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爱国诗「国庆颂」

关键词: 暗塞 欢噪 秋景 昙花

徐志摩爱国诗「国庆颂」(共14篇)

篇1:徐志摩爱国诗「国庆颂」

《天国的消息》

可爱的秋景!无声的落叶,

轻盈的,轻盈的,掉落在这小径,

竹篱内,隐约的,有小儿女的笑声;

呖呖的清音,缭绕著村舍的静谧,

仿佛是幽谷里的小鸟,欢噪著清晨,

驱散了昏夜的暗塞,开始无限光明。

霎那的欢迎,昙花似的涌现,

开豁了我的情绪,忘却了春恋,

人生的惶惑与悲哀,惆怅与短促——

在这稚子的欢笑声里,想见了天国!

晚霞泛滥著金色的枫林,

凉风吹拂著我孤独的身形;

我灵海里啸响著伟大的波涛,

应和更伟大的脉搏,更伟大的灵潮!

篇2:徐志摩爱国诗「国庆颂」

关着,锁上;赶明儿瓷花砖上堆灰!

别瞧这白石台阶儿光润,赶明儿,唉,

石缝里长草,石上松上青青的全是莓!

那廊下的青玉缸里养着鱼,真凤尾,

可还有谁给换水,谁给捞草,谁给喂?

要不了三五天准翻着白肚鼓着眼,

不浮着死,也就让冰分儿压一个扁!

顶可怜是那几个红嘴绿毛的鹦哥,

让娘娘教得顶乖,会跟着洞箫唱歌,

真娇养惯,喂食一迟,就叫人名儿骂,

现在,您叫去!

就剩空院子给您答话!

4 徐志摩诗集大全:《最后的那一天》

在春风不再回来的那一年,在枯枝不再青条的那一天,

那时间天空再没有光照,只黑蒙蒙的妖氛弥漫着

太阳,月亮,星光死去了的空间;

在一切标准推翻的那一天,在一切价值重估的那时间:

暴露在最后审判的威灵中一切的虚伪与虚荣与虚空:

赤裸裸的灵魂们匍匐在主的跟前;——

我爱,那时间你我再不必张皇,

更不须声诉,辨冤,再不必隐藏,——

你我的心,象一朵雪白的并蒂莲,

在爱的青梗上秀挺,欢欣,鲜妍,——

篇3:徐志摩爱国诗「国庆颂」

作为那个时代的名人,徐志摩在追求自身幸福生活的同时,也对民族命运有过深刻的思考。他与张幼仪的婚姻是那个时代的不幸,他与林徽因的淡淡情愫令人唏嘘,他与陆小曼的婚姻热烈而深情,却又坎坷多舛。2000年时徐志摩的故事被拍成连续剧《人间四月天》,来纪念这为杰出的诗人如梦如歌般的人生往事。

1897年初,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保宁坊的一户地主家,一个婴儿呱呱落地,取名徐章垿(留学英国时改名徐志摩)。父亲徐申如望子成龙,把他送到私塾和新式学堂,由老师们严格教导。由于天资聪颖,加上勤学好问,涉猎广泛,徐志摩很快就在同学中脱颖而出。1915年夏秋之间,他从杭州第一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徐志摩的第一次北京之行可谓来去匆匆,同年10月,他就回到家乡与第一任妻子张幼仪结婚。

中国历史上第一桩西式离婚案

1915年10月,徐志摩和14岁的张幼仪在父母的包办下结了婚,这段婚姻算是经济政治联姻。1916年秋,徐志摩继续北上,到天津的北洋大学(天津大学)的预科攻读法科。翌年,北洋大学法科并入北京大学,徐志摩也随之转入北大就读。与第一次进京时隔两年,1917年9月,徐志摩再次来到了北大上学。

1918夏天,徐志摩赴美国留学。留学之前,由妻兄张君劢介绍,徐志摩拜梁启超为老师,还举行了隆重的拜师大礼。1920年9月,他由美国来到英国留学。同年初秋,徐志摩在伦敦见到17岁的林徽因,一见钟情,与林徽因之间若即若离的淡淡情愫由此萌发。

1920年底,张幼仪出国与丈夫团聚,但此时的徐志摩正疯狂追求林徽因,不久张幼仪怀有身孕,徐志摩却要求她打胎,并提出离婚。传统的张幼仪坚决不同意,徐志摩一走了之,不知去向。1922年张幼仪在德国柏林生下了儿子彼得,当从医院回家后,一直杳无音信的徐志摩露面了——来找她签离婚协议。其时林徽因已经回国,徐志摩得知林徽因与梁思成在一起了,急着回国追求她。没有吵闹,没有纠缠,张幼仪在离婚协议上签了字,这是中国历史上依据《民法》的第一桩西式文明离婚案。

寻访小石虎胡同

怀着对心上人的美丽憧憬,1922年底徐志摩来到了北京。来到北京不久就在石虎胡同7号(今小石虎胡同33号)好春轩住下了,出任松坡图书馆第二馆的英文干事。

传说,胡同里原来有座古庙,庙前有座石雕小虎,胡同因此而得名。1965年整顿地名时易名为“小石虎胡同”。

小石虎胡同33号院上世纪60年代前为7号院。7号院在明代为延陵会馆,是江南举子进京科考居住学习的地方;清初,这里成为吴三桂之子吴应熊的府邸。康熙年间,这里成了右翼官房;雍正三年改为右翼宗学,据说曹雪芹曾在这里当过教师;后来梁启超在其东侧建松坡图书馆第二馆;上世纪90年代,成为了“西单民族大世界”。

小石虎胡同很好找,原来中友百货大楼(现在的汉光百货)的北侧短短的一截小巷子便是。来到这里,远远的便看见胡同南侧原本的西单民族大世界被整个用围挡包裹了起来,看起来是要改建,其中一家店正用喧闹的大喇叭奋力的进行最后的甩卖。正巧这家店外墙上,我找到了“小石虎胡同33号”的门牌。短短的一截胡同,很快便走到了尽头,在胡同的右侧一株巨大的古树和建筑物几乎融为了一体,这应该就是被称为“京都古枣第一株”的枣王吧,据说它已有600多年历史。

