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自己选择工作 而不是工作选择自己(精选6篇)
篇1:让自己选择工作 而不是工作选择自己
广东高考优秀作文-我为自己的选择而骄傲.txt点的是烟 抽的却是寂寞„„不是你不笑,一笑粉就掉!人又不聪明,还学别人秃顶。绑不住我的心就不要说我花心!再牛b的肖邦,也弹不出老子的悲伤!活着的时候开心点,因为我们要死很久。请你以后不要在我面前说英文了,OK?广东高考优秀作文-我为自己的选择而骄傲
作者:佚名来源:本站整理发布时间:2008-8-20
公交车移动得非常的缓慢,星期一的早晨总是如此。我安安稳稳地坐在靠后门的位置上,实在不忍心看着这些人“沙丁鱼”似的挤在一起,便看着窗外的景色。
“司机开车怎么这么慢啊!我赶时间!”坐在后面的人不时发出的抱怨让车厢变得越来越烦躁。“嫌慢,干吗不搭计程车呢?”我心想,上班高峰期都是如此,怪不得司机好不容易才挤上车,车上的人眼看司机要靠站了,便又开始抱怨车上人太多,希望司机不要再开车门了。人啊,总是这样,等车的人巴不得车不要走,挤上一个是一个;车上的人巴不得车子不要停,一直开到目的地。
公交车极不情愿地靠站了,下车的人不少,“沙丁鱼”们不用那么局促不安了。这时,我看到一位老婆婆从远处赶来,车马上就要开了,老婆婆从后门上了车。这是不对的,我心想。司机马上大声地喊:“下车去!不能从后门上车!”那位老婆婆,花白了齐耳的短发,衣着朴素,手里拿着乘车优惠的老人证。她听了司机的话,便怏怏地下车去,急急忙忙地向前门走去。司机似乎突然想起有什么要紧的事要做,就在老婆婆下车的瞬间把前后门都关上,一溜烟地把车开走了。我看到那位老婆婆手里举着老人证,茫然地站在她刚刚下车的地方,望着汽车开走。我的心像刚是被什么东西抽打了一下。
窗外的风景看不下去了。
灵魂深处出现了两个人的声音。一个我说:“这是司机的错,你应该去抄下他的员工号,投诉他!”另一个说:“可是,你每天都搭这部车,如果司机报复,是很容易的呀!况且,那位老人与你没有任何关系,你太多管闲事了吧?”可是一个我又说:“这虽然只是小事,但是如果没有人站出来指出他的错,那么他就会认为自己没有错,以后他就会一直这样下去的。”对啊!就是因为没有人肯出来指出错误,社会上才依然存在各种不良现象。
我下了决心,要在下车前抄下司机的员工号。可是,真的要如此吗?一向给人印象乖巧的我真的要那么凶吗?另一个声音又在说话了。不行,如果不这样,我会一整天都后悔的。终于,在下车之前,我从后门走到了前门,抄下了司机的员工号,指出了他的错误,他似乎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没有多说什么。
也许,在别人心中,这只是一件非常小的事,而且这件事也已经过去两个多月了,但我却一直为自己的选择感到骄傲。我作出了正确的选择,或许不能改变什么,但至少可以触动一些人的心灵吧。我相信,总有一天,社会可以被感染而变得更美好。
点评
这篇文章,记叙了一件生活中极普通的小事。但所叙之事着实触动了“我”的心灵,并且经历了几番内心的冲突后,“我”终于作出了骄傲的选择。因此,这是一篇切合题意的文章。这篇文章优秀之处,是具体地写出了“心灵选择”的过程,并且把这个内心过程写得波澜起伏,曲折动人。整个选择的过程,作者的灵魂深处经历了三次矛盾冲突。第一次是想投诉与怕报复的冲突。这一情节写得很详细,通过对立的两个“我”的独白,写出了正义的“我”如何战胜懦弱的“我”的过程,以及为什么能战胜的思想转变过程。第二次是行动与犹豫的冲突。虽然叙事没有铺陈,但写出了选择之难。第三次是行动与结果的冲突。这一次冲突颇耐人寻味,写出了选择之难,原来并不全是来自报复的威胁,而是来自内心的恐惧。以上三个矛盾冲突,形成了三个精彩的情节,使平凡的小事叙述得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这篇文章提供了如何围绕话题叙好一事的成功范例,值得欣赏借鉴。
篇2:让自己选择工作 而不是工作选择自己
一、在自然环境中
二、孩子占主导地位,你跟孩子是配合关系
三、提要求
四、喜厌物的评估
五、利用孩子常见音
