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方法治疗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效果的临床观察

关键词: 医务 糖尿 收治 对照组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两种疾病均是影响人群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应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注意。 为此,随机选择该院近年来收治的具有可比性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痛患者为研究对象, 对照组患者给予冠心病常规治疗和皮下注射胰岛素降糖治疗措施,观察组患者给予降血脂、 降血压、降血糖和抗血小板治疗措施,以给定标准判定疗效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和抗血小板治疗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疗效优于冠心病常规治疗和胰岛素降糖治疗, 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差异,说明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和抗血小板的个体化治疗措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该院近年来收治的具有可比性的120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痛患者为研究对象, 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糖尿病和冠心病诊断标准, 但除外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患者中,男性53例,女性67例;年龄介于28~72岁之间,平均 (中位)年龄为51岁;冠心病病程在l周~12年之间 ,平均病程为6.5年 ;糖尿病病程在1个月~18年之间,平均(中位)病程为8.5年;从合并症来看,37例患者合并高血压,59例患者合并高血脂,24例患者合并脑梗死。 两组患者在性别组成,年龄、冠心病和糖尿病病程、合并症构成、血糖平均值和病情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临床表现和特点

1发病时间。冠心病会比糖尿病提前1~20年发病, 也会和糖尿病同时诊断,但是也会比糖尿病发病晚。 冠心病的发生率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而提高。 2女性保护作用消失。 如果患者没有糖尿病,那么和男性相比, 同龄绝经期前女性患者具有明显较低的冠心病发病率;但是如果患者有糖尿病,那么和同龄男性和绝经期前女性冠心病发病率之间的差异就不明显。 一般情况下,和没有糖尿病的女性患者相比,有糖尿病的女性患者具有明显较高的心血管病变发生率[1]。 3非典型临床表现多见。 糖尿病患者极易发生自主神经病变,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发生率高达50~60%。 4冠状动脉造影。 糖尿病伴冠心病患者具有极高的双支和三支血管病变发生率和较重的管腔狭窄程度, 病变广泛呈弥漫性分布。 5多发于有高血压、脑卒中等家族史患者中。 6前壁及多发梗塞等是心肌梗塞的常见表现, 和没有糖尿病但有心肌梗死的患者相比,具有较高的死亡率。 在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中, 再灌注治疗具有较高的再闭塞发生率,临床疗效欠佳。

1.3治疗方法

对照组60例患者给予冠心病常规治疗和皮下胰岛素治疗措施,口服硝酸酯类、阿司匹林、β 受体阻滞剂类等药物。

观察组60例患者给予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及抗血小板治疗。 给予患者个体化的饮食治疗措施,服用适当的降血脂药物; 给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有效控制患者的血压,使血压稳定在130/85 mm Hg左右; 给予胰岛素皮下注射及磺脲类等降糖药物, 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如患者较为肥胖可使用二甲双孤;给予患者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

1.4观察指标

按照1.5项下标准判定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观察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2]。

1.5疗效评定标准

疗效分为三个等级,其判定标准为:1显效。 治疗后未见患者出现心绞痛发作, 或发作次数减少80%以上,明显缩短了发作时间,明显减轻了疼痛程度,心电图检查基本恢复正常。 2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了50%以上, 发作时间有所缩短, 疼痛程度也有所减轻,心电图检查结果有所改善。 3无效。 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未改变甚至有增加的情况, 发作时间无明显改善甚至延长,疼痛程度也无明显改善甚至更为严重。

1.6统计方法

应用秩和比法比较两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疗效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应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数值变量资料的比较,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者应用t检验, 方差不齐者应用t检验, 不呈正态分布者应用秩和检验

2结果

2.1两组患者疗效和总有效率的比较

按照1.5项下标准判定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为:对照组60例患者中,显效30例,有效21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85.00%;观察组60例患者中,显效37例,有效2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67%,见表1。

秩和检验表明,两组患者疗效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χ2检验表明,两组患者总有效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疗效和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

2.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对照组60例患者中,6例患者出现相应不良反应, 其发生率为10.00%;观察组60例患者中,仅1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其发生率为1.67%。χ2检验表明,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冠心病是指因冠状动脉狭窄、 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机能障碍和/或器质性病变, 糖尿病所引起的血脂代谢紊乱、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及胰岛素抵抗等与冠心病患者的不良预后密不可分, 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亦是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 1999年美国心脏学会提出“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美国胆固醇教育计划专家委员会颁布的成人治疗指南Ⅲ也将糖尿病提高到冠心病等危症的高度, 糖尿病和冠心病已经不仅仅是单一的内分泌疾病和心血管疾病, 两者密不可分,互相渗透。

遗传和环境因素是冠心病和糖尿病的共同危险因素,胰岛素抵抗是二者共同发病的核心因素。 其主要机制概括为:1高血糖可直接损伤血管内皮及其功能,内皮修复减慢致使血小板粘附、聚集于受损的内皮上。 2糖化代谢产物增多可促进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向受损内皮趋化,促进平滑肌增殖,加快细胞外基质沉积。 3糖化代谢产物的增加使舒血管物质与缩血管物质的比例失常,导致血管张力增高,管腔变窄。 4糖化血红蛋白的增加, 降低了红细胞的变形能力, 加重微循环阻滞。 5血脂代谢紊乱导致循环血液中TG升高,HDL-C降低及大量LDL的产生,促进动脉粥样硬化。 6糖尿病患者的纤溶系统功能紊乱及胰岛素抵抗伴高血压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也其了重要作用。