徐志摩匆匆回国,想追回心上人,可此时的林徽因与梁思成已经订婚,并且恋爱关系已相当稳固了。

有一个小故事,颇能说明志摩的执著与尴尬。梁启超是松坡图书馆的馆长。松坡图书馆有两处院子,一处在西单附近的石虎胡同7号,就是徐志摩住的地方,另一处在北海公园里的快雪堂。快雪堂是一处幽静高雅院落,星期天不对外开放,梁思成因关系特殊备有钥匙可以自由出入,便约了林徽因来此相聚。徐志摩找林徽因也会找到这儿。去的次数多了,自然引起梁思成的反感,梁便在门上贴一纸条,大书:Lovers want to be left alone.(情人不愿受干扰)。徐志摩见了,只得怏怏而去。

小石虎胡同 诗歌事业的新起点

在《希望的埋葬》一诗中,他写道:“希望,只如今……如今只剩些遗骸;可怜,我的心……却教我如何埋掩?……我收拾一筐的红叶,露凋秋伤的枫叶,铺盖在你新坟之上,——长眠着美丽的希望!”那凄美飘落的红叶是否也象征着他发现林徽因爱上梁思成之后,那完全破灭的希望呢?

1924年春,徐志摩在石虎胡同好春轩住处的墙上挂了个牌子,上书三个大字:“新月社”。新月社的前身,是徐志摩与朋友们两周一次的聚餐,大家饮酒赋诗,有时徐志摩还表演京剧和昆曲的唱段来助兴。

时间变换,沧海桑田,曾经的辉煌都已散去,现在的小石虎胡同33号已被商业的洪流所包围,被市井的喧阗所征服,不知这里的旧物是否还记得当初新月社的才子们翩翩的风度,飘逸的朗诵,是否还记得,徐志摩写下的那首诗,那首优美的《石虎胡同七号》:“我们的小园庭,有时淡描着依稀的梦景;雨过的苍茫与满庭荫绿,织成无声幽冥,小娃独坐在残兰的胸前,听隔院蚓鸣,一片化不尽的雨云,倦展在老槐树顶,掠檐前作圆形的舞旋,是蝙蝠,还是蜻蜓?……”

东松树胡同 与陆小曼热恋

徐志摩创立新月社后,还在东松树胡同创建了新月社俱乐部。俱乐部的成员有梁启超、林长民、胡适、林语堂等,以及一些崭露头角的年轻作家,如沈从文等。后来,徐志摩从石虎胡同搬到了东松树胡同,新月社与新月社俱乐部也就合二为一了。

在这里,徐志摩除了继续自己的文学事业外,还经历了一场惊世骇俗的恋情,与名媛陆小曼坠入了爱河。

陆小曼其父曾是日本名相伊藤博文的得意门生,回国后任赋税司长达20余年。1920年陆小曼与年轻有为的王赓将军结婚。陆小曼成为王将军夫人后,聪明漂亮加显赫的身世,成为北京上层社会交际花。王赓工作繁忙,这时王赓留学美国时的好友徐志摩悄悄地介入进来。

传统道德讲,徐志摩追求陆小曼,算是对结发妻子不忠,对朋友王赓不义。然而徐志摩向来是随兴而为、不拘绳墨。而且在当时风气初开的潮流中,他们还受到青年男女的怂恿、喝采,豪气干云地踏上“不思旧姻求新婚”的道路。

1926年农历7月7日,徐志摩和陆小曼举办了婚礼。有意思的是他俩执意请梁启超证婚,梁启超说必须让他在婚礼上行训斥礼,徐志摩应允。大庭广众之下梁启超骂道:“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以后务要痛改前非,重作新人。”盛典举罢,徐志摩与陆小曼南下定居上海。此后,徐志摩曾在上海和南京的一些大学里担任教授,还办起了《新月》月刊,成为新月派的灵魂人物。其间,他曾再次来到英国剑桥,在回国途中,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作——《再别康桥》。

婚后,两人曾有过一段神仙般的日子,但他们的合欢未能长久。陆小曼生活挥霍无度,使徐志摩入不敷出。应老友胡适之邀,徐志摩在北大兼教,赚些外快贴补家用。1931年初,由于“上海生活于我确实不相宜,再兼北方朋友多,加以再三的敦促”,徐志摩回到了北京,陆小曼则不愿随徐志摩前往北京。这期间,两人开始两地分居的生活。

篇4:徐志摩唯美现代诗

徐志摩(18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浙江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

《我等候你》

我等候你。

我望着户外的昏黄

如同望着将来,

我的心震盲了我的听。

你怎还不来? 希望

在每一秒钟上允许开花

我守候着你的步履,

你的笑语,你的脸,

你的柔软的发丝,

守候着你的一切;

希望在每一秒钟上

枯死──你在哪里?

我要你,要得我心里生痛,

我要你火焰似的笑,

要你灵活的腰身,

你的发上眼角的飞星;

我陷落在迷醉的氛围中,

像一座岛,

在蟒绿的海涛间,不自主的在浮沉……

喔,我迫切的想望

你的来临,想望

那一朵神奇的优昙

开上时间的顶尖!

你为什么不来,忍心的!

你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

你这不来于我是致命的一击,

打死我生命中乍放的阳春,

教坚实如矿里的铁的黑暗,

压迫我的思想与呼吸;

打死可怜的希冀的嫩芽,

把我,囚犯似的,交付给

妒与愁苦,生的羞惭

与绝望的惨酷。

这也许是痴。竟许是痴。

我信我确然是痴;

但我不能转拨一支已然定向的舵,

万方的风息都不容许我犹豫──

我不能回头,运命驱策着我!

我也知道这多半是走向

毁灭的路,但

为了你,为了你,

我什么都甘愿;

这不仅我的热情,

我的仅有理性亦如此说。

痴!想磔碎一个生命的纤微

为要感动一个女人的心!

