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前敏(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关键词: 载体 语言 翻译 文化

周前敏(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精选6篇)

篇1:周前敏(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中动结构的中英语言特征及其对翻译的影响

中动结构有着跨语言的不同的表现形式,从而对翻译有一定的影响.我们分析了中动结构中语言的`特征,解释了中动结构主语的主动、积极、及物性,又能符合其主语不充当施事的事实,解释了翻译中英汉不对等的原因.

作 者:石小亚 SHI Xiao-ya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411105刊 名:长江师范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年,卷(期):24(3)分类号:H314.3关键词:中动结构 奈达的“读者反应论” 及物性

篇2:周前敏(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文化因素对中英谚语互译的影响

本文从谚语的文化性出发,揭示了谚语翻译时应遵循的原则,提出了针对不同谚语进行翻译时需采用的.不同翻译方法.

作 者:陈卫安 作者单位:邢台学院外语系刊 名:科技信息(学术版)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12)分类号:H3关键词:文化 谚语 翻译

篇3:周前敏(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一体化的不断发展, 电影作为一种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传播方式,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影片内容的高度浓缩, 片名有着概括主题和画龙点睛的作用。好的电影片名就像是电影的“商标”, 不仅可以揭示电影的剧情, 也能激发观众丰富的想象力。因此, 电影片名的翻译极其关键。

本文从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及审美观念、社会习俗以及宗教信仰、历史典故四个方面剖析英汉文化差异对电影片名翻译的影响, 提出切实可行的翻译方法, 以期更好地以影片为交流载体, 促进国际电影事业的合作与交流, 最大限度的保留影片的商业价值和文化传播功能, 以达到提高票房收益、促进文化传播的最终目的。

一、当前电影片名翻译的现状

就目前来看, 外来影片片名翻译的随意性太大, 无法充分发挥片名对电影本身的推介作用。如何实现电影片名翻译的规范化、科学化, 系统化, 已成为翻译领域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目前, 常用的电影片名片名翻译法有音译、直译、意译和编译等。

(一) 音译, 即按照片名读音直接写出相应的汉字或拼音。

一般情况下用于以人名、地名或反映该民族特有文化的事物命名的电影, 如Casablanca译为《卡萨布兰卡》、Jane Eyre译为《简·爱》等。

(二) 直译, 即按照字面意思来翻译, 对词汇、语法结构、句子形式不作大的改变。

如Marry a Rich《嫁个有钱人》、Basic Instinct《本能》等。

(三) 意译, 即只保持原文内容, 不保持原文形式。

影片名过分的直译有时也会让人觉得难懂, 但通过增删词汇等适当的处理, 效果会好很多。如Shrek译为《怪物史莱克》、The Interpreter译为《翻译风波》、Next译为《遇见未来》等。

(四) 编译, 即在直译、意译均不能体现影片内容的情况下, 译者以影片内容为基础, 另立译名。

如Gone With the Wind译为《乱世佳人》、《甲方乙方》译为Dream Factory、《霸王别姬》译为Farewell My Concubine等。

二、文化差异与片名翻译

总的来看, 中英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及审美观念、社会习俗以及宗教信仰、历史典故四个方面。

(一) 价值观念方面的差异。

英美人崇尚个人主义和权力, 认为人生而平等;中国人重整体, 推崇伦理道德, 注重长幼尊卑。美国喜剧电影Meet the Parents在翻译片名时没有直译为《去见父母》, 而是意译为《拜见岳父大人》, “拜见”和“大人”都是具有中国色彩的词汇。

(二) 思维方式及审美观念方面的差异。

中国电影喜欢使用整体和抽象的思维方式来翻译电影片名, 并倾向于在其中加入一些动词元素。如将电影The Enemy at the Gate翻译成《兵临城下》, 用一个富有动态语义的四字成语, 就轻易的抓住了电影的本质。再如电影Remember the Titans被译为《冲锋陷阵》, 观众仅从翻译过来的影片名中, 就能感受到该影片紧张的气氛和恢宏的场面。由此激发人们丰富的想象力, 迎合观众一睹为快的涉猎心理。