可见,糖尿病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糖尿病与冠心病存在着高胰岛素血症或胰岛素抵抗这一共同的发病基础,糖尿病患者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肥胖, 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使糖尿病患者冠心病的发病率高,发病年龄早、病变重。 糖尿病患者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比非糖尿病增加2~4倍,糖尿病患者50%~60%的死因与冠心病有关。 单纯糖尿病患者和单纯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相同,糖尿病可以使并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早期和晚期预后恶化,在不稳定心绞痛和非Q波心肌梗死, 糖尿病与对照组比较心肌梗死住院率、 合并症和死亡威胁均增加。 临床观察还表明,7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会并发冠心病, 并且其冠脉病变比非糖尿病患者范围更广,病情更严重。 高血糖还从多条途径对患者的心脏产生不利影响,加重病情,增加死亡率。 因此,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血管意外的风险要明显高于单纯糖尿病或者单纯冠心病的患者。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病情比较严重, 并且临床常以长病变、小血管为主,管腔显著狭小,同时由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为高危亚组病人,致残率和死亡率较高。 据有关专家研究表明,临床早期干预冠心病危险因素, 尽量在发病早期、并发症轻时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4]。

临床治疗中,要严格控制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的血脂,2011年欧洲血脂指南推荐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患者LDL应控制在70 mg/d L以下或下降50%以上。 糖尿病患者约半数并发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高血压发病率是非糖尿病患者发病率的1~2倍。 UKPDS研究证实,收缩压下降10 mm Hg,CHD的危险性下降15%。 指南建议将血压控制在130/80 mm Hg以下,且ACEI和ARB类在控制血压的所有药物中优先推荐。

在糖尿病发病前, 糖代谢异常的患者冠心病的患病风险就已经增加, 糖尿病前期患者患缺血性心肌病的几率与糖尿病患者相似, 且已患冠心病的患者依然面临着糖尿病的威胁, 所以血糖升高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是连续的、持续性的。 因此在糖代谢异常早期即心血管疾病启动阶段,就应对其血糖水平进行干预,尽早发现、及早治疗,从而预防或延缓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及降低其病死率。 但目前心血管医生对于冠心病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的筛选及早期治疗远不如对血脂异常及高血压的诊治重视, 致使大量隐匿的糖代谢异常患者被漏诊。 在冠心病患者的糖尿病筛查中,应重视OGTT的作用,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也能起到一定的提示作用。 对于筛检出的糖代谢异常患者应当及时的给予健康教育,帮助患者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及认识, 积极的改善生活方式及口服降糖药物, 以期延缓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及发展。

高血糖可以显著增加患者心血管系统危险性。 许多学者坚信将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 常的水平 有助于减 少心血管 并发症的 发生 。 Hb A1c低于6%为目标值不仅未能更多获益 ,反而使其死亡率显著增加。 我们不仅要关注高血糖,也要关注低血糖。 临床实践中应根据具体情况为患者制定高度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首先,在临床上宜把预防为主、早期筛查、早期干预作为防治2型糖尿病的基本原则,继续强调改善生活方式的核心作用。 干预的时机越早,越能及时阻断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 对于已经确诊的糖尿病患者, 需要采取个体化的降糖干预策略。 因低血糖事件对心血管病高危患者预后可产生显著的不利影响。 因此,对于此类患者应采取较宽松的降糖治疗策略, 并根据其整体危险水平确定个体化的血糖目标值。 追求过低的血糖水平可能会显著增高低血糖事件的发生率而对患者预后产生不良影响。 糖尿病病史较短、年龄较轻、无明显靶器官损害以及一般健康状况较好的患者, 将血糖控制于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水平可能有助于降低高血糖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推荐将Hb A1c控制在6.5%~7.0%以下。 对于高龄、糖尿病病史较长、心血管整体危险水平较高、有严重低血糖事件史、预期寿命较短以及并存多种疾病的患者,应慎重对待低于7.0%的Hb A1c目标值,宜采取相对宽松的降糖治疗策略。

作者随机选择我院近年来收治的具有可比性的120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给予冠心病常规治疗和皮下注射胰岛素降糖治疗措施,观察组患者给予降血脂、 降血压、降血糖和抗血小板治疗措施,对照组60例患者中,显效30例,有效21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85.0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观察组60例患者中,显效37例,有效2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67%,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7%,两组患者疗效和总有效率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良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和抗血小板治疗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疗效优于冠心病常规治疗和胰岛素降糖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差异,说明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和抗血小板的个体化治疗措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并比较冠心病常规治疗和胰岛素降糖治疗与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和抗血小板治疗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效果之间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方法 随机选择该院近年来收治的具有可比性的120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给予冠心病常规治疗和皮下注射胰岛素降糖治疗措施,观察组患者给予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和抗血小板治疗措施,以给定标准判定疗效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两种治疗方法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对照组60例患者中,显效30例,有效21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85.0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观察组60例患者中,显效37例,有效2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67%,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7%,假设检验表明两组患者疗效和总有效率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良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和抗血小板治疗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疗效优于冠心病常规治疗和胰岛素降糖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差异,说明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和抗血小板的个体化治疗措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冠心病,糖尿病,常规治疗,胰岛素,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抗血小板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瑞舒伐他汀治疗糖尿病血脂异常的临床疗效及评价 下一篇:糖尿病合并社区获得性肺炎采用不同剂量氨溴索口服液治疗的临床效果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