希望大家首先能明白一件事情,我在这里所说的几个原则是关于提高语言学习动力的。在语言学习中,我认为能力弱源于语言动力弱。如果能在语言学习中牢牢的把控住孩子的学习动力,就能够帮助孩子更好的理解语言的功能性。那么语言对于孩子来说就不再是一件枯燥单调的事情,相反他们会觉得很有意思。
一、在自然环境中
我时常见到这样的情景:老师为了让孩子说话,不断地做构音器官的训练;不断地让孩子读卡片;不断的模仿发音;孩子一脸茫然,只是机械的配合,全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走出教室,想喝水也只会抢或者拉着别人的手,并不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需求。
我时常见到这样的情景:家长为了让孩子说话,不停的问啊问。这是什么、你想要什么、你在干什么、这是什么颜色/形状;孩子想要做A,偏要让孩子说B;孩子本身只有说两个字的能力,偏要让孩子说十个字;教孩子背唐诗,三字经,百家姓,以此为骄傲。但是孩子想要喝水的时候依然只会抢或者拉着别人的手,并不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需求。
那,说的再多又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对于早期儿童训练语言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语言的功能性。
功能性说白了就是有什么用,我说话有什么好处。一个三两岁的小屁孩,不懂什么,只认吃喝玩乐。所以要想更好的体现出语言的功能性,训练的场所一定是在日常生活中,而绝不是在结构化的椅子上。
因为只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才能发现挖掘出孩子更多,也更自然的需求和动机。只有抓住这些动机和需求,再通过我们的辅助以及后面辅助的撤销。孩子才能慢慢懂得语言的意义,这才是我们训练孩子语言的真正目的。
二、你跟孩子的关系是配合关系
很多老师或者家长在训练孩子的时候,总是希望自己占主导地位。举个例子:前两天有个家长过来找我,跟我说想教孩子叫妈妈。我问她为什么,回答是没原因。我接着问:你想怎么教?家长答:孩子想吃零食,想玩玩具的时候我就让他叫妈妈。
这个例子很有意思,而且并不是个案。这也暴露出了家长在教导孩子语言的过程中存在普遍的问题:总想主导孩子说什么,但是并不关心孩子想说什么。
这样长此以往的结果就是孩子会越来越讨厌说话,因为那些话是你想说的,并不是他想说的。
所以在教导孩子语言的过程中,要谨记孩子是你的老板,孩子是占主导地位的。我们要让孩子自己选择在哪儿,做什么活动,从事什么项目。是他们自己选,而不是你。
举个例子:如果孩子现在在玩球儿,那你就不要强制他去玩积木。并且我们要教导孩子关于球的相关语言。比如命名“球”要求“给我球”“我要球”等。也可以命名活动“拍球”“扔球”“传球”“打球”“踢球”等。或者还可以辨别不同的球“皮球”“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拍球”等。除此之外我们还能教导孩子玩球游戏中的规则,比如轮流等待等。
后面我们还会教给大家如何设置障碍来增加孩子的语言,这里暂不赘言。p#副标题#e#
三、提要求
孩子的主动性语言训练最好从提要求开始,因为提要求可以最直接的满足孩子的需求。
要求性的语言包括以下几种:
1、表达自己的要求
2、对他人行为的要求
3、对他人关注的要求
4、对具体信息的要求
5、对驱除负面刺激的要求
在所有语言功能当中,提要求是最能让孩子受益的。比如:我要吃糖、抱抱我、我不想待在屋子里等等。
对于第一批语言的学习,我建议只做提要求。我们要尽快的建立起来孩子对于语言功能性的理解,也就是“提要求”-------“别人的反馈”--------“自己的要求得到满足”之间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孩子说话的意愿,当然要让我们的孩子在提要求和得到满足之间建立稳定的联系,是需要一个比较长时间的积累过程的。
很多人都在谈一点,就是要先建立模仿意识再去引导语言。但是我们不妨换个角度去思考,如果孩子都没建立起来“提要求”和“得到满足”之间的联系。或者换句简单的话来说,他都没有从中得到好处,又为什么要模仿你呢?
