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综合护理(精选十篇)
冠心病综合护理 篇1
关键词:冠心病,心绞痛,综合护理,患者满意度
冠心病心绞痛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如不及时治疗会引起患者严重的精神障碍。多数患者会出现焦虑、惊恐、愤怒以及抑郁等消极情绪,这些消极情绪又会引发更严重的冠心病心绞痛,如此恶性循环,导致心肌梗死或猝死[1]。因此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治疗中的护理工作尤为重要,为了更深入研究综合护理对于改善患者心绞痛的应用效果,我科针对96例冠心病心绞痛的患者给予不同的护理方式,进行对比分析,现将具体情况做如下报道。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3年1月-2013年10月所收治的96冠心病心绞痛病人,其中男62例,女34例;年龄为44-79岁,平均年龄为62.7岁,病程为2-20年,平均病程为12.5年。所有患者均符合WHO冠心病心绞痛的诊断标准。将96例患者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两组,各48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上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都进行常规的药物治疗,参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包括药物服用,生命体征监测,宣教等。实验组患者在参照组患者的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优质的综合护理干预,具体实施情况如下:
1.2.1 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要对影响患者心理健康的因素进行评估、分析。依据所得的评估情况与患者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制定出符合患者心理护理的个性化护理方案。针对病情与家庭经济状况,与患者家属多沟通,鼓励患者家属及亲友多加探视、陪护,使患者处于一个最佳的心理状态来面对疾病,战胜病魔,帮助患者树立自信心,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并嘱咐家属多多给予患者关心与鼓励[2]。日常对患者多加宣教,耐心讲解该疾病的治疗原理以及相关健康知识,最大程度上缓解其紧张、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解除其心理压力。
1.2.2 生活指导
在患者的日常进食中,督促患者以低脂低盐、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为主,禁食过硬、过冷、过热的食物。应少食多餐,保持一个缓慢的进食速度,来减轻患者的心脏负荷[3]。多进食新鲜的水果蔬菜,防止便秘,如有便秘严重患者可给予缓泻剂、开塞露等进行缓解。严禁患者吸烟、饮酒。
1.2.3 肌肉放松训练
向患者告知放松训练的必要性,详细讲解训练原理与步骤,协助患者确定训练目标。训练如下,患者保持一个舒适的平躺或者静坐体位,将全身肌肉进行放松,从面目开始,逐步放松,最后直达脚跟,使全身的肌肉达到最大程度的放松。每次放松训练进行20分钟左右,每天两次,让患者养成自主训练的习惯。
1.3 观察指标
患者的护理效果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显效:患者心绞痛基本不再发作,心电图ST-T的改变完全正常或接近正常;显效:患者发作心绞痛次数有明显减少,心电图ST-T的改变有明显的好转;无效:患者心绞痛的发病次数与心电图ST-T的改变均未得到明显的改善[4]。
患者满意度调查使用我院通用的满意度调查表,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三种评价结果,护理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
1.4 统计学分析
将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比较
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3.75%,参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1.25%,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1。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5.83%,参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83.33%,实验组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2。
3 讨论
心血管疾病具有较多的潜在危险因素,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多数是源于不合理的生活方式、不良情绪以及自身心理因素。从患者日常生活与心理健康进行综合护理干预,是缓解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重要途径。患者心理出现紧张、忧郁等消极情绪时,会引起交感神经的异常兴奋,增加了机体的儿茶酚胺浓度,导致患者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血压异常升高等不良情况,这些都会加重患者心绞痛的发病次数和发病程度[5]。本研究中通过综合性的护理干预来缓解神经兴奋,有效调节内脏器官的生理功能与血管扩张,使患者机体逐渐恢复到平稳状态。
综上所述,对冠心病心绞痛病人给予优质的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提高患者治愈效果,减轻患者病痛,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临床上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弓保英,郜玉珍.全程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病人冠心病高危人群生活质量及发病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3,27(13):1238-1239.
[2]马延丽.冠心病心绞痛病人的58例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23(6):3133-3134.
[3]单彩云.浅谈冠心病心绞痛病人综合护理效果观察[J].中外医疗,2012,31(6):22-22.
[4]周春玲.优质护理干预在冠心病合并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体会[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4(10):633-633.
