3.52±0.42) kg, 出生时间 (74.3±4.4) h。同一室温, 专人采血。两组母婴均无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 两组新生儿的Apgar评分均>8分。两组新生儿在性别、分娩方式、胎龄、体重、出生时间上均无显著性差异,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2.1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儿科常规护理, 实验组在给予常规护理外, 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舒适护理。 (1) 为新生儿创建安全舒适的环境:住新生儿病室, 创造安静、安全的环境, 合理控制噪音水平, 保持病室内空气清新, 温度在24~26℃, 湿度55%~65%。调节室内光线强度, 避免强光刺激, 并且在病室内装饰了淡粉色的墙壁配以色彩鲜艳的卡通画饰, 有效地刺激了新生儿的视觉发育, 充满了温馨和谐, 突出了新生儿的特点。 (2) 促进患儿心理舒适的护理:①加强健康教育, 提高护理人员对疼痛的认识, 强调疼痛对新生儿的影响, 重视新生儿的舒适护理, 培养医护人员用母爱来呵护每一位新生儿。②护士在进行治疗护理操作时, 要用轻柔的语言与患儿讲话交流, 并可给婴儿口中放置安慰奶嘴 (NNS) , 鼓励新生儿父母在新生儿烦躁或哭闹时给予安抚, 以轻柔的语调与之讲话, 并通过对新生儿头部、背部或手部皮肤的抚触, 避免“皮肤饥饿”现象。新生儿通过触觉刺激产生安全感和愉快的情绪, 从而使疼痛缓解, 有利于新生儿的生长发育。只要操作允许, 可让新生儿在母亲怀抱里接受治疗护理, 使新生儿安静, 达到心理上的满足与舒适。 (3) 减少患儿的疼痛及不舒适:①加强护士对新生儿疼痛知识的专项培训, 加强新生儿疼痛护理, 实行疼痛管理规范化。如选择适宜的时机及操作技术, 避免频繁刺激从而减轻疼痛;护士苦练基本功, 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及良好心理素质, 在操作中动作温柔准确, 技术熟练, 尽可能减少刺激强度, 以减轻疼痛;致痛性操作时给婴儿播放轻柔的音乐, 音量控制在50~60dB, 操作结束后将患儿放入鸟巢式的襁褓, 提高新生儿的自我调节能力, 缓解疼痛和紧张的作用[2]。②卧位的舒适护理: 致疼性操作时, 新生儿采取屈曲体位和包裹襁褓, 可明显降低疼痛[2]。③皮肤的舒适护理: 根据病情定时的抚触, 可刺激婴儿的触觉、前庭、运动感觉系统, 调节行为状态, 减少应激行为[2]。

1.2.2 观察指标。

疼痛指标:应用“新生儿急性疼痛行为评分量表” (DNA) [3]对本组新生儿的疼痛程度进行量化。本量表按照面部表情 (0~4分) 、肢体活动 (0~3分) 和声音表现 (0~3分) 3部分进行评分, 总分为10分。为进一步评估新生儿疼痛的程度, 笔者根据总分分为4 个等级:0 分为无疼痛, 1~3分为轻度疼痛, 4~6分为中度疼痛, 7~10分为重度疼痛。生理指标:应用多功能监护仪动态记录穿刺前、穿刺中及穿刺后新生儿的生命体征, 包括呼吸、心率、血压和经皮血饱和度等指标。判断方法:将手握足底挤压1~3 次采足1个血斑定为“容易”, 3 次以上为“困难”, 需扎两针或以上者视为“失败”[4]。

1. 2. 3 资料分析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偏态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