所以如果你现在想提高孩子语言的主动性,那么一定记住少些提问,多一些描述、交互式、分享式的语言。
并且还要善于抓住动机,去引导孩子跟你提要求。当孩子建立起来语言功能性的联系后,我们再做其他也不迟,比如:名词、动词的命名。
四、喜厌物的评估
为了更好的让孩子提要求,所以我们要做好喜厌物的评估。通过我们日常当中的观察,找出孩子喜欢和不喜欢的活动、人、物品。目的就是为了能让家长明确哪些因素可以激发孩子说话的动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前期搜罗的这些信息是无价的,并且是我们后面引导主动语言的必要基础。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基于我们孩子的特性,某些玩具或者活动比人能更好的激发出孩子的自然语言。
并且我帮大家总结出了一些规律:由多部分组成的玩具和需要别人帮助的玩具将会提供更多辅助和沟通的机会。比如:积木,拼图,组装的小车等等。
并且这些喜厌物的评估也为后面的环境布置提供基础。比如孩子喜欢各种各样的汽车,那我们就可以将汽车提前进行环境布置,把它放在孩子够不到的地方,这样就提供了孩子提要求的核动力。我们只需要适当的语言提示,帮助孩子说出他想说的话,并且注意语言提示的撤销。孩子就能在类似的场景中自主的提要求了。
五、利用孩子的常见音
如果我们使用孩子经常发的音来进行需求语言的表达,那么提要求这件事儿对于孩子来说的难度就降低了。
这个方法比较适用于语音发展处于初级阶段的孩子,也就是说你的孩子目前能发出的音并不多。那我们就要擅长利用孩子现在掌握的音来进行相应的扩展,换句话说就是在孩子掌握的音的基础之上组合变换成具有功能性和意义的语言。
比如说孩子现在能说“bobo”的音,那么在和孩子玩耍的过程中,我们就可以引导孩子说“baobao”,慢慢的孩子就能将“baobao”和“抱抱”的实际含义联系在一起。
篇3:放开手, 让孩子自己选择怎么走
给孩子足够的信任, 给孩子一个展示的平台, 孩子们就会创造一个个奇迹, 育人将不再是一个难题。
———题记
现如今, 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现在的孩子太难教了, 学习不说, 就说做人吧, 不听老师的话, 我行我素。这确实是个问题。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有孩子成长环境的原因、有家长的原因, 也有我们老师教法的原因。前两个原因我们很难改变, 力度不够, 但我们可以改变教师的教法, 针对原因想办法。例如, 改变传统观念、多学习、多研究、多交流等。多读书, 掌握最新的教育理念;多向其他班主任学习解决问题的办法;多研究自己的学生;多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俗话说, 知此知彼, 才能百战不殆。在教育工作中, 我们更多说的是理论, 实践的基地少, 或者说实践的基地不直接, 反馈有难度。虽然在教育面前存在各种困难, 但只要我们做一名有心的老师, 面对问题多思考, 就一定能解决。
我曾用五年的时间单纯地研究了“值日”问题。
当了二十多年的班主任, 前十几年是与其他老师一样每学期安排值日生, 直至期末。如果就值日问题这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要不怎么用了这么多年还在用, 我也没觉得这个方法的不足之处。但在教育孩子要热爱劳动, 建立劳动最光荣的观念时效果一直不好。在宪法总纲第四十二条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 劳动是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的光荣职责。而这个观念在孩子成长, 今后的工作、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怎样更好地让孩子建立起劳动最光荣的理念呢?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和思考后, 我发现孩子们都明白这个道理, 但没有形成观念, 这在现实生活中充分体现出来, 该干的活不愿意干, 应付了事;不该干的活, 决不干。那怎么办呢?机会来了, 2004年我刚好带一年级, 那就在这些孩子身上下工夫吧。