想博得的,能博得的,至多是

她的一滴泪,

她的一声漠然的冷笑;

但我也甘愿,即使

我粉身的消息传到

她心里,如同传给

一块顽石,她把我看作

一只地穴里的鼠,一条虫,

我还是甘愿!

痴到了真,是无条件的,

上帝也无法调回一个

痴定了的心如同一个将军

有时调回已上死线的士兵。

枉然,一切都是枉然,

你的不来是不容否认的实在,

虽则我心里烧着泼旺的火,

饥渴着你的一切,

你的`发,你的笑,你的手脚;

任何的痴想与祈祷

不能缩短一小寸

你我间的距离!

户外的昏黄已然

凝聚成夜的乌黑,

树枝上挂着冰雪,

鸟雀们典去了它们的啁啾,

沉默是这一致穿孝的宇宙。

钟上的针不断的比着

玄妙的手势,像是指点,

像是同情,像的嘲讽,

每一次到点的打动,我听来是

我自己的心的

活埋的丧钟。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徐志摩诗歌《我有一个恋爱》赏析

2.徐志摩和陆小曼婚礼上的证婚词

3.徐志摩经典诗歌全集

4.徐志摩诗歌的创作特色

5.徐志摩《罗曼罗兰》阅读答案

6.徐志摩个人评价

7.中秋节感想散文-徐志摩

8.徐志摩《吸烟与文化(牛津)》赏析

9.徐志摩《月下雷峰影片》赏析

篇5:徐志摩诗《生活》赏析

阴沉,黑暗,毒蛇似的蜿蜒,生活逼成了一条甬道: 一度陷入,你只可向前,手扪索着冷壁的粘潮,在妖魔的脏腑内挣扎,头顶不见一线的天光 这魂魄,在恐怖的压迫下,除了消灭更有什么愿望?

********************************************************************************* 五月二十九日

①写于1928年5月29日,初载1929年5月10日《新月》 月刊第2卷和3号,署名志摩,后收入诗集《猛虎集》。

********************************************************************************* 诗评: 好的诗都是用真诚和生命写就的。古今中外很多成功的文学作品表现的是悲剧性的,或苦难的人生经历或感受;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的美不仅是作家艰苦劳动的结果,也 是以作者在生活中的坎坷、甚至牺牲为代价的。《生活》可以说是这样的作品。

《生活》是一曲“行路难”。

“阴沉,黑暗,毒蛇似的蜿蜒/生活逼成了一条甬道。”诗人在全诗一开始便以蓄 愤已久的态度点题“生活”。作者避免了形象化的直观性的话语,直接采用感情色彩非 常明显而强烈的形容词对“生活”的特征进行揭示,足见诗人对“生活”的不满甚至仇 恨。社会本来应该为每个人提供自由发展的广阔舞台,现在却被剥夺了各种美好的方面,简化成也就是丑化为“一条甬道”。不仅狭窄,而且阴沉、黑暗,一点光明和希望都没 有,更甚者是它还象“毒蛇似的蜿蜒”曲折、险恶、恐惧。

然而更可悲的是人无法逃避这种“生活”。生活总是个人的具体经历,人只要活着,就必须过“生活”;现在“生活”成了“一条甬道”,人便无可选择地被扶持在这条绝 望线中经受痛苦绝望的煎熬:“一度陷入,你只可向前”,“前方”是什么呢?诗人写 道:“手扪着冷壁的粘潮/在妖魔的脏腑内挣扎/头顶不见一线的天光”,这几句诗仍 然扣着“生活逼成了一条甬道”这一总的意象,但是却把“甬道”中的感受具体化了。在这条甬道中没有温情、正直、关怀,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扶壁而行,感受到的是 冷壁和冷壁上的粘潮;这里没有空气,没有出路,没有自主的权利,象在妖魔的脏腑内 令人窒息,并有时刻被妖魔消化掉的危险;这里没有光明,一切丑恶在这里滋生、繁衍,美好和生命与黑暗无缘,而丑恶总是与黑暗结伴而行。对人的摧残,身体上的重荷与艰 难还是其次的,气氛的恐怖以及信仰的毁灭、前途的绝望可以轻而易举地摧毁人的精神; 最后两句诗正揭示了这种痛苦的人生经验:“这魂魄,在恐怖的压迫下/除了消灭更有 什么愿望?”

这首诗很短,却极富有感染力;这种感染力得以实现与诗人选择了一个恰到好处的 抒情视角有直接关系。在本诗中,诗人把“生活”比喻成“甬道”,然后以这一意象为 出发点,把各种丰富的人生经验浓缩为各种生动的艺术形象,“陷入”——“挣扎”: ——“消灭”揭示着主体不断的努力;而“毒蛇”、“冷壁”、“妖魔”、“天光”等 等意象则是具体揭示“甬道”的特征,这些意象独立看并无更深的意义,但在“生活” 如“甬道”这一大背景下组合起来,强化了“生活”的否定性性质。诗虽小,却如七宝 楼台,层层叠叠,构成一个完整的精美的艺术世界。

我们应该突破语义层,走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去和痛苦的诗人心心相印。面对生活的种种丑恶与黑暗,诗人拒绝了同流合污,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在其中挣扎; 挣扎就是抗争,挣扎需要力量和勇气,而面对强大的不讲完善与美的对手的挣扎命中注 定是要失败的,因此,这种挣扎除了需要与对手抗争的力量和勇气之外,还必须面对来 自自己精神世界的对前途的绝望的挑战;这正如深夜在长河中行船,要想战胜各种激流 险滩,首要的是航行者心中要有一片光明和期待。这首诗正是诗人直面惨淡的人生时对 经验世界与人生的反省,是对生活真谛的追问。然而诗人自我追问的结论却是不仅对世 界,而且对自己既定追求的绝望,这样产生影响的不是发现了世界的丑恶,而是发现了 自己生活的无意义,于是诗人在最后才说:“这魂魄,在恐怖的压迫下/除了消灭更有 什么愿望?”最可悲的就是这样的结局:个人主动放弃生活。放弃的痛苦当然从反面却 证着对生活的热烈期待,但这种对生活的最热烈的挚爱却导致对生活的根本否定,生命 的逻辑真是不可思议。对这种生活态度的最好剖析还是诗人自己的话:“人的最大悲剧 是设想一个虚无的境界来谬骗你自己:骗不到底的时候,你就得忍受幻灭的莫大痛苦。”(《自剖》)这首诗的好处不在于对社会的批判;作为心灵的艺术,其感人之处在于它 昭示了生命的艰难、选择的艰难。

