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餐桌礼仪文化

关键词: AA制 浅析 餐饮 文化

中德餐桌礼仪文化(精选五篇)

中德餐桌礼仪文化 篇1

关键词:德国,就餐礼仪,餐桌文化

一、引言

从俗语“民以食为天”、“人是铁, 饭是钢, 一顿不吃饿的慌”到如今将喜欢吃各类美食的人, 并对美食有一种独特的向往、追求, 有品味的美食爱好者褒称为“吃货”, 可以看出中国老百姓的世代人生哲学都体现在了一个吃字上。同样, 在德国, 人们对饮食也是相当重视。德国人常说:Essen hält Leib und Seele zusammen. (饮食使灵魂和肉体结合在一起) ;Man lebt nicht, um zu essen, sondern man isst, um zu leben. (人活着不是为了吃, 人吃是为了活着) 。在中德日益交往频繁的今天, 对于德语学习者及研究者不仅要知晓德国饮食文化, 更要了解德国主要的就餐规范, 入乡随俗, 以防止不必要的麻烦和窘境的出现。由此, 本篇文章从餐前, 餐中, 餐后三个方面带领大家了解德国的就餐礼仪。

二、就餐座次

同中国一样, 一般在德国家庭餐桌上, 每个人都有自己固定的座位, 德语中称为Stammplatz。在一些非正式场合, 譬如家庭宴请, 朋友聚餐等日常聚餐中, 就餐的座次没有严格的要求和规定, 通常人们喜欢男女交叉混坐, 即德语中的bunte Reihe, 如果一对热恋中的男女如胶似漆, 难舍难分, 可以向主人表达不分开的愿望, 主人一定乐意关照[1]。如果是几桌客人的大型宴请, 据笔者观察, 德国人通常会主动离开家庭成员, 分散坐到其他的位置上。在德国, 男性一般走到女性的左边并坐下, 即左边入座的习惯[2]。在女主人和其他在场的女士入座之前, 男士先就坐是不礼貌的, 一定要等所有的女士都就座了, 并帮助她们推好椅子之后男士才入座[3]。这里特别不同的一个就餐习俗是, 在德国, 就餐前的聊天并不是在餐桌前自己的位子上进行的, 而是在会客厅里进行的。根据笔者的观察, 客人到了以后, 主人会先把来客介绍给已到客人认识, 然后大家在会客厅里一起交谈。在正式用餐之前, 主人总会给客人准备些小点心, 例如自己烤的小饼干或者蛋糕, 搭配咖啡, 果茶, 或者开胃酒等饮品, 加之客人之间的攀谈, 从而营造一种餐前愉快的氛围。在主人或其委托的司仪将客人引领到指定位置就座时才能入座[4]。

三、就餐礼仪

1. 言谈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德国, 致辞都是一门交际艺术, 它对于宴会活动的成败, 往往起着不可小视的作用。在正式的官方宴请中, 祝酒词 (Tischrede) 须简明扼要, 措辞应恰当得体, 其中避免使用易引起误解或是争议的刺激性言语或敏感话题[5]。笔者在德国参加的宴请多是非正式、非官方的家庭聚餐, 朋友聚会。在这一类宴请中, 主人的祝酒词纯属盛情好客的流露, 以博得客人的热烈掌声。即使这样的场合祝酒词也是以简明为贵, 正如德国的一句俗语说的那样, 饿着的客人不是好的听者 (Hungrige Gäste sind schlechte Zuhörer) 。

正式开始用餐之前, 人们都会说一些祝福的话, 例如德语中Guten Appetit!Gute Mahlzeit!Wohl bekomms。与中国人在餐桌上谦虚礼让, 热情好客不一样, 德国人在餐桌上会避免不必要的客套话。他们常会说Bitte greifen Sie tüchtig zu!Bedienen Sie sich bitte!Kosten Sie etwas davon[6]。因此, 在笔者的经验来看, 去德国人家做客, 最好将自己的喜恶大方的表达出来, 这样就不会出现喝到不想喝的饮料, 吃到不想吃的食物的尴尬场面了。令不爱饮酒的人士感到高兴地是, 在德国没有劝酒文化, 因为人们不应该强迫别人做超出其能力的事 (Man sollte niemanden zu Dingen zwingen, dieüber seine Kräfte gehen[7]) 。