一年级, 我按传统方法分组轮流值日, 因为孩子太小, 所以我天天与孩子们一起做值日, 边帮孩子们值日边教他们怎样做值日。每次做完值日我都会领着孩子们欣赏自己的劳动成果, 感受劳动带来的快乐。第二天早上再领全班学生感受整洁环境给我们带来的愉悦心情。劳动者会感到更骄傲, 同时强调保持卫生的重要性。有时, 学生保持不好便及时进行对比感受。
二年级, 我逐渐放手, 只是偶尔帮着做, 更多的是做些指导性的、监督性的工作。边指导、边表扬做得好、动脑筋干活的孩子, 每天的感受不可少, 这是对劳动者最好的尊重和支持, 并不断灌输保持卫生的好思想, 教孩子换位思考, 以便让卫生保持到最好效果。
三年级, 孩子大一些了, 我便放手移交工作给组长, 让孩子主动地、认真地完成劳动任务, 而组长则每天监督随手扔垃圾的学生, 每人可由组长提醒三次, 如能主动拾起或打扫干净既可, 如做不到则“惩罚性”地留他与当天的值日生共同做值日, 建立起谁破坏公共环境卫生, 谁就要负责的理念。
四年级, 不安排值日生。每天的值日由破坏环境卫生的学生做, 大家觉得挺公平。时间不长, 有人提出异议:既然劳动最光荣, 那值日都让不爱护公共卫生的学生做了, 别的学生就没有机会得到锻炼了。我一听, 孩子们说得很对。前面只顾着一味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劳动的好习惯, 而忽略了其他人劳动习惯的培养。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经过思考, 我认为有没有正确劳动观念不只在于他人的安排, 而是要变成一种自觉的劳动行为。于是, 在与学生交流后, 我及时对值日工作做了调整, 在原来安排的基础上, 再加上主动做值日一项, 这绝对是自愿的。宣布后我想:主动做的肯定少, 现在的孩子, 能有一个比较好的卫生习惯已经不错了, 想让他们主动做, 不容易。怀着疑问在第二天看结果, 没想到主动做的学生还真不少, 可以说是争先恐后。以后每天问, 总是有不少人站起来让大家看。但到底学生的表现情况怎样呢?我不能大概说, 于是我每天给主动做值日的学生做记录。现在看来, 做记录很正确。一个孩子是否经常做, 是否三分钟热度, 看记录就知道了。也有一次没做的, 但多数孩子不主动做, 也不被动。而被动做的也经常主动做。这时我觉得这样值日已经看到效果了, 孩子正确的劳动观念已经形成, 并能落实在行动上。这让我们做老师的感到无比欣慰。特别是在学习季羡林老先生的文章《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一文后, 学生对“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这个理念在劳动中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如果学校或其他老师有劳动任务, 只要一说, 学生都争先恐后争着去, 只要派一个人负责, 他便会选人并带人完成任务。每一次我都会把评价反馈给学生听, 一起感受劳动的快乐, 一起感受被人肯定的快乐。
如今, 孩子们都六年级了, 坚持主动做值日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我做记录刚开始是让大家知道, 而现在只是记给我自己看的, 学生已经不在乎了。不用派值日, 班里卫生最好, 这是最让孩子们骄傲的。
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我用五年时间基本完成了。如今回过头来想, 其实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观念并不难, 只要给孩子设立一个展示平台, 相信孩子的能力, 不断引导认知, 你就可以成功。
参考文献
篇4:让孩子自己选择
假日里,我们一家又去了超市,来到儿童玩具区,柜台上摆满了各种玩具,丹丹看中了一辆电动玩具汽车。其实家里也有这些玩具,可她一到这里便闹着非要买。在劝说无济于事的情况下,我一气之下,甩手就走,“等你长大了,自己挣钱买。”丹丹忽然停止了哭喊,急忙跟上来拉着我的手,“妈妈,我怎么挣钱?”老公对她说:“你把饮料瓶、废本子攒起来,不是可以卖钱吗?”