篇6:徐志摩现代诗全集

那我,那我,……

你也不用管,迟早有那一天;

你愿意记着我,就记着我,

要不然趁早忘了这世界上

有我,省得想起时空着恼,

只当是一个梦,一个幻想;

只当是前天我们见的残红,

怯怜怜的在风前抖擞,一瓣,

两瓣,落地,叫人踩,变泥……

唉,叫人踩,

变泥——变了泥倒干净,

这半死不活的才叫是受罪,

看着寒伧,累赘,叫人白眼——

天呀!你何苦来,你何苦来……

我可忘不了你,

那一天你来,

就比如黑暗的前途见了光彩,

你是我的先生,我爱,我的恩人,

你教给我什么是生命,什么是爱,

你惊醒我的昏迷,偿还我的天真。

没有你我哪知道天是高,草是青?

你摸摸我的心,它这下跳得多快;

再摸我的脸,烧得多焦,亏这夜黑

看不见;爱,我气都喘不过来了,

别亲我了;我受不住这烈火似的活,

这阵子我的灵魂就象是火砖上的

熟铁,在爱的槌子下,砸,砸,火花

四散的飞洒……我晕了,抱着我,

爱,就让我在这儿清静的园内,

闭着眼,死在你的胸前,多美!

头顶白树上的风声,沙沙的,

算是我的丧歌,这一阵清风,

橄榄林里吹来的,带着石榴花香,

就带了我的灵魂走,还有那萤火,

多情的殷勤的萤火,有他们照路,

我到了那三环洞的桥上再停步,

听你在这儿抱着我半暖的身体,

悲声的叫我,亲我,摇我,咂我,……

我就微笑的再跟着清风走,

随他领着我,天堂,地狱,哪儿都成,

反正丢了这可厌的人生,实现这死

在爱里,这爱中心的死,不强如

五百次的投生?……自私,我知道,

可我也管不着……你伴着我死?

什么,不成双就不是完全的“爱死”,

要飞升也得两对翅膀儿打伙,

进了天堂还不一样的要照顾,

我少不了你,你也不能没有我;

要是地狱,我单身去你更不放心,

你说地狱不定比这世界文明

(虽则我不信,)象我这娇嫩的花朵,

难保不再遭风暴,不叫雨打,

那时候我喊你,你也听不分明,——

那不是求解脱反投进了泥坑,

倒叫冷眼的鬼串通了冷心的人,

笑我的命运,笑你懦怯的粗心?

这话也有理,那叫我怎么办呢?

活着难,太难就死也不得自由,

我又不愿你为我牺牲你的前程……

唉!

你说还是活着等,等那一天!

有那一天吗?

——你在,就是我的信心;

可是天亮你就得走,你真的忍心

丢了我走?我又不能留你,这是命;

但这花,没阳光晒,没甘露浸,

不死也不免瓣尖儿焦萎,多可怜!

你不能忘我,

爱,除了在你的心里,

我再没有命;是,我听你的话,我等,

等铁树儿开花我也得耐心等;

爱,你永远是我头顶的一颗明星:

要是不幸死了,我就变一个萤火,

在这园里,挨着草根,暗沉沉的飞,

黄昏飞到半夜,半夜飞到天明,

只愿天空不生云,我望得见天

天上那颗不变的大星,那是你,

但愿你为我多放光明,隔着夜,

隔着天,通着恋爱的灵犀一点……

5、《我有一个恋爱》

我有一个恋爱——

我爱天上的明星;

我爱它们的晶莹:

人间没有这异样的神明。

在冷峭的暮冬的黄昏,

在寂寞的灰色的清晨,

在海上,在风雨后的山顶——

永远有一颗,万颗的明星!

山涧边小草花的知心,

高楼上小孩童的欢欣,

旅行人的灯亮与南针——

万万里外闪烁的精灵!

我有一个破碎的魂灵,

像一堆破碎的水晶,

散布在荒野的枯草里——

饱啜你一瞬瞬的殷勤。

人生的冰激与柔情,

我也曾尝味,我也曾容忍;

有时阶砌下蟋蟀的秋吟,

引起我心伤,逼迫我泪零。

我袒露我的坦白的胸襟,

献爱与一天的明星:

任凭人生是幻是真,

地球存在或是消泯——

太空中永远有不昧的明星!

篇7:徐志摩爱国诗「国庆颂」

关键词:翻译规范;汉诗英译;徐志摩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6-0091-02

引言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新月派的代表诗人,同时他也是一位翻译家。在徐志摩短暂的一生中,他一共翻译了80余首诗歌,他既提出过一些独特的译诗理论。在其译诗作品中,有一些在视觉和听觉上都取得了良好效果。尽管徐志摩的诗歌成就享誉极高,他的翻译实践却一直饱受争议。

以译入语语言、文化为指向的翻译理论为重新研究徐氏的翻译奠定了理论和方法论基础。本文将从图里规范理论中初始规范和操作规范两个角度探索和解释徐志摩的翻译实践。

二、描写翻译学与规范理论

Holmes提出描述翻译学1这个术语后,以色列学者图里于 1995 年发表了专著《描写翻译学及其他》则进一步详述了描写翻译理论。他从行为理论指出在社会交际层面中,译者行为会受到目的语社会、文化和语言等规范的限制

图里一直强调所述规范在宏观社会文化约束层面,认为不需要界定规范行为与具体在语言层面的规范形式;他认为语言形式存在规范,但同时还有其他潜在影响因素。

(一)初始规范。

译者在源语和目的语规范之间做出的基本选择称为初始规范。如果译者偏向于源语规范,则为充分性;如偏向遵守目的语规范,则为可接受性。但这种划分只是从整体倾向性而言;若无法确切从宏观层面进行,也可从微观层面进行解释。