(三) 社会习俗及宗教信仰方面的差异。

中英双方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导致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会风俗的不同, 这种差异性也必然会在语言中体现出来。电影Pinocchio是欧美人家喻户晓的一个童话人物, 但若直接译为“匹诺曹”, 中国观众很难理解其中奥妙, 而《木偶奇遇记》却能激起群众的好奇心。在宗教信仰方面, 以影片Seven为例, 这是一部典型的关于基督教七大罪恶的电影, 如将其直译为《七》, 中国观众恐怕会因觉得费解而放弃观看, 译为《七宗罪》则点明了该片的宗教寓意。

(四) 历史典故方面的差异。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但西方人对此则多是一知半解。因此, 在翻译时要特别注意一些关于历史典故的电影片名。如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十面埋伏》, 取自楚汉的垓下之战, 但此片所讲是情感的埋伏, 于战事无关。因此译为House of Flying Daggers。

三、经典翻译赏析

下面是一些中英电影互译较成功的案例。电影The Bridge of Madison County译为《廊桥遗梦》, 此译被誉为是“最完美”译名之一。该片主要讲述中年人对于真爱的渴求和面对现实牵绊的无奈。“廊桥遗梦”四个字充分展现了主人公对挚爱的渴望和终究无法得到的遗憾, 为影片平添一份浪漫色彩。

王家卫的《东邪西毒》被译为Ashes of Time“时间的灰烬”, 这个译名意蕴隽永, 无论你是“东邪”还是“西毒”, 无论你在生者的世界有着多么耀眼的光环, 尘埃落定之后, 一切都是灰烬。

结语

综上所述, 中英文化的差异与不同领域的文化需求确实为电影片名翻译者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片名的翻译只有入乡随俗, 因地制宜, 才能得到普遍的认可。翻译时既要遵循一定的翻译原则, 又要紧扣影片主题, 给观众一种“管中窥豹”之感, 方能俘获其“芳心”。片名的翻译绝非一蹴而就之事, 繁衍了事的态度是不可取的。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 反复推敲才能译出符合大众需求的译名, 才能打开目标市场, 实现提高票房收益和促进文化交流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宏薇, 李亚丹.新编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篇4:中英语言差异对广告翻译的影响

【关键词】广告翻译语言 商标

作为文化产物,广告受到语言的直接影响。因此,译者不仅需要坚实的语言基础,还要深刻地理解两种语言的差异。本文主要分析了中英语言差异对广告翻译的影响,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中英语广告在语言结构上的差异;语言选择上的不同;中英语广告在单词发音上差异。通过这三方面的分析,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语言的重要性。同时,能够很好地掌握广告翻译的技巧。

一、中英语广告在语言结构上的差异

沈小龙先生曾说过:“西方语言以规则为主导,而中国却以人为主导。”换句话说,汉语是一种注重含义的语言,语法规则相对自由,句子也很随便。词汇量可多可少,段落也是多变的。而对于西方语言来说,在整个语法和句子构成中占主要地位的动词和动词短语是绝对不能改变的。比如说,诺基亚的广告语“connecting people(科技以人为本)”,这并不是一个复杂的句子,只是由一个谓语和名词构成的,语法结构也很标准、简单。然而,这两个词非常重要,它们向人们清晰地表达出这个产品要向消费者传达的感觉。但是它的语句结构却是不能变的。当翻译成汉语时,要将“科技”这个词加入其中,这就再一次强调了人类语言结构艺术的重要性。

中国的广告中往往会加入许多修饰语,这些修饰语的重点都放在情感表达上。与之相反,英语广告的表达非常简单,它的重点放在信息传递上。例如:“满树金花、芳香四溢的金桂;洁白如雪的银桂;红里透黄、花多味浓的紫砂桂;花红似银、季季有花的四季桂;竞相开放争艳媲美;进入桂林公园,阵阵桂香扑鼻而来。”

当上面的文字被翻译成英语广告时,要考虑语言结构的不同,原句中描述性语言被删除掉。文字翻译如下。

“The Park of Sweet Osmanthus is noted for its abundance of osmanthus trees.Flowers from these trees, in different colors are in full bloom, which infuse the whole garden with the fragrance of their blossoms.”