冠心病综合护理 篇2
随着社会压力的提升以及人口老龄化步伐的加快,老年冠心病发病率近年来呈现上升趋势,进而成为严重危及老年生存质量以及身体健康的关键因素。经研究显示老年冠心病体重超标、高血压、高血糖以及高血脂等是主要因素[1],目前主要通过药物治疗以及护理措施来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预防该疾病的关键就是降压、降血糖、降脂、控制体重等。为了进一步分析综合护理管理的临床效果,现对该次该院3月—3月期间收治的56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临床护理效果以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以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3月—203月期间收治的56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对组别进行均分,每组患者例数为28例,实验组患者中女性患者为13例,男性患者为15例,最大年龄为80岁,最小年龄为60岁,中位年龄为(70.21±5.23)岁;参照组患者中女性患者为14例,男性患者为14例,最大年龄为82岁,最小年龄为61岁,中位年龄为(72.11±5.89)岁。对两组老年冠心病患者包括性别与年龄在内基础信息予以统计学软件分析,对比两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参照组患者实行常规护理干预,为患者提供舒适的就诊环境,给予正确出院指导,指导患者正确进行常规用药护理;实验组患者予以综合护理干预,依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护理干预,且进行全面落实。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饮食护理,老年冠心病患者控制中饮食是关键因素,人体血脂、血糖以及血压与食物中食盐、脂肪都存在极大关系,护理人员指导患者正确进行饮食控制,降低身体胰岛负担,对自身体重进行控制,改变机体内部代谢紊乱现象。提醒患者不可以暴饮暴食,对饮食进行合理搭配,每天钠盐摄入量在3~5 g/d范围中,告知患者多食用低胆固醇、低脂肪、低糖类食物。②树立护理风险管理意识,医院及时召开护士长例会,定期培训护理人员,培养医护人员沟通技巧、护理理念、人性化服务意识,健全护理管理制度,切实落实风险管理制度,建立完善交接班制度,对药物、注射灯光进行认真核对,构建分级护理管理制度,对于不同患者予以不同管理,护士长夜班需要进行查房,及时汇总护士护理情况,健全医院消毒室管理制度,严格遵守无菌操作。③出院指导,在老年患者出院时,护理人员需要提醒患者正确用药剂量以及方法,在患者出院之后予以精心护理,且告知患者饭后需要多运动,降低发生冠心病的`几率,且护理人员需要定期进行随访,了解患者出院后的情况,提升护理满意度。
1.3 观察指标
观察分析两组老年冠心病患者体重控制率、高血脂控制率、高血糖控制率、高血压控制率、护理满意度、空腹血糖、L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C(总胆固醇)、TG(高脂血症)等指标。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比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取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取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分析观察两组患者高危因素控制情况
实验组老年冠心病患者体重控制率、高血脂控制率、高血糖控制率、高血压控制率等指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分析观察两组患者各项指标
实验组老年冠心病患者空腹血糖、LDL、TC、TG等指标与参照组数据进行对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观察分析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
经护理后实验组老年冠心病患者中出现不满意为0例,一般满意10例,非常满意为18例,总满意例数28例,临床护理满意度100.00%;经护理后参照组老年冠心病患者中不满意为8例,一般满意12例,非常满意为8例,总满意例数20例,临床护理满意度71.4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33 3,P<0.05)。
3 讨论
老年冠心病是慢性常见疾病,是因老年患者体内出现脂代谢紊乱引发的动脉内膜上沉积脂质且大量粥样化堆积脂肪之后出现白色斑块[2],在患者脉内膜堆积一定量白色斑块可能促使动脉腔狭窄,不能顺利进行血液流动,继而引发心脏供血不足,最终发生冠心病。若患者合并高血脂发病可能增加沉降脂肪的速度,缩短形成白色斑块的时间,提升血管发生狭窄程度[3-4],若患者合并高血压发病,相比正常人,机体内部血流速存在极大差异,降低血脂沉降速度;若患者合并高血糖发病,血糖也能促使内脂质快速沉淀,同时也会沉淀血糖,提升斑块病变速度,此外研究发现患者血液脂肪含量与体重存在一定关系,如果患者超重,会增加血液中脂质含量。大部分冠心病患者体内都存在一种及以上高危因素,所以,对于冠心病患者而言控制高危危险因素十分重要[5-6]。综合护理管理是近年来新形成的护理管理模式,是依据患者实际情况以及护理经验建立预见性护理干预模式,可以提升患者心理强度,为患者建立良好心理情绪,辅助患者构建良好生活习惯,维护患者身体健康。相比较常规护理管理,综合护理管理需要医护人员具备更高的专业水平与职业道德,定期培训医护人员,促使全面提升医护人员自身水平。
综上所述,在护理老年冠心病患者中予以综合护理管理具备显著效果,可以降低发生疾病的几率,提升护理满意度,对于控制患者高危因素具备重要意义,值得临床上广泛推广以及应用。
[参考文献]
[1] 周水娜.综合护理管理对老年冠心病及高危因素的预防价值[J].中国卫生产业,,13(2):178-180.
[2] 赵勇莉.综合护理管理对老年冠心病及高危因素的预防价值[J].吉林医学,,34(35):7495-7496.
[3] 刘照芹.综合护理管理对老年冠心病与高危因素的预防价值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3(25):71-72.
[4] 王建英,李英涛,李娇,等.老年冠心病80例综合护理管理的效果及高危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6,13(27):161-162.
[5] 陈红,高媛,陈琳,等.综合护理管理对老年冠心病及高危因素的预防价值[J].医学信息,(31):146-147.
冠心病综合护理 篇3
【关键词】心率;综合护理;冠心病心绞痛;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2-0131-02
心绞痛作为冠心病中比较常见的类型,其病理基础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管腔狭窄、冠状动脉痉挛所致的心肌缺血[1]。有研究报道证实,在冠心病心绞痛临床中加强护理工作的实施,对于患者临床症状表现的改善有着重要作用[2]。本研究在2013年4月-2015年9月本院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门诊及住院患者中抽取了43例运用了综合护理,护理结果显示效果较好,现将报告汇报如下。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入选患者均满足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心脏病学会所制定的冠心病心绞痛诊断标准[3],共计85例,均来自于2013年4月-2015年9月本院收治的门诊患者与住院患者,所有病人均同意参与本研究。另外,本研究已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既往存在精神病史患者、伴有语言交流障碍患者、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资料不全面者。采取随机法将85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分为对照组42例和研究组43例。对照组42例中男女例数分别为24例、18例;患者年龄范围在49-7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3.54±2.14岁;病程在2年-10年之间,平均病程为7.54±0.32年。研究组43例患者中男25例,女18例,年龄为50-75岁,平均年龄为63.56±2.13年,病程为3年-11年,平均病程为7.56±0.29年。通过对照组和研究组患者平均病程、平均年龄以及男女比例分布的统计分析,两组患者临床基本资料差异不明显,P均>0.05,二者有较好的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运用常规护理,包括病情检测、药物指导、常规宣教等。研究组患者运用综合护理,具体见下:1)患者入院后对其基本情况和心理状态予以评估,结合病人病情,制定合理的护理方案。强化社会对于病人的支持,以便病人可保持良好心态配合治疗护理。加做好病人家属思想工作,同时鼓励亲友多配合和探视,予以关心和爱护,尽力缓解和消除病人所存在的不良心理。2)合理安排饮食,尽量不要食用胆固醇含量过高、蛋类和肥肉等食物,饮食搭配应多样且合理,嘱咐患者多食含有丰富纤维素及维生素的食物,食物需清淡且容易消化。采取少食多餐的原则进食,同时减少刺激物的摄入,比如浓茶、辣椒以及咖啡等。3)结合患者自身病情,适当地使用消心痛等药物予以辅助治疗,注意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尽量减少所用药物的种类,防止多种药物一同使用产生不良反应和副作用。若病人心绞痛突发,应及时告知相关医师,按照医嘱指导患者以舌下含服的方式使用硝酸甘油,并指导其取舒适体位,嘱咐患者多休息,不可剧烈运动。4)教于患者放松身心的方式,指导其静坐或者保持平卧位,使全身保持放松的状态。指导患者合理运动,比如慢走、做简单的健身操或者练习太极拳等。加强出院指导,嘱咐病人戒烟戒酒,控制好饮食,严格按照医嘱服药,同时教于患者和其家属病情自我监测方式,定期运动和到院进行复诊,若有必要可随身随带相应的急救盒,一旦发现异常须及时到院处理。
1.3评价指标