(二)操作规范。

操作规范是在文本结构和语言层次上的规范,也直接指导译者翻译决策。从某种程度上,操作规范即是图里提出的语言形式上的规范。其中包括两方面:母体规范和篇章——语言规范。

三、操作规范在徐志摩译诗中的体现

图里将操作规范定义为实际翻译过程中影响译者抉择的准则。他将操作规范又细分为母体规范和篇章语言规范。接下来将分别从这两个操作规范对徐志摩在译诗实践中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进行分析。

(一)初始规范在徐志摩译诗中的体现。

观察徐志摩的译作,可以发现,他总是以其独特的形式翻译并介绍西方诗歌给中国的读者。徐志摩翻译了哈代的诗《火车上的懦夫》,这首诗的格律基本上是抑扬格四音步的,但抑抑扬格也打破了其中一些诗句。为了保持中文传统的韵律,他适当地做了增减,以保留原诗的韵律。

Faint heart In Railway Train

At nine in the morning there passed a church,

At ten there passed me by the sea,

At twelve a town of smoke and smirch,

At two a forest of oak and birch,

And then, on a platform, she:

A radiant stranger, who saw not me.

I queried,“Get out to her do I dare?”

But I kept my seat in my search for a plea,

And the wheels moved on. O could it but be

That I had alighted there

徐译:

在火车中的一次心软

在清朝时过一座教堂,

再过去望见海滨的黄沙,

正午过一处烟黑的村庄,

下午过一座森林,黑橡与赤杨,

最后瞥见了在月台上的她:

她不曾见过我,这光艳的妙影。

我自问,“你敢在此下车,为她?”

但我坐在车厢里踌躇未定,

车轮已经离站开行。顽冥!

假如你曾经下车,为她!

可以看出,他极力将西方诗歌的音韵格律介绍给中国的读者,他试图通过对不同格式的诗歌进行翻译,尽力保证译作符合国内读者的阅读思维和习惯,因此徐的译诗实践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更具接受性。

(二)母体规范:增译、删减和改译。

通过比较分析源文本和徐志摩的译本,可以发现他没有遵守原文的组织,他在实践过程主要采取了增译、删减和改译。他翻译哈代的I Look into My Glass可以看出他使用了以上翻译策略。

I Look into My Glass

I look into my glass,

And view my wasting skin,

And say,“Would God it came to pass

My heart had shrunk as thin!”

For then,I,undistrest

By hearts grown cold to me,

Could lonely wait my endless rest

With equanimity.

But Time,to make me grieve,

Part steals,lets part abide;

And shakes this fragile frame at eve

With throbbings of noontide.

徐译:

窥镜

我向着镜里端详,思忖,

镜里反映出我消瘦的身影,

我说,“但愿仰上帝的慈恩,

使我的心,变成一般的瘦损!”

因为枯萎了的心,不再感受,

人们渐次疏淡我的寒冰,

我自此可以化石似的镇静,

孤独地,静待最后扥安宁。

但只不仁善的,磨难我的光阴,

消耗了我的身,却留着我的心;

鼓动着午潮般的脉搏与血运,

在昏夜里狂撼我消瘦了的身形。

这首诗中,“look into”是一个动词短语,其字面意思是“看镜子里的自己”。在徐的译本中,他将“look into”译成“窥”,第一行的“look into”被翻译成“端详”、“思忖”。他将“waste skin”译成“消瘦的身影”,将“fragile frame”译成“脉搏与血运”,这是改译。至于增译,在译本第二行的“反映出”,第六行的“寒冰”,第七行的“可以化石似的”等都有体现。

(三)篇章语言规范。

在徐志摩的诗歌翻译中,他特意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来偏离源文本的韵律和汉语诗歌的韵律,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以徐志摩翻译Maurice Thompson’s Atalanta’s Race 一诗为例。

When spring is old,and dewy winds

Blow from the south,with odors sweet,

I see my love, in shadowy groves,

Speed down dark aisles on shining feet.

徐译:

芳春之莫兮,薰风宛自南,

南风一何醇,中有花香涵,

春林甚凉爽,矫然现仙嫱,

云驰下暗廊,双足露奇芒。

在他的译本中,他利用语言节奏来显示诗歌外在节奏,他的许多译诗节奏鲜明,具有音乐般的旋律。这个译本中的“熏风”,“何醇”,“花香涵”,“矫然”和“仙嫱”等新词都通过调动人的感官,使人脑中产生丰满的画面从而使诗歌律动起来。

他还靠内在感情的流动来体现诗歌的内在节奏。下面以徐志摩翻译英国诗人华兹华斯的 Lucy Gray 为例。

原作:

You yet may spy the fawn at play,

The hate upon the green;

But the sweet face of Lucy Gray

Will never more be seen

徐译:

精灵的雏康嬉嬉茸茸,

玲珑的野兔逐逐椽椽

可怜露水儿的香踪

已经断绝了尘缘。2

首先在选词上,原作“fawn" "hare”前没有定语修饰,徐志摩将其处理为“雏糜”“野兔”,这样的翻译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一字顿或四字顿的结构,可见译者采用增词法使译文更具张力。同时,作者赋予“Lucy Gray”生命的律动,将“fawn”和“bare”这两种动物拟人化。

四、小结

图里的描写规范理论为重新研究徐氏的翻译奠定了理论和方法论基础。它将历史和社会的变化性考虑其中,认为这些可能参与翻译过程,使读者更为客观地了解徐志摩的翻译。运用图里的描写规范理论分析徐志摩的译诗作品,可以看出他对源文本的选择及翻译策略的采用都是以理解和满足目标文化和目标读者为出发点的。

然而,本文的分析还存在以下不足。首先,“规范”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它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在徐的翻译生涯中,规范有一定改变,徐应该对这些变化作出回应。由于资料的缺乏,只能对他的翻译活动作为一个整体的分析和讨论。其次,图里的规范理论是一个整体,他的理论和规范准则密切相关。但为了方便讨论,笔者分析徐的翻译是在他的规范下几个准则分别进行讨论,给人以理论分离的感觉,并不有利于整体把握图里的理论。

注释:

1.Holmes 在《翻译学的名与实》(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一书提出翻译研究包括纯翻译理论研究和应用理论研究。

2.徐志摩著,晨光编《徐志摩译诗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8页。

参考文献:

[1]Munday, Jeremy.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1.

