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事散文:老梨青(精选2篇)
篇1:记事散文:老梨青
童年记事记事散文
儿时,家贫。小小年纪就体会到清贫之苦,父母之累;但穷不丧志,自小就学着砍柴,放牛,担水,做饭,实践着“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古训。
生活在农村,尤其是山区,只要四肢健全,勤劳肯吃苦,解决温饱不是什么难事。除了地里产出的,山上还有取之不尽的宝贝。
每当秋季,落叶树开始渐渐披上金黄色外衣的时侯,青壮年忙着秋收冬种,我则跟着老年人上山去掏零花钱了。尝到甜头以后,我就一个人上山了。
鸡蛋大的桐籽,剥开后是鸽子蛋大小的一颗白颜色的肉,大的一颗桐籽树全部摘下来能装满几个背箩;黄豆大的桕籽成熟后一撮撮地挂在光秃秃的树梢上,一人合围的树摘下来装不满一背箩;山茶树只要找到一颗,附近往往有一大片,深褐色的籽挺沉的,一背箩能有几十斤。这些籽晒干了,供销社会收购,可以打油。桐籽油可以做上好的油漆,自然,环保;山茶籽油则是绝佳的食用油。因为这些籽太沉,没有大人给你来帮着挑,小孩子是没力气运到山下的。因此,一般我们是不去摘这些籽的,发现这些籽后就把信息告诉大人,由大人们根据忙闲决定取舍,没能够及时采摘的大多烂在山里面了。
我因为年纪小,挖的是药材。四明山上有许多许多药材。
四明剑,每根枝的四面分别长着刀片,看上去就是一件古代兵器,主治跌打损伤;喜欢长在石头缝隙里,非常难挖。
桔梗,治咳嗽的良药,喜干,长在沙性土里,开紫颜色的一串小花。
百合,养心安神,润肺止咳,营养滋补,喜欢长在阳光充足的向阳面的山坡,挖时得小心,很容易碎裂成一瓣一瓣的。
龙胆草,喜欢生长在背阴面的山坡,草丛中,小小的,很不起眼。需要在草丛中仔细地找才能找到,挖出来细细的两三条根细根,一天挖不了多少的`。但是收购的价格高。
产量最大的是田乌,一枝一花,喜阳,长得比一般草要高,找起来比较容易。而且都是成片生长,大半天可以挖一背箩。但是田乌是分雌雄的,雌的根小,软软的;雄的根大,硬硬的,只有雌的可以入药。
还有既可吃又可以入药的猕猴桃,木瓜,藤梨,等等,等等。
几年挖下来,我对村四周山上的药材分布已经了然在胸了,雷龙岗头多桔梗;猢猴山上田乌密;羊山湾北长龙胆……。但是羊山湾北坡草密地湿,毒蛇多,所以挖龙胆草一定要特别小心。大人教我的办法是走路时先用锄头探路,把声音弄大了,那样,蛇听到声音就会逃跑。
药材挖回来后,要进行翻晒,去杂质,等到干燥了,就可以送县城的药材公司卖了。
老家离县城有35里路。小孩子走一趟就够累了,挑几十斤的药材走个来回是不可能的。因此,虽然天天梦想着卖了药材换钱,然后买新衣服,学习用品,但这个愿望要一直盼到父母亲忙完秋收才得以实现。
十一岁那年,终于等到农闲了,父亲挑着我一个暑假的劳动成果,带我去县城卖药材。出门前,我在家里称过重量的,有50多斤呢,根据往年的收购行情,应该可以卖四五拾元钱。这点重量对平时挑二三百斤的父亲来说是毛毛雨了,所以父亲走得很轻松,我开心地跟在他后面,紧追慢赶。想着换来钱后可以买新的衣服和朝思暮想的学习用品以及美滋滋地吃一笼小笼包子,脚步轻松得差不多要飞起来了。
近中午时到了县城,但是,激动的心情转瞬间到了冰点,药材公司以不够干燥为由拒收。父亲好说歹说,就是无法打动收购员的铁石心肠。平心而论,药材是晒干了的,可能是在等父亲忙农物的这些天里返潮了。父亲无奈地摇摇头,忍着饥饿领着饥肠辘辘的我把药材挑到药材公司旁边的大会堂的门口,太阳很烈,我和父亲将药材摊晒在大会堂的台阶上,希望猛烈的阳光驱赶走药材里面的潮气。
出门时自信满满的父子俩,竟然忘记了带一分钱。大会堂门口的大街上,来往的人渐渐少了,城里的人们已经在吃午饭了,我的鼻孔嗅到了来自四面的饭菜的香。阳光很烈,肚子很饿。父子俩坐在台阶上,默默地祈祷阳光下的药材快点干啊,快点干啊。
肚子咕噜咕噜地叫着,多么希望眼前的药材马上变成香喷喷的饭菜啊。父亲一定比较我还饿了,他挑着药材,走了35里路,出了一身汗,俗话说远路无轻担嘛。父亲教我用拳头顶着肚子,卷曲身子,说这样会好受一些。
乡下孩子是难得有机会进城的,城里有许多闻所未闻的新鲜事物,但是在饥饿面前,我连站起来看一眼的兴趣都没有了,心里只想着有口饭吃。来来往往的人们都行色匆匆,没有一个人关注我们。父亲站起身,走向大会堂旁边的人家想讨口水喝,被拒绝了。我的心里充满了对城里人的愤恨:城里人,你这十足的小气鬼,你们喝的水不是从我们老家那山上流下来的吗,我回家后就把尿尿在流下山的水里,让你们天天喝我的尿水。
父亲跟我说:长大了,一定要记得赚钱,有钱走遍天下,没钱寸步难行。老话说得好: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街边无人问。几十年后的今天,在我已经不再感觉贫困的时侯,父亲的话还是句句在心。
太阳已经偏西了,大会堂的时钟已经指向下午3点,我和父亲收起散着余热的药材,再次将药材送到药材公司。工作人员没有多说,收购了。过称,付款。拿到钱的那一刻,我开心得完全忘记了饥渴。
父亲带着我跑步冲进了点心店,点了四份小笼包子,父子俩,狼吞虎咽,风卷残云,顷刻间就把它们消灭了。父亲问我要不要再来一份,我打着饱呃说,饱了。
吃完饭,去了百货公司,父亲给我买了一双雨鞋,一枝钢笔。就匆匆地往家里赶了。月亮出来时我们才踏进家门。
