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找短文中的中心句(精选3篇)
篇1:怎样找短文中的中心句
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而中心句是最能体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如果能掌握中心句在课文中出现的特点,就能较快地找出中心句。从而比较容易地理解课文。那么,如何找中心句呢?
1.从题目去找。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往往有的题目就是中心句。如《手术台就是阵地》这一题目,实际上就是文章的中心句,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
2.从总起句去找。
文章开头的总起句,一般都揭示了全文内容,所以就是中心句。如《詹天佑》的开头“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3.从结尾上去找。
有些文章的结尾,往往总结全文,点明中心。如《海底世界》中“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总结全文,突出中心,揭示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
4.从反复句上去找。
有的文章为了突出某种意思,并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往往反复出现同一个句子,它就是中心句。如《难忘的一课》中“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在文章中出现了三次,显然就是中心句。
5.从议论句上去找。
文中议论处往往透露出文章的中心,因此,议论句中的关键句就是中心句。如《一夜的工作》中:“他(总理)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这一关键句就是中心句。
6.从哲理性句上去找。
有的句子很有哲理性,这个句子就是中心句。如《幸福是什么》中“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民有益的事情。”这是哲理性很强的句子,它就是中心句。
7.从含义深长的句子上去找。有的句子中意义含而不露,蕴藏着深长的意义,这个句子就是中心句。如《金色的鱼钩》中“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光茫”。这句就是本文的中心句。
8.从过渡句上去找。
有的文章往往用过渡句来点明中心句。如《伟大的友谊》中“在生活上,恩格斯热情地帮助马克思,更重要的是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他们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地合作。”这个过渡句就是中心句。
用下面词来归纳课文中心思想
一、本文通过叙述。。。过程,告诉我们。。。道理。要我们。。。。
二、本文通过。。。故事,使我们懂得了。。。道理。
就用这些词,把课文里的事情先说在前半句里,再在后面说出道理和你理解的就行!说实话,小学语文中心思想总结要求和简单。要求不高。就按照我是这个在练习练习,你就可以自己有技巧了。
在短文中找出过渡句
在短文中找出过渡句,这并不难。过渡句一般在段落的开头,少数在段落中间,更少的在段落末尾。它十分明显地告诉你:从一个地点转移到了另一个地点,或者从一个事情连接到另一个事情,从一个动作转化成了另一个动作„„
我们来试试眼力吧!
在写景的文章中如何找出过渡句
这种过渡句一般在文段的开头一句,交待从一个地点来到了另一个地点,起“承上启下”的作用,非常好找的,你一定没问题!例:《颐和园》
长廊又长又美,微风从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又高又美,还金碧辉煌,真是美不胜收。
这两段文字讲了从“长廊”到“万寿山脚下”,地点发生了变化,过渡句在下一段的开头一句,就是“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在写人记事的文章中如何找出过渡句
这就要看前一件事与后一件事之间是用哪个句子连起来的,前一个动作与后一个动作是用哪一句话连起来的。这个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就是过渡句!
其他阅读解题法:
1、某段或某句在文中的作用题型
在首段——总领全文、首尾呼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做铺垫、与下文进行对比,反衬出„„。
文章中间——承上启下、引起下文
文章末尾——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深化主旨、首尾呼应、篇末点题
2、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谁——(为了什么)——做了什么——(结果怎样)
2、“赏析优美语句”题型(主要有两种题型)
A、“××”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B、“××”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方式: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②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2、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2、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篇2:怎样找短文中的中心句
找中心句的方法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理解中心句在段内位置的一般规律。2.学生能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
重难点:
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怎样找中心句的方法。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中心句?”(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
“找中心句”是概括段意的一种形式,有些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
开门见山,点明题目,让学生明白本课的学习目的及重要性。
二、自读批划,互讲感知。
怎样才能找到中心句呢?请同学们打开学习资料《找中心句的方法》,一边自学,一边勾划,然后小组讨论。
课前设疑,增强趣味性,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积极性。
三、析听结合,议思研读。
(示例1 :青蛙最喜欢吃昆虫。苍蝇、蚊子、白蛉、蚱蜢……它都爱吃。它鼓着一对大眼睛,蹲在池塘边上,只要有虫子飞过,它“噌”地跳起来,舌头一伸,就把虫子卷进嘴里去了。)
讨论:这一段文章有没有中心句?是哪一句?为什么?
