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创伤大骨瓣开颅术(精选八篇)
标准创伤大骨瓣开颅术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5年2月-2014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3例重症颅脑创伤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 入选标准: (1) 符合中华医学会所制订的重型颅脑创伤诊断标准; (2) 符合手术相关条件; (3) 无手术禁忌证; (4) 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63例患者中, 男38例, 女25例;年龄19~69岁, 平均 (43.7±5.5) 岁;因交通事故造成颅脑重度创伤23例, 因打击所致19例, 因坠伤所致13例, 其他原因所致8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 为 (5.68±1.37) 分, 3~7分35例, 7~8分28例;单侧瞳孔放大38例, 双侧瞳孔放大25例;并发脑疝43例。对其进行头颅CT检查结果为:37例为闭合性颅脑损伤, 26例为开放性颅脑损伤;21例为颅骨骨折, 19例为脑挫伤合并硬膜下血肿, 13例为颅内血肿, 10例为脑挫伤合并硬膜外血肿;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 (n=32) 与对照组 (n=31) 。两组患者病情、年龄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均根据《重型颅脑外伤救治指南》[4]予以相应治疗, 为手术做准备。
1.2.1 对照组该组患者采用常规额骨瓣或者颞骨瓣开颅手术, 实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1.2.2 观察组
该组患者行大骨瓣开颅术, 实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手术要点包括: (1) 手术切口由颧弓上耳屏前约1 cm处开始, 其切口方向经由耳廓上方向延至患者顶骨正中线, 而后再沿该线一直延伸至前额发际内侧; (2) 参考CT结果, 在确定血肿所在位置后对其周围进行切口; (3) 行颅骨钻孔并将孔径适当扩大, 适当切开硬脑膜, 将部分血肿予以清除以对颅内高压予以缓解; (4) 游离骨瓣大小为14 cm×12 cm, 游离顶骨骨瓣时应旁开约2.5 cm正中线矢状窦; (5) 将硬脑膜切开, 行血肿清除术, 将坏死脑组织及血肿彻底清除, 对出血点进行严格处理; (6) 选择减张缝合法, 并采用颞筋膜或人工脑膜实施修补性缝合。
所有患者术后均转入ICU, 对其术后各项指标及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予以常规抗感染、防止脑水肿、促进脑功能恢复相关治疗。在患者出院后进行1年及以上跟踪随访, 对其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观察、记录。
1.3 观察指标
将两组患者GCS评分、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加以对比。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PEMS 3.1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字2检验, P<0.05为差异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GCS评分对比
本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术后GC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手术前后两组患者GCS评分均有显著提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与本组手术前比较, P<0.05, #与对照组手术后比较, P<0.05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本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疗效虽优于对照组, 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字2=0.199, P>0.05) , 见表2。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对比
本研究中, 观察组32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后, 3例发生脑积水, 2例发生脑脊液外漏, 1例发生脑膨出, 2例为其他并发症患者;对照组中5例发生脑积水, 6例发生脑脊液外漏, 4例发生脑膨出, 4例发生其他并发症。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5.0%和61.3%,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颅脑损伤为神经外科一种常见急性重症, 1960年我国制定了“急性闭合性颅脑损伤的分型”相关标准将该病病情划分为重、中、轻三种, 也是国内的公认标准。恶性颅内压增高为重型与特重型颅脑损伤死亡最关键原因[5], 颅内血肿造成压迫, 创伤、手术后脑水肿恶化均是颅内压快速上升, 进而对脑产生继发性损害最为重要的原因。因此, 对颅内高压的及时、有效降低与控制会对患者预后产生重大影响, 还可有效阻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从而降低致残率、死亡率。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暴露范围较大, 可将坏死脑组织、血肿等快速清除并及时止血, 有助于血管受压的快速解除, 改善患者血液循环, 从而使得脑水肿、中线移位得以缓解, 对脑组织进行保护以避免其发生缺血性损害[6]。
重症颅脑创伤典型表现为颅内高压、脑组织缺血缺氧以及脑水肿等, 具有病情重、不稳定性、多并发症、高致残率与病死率的特征, 已成为当前脑外科治疗的重难点[7]。手术治疗为目前该疾病的最好治疗方法, 采用手术治疗可及时降低颅内高压, 清除颅内血肿, 提高患者生存率。大骨瓣开颅术在各种手术方式中具有以下几大优势: (1) 可将血肿彻底清除, 特别是对于颞顶硬膜外与硬膜下血肿, 其清除效果更为显著[8]; (2) 可将坏死脑组织有效清除, 特别是当创伤范围较大时更为适用; (3) 可及时对出血进行控制, 特别是对于横窦、矢状窦出血可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理; (4) 可有效降低二次脑创伤、脑膨出等并发症的发生率[9]; (5) 可对损伤硬脑膜加以修补。由上述内容可以发现, 将大骨瓣开颅术应用于重症颅脑创伤患者可有效提高治疗效率与生存率,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常规骨瓣开颅术多为局部减压, 通常局限于颞顶瓣、额瓣或额颞瓣, 减压效果不甚理想[10];而标准大骨瓣开颅术则由于骨窗范围较大且位置较低, 因而可有效降低颅内压, 减压后有助于脑疝还纳, 提升治愈率。本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术后GC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手术前后两组患者其GCS评分均有显著提高, 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疗效虽优于对照组, 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5.0%和61.3%, 组间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见, 将大骨瓣开颅术应用于重症颅脑创伤的临床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降低死亡率与并发症发生率, 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摘要:目的:对大骨瓣开颅术在重症颅脑创伤患者临床治疗中的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05年2月-2014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3例重症颅脑创伤患者,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 (n=32) 与对照组 (n=31) 。观察组患者行大骨瓣开颅术, 对照组患者行传统手术, 对其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进行对比。结果:本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术后GC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手术前后两组患者GCS评分均有显著提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疗效虽优于对照组, 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5.0%和61.3%,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采用大骨瓣开颅术对重症颅脑创伤患者实施治疗可有效降低患者颅内压, 消除血肿, 降低损伤, 保护脑功能, 改善预后, 帮助患者提升生活质量, 可于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大骨瓣开颅术,重症颅脑创伤,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洪生, 谢延风.47例重型颅脑损伤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的临床体会[J].重庆医学, 2011, 40 (18) :1781.