在德国用餐过程中, 餐桌的聊天话题最好是中性的, 比如国际新闻、旅游经历、电视节目等[8]。只要是有助于消化和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话题都可以围绕展开。需要特别注意以下三点:不要窥探别人的隐私;不要只和旁边的女士谈话, 要同两边的邻座攀谈;不要高声同桌子对面的人交谈[9]。

2. 坐姿

“坐如其人”, 一个人坐姿也是他的教养和风度的体现。端庄文雅的坐姿不仅能体现一个人的气质, 也能使精气神得到显现。餐桌上, 入座后, 身体放松, 正坐, 不前仰也不后倾。脚放平, 手关节放在盘子旁边, 用餐时两臂应尽量贴近身体, 少占桌面, 如果将整个手臂或手肘放在桌子上, 将被视为没教养, 正如幼儿园里小孩被教导的那样:Ellenbogen, Ellenbogen, sei doch nicht so ungezogen, auf dem Tisch sollst du nicht sein, alle Kinder essen fein (手肘, 手肘, 不应该这样没礼貌, 你不可以将它放在桌子上, 所有的孩子都吃的好) 。席间客人不应频频站起身, 也不应动辄离开饭桌, 不然, 可能会产生不必要的误解。

3. 吃相

汉语方言中有“吃相”这个词, 意味吃喝时的姿态和样子。德语有一个对应的词叫die Tischsitten。虽然在吃相上德国没有中国的这些繁文缛节, 比如民间的“筷礼八忌”[10], 但德国人对于吃相也是有其说法和讲究的。

在德国, 吃东西的姿势应当是, 基本不低头凑食, 而用手举叉或匙把食物送入口中, 既不端碗吃又不欠身低头吃, 而是靠手持餐具于半尺距离内“运输”[11]。德国的餐具不仅种类繁多, 而且不同大小, 形状的餐刀、汤匙的功能也不尽相同, 由此不可混用, 或是为了偷懒, 只用一个勺或刀完成进餐全程, 是不可行的。据笔者观察, 很多初到德国的留学生, 还不习惯这样的姿势, 而用叉叉住未切好的猪排, 举起, 一口口的啃咬, 这是很不符合德国以及西方餐桌文明的, 会造成他人对中国人的成见, 留下不好的印象。那么方法只能是, 既来之, 则安之, 入乡随俗, 练好使用刀叉的方法, 不给别人留下笑柄。

除却正确的吃饭姿势, 就餐时的一些禁忌人们也需知晓。禁忌一:当自己在餐桌上够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 可以请身边的人帮忙, 而不是自己起身去够。禁忌二:当众打嗝、咳嗽、剔牙, 嘴里含满食物说话, 放屁, 挖鼻孔, 抠耳朵, 抖腿等不文明的习惯动作。禁忌三:餐刀发出响声, 酒杯发出叮当声, 喝饮料时发出吸溜声。禁忌四:夹取超出自己食量的餐食, 而导致浪费, 将饭菜乱七八糟的堆在一起。然而值得一提的是, 在德国人并不介意刺耳的擤鼻涕声, 相反, 这在中国人的眼中不甚雅观[12]。