这之后,我还是会年年趁学校放假时上山挖药材,直到考上大学,离开农村。尽管在城里生活多年,每次回老家,我还是习惯拿把锄头去山上转转,顺便挖一点草药。这些年,村里人大多去城里打工赚钱了,山上的植被越来越好,药材越长越多了,随便一挖就是一大堆。可惜的是,我那些在乡下的堂兄堂弟们已经没有挖草药治疗小病小痛的习惯了。家里有人头痛发热的就去医院挂点滴,吃西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民间偏方,房前屋后那些随手可得的治病草药已经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现代化的脚步如滚滚洪流动席卷神州大地,物欲横流,泥沙俱下,在得到许多好东西的同时,我们也在失去许多好东西。我们是不是应该为自己,也为子孙后代传承一些精华呢。
篇2:写人记事散文阅读之作者情感倾向
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往往对领会文章主旨、丰富情感体验等,有重要意义。那么,我们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作者的情感倾向呢?
一、从背景动因上思考
有些文章,往往与作者的经历和特定的时代背景相联系。唯有了解这些,才能透视作者内心的情感在作品中的反映。当我们读到《忠魂一缕枕江流》中“我都宁可相信这是一座真坟”时,就能获得这样一个信息:作者是满含景仰之情前往拜谒屈老先生的。这也就抓住了全文的主旨情感。
二、从议论抒情的文字中获得信息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有这样一段记叙和抒情:“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接下来,作者写道:“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从这句淡淡的抒情句中,不难看出作者对先生的称赞,这是由前文的记叙内容而引发出的情感。
三、从字里行间辨析
文本是作者思想和情感的原始载体,可以从相关的内容和特定的表达方式中找到蛛丝马迹。“艳阳照射在屈原的墓碑上,斑驳陆离,像一位耄耋老人脸上起了寿斑……历史就像这墓碑一下子简单得不能再简单”。这样的文字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作者内心深处那沉甸甸的真情。
【例题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艳阳照射在屈原的墓碑上,斑驳陆离,像一位耄耋老人脸上起了寿斑。碑面的字迹尚可辨认,碑陰则无一字说明,历史就像这墓碑一下子简单得不能再简单。我来到赵家冲后的一座屈原墓前,据说这里是12座疑冢中最为壮观的一座,碑文为“故楚三闾大夫之墓”。
……
凝望荒草萋萋的屈原墓,眼前总好像晃动着楚国高大的城池与屈公形容枯槁的身影。其实春秋时期楚国还是很强大的,即使是战国时期,它的疆土仍在争战中不断膨胀扩张。太史公有《史记》述:“楚,天下之强国也……地方五千余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屈原是在战国时期七雄纷争、秦强楚弱的形势下,抱着改革政治、富国强兵的雄心壮志,力图让楚国一统天下的。他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但楚怀王昏庸无道,再加上反动贵族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宠姬郑袖等佞臣小人的围攻,他的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在苟且偷安、惧战主降的贵族们的打击排斥下,斗争处于劣势的屈原最终因谗言而被罢官、放逐,长期流浪于沅湘流域。
……
屈原死后,太史公曾到屈公生前垂钓和行吟的江暮潭凭吊,痛哭而流涕。贾谊赴长沙王太傅任途经此地亦欷歔掩泣,作《吊屈原赋》。屈原的弟子宋玉还登上玉笥山之最高处,为先生招魂。时逾几千年,作为先生的崇拜者,我只身来到屈公墓前,虽然不知哪座冢内真正埋着诗人的骨骸,但我想整个汨罗山,不,整个华夏山水都有他的忠魂!每到一座疑冢,我都宁可相信这是一座真坟。我采撷一束满山疯长的艾蒿和牡荆,献到屈公的墓碑前。要知道,这艾蒿是每年端午节人们必采之物,而牡荆,则早在周时它的名字就叫“楚”啊!
——蔡勋建《忠魂一缕枕江流》
品读文段,分析“每到一座疑冢,我都宁可相信这是一座真坟”一句所包含的作者的感情。
解析:从全文来看,作者是屈原的崇拜者,他对屈原有着浓浓的敬仰之情,抓住这一主旨,问题便迎刃而解。
答案:这句话饱含着作者对屈原高尚品格和爱国情操的钦佩,也表现了作为屈原的崇拜者的作者对屈原的景仰之情。
相关文章:
九年级化学绪言导学案02-16
《蜡烛》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02-16
化学导学案九年级上册02-16
人教版2013新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导学案02-16
人教版九年级科学化学02-16
山中访友 导学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02-16
我最欣赏阳光作文02-16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02-16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教案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