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关于绍兴市区义务教育阶段外来民工子女

关键词: 流动性 说长 民工 子女

70-关于绍兴市区义务教育阶段外来民工子女(精选3篇)

篇1:70-关于绍兴市区义务教育阶段外来民工子女

关于绍兴市区义务教育阶段外来民工子女

“入学绿卡”申请受理工作通告

根据省政府和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绍兴市教育局、越城区文教局已就2009年秋季外来民工子女“入学绿卡”的申请受理工作作出具体部署,符合入学条件的外来民工子女可按以下要求申请办理“入学绿卡”。

一、办理“入学绿卡”,须符合下列条件

1.户口不在越城区、袍江工业区、镜湖新区且户籍所在地没有监护条件;

2.父母或法定监护人与当地工作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或在当地经商并取得工商执照,已取得《暂住证》并且暂住一年以上;

3.父母或法定监护人持有当年度《流动人口婚育证明》; 4.父母或法定监护人按规定缴满基本养老保险年限(浙政发„2008‟69号文件有规定);

5.身体健康,未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并自愿到市区公办中小学入学的外来民工子女。

二、办理“入学绿卡”应提交的相关材料

凡符合办理条件的入学对象,由父母或监护人凭下列材料(原件及复印件)申请办理“入学绿卡”:

1.入学对象的原籍地户籍本(必须含有身份证号码); 2.父母或法定监护人的《暂住证》(由公安部门出具)和居住证明(由社区或村出具);

3.父母或法定监护人的劳动合同或工商执照; 4.按规定缴满基本养老保险年限的单证; 5.父母或法定监护人当年度《流动人口婚育证明》; 6.入学对象的健康证明(县级以上医院出具);

7.入学对象原就读学校的学籍材料(如义教卡、学籍卡、小学毕业生登记表、素质报告单等);

8.入学对象的预防接种证(卡)。

三、办理“入学绿卡”的时间

1.群贤小学:7月5日——7日,共三天; 2.乡镇初中、小学:7月8日——10日,共三天 3.城区初中、小学:7月21日——23日,共三天

四、办理“入学绿卡”的地点 1.群贤小学:群贤小学校内;

2.乡镇初中:乡镇初中校内;乡镇小学:乡镇中心小学内; 3.城区初中、小学:市区人民西路67号(越城区教研室三楼,鲁迅小学西首)。

五、注意事项

1.根据属地管理、相对就近入学的原则,监护人应当根据暂住地,向施教区域学校的办理点提出入学申请,不得跨区域申请

2.“入学绿卡”办理采用先受理申请、后集中发放的办法,经审核后,对符合条件的对象正式发卡。正式发卡或通知审核结果时间为:8月22日、23日两天。入学对象凭“入学绿卡”到指定学校注册入学,与当地学生享受同等待遇。

咨询电话:85110185,85226261

绍兴市教育局 越城区文教局

二〇〇九年七月二日

篇2:70-关于绍兴市区义务教育阶段外来民工子女

北蔡镇中心小学

一、背景现状:

(一)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社会背景现状:

在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农民工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国家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态度、政策转变,是和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转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期间经历了“限制——认可——重视——明朗化——强化”的过程。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高度重视流动人口家庭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2006年3月28日,在经历了一年多调研基础上,中央政府颁布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要求“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并明确提出“两为主”的原则,即以流入地政府为主,负责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以全日制中小学为主,接受农民工子女入学。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在2004年2月转发市教委等七部门关于《切实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意见的通知》。通知中指出:“学校对就学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要一视同仁,在接受教育、参加团队组织、担任学生干部、评优奖励、课外活动等方面,应与本市学生同等对待。同时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切实将这项工作做实、做细、做好。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本市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就2008年—2010年上海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提出了工作目标和工作举措。各区县根据文件要求,已2008启动了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三年规划,据统计,截止2008年12月,在上海接受义务教育的外来流动人口子女总数为401747人,占上海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35.91%,其中农民工同住子女为343231人,占外来流动人口子女总数的85.43%。

(二)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学校背景现状:

在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实践中,我们发现:目前本校农民工子女比例为35%以上,其中一至三年级的比例分别为:57%、52%、48%。大部分农民工子女具有吃苦耐劳、质朴坚毅等特点和优势,但同时由于受家庭背景、成长环境、生活习惯等诸因素影响,在文明礼仪、生活卫生习惯等方面的意识和水平与城市学生有一定差异,如何让这些农民工子女养成良好习惯,适应城市学校的学习教育环境,已成为学校热切关注的新课题。

二、结论观点:

农民工这一群体是改革开放过程中,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特定群体。国务院出台的《若干意见》,充分肯定了农民工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刻阐述了解决好农民工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推动城市建设和发展、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以及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必将会极大地保护和调动广大农民工的积极性,推动城

乡共同繁荣。同时,教育问题直接关系国民素质,人的现代化、全民现代化才能不断推进国家现代化进程。提高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质量,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大事,学校应从全局和长远方面认识新上海人中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重要性,从而努力为他们提供平等、优质的教育保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我国的养成教育可谓源远流长,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对后世养成教育产生了长远的影响。明清之际的王夫之阐有“习子童蒙,圣功也”的论点,进一步主张把养成教育作为儿童德育的有效途径。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认为,习惯贵在从小培养。“慎始则善终”,这是必然的结果。由此可见,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是关孩子一辈子的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热爱祖国、积极向上、团结友爱、文明礼貌是当代中国未成年人精神世界的主流。……既要重视课堂教育,更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引导未成年人在学习道德知识的同时,自觉遵循道德规范。……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第二十五条明确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认真贯彻落实《小学生守则》、《中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形成良好的校风。”习惯会造就性格,性格会决定命运,从小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是保证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要切实提高农民工子女教育质量,对其实施有效的养成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是落实对农民工子女的关爱和培养,真正实现教育公平的具体体现,对我国经济发展、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和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改进工作:

(一)改进目标:

学校将在进行充分调查的基础上,由党支部连同德育室共同以课题研究方式入手,进一步调查研究并分析民工子女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好习惯养成的优势和不足,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有效促进良好习惯养成的方法和途径,切实为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和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也为学校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办学品质,实现内涵发展奠定基础。

我校自1996年以来连续获得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校称号,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由于农民工子女与原住民子女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成长,因此原住民子女养成教育方面形成的原有经验、方法和途径不适应直接引用于农民工子女,他们与原住民子女文明习惯相比既有优势,又有劣势,学校将通过同伴互助、师生共进、家校互动等策略为他们创设良好的养成教育环境,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研究,形成优势互补。

(二)具体措施

1、循序渐进策略。根据新农民工子女不同年龄特征,制定由低到高的具体目标与要求。

2、情感渗透策略。依据不同对象,为他们创设主动学习、快乐生活、培养兴趣的良好环境,并将情感艺术性地渗透在其中,以期达到效益的最大化。

3、自主磨炼策略。积极引导农民工子女进行自我设计、自我教育和自主管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自己的亲历亲为,逐步养成良好习惯。

4、知行一致策略。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更富有理性,更容易取得成功。积极为农民工子女搭建交流、合作、实践、展示的平台,在获得丰富实践体验的基础上巩固、优化自身行为习惯。

5、师生共进策略。课题实践研究过程中,通过成立领导小组,形成教育合力;通过班主任专题培训,提高育德能力;通过转变教师观念,提升学科教师育德意识,为农民工子女提供更优质的教育师资,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6、同伴互助策略。教育过程中,既要发挥教师的引导激励作用,更要发挥同伴之间的互帮互助作用,形成悦纳、友爱、共进的良好成长氛围,体现海纳百川的移民城市精神。

篇3:70-关于绍兴市区义务教育阶段外来民工子女

关键词:外来民工子女教育;强化对策;教育现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149-01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劳动产业在逐年壮大。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涌入一线、二线城市,为城市发展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其中,以北京、上海、深圳等发达城市最为明显。在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上,择校、学习、户籍、费用、就业都具有一系列的问题,影响着外来务工子女的学习和发展。

一、外来民工子女教育凸出问题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教育机制下,学龄儿童的流动和发展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以甘肃省兰州市为例,在小学阶段,外来务工子女占到了总人数的百分之四十以上。对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方面,要从问题的根基出进行解决。