四、餐桌收拾、餐后付账、道别

在德国, 餐后收拾餐桌时, 通常将餐具递给主人或是服务员, 主人或是用洗碗机, 或是用手清洗餐具。德国人一般会拒绝客人的帮忙。

与中国不同, 大多数餐馆通常是顾客自己找座位, 只有极少数的餐馆会专门有女服务员引领顾客去座位。如果是请朋友或是被朋友邀请去餐馆就餐, 餐后付账有两种方式:一起付或分开付 (Zusammen oder getrennt) 。通常结账时会给服务生相当于用餐费用的10%左右的小费 (Trinkgeld) 。一般低收入人群或是没有收入的人群, 如学生, 也可以不付小费, 因为15%的服务费已经包含在账单里。通常, 账单最好付整数, 如果账单是78.50欧, 那么就付80欧[13]。

在道别时, 出于礼貌, 客人总会说写感谢的话, 例如Danke für Ihre Einladung. (谢谢您的邀请) ;Der Abend war wirklich schön (这真是个美妙的夜晚) 。主人也时常会礼貌性的问:Wie schmeckt es Ihnen bei uns? (吃的怎么样?) 通常都礼貌性的赞赏到:Sehr lecker (非常可口) ;Schmeckt sehr gut (很好吃) 。

五、结束语

本文分三个时间段, 即餐前, 餐中, 餐后循序渐进的介绍了德国的就餐风俗文化。随着中德学术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与深入, 德国人的就餐礼仪和风俗是德国社会文化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虽然, 在与德国人打交道时, 对德国的文化不能全面知晓, 面面俱到, 但一般的风俗礼仪都应事先了解掌握, 以便应付自如。

综而观之, 德国人的饮食社交习俗与西方其他国家的基本相同, 具有规范性, 传承性和限定性等特点。因而只要遵循以下三大原则即可, 即举止高雅、尊重妇女、积极交际。

参考文献

[1]埃克哈德·伯恩斯坦.理性德国[M].长春:长春出版社, 2012.

[2]蔡玳燕.德国饮食文化广州[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1.

[3]黎东良.中德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2.

[4]刘芳本, 叶本度.莱茵浪花-德国社会面面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1.

[5]姚宝, 过文英.当代德国社会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最新餐桌文化之餐桌座次礼仪 篇2

2、“副陪”位置:副陪是请客一方的第二顺位,是陪客里面第二位尊贵的人,范文《最新餐桌文化之餐桌座次礼仪》。位置在主陪的对面,即背对门口。这个位置更多的是带动客人喝酒

3、“三陪”位置:有些地方是没有这个位置的,位置在主陪的右手边第二位置。他的主要作用是跟主陪一左一右把“主宾”夹在中间,便于照顾。

4、“主宾”位置:主宾是客人一方的第一顺位,是客人里面职位最高者或地位最尊贵者做的地方。位置在“主陪”的右手边。

5、“副主宾”位置:是客人一方的第二顺位。位置在“主陪”的左手方。

6、“三宾”位置:副宾是客人一方的第三顺位。位置在“副陪”的右手方。

浅谈法国餐桌礼仪文化 篇3

[关键词]法国;餐桌礼仪;文化

法国是西方国家中最注重饮食的,法国的美食是全欧洲最好的,如果去欧洲游玩,没有品尝法国的美食,那将会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法国人把“吃”当做人生中非常快乐的事情,他们不单单把美食当做是一种享受,而是把美食当做一种艺术。西方人对艺术向来非常崇拜,所以对美食也有着一种重视的态度,非常看重饮食过程中的行为,因此,他们制定了各种各样的条条框框来规范饮食活动,慢慢的餐桌礼仪文化就形成了。

一、用餐前的餐桌礼仪

1.餐桌的选择

在法国,人们受到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影响,更加强调“理性”和“以人为本”的理念,他们把这种思想运用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追求个性解放是永远的旋律,同样,在这种旋律也影响着法国人对餐桌的选择。在法国,人们更加倾向于使用方形桌,因为方桌可以彰显人的个性,使每个人的位置感更加突出,让每个人的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他们为什么不喜欢圆形桌呢,那是因为坐在圆桌上,每个人都能看到所有人,每个人也都会被所有人看到,这侵犯了个人隐私,侵犯个人隐私在法国是不允许的。还有,法国人从来不吃大锅饭,这与中国有很大的不同,在他们看来,和许多人在一个碗里吃饭,是非常不尊重彼此的表现,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餐具,食物也都会均匀的分配每个人,就像我们俗称的工作餐一样。