2 结果

见表1、2、3。

注:1mmHg=0.133kPa。

注:两组采血成功率比较, χ2=36.87, P<0.05。

3 讨论

疼痛为生存所必需的保护性感受, 但对于需要稳定生理状态的危重儿, 操作性疼痛所致的生物行为变化有可能会加重其病情[5]。而受到反复疼痛刺激的新生儿, 尤其是早产儿, 其应激调控系统则会发生改变并严重影响脑的发育, 造成原发性痛觉过敏 (损伤部位外周感受器超敏所致的疼痛) 、继发性痛觉过敏 (非损伤组织所致的疼痛) 或异常性疼痛 (无害性刺激所致的疼痛) , 进一步导致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重建[6]。因此, 应在新生儿临床护理工作中重视对新生儿疼痛的管理, 制订新生儿疼痛护理常规, 建立、健全新生儿疼痛评分 (评估) 制度。同时应加强护理人员的疼痛知识培训, 使护理人员改变传统的漠视新生儿疼痛的观念, 消除各种环境刺激因素 (强光、噪音等) , 护理中动作应轻柔熟练, 在进行致痛性操作时给予预防或缓解疼痛的干预措施, 以减少疼痛刺激对新生儿的心理和脑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 舒适护理可使新生儿的心率、血压、呼吸频率下降和SpO2上升, 疼痛程度减轻, 采血成功率提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体现了舒适护理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内涵, 使患者在接受护理过程中不仅得到疾病治疗, 还使患者的生理、社会、心理达到愉快的状态。舒适护理在新生儿足跟采血中的护理能减少外界对新生儿的不良环境刺激, 满足新生儿生理、心理需求, 使安全感增加, 被爱的需要得到满足, 减少了采血中并发症的发生, 同时还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护士的整体素质, 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理念。

摘要: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新生儿足跟采血中的作用。方法:将164例新生儿随机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 各82例, 对照组给予儿科常规护理, 实验组在给予常规护理外, 进行舒适护理;观察两组新生儿疼痛、生理及采血难易程度的指数。结果:实验组采血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实验组新生儿疼痛情况较对照组有改善 (P<0.01) 。结论:将舒适护理应用于新生儿足跟采血可以明显提高采血成功率, 减少新生儿疼痛。

关键词:新生儿,足跟采血,舒适护理

参考文献

[1]李亚静, 王素婷, 李慧芳.舒适护理理论的临床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 2004, 6 (9) :498.

[2]薛松梅, 朱丽丽.非药物疗法缓解新生儿疼痛的管理〔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0, 16 (1) :37-39.

[3]王晓东, 罗先琼.新生儿疼痛的管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6, 25 (9) :677-680.

[4]孙婷婷, 毛仑, 陶晨, 等.新生儿哺乳后采集足跟血最佳时机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03, 38 (2) :91-92.

[5]Anand KJ.Clinical i mportance of pain and stress in pretermne-onates〔J〕.Biol Neonate, 1998, 73:1-9.

足跟采血 篇6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在本院出生的正常足月新生儿90例, 其中男48例, 女42例, 母亲在产前及产时未使用过镇静剂、止痛剂.按出生时间随机分成A、B、C3组, 每组30例, 在出生满72小时, 喂足母乳奶1~2h后给予足底采血留取血标本.3组新生儿在性别、胎龄、体重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研究方法A组在采血前6分钟4分钟2分钟B组在采血前4分钟、2分钟, C组在采血前2分钟分别口服25%蔗糖水2ml.由专人进行采血及整个操作过程的录像, 分别于穿刺时、穿刺后5分钟进行评估.

1.3评估方法采用新生儿疼痛评估量表 (NIPS) 进行疼痛评估.

1.4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进行方差分析.疼痛评分采用秩和检验.

2结果 (见表1、表2)

表1、表2结果显示, 穿刺时A组疼痛评分及心率均低于B组和C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两比较, A组和B组、A组和C组间疼痛评分, A组和C组间心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B组和C组间疼痛评分, A组和B组、B组和C组间心率, 穿刺后5min疼痛评分及心率,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讨论

新生儿疼痛主要来自侵入性操作, 包括足底采血、动静脉穿刺及气管插管、皮下注射等.出生后早期, 由于新生儿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善, 轻微的疼痛刺激即可产生全身应答反应, 即“泛化反应”[3].因此, 对新生儿疼痛管理是医护人员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研究表明蔗糖水通过甜味刺激激活内源性阿片途径产生镇痛疗效.本研究结果显示, 采血前6分钟、4分钟、2分钟定时重复剂量口服糖水对穿刺时的镇痛效果优于单次剂量口服, 且口服3次比口服2次的效果更佳.其原因可能与重复剂量口服糖水可以反复刺激内源性阿片受体, 增加内啡肽类致痛物质的分泌, 增强镇痛效果有关.同时重复剂量口服糖水, 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补充新生儿能量消耗, 使其更好地应对疼痛.

另外, 本研究显示, 穿刺时重复剂量口服糖水新生儿心率低于单次剂量口服糖水新生儿,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两两比较及穿刺后5min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重复剂量口服糖水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疼痛引起的急性生理反应, 但要最大限度缓解新生儿疼痛反应, 除给予重复剂量口服糖水干预外, 还应综合其他非药物性护理干预.

