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溜”——在悲剧中诠释着“中国特色”

关键词: 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 特色 社会主义

“顺溜”——在悲剧中诠释着“中国特色”(通用2篇)

篇1:“顺溜”——在悲剧中诠释着“中国特色”

一向对流行的电视剧不大感冒,总觉得这几年电视荧幕上就没有正经过。这里所谓的“正经”是指影视剧的文化含量和思想内涵,总看见一大群人围在一起看一些莫名其妙的电视剧,三两句话就开笑,四五句话就打成一片,捏着鼻子凑近看看,也就那么回事。蹩脚的台词放在大街上没人理会,摆在电视上大家就趋之若鹜了。由此我联想到小沈阳在春晚的成功,联想到芙蓉姐姐在民间的落草„„中国人的“成名”之道很简单也很复杂,个中滋味某些人比我更清楚,就不必细说了。

但王宝强的成功绝对是个异数。打个比方——大家都在吹牛骗人戴假面具,突然人群里惊起一个响亮而真诚的声音,露出了一个憨厚而朴实的笑脸,我想这样的效果足以用“惊艳”来形容。从人们对王宝强的喜爱和拥护上来看,中国人还是大有希望的。至少来说,一些传统的、朴实的、正直的东西还在人们心底蜷伏着,等待有一天重见天日。从《天下无贼》,到《士兵突击》,再到最近的《我的兄弟叫顺溜》,王宝强似乎在经历着一个逐渐加热以致升华的过程。从一个懵懂青年,到坚强的士兵,再到一个充满了人情味而又以悲剧收场的战斗英雄,王宝强完成了一种角色的蜕变,终于化茧成蝶,成蝶之后又怎样呢?继而成为一个文化标签!无论是在文化意义上还是在政治意义上。还是那个憨厚淳朴的面容,还是那双眯缝起来笑成一处的眼睛,还是那一嘴大白牙。高超的枪法,敏捷的身手,时不时流露出的桀骜不驯而又充满了乡土气息的侠客气质,实在是对传统战斗英雄形象的一次巨大的颠覆,不过却正挠到了现代人的痒痒。于是,“顺溜”这个名字和这个形象就深入人心了。

如果说“许三多”是一个由某些人无意间树立的“样板”的话,我以为“顺溜”则是一股来自民间的力量,是一种压抑了五千多年的民声!或者说是中国人沉睡已久的个人意志。

在剧中“顺溜”是一个悲剧人物,一个最具中国特色的悲剧人物!究竟什么是中国特色的悲剧呢?套用剧中的话来说就是——“他没有死在日本人的枪炮之下,而很可能死在自己人的手里!”李敖曾说,在中国一个人太优秀了往往是要付出沉重的代价的,这是他支付给众人的“冒犯费”。“顺溜”乃一介小人物,虽然英勇杀敌,表现突出,能称得上一个名副其实的战斗英雄,但比之黄继光邱少云等人还是略低一筹的(没有死在战场上,事实上在我们的新闻语境中,对于英雄人物的评定有两个标准,一个是”就怕不苦“,一个是”就怕不死“),“太优秀”这个短语在这里显然不适用。当时的战斗英雄可谓多矣,论资排辈,怎么也排不上咱们这位可爱的“顺溜”。可是这样一个不大不小的战斗英雄居然却死于中国人的“潜规则”,不能不让人惊讶。

当“顺溜”背着狙击枪,在广阔的江北平原上被当时国内最大的两股政治力量穷追不舍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人的背影,那就是为追逐落日而死去的夸父。从一开始就埋下的悲剧伏笔,在此全面展开,各种不详的因素面目狰狞地向我们的“顺溜”聚拢过来,将他驱逐进一条逼仄的巷道。在这个时候,画面之外一段冷静的旁白向我们道出了这样一个隐衷,或许类似的想法正徘徊在每个追杀者的心中:“参加革命以来,经历过无数此的枪林弹雨,我从没有感到过害怕。可是此时此刻我感到了一种彻骨的恐惧。我们的英雄没有死在日本人的枪炮之下,却很可能死在自己人手里。我为顺溜祈祷着,似乎顺溜的命运就是我的命运,似乎顺溜的命运就是我们全体军人的命运„„”。