对两组患者护理后护理满意情况、心率改善情况以及心绞痛发作改善情况实施比较分析。利用自拟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表调查患者满意情况,借助于百分制实施评价,得分越高说明患者满意度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用SPSS18.0 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以t比较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以卡方比较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明显要高,心绞痛发作次数和心率均比较低,P<0.05,具体情况如表1。
3.讨论
实践和文献报道研究均证实,在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治疗中,做好相应的护理工作,对于疾病治疗效果的提高和患者预后改善均有着重要作用,经心理护理能增强患者治疗信心,使其主动配合治疗护理;经饮食护理和药物护理能提高患者抵抗力,减少药物副作用的发生;经出院指导和健康宣教,可加深患者对疾病的认识,便于其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以此进一步提高疗效[4-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采用综合护理的研究组,病人护理满意度评分、心绞痛发作次数及心率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施予综合护理,可有效改善其症状和提高其满意度,运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陈远利,陈素敏,姜洪萍等.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护理干预与临床指标变化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3,(17):96-97.
[2]吴少玲,苏康勤.护理干预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康复影响的研究[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3,(11):23-25.
[3]尤宁宁,陈晨,马丽君等.系统护理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1):31-31,32.
[4]邓志云,马忠金,王利春等.护理干预对老年冠心病心绞痛合并抑郁症患者的影响[J].河北中医,2014,(10):1557-1559.
冠心病综合护理 篇4
关键词:冠心病,治疗,综合护理干预,效果
冠心病指的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该病症被划分为5大类,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在治疗冠心病的同时配合护理干预,可提高治疗效果。我院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进行护理。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8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观察组:男28例,女15例;年龄62岁~76岁,平均年龄(70.48±4.73)岁。对照组:男27例,女15例;年龄62岁~75岁,平均年龄(70.93±4.66)岁。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患者均进行冠心病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包括药物指导、心电监护等;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具体如下。(1)环境护理:患者入院时,护理人员及时讲解医院环境,办理入住手续后,为患者创造良好的休养环境,病房内要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2)心理护理:冠心病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等情绪,护理人员要多和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耐心的开导,指导其积极配合治疗。(3)药物指导: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合理用药,每种药物的用法、用量要严格遵医嘱。(4)其他护理:护理人员要做好患者的相关监护工作,对于出现的不良反应要及时处理。对于冠心病患者,出院后,做好患者的出院指导工作,告知患者如何减少病情发作,做好饮食指导。
以10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2组患者护理效果。
1.3 疗效评价标准[2]
显效:经治疗后,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降低≥80%;有效:经治疗后,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降低达50%~80%;无效:经治疗后,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降低<50%。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7.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9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临床常见病症[3],在治疗过程中配合良好的护理措施,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冠心病临床表现为典型胸痛,体力活动、情绪激动等均会诱发[4,5]。冠心病患者在病症未发作时,没有特殊的表现,但在病症发展时,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
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冠心病的发病率呈增加趋势。对冠心病患者进行护理,可改善其抑郁、焦虑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另外,护理干预还可以提高临床疗效。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9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对冠心病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陆新芬,严忠慧.综合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4,7(11):128-131.
[2]童爱民,王帆.综合护理干预在冠心病临床治疗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新疆医学,2014,9(3):98-99.
[3]Chen WH,Chen YK,Lin CL,et al.Hashimoto's Thyroiditis,Risk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and L-thyroxine Treatment:A Nationwide Cohort Study[J].J Clin Endocrinol Metab,2014,8(1):90-93.
[4]Brown JP,Clark AM,Dalal H,et al.Patient education in the contemporary management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J].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10,10(12):551-555.
冠心病的护理心得 篇5
内科:
金英
随着人民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增多,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后造成管腔狭窄,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在医疗护理工作中对冠心病患者的护理具有重要意义,下面介绍10名冠心病患者的护理体会:
1.病情观察:了解患者发生心绞痛的诱因,发作时疼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缓解方式、伴随症状等,应警惕心肌梗死的先兆表现,及时通知医生。
2.一般护理:心绞痛发作时应立即停止活动,同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
3.心理护理:冠心病患者心理护理很重要。冠心病病人大多由于心理压力大,对疾病的认识不够,常产生恐惧感,情绪变化很大。护理人员就要从主观上帮助他们,可通过引导患者与那些比他们患病严重的病人进行比较,列举康复患者事例,引发患者的积极情绪,增强其心理适应能力。通过健康教育提高他们对所患疾病的认识、治疗及护理,共同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4.观察药物不良反应;老年冠心病患者用药知识欠缺,有人顾虑长期服药,产生耐药性,一旦病情恶化就无药可用了。因为治疗心绞痛的药物种类很多,只要遵医嘱按时用药,就可以减少产生耐药性和不良反应。例如心绞痛发作时,嘱咐患者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或嚼碎后继续含服,应在舌下保留一些唾液,以利药物被唾液迅速溶解而吸收。
5.健康指导:不良的生活方式会使病情加重,强调改变病人的行为的重要性,护理人员使他们学会去防病和了解健康的相关知识,指导他们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病情进行防治。
例如(1)季节的变化对病情有什么影响,怎样预防复发?