[2]张龙, 刘保国, 何黎明, 等.均衡性与非均衡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比较[J].广东医学, 2014, 35 (4) :549.
[3]孙文栋, 刘振杰.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和控制性减压术防治老年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脑梗死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 (19) :4732.
[4]Rusticali B, Villani R, Working Group.Treatment of minor and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National reference guidelines[J].Minerva Anestesiol, 2008, 74 (10) :583-616.
[5]李勇.标准大骨瓣开颅术医治重型颅脑损伤48例临床观察[J].山东医药, 2010, 54 (42) :108.
[6]苏祖禄.标准大骨瓣开颅在重型颅脑创伤侧裂区损伤治疗中的价值[J].重庆医学, 2013, 42 (25) :2982.
[7]邓人富, 林云东, 黄斌, 等.标准大骨瓣减压术与常规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脑外伤的疗效对比[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18) :50.
[8]蔡学坚, 王东军.重型颅脑损伤救治中标准大骨瓣开颅术的临床应用现状[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 (17) :191.
[9]李新锋.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 (3) :47.
标准创伤大骨瓣开颅术 篇2
方法:对我院2009年5月至2012年9月我科采用大骨瓣、扩大翼点入路手术治疗重型颅脑创伤患者19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术后出院时按GOS评价标准良好10例,轻残4例,中残2例,重残1例,死亡2例,取得良好疗效。
结论:重型颅脑创伤后患者残死率高,而难以控制的颅内高压是造成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及时有效的控制颅底颅内压力,阻止病情的恶化和降低死残率的关键。对于额颞叶脑挫裂伤伴硬膜下血肿的重型颅脑创伤患者选折大骨瓣开颅,可降低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是抢救重型颅脑创伤的较好术式,值得重视和不断完善,对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应早预防,早治疗,是患者获得最佳预后。
关键词:大骨瓣开颅重型颅脑创伤体会
【中图分类号】R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489-0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男15例,女4例;年龄13-72岁,平均年龄39岁;致伤原因:车祸伤14例,坠落伤4例,打击伤1例;就诊时间<3小时,GCS评分3-5分4例,6-8分15例,单侧瞳孔散大14例,双侧瞳孔散大3例,瞳孔无变化2例。入院后均行急诊头颅CT检查确诊,单纯脑挫裂伤伴硬膜下血肿17例,其中一侧脑挫裂伤伴硬膜下血肿12例,另有5例对侧5例脑挫裂伤伴硬膜下血肿,合并有其他类型血肿5例,其中同侧脑内血肿2例,对侧硬膜下血肿2例,对侧脑内血肿1例;血肿<30ml 3例,30-80ml 13例,>80ml 3例。
1.2方法。患者均采用改良大骨瓣、扩大翼点入路手术,皮肤切口自耳屏前、颧弓上1.0cm弧形向上后方,尽可能避开颞浅动脉,横跨耳屏上缘至外耳孔垂直线后缘上行,于顶结节处向前与中线平行、距中线2.0cm,止于额部发际内,皮瓣翻向前下、骨瓣以蝶骨嵴为中心,前方达额极,后方达乳头前,下方达颧弓,先颞骨钻孔,适当扩大骨孔(<3cm),“+”字或星形切开硬膜,大小接近骨窗,并有利于行硬脑膜减张缝合,清除硬膜下血肿及破碎脑组织,严密止血后,用颞肌筋膜或人工硬膜补片行硬脑膜减张缝合,根据颅内压情况决定是否还纳骨瓣[1]。
2结果
术后出院时按GOS评价标准良好10例,轻残4例,中残2例,重残1例,死亡2例。
3讨论
重型颅脑创伤后患者残死率高,而难以控制的颅内高压是造成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及时有效的控制颅底颅内压力,阻止病情的恶化和降低死残率的关键[2]。而手术成功与否是抢救重型颅脑创伤的主要环节,手术目的在于清除血肿,彻底减压,扩大颅腔溶积,减轻脑损伤和脑干受压,防止及缓解脑疝。
我们通过采用大骨瓣,扩大翼点入路治疗重型颅脑创伤,体会有以下优点:①骨窗显露充分,可达额、颞叶及前中颅底。②术野清除,便于寻找出血点,直视下出血。③骨窗范圍大,可达中颅窝底,减压合理充分,从侧方缓解对脑干受压。④骨窗上界,近失状窦旁,可控制失状窦,桥静脉的出血[3]。⑤术中咬出蝶骨嵴,可缓解或减轻对外侧裂血管的压迫,有利于控制或减轻术后血管源性脑水肿的产生。⑥切口均位于发迹内,不影响容貌变化。大骨瓣开颅手术缺点是手术创伤大,时间长,术中出血多,术后并发症多,术中充分备血,仔细止血,对高龄及多发伤患者应酌情考虑[4]。
通过本组的病例我们认为对于额颞叶脑挫裂伤伴硬膜下血肿的重型颅脑创伤患者选折大骨瓣开颅,可降低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是抢救重型颅脑创伤的较好术式,值得重视和不断完善,对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应早预防,早治疗,使患者获得最佳预后。
参考文献
[1]马文彬,丁建奎,等.改良翼点入路手术治疗急性硬膜下血肿.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3年第09期
[2]孙二平,岳凯涛,等.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年第05期
[3]穆晓军,郭义,史旭明.骨瓣开颅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4年5月第2卷第5期
标准创伤大骨瓣开颅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3月-2015年1月进行治疗的7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 在患者意愿及其家属意愿的基础之上, 根据医院的住院号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5例。所有的患者均属于重型颅脑损伤, 其GCS评分均低于8分, 损伤类型主要包括广泛脑挫裂伤、出血、水肿, 急性脑内血肿合并脑挫裂伤和颅内多发性血肿, 以及急性硬膜下血肿合并脑挫裂伤等, 但是不包括单纯硬膜外血肿。观察组患者中, 男20例, 女15例, 年龄16~70岁;属于车祸受伤的患者30例, 打击伤害4例, 由于物体坠落受到伤害的1例;受伤后持续昏迷26例;临床症状为双侧瞳孔散大6例, 单侧瞳孔散大18例。进行CT扫描之后, 其双侧弥漫性脑肿胀8例, 单侧脑肿胀、中线结构明显移位27例。对照组患者中, 男22例, 女13例, 年龄14~76岁;由于车祸受到伤害的患者31例, 打击伤害4例;受伤后持续昏迷25例;临床症状为双侧瞳孔散大7例, 单侧瞳孔散大20例。根据CT扫描结果可以得知, 双侧弥漫性脑肿胀、脑沟脑回消失的7例, 单侧脑肿胀、中线结构明显移位28例。两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以及伤情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观察组观察组患者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运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在颧弓上耳前1 cm做一个切口, 然后向耳廓后方的位置延伸到顶骨结节处, 然后沿正中线在额部发际的位置, 选择5~6个钻骨孔, 其中主要的3个孔位在额骨颧突后, 其余的2~3个孔在切口之内。然后进行硬膜外的血肿清除处理工作, 要进行颅内止血, 再打开硬脑膜, 暴露顶叶、前颅底及中颅底, 额叶、颞叶就会完全暴露清楚了, 手术医师就可以彻底清除脑坏死组织。在手术进行中的时候要尽量采取减张缝合硬脑膜的方式。
1.2.2 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骨瓣开颅术的方法。在进行手术的时候根据头颅CT确定血肿的位置, 要根据手术中脑水肿的情况来决定是否缝合患者硬膜及骨瓣复位。在本次研究之中, 部分患者的脑挫裂伤比较严重, 很容易发生继发性脑水肿, 所以为了保证术后减压的充分性, 就可以采用敞开硬膜并去骨瓣减压的方式。