汉语在结构变化上非常丰富,这一点直接影响到它的艺术表达,语句的结构经常改变;但是英语在结构上相对固定化、标准化,此外,英语还可以用极简的句子表达。

二、中英语广告在语言选择上的区别

在描述事物时,汉语是具有想象力的,而英语是比较实际的。中国人擅长通过“写”来表达感觉,运用华丽的辞藻来表达对美丽事物的欣赏和爱慕。在中国广告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许多描述性的词语,像“高级的”“完美的”“特别的”“难以置信的”等。这些描述性的语言会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消费者会对产品越来越感兴趣,具有更好的宣传效果,而且也达到了说服消费者去购买的目的,但是这其中也有很多夸大的成分。在英语广告中,经常会用到“good”这个单词。英语广告中的词语重点是要描述出产品的实际信息,而且指出这个商品的优点和缺点,更注重事物的权威性,选择的词语也是比较客观而理性的,結构也非常简洁。例如,麦克斯维尔咖啡的广告语是“Good to the last drop(滴滴香浓)”,雀巢的广告语是“The taste is great(味道好极了)”。

三、中英语广告在单词发音上差异

广告在发音上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商标的翻译上。商标是商品的名称,然而商品本身的名称很难表达出其魅力和期望。

比如说,“puma”是一个运动服饰的品牌,它的中文名字翻译成“彪马”,与其文字的含义是完全不同的,但是“彪马”的发音和“puma”很接近,而且“彪马”将“puma”的含义更好地表现出来了,对于中国人来说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然而文字的翻译就无法达到这一效果。

商标的翻译具有至关重要的实际意义, 商标的作用就是为了让消费者直观地了解商品的品种及特色,而商标本身通常就是一则最为简洁的广告。所以,译文必须要很好地体现出产品的特色。如Colgate品牌牙膏,以其创始人的名字来命名,没有体现出产品的特点,而它的译名“高露洁”,一个“洁”字就突出了产品的特点。其他翻译策略大多不拘于传统的翻译套路,大胆创新。但翻译始终与产品相关,所以商标再离奇古怪,都始终不能离开本商品,要不然商标翻译就没有意义了。

好的广告翻译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内涵很丰富,能够体现出产品的特色;它易记、易读、易懂,能够激起消费者们的购买欲望;同时它也具有丰富的理论意义,形象生动;它是商品的卖点,够拓宽语言学研究空间,丰富语言学的内涵,也能够促进语言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Newmark, Peter,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1988.

[2]顾云峰,英汉语言和文化差异对广告翻译的影响[D].浙江林学院外国语学院,2004.

篇5: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任何语言的`生存发展都离不开其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而且也是文化移植的过程.在很大程度,它与文化因素、背景知识有很大的关系.解决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了解背景知识是保证译作成功的关键.

作 者:盛爽 作者单位: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分院,长春,130000 刊 名: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AL TECHNIQUE & EQUIPMENT 年,卷(期):2008 “”(24) 分类号:H3 关键词:

篇6:从中西文化的差异性浅析中英翻译

作者:天天论文网 日期:2015-12-17 11:00:29 点击:1 摘要:语言作为人类沟通交流的载体,是社会信息化发展的支架。伴随着中西方社会信息的高度发展,我们对于语言翻译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是人们在中英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一道鸿沟。为了跨越这条鸿沟,我们必须对西方的风俗习惯、民族文化、思维模式、价值取向进行一定的了解和学习。

关键词:中英翻译差异中西文化

语言源自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是一种人们进行思想交流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表达符号。语言的传递和人类社会文明相互促进,为人类今后的发展带来了难以想象的便捷与好处。早期,我们的祖先分居世界各个大陆。因为海洋的阻隔与通信的不便,地球各大板块地区所使用的语言种类天差地别,因而构成了当今人类文明中各种语系的总支架。

要想掌握好一门语言,则必须要对它的历史发展和现今文化有所了解。英语起源于印欧语系,属于日耳曼语族,又属族下的西日耳曼语系。早期的日耳曼人移民到英格兰,将这种古老而神秘的语言在不断演化中传承了下来。而汉语则属汉藏语系,自成一族。对于自己熟悉的母语,这里就不多做说明了。

因为东西方发展史中差异的巨大性,主要表现在风俗习惯、民族文化、思维模式与价值取向这些方面中。所以在中英翻译的过程中,切记不能生搬硬套,陷入自己固定的思维模式中,而曲解其原本的意味。

