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现代主义诗歌(精选6篇)
篇1:美国现代主义诗歌
Choose one romantic poet and make your comment on one of his/her poem.Song of Myself
Walt Whitman
Whitman is among the most influential poets in the American canon, often called the father of free verse.He spoke highly of individualism and self-affirmation.“Song of Myself” i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of all Walt Whitman’s poems and is included in Whitman’s spectacular poetry collection Leaves of Grass.Throughout his poetry, Whitman praised the individual.He imagined a democratic nation as a unified whole composed of unique but equal individuals.“Song of Myself” opens in a triumphant paean to the individual: “I celebrate myself, and sing myself”.But strictly speaking, in “Song of Myself”, Whitman is not writing about himself.Many of the experiences recorded in the poem are purely imaginary.His aim is to embrace the whole human experience by means of imaginative sympathy, which Whitman possessed to an extraordinary degree, and enables him to identify himself with all sorts and conditions of men.He fraternizes with all;their interests are his.All men and women, moreover, are potentially equal in the sight of Whitman.“Song of Myself” is perhaps the most thoroughly democratic poem in American literature.His style is simple and natural, without such nonterminating as conventional rime or meter, hence it must have an organic growth like a perfect animal or tree, in which each part is propositional and harmonious with the whole.To sum it up, by reading this long poem I have a overall understanding about Song of Myself.In this poem, he taught us how to treat people equally, how to respect nature and ourselves, and that we should always be optimistic about life, both current and future, no matter what the outside world is, just believe in ourselves.专业:英语专业
学号:B12123104
姓名:王利莹
篇2:美国现代主义诗歌
我射出一支箭……
---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
I shot an arrow into the air,我把一支箭射向空中
It fell to earth I knew not where;
不知它落在何方
For so swiftly it flew the sight
飞得那么快
Could not follow it in its fight.眼睛难以追寻它的方向
I breathed a song into the air,我对着天空轻轻唱歌
It fell to earth I knew not where;
不知它消逝在何方
For who has the sight so keen and strong
谁的眼光能如此敏锐犀利
That can follow the flight of a song.能跟上歌声的翅膀
Long, long afterwards in an oak,很久很久以后,在一棵橡树上
I found the arrow still unbroke;
我找到了那支箭,仍未折断
And the song, from beginning to end,也发现了那支歌,自始自终
I found again in the heart of a friend.在朋友的心中欢唱
This poem is written in a traditional iambic form with the feet “aabb aacc ddee”.In the poem, Longfellow sings the friendship implicitly and skillfully.The arrow and the song in this poem stand for the friendship.When he shot an arrow and breathed a song into the air, he did not expect to find them any more.But many years later, he came across with the arrow and found that his song was always in the heart of his friend.This suggests that the friendship is everlasting.I’m Nobody!
我是无名之辈
Emily Dickinson
I’m nobody!Who are you?
我是无名之辈!你是谁?
Are you nobody, too?
你也是无名之辈吗?
Then there’s a pair of us----don’t tell!
那么我们就是一对儿了!千万不要透露出去
They’d banish us, you know!
不然我们都会被他们驱逐,你知道。
How dreary to be somebody!
做一个某某,是多么沉闷无聊
How public, like a frog
众人像是青蛙
To tell your name the livelong day
整日地把你谈论啊
To an admiring bog!
对着他们倾慕的泥沼
This poem is Dickinson’s most famous and most defense of the kind of spiritual privacy she favored, implying that to be a Nobody is a luxury incomprehensible to a dreary somebody—for they are too busy keeping their names in circulation.But to be somebody is not as fancy as it seems to be.A traveler comes to a fork in the road and needs to decide which way to go to continue his journey.After much mental debate, he picks the road “less traveled by”.The poem describes the tough choices people stand for when traveling the road of life.The words “sorry” and “sigh” make the tone of poem somewhat gloomy.Different choices will lead to different life journeys.And all these depend on one’s momentary decision.The road not taken
未选择的路
------------Robert Frost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yellow wood,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And sorry I could not travel both.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And be one traveler, long I stood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And looked down one as far as I could
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To where it bent in the undergrowth;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Then took the other, as just as fair,但我却选择了另一条路
And having perhaps the better claim,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Because it was grassy and wanted wear;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Though as for that passing there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Had worn them really about the same.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And both that morning equally lay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In leaves no step had trodden black.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Oh, I kept the first for another day!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Yet knowing how way leads on to way,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I doubted if I should ever come back.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I shall be telling this with a sigh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Somewhere ages and ages hence: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Dreams
梦想
------------Langston Hughes
Hold fast to dreams
紧紧抓住梦想
For if dreams die
梦想若是消亡
Life is a broken-winged bird
生命就像折了翅膀的鸟儿
That cannot fly.再也无法飞翔
Hold fast to dreams
紧紧抓住梦想
For when dreams go
梦想若是消失
Life is a barren field
生命就像贫瘠的荒野
Frozen with snow.雪覆冰封,万物不再生长
篇3:美国现代主义诗歌
中国古诗启示了美国意象派诗歌,而意象派诗歌与此同时又影响了中国的现当代诗歌。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其代表人物胡适就受到了意象派诗歌的启迪,在其诗集《尝试集》自序中大力主张“诗体大解放”,即“打破中国传统诗歌形式”,提倡所谓白话文的自然文法,彻底放弃诗歌的形式要求。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九叶派”诗人坚决反对浪漫主义诗风,倡始象征手法以及意象的捕捉与运用,更致力于新派诗歌的“创新化”建设和“感受力的革命”,目的在于使诗成为生活、象征和玄学的融合。此外,八十年代的中国朦胧诗派也深受其陶染,显示出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的特点。
总之,中国古典诗歌与美国意象派诗歌互相影响,相互渗透,诗学体系和所创作出的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又各具特色,精彩纷呈。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象论和庞德的意象主义诗论之间,既有它们的相同之处,又有其差异之点。本文旨在全面而细致地解析两者之间的异同,从而为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两派诗歌打下坚固基石。
那么,当西方的艺术家和作家们开始关注和了解神秘而古老的中国时,以庞德为代表的美国意象主义诗人从我国古典诗歌里诸多丰富而意蕴深远的意象中究竟学到了什么呢?
