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学习是一个积极建构的过程, 学习者在这个过程中, 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辅助条件, 去建构新的思想和概念。因而探究性学习成为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探究性学习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学中的运用必须以问题为中心, 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载体和得以实现的依托, 是开启科学知识的钥匙。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实质上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通过设计一定的情境, 使学生在感受这个情境之后, 觉察到其中所发生的问题, 引起探究问题的兴趣, 带着强烈的动机去探索问题。引导学生善于从自然、社会生活或教科书中去选择提出问题或课题, 围绕问题或课题去寻找资料及解决的方案, 教师要从传授灌输型转变为研究科研型人才, 这样教与学就得到了相长。
1 先由教师提问示范
人们十分强调要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 让学生自主查找资料、设计实验步骤, 等等。这当然是很好的, 也是必要的, 确实是提高学习者主动性、自主性的重要方法。但这种自主发现并不是惟一有效的方法, 特别是对于中小学生而言, 由于他们知识、能力的准备不足, 特别是反思能力与发现矛盾的能力尚处在发展初期, 他们不太能够发现自己固有认识、固有态度与新现象的矛盾, 即使问个“为什么”或“怎么样”, 也许都不能问到关键处, 也说不明白“为什么”的来历。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应该学会从学生的直接表述中发现问题, 应该学会从了解到的学生的认识基础与新现象的矛盾中发现问题, 通过精心设计的追问, 让学习者逐渐发现自己认识中的内在矛盾, 发现固有认识、固有态度与新任务、新现象的不和谐之处, 采用启发式等方式去帮助学习者实现认识与态度上的跨越。因此, 在探究性学习的起始阶段, 通过教师的提问来驱动学生的探究。这就需要教师多多示范问题的提法。例如再如探究“商鞅变法”时, 我通过启发来提问每点内容:“废”的是什么?“立”的又是什么?由学生自己联系史实得出结论: (1) 土地制度 (生产关系中有决定性作用) :废的是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立的是封建制的土地私有制。 (2) 奖励农耕、军功:废的是奴隶主贵族的世袭制, 弃农经商的旧俗;立的是奖励军功, 重农业生产的新风。 (3) 建立县制 (上层建筑变革) :废的是奴隶制的分封制, 立的是中央集权制。通过一“废”一“立”的对比启发, 不仅使学生彻底理解了变法的内容是使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而且清楚地看到:变法是适应经济变革和阶级关系变化而产生的, 也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变法的意义和性质。教师启发学生自学, 不仅使学生加深对知识内涵和外延的认识, 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深化了学生对历史知识本质的认识和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突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
2 学生自主发现问题
基于问题的探究学习活动, 不是单纯就教师的问题找答案.而是让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是启发、帮助寻找路径, 组织交流经验、体会, 其余的时空都要还给学生。因此, 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是从学生的真实问题出发, 而不是从教材或从教师假想的问题出发。从问题出发开展探究, 关键之处在于把握学生固有认识与新现象、新事实的矛盾, 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或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发现这一矛盾, 这样才会引发真正有效的学习活动, 才能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思。例如探究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第三框“众多的人口”时, 学生发现教材只讲了我国人口数量多的现状、人口分布和人口密度分布情况, 根本没有出现人口问题的解决措施, 于是学生联系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主动提出“解决人口问题的措施是什么”的问题。我乘机让学生自己理解并讲出措施, 并让学生用小品和短剧以及“漫画”进行表现, 学生参与性很强, 学生在轻松和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掌握知识。再如探究“傍水而居”时, 有个学生主动提出这样一个题目:“水对水乡人们的生活有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 哪一方面是主要的?”我让学生进行一次小型辩论会, 结果班级中马上分成两派:一派说正面影响是主要的, 有理有据;另一派说负面影响是主要的, 针锋相对。通过辩论学生把他们的想法说了出来, 问题越辩越明, 逐渐了解了水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 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 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提供宽松的环境。例如探究“丝路明珠”时, 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 (1) 在干旱地带怎样去发展绿州农业? (2) 发展绿洲农业, 国家该做些什么? (3) 干旱地带发展哪些农作物比较合适?学生讨论强烈, 通过学生的设计, 学生的讨论, 既深化课堂内容, 也使学生融人社会实际, 同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历史与社会》的教学活动不能离开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 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构建和自我生成知识, 教师绝不能要求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 对外部的知识要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 从而能真正掌握知识。教师在组织教学中要了解自己的学生已经掌握哪些知识, 还有哪些知识没有掌握, 从学生已有的基础出发, 落实教学目标, 选择教学方法, 鼓励学生自主参与, 合作探究, 让学生自己去创新和实践。比如学生探究原始农耕文化, 当知道半坡人种植粟, 居住地穴式的房屋, 而河姆渡人却种植水稻, 住干栏式建筑的史实后, 在思考的基础上, 学生很自然地生成“原始人这种不同的农耕和居住方式是否与自然环境有关”的问题。在问题的基础上, 我因势利导, 让学生在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出新的问题:“人类向大自然的索取, 是否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你认为这句话对吗?试说明你的理由?”“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怎样, 谈谈你的看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可以独立解决, 也可以与他人合作解决。
3 指导开展有效合作
学生学习方式的革新是当前在学校课堂层面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改革特别强调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 强调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 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主发展。例如探究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我把全班分为4个小组, 有军事组、政治组、思想文化组、经济组, 每个组任务都十分明确, 让每小组根据自己的任务去查阅资料, 收集信息。而查阅资料, 收集信息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和能力提高的过程, 最后每个小组派出代表把各自收集到的信息, 各自的经历向全班介绍、交流, 可以说这一过程对每个人来说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分组讨论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有更多的交往、互动的机会。使学生积极地参与了教学过程, 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 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再如探究五类地形时, 教材只讲到五类地势的名称和所占的面积比例, 并没有深化五类地形的特征, 为了让学生掌握五类地形的特征, 我做了这样设计:把全班学生分成五组, 每个小组的学生就生活在一种地形中, 让各组学生先小组合作学习, 再说出自己所生活的地形的优点, 也可以说出别组学生所生活地形的缺点。这样对教材中的知识进行重新处理, 学生的兴趣就来了, 每个学生都能说出一些这类地形的优点, 也能说一些别组地形的缺点, 课堂中不知不觉就把五类地形的特征落实下去, 课堂气氛高涨, 积极性极高, 也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热热闹闹, 汇报交流时要么无话可说, 要么没有形成共识, 只能说自己的观点。我认为主要是因为教师在备课时没有深入研究教材, 没有做好课前设计, 课堂中也不能进行有效组织。
教育必须唤醒、开发、提升学生的潜能, 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促成学生知、情、意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每一个学生独特的发展;必须促成每一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 必然能够实现提升学生科学人文素养的开除改革目标。
摘要: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的运用必须以问题为中心。学生觉察到发生的问题, 引起探究问题的兴趣, 带着强烈的动机去探索问题, 进而逐步改变学习方式, 实现主动学习。本文从先由教师提问示范、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指导开展有效合作等方面探讨了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实施探究性学习的问题。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探究性学习,问题驱动,合作探究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师范教育司组.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 安桂清.“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反思[M].北京教育出版社, 2001.
[3] 余文森.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J].教育研究, 2004 (11) .
相关文章:
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如何实现学生的主动探究02-17
变电站智能化建设和改造探讨02-17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初探02-17
提高生物课堂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论文02-17
构建合理的教学模式,促进高中数学教学02-17
如何合理运用数字教育资源02-17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主动探究的重要性02-17
物理探究性学习中学生主动地位的研究02-17
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实效性探究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