教师抓住本课的重难点,组织学生展开讨论,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发展智力,培养创造精神。这样,人人动脑,踊跃发言,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请观察:这个中心句在文中处于什么位置?(板书:位置 段首)
这个处于文章开头的中心句,在这段话中起什么作用?(板书:作用 概括、总说)朗读,体会这种作用。
学生的“探索”,总离不开教师的“引导”,这是教学的关键。在学生课前经过认真预习的基础上,课堂中教师相机点拨,牢牢把握学法操作程序,体现着教师的主导作用。
(出示例2 :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不是的。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还好像在打鼾……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另一种声音,遇到危险还会发出警报。出示例3 :春天在哪里呢?到大自然中找春天去!春在枝头,柳条嫩绿,桃花鲜艳。春在空中,和风送暖,燕子翻飞。春在水里,鱼儿追逐,鸭子戏水。春在田间,麦苗返青,菜花金黄。到处都有春天,春满人间。
出示例4 :陈老师多珍惜粉笔哟!每次上课,她从盒里取出一支粉笔,用到最后一点点,还舍不得扔掉。两个指头掐得紧紧的,用力地写着,直到无法再写的时候才扔掉。那时候,你看到粉笔头只有豆粒儿那么一丁点儿了。你一定会想:陈老师多珍惜粉笔哟!
师生共同讨论,找出各段的中心句,并归纳出中心句在段内的位置和作用。
(板书: 承上启下 段的中间 总 结 段 尾
强调、增强印象 段首和段尾)
这一教学活动,可以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让学生充满自信,积极思维,大胆举手,畅所欲言,使得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达到有效的统一。
四、自议要旨,整体把握。
你是怎样找到中心句的?
自由讨论:找中心句的方法是什么?
指名回答,归纳总结出——找中心句的方法:
⒈认真阅读全文。
⒉仔细分析段内句子间的关系,明确全段的中心意思,判断本段是否有中心句。
⒊了解中心句在段内位置的一般规律:
①起概括和总述作用的中心句一般在段的开头。
②起承上启下作用的中心句一般在段的中间。
③起归纳和总结作用的中心句一般在段的末尾。
④起强调和增强印象作用的中心句一般在段的开头和结尾。
⒋运用这一规律,具体明确中心句。
教师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原则,围绕整体步步深入进行教学,体现着以学生为主,教师导之以法,突出了学法指导。同时教师教法服务于学法,切实培养了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
五、再读课文,巩固提高。
㈠ 请同学们运用学到的“找中心句的方法”,找出下面几段文章的中心句。看谁找得又快又准。
⒈陈毅从小就刻苦练习毛笔字。那时候的小学生一定要练习毛笔字。陈毅除了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还主动给自己增加了任务——每天写一百个大字、二百个小字。
⒉操场右边围了一些同学。这些同学在跳绳。一个女同学的绳子甩得飞快;另一些同学在跳花样,像燕子一样上下翻飞。
⒊春天来了。春风轻轻地吹,春雨细细地下。小草儿钻出泥土,鹅黄的树叶儿从枝头伸出脑袋,桃花纷纷绽开笑脸。春天真美啊!