首先,毫无疑问,美国意象派是从意象丰厚多彩的中国诗歌中取得了创作灵感,并融合进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理论和支撑其哲学背景的直觉主义,最后才创造出了美国意象主义诗学流派。而美国意象派诗歌从中国古典诗歌中所获取的最大的灵感,既是诗体语言风格的极简与凝练了。意象派的产生最初是对当时英美诗坛文风的一种反拨,它反对二十世纪初的陈旧诗歌,特别是浪漫主义、维多利亚诗风演变而成的无病呻吟、多愁善感以及道德说教类风格。美国意象派诗歌语言注重明了简洁,去除没有实际意义的形容词、修饰语,减掉不实用的花边,摒弃卖弄词藻,力求语言的浓缩与准确。意象派诗人之间流传着不少惜墨如金的故事。比如庞德的《地铁车站》起初的篇幅是二十行,历经六个月后减少为十五行,一年后最终凝结成目前仅有的两行。本诗被看做是意象派诗歌的杰出代表作。而庞德本人更是将弗林特原本六十几行的《天鹅》浓缩成十二行。美国意象派诗人曾经声明他们可以用十个词来描述其他诗人需用五十个词才能表达的内容。而中国古诗在表现形式上也强调语言的简洁精炼。清朝诗人李西涯提出“作诗不用闲言助字,自然意象具足。”另外,中国古诗所采用的文言文本身就是精确与凝练的载体。花间诗人温庭筠之佳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可以拆分为十个名词来表示十种景观。十个字的组合构成一整首诗,写出了诗人旅途行路的辛苦和早行人的羁旅愁思,充分体现了诗歌意象的极简与凝练。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解析道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再如孟浩然之《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寥寥二十个字便勾勒出了傍晚时分的景色 ,同时影射出了旅人在游途的千般感触,让人如身临其境,更深感其哀思。这些看似自然而朴素的诗句,都因其陈列的意象的凸现而显得耐人寻味,意蕴悠长。
其次,意象派诗学极其推崇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的并置与叠加手法。即遵从一定的美学原则把几个意象有效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密度大而精度高的意象群,并使它们出现隐喻、对比、互衬、递进、象征等文学效果,通过这一连串的意象合并在读者的脑海中展现出一幅幅真实而鲜活的画面,进而使其在欣赏诗歌时便能借由这个意境天地在脑海展开二次创作,并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情绪色彩。中国诗歌中比较典型的例子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整首诗就是简单的意象的叠加,没有繁琐的缛节,没有冗长的抒情,甚至都没有一个连接词,它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以及西下的夕阳这些意象组合在一首词里,在我们的眼前立刻勾勒出了一幅羁旅思乡图,展现了异乡旅途的凄楚与寂寥,更传递了浪人的惆怅而孤单的心境,读来深深触动,不禁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而意象组合这一写作手法也得到了意象派诗人的激扬和模仿,如在庞德《诗章》的第四十九章里,有如下诗节 :
Rain, empty river, a voyage; 雨,荒江,旅人
Fire from frozen cloud, heavy rain in thetwilight; 冻云,闪电,豪雨,暮天
Under the cabin roof was one lantern; 小舟中孤灯
The reeds are heavy, bent; 芦苇沉重,低垂
And the bamboos speak as if weeping. 竹林潇潇,如泣如诉
此诗用三十几个单词表现了多个意象,亦是描绘一种苍凉孤寂的景象,读来有种似曾相识之感,很明显是在模仿中国古典诗歌里的意象组合。无论是中国古典诗歌还是意象派诗歌,意象都是至关重要不可缺少的关键内容,而这种对意象的处理办法也显示了两者审美趣味的相似之处。
第三,意象派诗歌和中国古典诗歌都通过“象”来表“意”,即通过意象来传递自己的思想感情,达到主体与客体的相交相融。意象派诗人们倡导将私人的思想感情藏匿在单个意象背后 , 借由意象将它们展示出来。诚如马库斯·坎利夫 (Marrcus Cunliffe) 在《美国文学》中提及美国意象派诗人时的话,“正当这些诗人处于关健时刻,他们找到了中国古典诗歌,感到无比兴奋激动。”意象诗人们受中国古典诗歌中意象运用的启示,借鉴、研究、并写作出“绝对不使用任何无益于呈现的词”的美丽诗篇。正如那一天,诗人庞德从巴黎的地铁车站走出来,在一片灰暗的天地之间,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看见了几张时隐时现的美丽而清新的孩子和女人的面孔,不禁深深地被吸引和触动。之后一直在寻找能够表达他当时情感的诗句,经过反复的推敲与琢磨,最终确定了如下两个诗行,并成就了意象派诗歌的扛鼎之作 :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地显现 ;
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 如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花瓣点点。
在本诗中,现实生活中的场景是刚下过雨的人声嘈杂的地铁车站以及其中的各种意象,这些生活图景包含着诗人的种种情感 :对繁忙而拥挤的都市生活的厌倦,对阴冷而潮湿的天气的不愉快,各种情绪掺杂纠结,最后比喻为了“湿漉漉的黑色枝条”。同时在这样的场景中,作者又看到了美好而温馨的画面 :人群中不时掠过的孩子和女人的甜美面孔,于是便萌生出了“绽放的花瓣点点”。本诗没有象征,没有明喻,而就是那“人心构建之意象”或“刹那间情绪与理智融合”的结果——意象。在我国古诗中也有很多成功“意象”的例证,例如陶渊明《饮酒诗·五》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便是作者高尚的人生追求和深远的感情的叠加。
从以上探析可以看出,意象派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的写作风格与创作理念有着一些相同之处,同时又由于历史因素﹑文化条件﹑语言体系等很多因素的差别,二者又有着很大的不同。接下来探讨两者的不同之处。
首先,意象派特别地甄选和突出了中国古典诗歌简洁、朴素、凝练的一面,将其作为它对传统反拨的理论支撑,故而这些诗人在借鉴过程中有意地规避了很多最突出的中国诗人及诗歌,摒弃了中国古诗的优美格律,忽略了其中的典故,导致了中国意象诗作翻译的单一化,格律诗样式走形,韵味尽失。一般来说,中国古典诗歌隽永、含蓄、精妙,诗中往往包含着作者极为丰富的个人情感,心境或境界,十分耐人寻味。然而意象派诗歌对其的学习和摹仿往往只是徒有其表,他们的意象仅仅是客观事物的直接呈现,缺乏中国古典诗歌里丰厚的思想内涵和令人回味的韵致。如在意象派女诗人希尔达·杜利特尔 (Hilda Doolittle) 的《奥丽特》(Oread) 中 :
Whirl up, sea —— whirl your pointed pines,splash your great pines on our rocks,
hurl your green over us, cover us with yourpools of fir.