(2)吸烟饮酒有哪些危害?
(3)注意饮食以低盐低脂、清淡易消化为原则,病情较重伴有水肿、尿少者应严格限制食盐;高血压和心衰的病人,也应限制食盐的摄入,吃东西时不宜太咸,有尿酸增高的病人,应限制豆制品的摄入,适当补充纤维素,多食水果蔬菜,少量多餐,进食宜七分饱,以防增加心脏负担。
(4)坚持锻炼,要根据个体、季节、年龄、体力、心功能、血压等来调节锻炼强度,避免剧烈活动,应循序渐进的增加运动量。
(5)生活要有规律,保证睡眠
基于优质护理的冠心病护理体会 篇6
【关键词】优质护理 冠心病 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382-02
1前沿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常常被称为“冠心病”。但是冠心病的范围可能更广泛,还包括炎症、栓塞等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其危险因素包括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和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了解并干预危险因素有助于冠心病的防治。
可改变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血脂异常(总胆固醇过高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高、甘油三酯過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低)、超重/肥胖、高血糖/糖尿病,不良生活方式包括吸烟、不合理膳食(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热量等)、缺少体力活动、过量饮酒,以及社会心理因素。
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有:性别、年龄、家族史。此外,与感染有关,如巨细胞病毒、肺炎衣原体、幽门螺杆菌等。
冠心病的发作常常与季节变化、情绪激动、体力活动增加、饱食、大量吸烟和饮酒等有关。
2优质护理在冠心病护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
2.1加强基础护理的管理
2.1.1每天配合患者的生物钟与病情做好晚间与晨间的护理工作,尽全力保持患者病床的清洁与整洁;
2.1.2每天要安排固定的冠心病护理工作人员配合清洁工作人员清扫患者的病床;
2.1.3在进行冠心病基础护理的过程中,护理工作人员要有健康的心态与耐心,为患者提供最专业的护理服务;
2.1.4 要尽量协助生活可以自理的患者翻身与进食,对于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要协助其做好皮肤与口腔的护理工作。
2.2加强专科护理的管理
2.2.1对患者进行非药物的治疗内容包括:控制患者的糖尿病高血压等症状、采取措施纠正患者的不合理饮食习惯以及协助患者做好康复训练,其中重要的是要让患者了解大到吸烟是诱发冠心病病发的原因之一,吸烟时间越长,患者病发冠心病的机率就会越大;
2.2.2要利用聊天或者进行健康教育的机会让患者了解诱发冠心病的高危因素,比如说,糖尿病、肥胖、酗酒、高血压、家族史以及吸烟;
2.2.3要对护理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努力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护理工作人员在与患者或者患者家属进行接触的时候,要坚持以人为本,微笑服务的原则,尽量缩短医务工作者与患者之间的心灵距离,增强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缓解医患之间紧张的关系氛围;
2.2.4要在患者人院时,对患者身体疼痛部位与时间长度以及诱发冠心病的原因,或者降低患者疼痛的方法进行有效评估;
2.2.5要采取措施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观察,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的规则进行各种形式的护理流程操作,动作要准确、轻柔,在利用一些特殊药物的时候要对患者进行过敏反应的测试,在治疗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和患者进行有效地沟通,尽量减轻患者对冠心病的恐惧感;
2.2.6护理工作人员要做好患者的康复教育工作,在患者人院康复时期,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与卫生教育工作,鼓励患者坚持生活自理,提升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减轻患者焦虑或者抑郁的心理压力,在患者出院后3个月内,护理人员要交代患者家属陪伴患者进行室外康复训练,并定期到医院进行康复治疗;在患者出院超过3个月之后,要根据患者身体恢复的状况,制定实事求是、切实可行的康复训练计划,为患者提供一个温馨、自由的康复计划。
2.3护理人员要严肃交代患者在康复训练期间需要注意的事项
2.3.1要交代患者在天气适宜的时候进行康复训练,在高温或者严寒的季节最好不要进行康复训练,严禁患者在适量活动之后在室内室外温差很大的地方进行沐浴,以免降低患者身体的免疫力;
2.3.2要交代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最佳时间是下午,同时严禁患者在康复期间饮用浓茶与咖啡,或者暴饮暴食;
2.3.3护理人员要交代患者在出院之后需要做的事情,比如说,按照医师的嘱咐服用药物,严禁停止或者中断服药,在出院之后的第2~3周到医院进行复查,在出院后的第4周服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的药物;
2.3.4要帮助冠心病患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增强患者对生活的向往与信心。
3结束语
冠心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有胸后骨、心前区以及剑突下出现疼痛感,并放射到患者的两肩、颈部、左上肢以及两上肢上,同时伴有面色苍白、心悸气促、心率快、恶心呕吐、血压升高或者血压降低以及心电图出现异常等。这类患者经过利尿、强心、扩冠、吸氧以及纠正心率失常等治疗之后,在住院期间,对其进行优质护理与健康教育,有助于预防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增强患者战胜病魔的自信心,有助于为患者提供一种安全感与幸福感。
参考文献
[1]赵复平,钱平.护士语言能力调查分析与对策田.解放军护理杂志,2007,26(21):42-43.