[2]Toury Gideon. Descriptive Translational Studies and Beyond[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3]]Holmes, James. 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 Amsterdam: Rodopi, 1972.

[4]韩石山.徐志摩传,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0.

[5]王蕾.诗人兼译者:徐志摩译哈代诗歌,文教资料,2008(29).

[6]徐志摩.《徐志摩译诗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

[7]郑夏兰. 徐志摩译诗音乐美解读[D].中南大学,2010.

篇8:徐志摩《偶然》的诗赏析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徐志摩的这首《偶然》小诗语言清新明快,富有韵律,读来朗朗上口,让人回味无穷。短短几行字把“偶然”这样一个极为抽象的时间副词,使之形象化,置入象征性的结构,充满情趣哲理,意溢于言外 。诗史上,一部洋洋洒洒上千行长诗可以随似水流年埋没于无情的历史沉积中,而某些玲珑之短诗,却能够经历史年代之久而独放异彩。我想本诗就是其中经典之一。

这首《偶然》小诗,写的唯美富有情趣,其中用到了很多比喻,对比的修辞。此外,作者还运用了很多意象,全诗整体读来就如同一幅唯美的画面展现在读者眼前,让人流连,让人深思。例如:“我是天空中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波心”,“相遇在海上”,云,水波,海上等意象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时光匆匆,万事万物在不断的运动变化的自然常态,表达了作者对人世间时光易逝,物是人非的感慨。人生中偶然的邂逅是美好的,但美好的东西总是那么短暂,生命中有许许多多的变数,也许只一个转身的离去,就已经错过一辈子了!大多数人都是人生旅途中擦肩而过的匆匆过客。徐志摩早期在剑桥大学邂逅了才女林徽英,两人经历一段唯美的爱情,但好景不长,林徽英之后嫁给了梁思成,徐志摩找到了陆小曼。徐志摩一直眷恋着这份感情,在他的许多诗中都流露出对林徽英的爱慕、留恋。正所谓的“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曾经,初相遇是怎样的一种情怀?每个人都有着一种初遇情结,真的就象一杯清水一样清纯透明,初见后的`分手,有如曾经挥手的云彩,也似轻轻告别的康桥??这恰是人生最好的写照。

此外,此诗在格律上也可以看出徐志摩的功力与匠意。全诗两节,上下节格律对称。每一节的第一句,第二句,第五句都是用三个音步组成。如:“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壳”每节的第三、第四句则都是两音步构成,如:“你不必讶异”,“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音步的安排处理上显然严谨中不乏洒脱,较长的音步与较短的音步相间,读起来纡徐从容、委婉顿挫而朗朗上口。

就此诗说,首先,诗题与文本之间就蕴蓄着一定的张力。“偶然”是一个完全抽象化的时间副词,在这个标题下写什么内容,应当说是自由随意的,而作者在这抽象的标题下,写的是两件比较实在的事情,一是天空里的云偶尔投影在水里的波心,二是“你”、 “我”(都是象征性的意象)相逢在海上。如果我们用“我和你”,“相遇”之类的作标题,虽然未尝不可,但诗味当是相去甚远的。若用“我和你”、“相遇”之类谁都能从诗歌中概括出来的相当实际的词作标题,这抽象和具象之间的张力,自然就荡然无存了。

再次,诗歌文本内部的张力结构则更多。“你/我”就是一对“二项对立”,或是“偶尔投影在波心,”或是“相遇在海上,”都是人生旅途中擦肩而过的匆匆过客;“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都以“二元对立”式的情感态度,及语义上的“矛盾修辞法”而呈现出充足的“张力”。尤其是“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一句诗,则我以为把它推崇为“新批评”所称许的最适合于“张力”分析的经典诗句也不为过。“你”、“我”因各有自己的方向在茫茫人海中偶然相遇,交会着放出光芒,但却擦肩而过,各奔自己的方向。两个完全相异、背道而驰的意向――“你有你的”和“我有我的”恰恰统一、包孕在同一个句子里,归结在同样的字眼――“方向”上。 作为给读者以强烈的“浪漫主义诗人”印象的徐志摩,这首诗歌的象征性――既有总体象征,又有局部性意象象征――也许格外值得注意。这首诗歌的总体象征是与前面我们所分析的“诗题”与“文本”间的张力结构相一致的。在“偶然”这样一个可以化生众多具象的标题下,“云――水”,“你――我”、“黑夜的海”、“互放的光亮”等意象及意象与意象之间的关系构成,都可以因为读者个人情感阅历的差异及体验强度的深浅而进行不同的理解或组构。这正是“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易系辞》)的“象征”之以少喻多、以小喻大、以个别喻一般的妙用。或人世遭际挫折,或情感阴差阳错,或追悔莫及、痛苦有加,或无奈苦笑,怅然若失……人生,必然会有这样一些“偶然”的“相逢”和“交会”。而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必将成为永难忘怀的记忆而长伴人生。

徐志摩这首《偶然》,很可能仅仅是一首情诗,是写给一位偶然相爱一场而后又天各一方的情人的。不过,这首诗的意象已超越了它自身。我们完全可以把此诗看作是人生的感叹曲。人生的路途上,有着多少偶然的交会,又有多少美好的东西,仅仅是偶然的交会,永不重复。无论是缠绵的亲情,还是动人

的友谊,无论是伟大的母爱,还是纯真的童心,无论是大街上会心的一笑,还是旅途中倾心的三言两语,都往往是昙花一现,了无踪影。那些消逝了的美,那些消逝的爱,又有多少能够重新降临。时间的魔鬼带走了一切。对于天空中的云影偶尔闪现在波心,实在是“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更何况在人生茫茫无边的大海上,心与心之间有时即使跋涉无穷的时日,也无法到达彼岸。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的方向,我们偶然地相遇,又将匆匆地分别,永无再见的希望。那些相遇时互放的“光亮”,那些相遇时互相倾注的情意,“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诗人领悟到了人生中许多“美”与“爱”的消逝,书写了一种人生的失落感。这就是这首诗深含的人生奥秘与意蕴。

篇9:徐志摩诗:金色的光痕

(硖石土白)

得罪那,问声点看,

我要来求见徐家格位太太,有点事体……

认真则,格位就是太太,真是老太婆哩,

眼睛赤花,连太太都勿认得哩!