1.3 观察指标
对70例患者进行随访工作, 时间为0.5~1年。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术后6个月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进行比较, 然后按照GOS评分判定效果, 可以记为恢复良好、中残、重残、长期昏迷以及死亡。良好率=良好例数/总例数×100%, 存活率= (良好例数+中残例数+重残例数+长期昏迷例数)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2.86% (15/35) , 对照组为54.29% (19/35) ,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在进行手术之前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 (42.34±7.22) 分, 在术后1个月为 (11.22±1.55) 分;对照组患者手术之前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为 (41.88±6.78) , 在术后1个月为 (21.01±1.69) 分。两组患者术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1个月, 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两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
观察组良好率和存活率分别为48.6%、80.0%, 对照组分别为20.0%、60.0%。观察组患者的良好率和存活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3 讨论
3.1 常规骨瓣开颅术和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
重型颅脑损伤作为神经外科一项急诊重症, 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 所以采用何种方式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一直以来是医生探讨的主要话题之一。重型颅脑损伤往往会伴有严重的脑挫裂伤及恶性颅内高压等, 而进行手术就是为了充分降低颅内压, 清除颅内血肿以及挫碎、坏死的脑组织等[2]。随着医学理论不断深入以及医学设备技术不断提高, 国内外对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从而得出了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的方法, 通过不断的临床实践证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运用常规骨瓣开颅术的方法只是在额颞顶部进行去骨瓣减压, 骨窗的直径非常接近血肿的直径, 因而骨窗较小就不能够充分暴露额叶、额极及颞叶的底部, 也不能够充分显示出前颅底与中颅底[3]。所以, 在手术中如果能够彻底清除血肿及坏死脑组织就比较困难, 难以达到充分减压的目的, 而过高的颅内压导致脑水肿, 甚至使脑组织向减压窗膨出, 甚至加重了脑部缺氧以及脑部血液循环障碍, 形成恶性循环。
然而, 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作为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方法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运用该种方法能够有效降低颅内压, 由于骨窗的范围比较大, 扩大硬膜腔减张缝合, 能够有效降低过高的颅内压, 改善患者脑的血液供应, 纠正脑缺氧造成的脑代谢性酸中毒及脑循环的障碍, 从而能够缓解脑水肿的情况和继发性的脑损伤等;运用该种方法的骨瓣大、骨窗低, 从而手术暴露的范围比较广[4]。该方法能够清除大多数的单侧幕上颅内血肿, 切除大部分的脑坏死组织, 从而有利于控制静脉窦撕裂出血, 从而减少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发生率;有助于脑疝的复位, 如果形成脑疝可以用脑压板轻轻抬起颞叶, 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露出的小脑幕裂孔, 借助生理盐水来冲刷处于漂浮作用的下疝脑组织, 同时再用脑压板上抬钩回及海马回, 从而达到促使脑疝组织回纳的目的。如果这种方法无效, 可以将天幕切开, 从而使脑干解除压迫[5]。
3.2 手术时机的选择
广泛额颞顶脑挫裂伤或者伴有脑内血肿或急性硬膜下血肿的患者, 往往会发生继发性的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使用常规的开颅手术治疗方式, 就不能够探查到颅内出血点, 不能够充分减压, 所以这种情况就适合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进行手术[6]。在治疗手术时机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 没有形成脑疝的患者比形成脑疝的患者手术效果要好, 并且如果患者脑疝时间越短手术效果也越好。所以, 对于该种颅脑损伤的情况应当进行早期的诊断治疗, 应在患者形成脑疝之前及早进行手术[7]。
首先, 在手术过程中进行减压的时候速度应适当, 不宜过快, 防止出现迟发性血肿的形成以及术中急性脑膨出情况的发生[8]。因此, 可以首先切开患者颞部硬脑膜, 当缓慢放出血性脑脊液之后, 吸除血肿及挫伤后的脑组织;等到颅内压下降的时候, 然后向额部扩大硬膜切口, 再切除坏死的脑组织;其次, 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能够使颞叶脑组织向减压骨窗膨出, 从而达到保护脑干功能的目的, 最大程度提供幕上脑组织侧方扩张能力;再次, 在进行脑疝复位的时候指法应当温柔, 如果复位成功就能够看到脑脊液会从小脑幕游离缘向术野涌出。
综上所述, 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在治疗重型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要比常规骨瓣开颅术好。虽然这种手术方法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但是仍然会有较高的病死率和伤残率。因此, 可以说进行手术虽然能够治疗重型颅脑损伤, 但是不能够使坏死的脑组织复原, 所以如何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生存质量仍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摘要:目的:探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3月-2015年1月进行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70例,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5例。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 对照组则采用常规的骨瓣开颅术, 比较两组患者在手术并发症情况以及手术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2.86%, 对照组为54.29%,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1个月, 观察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 (11.90±1.55) 分, 对照组为 (21.01±1.69) 分,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良好率和存活率分别为48.6%、80.0%, 对照组分别为20.0%、60.0%, 观察组患者的良好率和存活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 产生的并发症较少, 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朱友超.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外伤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4, 7 (8) :89-91.