冠心病综合护理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88例冠心病患者, 患者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 排除听觉障碍患者、合并严重心瓣膜疾病患者、肝肾功能异常患者。随机将其分为护理组和常规组各44例, 护理组男29例, 女15例, 年龄最小29岁, 最大75岁, 平均年龄54.3岁, 病程最短3年, 最长22年, 平均14.2年;常规组中男27例, 女17例, 年龄最小31岁, 最大77岁, 平均年龄56.1岁, 病程最短4年, 最长23年, 平均14.7年。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常规组患者常规护理, 并在此基础上给予护理组患者综合护理干预, 其护理措施具体如下:
1.2.1 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应耐心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 向患者讲解冠心病的相关知识, 同时还要使患者明白情绪对病情的影响及不良情绪的危害;同时护理人员还要及时给予患者帮助和鼓励, 逐渐消除患者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 使其保持良好的情绪, 增强其对抗病魔的信心和勇气, 积极主动地与医护人员进行配合。
1.2.2 健康教育
患者入院后, 护理人员应及时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 并以此为依据制定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方案, 耐心向患者讲解冠心病的相关知识, 包括发病原因、治疗原则、预防措施、相关注意事项等, 从而使患者正确认识疾病。
1.2.3 饮食指导
护理人员应协助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嘱咐患者饮食应以易消化、低热量、低脂、低盐食物为主, 同时还要适当地补充钙、钾等元素, 并且还要适当地进食优质蛋白, 同时还要嘱咐患者多食用水果、蔬菜, 确保大便通畅。这是因为便秘极易导致血压升高、心脏负担加重, 甚至会导致出现心肌梗死、心绞痛等现象, 严重时可引发猝死。因此, 护理人员应嘱咐患者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嘱咐患者多食用芹菜、香蕉等富含纤维素的食物, 必要时可给予患者口服缓泻剂治疗。
1.2.4 药物指导
由于冠心病患者多伴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 往往需要长期服药。因此, 护理人员应耐心向患者讲解药物作用机制及相关不良反应, 同时还要告知患者坚持服药的重要性, 从而有效其服药依从性。此外, 由于冠心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 因此, 护理人员应嘱咐患者定期进行心电图、血糖、血压、血脂等检查, 及时了解病情变化情况。
1.2.5 运动指导
护理人员还要以患者的实际情况为依据, 给予适当的体育运动指导, 比如宜进行慢跑、散步、骑车、游泳等有氧运动;嘱咐患者不可进行竞争性运动及过于剧烈的运动;同时护理人员还要指导患者合理把握运动强度, 通常运动强度应为预期最大心率的70%~80%, 1周最少运动2~3次, 每次运动时间应控制为20 min~30 min, 从而在降低血压的同时有效增强心脏的耐受力。
1.2.6 出院指导
患者出院前, 护理人员应详细向患者讲解出院后的相关注意事项, 嘱咐定时复查, 同时建立患者档案, 在患者出院后定期进行电话随访。于干预前后对患者进行焦虑自评量表 (SAS) 评分、抑郁自评量表 (SDS) 评分。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 组患者干预前SAS评分、SDS评分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干预后2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均有所改善, 但护理组明显优于常规组 (P<0.01) 。见表1。
3 讨论
冠心病也叫缺血性心脏病, 其主要是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或形成斑块, 使得血管腔狭窄或阻塞, 造成心肌缺血缺氧坏死而引起的疾病[1]。患者多为老年人, 且发病时往往会伴有疼痛症状, 因此极易导致患者出现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而这些负面情绪又易导致脂肪及糖代谢紊乱, 使患者血脂升高, 促进血栓形成, 从而加重冠心病[2]。因此, 及时给予患者针对性的治疗及护理就显得至关重要。现阶段临床上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方式为药物治疗, 然而长时间服药极易使患者产生抵触情绪, 研究表明抑郁症已逐渐成为引发及加重冠心病的主要因素[3]。因此, 在给予患者常规治疗的同时还应加强对患者护理的重视, 从而有效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 提高治疗效果。
本文结果显示, 2组患者干预前SAS评分、SDS评分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干预后2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均有所改善, 但护理组明显优于常规组 (P<0.01) 。说明给予冠心病患者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其焦虑及抑郁情绪, 临床效果显著, 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柯月兰.系统护理干预和介入治疗对冠心病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 2008, 5 (11) :176.
[2]伍婷婷.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心理状态、领悟社会支持能力及生活质量影响的临床观察[J].重庆医学, 2011, 2 (3) :198.
冠心病综合护理 篇8
关键词:综合护理干预,冠心病,生活质量,健康调查表SF-36,自我效能,社会支持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有研究表明截至2000 年全球有1700 万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 我国2007 年流行病学调查中, 冠心病约占心血管疾病总病死率的67.1%, 到2020 年, 心血管疾病的危害已经升至第1 位, 逐步发展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1,2]。 近年来随着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冠心病的护理措施已经逐渐引起临床广泛关注[3,4]。 本研究通过对浙江省湖州市中心医院 (以下简称“我院”) 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观察和分析, 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 年9 月~2013 年4 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20 例临床资料进行观察和分析, 依据护理干预措施不同进行分组, 常规护理组60 例, 其中男38 例, 女22 例;年龄53~79 岁, 平均 (65.5±7.3) 岁病程1~10 年, 平均 (6.7±0.1) 年。参照1979 年WHO冠心病诊断标准, 其中单纯性心肌梗死47 例, 心肌梗死陈旧期9 例, 心绞痛间歇期4 例。综合护理组60 例, 其中男41 例, 女19 例;年龄54~78 岁, 平均 (66.3±7.0) 岁;病程2~11 年, 平均 (7.1±0.0) 年。 其中单纯性心肌梗死44 例, 心肌梗死陈旧期11 例, 心绞痛间歇期5 例。 两组冠心病患者一般资料, 如性别构成、年龄分布、平均病程、冠心病类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具有可比性。 见表1。
1.2 方法
1.2.1 常规护理组针对冠心病的临床治疗采用常规的护理措施, 主要包括入院简单介绍、冠心病患者基础护理、服药指导等。