诗中大海的意象具有“green”、“great pines”、“poolsof fir”的特点。作者所描绘的仿佛是海,实际则是在写山林。该诗中的“sea”即是林海。作者借助“松涛似海”这个隐喻,针对二者的共性“green”,将大海和林海密切地联系在了一起,故而使两个意象叠加兼容于诗中。可是,需要强调的是,诗中所选用的意象仅仅是作者心灵的物态化,是诗人描绘自己的感情或情绪的“客观对应物”。
而中国古诗向来有“诗言志”的说法,即诗人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测和描写来展现诗人的内心想法。看似写景,实为写人。这样中国诗歌的内涵更加深邃,也更具文学感染力。例如陶渊明有很多源自于亲身生活体验的诗歌,它们表现真实的劳动生活,描写淳朴的田园风光,但凡是在乡村劳动过,并感受过乡景的人们,无论什么时候读来都是亲切而感同身受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其一)每当读到这两句诗,就被带到作者所描绘的意境当中去,如同置身于竹篱村舍之间,沉浸到一片绿色的宁静中去。
其次,两者的审美追求有差异。意象派诗歌强调“视觉性”、“色彩”,而中国古典诗歌追求淡远与朦胧美,意境美。庞德强调意象中的象是“形象在视觉想象上的投射”。休姆则进一步指出,诗歌意象主要是一种“记录轮廓分明的视觉形象”的手段,并且“这种新诗像雕塑而不像音乐,它诉诸眼睛而不诉诸耳朵”,它提供给读者“形象与色彩的精美图式”。例如《红色手推车》即是通过两种颜色红色和白色的对比,取得一种明显的视觉效果。于是这样总是强调“视觉性”与“色彩感”的美国意象主义,便与中国传统诗歌中的意象主义有了不同。可以说,前者更侧重于“视觉”的冲击,而中国的意象除却需要用眼睛看之外,更需要全身心地感受和体悟。前者更强调意象色彩的鲜明,而中国古诗的意象则常常是极为素淡的,这恐怕跟崇尚用色清淡典雅的文人画的传统有关系,古诗中常常不用色彩来描写事物,而代之以拟人的形容词,给予事物以人的形态或情感。比如对“云”的描绘,除却用“白”色形容外,更多的用“孤”、“乱”、“停”等,一些表示人的心境的词汇来形容。我国古代诗人在选取颜色方面,多数以白色、青色和绿色为主色。就如同王维在《山居秋暝》中展现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那样的素淡,韦应物《游开元精舍》中“绿阴生昼静,孤花表春馀”的静雅,张先的《天仙子》中“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的朦胧美,等等。
最后,在处理单个意象的时候,中西方也表现出巨大的差异。中国古诗历经各代诗人的不断打磨与不断传承,很多意象已经具有特定的象征含义,而意象派诗歌并无此明显特征。在中国古诗里,表示特定含义的意象不胜枚举。如“柳”这个意象,因它与“留”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故古人告别时通常会“折柳”,以表达恋恋不舍之心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句,表现了词人柳永对恋人的怀念。再比如“梅”,诗人将这一意象写入诗作,常常寄托着自己的志向与格调,在古代诗人的不断使用中,这一意象就标志性地带上了傲雪欺霜、清逸高洁的品质。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有“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诗句,来寄托诗人坚贞不屈的品质。而意象派总是提倡直截了当地处理“事物”,主观或客观的都是这样。他们普遍受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和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的影响,相对强调诗人的直觉和主观感受,其意象中的我与物是割裂开的。由于不同的诗人,甚至同一诗人在不同的时间对同一客观事物的感受都各不相同,所以其意象往往模糊不清,而且很不稳定。
篇4:浅谈美国新超现实主义诗歌
超现实主义几乎与“意识流”同时流行于本世纪二十年代的西方文坛,二者都受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的影响,前者主要用于诗歌、绘画和雕塑,后者主要用于小说。超现实主义的祖师爷是法国诗人安德烈·布瑞东,他在《超现实主义宣言》(一九二四)中说:“超现实主义,阳性名词,一种纯粹的心理无意识①。可以借助它用口头、文字或者任何其他方法来表达思想的真正作用。它不受任何理性的制约,记录思想不带任何美学的或道德的偏见。”一九三六年,英国作家休·赛克斯·戴维斯进一步解释说:
“无意识能通过微妙的、可怕的方式,摧毁成年人的生活。我们童年时代未能用行动实践的欲望,以及随这些欲望产生的恐惧,都能在日后的岁月里掀起一股连续不断的烦恼暗流……有时候,无意识占了上风,就会以它自己的幻想来完全替代正常的现实②……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有一征兆比我们内心世界中任何征兆都更为重要——梦。谁都知道,恶梦能给醒后的白天笼罩上一层阴影,也能摧毁睡眠……
我们的任务是探索无意识,探索它如何征服意识和最后如何与意识综合——在综合中,超现实也就变成超理性。我们没法把自己的统治扩展到迄今尚未受到统治的领域——我们内心中的非理性王国……这一隐蔽的世界将成为我们作为人类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反社会的将成为社会的,并与我们生活的其他部分综合在一起。”
总之,在这些超现实主义者看来,艺术家感兴趣的是离理性和逻辑最远的意象,这类意象很难用日常语言翻译出来。英国超现实主义小组成员赫伯特·里德认为最好的艺术最接近梦境,超现实主义诗人对社会的贡献是揭开了“自我的秘密”,这些秘密平时深埋在每个人的内心中,只有敏感的艺术家才有可能体会它们、表现它们。
关于超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布瑞东在《超现实主义宣言》里有一段生动的叙述:
“一天晚上……在我睡着之前……一个相当奇特的句子……出现在我的脑子里……类似:‘有个人被窗子切成两半’……随之而来的……是个视觉意象:有个人被一扇窗子垂直地拦腰切成两半。毫无疑问,我所见的,只是一个人探身出窗外这个景象在空间的移植。但这扇窗随着人转移了方位,我意识到自己获得的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意象,我当时所能想到的,就是把它构成诗。我才打定这个主意,一系列句子就滚滚而来,中间只有极短的停顿……
在舒舒服服坐下之后,准备好文具,随后把自己的脑子集中在脑子本身上。让你的脑子越处于被动的或接受的状态越好。忘掉你的天赋、你的才华,也忘掉其他一切人的才华。不断地提醒你自己:文学是一条最艰苦的路,可以通向一切。要写得快,不加思索,没有预定的题目,快得使你记不起自己写了些什么,也无暇顾到把已经写好的重新读一遍。第一个句子会自发地产生,真理是那么咄咄逼人,因而每过一秒钟,就有一个不为我们的意识所知的句子喊出声来,要求人们听见……”
根据布瑞东的理论,超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是自发产生的意象,使用的是无意识中的语言和梦幻中的文法,往往违背理性和逻辑,很难理解。有的评论家认为,超现实主义的诗骤读上去含意晦涩,各有各的解释,但有一个基本原则必须遵守,那就是必须就诗的字面意思去理解诗。诗中如写“一匹马在西红柿上奔驰”,诗人要表达的就是字面上的意思,并不是指马践踏西红柿什么的。
自发创作(或称自动书写)在二十年代末流行过一阵子,不久超现实主义的俗套开始泛滥,经常出现“××的××”、“她的心线”、“她的蛇发”、“她的窗睑”(眼睑)、“她眼睛的钥匙孔”、“她热一电一样的思想”这类诗句,连布瑞东在十年后对这种自发创作也作了修正,宣称“超现实主义不应仅仅满足于……自动写出来的句子、梦境的重述、即席的演说、自发的诗画和行动。”在《什么是超现实主义》里,布瑞东说超现实主义只能把上述这些东西“仅仅看作原料”,用来寻求一种统一的表达方式以表现意识世界和无意识世界里一些事件之间的连续性。
二
布瑞东的《超现实主义宣言》发表后,立刻得到美国著名诗人威廉斯·卡洛斯·威廉斯的支持。威廉斯是庞德的好友,是提倡客体主义的著名意象派乡土诗人,他的口语化诗体对当代美国诗歌产生极大的影响。他虽不是超现实主义诗人,但创作思想上与超现实主义颇有共同之处。他早期诗作中经常出现超现实主义意象,例如:“耳朵是水。脚在谛听。”他也认为诗人的创造性是自发的,他有句名言:“随便写吧,不是绿色的就不会成长。”他还认为,艺术的目的是让醒着的头脑掌握无意识的力量,因此诗和梦必须交织在一起。他也支持超现实主义者在美国的活动,曾替两家美国超现实主义杂志和在美国出版的第一本超现实主义诗集《杂乱的花园》写过序言,但是当布瑞东要求他当国际性的超现实主义杂志《VVV》(一九四二至一九四四年在纽约出版)的编委时,他拒绝了,只答应替该杂志撰稿。
美国跟英国不一样,始终未正式成立超现实主义组织,主要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只有三个:诗人查尔斯·亨利·福德、画家切里丘和影评家派克·泰勒。
福德被认为有真正美国风格的超现实主义诗人,诗里有布鲁斯爵士音乐的节奏,他最著名的一首短诗是:
整月包扎起他胳膊上的伤口,
整月象孩子一样偷窃,藏起
落日这颗珠宝——光辉的、血淋淋的时差。
白天已写完自己的篇章,成了一份施舍,一首诗
这诗象一匹骏马,在夜沟前逡巡不前。
明天,伤口将成为一只眼睛:
一滴露珠将爬上他的面颊,
象一颗已经改变了主意的泪珠。
这首诗好在什么地方?《英美超现实主义诗选》(一九七八)的编者爱德华·B·杰尔曼在序言中说:“在一九四一年,查尔斯·亨利·福德把白天从一首自发的诗变成一匹马。他把天空变成一只胳膊,一张嘴,一个人,一个贼,随后又变成一张非常大的脸。他还把太阳化成伤口、珠宝、时差、眼睛、泪珠。夜成了沟渠。这一切只在八行诗里,行文活泼、清晰,写得也有些道理。欲望的流动粒子浓缩起来,又被其他粒子所代替。”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布瑞东为首的一大批欧洲超现实主义者逃难到纽约,他们在纽约举办展览会,到大学里作演讲,在文艺界广泛交友,就这样迅速地在美国扩大了超现实主义的影响。而超现实主义者的一些基本态度(例如不要理性,反对一切信仰和制度,认为现实本身是不可认识的等等),又与战时和战后流行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合拍,因此战争结束后,这些超现实主义者虽然纷纷离开美国,但他们的影响却继续扩大,终于成了当代美国诗歌运动的主导力量,在五十年代垮掉派、六十年代自白派诗歌中,都可看到超现实主义的影响。富于讽刺意义的是,超现实主义在六、七十年代的美国,竟然变成了一种批判现实的、激进的主义。一九六八年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画展,担任纠察维持秩序的是政治上激进的新左派和“益疲”(Yippies)。新左派理论家赫伯特·马库斯在一次毕业生论文答辩中问学生,超现实主义与一九六八年巴黎的学生运动有无关系,回答是“肯定有”。美国某国会议员还在国会中指责“超现实主义通过否定理性来进行破坏活动”,他的话居然颇受重视,记录在案。芝加哥一个进步学生团体还把他们的刊物《激进美国》交给芝加哥的超现实主义小组去主编。由此可以理解,六、七十年代流行于美国的新超现实主义诗歌为什么会有批判社会现实的进步内容。
三
新超现实主义诗歌从六十年代起就在美国流行,到了七十年代已成了美国诗歌运动的主流,代表诗人有路易斯·辛普森、罗伯特·勃莱、詹姆斯·赖特、汤姆·克拉克、约翰·海因斯、W.S.梅尔温、隆·帕吉特等。这些诗人直接继承本世纪二十年代布瑞东、罗伯·戴斯诺等超现实主义诗人的衣钵,吸收了战后存在主义哲学思潮和新左派理论(弗洛伊德心理学说加上马克思主义的某些观点),从非理性、超现实的角度去批判社会,描绘所谓“超现实的个人世界”和“埋藏在无意识里的意象”。钵尔曼在《英美超现实主义诗选》的序言中指出新超现实主义的特点是:“超现实主义留传下来,但不是作为教条,而是作为一种思想武器。它是今天可以用来抨击主要问题的唯一美学原则,也是可以把心理的、政治的、哲学的、实际的和美学的含义结合成一个统一体的唯一美学原则。”新超现实主义诗人的诗风一般都比较朴素,用口语化的明快语言,句子并不难懂,但意象往往很费解。例如著名的新超现实主义诗人罗伯特·勃莱写的一首反对侵越战争的诗:
在一次反对越南战争的游行示威中
华盛顿,一九六五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报纸在马里兰的上空高高升起
我们包裹在大衣和毛线衫里
在十一月的阳光中漫步
低头看,我看见脚在移动,
镇静地,欢乐地,
象是脱离开了人体
但有什么东西在某处黑暗中移动,
就在
我们的视野后面:一艘舰艇
装满机枪
在树林下慢慢驶过
它是黑色的,
伸出手去
但摸不着——
它是漫在松树枝头的那种黑暗,
清教徒们擦身经过它
到莽林的空地里
去杀火鸡
它爆炸
在地上
我们渴望着使自己变得下流
我们随身携带着这一杯黑暗
我们渴望着把它浇在自己头上
我们发动战争
象一个人往自己身上擦油
从这首诗里,诗人反对侵越战争的立场是很明显的,但全诗的意义、比喻和象征都很费解。《英美超现实主义诗选》的编者杰尔曼在序言中作了这样的解释:
“在罗伯特·勃莱的诗《在一次反对越南战争的游行示威中》,诗人问立法者,这场战争好不好?立法者放出黑暗,它象一连串流动的黑色火药爆炸开来。它烧向厅堂里的秘书们,烧向田野上的游行示威者们,烧向诗人。它是从我们大家身上冒出来的恐惧之火。我们称它为‘国家政策’。它是种叫嚣。霍华德·塞琴特在英国听到了它。它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留存下来。‘而这叫嚣就是罪恶——人类在夜里扪心自问。’”(英国新超现实主义诗人塞琴特的诗《人类扪心自问》中的一句。)
勃莱是美国新超现实主义诗人的主要代表,政治上一贯激进,除创作诗歌外,还大量翻译聂鲁达等人的诗和十五世纪印度诗人的诗,创立写“跳跃诗”的理论,主张在人的无意识中发掘诗歌创作的源泉,认为发掘无意识有其政治含义。他经常戴着面具朗诵自己的诗歌,中间插进自己的歌唱和演讲。在六十年代后期,他经常在各种集会上朗诵他的一首反对侵越战争的长诗《母亲终于露出了牙》,这首诗主要写战争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之间的对应关系,很不好懂。有时候听众不欢迎他的朗诵,他就尖声吆喝:“你们一走出去,现实就不会是你们所想象的那样!”
勃莱的诗常常充满怪诞的意象,例如在《苏醒》一诗中写道:
我血管里有舰只启航
水路上发生了一连串细微的爆炸
海鸥在咸血的风中穿梭。
但在他的一些优秀诗作里,诗人却能通过对事物的犀利观察和细腻描写,把重大的社会问题浓缩到个别物体上,例如诗篇《麦克鲁尔海滩的海豹》就把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形象地集中在一只因油船污染大海中毒而死的海豹身上。诗中有“愿你的种族长存”一句,使人联想到在美国受歧视的少数民族,尤其是黑人和印第安人。另一首诗《蚂蚁观察下的约翰逊内阁》通过怪诞的意象讽刺美国内阁成员(包括大钢铁公司的股东们和将军们)都是变色龙:
今天夜里他们扔下燃烧弹,明天
他们朗读《独立宣言》;明天他们又都上教堂
随后诗人写蚂蚁围着一棵老树用凄厉的声音高唱颂扬独裁的歌,一群癞蛤蟆则在一旁拍手欢舞。
近些年来在美国诗坛占主要地位的新超现实主义诗派,主要使用非理性联想、暗示逻辑、故作神秘的意象写出形形色色的“新诗歌”,它们极大多数内容空虚,意义曲折隐晦,所用的比喻莫名其妙。西方有些评论家指出,新超现实主义诗人爱用光、静、血、睡眠、死亡、黑暗等字眼,尤其爱用骨头和石头。有个青年诗人还写了一首题为《石头百科全书》的莫名其妙的长诗。勃莱有一首诗题为《反对富人之歌》,全诗用超现实手法描写贫富悬殊,莫名其妙地大谈石头:
我活着一天,就有光海
升起,我仿佛看见
石头里面的眼泪
就象我的眼睛在地底下凝视。
诗人称穷人为“悲伤哭泣的受辱大军”,在该诗结尾时写道:
……我还听见
石头悲悲切切的祈祷。
石头俯首,让悲恸的大军经过。
诗中关于石头的诗句是西方评论家所谓“密码式语言”,违背常识、理性和逻辑,十分费解。但有些新超现实主义的诗,骤读时很费解,仔细玩味,却也有些意思。我国老作家冯亦代同志访问美国时,有个诗人对他说,他听说中国朋友来访,十分兴奋,想写一首诗表示欢迎,正构思时,忽听得地底下的老鼠声音,他灵机一动,第一行诗句自发地产生:“地下,老鼠,中国。”意思是:地底下是老鼠,再底下就是中国(中国在地球的另一端)。获得过普利彻奖的著名诗人詹姆斯·赖特在他的著名诗篇《幸福》中,用抒情的笔法描绘两匹被铁丝网圈在牧场里的印第安人小马(象征被圈在居留地的印第安人),诗人感到它们的孤独,用手抚摸其中一头的长耳朵(“那皮肤柔软得象姑娘的手腕”),然后全诗用超现实主义的笔法收尾:
我突然意识到
我如能脱离躯体,我就会
怒放如花。
诗的意象固然新奇,细读起来却很有味,含意丰富。赖特早期的诗歌深受弗洛斯特的影响,后期与罗伯特·勃莱、梅尔温等交往,受欧洲和拉美超现实主义作家的影响,被称为新超现实主义代表之一,但他的诗一般不晦涩,风格朴素,抒情气息很重,新超现实主义的手法虽给他的诗蒙上一层神秘色彩,但也往往能使诗的含义更加丰富深刻,耐人寻味。另一位新超现实主义美国诗人约翰·海因斯。写的一首政治讽刺诗,也别有一种韵味:
一首诗象一颗手榴弹
造出它来,让它滚下一层楼梯,
放它到罪犯的帽子底下,
或者随便扔到字纸篓里
在那些头脑出了毛病的政治家们的办公桌之间。
它滚下铺地毯的楼梯
或者安安静静地留在
它的用铅丝或柳条编成的巢穴里,
它忽然怒放,
开出蓬乱的花朵,那些可怕的花瓣
焚烧,留下伤疤……
它的废纸土壤着了火
帽子被炸出帽架
五、六张脸猛可地、
永远地变了样……
将会有许多许多诗
用手榴弹的形式写成——
一块坚硬的金属片飞出
可能推翻一个政府。