2.餐桌的座次礼仪

在法国,人们发明了一套独特的餐桌文化,经过传承和改良,这套文化已经非常成熟,并沿用至今,因为法国人喜欢使用方桌,所以,在座次上就存在很多的礼仪和规矩,例如:如果是男女两个人一同去就餐,男士应当尽量照顾女士的感受,不要大男子主义,过度自我,应该让女士坐在自己的右边,而不能坐在靠近过道的位置,这样显得比较绅士。如果是夫妇两人一同出席,女士应当坐在靠墙的一边,男士坐在他夫人的对面。入座或离座时也有严格的要求,所有人都要从座椅的左侧进出,不能在右侧进出,或者直接拉开椅子进出,这样都是不礼貌的行为,也是不符合法国餐桌礼仪文化的,在宴席中,男士不要先入为主,只考虑自己的感受,应当照顾同席的女士,让女士优先,这样做会让女士对男士感到喜欢和欣赏。

二、用餐中的餐桌礼仪

法国人在使用餐具时也有严格的要求,在等待上餐的过程中,所有人不得随意摆弄刀叉,致使刀叉与餐盘发生碰撞,进而产生响声,如果那样做了,就是非常没有教养的表现。在吃饭时,暂时不使用刀要放在一旁,刀刃要朝着自己摆放,切忌朝向别人,刀叉的一半要放在碟子上,另一半放在餐桌上。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食物,所以不会担心为他人取餐或者他人为自己取餐,在进餐时,两手要自然的放在桌子上,不能把胳膊架在桌子上,用刀切割食物的时候,尽量不要发出声响,要轻轻的切割,切忌大力操作发出响声。法国人在用餐时,打嗝是大忌,如果不小心打嗝了,就要向大家表示歉意,以取得他人的谅解,更不能朝着他人或食物打嗝或打喷嚏。女性在餐桌上不能化妆,在进餐过程中,解开纽扣或当众脱衣也被划入禁忌的行列。法国人招待客人比较随意,不会准备十几道菜,一般简简单单的三四道菜就可以了。用餐时,法国人待客比较尊重个人的意志,不会问客人要不要食物,更不会向我国一样强行给别人夹菜,这都是很不礼貌的表现。所以,当主人给你添菜,或者问你需要什么的时候,你可以直截了当的说要或者不要,不会因为客气而隐瞒自己的真实想法。客人在用餐的时候,一定要称赞主人准备的食物好吃、主人的手艺非常好,否则,主人会不高兴的。

三、用餐后的餐桌礼仪

法国人在用餐完毕后,要亲自把自己用的餐具放回原处,不能随意散乱的摆放在餐桌上,如果是第一次收到邀请,到法国人家中用餐,用餐后不要用餐巾夸张的抹嘴,要注意自己的仪态,做到举止大方,用餐巾的一角轻轻擦拭就可以,使用完餐巾之后,不要把餐巾叠起来,否则会使主人非常尴尬,因为这种行为是不吉利的,它表明你以后不会再到他家来用餐了,所以,把餐巾团成一团放在桌子旁就可以了。在进餐过程中也不要突然离开座位,如果确实需要离开,要小声的给左右客人打招呼,表达自己的歉意。就像黑格尔所说的一样:“ 每个人都保持他自己的地位,关注于个体的发展,要表现他们并且在表現中寻找快乐。”既要保持自己的个性,同时又不能忽视他人的感受。