老公的一句话,竟然让女儿牢牢地记住了。从那之后,家里的废纸篓里再也看不到可以回收利用的废品了。她常常拿着家里一些废弃的东西问:“妈妈,这个能卖钱吗?”“妈妈,那个有没有用的呀?”有时竟问得我嫌烦。
女儿第一次挣的钱,是她夏天积累的十多个饮料瓶和一些硬纸板。饮料瓶是她外出捡回来的,硬纸板是爷爷奶奶买食品时积累而成的。那天奶奶处理废品时,女儿高兴地卖掉了这些废品,得了3元钱。那天,她非常兴奋,整天攥着那3元硬币,见人就说“我也会挣钱了”。为了让女儿有个存钱的地方,我特地给她买了一只可爱的小狗存钱罐,并对她说:“你把平时的零钱存放在罐子里,积少成多,以后你就可以把它取出来买东西了。”丹丹高兴地把那3元钱投放进去。
我订了几份报刊、杂志,那天清理旧报刊,把它们堆放在一起,准备卖掉。丹丹也积极配合,还把自己的旧书也搬来,堆成了一小堆。“妈妈,这些是我的,卖了钱,就可以给我的小狗多喂点钱了。”我不禁开心一笑。
自从女儿有了存钱罐,她把爷爷奶奶给的零花钱都放到里面去了,再也舍不得花了。我经常看到她摇摇小狗存钱罐,看看里面有多少钱。这个时候,丹丹总是非常高兴,“妈妈,有一大半了吧?”“快了!快要满了”我对她说。丹丹此时显得十分得意,连走路都有劲头,嘴里不停地念叨着:“我的存钱罐就要满了!”
一天晚上,我下班回来,婆婆告诉我邻居都在议论我,说我把钱看得太重了,不但不给女儿一分零花钱,还逼着女儿去捡垃圾,有点不近人情。一打听,原来是社区组织敬老活动,来了不少围观者。女儿跟着爷爷奶奶也去了,她带了一只方便袋拾捡了大家丢下的空矿泉水瓶,让周围的街坊邻居看到了。
对婆婆的诉说,我并没有放在心里。因为我知道女儿的做法并没有错,珍爱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难道孩子从小养成这种习惯有错吗?同时也让孩子明白一分辛劳一分收获,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篇5:让孩子自己选择食物
让孩子自己选择食物
这一阶段的儿童、自主性更加增强,家长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让孩子自己选择食物。这个提法是否与前面的说法不一?其实是不矛盾的。家长为孩子提供的食物,往往是家长自己喜欢或者是自己认为有营养的.食物。比如菠菜,家长听了或看了一些宣传,认为菠菜很有营养,就每天买给孩子吃,吃菠菜的次数过多,孩子产生了厌恶之感,妈妈还不知道。孩子不吃某种东西时,家长要检查一下自己,是不是自己错了?错在什么地方?
有时侯孩子拒绝某种食品,可能对是那种食品中的一些物质不适宜,甚至过敏,做爸爸妈妈的要仔细观察孩子的反应,找到原因,及时做一点调整。这种情况不算是挑食,过一些时候,再给孩子吃,他又会吃的。
篇6:选择一种生活,让自己无憾
——《云图》读后感
最初接触《云图》是因为电影院有这么一本电影上映,之前也曾在报纸网络上看到过很多关于该片的好评,出于好奇就买了书阅读,打发打发时间,同时也挑战下大家引以为“深奥”的情节。谁知从一捧起书开始,我就被书中时空互相穿插的编排以及其中包含的禅理和人性的探讨所深深的吸引。《云图》不是一部简单的小说,更像是披着小说外皮的禅宗故事,六个小故事相互独立但又相互融合,波诡云谲的故事情节与亘古不变的人类本性交织在一起,组成了一幅绚烂的画面。看完《云图》,给我留下了沉思,而最大的触动在于如何面对人性的选择,因为无论生活还是工作,不可能永远一尘不变,总会遇到各种挫折和机遇,如何选择就成为了影响人生轨迹的重要关键。
选择:成为一个好人
“你是逃跑的奴隶,我是律师,你怎么会想象我们可能成为朋友?” “看一眼就够了。”
现在的社会,过多的诱惑导致过多的虚假,连生活在其中的人也变得越来越浮夸。“潜规则”充斥着职场,“小三”霸占着电视剧,“黑幕”布满了角角落落,久而久之,人性变得冷漠,在此之中,你可曾记得有多少次只能自我安慰地说:“哎,事情本来就这样,没办法改变的。”但我们又是否知道,如果我们不去改变,又如何知道不会成功呢?在如今利益和道德相互碰撞的年代,人性的底线一次又一次的经受考验,我们除了接受现状,一忍再忍之外难道不能做点什么吗?做为社会未来的支柱力量,我们青年人将会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当下的我们必须做出抉择:是否要做一个好人。一滴水是无法撼动大海的,但没有一滴滴的水,哪来的海洋呢?一个人的力量虽然是微小的,但一代人的力量将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成为好人并不难,从身边小事做起,发掘自己潜在的良知,坚守道德底线,通过自身的行动来传播一种正能量。尽管我们做的每一件好事并不一定会产生相应的回报,但是成为一个好人一定会让你受益良多。这正如书中美国律师亚当·尤因太平洋的遭遇一样,一念之差救助与一个逃跑的奴隶奥拓华,最后反倒被他所救,并因此得到了灵魂的解放,义无反顾地投身到废奴运动之中去。成为一个好人,并坚持作为一个好人活着,你的生命才更有意义。