超现实主义者认为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都是人的欲望的反映。这些欲望从无意识和下意识中冒出来,表现为物体和思维,人们通常称之为“现实”,但超现实主义者认为它们只是影子。这些影子又被分作两类:一类是物体或思维本身直接投射出来的(但已受到歪曲),我们就在这类影子的世界里生活,在我们自己的影子中间行走,跟我们自己的影子作战;另一类影子则是诗人用内在的慧眼直接看到的埋在无意识中的意象(称作“深层意象”,包括梦境意象、神游意象等自发意象)。超现实主义诗人着力探索和抒写这两类影子及其产生过程,用“思想的语言”、“梦的文法”、“原始的比喻”表达出来,因此隐晦难懂,有时甚至无法理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不少作家,光看到资本主义世界荒诞的、变幻莫测的一面,得出了“事实与虚构混淆不清”、“现实是不可知的”、“整个世界是丑恶的、荒诞的”等等错误结论,于是在艺术上对传统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都提出怀疑,企图在新的时代里寻求描绘和反映客观世界和人的内心世界的新方法,提出新的美学原则,探索新的美学价值。这些作家,西方评论家统称为“后现代派”,新超现实主义也可归入这个流派。但新超现实主义与二十年代的超现实主义相比,究竟“新”在何处?这一问题很难回答,因为新超现实主义诗人没有一个共同标准,每人都在探索“更深一层”的艺术手法,正如美国有影响的文艺评论家伊哈伯·哈桑所说:“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喜剧和悲剧,事件和象征,全都通过难以捉摸的形式相混合,象现实生活一样使人困惑。”当代美国的新超现实主义诗歌趋两个极端:一端是意象隐晦、甚至难以理解的诗,如诗人马克·斯特兰德所说:“今天如果有人理解一首诗,他就要倒霉。”;另一端是描绘、反映和讽刺现实的诗,如勃莱、赖特、海因斯等人的创作。这些诗虽然在艺术方法上吸收了一些新的表现手法,但反映现实、批判现实的倾向很明确,含意有时虽也曲折隐晦,但一般尚可捉摸。目前我国文艺界有不少人在讨论和探索西方流派和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之间的关系,这里提供美国当代新超现实主义诗歌的一些背景和现状,供大家参考,抛砖以引玉。
①按照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辞典》的解释,无意识是“自己不觉察的心智活动,但可从梦与行为等的巧妙分析,探知其存在并了解其性质。”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大部分心理活动都是无意识的。
篇5:美国现代主义诗歌
——以“九叶派”诗歌为例论述与浪漫主义诗歌异同
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是在继承发扬民歌和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西方诗歌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法而逐渐发展形成的。具有形式自由、韵律灵活、自然清新的特点。其中,以“九叶派”为标志,说明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已达到高峰。故此,论述中国现代主义诗歌与浪漫主义诗歌我是九叶诗派为例来阐述的。
一,九叶诗歌特征与浪漫主义诗歌的共同点
九叶诗人并不都是从一开始就倾向于现代主义诗歌的,相反,其中的不少诗人都曾经有过接近乃至崇尚浪漫主义的创作经历。这就与浪漫主义诗歌有了共同处。袁可嘉说:“大一那年我主要沉浸于英国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诗歌。我诵读拜伦、雪莱、济慈、华兹华斯等人的作品,深受感染,以为天下诗歌至此为极,不必再作他想了。自己也学着写些青春期感伤诗。”就其基本内涵而言,浪漫主义诗歌是与自我、青春、热情、理想的人生要素密切相关的。因此,一般来说,对于个人,初入人生、诗坛的人首先走上浪漫主义的道路就成为非常自然的事情;而对于一个民族,在任何新的变革之处,诗歌艺术也比较容易形成激情昂扬的浪漫主义的潮流。浪漫主义主要不体现体验和认识的深度,而体现生命的向上的激越。
浪漫主义主张表现自我,张扬个性,这些特征在九叶诗人的创作中还是可以或多或少地找到的。郑敏表达生命的压抑与痛苦,那是因为诗人比较看重自我与生命的升华;陈敬容表现对新生的焦渴,包含着对现实与人生的一种梦想和期待;甚至注重自我生命解剖的穆旦,在满含痛苦挣扎的诗篇中,也融合着对生命的期待。九叶诗人以现代主义追求替代或超越浪漫主义的艺术经历,并不是他们没有对现实和生命的热情、挚爱,而主要是因为他们不赞同诗歌的激情外露,不赞同感伤和口号式的空洞。
二,九叶诗歌与浪漫主义诗歌的不同点
在诗歌内容必须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这一点上,“九叶派”与现实主义诗歌流派是相同的。也就是说,“九叶派”继承了现实主义诗歌流派关于诗歌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传统。
九叶派”是将客观现实主观化与主观自我客观化相结合,其中心还是主观自我。诗人将客观现实的题材经过主观自我的处理,也即主观化后,将所感受到的经验、情思加以沉淀、体味,然后,又超越内心,以知性的眼光来观照,来思考。在抒情这一点上,“九叶派”与浪漫主义诗歌流派划清了界线。抒情是浪漫主义诗歌的核心和灵魂。当然,不止是浪漫主义诗歌,抒情一向被认为是所有诗歌的核心和灵魂。而对于浪漫主义诗歌来说,抒情更是不可须臾离开的本质。没有抒情,就不能称为浪漫主义诗歌。
篇6:感悟美国现代农业
王 伟
今年2月初,我有幸赴美参加“农业现代化与产业化发展”培训学习。三周培训,弹指瞬间,收获很大,使我开了眼界长了见识,直觉到强势美国的实力与影响,体会到崛起中国的进步与尊严,感受到转型朔州的潜能与魅力。如果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我们会加油、我们会赶超、我们会富裕。
一、我对美国的印象
在美国培训期间,我聆听了国会议员、大学教授、项目经理有关农业方面的讲座20余次,访问了旧金山市政大厅、长滩东南农庄主等政府机构和农业组织,参观了美国自然博物馆、航空航天博物馆、军事博物馆等综合性展馆,观看了美国白宫、五角大楼等地标性建筑。通过听、访、看,我对美国经济社会状况有了初步了解。美 1
国本土位于北美洲中部,国土面积962万平方公里,人口3.1亿,耕地面积1.79亿公顷,年
平均降雨量760毫米,土地、草原、森林、淡水资源拥有量均位于世界前列。走进美国,印象深刻,感触颇多,总的感觉是:“强、严、美”。