顺着这个思路往下走,“顺溜”的命运或许就是全体中国人潜在的命运!“死在自己人手里”是中国人对待自己的英雄的惯用手法,也是中国历史得以编排的重要规律。抗战胜利了,在国共合作之下胜利了,日本人向中国人和全世界宣布无条件投降了,可是在这里我似乎感受不到一丁点喜悦的氛围,我看到杀人如麻,奸淫掳掠的日本恶魔仍旧是那么的趾高气扬;我看到投降了的日本人大摇大摆地走上了回家的船,仿佛是公费到中国旅游了一圈又回去了;我看到了中国人在自己的码头,用“自相残杀”这样的极端方式上演了一场“欢送”日军的丑剧;我看到了就连平时最为不苟言笑的坂田居然也被中国人的出色表演“感动”得欣喜若狂,在甲板上兴奋得手舞足蹈;我看到了中国历史传说中“不胜而胜,不败而败”的现实版寓言„„然而那枪声,那狂笑声,那扭曲的腰肢,那愤怒的火舌,那些奇怪的表情,在那时那刻竟然是那么的刺耳、刺目!个体的人格与精神在强大的历史洪流下也同样泥沙俱下,显得那么的卑微与无助,落魄与无奈,就像跪倒太阳下的蜡烛„„但蜡烛毕竟是在燃烧,虽然在太阳的烈焰下那脆弱的身躯随时都会融化,随时都会消亡,但毕竟是在燃烧,即便是倒下,即便不被人看到、看清,但在最后的那一刻它也是在燃烧着,这就是蜡烛的悲壮!同样有着不可替代的内容,同样有着存在的意义,蜡烛不能取代太阳,太阳也无法取代蜡烛,在广阔的战争背景中,这样的对比似乎就是个人利益和国家民族利益的对比。

中国自古以来是一种“舍小家为大家”的主流教育,在这样一个主题先行的历史语境中具备这种精神气质的“样板”可谓层出不穷,从大禹治水到革命年代的英雄楷模,到经济建设时期的雷锋精神,再到后来的某某某某„„中国人的内心深处盘踞着一种自我牺牲的自觉意识,总体来说是在压制个人意识的成长以便促成集体意识的强大。这样的历史惯性导致了中国人独立意识的淡薄和孱弱,也许是做了几千年的奴才做习惯了,一旦脱去了束缚大家反而迷茫了,不知所措了,诚惶诚恐了,焦虑万分了„„于是就在“顺溜”被“自己人”杀死之后,又过了二十多年,他的奇怪命运便在另一些中国人身上再次上演,那就是建国之后的以“文革”为代表的各类“运动”。无数个大的,大大的,超级的战斗英雄惨死在各种莫须有的罪名之下,这些元老级英雄为建立新中国出生入死,披肝沥胆,戎马一生,没有死在日本人的枪炮之下,也没有死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之下,同样是死在了中国人自己手里。当个人意识的膨胀与共和精神相遇的时候,个人意识居然可以轻松凌驾于共和之上,与其说是个人魅力的作用,不如说是全体中国人的奴才意识为“造神运动”提供了一个舒适的温床。

篇2:“顺溜”——在悲剧中诠释着“中国特色”