[2]李国鑫.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连续型电子期刊) , 2014, 7 (29) :45-46.
[3]罗志松, 秦兆为.标准外伤大骨瓣与常规骨瓣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多中心前瞻性临床对照分析[J].吉林医学, 2014, 11 (15) :78-80.
[4]陈森, 冷敦雁, 宋海涛.标准外伤大骨瓣改良式与传统术式治疗老年人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比较[J].中国基层医药, 2014, 12 (20) :87-89.
[5]黎开宇, 李斌, 陈昶春.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分析[J].当代医学, 2012, 19 (32) :94-95.
[6]金杰, 吴星, 吕华容.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61例临床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3, 18 (1) :50-52.
[7]雷晓峰, 罗先宝.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研究[J].浙江创伤外科, 2013, 20 (6) :782-784.
标准创伤大骨瓣开颅术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2 年1 月~2013 年1 月收治的72 例严重颅脑损伤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6 例。观察组中男21 例, 女15 例, 年龄21~76 岁, 平均年龄 (42.3±11.3) 岁;其中交通事故14 例, 高处坠落17 例, 工业外伤5 例;开放性损伤23 例, 闭合性损伤13 例;脑挫裂伤11 例, 脑内血肿4 例, 硬膜外血肿10 例, 硬膜下血肿11例。对照组中男20 例, 女16 例, 年龄23~74 岁, 平均年龄 (42.7±11.1) 岁;其中交通事故15 例, 高处坠落15 例, 工业外伤6 例;开放性损伤24 例, 闭合性损伤12 例;脑挫裂伤13 例, 脑内血肿3 例, 硬膜外血肿11 例, 硬膜下血肿9 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以及损伤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收治入院后, 两组患者均给予一般的抗炎、止血以及颅内压控制、营养支持、水电解质平衡保持、预防并发症等颅内损伤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 观察组患者给予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 手术前对患者实施全身麻醉处理, 然后以耳屏前颧弓上1 cm位置处作为手术切口, 同时从耳廓上至顶骨正中线中的前额发际下进行钻孔, 游离骨瓣在露出蝶骨平台和颞窝后进行骨瓣去除, 最后在咬平前颅底和中部颅底后, 以放射状剪开硬膜, 对颞肌边缘和硬膜边缘进行减张缝合, 完成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骨瓣开颅术治疗, 以颞顶或者是额顶作为手术切口, 进行开颅减压, 实现患者病症治疗和控制。
1. 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2]将手术治疗后能够恢复上班、学习等正常生活的情况评定为手术效果良好;同时将能够实现生活自理情况评定为中度残疾;将需要通过照顾进行生活的情况评定为重度残疾;对两组患者的死亡率、手术良好率、致残率、GCS评分等疗效指标进行统计对比。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手术治疗良好率58.33% (21 例) , 致残率30.56% (11 例) , 死亡率11.11% (4 例) ;对照组手术治疗良好率27.78% (10 例) , 致残率41.67% (15 例) , 死亡率30.56% (11 例) ,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两组患者GCS评分比较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的GCS评分分别为 (4.52±7.64) 、 (8.12±3.89) 分;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的GCS评分分别为 (4.37±8.41) 、 (11.32±3.61) 分, 两组患者开展治疗前的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通过开展治疗, 两组患者的GCS评分都有明显的改善, 观察组患者的提升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临床中, 颅脑损伤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类型, 主要有轻型、中型和重型三种不同程度的颅脑损伤情况[3], 其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情最为严重, 再加上颅脑损伤的情况一般都比较复杂, 患者不良反应与症状的发生比率比较高, 对患者所产生的生命威胁也更为突出, 是临床研究和关注的重要疾病类型。
本文对72 例严重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 分别采用了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和常规骨瓣开颅术, 结果显示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效果明显好于常规骨瓣开颅术治疗。主要因为常规手术方式在患者颅脑损伤治疗中, 虽然能够对患者的颅脑血肿以及脑挫裂伤病灶进行清除, 但是并不能对脑部坏死组织进行彻底的清除, 再加上手术治疗中对颅脑的减压处理不够充分, 容易引起恶性脑水肿, 导致患者出现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而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中, 手术减压切口比较大, 能够将颅脑组织进行充分的显露, 从而在实现颅脑降压基础上, 更好地进行脑坏死组织清除, 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 标准大骨瓣减压术进行严重颅脑损伤治疗效果突出, 且患者致残率与死亡率较低, 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摘要:目的 探析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和常规骨瓣开颅术进行颅脑损伤治疗的效果。方法 72例严重颅脑损伤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6例。观察组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 对照组采用常规骨瓣开颅术, 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结果 观察组手术治疗良好率58.33% (21例) , 致残率30.56% (11例) , 死亡率11.11% (4例) ;对照组手术治疗良好率27.78% (10例) , 致残率41.67% (15例) , 死亡率30.56% (11例) ,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 (11.32±3.61) 分高于对照组 (8.12±3.89) 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严重颅脑损伤的效果相对突出, 且患者死亡率与致残率较低, 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常规骨瓣开颅术,颅脑损伤,效果
参考文献
[1]韩永耀, 刘玉翠, 张英, 等.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颅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3, 35 (9) :720-721.
[2]江俊毅, 黄伟豪, 罗飚, 等.锥颅血肿抽吸术联合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外伤性颅脑损伤效果观察.中国实用医药, 2015, 10 (16) :27-29.