“强”就是实力强。在我幼小的时候,美国就是世界超级大国,这已深深烙在我的心中,到底强在哪里?大在哪里?我没有身临其境,更没有亲眼目睹,只是停留在媒体的宣传、资料的了解和理性的分析上。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交流和参观,我有所思,有所悟,有所知,美国综合实力的确很强大,让人惊诧。自19世纪末,美国就稳坐世界头把交椅,2011年GDP总量高达150944亿美元,占全球GDP总量的18%,雄居世界第一。教育、科技、文化、军事等诸多领域的巨大影响力均领衔全球,不愧为世界唯一。当你走进航空航天馆,各种尖端武器新颖独特,既让人耳目 2
一新又让人不寒而栗,如“斯坦尼斯”号航母技术高超,装备精良,每天航行半径为500海里,其舰载机控制的空域和海域就达上千公里,能全天候执行战斗巡逻,可出动战斗机200多架次,惊人的作战能力足以表明军事实力的强大。
“严”就是管理严。美国对外很强势,到处指手画脚,对内很人性,但人性中不失规矩。美国制度体系比较健全,特别是惩处手段严厉苛刻,铁面无私,它不怕你违法乱纪,不怕你投机取巧,不怕你装聋卖傻,一旦查实会付出沉重的代价,会在你的信用等级中留下一个永久的污点,你今后的贷款、购房、就业、婚姻等都要受到严重影响。如在美国花上一美元钱就能买四小时的公交通票,买票全靠乘客自觉,上下车绝大多数不查验车票,但逃票者一经查出就处以上百倍的罚款,逃票行为还要记入个人信用档案。在公众场合听不到大声喧哗,在十字路口看不见抢道超车,在大学校园感受不到负担沉重,人人都在 3
有序的状态中轻松学习,快乐工作,自由生活。
“美”就是环境美。美国的确很美,可以说是古老文明和现代时尚的完美结合。古老的装饰典雅高贵、底蕴丰厚,现代的建筑恢弘大气、超凡脱俗,当你行走在最繁华的街头,处处匠心独具,展现出国际大都市的诱人风采;当你徜徉在乡村公路,处处山川秀美,展现出城乡一体化的绿色家园;当你漫步在太平洋、大西洋沿岸,处处鸟语花香,展现出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卷。
二、美国农业优势在哪里
1、农业生产高度发达。美国是个移民国家,1776年独立,时间只有二百多年,有着“以农立国”的传统。随着工业、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有所降低。近年来,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农产品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外销市场不断拓展。2009年美国农业总产值 4
虽说占GDP的比例不大,但产量很高,出口量仍是世界第一。农业生产全部采用机械化作业,农产品90%以上实现商品化。2009年农产品出口额达770亿美元,特别是小麦出口约占世界市场的半壁江山。
2、区域特色优势明显。美国的农业条件迥乎不同,区域产业各具特色。东北部的牧草和乳牛带、中北部的玉米带、大平原的小麦带、南部的棉花带、太平洋沿岸搞综合农业区。天然的区域分工使美国各个地区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尽可能地降低生产成本和经营风险,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率和利润率。再加上通畅的水陆运输网使区域分工和专业化生产相得益彰,影响和带动了周边地区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
3、科技信息应用广泛。美国农业的高生产率有个坚实的支柱,就是先进的科学技术、广博的科技信息和广泛的科技应用。美国雄厚的经济实力像一个巨大的磁场,会聚集世界上大批优秀科学家为其效力,5
确保其农业技术永远立于世界不败之地。美国的先进说到底是科技的先进。它们在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环境质量的前提下,有效利用科技创新手段,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保持农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美国拥有220多万个农场,小的不到50英亩、靠三五个人经营,大的则有1300多英亩、靠一二十个人经营,农场耕种、施肥、浇灌、除草、收割等全部采用机械化作业,农业科技应用率极高,像开心果的采摘技术就很先进,采摘机对树冠进行技术捆绑后,在树枝可承受范围内适度震动,开心果就迅速脱落,整个采摘过程十几分钟就能完成。
4、资源利用科学合理。美国高度重视农业资源保护,不追求破坏环境的GDP,不追求粗放生产的GDP,不追求寅吃卯粮的GDP。注重节约利用资源、注重生态环境建设、注重可持续发展,积极改善土壤性能、下功夫改造盐碱地,因地制宜种植农作物,6
倾力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全面推行免耕制度,美国免耕面积占总耕作面积1/3,并对农作物秸秆实行机械还田。认真实施休耕法,制定激励政策保护农户土壤,规定土壤保护标准,凡农户耕地经过检测后达到规定标准,就可以得到政府补贴。
5、产业链条对接紧密。美国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各个环节紧密相连,产业链条长、产业关联度紧、产业化水平高,形成了“从田间到餐桌”产加销一体化的格局。一方面,超市、连锁店等大型企业建立了自己的配送供货机构,直接到产地组织采购、加工。另一方面,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大、设备新,层次高,成为家庭农场与市场销售的中间力量。美国基本上不直接销售初级产品,原因很简单,经过精选、加工、包装后销售,效益好回报率高。美国的农业合作社在服务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可帮助农民销售产品,引导农民进入市场,保护农民利益不受损害。
三、我们应该怎么办
7