四、结语

在任何时候、任何国家,人们都需要通过饮食来维持生命,在漫长的岁月中,饮食从简单的摄入能量慢慢转变为一种文化,在餐桌上逐渐有了很多“规矩”,这些“规矩”就叫做餐桌礼仪,我们在中国生活了很长时间,对中国的餐桌礼仪文化非常了解,而对于其他国家的餐桌礼仪文化相对陌生,很多时候,出国的朋友因为不懂他国的餐桌礼仪,会觉得尴尬,害怕丢人,吃饭成为一件头疼的事情,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所以,学习他国的餐桌礼仪文化,对自己对他人都有好处,希望大家都重视本国和他国的餐桌礼仪文化,传承和发扬这些优秀的文化。

参考文献:

[1]尹亚辉.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比较分析[J].焦作大学学报. 2013(03).

[2]余琳,周游.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 硅谷,2008.

中德餐桌礼仪文化 篇4

关键词:餐桌礼仪,差异,中西方文化

漫长的历史长河赋予餐饮文化不同的内涵。中国以讲人情、重脸面的“圆融”思想扬名国际。奥运鸟巢上演开幕式, “和”字为中国赢得诸多掌声。因此, 显而易见, “和谐”的思想贯穿中国文化, 餐饮文化也不例外, 就中国“民以食为天”的餐饮方式看起来, 似乎中国人对AA制难以接受也是有理有据。再观西方, 个人利益至上、人人平等的观念为Dutch treatment的出世提供了契机。西方社会独立自主的思潮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西方分餐制餐饮文化是显现其民族特性的典范。

1 Dutch treatment的餐桌文化

《百科全书》编撰者之一霍尔巴赫曾经讲过:利益是人类行动的一切动力。西方Dutch treatment将这句话演绎得贴切到位。事实上, Dutch treatment意指餐饮结账后各自买单。而注重个人利益的西方人在用餐文化上表现为分餐制传统。所以, 他们将食物分成不同的份例, 以便每人可以选择喜爱的餐食自由搭配, 再为自己花销的部分付账。因此, 无论是厨师分餐还是侍者分餐, 消费者都只需要为自己的餐饮付账, 同时, 用餐者也不会品尝其他人的饭餐, 除非对方表示免费“free”。毫无疑问, 这是实现并且维护个人利益的西方观念的体现, 也是对自己与他人私有权力的尊重。

另外, Dutch treatment也反映出西方人独立自主的特性以及西方人对社会等同地位的重视。以自助餐为例。相传自助餐起源于海盗, 令餐馆将饭菜酒水全部集中于餐桌上, 使他们可以肆无忌惮地畅饮豪吃。毫无礼仪观念餐桌现象由于其本身的便利性却出乎意料地吸引了大批顾客。最早由日本昭和33年 (1958) 东京帝国酒店首创先例, 将所有料理放在一桌形成自助料理, 随后跟随西餐一起传入中国。独立分开的餐碟、各付餐费是自助餐的显著特征, 显示了西方社会注重独立性的特点。

此外, Dutch treatment的独立性也渗透于西方日常用餐。西方父母通常在儿童学会使用餐具后不再帮忙摆放餐具和饭食, 并且要求孩子使用自己单独的餐具。有些古老的家族甚至会在餐具上刻名以及家族徽章。西方社会注重平等、人权等观念, 尊重孩子的独立性。西方孩子年满十八岁就被认为已经跨入成人行列, 他们将面临父母索要餐饮费用、房租费等成长的代价, 继而开始独立自主的人生。

2 AA制的餐桌文化

源自香港的AA制日渐渗入人们的生活, 追逐潮流的年轻人为了平衡支出, 尤其是大学生与白领阶层开始尝试接受AA制, 即平摊餐费。然而, 古语云:“单丝不成线, 独木不成林”。中国人“以和为贵”的传统思想以及号召“和谐、圆融”的观念使得AA制难以广泛流行。其实, 和谐的思想早有雏形, 《古文尚书·说命》中提到“若作和羹, 惟有盐梅”, 意思是要想做好羹汤, 关键是调和好咸 (盐) 酸 (梅) 二味, 以此比喻治国。其实,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样样离不开和谐的思想。中国传统事事尊崇“和”的概念。古书《礼记·中庸》记载“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 天下之达者也。至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而中国餐饮传统文化中尤其以合餐制能够体现和谐、圆融的思想。