标准创伤大骨瓣开颅术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68例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所致颅内血肿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中男20例,女14例;年龄29~66(50.01±2.37)岁;车祸伤患者13例、打击伤患者12例、坠落伤患者9例;经头部CT检查示硬膜下血肿患者8例、硬膜外血肿患者9例、脑内血肿患者11例、混合性血肿患者6例。观察组中男21例,女13例;年龄28~67(50.12±2.05)岁;车祸伤患者12例、打击伤患者11例、坠落伤患者11例;经头部CT检查示硬膜下血肿患者9例、硬膜外血肿患者8例、脑内血肿患者10例、混合性血肿患者7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开颅减压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和标准的大骨瓣开颅手术进行治疗,方法如下:经耳廓上方沿耳屏前,从患者的颧弓开始,向上做切口,沿矢状线旁2.0cm处向前,同时从后至顶结节处转弯向向前,止于发际处,开大骨窗,暴露额骨颧突,将骨窗大小维持在13cm左右。在骨窗下缘进行充分减压,使颅底部充分显露,将硬脑膜剪开,对患者的颅内血肿进行清除,连接引流管在硬膜下。注意修复挫裂伤,同时避开血管密集区和重要功能区。对出血脑组织给予止血处理,用纱布对创面进行覆盖。使用人工脑膜进行硬膜减张缝合后,将骨瓣去除,对患者的头皮及颞肌进行严密缝合。注意术后引流液的性质及引流量。术后,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测,静脉营养注意补充维生素及矿物质,维持电解质、水平衡,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行气管切开。
1.3 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痊愈、中度残疾、重度残疾和死亡的例数,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GOS评分和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率。
1.4 疗效评价标准
(1)在道格拉斯昏迷评分的基础上,对患者术后的恢复情况进行记录。疗效评价指标共包括四种,评分1分为死亡,患者完全失去作为一个整体存活的能力;评分2分为重度残疾,患者生活完全不能自理,部分恢复健康;评分3分为中度残疾,患者生活部分可以自理,大部分恢复健康;评分4~5分为痊愈,患者完全恢复健康[3]。(2)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患者死亡为1分;患者仅能进行一些小的反应,如睡觉和睁眼等,患者于植物状态uxia生存为2分;患者重度残疾,对正常的工作及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为3分;患者可独立生活,出现轻度残疾,可在保护下进行工作为4分;患者存在轻度缺陷,患者恢复至正常生活水平,恢复较快为5分[4]。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对两组患者的疗效、GOS评分和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率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痊愈率和中度残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死亡率和重度残疾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GOS评分比较观察组患者的GO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2。
2.1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并发症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4.71%,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35.29%(P<0.05)。见表3。
3 讨论
外科常见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通常病情比较危重,且常伴随着颅内高压、颅内血肿和脑水肿,其中最常见的并发症是颅内血肿。有资料显示,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所致颅内血肿患者,具有很高的死亡率,其致死率约为30%~50%。即使患者得到救治,生命被挽回,也可能会造成终生残疾[5]。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所致颅内血肿患者的有效手段是积极的外科手术。对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所致颅内血肿患者行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手术治疗,能使患者的颅内高压得到缓解,挽救患者生命[6]。
治疗颅内血肿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术,具有手术范围较大、手术部位位置较低等优势,可给脑组织缓冲的空间,同时可降低颅内压,相对扩大颅腔的容积[7]。另外,该手术方式的手术减压窗面积大,避免了脑神经的进一步损伤,它对创伤脑组织的血供改善和颅内压的分散具有重要的作用[8]。该术式止血效果好,手术视野大,充分暴露创伤区,能有效控制继发性脑损伤,清除颅内血肿,改善患者术后生存质量[9]。
本研究以来我院进行治疗的68例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所致颅内血肿患者为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34例患者,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分别采用常规的开颅减压手术治疗和标准的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探讨了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所致颅内血肿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手术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的痊愈率和中度残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死亡率和重度残疾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的GO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4.71%,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35.29%(P<0.05),这一结果说明标准的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的效果优于常规的开颅减压手术治疗。
综上所述,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所致颅内血肿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手术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挽救患者的生命,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所致颅内血肿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手术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68例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所致颅内血肿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开颅减压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标准的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痊愈率和中度残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死亡率和重度残疾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的GO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4.71%,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35.29%(P<0.05)。结论 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所致颅内血肿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手术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标准大骨瓣开颅手术,颅内血肿,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