是欧,太太,今朝特为打乡下来欧,

乌青青就出门;田里西北风度来野欧,是欧,

太太,为点事体要来求求太太呀!

太太,我拉埭上,东横头,有个老阿太,

姓李,亲丁末……老早死完哩,伊拉格大官官,——

李三官,起先到街上来做长年欧,——早几年

成了弱病,田末卖掉,病末始终勿曾好;

格位李家阿太老年格运气真勿好,全靠

场头上东帮帮,西讨讨,吃一口白饭,

每年只有一件绝薄欧棉祆靠过冬欧,

上个月听得话李家阿太流火病发,

前夜子西北风起,我野冻得瑟瑟叫抖,

我心里想李家阿太勿晓得哪介哩。

昨日子我一早走到伊屋里,真是罪过!

老阿太已经去哩,冷冰冰欧滚在稻草里,

野勿晓得几时脱气欧,野呒不人晓得!

我野呒不法子,只好去喊拢几个人来,

有人话是饿煞欧,有人话是冻煞欧,

我看一半是老病,西北风野作兴有点欧——

为此我到街上来,善堂里格位老爷

本里一具棺材,我乘便来求求太太,

做做好事,我晓得太太是顶善心欧,

顶好有旧衣裳本格件吧,我还想去

买一刀锭箔;我自己屋里野是滑白欧,

我只有五升米烧顿饭本两个帮忙欧吃,

伊拉抬了材,外加收作,饭总要吃一顿欧!

太太是勿是?……暖,是欧!暖,是欧!

喔唷,太太认真好来,真体恤我拉穷人……

格套衣裳正好……喔唷,害太太还要

难为洋钿……喔唷,喔唷……我只得

朝太太磕一个响头,代故世欧谢谢!

喔唷,那末真真多谢,真欧,太太……

(附)

最初发表时的序言:

这几天冷了,我们祠堂门前的那条小港里也浮著薄冰,今天下午想望久了的雪也开始下了,方才有几位友人在这喝酒,虽则眼前的山景还不曾著色,也算是「赏雪」了,白炉里的白媒也烧旺了,屋子里暖融融的自然的有了一种雪天特有的风味。

我在窗口望著半掩在烟雾里山林,只盼这「祥瑞的」雪花:

「Lazily and incessantly floating down and down:

Silently sifting and veiling road,roaf and railing;

Hiding difference,making unevenness even,

Into angles and crevices softly drifting and lailing.」

Making unevenness even!

可爱的白雪,你能填平地面上的不平,但人间的不平呢?我忽然想起我娘告诉我的一件事,连带的引起了异常的感想。汤麦士哈代吹了一辈子厌世的悲调;但是一只冬雀的狂喜的狂歌,在一个大冷天的最凄凉的境地里,竟使这位厌恶的.诗翁也有一次怀疑他自己的厌世观,也有一次疑问这绝望的前途也许还闪耀著一点救度的光明。悲观是时代的时髦;怀疑是知识阶级的护照。我们宁可把人类看作一堆自私的肉欲,把人道贬入兽道,把宇宙看作一团的黑气,把天良与德性认做作伪与梦呓,把高尚的精神析成心理分析的动机……

我也是不很敢相信牧师与塾师与「主张精神生活的哲学家」的劝世谈的一个:即使人生的日子里,不是整天的下雨,这样的愁云与惨雾,伦敦的冬天似的,至少告诫我们出门时还是带上雨具的妥当。但我却也相信这愁云与惨雾并不是永久有散开的日子,温暖的阳光也不是永远辞别了人间;真的,也许就在大雨泻的时候,你要是有耐心站在广场上望时,西边的云掣里出已经分明的透露著金色的光痕了!下面一首诗里的实事,有人看来也许便是一条金色的光痕??除了血色的一堆自私的肉欲,人们并不是没有更高尚的元素了!

序言后原还有一段诗

来了一个妇人,一个乡里来的妇人,

穿著一件粗布棉袄,一头紫棉绸的裙,

一双发肿的脚,一头花白的头发,

慢慢地走上了我们前厅的石阶;

手扶著一扇堂窗,她抬起她的头,

望著厅堂上的陈设,颤动著她的牙齿脱尽了的口。

篇10:用徐志摩的诗取名

【徐志摩经典诗句取名注意事项

一、姓氏与名字的搭配不能太突兀

一个好的名字,则是一个浑然天成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姓氏与名字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无论是从音律、读音、平仄起伏等等各方面来看都是非常和谐的,而不是单独分开的,所以在根据徐志摩的经典诗句来取名字的时候也要考虑名字与姓氏是否搭配,组合起来是否足够连贯。

二、忌寓意不好

在给孩子取名字的时候父母总是会考虑到要给孩子取一个寓意好的`名字,就如同诗人在创作诗词的时候,处在一种什么样的环境当中,感受如何,心情如何,就会给整首诗奠定一个整体的基调,寓意便是名字的基调,只有定好基调了,整首诗才有灵魂,同样的,只有寓意足够好,名字才会有灵魂。

三、忌用字不佳

无论是古体诗还是近体诗,诗人在用字上面都是十分讲究的,是花费了一番功夫来考量和琢磨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不是无意思的存在,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整首诗的精华所在,这也体现了诗人创作的艰辛,所以在根据徐志摩的经典诗句来取名字的时候也要仔细考虑用字,忌用字不佳。

【徐志摩经典诗句取名寓意美好】

1、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得名——(水莲)