回顾历史, 中国合餐制雏形初现于早期原始氏族社会。早期社会低下的劳动生产力或生产力水平使得部落生活难达“温饱”程度, 食物等物资供不应求。挣扎在温饱线上的社会不会出现任何多余的食物, 处在同一个部落的早期人类必须通过协力合作, 共同猎取食物, 整个部落的成员在果腹的道路上通力合作。任何一位脱离部落的人都无法在危机四伏的原始丛林里生存下去。在平均主义时期根本无法考虑个人利益, 只有集体存活, 个人才得以生存, 合作是任何部落想要存续, 繁衍乃至壮大所必须采取的策略。因此, 食物的稀缺性与猎取食物的危险性决定了原始社会人需要采取合作的办法以得到食物, 而个人与部落相依相靠的必然性造就了合餐制存在的合理性与可能性。每位部族成员都需要遵循平均主义原则来均分食物。而部族合食在某种程度上惠及了其他劳动力薄弱的部落成员。早期社会主义的平均主义暗含共付劳力、平摊餐饮的AA制餐饮文化, 反观各自付账的Dutch treatment餐饮方式在中国似乎并没有历史渊源。

随后, 私有制的出现使得社会资源才开始根据等级制度或是贡献程度进行分配。古语云:天子五重席, 大夫二重席。中国式的私有制具有其自身鲜明的特色, 如严苛的社会等级观念。社交活动中古人也以饮食文化来透露着各个人的社会地位, 如“贵贱有等, 长幼有差, 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古时的礼仪之邦在餐饮文化方面有诸多规矩旧例可循。公有制下天下莫非王土, 诸侯贵族皆应俯首称臣, 不得冒犯。皇权集中制度下, 等级相同的官员等才可以同席, 但更多是上下位之间各自用餐。由于古代注重男女大防, 有“男女七岁不同席”的规矩, 所以进餐时在男女长者带领下男女分开进餐。除去钟鸣鼎食之家, 一般人家并无诸多进餐礼仪。礼仪之邦的中国还没有出现请客需要AA制, 平摊餐费的情形。北宋之前, 大唐以万国来朝的大国形象慷慨地接纳了波斯大食等国家。这些国家的使者以土特产曾换取过大唐之主诸多金银财宝的赏赐。附属国与大唐显然不存在对等地位, AA制也不存在。

中国在北宋以后发展出真正意义上的合餐制, 高足桌椅的出现以及普及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转向会食, 即合餐制。但是这种合餐也是讲究上下的社会关系, 如主子可以赏给下人未用完的饭菜, 下人不得与主人同桌进餐, 更严厉的家族不允许下人比主子早用餐。《红楼梦》中, 贾母未用完的鸽子蛋赏给刘姥姥时, 刘姥姥进餐所用的桌椅碗筷都是单独配置, 材质低于贾母等主人, 唯一一双银筷还是王熙凤特意让其出丑才拿上来的。因此, 在采取合餐制的封建皇权社会并不存在AA制, 也无法接受AA制, 尤其是中国人深受“男主外女主内”这一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影响的情况下, 对等关系只在社会地位相同的情况下有可能出现。

至于现代中国, 许多家庭的孩子似乎是“含在嘴里怕化了, 捧在手里怕摔了”的宝贝。上至太爷爷下至父亲哥姐, 没有一个不围着小孩子绕圈, 生怕有个什么。这样一来, 上下关系一目了然, 也就不存在对等关系, 独立自主更是谈不上。说来说去, 中国的孩子都逃不开所谓的“家族”。中国传统家族尤其注重分尊卑上下, 于是, AA制也就更不可能在这样不对等的关系中存在。因此, AA制也只能受到那些没有过重经济负担又喜欢追赶潮流的年轻人所青睐。