⒋爷爷一生过的都是简朴的生活。战斗时代,他和战士们吃一样的饭菜,穿一样的粗布军装。一身衣服穿了几年,补了又补。解放以后,他把这种艰苦朴素的作风带到了北京。
㈡ 听老师朗读几段话,请找出各段的中心句。
⒈一天夜里,三个和尚都在打盹的时候,一支燃烧的蜡烛被一只小老鼠咬断,庙宇起火了。危急中,三个和尚不分你我,争先恐后,挑水救火。一场大火很快被扑灭了。三个和尚从这件事中悟出齐心协力的好处。
⒉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将到处是黑暗,到处是寒冷,没有风、雪、雨、露,没有草、木、鸟、兽,自然也不会有人。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⒊我时常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思念着我的启蒙老师们。是他们,在我童稚的心灵里播下美好的种子,教导我:要爱国,要勤勉,要做一个正直、诚实的人。几十年过去了,老师们的话仿佛还在我的耳边回响。
⒋真是一场及时雨啊!大田里的玉米苗一定会咕咚咕咚地喝个痛快。我仿佛看到雨水流进地里,流进果园里,流进人们的心窝里。
㈢ 听同学朗读几段话,找出各段的中心句。
⒈站在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单看这些数不尽的条石,每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汽车、火车,没有起重机,单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⒉清晨,我来到南京长江大桥。今天的天气格外好,万里碧空飘着朵朵白云。大桥在明媚的阳光下,显得十分壮丽。波涛滚滚的江水中,九个巨大的桥墩稳稳地托住桥身。正桥连着二十二孔引桥,仿佛一条钢铁巨龙卧在大江上面。桥上,行人车辆穿梭似的来来往往。
⒊校园的东墙边,有一张乒乓球台。球台的四周围满了同学,不时传来喝彩声和欢笑声。乒乓小将们打得多认真啊!他们你追我挡,一个球常常打了几十个回合还不分胜负。
理论联系实际,在课堂中通过举一反三,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通过听话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能力及思维能力。
㈣ 请同学们阅读《办好黑板报》一文,运用今天学到的方法,找出各段的中心句。
办好黑板报
我校有块黑板报,我是黑板报的编辑。一年来的编辑工作,使我积累了不少经验。我深深认识到,好的黑板报一定要有两个重要条件:一是文章好,二是编排好。
黑板报的文章要短小精悍,具体生动。短小精悍,就是要抓住要点,用二、三百字把同学们最需要知道的问题说清楚。具体生动,就是要内容实在,形象感人。力求用典型事例和数据来说明问题,用真情实感来感染读着,给同学们留下深刻印象。
黑板报的编排要美观大方,寓于变化,要把主要内容放在显著地位。标题要有吸引力,要醒目,使人一看就知道正文。要有独立的美术作品和诗文的搭配,还可以设置“读者来信”“问题解答”等小专栏。
黑板报要做到文章好和编排好,还需要有一个好编辑。编辑要制定具体的编辑方针,拟定选题计划,开展组稿活动。还要有一批写稿人,写稿人要根据黑板报的需要选题。写稿改稿还要随时征求读着的意见。只要编者、作者和读着齐心协力,黑板报一定可以办好。
教学后记: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李连宁指出:“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内容相当丰富,最核心的有三点:第一,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首位;第二,要坚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第三,重视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构建适应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作为教师,应当让学生掌握最有价值的知识,即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生一旦拥有了这把“金钥匙”,就可以在知识的海洋里随心所欲地“点石成金”,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成绩,而从根本上解决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少、慢、差、费”的问题。
篇3:怎样找短文中的中心句
笔者认为,所谓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度”,显然指的是在具体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根据需要实事求是而量体裁衣。如:教材的特点不同,实施教学的“度”就有所别;课文的特点不同,教师传授知识的“度”就有所异;学生个体的情况不同,导学方法的“度”就须不同;课标的要求不同,教学的“限度”与“程度”就判若两然。因此,要想把握好“短教”与“长教”的“度”,应从以下诸方面理思。
一、联系实际,尊重学生