1、建立规模集约机制。和美国一样,我市农业条件区域差异大,种植不能单一化。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就要抓好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定务实的流转政策,建立失地农民就业、医疗、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把失地农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打消农民对土地流转的顾虑,促进土地形成适度规模、快速自由流转。要培育优势产业基地,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成片规划基地建设,形成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品牌化销售,最大限度地提高规模效益,避免零敲碎打,小打小闹。要扶持壮大龙头企业,重点抓好小杂粮加工、肉食品皮革加工、乳制品加工、蔬菜批发、玉米、马铃薯淀粉加工等5个方面农产品加工企业,培育一批在全国、全省有影响力的特色产品。要抓好农业项目招商,探索以大招商推动大发展的途径,既要抓好筑巢引凤,又要抓好引凤筑巢,借助外资发展设施农业、规模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流通业,在农产品产、供、销链条上培 8
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2、建立投入递进机制。我市农业基础薄弱、农产品产值小、农业抗灾应急能力差,靠天吃饭的情况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各级政府要建立农业投入递进机制,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持续加大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重点要放在推广设施农业、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做好农产品深加工、治理荒山荒沟和盐碱地等方面,确保增量、比例、效益同步提高。
3、建立质量监管机制。美国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整个环节,要求标准高,监管力度大、准入门槛严,流入市场的都是名牌产品、优等产品、放心产品,而我们的农产品质量相对粗糙。要加强生产环节监管,强化企业质量安全责任,构建标准化生产、高质量产出的经营格局。要加强用药环节监管,强化农资经营市场监管,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和放心农资下乡活动,严厉查处生产、经营、使 9
用假冒伪劣、高毒高残留、违禁农药及肥料等农业投入品的违法行为。要加强流通环节监管,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重点对种植基地、农产品加工企业、农贸市场、大型超市等场所全面开展检验检测,保障农产品流通安全、安全流通。
4、建立科技引领机制。科技创新在美国现代农业中“顶天立地”。我市农业生产还处于产出率不高、资源利用率不高、劳动生产率不高的状况。巩固农业农村好的形势要靠科技支撑,发展农业农村好的形势更要靠科技引领。要完善科技创新组织体系,加强公共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突出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要盘活农业科技人才,“走出去”选送一批科技人员到农业对口院校、到境内农业先进地区、到境外农业发达国家进行专项培训,定向培养适用人才和专业人才。“引进来”制定出台激励机制和优惠政策,引进农业科技紧缺人才和高端人才。对引进农业技术有贡献的引进人、引进农业项目的介绍 10
人,要像工业上的招商引资一样给予奖励。要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采取政府加大投入、企业增加科研投入、招商引进境外和民间资本投入、向上争取科技项目投入、农技机构与市场对接自筹资本投入等多元化方式,努力使农业科技创新经费得到有力保障。
5、建立合作服务机制。美国种什么样的农作物,种多大的规模,种植产生的收益好坏,完全由市场说了算。我国是传统农业国家,人口多,耕地少,农业生产不能完全效仿美国模式。要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发展专业的、综合的,合作性的、公司性的,政府的、民间的多元服务组织,大力推广“支部+协会+基地”、“支部+合作社+园区”、“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服务水平。各级党委政府要给政策、给技术、给信息,尽量让农民风险小、产出多、回报高。特别是乡村两级党组织要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11
帮着农民富,做大新兴产业、做强主导产业、做优传统产业、做靓特色产业,实现增产增效,提高惠民水平。
美国高效的现代农业、通达的信息技术、先进的发展理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要借鉴美国的一些经验和做法,借石攻玉、避短扬长,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加速推进新基地新优势新朔州建设,倾力打造塞外自然生态现代宜居的幸福新城。
相关文章:
我国现代法治主义理论论文02-16
*农发行2005信贷工作总结02-16
考场作文技巧点拨02-16
考场作文高分技巧02-16
考场优秀作文02-16
现代主义建筑空间论文02-16
中国近代现代爱国名言02-16
新现代主义风格特点02-16
立体主义现代艺术论文02-16
现代爱国诗歌一百首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