参考文献
[1]王利,张兵.标准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所致颅内血肿的临床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4,14(14):114.
[2]张杰.标准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所致颅内血肿的临床疗效[J].医学美学美容旬刊,2015,2(2):25-26.
[3]王红权,黄书岚.标准大骨瓣开颅手术对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所致颅内血肿的临床疗效研究[J].临床外科杂志,2015,6(6):420-422.
[4]周昌龙,孙晓川,贺学农,等.标准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J].中华创伤杂志,2013,29(8):739-742.
[5]盛迎来.标准大骨瓣减压手术冶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5,5(5):533-534.
[6]熊志云,艾文兵.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78-79.
[7]郑刚,杨军,马军,等.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0(8):115-117.
[8]帅晖.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48例临床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4,19(16):196-197.
标准创伤大骨瓣开颅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2月~2011年10月我院收治的STBI患者138例,均符合STBI的诊断标准[7],以病史、体征和辅助检查为依据。患者有明确的外伤病史,有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及生命体征改变,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ore,GCS)≤8分[8],均为STBI。所有患者排除心、肝、肾等严重胸腹脏器疾病及休克和感染性疾病。138例患者中,男97例,女41例,年龄22~75岁,平均(39.6±5.8)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84例,高处坠落伤36例,打击伤18例;着力部位:额部着力35例,枕部着力62例,颞部着力25例,顶部着力16例;损伤类型:单纯硬膜下血肿9例,单纯硬膜外血肿23例,硬膜下血肿伴脑挫裂伤33例,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伴脑挫裂伤24例,颅内血肿伴脑挫裂伤36例,脑干损伤6例,弥漫脑水肿7例;临床表现:持续昏迷65例,单侧瞳孔散大63例,双侧瞳孔散大15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9 h,平均(3.2±0.6)h。本文中所有患者均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并与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STBI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抗炎、止血、降颅内压、纠酸、神经营养药物、保持水电解质平衡、积极治疗并发症等对症支持治疗,对有手术指征的患者给予手术治疗。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1.2.1 手术指征
术前昏迷GCS评分≤8分,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颅内幕上血肿≥30 m L,额部血肿≥20 m L;(2)术前CT扫描显示中线移位>1 cm和(或)环池、基底池消失者;(3)一侧或双侧瞳孔散大,脑疝形成;(4)伴瞳孔开始变化的严重对冲性颅脑损伤患者,保守治疗病情趋于恶化,GCS评分减少,意识障碍加深。
1.2.2 对照组
采用常规骨瓣开颅减压术:全身麻醉后,患者取仰卧位,头向健侧偏30°~45°并用枕头垫着。取颞顶或额顶马蹄形切口开颅减压,骨窗直径6~8 cm,将血肿清除,并将梗死的脑组织切除,再进行内、外减压术。
1.2.3 观察组
采用SLTC:切口起自颧弓上耳屏前l cm,经耳廓上方向后延伸至顶骨正中线,然后沿正中线向前至前额发际内。顶骨骨瓣成形应旁开中线2~3 cm,在颅骨上钻5~6个孔,采用游离骨瓣或带颞肌骨瓣,骨瓣翻向颞侧,骨窗前界至额极,下界平颧弓,后达乳突前方,上近矢状窦旁。将蝶骨嵴向深部咬除,显露蝶骨平台及颞窝,取出骨瓣大约为12 cm×10 cm,将脑挫裂伤、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或脑内血肿清除,血肿清除后将颞肌与皮瓣的创面彻底止血,然后常规减张缝合,取颞肌膜减张修补硬脑膜,硬膜下常规放置引流管,引流管放置1~3 d拔除,术后常规应用脱水、抗感染、脑细胞活化剂、保持呼吸道通畅等综合治疗措施。
1.3 观察指标
两组于术前及术后第1、3、7天测量颅内压,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疗效评定
根据格拉斯哥预后积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评分法评定疗效[9]:1分表示死亡;2分表示植物生存,长期昏迷,呈去皮层或去脑强直状态;3分表示重残,无法自理;4分表示中残,但可以自理生活;5分表示良好,可正常工作或学习。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前、术后颅内压比较
观察组术后第1、3、7天的颅内压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或P<0.01)。见表1。
注:与术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比较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7.68%,对照组为68.1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
两组术后第4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较术前降低,而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幅度更大,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注:与术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4 两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比较
观察组良好率和存活率分别为49.28%和85.51%,对照组分别为21.74%和63.7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STBI合并广泛脑挫裂伤、硬膜下出血、脑内血肿而导致的急性颅内压增高是患者死亡及致残的主要原因,其特点是病情凶险、治疗效果差、死亡率及致残率高。实施外科手术治疗可以有效地降低颅内压,在STBI的治疗中至关重要。传统骨瓣开颅减压有额颞入路、额下-翼点入路、颞顶入路等,虽可以清除血肿或脑挫裂伤灶,但难以彻底清除坏死脑组织,且暴露不完全,主要局限于额颞瓣、颞顶瓣或额瓣的局部减压,减压不充分,导致术后出现恶性脑水肿,诱发脑疝,临床效果不满意。最近几年,采用SLTC进行STBI治疗,使得患者抢救成功率得到极大提高,耿凤阳等[10]监测SLTC和常规骨瓣减压患者术后第1、3、7天颅内压,结果显示前者明显优于后者(P<0.01)。本组研究表明,采用SLTC治疗的患者颅内压下降速度和幅度明显大于常规骨瓣减压术组(P<0.05或P<0.01),且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术后并发症较常规骨瓣减压术低(P<0.05),预后也比优于常规骨瓣减压术(P<0.05)。
SLTC具有以下的优点:(1)切口设计合理,术野开阔,可显露额叶、颞叶、顶叶、前额窝、中颅窝底,有利于手术操作,能清除95%以上的单侧幕上颅内血肿,并能较好控制各个部位的撕裂出血及脑脊液渗漏[11],降低再手术率;(2)使颅内脑组织有较大的代偿空间,有助于缓冲颅内压增高,改善脑灌注,顺利度过脑水肿高峰期,达到充分减压目的;(3)有利于改善脑血流和脑组织缺氧,保护脑组织[12,13];(4)主动在短时间内解除脑受压、脑疝的病理过程,阻止病情向不可逆方向发展,打破颅高压的恶性循环;(5)较大的骨窗范围,位置低,能有效降低颅内压,其从颞叶底面减压,蝶骨嵴咬除,使侧裂静脉充分减压,减压后可降低继发性血肿和(或)脑水肿所致脑疝的发生率;(6)于颞肌下去骨瓣减压,可充分达到减压目的,及早解除脑干受压,最大程度避免术后脑疝形成,达到挽救患者生命的主要目的。