摘要:目的:探讨重复剂量口服糖水对缓解新生儿足跟采血所致新生儿疼痛的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5月-12月90例住院分娩的正常足月新生儿, 随机分为A、B、C组3组, 每组30例, A组在穿刺前6分钟、4分钟、2分钟, B组在穿刺前4分钟、2分钟, C组在穿刺前2分钟分别口服25%蔗糖水2ml.分别在穿刺时及穿刺后5分钟对3组新生儿的疼痛程度及心率进行评估.结果:穿刺时A组疼痛评分、心率低于B组和C组, 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重复剂量口服糖水比单次剂量口服糖水更能有效地缓解新生儿足跟采血所致的疼痛.

关键词:新生儿疼痛,重复剂量,口服糖水

参考文献

[1]Prendiville, WJ, Elbourne, DR, Chalmers, 1.Theeffectsofroutionoxytocicadministrationinthethirdstageoflabour:anoGverviewoftheevidencefromcontrolledtrials[J].british Jurnaloof Obstetricsand Gynaecology, 2008, 23 (8) :112-114.

[2]许翠花, 张艳红, 张玉侠.糖水缓解足跟采血所致新生儿疼痛效果的系统评价[J].中国护理管理杂志, 2011, 11 (2) 29-30.

[3]石树中.新生儿护理学.上海: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7.43.

足跟采血 篇7

关键词:足跟采血,新生儿亲属,护理干预,心理紧张度

先天性代谢性疾病严重影响新生儿的健康, 其中苯丙酮尿症 (PKU) 和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 (CH) 是引起儿童智能发育障碍的重要疾病。新生儿PKU和CH筛查属于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减少出生缺陷的三级预防措施之一, 已在世界范围内推广[1]。足跟采血是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流程中最首要且重要的环节, 对提高采血一次成功率、血标本质量以及减轻采血时新生儿疼痛等的报道较多, 但是对足跟采血时新生儿亲属心理紧张度的研究未见报道。2014年1月—4月间我们对60例新生儿父亲针对足跟采血疾病筛查方面实施护理干预, 在降低其心理紧张度上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新生儿120例, 男63例, 女57例, 均为第1胎。新生儿父亲120例, 年龄平均 (27.2±3.8) 岁, 文化程度:初中以下36例, 高中45例, 高中以上39例;职业:务农23例, 工人59例, 事业单位38例。按入院顺序将新生儿父亲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60例, 所有人员均无智力障碍和精神异常, 无语言表达及理解力障碍。2组年龄、职业及文化程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较性。

1.2 方法

干预组在新生儿出生后由课题组护理人员向其讲解疾病筛查的重要性, 告知新生儿疾病筛查是专业医疗机构在新生儿群体中, 用快速、简便、敏感的检测方法对某些新生儿期严重危害健康的先天性遗传代谢性疾病进行群体筛查, 通过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保障儿童正常的体格发育和智能发育, 预防儿童残疾的预防措施。其是国家为提高人口素质实施的一项重要举措, 临床上一些新生儿出生时已经患上某种先天性遗传代谢性疾病, 暂无临床症状或表现不明显, 却能通过实验室检查测出来。告知目前所检测的疾病种类, 发现疾病后国家相关治疗政策, 以及延误诊断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告知筛查方法是在新生儿出生72 h后, 给予充足母乳喂养8次以上, 采集新生儿足跟血样。讲解足跟采血的操作方法及经过, 说明足跟采血由技术娴熟的专业人员操作, 这种采血方法不会对新生儿造成不良影响, 并播放科室自制的相关视频资料, 仔细聆听新生儿父亲的各种问题及顾虑, 并进行认真回答解释。当新生儿来院采血时在进行足跟采血操作前, 让新生儿父亲填写我们自行设计的心理紧张度标记卡。

对照组进行新生儿足跟采血疾病筛查常规告知, 当新生儿来院采血时在进行足跟采血操作前, 让新生儿父亲填写我们自行设计的心理紧张度标记卡。

1.3 评价指标

心理紧张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 该法比较灵敏, 有可比性[2]。即在特制卡片上面有一条10 cm长的带刻度横线, 横线的一端为0, 表示心理很放松;另一端为10, 表示非常紧张;从0~10表示心理紧张程度逐渐增大。让2组人员对当时心理紧张程度的自我感觉和评价在横线上划一标记, 标记所在刻度表示心理紧张的程度。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u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当新生儿来院采血时由课题组1名受过专门培训的护士向新生儿父亲发放心理紧张度标记卡, 填卡前向其详尽说明标记卡的意义、标记方法和目的, 让其对此时心理感受作出独立的评定。结果干预组心理紧张度标记卡值为 (4.2±0.9) cm, 对照组为 (7.5±1.3) cm,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3 讨论