下面是我阐述自己在教学中具体指导学生的几个环节。

一、明确漫画的魅力究竟在那里

鲁迅先生说:“美术家固然要有精熟的技巧,但尤须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他的创作,表面上是一张画或一个雕像,其实是他的思想与人格的表现,令我们看了,不但喜欢赏玩,尤能发生感动,造成精神上的影响。”当我们每个人在观看漫画作品时,可能最初的目的只是消遣解闷,所以漫画中的幽默成分就会紧紧地抓住我们的目光,进而去了解作品的思想,有的会让人会心一笑,有的会引发人们的思考,漫画能把精髓的思想轻松地传递给我们。传递思想靠语言,漫画也是一种说话的方式,但是它的表现力更强大,因为它实现的过程最简单,几张纸和一支笔而已,而且几乎不受表现形式的制约。画家的想象力可以任意发挥,运用夸张的手法,配上充满生活哲学且睿智简洁的对白,既能把观众的目光固定在画面上,让他们动弹不得,又能拨动观众内心深处那根敏感和脆弱的心灵和情感之弦。漫画中的形象和语言会让你产生“余音绕梁”的感觉。于是,我们在这些诙谐、幽默、睿智的形象语言背后,发现了我们自己的生活影子,唤起了我们对人世、人生的诸多感概,这恰恰是漫画的魅力所在。

在上《卡通天地》一课时我引入了蔡志忠的漫画,果然如我所料,学生反响强烈,他们喜欢“它”,阅读“它”。我发现在短短的时间里,学生们就能接触和认识庄子伟大的思想。我意识到我找到了一把钥匙,一把让学生迈入中国思想文化经典的钥匙,用漫画来演译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精髓———仁、义、理、智、信,只要方法得当,就是可以让学生接受的。

二、让学生具体认识漫画以及掌握漫画的可创造性

教学的全过程,应本着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原则。通常是先展示几幅中日动漫画的代表作,提出“你喜欢中国的漫画还是日本的漫画?为什么?”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由于漫画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之一,因此他们能够积极地参与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比如有一位学生说:日本漫画的形式更吸引人,但中国漫画有深刻寓意,例如《三个和尚》等。另一位学生说: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中国漫画文化积淀丰厚。我立即顺势利导,介绍了我国的优秀漫画作品,例如《大闹天宫》、《哪咤闹海》等,特别指出《葫芦兄弟》、《三个和尚》、《小蝌蚪找妈妈》等是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作品。中国漫画形式多样,有水墨、剪纸、木偶等……接着,提出3个问题:

(1)什么才是动画的民族特色?

(2)动画中存在教育问题吗?

(3)怎样用漫画表现经典文化?

学生围绕这三个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学生了解中国的作品不但具有教育性,还渗透了民族性和人文思想。当学生的创作欲望被激发起来后,我告诉学生,要学会编脚本,即会讲故事,在故事情节中去体现美好思想和画面的意境,漫画故事的叙事过程要有头有尾。首先,完全用文字写故事情节,交待清楚人物的特征、时间地点、事件始末,接下来就是按照场景或镜头交待行为与对话。第二,将上面的形式加以处理,加入漫画的镜头理解。第三,要具有强烈的镜头意识,在将脚本完全变成画面形式时,头脑中构思画面时要想象有一部摄像机一样360度围绕脚本角色找镜头,画时不作画面分格,只用同样大小的格来阐述镜头。再进一步整理就成了草稿。脚本的事先规范,草稿中就不容易出现漏洞,对于漫画的时间性、流动性和连续性就相对容易把握。漫画脚本的创作形式可以是从最初的文学剧本到最后接近草稿的分镜头形式,脚本的创作过程由篇幅长短来决定。结合脚本的创作理论,我在黑板上用实例来启发学生,特别向学生推荐我国著名漫画家张乐平先生的《三毛流浪记》和德国漫画家卜劳恩的《父与子》的创作风格,情节干净流畅,简单明快。

三、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创作去触摸中国古老的思想文化精髓

用漫画来诠释经典,我以为能把握原著的精神,以浅喻深,有利于当代的初中生智力的促进和个性品质的完善。我在课堂上开展漫画教学,并不是要培养学生成为漫画家,而是想以此培养学生的素质,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品质,增强他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更主要的是从中学会做人的道理。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解析余华小说的中国式荒诞悲剧 下一篇:旧时代里一个志存高远的小人物的悲剧——读《骆驼祥子》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