莲:意为莲花,草本水生植物。

美好寓意:如莲花一般高洁、亭亭玉立。“水莲”为“水木”组合,“水”生“木”,木旺。智慧,聪明好学、足智多谋、刚柔相济。

2、此去清风白日,自由道风景好。

得名——(清风)

清:原义是指流水的清澈见底,后来也指其他东西的纯净透明。

美好寓意:清风明月一般,正直、果敢。“清风”为“水水”组合,两“水”比和,水旺。有智谋,有才华,做事都能经过仔细考虑,观察力强。

3、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得名——(榆虹)

虹:雨后天空出现的弧形彩晕。

美好寓意:色彩斑斓,美丽无比。“榆虹”为“木火”组合,“木”生“火”,火旺。这种组合的人富有仁慈心,外表乐观,待人诚恳,交友甚广,做事有计划。

4、我像一个拾荒者,悄悄收藏起时光的底片。

得名——(时欣)

欣:本义为喜悦。在人名中引申为快乐、美好、繁荣、成长等含义。

美好寓意:在生活里遇见最美好的自己。“时”字的主五行为“火”,“欣”字的主五行为“木”,热情好礼、善交朋友、口才佳、人缘好。

5、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遇到你。

得名——(年华)

华:本意为花、荣华和光耀的意思。在人名中引申为富贵和显耀的生活。

美好寓意:把握年华,韶光易逝。“年”字的主五行为“火”,“华”字的主五行为“木”,善良博爱、温文尔雅、气宇轩昂。

6、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得名——(星辉)

辉:本义为光,光辉。在人名中引申为光明、光彩、辉煌等含义。

美好寓意:如星星般璀璨,过辉煌的人生。“星”“辉”两字的主五行都为“火”,这种组合的人外表乐观而豪爽,人缘很好,意志坚定。

7、夜里黑暗覆盖着左手,左手覆盖着右手。

得名——(左夜)

夜:由天黑到天明的一段时间,跟“昼”、“日”相对。

美好寓意:穿过黑夜,才能够到达黎明。“左夜”为“金水”组合,“金”生“水”,水旺。这种组合的人有智谋,富有决断力和执行力,领导力强。

8、我们一路走一路被辜负,一路点燃希望一路寻找答案。

得名——(燃希)

希:盼望,期望。

篇11:徐志摩爱国诗「国庆颂」

偶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1.“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用的修辞方法是___________。诗中的“你”指的.是________。

2.第二节说“你有你的,我有我的”,这里的“你的”“我的”指__________,而它又比喻__________。

3.全诗运用了__________手法,它揭示了一条人生的哲理,这条哲理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

4.“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诗人要对方“记得”和“忘掉”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比喻 大海 ……

篇12:海颂爱国诗歌

遥望大海

你是那么的深遽

令人向往

有多少儿女为你驻足留恋

热忱欢唱

你是上天的恩宠

这朝阳的光辉

是你金色的绸绫

这满天的.星辰

为你披上圣洁的霞光

以山为骨,以水为魂

汇万溪之涓,与日月为邻

那朦朦的晨雾

是你轻柔的纱帐

那斑斓的彩虹

是你通往天际的桥梁

我踏沙而来

沙滩在阳光下泛白

心灵,如海水般清澈湛蓝

任海风拂过,轻轻拂过

灵魂,随海风跃动

你闻讯而至

潮起,击打着海岸

音韵铿锵

潮落,泛起朵朵涟漪

汹涌浩荡

这是大自然最壮丽的乐章

似千军在奔腾

万马在嘶鸣

你看,那滔滔的潮水

蜂拥而至,激情澎湃

勇者,在嬉浪

畏者,在彷徨

来吧,朋友

这是强者的游戏

褪掉你的伪装

任尔等高低胖瘦

男女尊卑

在大海一隅

渺小成一般模样

把理想之舟放置于海面

让它随波起伏荡漾

起程吧,梦在远方

哪怕暗礁与恶浪

何惧前路茫茫

撑起理想的风帆,我要远航

岁月,在轮回里呼啸沧桑

人生的海洋

难免潮落潮涨

埋葬了多少浮沉旧事

看罢了几度时代变迁

斗转星移,浮沉更替

篇13:爱国诗歌《中华颂》

让我这一腔浓墨,

赋上一曲豪歌吧!

几代人想要抓住的火种。

都在今朝,

化为龙腾万里,

迎接奥运。

那由和平鸽衔来的橄榄枝会知道,

那由爱琴海吹来的海风会知道,

这个国度将会沸腾成何种模样,

数风流,看今朝。

篇14:祖国颂爱国诗歌

是太阳的信仰

滋养万物

是土地的信仰

吸纳百川

是大海的信仰

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

因为这个信仰

在战争年代

邱少云

不动丝毫

被烈火焚身

因为这个信仰

在黑暗时期

江竹筠

含泪绣红旗

笑迎天下劳苦大众得解放

因为这个信仰

在和平年代

杨善洲

毕生积蓄的

只有烟袋、砍刀和草帽

笑对生死

甘洒热血

铁骨铮铮

在历史的丰碑上

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闪耀着信仰的光芒

劳动、种菜、纺线

与人民一起苦

一块干

是革命时期共产党人的信仰

战风沙、斗盐碱

功高不减忠贞志

位尊难移公仆心

是建设时期共产党人的信仰

锐意创新

奋发有为

带领人民共圆国强民富的中国梦

是改革发展的今天共产党人的信仰

共产党人的信仰

是净化灵魂的甘露

是催人奋进的动力

是一种护佑人民到达幸福彼岸的精神力量

共产党人的信仰

是一座抵御诱惑的精神堡垒

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

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担当

信仰之光

将阳光普照

将润泽大地

将海纳百川

将不忘初心

将砥砺前行

信仰之光

迎着朝阳

迎着未来

犹如初春的翠竹

凝聚新的力量

开始新的拔节

信仰之光

福泽人民

吐露芬芳

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上

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国庆爱国征文的演讲 下一篇:国庆节学生爱国的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