1、生活经济压力较大

对于进城务工的外来人员来说,很多人都是经常性漂泊在各个城市。他们大多来自农村或偏远地区,担负较大的生活压力。大多数农民工都是出于35——40的年纪,他们上有需要赡养身患疾病的老人,下有读书上学的孩子,每天都需要从事高强度的工作,生活十分困窘。

2、教育观念存在缺失

受自身教学水平的限制,很多外来务工人员都没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对孩子学习知识的行为存有轻视,认为学习好也没什么用,反正都是给别人打工,不如早早出来工作挣钱。这样的观念使外来务工子女存有轻视学习的现象,很容易带给学龄子女一些消极、负面的影响。

3、地区融合较为困难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正处在长知识、学学问的重要阶段,频繁的搬家、换学校会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影响。在相关部门做出的调查中可以发现,外来务工子女中出现自闭、自卑、偏激、暴力等心理问题的概率要比城市子女大。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风土文化,环境的频繁更换会让学生产生极大的不适。特别是在校园环境上,城市学龄儿童和外来务工子女之间容易产生矛盾,教师如果处理不当会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4、隔代监护问题显著

很多农民工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举家搬迁到自己打工的城市。身强力壮的父母多半在外打工,将自己的孩子交由学校和自己的父母看护。由于监护者年龄、身体、思想等问题,往往存在着很多监护问题。一方面,隔代监护人自身文化水平有限,无法辅导孩子的教学,另一方面隔代教育容易出现教育误区,纵容孩子出现懒惰、任性、逃学、打架等不良习惯。

二、强化外来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若干策略

1、政府、学校、家庭三方共管

为了强化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政府、学校、家庭要形成三方共管的教育局面。

教育部门要对外来务工子女工作进行积极的指导。义务教育制度下,尽管免除了小学生的学费,但是农民工仍然存在一定的经济问题。政府及学校要通过发放优秀外来子女生活费、开放“希望工程”等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让学生能够保持积极进取的学习心态。在家庭教育上,外来务工人员要本着对学生负责的精神,建立良好的教育学习环境,抽出必要的时间督促子女努力学习、深入思考,为他们建立良好的教育环境。在学校方面,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及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通过班会、联欢、比赛、演讲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养成积极、自信的生活态度。

2、加大外来子女教育宣传力度

为了推进教育的全方位发展,教师要立足自身实际情况,融入平等教育的思想。配合电影、电视媒体,加强宣传贯彻《义务教育法》的教学力度,将受教育的重要性深入贯彻到外来务工人员心中。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等方法,宣传教育的重要性。并定期举行一些爱心教育活动,例如打扫城市街路、帮助孤寡老人、参加假期实践活动等方法,让他们认识到爱心、自信心和奉献精神,增加集体环境中的认同感。从而让城市生活的人们能够认识到教育的平等性和帮扶性,为地方风土文化的发展提供力量。

3、强化农民工学校的师资力量

为了拉平城市教育发展和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师资力量,相关部门要通过各项教育方式,提高农民子弟工的教育水平。一方面,要提高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师资待遇,另一方面要强化外来务工家庭在户口、租房、购房等方面的帮扶则策略。或者采用联结帮扶的发展策略,请相关农民子弟工教师来参加公立学校的公开课及其他教学研究活动。杜绝教育歧视现象产生,实行校长委任和骨干教师支教的具体形式,为外来务工子女提供一个和谐宽松的教育环境。除此之外,还可以采取设立“师范院校学习基地”的方法,提高外来务工子女的创新能力,缓和农民工子弟学校师资薄弱的情况。

4、提升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水平

为了强化外来务工子女的人格塑造,弱化外地子女和本地子女的心理冲突,教师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心理教育方法。除了课堂上的学习交流,还要进行课下的交流,通过谈话法、启发法、探究法、扮演法等不同的交流形式,营造宽松的教育氛围。同时,避免外来务工子女出现心理教育问题,确保他们能够感受到教师和学校的关心。

总之,外来务工子女关系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对国民素养、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外来务工人员创造生产价值、增加经济实收,也对国家建设起着积极的作用,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将会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政府、教育等多个部门要对他们予以关注,共同开创教育事业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 万铭玉.从和谐社会视角看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J].网络财富,2010,(2).

[2] 万宝方,龚春明.公共政策视角下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J].继续教育研究,2010.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爱国读书笔记3000字 下一篇:秦皇岛市区流动儿童健康教育状况的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