一、中英口语翻译中表意的个性化差异

(一)问候与称呼每个国家都有其独具个性的问候与称呼的方式。在中国,有时我们的问候语对于西方的思维模式显得比较直白。比如我们在机场接机时会说:“欢迎来到中国,您旅途辛苦了。” 然而若是直接翻译成: “Welcome toChina.You must be tired from the trip.”这并不符合西方思维模式中典型的问候方式。为了避免使西方客人陷入感觉被强加于人的不愉快的尴尬境地,我们应当按照西方的习惯来翻译成:“Welcome to China.It’s a long trip.”又比如在中国,过年时我们喜欢互相寒暄:“新年好啊,又长福气了不少!”而在西方,评价对方的体型是比较不礼貌的。尤其是“Fat”一词,无论说得多直白或是多隐晦,对方都会认为这是一种巨大的冒犯。所以为了日后能与对方和睦相处,切记要三思而后行。另外,各种关于年龄、收入、家庭情况之类的私人问题,虽然在中国这些问题可能比较寻常普遍,但是在西方人会认为这是一种忌讳。

在中国,因为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我们在感情的表达上相对西方人会显得较为含蓄内敛。我们不习惯把“爱”挂在嘴边,对家中亲戚,我们也不习惯说出“爱”。而在西方,“Love”是可以说给任何人听的。在这一点上,西方人要比中国人直白得多。另外,在称呼上,我们中国人习惯对陌生人的称呼为姓氏后加职业。在西方,一般不以职业作为称呼,而用先生/女士(Mr./Ms.)后加姓氏。

(二)修辞格英语口语中常见的修辞格有夸张、反语、对比等,和汉语有一定程度上的共性。而由于语系上的差别,有一些修辞方法没有办法做到完全翻译。

以夸张的手法为例。夸张是英文表述时一种常见的修辞方式,可使语言显得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在表达过程中,人们从主观出发,有意识地夸大事物,表达自己的切身情感。一般的平铺直叙很难表达丰富的内心世界。在电影《电视台风云》中,主播比尔得知自己将被电视台解雇,在直播中发泄道:“I’m as mad ashell, and I’m not going to make this anymore!”没想到这样强烈的情感表达引起了观众的注视,于是电台又让他重新开始主持节目。其中的“Mad as hell”若直译为“像地狱一般疯狂”,则对于汉语的使用习惯显得有些不合理;但若是译为“恼怒透顶”,则失去了英文原汁原味的感觉。不如采取如今的网络流行词汇,译为“气炸了”,既符合当今时代文化,又不失其原有的夸张意味。对于这种修辞格的翻译,应当尽量保留其原始的风格,以减少情感的损失为主要目的来进行翻译。

(三)谚语/俗语中西方历史文化背景的差距使得我们对谚语的运用有着天壤之别。例如,在西方的谚语中,“It rains cats and dogs”是“大雨倾盆”的意思。如果直译成“天上落下了猫和狗”,岂不是闹了个大笑话。又例如,“Make my day”是“让我开心”的意思,如果直译成“做好我的一天”,不免感觉有些牛头不对马嘴。这些谚语是基于个人认知上的差异形成的。认知的差异又造成了对一些事物固态的思维模式。比如“龙”的形象在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是高贵、庄严的象征,深受国民喜爱。而在西方,“龙”是由恐龙演化而来的另一种可怕邪恶的生物,是人们恐惧的源头。所以在翻译时要灵活转变,做适当的调整。

二、诗词曲翻译时表意的独到性差异汉字中的语境是英文翻译中的难点。比如说“荷花” 和“菡萏”,在英文中都翻译为“Lotus”,却无法将其代入,翻译出李瞡《山花子》中“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的悲凉意境。相对的,一些英文的经典诗歌,由于押韵的特殊性和语意的多重性,很难做到完全对等翻译。例如Tagore的When day is gone,诗歌中多次运用以“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及以“Whose”引导的定语从句作为排比句,如果将它们翻译成汉语就很可能流失这些排比句原本独特的意味。

三、结论语言作为一种信息载体,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极大贡献。语言虽然总体上来说拥有相近的表达方式,但是若要细究,它们的种类则千差万别。中西文化的差异性使人们在中英翻译的过程中不得不以对方的角度来考虑句子的构架与细节。因此,熟悉西方的风俗习惯、民族文化、思维模式、价值取向,是通往精准翻译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奠基石。参考文献: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汉英文化差异对比喻翻译的影响及解决方略 下一篇: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