信息论的观点告诉人们,教学中的对话过程实际就是一个信息交流的过程,学生对信息的接受是极其有限的,教材应当或必须传达给学生的信息量也是有限的。每篇文章的知识内涵从教育理念和教育意义的层面而言,都有一个相对集中反映的“点”,这个“点”正是统领全文的精神所在。教学中教师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及其过程,应当根据学生的可接受性及其个性人格等具体情况灵活处理好各个教学环节。一篇课文的教学时间该长则长,该短则短,适度教学,目标达到即可。譬如,我们在教学《简笔与繁笔》时,就应紧紧抓住“简繁”二字,从学生实际出发,立足短教进行教学设计。而我们在教学《爱莲说》时,文章虽篇幅短小,但字字精炼,句句传神,意味深远。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教学时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加以拓展,丰富文本内涵。为了让学生理解到位,可从情趣和文趣等方面引导学生拓展文意深入探讨,可采用“质疑点拔法”设计教学过程:一是从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质疑,二是理解具体语句意思质疑,三是深层理解文章主题意蕴质疑。然后层层深入,直面生活,揭示旨义。这样就能实事求是、张弛有度,有效实现“长文短教”与“短文长教”之教学目标。同时,也尊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可接受性及独特体验。
二、联系实际,尊重课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可见,“课标”是教师研究和进行语文教学“短教”与“长教”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指针,它向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提出了学习该门学科必须掌握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及难点等。教学中,我们应联系具体的教学实际,遵照课标的各项规定,完成课标对每篇课文的基本要求和应该实现的教学目标。例如,我们教学《阿房宫赋》,就可以根据课标的具体要求“短教”课文,合理设计教学过程:首先,赏结构;其次,品语言;最后,作评价。立足于“结构”和“语言”两方面层层深入,揭示主题,透视课文字里行间所蕴涵的生命底色和思想情怀。若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虽篇幅短小,但意旨深远。它妙用了电影蒙太奇手法,将一些看似平常的景物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组组意向词,如第一句三个景物组合,显示出毫无生机的萧瑟气象,使人深感悲凉而抑郁。第二句三个景物的连接,却景色明净,一派生机,可见“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之写照。第三句的景物组合,反映游子在客途之中孤苦寂寞的心情。一个“古”字,把游子的个人凄苦推及古今,足以引起读者的丰富联想和共鸣。最后两句则直抒胸臆,道出了天涯游子之悲。整曲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付与众多朴实自然景物的鲜明形象,将浓重的深秋色彩刻画得淋漓尽致,不愧后人称之曰“秋思之祖”。对此文的教学设计,教师应该在“课标”的指引下联系实际作适当拓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
三、联系实际,尊重文本
文本是作者灵魂的载体,是作者真诚人格、鲜活个性、独特体验及奇妙的创造力之反映。文本的内在意涵须通过教学过程授之于学生。语文教育者应结合具体的教学条件,如教学媒体,教师自身的教学风格等,合理设计教学过程,把握好“短教”与“长教”的“度”,尽可能将文本所透视出来的文字信息呈现和传达给读者。譬如,教学《药》,教学过程可以这样设计:夏康阿义助纣为虐→无名看客观杀取→华家三人以血为药→一群茶客幸灾乐祸→亲戚本家疏远避祸→夏四奶奶悲羞交错→夏瑜战友献花于墓→控诉统治罪恶,唤醒民众必要透过黑暗现实显示光明前景。而教学《陋室铭》则可以这样设计教学过程:①名山(仙);②灵水(龙);③陋室(德馨)。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与众不同的高尚人格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如此设计正是建立在“短教”与“长教”的基础之上,尽可能一切从教学实际出发,尊重文本,训练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厘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从而提升其审美境界。
当然,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对读者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极其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只要我们正确领悟“短教”与“长教”的“度”,联系实际合理设计教学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构建学生开放的语文学习视界,就能让语文课堂教学飘溢着生命的诗意,流淌着生活的温情。
相关文章:
用推板窑烧制耐热瓷02-05
小学英语一年级 百词识读赛02-05
怎样加强小学数学中的计算能力02-05
怎样化解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心理困扰02-05
怎样培养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动手能力02-05
谈谈怎样构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气氛02-05
心电图U波倒置在心血管疾病中的诊断价值02-05
怎样对待英语教学中的后进生02-05
团队建设中的危险信号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