3 中西方的餐桌文化解析

西方是讲究天赋人权、人人平等的资本主义法制, 整个社会的观念是个人的利益放前而集体利益置后。美国大兵的第一课就是学习如何逃跑。而英国儿童的自我保护宣言中也讲到:遇到危险可以自己先跑。不难看出, 西方是以保证个人利益才能得到国家利益为目标, 与国内为了集体利益牺牲小我利益有着本质上的差别。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交易方式, 自然而然形成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传统:“Dutch treatment”和“请客”。

3.1 西方人重私利、讲平等

Dutch treatment (各自付账) 注重私人利益。起初是荷兰人不愿为看不到未来的生意吃喝费用买单, 再来演变成商业模式, 随后根植于西方餐饮的文化传统中。这每一步都是西方社会为保障个人利益而逐步演化至今。在职场中, 外国男士一般都不会为女同伴买单, 除非是私人约会。一些外国情侣在单人约会的时候也实行各自付账。西方社会十分注重个人利益, 各自付账的餐饮文化也是地位平等的代表。只有站在等同的社会位置上才有可能发展出Dutch treatment餐饮文化。一旦分出上下尊卑, 阶级制度、皇权至上的封建社会很快就出现了。西方的资本主义既是尊重私人利益的体现也是按能力来确定社会地位的文化结晶。

3.2 中国人好面子、讲情分

众所周知, 发展中的中国常常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以及超前观念, 如Dutch treatment。然而, 这种形式的餐饮文化在中国似乎有些水土不服。比较明显的排斥现象表现在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与家庭婚姻方面。究其根本, 还是中国人好面子、讲情分的风俗在作怪。简而言之, 面子贯穿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散步见面要打招呼, 若视而不见, 直接过去, 打招呼的人就会觉得自己“丢了面子”;请客来家就餐, 假如席面上客人不连番夸赞饭菜好吃或者客人吃得碗碟白净, 主人家就会认为自己在待客上“没了面子”;还有意见相左的人狭路相逢时有可能互相贬低对方或比较功绩, 以期望踩了对方“脸面”……面子在中国人的生活中不可或缺, 而Dutch treatment和AA制都无法满足中国人要面子的心理。在中国, 与友人分开结账会使人有“跌份”, 即丢脸的意思, 多是这次你请, 下次我来的模式

此外, AA制在国内难以广泛流行也离不开中国人讲情分的习惯。众所周知, 中国人的人情来往堪称一大特色。红白喜事、添丁进口、获奖升职等多种形式的人情往来简直是数不胜数。人情十分复杂, 请客吃饭谁来赴约, 谁坐主位, 鱼头对准谁, 谁付账等都离不开讲究情分。

生活中, 金钱固然缺不了, 但是面子可是关乎一个人的自尊与尊严。因此, 在婚姻面前, 面子是阻挡AA制的一大屏蔽。虽说在现在的年轻人当中, AA制看似十分流行, 但是, 也只是在某些时候, 如同学聚餐等没有血缘关系的朋友聚餐上行得通。恐怕经济完全不能独立的大学生哪一个也不敢在吃“年夜饭”时宣称要各自付账吧!

3.3 中西方餐饮文化的发展

考虑到西方人看重个人利益、讲究平等的社会挂念, Dutch treatment很可能继续发展下去, 而后成为西方的社交活动或商业活动的一大文化特色。着眼于未来, 西方一些国家在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 合家团圆的日子可能不仅限于圣诞, 中国的“年夜饭”也会在西方成为时尚。

目前, 归国的留学生在国内成家立业时会采取Dutch treatment, 不过由于本土传统的文化限制, 这种各自付账的传统文化不甚流行。至于AA制, 虽然已经传入大陆近六十年, 但是其仍未呈现主流流行趋势, 颇有来势凶猛, 后日不闻不问的架势。AA制本身并不适合中国, 因为中国家庭秉承家族圆融和谐的传统观念, 因此, AA制后日在国内的发展难以避开萧条的情境。偶有热潮, 也不过是年青人年少轻狂要求独立自由的冲动心性。