1.2.2 综合护理组从冠心病患者入院开始直到患者出院指导, 一整套的综合性护理措施, 主要包括:1入院介绍:首先针对患者个人病情特点做好评估工作, 包括患者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病情特点和一般性的个人资料等。 耐心的向患者介绍病房的环境、设施, 经管医师和责任护士、医护人员水平和工作环境, 一些辅助检查的安排和位置。 2服药依从性护理干预:通过耐心讲解药物治疗的重要性, 加强护患沟通, 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护理人员要仔细了解冠心病患者服药依从性差的原因, 如A.患者文化水平低或者年龄大, 记忆力明显降低, 对于规律性服药很难完成, 进而导致服药规律性较差;B.医护人员讲解服药注意事项和方法不够详细, 患者服药缺乏科学性的指导;C.冠心病的治疗方案相对复杂, 药物较多, 患者一方面记不清楚, 同时由于药物应用过多, 患者对于不良反应过度担心进而无法规律服药;D.一些家庭经济困难患者因为对医药费用担忧, 不得不停药。 护理人员要针对上述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耐心地向冠心病患者讲解坚持服药对于治疗疾病的重要性, 反复地重复服药剂量和方法, 加深患者的记忆;简单地介绍冠心病治疗方案中每项药物的作用, 告知患者每一样药物都有其特殊的治疗效果和作用, 不能出现漏服现象;加强家庭经济困难患者服药依从性指导, 告知其停止治疗只会加重病情, 反而给家庭造成更大的负担, 提高其治疗依从性。 3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的指导:加强冠心病患者日常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的正确指导, 摒弃不良的生活和饮食习惯, 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戒烟戒酒, 每天定时睡觉, 保证正常健康的作息时间, 减少观看恐怖性或者精神紧张性的电视节目或者影片, 保持日常生活中平和的情绪和态度。 饮食方面的护理干预:冠心病患者往往有不同程度的血脂变化, 血管内皮损伤等情况出现。 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进行合理的膳食, 一方面保证日常营养的摄入, 同时减少因饮食不合理诱发疾病复发的可能性。 4康复训练:康复训练主要包括有氧训练、力量训练、呼吸训练、室内外步行训练和放松性训练等各项训练方式。 力量训练主要是针对肱二头肌、腰背部肌肉和胸大肌等肌群的抗阻力性收缩, 一般是30 min内重复性地完成8~15 次, 每天进行10~15 组, 每组之间休息30 min。 呼吸训练主要是通过动静结合, 集中意念, 调整身体的姿势或者是动作, 调整呼吸的频率和方法, 改善全身的氧气供应状态。 室内步行主要是在室内或者是跑步机上慢走, 每天早晚1 次, 1 次30 min左右, 走的速度不能过快, 以心率在50~120 次/min之间为标准。 放松训练主要是放松性按摩、穴位按摩和轻音乐疗法等。 通过按摩穴位提高机体血液循环, 改善血液供应的状态, 轻音乐通过播放患者喜欢的轻音乐, 对患者精神状态有很好的放松效果。 5加强患者心理疏导:冠心病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负性心理情绪, 有效的心理疏导可以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 提高患者对于临床治疗的认可程度, 冠心病患者往往有不同程度的负性心理情绪变化, 紧张、焦虑、抑郁等均是冠心病患者常见的不良心理情绪。 护理人员要加强对冠心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 倾听患者内心的想法, 尽最大可能从患者的角度出发看待病情和患者的心理状态, 通过和蔼的态度、温柔的语气, 在家属的配合下给患者以精神上的支持和语言上的鼓励, 提高护患沟通的水平, 从而以积极的态度引导患者面对疾病, 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缓解其心理上的负性情绪, 改善心理状态, 积极配合治疗。 6出院指导。
1.3 观察指标
1.3.1 两组冠心病患者一般资料观察两组性别构成、年龄分布、平均病程、冠心病类型情况。
1.3.2 两组冠心病患者护理前后健康调查表SF-36情况[5]参照美国波士顿健康研究所制定的简明健康测量量表, 针对患者生活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8 个维度情况, 从而反映两组患者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情况, 比较两组冠心病患者护理前后8 个维度评分变化情况。
1.3.3 两组冠心病患者护理前后自我效能和社会支持评分情况自我效能量表参照Lorig对于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情况评价, 对患者的临床症状控制、心理情绪控制、角色功能转变和医患沟通进行评价, 总分60 分, 分数越高, 患者的自我效能越高[6]。 社会支持评分量表参照肖水源等[7]对于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情况, 针对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对于支持的利用度三个维度进行评价, 总分为66 分, 分数越高, 说明社会支持度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9.0 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 χ2检验。 以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冠心病患者护理前后健康调查表SF -36情况
两组患者护理前健康调查表SF-36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综合护理组患者护理后健康调查表SF-36 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见表2。
2.2 两组冠心病患者护理前后自我效能和社会支持评分情况
两组患者护理前自我效能和社会支持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综合护理组患者护理后自我效能和社会支持评分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见表3。
3 讨论
冠心病主要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促使血管的管腔狭窄或者阻塞, 和 (或) 冠状动脉功能性发生改变 (痉挛) , 诱发心肌缺血、缺氧或者出现猝死[8]。 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心绞痛、心律失常、心梗、心衰甚至猝死等[9,10]。 冠心病的发生率、病死率、致残率及复发率较高, 对患者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本研究通过分析我院心内科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20 例临床资料, 依据护理干预措施不同进行临床随机分组, 常规护理组60 例和综合护理组60 例, 其中常规护理组主要采取冠心病的常规性护理措施, 而综合护理组采取一整套的综合性护理措施:入院介绍可以减少患者对于治疗环境的陌生感, 帮助患者尽快进入角色转变, 全身性地投入到治疗当中[11,12]。 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是一个长期服药或者是终生服药的临床治疗过程, 患者由于种种原因很难坚持规律性的服药或者不愿服药, 从而影响了冠心病的临床治疗, 从而导致患者的死亡风险性和复发率均明显增加[13,14]。 冠心病患者发生原因中, 不良的生活习惯也是其发病原因之[15,16]。 有效地控制血压和血脂水平, 保持大便通畅, 采用良好的排便姿势, 去除掉看书、看手机等排便陋习, 保障适当的排便时间, 对于便秘严重者, 适当地给予缓泻剂, 如清宁丸或大黄苏打片口服和使用开塞露塞肛法进行通便治疗, 强调切忌用力过度排便[17,18]。 加强冠心病患者治疗后的康复性训练, 根据患者临床特点进行有计划的康复训练, 提高患者预后水平, 其中有氧训练主要是通过慢步行走、缓慢踏车、慢节奏的舞蹈等, 强度适宜, 最大吸氧量保持在40%~60%[19,20]。 另外通过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 改善患者的不良认知, 纠正对于病情和治疗不正确的看法, 建立起新的认知模式。 冠心病的临床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患者出院后加强临床治疗的指导, 包括生活习惯、服药规律性、饮食指导等一系列健康教育, 加强出院后的随访, 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进而减少患者复发率。