选择:超越自我“噪声和声音之间的界限是常规,所有的界限都是常规,等待着被超越。一个人可以超越任何常规,只要这个人能首先想到要这么做。在这样的时刻,我能够感觉到你的心跳,清晰的就好像能感受到自己的,我知道分离是一种幻觉。我的生命远远超越了我自己的极限。”
人生最大的敌人就是自我,一个人随着成长,认知度会越来越高,但是所承受的束缚也会越来越多。特别在工作上,当我们接受一项任务的时候,任务都有它自身的限定目标,例如完成时间、完成数量、完成质量、期望效果等等,而达到这些要素的束缚往往是规章流程、人力物力、可容忍差错率等。而任何任务完成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人”本身。对此大家是否经常会有这样一种感觉,便是每当有任务布置的时候,大家总会抱怨“这怎么可能完成”,但是一旦大家投入到工作当中去,在有效的领导和配合下,任务最终居然还是完成了,这便是一个团队突破自我的一种典型表现。一个团队如此,对于个人来说,能否超越自我更是体现自身价值的一种表现。有太多的人还没有去努力,便已经自暴自弃,他们总是担心任务不切实际,担心自身能力不足,担心完成效果不理想。但他们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潜力有多大,他们被太多的常规认识所束缚,致使自己的“不努力”。我一直认为人活在世上,就不能浑浑噩噩地去过每一天,要坚信自己的力量,不断尝试突破自己。像挑食症、拖延症、没有时间概念等这些或大或小的问题,只要用心去做,并非如想象一般不可战胜。在《云图》里,罗伯特·弗罗比舍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在他的生命中只有音乐创作和对爱人的思恋,才是他活着的支柱。最终他的坚持超越了生命的束缚,用爱谱写的云图六重奏成为了他人生的绝唱,他无怨无悔,年轻的生命在最后绽放出最为绚丽的光辉。所以,请不要轻易说不可能,相信自己,选择一个超越自我的人生。
选择:一个诚实的自己
“你必须去做,做你不能不做的事情。”
《云图》第三章,时间是1975年,路易斯·雷是一本八卦杂志的记者。一次电梯故障事件,路易斯认识了物理学家思科史密斯,因此被卷进美国史湾尼克反应炉阴谋当中,陷入追查真相与躲避追杀的困难境地。我们的生活当然不会像小说那样到处充满的阴谋和危险,但是不可否认,我们身边充满了大大小小各种谎言,我们因此而迷茫而困惑,不知道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于是为了自我保护,我们也开始说谎,不轻易让别人接近自己的内心,久而久之,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变成了什么样。一个人能否活得开心活得坦荡荡,最重要取决于他是否能对自己诚实,诚实地去对待自己做的每件事,自己所说过的每句话。有的事你不该去做,即使你能,也不要去做;如果这件事必须去做,就算你不能,你也必须要去做。我们所做的任何事都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不自欺欺人,诚实面对,这样才能去得到别人的信任!选择做一个诚实的自己吧,给自己一颗轻松的心!
相关文章:
歌词中有你爱的不是我02-08
我不是一个完美的人02-08
乌什200宗教人士共念“爱国守法经”02-08
做遵纪守法的文明小公民主题班会演讲稿02-08
遵纪守法主题班会02-08
不留遗憾作文02-08
周末早安正能量语录给同学02-08
遗憾什么诗歌02-08
遗憾的句子02-08
兑现承诺,不留遗憾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