SLTC应注意的问题[14,15]:(1)选择手术时机要及时,要求在脑干尚未遭到损坏之前行手术,一般在脑疝形成后超过4 h的手术疗效不佳;(2)若受伤之后的病情不断恶化,为了争取手术时间可以在颞部头皮切口后先钻一骨孔剪开硬脑膜,让血流出利于减压;(3)咬除蝶骨峭的位置应在最深位置,可充分帮助侧裂血管减压;(4)如果脑组织没有膨出,可用温盐水将脑池冲洗,将血性脑脊液排出,有效地减少脑血管痉挛、脑缺血及脑积水;反之,若有严重的、明显的脑组织膨出,导致无法关颅,此种情况可通过切除额极、颞极来进行减压;(5)在减张修补硬膜时,不能将硬膜缝得过紧,不利于减压,甚至不利于中线结构的复位速度及恢复意识的速度,更严重的是导致恶性脑肿胀的发生;(6)手术完成后,务必要严密观察及复查头颅CT,有利于及时发现并处理迟发性颅内血肿;(7)在恢复期要定期复查头颅CT,尤其要注意是否有脑积水的出现,早期行腰大池引流有一定疗效。
综上所述,SLTC的优点是具有开阔的手术视野、骨窗范围大、可充分减压、良好的预后及较少并发症。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颅内压下降速度和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术后并发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术后预后优于对照组,说明SLTC是救治STBI患者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可降低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增加抢救成功率,提高生存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SLTC)治疗重型颅脑损伤(STBI)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38例STB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9例采用SLTC治疗,对照组69例采用常规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观察组颅内压下降速度和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或P<0.01);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术后并发症较对照组均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术后预后较对照组优(P<0.05)。结论 SLTC具有视野开阔、减压充分、操作方便、能显著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并减少病死率的优点,是一种既有效又安全的方法。
标准创伤大骨瓣开颅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科共收治重型颅脑外伤患者56例,男35例,女21例,年龄16~68岁,平均37.4岁。闭合性颅脑损伤50例,开放性颅脑损伤6例。CT检查示单纯硬膜下血肿2例,单纯硬膜外血肿7例,硬膜下血肿伴脑挫裂伤16例,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伴脑挫裂伤25例,颅内血肿伴脑挫裂伤6例。合并四肢骨折15例,血气胸8例,腹部内脏伤9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改良组和对照组各28例。
1.2 手术方法
全部患者均于术前行脱水、过度换气等对症治疗。
1.2.1 对照组采用常规去骨瓣减压术
取颞顶或额颞马蹄形切口,去骨瓣10 cm×10 cm,骨窗底部高于耳廓上方。
1.2.2 改良组采用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
取额、颞、顶大问号头皮切口,始于颧弓上耳屏前1 cm,于耳廓上向后上方延伸至顶骨中线,内侧中线切口距正中线2~3 cm,然后沿正中线向前至额部发髻下,骨瓣采用带颞肌骨瓣或游离骨瓣,顶骨瓣距正中线矢状窦2~3 cm,咬除蝶骨嵴,咬除颞骨鳞部至中颅窝底,骨瓣大小12 cm×15 cm,如患者病情危重,脑疝状态,可先于颞部做一小切口,再于该处露骨钻孔后,切开硬脑膜排放血性脑脊液及血凝块,迅速减轻颅内压,扩大骨窗,下界平颧弓,后达乳突前方,前至额嵴,充分暴露前、中颅窝底,沿颅底剪开硬膜,倒“T”形切开硬膜,清除硬膜下血肿及挫伤坏死脑组织,然后根据术中脑组织膨出情况,决定是否去除骨瓣或采用漂浮骨瓣[2]。
1.3 预后评定
以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判预后恢复情况。分为:(1)良好:成年人能恢复工作,儿童、青年能上学;(2)中残:生活自理;(3)重残:需要人照顾生活;(4)植物生存;(5)死亡。
1.5 统计方法
全部数据处理均应用SPSS12.0统计学分析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预后比较
改良组术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GCS评分比较
改良组术后GCS评分为(14.25±2.92),较术前(7.64±2.52)明显升高,对照组术后GCS评分为(11.32±3.23),较术前(7.72±2.75)明显升高,但改良组术后GCS评分为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术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术后比较,P<0.05。
2.3 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
干预组发生术后再出血、切口疝、癫痫例数分别为4例,1例,1例,对照组发生脑肿胀3例,颅内感染1例,癫痫2例,切口疝8例,术后再出血8例,两组均无一例发生脑脊液切口漏。见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病情复杂,变化快,致残率及死亡率高。早期手术救治及去骨瓣减压是缓解颅内高压及降低死亡率的重要方法[3]。与常规手术相比,该组采用改良的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取得良好效果,改良标准大骨瓣开颅为一侧(或双侧)额颞部严重脑挫裂伤(含对冲伤)的治疗提供了较佳的手术入路。可以暴露额极、颞极、顶叶、前颅窝和中颅窝,能清除额、颞、顶脑内及硬膜下血肿,同时控制矢状窦、桥静脉、横窦及岩窦撕裂出血及前、中颅底出血,降低迟发性血肿和再次手术率。术野暴露更充分,有利于操作,止血彻底,对于颅底硬脑膜撕裂可及时修补,防止脑脊液漏。减压更充分,对脑挫裂伤严重脑肿胀脑膨出明显者,方便切除额极、颞极进行内减压。术后脑脊液引流通畅,可有效降低颅内压,充分引流出血性脑脊液,减少术后发热和蛛网膜粘连,减少外伤性脑积水[4]。
该组资料显示,改良组术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罗柳宁等[5]报道基本一致。改良组术后GCS评分为(14.25±2.92),较术前(7.64±2.52)明显升高,对照组术后GCS评分为(11.32±3.23),较术前(7.72±2.75)明显升高,但改良组术后GCS评分为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发生术后再出血、切口疝、癫痫例数分别为4例,1例,1例,对照组发生脑肿胀3例,颅内感染1例,癫痫2例,切口疝8例,术后再出血8例,两组均无一例发生脑脊液切口漏。说明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外伤疗效确切,并发症少,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值得推广和应用。
另外,改良标准大骨瓣开颅术中应注意血肿不能遗漏,必须清除彻底;设法减张缝合硬脑膜,恢复脑膜的完整性;缝合硬脑膜后要充分止血、保持引流通畅,从而减少蛛网膜下腔粘连和对脑膜的刺激而产生头痛和发热;头皮分层缝合要严密[6]。
综上,采用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外伤有效法,与常规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比较具有较多的优势。
参考文献
[1]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84.
[2]卢盛超,单大钊.重型颅脑损伤手术治疗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09,4(7):90-91.
[3]谢隽.标准大骨瓣减压与常规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对比观察[J].山东医药,2011,51(18):107-108.
[4]姜新建,任祖东,李明,等.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临床应用[J].安徽医学,2009,30(6):643-643.
[5]罗柳宁,黎斌兵,陈凯宁,等.改良标准大骨瓣开颅术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J].四川解剖学杂志,2010,18(4):21-22.