本研究结果表明, 两组冠心病患者一般资料性别构成、年龄分布、平均病程、冠心病类型情况无明显差异, 两组患者护理前健康调查表SF-36、自我效能和社会支持评分无明显差异, 两组冠心病患者研究结果差异均有可比性, 综合护理组患者护理后健康调查表SF-36、自我效能和社会支持评分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 提示综合性护理措施在冠心病患者中应用有效的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改善了患者自我效能感, 本研究结果和以往研究基本一致[19,20]。
冠心病综合护理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抽取2010年07月~2013年07月冠心病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39例,将其分成实验组21例,对照组18例,实验组中,男病例11名,女病例10名,年龄57~77岁不等,平均(69.88±5.49)岁,15例患者伴有吸烟史,6例患者合并高血压,3例患者合并糖尿病;对照组中,男病例10名,女病例8名,年龄59~76岁不等,平均(63.46±6.80)岁,13例患者伴有吸烟史,7例患者合并高血压,4例患者合并糖尿病。经24h动态心电图检查以及便携式睡眠监测,确定全部患者符合冠心病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疾病诊断标准。39例患者均无重瓣膜病变、心肌病,肾功能及肝功能健全。两组冠心病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不符合检验校准,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 一般方法
经冠心病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及其家属同意,除临床一般治疗(给予低流量持续吸氧)外,为实验组患者应用整体护理干预模式(包括心理护理、生活护理、健康指导),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叮嘱患者戒烟酒、锻炼身体、控制体重)。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胸中憋闷、梦中惊醒、大汗淋漓、嗜睡[3]等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对比两组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
1.3 统计学分析
借助软件SPSS11.0(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4])处理与两组患者相关的数据,用比率表达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组间对比应用卡方法,将P<0.05设为检验校准,若不满足校准,表示具有临床可比性。
2 结果
经临床睡眠呼吸监测,两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心率、鼾声、胸腹运动、口鼻气流等症状均有所改善,但实验组改善情况更佳,出现胸中憋闷、梦中惊醒、大汗淋漓、白天嗜睡等次数更少。经访问调查,实验组14名病例对护理效果非常满意,6名病例患者比较满意,1名病例不太满意,临床护理满意度为95.24%;对照组6名病例对护理效果非常满意,8名病例患者比较满意,4名病例不太满意,临床护理满意度为77.78%,经临床对比,两组差异符合检验校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卡方值=5.085),充分表明整体护理干预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获得较佳的满意度,两组综合征患者临床满意度对比,详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 讨论
冠心病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指在夜间7h睡眠中多次出现低通气和呼吸暂停30次以上(或低通气与呼吸暂停之后>5次/h)且伴有缺氧等一系列症状的病理状态[5],该病症患者经常会在看书、看电视、开车、开会时不自觉的进入睡眠状态。张文莉等研究指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冠心病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6]。目前,与冠心病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临床护理的相关文献比较少,本研究中,为此综合征患者应用了整体护理干预模式,护理措施主要包括心理护理、生活护理、健康指导三方面内容。
3.1 心理护理
冠心病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的心理负担比较重,不愿出门进行正常的社交活动,手术治疗前,患者一般存在焦虑、恐惧、紧张等不良情绪,护理工作者应经常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及心理问题,适当给予安慰,消除患者不良情绪,提高患者配合治疗的主观能动性以及战胜疾病的信心。
3.2 生活护理
护理患者口腔,保持其清洁度,用朵贝氏漱口液多次漱口[7],可防止感染;为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应充分了解每个患者的睡眠习惯,为打鼾患者单独安排病房,控制病房温度及湿度,控制医源性噪音,减少患者被动觉醒次数,睡前用温水泡脚,适度按摩患者涌泉、劳宫、百会等穴位,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从饮食方面看,叮嘱患者食用清淡、易消化食物(芹菜、大蒜、洋葱、山楂、莲子粥等),不食用生冷、辛辣、煎炸、油腻食物;用力排便可加重患者心脏负担,加重心肌缺血,因此,应叮嘱患者多饮水,排便时应屏气,为便秘患者应用仁丸,必要时给予开塞露。
3.3 健康教育
睡眠呼吸暂停与肥胖有着密切的关系,应叮嘱患者控制体重,适度进行锻炼。因为烟草中含有尼古丁,尼古丁作用于冠状动脉,可使其出现痉挛,进而引起心肌缺血[8],加重患者病情,乙醇是酒的重要成分,作用于人体之后,可提高觉醒反应阈值,延长呼吸暂停时间,因此,应叮嘱患者戒烟酒。
本研究中,护理干预3个月后,两组患者胸中憋闷、梦中惊醒、大汗淋漓、嗜睡等临床症状均得到缓解,但实验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此外,实验组临床护理满意度为95.24%,对照组为77.78%,经处理,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实验组冠心病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护理效果更佳。
综上所述,为冠心病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应用整体护理模式,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获得更高的临床护理满意度,整体护理模式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鲁萧.与冠心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相关的影响因素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1,13(13):36-37.
[2]陈克涛.冠心病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J].当代医学,2011,31(06):30-31.