4 结束语

中国餐桌礼仪文化 篇5

筷子文化

中国人都用筷子吃饭,筷子文化在中国由来已久。现在,筷子的使用也已经深入到其他许多地方,如:越南,韩国,朝鲜等等。筷子的诞生象征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这一对筷子虽然看似简单,但是他可以夹,绕,戳住食物。同时,在一些重大的场合中,例如婚礼喜宴,赠送筷子作为礼品也寓意幸福,吉祥。

餐桌上的礼仪小结:

一、入座的礼仪.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在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响声来.也不要起身走动.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二、进餐时.先请客人、长者动筷子.夹菜时每次少一些.离自己远的菜就少吃一些.吃饭时不要出声音.喝汤时也不要出声响,喝汤用汤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不宜把碗端到嘴边喝,汤太热时凉了以后再喝.不要一边吹一边喝.有的人吃饭喜欢用咀嚼食物.特别是使劲咀嚼脆食物,发出很清晰的声音来.这种做法是不合礼仪要求的.特别是和众人一起进餐时,就要尽量防止出现这种现象.

三、进餐时不要打嗝,也不要出现其他声音,如果出现打喷嚏,肠鸣等不由自主的声响时,就要说一声真不好意思对不起;.请原凉.之内的话.以示歉意.

四、如果要给客人或长辈布菜.最好用公筷.也可以把离客人或长辈远的菜肴送到他们跟前,按我们民族的习惯.菜是一个一个往上端的.如果同桌有领导,老人,客人的话.每当上来一个新菜时就请他们先动筷子.或着轮流请他们先动筷子.以表示对他们的重视.

五、吃到鱼头,鱼刺,骨头等物时,不要往外面吐,也不要往地上扔.要慢慢用手拿到自己的碟子里,或放在紧靠自己餐桌边或放在事先准备好的纸上.

六、要适时地抽空和左右的人聊几句风趣的话,以调和气氛.不要光着头吃饭,不管别人,也不要狼吞虎咽地大吃一顿,更不要贪杯.

七、最好不要在餐桌上剔牙.如果要剔牙时,就要用餐巾或手挡住自己的嘴巴.

八、要明确此次进餐的主要任务.要明确以谈生意为主.还是以联络感情为主.或是以吃饭为主.如果是前着,在安排座位时就要注意.把主要谈判人的座位相互靠近便于交谈或疏通情感.如果是后着.只需要注意一下常识性的礼节就行了,把重点放在欣赏菜肴上。

重要时刻

生日是每一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刻之一。在年轻的时候,人们往往在生日前要吃一碗面,寓意长寿;在生日当天则吃蛋糕庆祝。等人到了中年,这时候的生日更为重要,除了吃面和蛋糕之外,大家还会送上蟠桃祝福长寿安康。

在结婚的.大喜日子,中国人往往会吃花生,龙眼等食品,祝福新人能马上有爱情的结晶。 在端午节,尽管不是所有人都能亲眼欣赏到赛龙舟的精彩比赛。但是,他们都会吃粽子,用糯米,鲜肉以及竹叶等原材料包出来的特别食物。这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人物屈原而制作的,人们害怕他吃不饱,就会给他做各种样式和形状的粽子。

在中国农历最后一个月的第八天,中国人都会吃腊八粥,来纪念和分享大家的成果,至今这个传统没有改变。

对于中国家庭,如果有孩子出生了,父母们会为邻居送上红鸡蛋庆祝这件喜事,有时候会在红鸡蛋上点上黑点,表示孩子的出生日期,或者暗示孩子是男孩还是女孩。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图书资料员 下一篇:《秋夜曲》阅读训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