每个新生儿出生时父母都经历了长时间的等待, 那种喜悦难以言表, 那种复杂的心情难以形容, 当听说需要从自己的宝宝足跟部采血时总是心里不踏实, 心疼不已, 感觉孩子这么小才刚出生就要被采血, 那会多么受罪, 特别是由于他们往往缺乏相关的医学知识, 对医院的这种行为不能理解。所以当新生儿被抱去足跟采血时, 其父母心里就会特别紧张不安。既往未见对足跟采血疾病筛查新生儿父母心里紧张度的研究报道, 我们选择新生儿的父亲进行相关课题研究。

干预组通过专业人员向其讲解说明相关的国家政策规定, 足跟采血的目的, 需要筛查的疾病种类, 这些年轻的父亲们都能够接受, 能够理解这种优生优育策略, 不会误解为医院出于盈利为目的的单方行为。我们区县级医院现阶段接触的年轻父母们, 普遍文化程度较以前有显著提高, 对政策性问题能普遍接受, 即使文化程度较低者由于近年来外出打工, 接受城市理念的同化, 思维上也有很大的改观。当向其告知在疾病筛查采血量的多少、采血方法、采血需要的时间, 以及由技术娴熟的专业人员进行操作时, 他们紧张的心情就会显著放松, 通过护患之间的深度沟通, 他们的种种顾虑就会消除。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自制心理紧张度标记卡测定, 干预组心理紧张度标记卡值为 (4.2±0.9) cm, 对照组为 (7.5±1.3) cm,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参考文献

[1]黄芝圃, 张小芹.新生儿疾病筛查中改进足跟采血法的观察和分析[J].吉林医学, 2012, 33 (3) :637-638.

足跟采血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

2012年1月至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早产儿80例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34例, 女46例;出生体重1090~2500g, 平均1438g;胎龄28~34周, 平均31周。排除新生儿窒息、严重心肺疾病和先天性畸形等。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 两组基本资料接近。

1.2 足跟采血方法

对照组取患儿足跟 (避开正中部) 予酒精常规消毒, 待干后采血针刺入, 弃去第一滴血, 取用第二滴血, 用棉球止血。观察组在常规操作基础上加用双向式足底抚触方法:在采血前操作者一手拇指和食指以采血点为中心呈环形向心性挤捏足跟3~5次, 使末梢充盈, 采血时稍用力环于采血点周围, 采血后用棉球止血同时, 用拇指以采血点为中心离心式放射形或环形抚触足底。采血过程中由受过专业培训的护士对患儿疼痛程度进行评分并加以记录。

1.3 新生儿疼痛评分 (NIPS) [1]

采用由加拿大东安大略儿童医院制定的新生儿疼痛评分体系。该评分主要用于评估新生儿的操作性疼痛, 如静脉穿刺等。NIPS总分为6项之和, 即0~7分, 分值越高提示疼痛程度越严重 (表1) 。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 计数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疼痛得分:观察组 (2.9±1.3) 分, 对照组 (5.2±1.2) 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8.22, P<0.01) 。

3 讨论

从孕中期胎儿就具有处理疼痛所必需的解剖结构和功能, 早产儿可能比足月儿更敏感。疼痛刺激不仅可引起机体的全身反应, 还可影响新生儿睡眠与觉醒状态、食欲、母婴交流等。反复的疼痛刺激可损害新生儿神经细胞发育, 并引起一系列行为改变, 对新生儿以后的社会交流、行为和自我调节能力均造成影响[2]。

本文结果显示, 双向式足底抚触对早产儿足跟采血所致疼痛有明显缓解作用。双向式足底抚触让大量温和的良性刺激通过足底皮肤感受器传到中枢神经系统, 从而产生有益的生理效应, 不仅能分散对疼痛刺激的注意, 还能使早产儿产生安全感及愉快情绪, 减轻早产儿的疼痛反应。且双向式足底抚触操作简便, 不费时间及人力, 无需借助辅助性工具, 就能达到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Lawrence J, Alcock D, McGrath P, et al.The development of a tool to acess neonatal pain[J].Neonatal Netw, 1993, 12 (6) :59.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动脉采血 下一篇:静脉穿刺采血流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