[3]王树伟,王海荣.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治疗对冠心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病人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2,16(06):1482-1483.
[4]徐志红,胡家安,权薇薇.血栓弹力图评价老年冠心病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高凝状态的临床价值[J].血栓与止血学,2012,03(09):112-115.
[5]赖微微,孙聪,苏小芬,等.富中老年冠心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临床分析[J].广东医学,2012,15(06):2275-2277.
[6]何春欢,吴华颖,卓胜青,等.冠心病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关系[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9,08(09):870-872.
[7]卓胜青,欧琼,卢少萍,等.冠心病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研究,2010,03(09):211-212.
冠心病综合护理 篇10
关键词:冠心病,护理干预,生活质量,影响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 近年来发病率和致死率也在逐年增加, 尤其是老年人中更为多发。冠心病的发展和人们的心理、生活方式密不可分[1]。临床上科学的护理干预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纠正不良生活方式, 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现结合笔者的临床实践,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86例冠心病患者, 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3例, 本组患者均为自愿参与入组, 排除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其中对照组男23例, 女20例, 平均年龄 (60.2±4.3) 岁;研究组男22例, 女21例, 平均年龄 (61.0±3.8) 岁。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 包括心理干预、饮食护理、药物护理、功能锻炼等, 具体如下。
1.2.1 心理护理
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肌缺血而导致的心脏病, 当发病时患者会明显感到胸痛、心悸等, 严重者会发生猝死, 所以在心理上承担着很大的压力和恐惧。护理人员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2], 和患者交谈时注意语气要轻柔、关切, 让患者感觉舒适, 在适当情况下和患者有身体接触, 例如握手、按摩等。冠心病患者在治疗时病房都会有心电监护等设备, 患者由于心理负担大会对这些设备产生惧怕感, 所以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讲解病房内每个仪器的用途, 缓解患者的恐惧、紧张心理, 指导家属营造轻松的气氛, 让患者尽量得到放松。
1.2.2 药物、给氧护理
如果患者并没有严重的缺氧症状, 此时可以采用低流量鼻导管对患者进行输氧, 如果患者为肺源性心脏病, 要持续给予间歇性低流量吸氧。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功能障碍则要通过面罩进行吸氧加压。患者的病情危重时通过机械方式进行通气。护理人员要对冠心病患者服用的洋地黄类药物进行剂量控制, 如果患者使用利尿剂则对其尿量进行密切监控。
1.2.3 功能锻炼
冠心病患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之后身体慢慢康复, 此时护理人员可适当开展功能锻炼, 帮助患者提高身体素质, 例如散步、健身操等, 但是要合理控制锻炼时间, 让患者不感到劳累。运动过后护理人员测量患者的心率并记录, 心率应该在每分100次以下。
1.2.4 饮食护理
冠心病患者一定要注意日常的饮食摄入, 避免食用高热量的食物, 多食用含维生素高的蔬菜水果等, 禁止食用肥肉和动物内脏[3]。如果是老年冠心病患者则可能会有便秘情况, 为了促进排便, 可让患者多摄入香蕉、蜂蜜等, 加快胃肠道蠕动, 降低血液胆固醇含量, 减少冠心病并发症。
1.3 评价标准
护理效果采用SAQ评分量表表示, 其中包括活动受限程度、满意度、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绞痛稳定情况和疾病认知程度5大项, 评分越高则表示护理效果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不良生活方式情况比较
研究组的生活方式明显比对照组好,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2组患者SAQ评分比较
研究组的生活质量明显比对照组好, 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见表2。
3 讨论
冠心病的发病因素复杂多样, 包括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精神因素等, 是以上几种因素综合作用导致的慢性心脏病。患有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的人群易得冠心病, 这些人群通常有不良的饮食习惯, 如过多食用动物内脏、高脂高盐食物, 并且相当一部分有吸烟喝酒、熬夜、运动量少的习惯。早在1992年, WHO组织就提出了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预防冠心病的最好方式。有文献报道, 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压和胆固醇, 使药物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因此, 冠心病患者康复必须遵守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的三大原则, 要改变不良的生活和心理行为, 预防和控制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4]。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目前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已经成为临床治疗的重点之一, 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目的。本文选取86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对研究组患者进行心理护理, 缓解心理压力和恐惧情绪;饮食护理, 保证蔬菜水果的大量摄入, 避免食用过多的高热量食物;药物和给氧护理, 保证患者的氧气吸入和排尿正常;康复护理, 指导其进行科学的功能锻炼, 提高身体素质, 提高生活质量。通过一系列的有效护理干预, 研究组的生活方式、满意度和SAQ评分均比对照组好, 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取得了满意的护理效果。
综上所述, 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提升冠心病患者对于自身病情的认识程度, 提高患者依从性, 降低危险因素的影响, 有利于疾病转归, 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5]。
参考文献
[1]郭晓娟, 张运生, 杨卫芹, 等.认知行为干预在住院冠心痛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河南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0, 29 (2) :128-132.
[2]伍婷婷, 邹春莉, 杜洪, 等.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心理状态、领悟社会支持能力及生活质量影响的临床观察[J].重庆医学, 2011, 40 (3) :308-309.
[3]梁燕仪, 毕婧玮, 蔡文玮, 等.冠心病心衰患者抑郁、焦虑状况及相关因素的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 17 (13) :1493-1496.
[4]徐茂凤, 李永杰, 马莹, 等.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合并焦虑或抑郁症状的评定及其心理治疗[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0, 29 (24) :3295-3296.
相关文章:
高中学生责任意识培养论文02-15
强化安全责任担当意识02-15
高中学生责任意识培养论文提纲02-15
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管理论文提纲02-15
浅析非物质报酬下志愿服务活动对大学生责任意识形成的影响分析02-15
冠心病护理02-15
冠心病介入术02-15
益生菌冠心病02-15
冠心病绞痛02-15
冠心病外科治疗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