标准创伤大骨瓣开颅术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8例患者均符合重型颅脑损伤的诊断标准[3],以病史、体征和辅助检查为依据。患者有明确的外伤病史,有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及生命体征改变,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ore,GCS)≤8分,有单侧或双侧瞳孔散大,肢体偏瘫,病理反射阳性。CT显示损伤类型包括广泛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合并脑挫裂伤、脑内血肿合并脑挫裂伤和颅内多发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将7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标准外伤大骨瓣组(n=38):男26例,女12例,年龄22~67岁,平均(38.7±4.5)岁;伤后持续昏迷31例;双侧瞳孔散大14例,一侧瞳孔散大16例,瞳孔正常8例;入院时GCS评分6~8分24例,3~5分14例。常规骨瓣组(n=40):男30例,女10例,年龄20~68岁,平均(37.9±5.3)岁;伤后持续昏迷36例;双侧瞳孔散大14例,一侧瞳孔散大19例,瞳孔正常7例;入院时GCS评分6~8分26例,3~5分14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和GCS评分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标准外伤大骨瓣组:取额颞顶大弧形切口,始于颧弓上耳屏前1 cm,于耳屏上向后上方延伸至顶骨中线,然后沿正中线向前至前额发际内。骨瓣采用带颞肌骨瓣或游离骨瓣,顶部骨瓣距正中线矢状窦2.5 cm。咬除部分颞鳞及蝶骨嵴外侧缘,使骨窗前缘尽可能靠近前、中颅窝底,骨窗大小约12 cm×15cm,去除骨瓣,扩大硬膜腔减张缝合,硬脑膜解剖复位,对于双侧脑挫裂伤、血肿的患者行双侧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常规骨瓣组:根据血肿、脑挫裂伤的部位选择额颞瓣、颞顶瓣及额瓣,骨窗直径约6cm×8 cm。
1.3 术后处理与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术后均给予补液、抗感染、止血、脱水降颅压、保持呼吸道通畅、冰毯降温、营养支持、预防并发症等综合治疗。密切观察临床症状、体征变化和意识恢复时间,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及处理情况,颅内压改变通过腰穿获得,1、2次/d,连续1周,比较两组术前、术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4]。
1.4 疗效判定标准
78例患者术后随访6~18个月,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标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进行评估[5,6],分为恢复良好/中残(GOS 4、5分)、重残/植物生存(GOS 2、3分)和死亡(GOS 1分)。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颅内压比较
两组患者在开颅手术前颅内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第1、3、7天的颅内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表明标准外伤大骨瓣组的颅内压下降速度和幅度大于常规骨瓣组。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比较
标准外伤大骨瓣组和常规骨瓣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0.00%(19/38)和65.00%(26/40),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1.80,P>0.05),其中标准外伤大骨瓣组术后切口疝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骨瓣组(χ2=4.68,P<0.05),而两组术后急性脑膨出、脑脊液漏,术后外伤性癫痫和颅内感染发生率均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2。
2.3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
标准外伤大骨瓣组:术前为(42.65±7.13)分,术后1个月为(11.06±1.53)分;常规骨瓣组:术前为(42.47±6.85)分,术后1个月为(20.73±1.70)分。术前、术后1个月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改变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6.27,P<0.01)。见表3。
2.4 两组患者的预后比较
标准外伤大骨瓣组及常规骨瓣组的良好率、存活率分别为47.37%、81.58%及20.00%、60.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6.57,P<0.05;χ2=4.36,P<0.05)。见表4。
注:1)术后1月,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7.53,P<0.01);2)术前、术后1月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改变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6.27,P<0.01)
常规骨瓣组的的预后比较
注:1)标准外伤大骨瓣组的良好率与常规骨瓣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6.57,P<0.05);2)标准外伤大骨瓣组的存活率与常规骨瓣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4.36,P<0.05)
3 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的主要病理变化之一是恶性颅内压增高,有效的治疗措施就是去骨瓣减压术[1,2,3]。常规骨瓣包括额颞瓣、颞顶瓣或额瓣,根据挫裂伤和血肿部位决定。常规骨瓣开颅术在清除血肿和坏死组织的同时,切除部分正常的脑组织,减压有限,而且严重影响神经功能。文献[1,2,7]报道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较好,目前已得到广泛应用。本研究表明,标准外伤大骨瓣组在颅内压下降速度和幅度、术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改变、术后的良好率、存活率等方面均优于常规骨瓣组。
实践证明,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在操作上具有明显的优点[7]:(1)暴露范围广,可以显露额颞顶叶,前颅窝和中颅窝,有利于额底、镰旁及颞底的处理,可清除额颞顶硬膜外、硬膜下血肿及脑内血肿,能清除额叶、颞叶前回及眶回等挫裂伤区坏死组织,可控制矢状窦、桥静脉、横窦、岩窦撕裂出血及前颅窝和中颅窝出血,有利于在直视下对出血来源进行止血,从而减少迟发性血肿,降低再手术率。(2)骨窗范围大,位置低,利于脑疝复位,使脑组织及脑静脉回流迅速改善,有效控制颅内高压,减压区域局部血流增加,可减轻脑组织缺血性损伤,保护脑组织。常规骨瓣由于骨窗面积较小,减压不彻底,膨出脑组织易在骨窗缘嵌顿,形成切口疝,导致脑组织缺血坏死。本研究结果显示,标准外伤大骨瓣组术后切口疝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骨瓣组,但两组在术后急性脑膨出、脑脊液漏、外伤性癫痫和颅内感染发生率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
笔者认为,术后综合治疗是抢救重型颅脑损伤的重要环节[8]。患者宜在ICU予以心率、呼吸、血压、血氧监测,记录24 h出入水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掌握气管切开指征。注意加强营养支持,根据用药指征及时用药、停药,避免药物副作用而引起相应的并发症。术后腰穿放液,既可监测颅内压变化,又可以减轻脑水肿,引流血性脑脊液,减轻外伤性脑血管痉挛等。
总之,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具有显露充分、操作方便、减压彻底等优点,可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GUERRA WK,GAAB MR,DIETZ H,et al.Surgical decompression for traumatic brain swelling:indications and results[J].J Neurosurg,1999,90(2):187-196.
[2]JIANG JY,GAO GY,LI WP,et al.Early indicators of prognosis in846cases of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J].J Neurotrauma,2002,19(7):869-874.
[3]MUNCH E,HOM P,SCHURER L,et al.Management of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by decompressive craniotomy[J].Neuro-surgery,2000,47(2):315.
[4]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4]Chinese Institute of Neurosurgery.Chinese Academy of Neuroscience.The fourth national academic conference on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clinical neurologic impairment score standard o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apoplexy(1995)[J].Chinese Journal of Neurology,1996,29(6):381-383.Chinese
[5]吕立权,江基尧.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救治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和神经外科学分册,2002,2(3):204-206.[5]LV LQ,JIANG JY.Application of standard large trauma craniotomy in treatment of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J].Foreign Medical Sciences(Section on Neurology and Neurosurgery),2002,2(3):204-206.Chinese
[6]邓元央,黄海能,张高炼,等.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创伤后脑肿胀58例[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5(23):3646-3648.[6]DENG YY,HUANG HN,ZHANG GL,et al.58cases of traumatic brain swelling treated in with standard large trauma craniotomy[J].China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2005,15(23):3646-3648.Chinese
[7]SPAGNUOLO E,COSTA G,CALVO A,et al.Descompresive craniectomy in head injury.Intractable I.C.P.[J].Neurocirugia(Astur),2004,15(1):36-42.
相关文章:
浅谈钢铁企业安全生产现状02-16
乌鲁木齐市规划范文02-16
乌鲁木齐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乌鲁木齐市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办法实施细则》的通知(乌政办02-16
乌鲁木齐市天山区调研02-16
乌鲁木齐市退休人员工资02-16
电力安全问题生产管理02-16
安全生产管理现状问题论文02-16
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02-16
我厂安全生产现状及整改措施02-16
安全生产管理中常见的一些问题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