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慢性心衰(精选十篇)
冠心病慢性心衰 篇1
关键词:冠心病,心衰,辩证治疗,近况
冠心病心力衰竭,即由冠心病引起的心力衰竭(CHF)。属中医学“胸痹、心悸、喘证、水肿”等范畴。其临床可表现为疲劳、气短、心悸、肢体水肿,倦怠乏力等。临床上心衰的西药治疗以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断剂、利尿剂、洋地黄、醛固酮拮抗剂为主.但副作用较大.经济负担较重,疗效不理想[1],且对于合并有呼吸、消化、泌尿等其他系统的疾病或功能改变的老年心衰患者,部分有效的心衰药物往往会受到应用的限制[2]。研究显示,中药治疗冠心病慢性心衰疗效显著[3]目前本病没有统一的中医证型分类标准[4],但有学者根其病因病机(心气虚——血瘀——水停——(心)阳虚(心气虚加重))特点,发现冠心病心衰患者的中医证候与心功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5],现按照病因病机发展特点,将近几年中医辩证治疗冠心病慢性心衰的成果总结如下:
1 气阴两虚证
冠心病心衰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气阴两虚,是疾病发展的初始阶段。王嫔[6、潘鸣[7]分别将64例及75例冠心病伴慢性心衰气阴两虚证的患者随机分两]组,对照组均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参麦注射液60及100ml/d,连续应用7及14d后,王氏分析比较治疗后临床疗效.实验组的有效率(82.81%)远高于对照组(54.67%);潘氏治疗组临床疗效有效率88.00%,也远高于对照组的60.00%。
2 气虚血瘀证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心气虚可以导致血行淤滞。薄国荣[8]认为胸痹,心悸,怔忡等多因饮食不当、情志失调、过度劳累等,使血不畅,心脉痹阻,瘀血阻络。病机属心血瘀阻多见,治宜活血通络,化瘀行气。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强心方(全蝎10g、丹参20g、桃仁10g、红花10g、当归10g、赤芍药10g、川芎20g、地龙10g、石菖蒲15g、灵芝20g、黄芪30g、葛根10g)治疗36例冠心病慢性心衰。治疗30天后观察两组中医症候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3.3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7.78%(P<0.05)。李军辉[9]采用心竭宁(主要成分是党参、黄芪、车前子、葶苈子和丹参)联合硝酸酯类和利尿剂等西药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心衰30例,与单纯西医治疗相比,能够加,快患者身体的恢复,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较单纯西药治疗能显著提高疗效.且不应反应少。蔡月[10]将120例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予常规西药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黄芪注射液(神威药业)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滴,1次/d。治疗14d后E/A、EF、LVEDD、LVMI与治疗前比较,两组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优于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治疗组有效率90.00%,远高于对照组的75.00%(P<0.05)。李菡[11]用主要由川芎、当归等中药组成的具有活血化瘀、益气通络、行气开郁功效的复方川芎胶囊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慢性心衰忠者5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治疗,治疗4周后,发现2组症状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下降(P<0.05或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显著优于对照组的80.9%(P<0.05)。
3 气阴两虚兼血瘀证
有学者[12]根据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其体质多为正虚邪实.其本为气阴两虚,标为血瘀,兼夹痰热、水湿之邪的特点,他们分别在常规西药进行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具有益气养阴,行气活血化瘀通络作用的中药冠通方(组成:生晒参、田七、丹参、地龙、瓜蒌、绞股蓝、麦冬、陈皮)进行治疗。经临床观察显示,冠通方组比西药组在中医证候、心功能、生活质量、左室射血分数、利尿剂用量及使用次数、BNP的改善方面均有明显优势,且利尿以后造成的痰液黏稠、大便秘结、全身乏力、舌质光红无苔等症候改善均较西药组明显。
4 心阳虚证
气虚日久可致阳虚。邹清等[13]认为冠心病心衰是因心阳气虚鼓脉无力,心血瘤阻,肺失治节,脾失健运,肝失疏泄,肾失开合致水湿不化,内停脏腑、外溢肌肤而为病,治以益气阴而助元阳,活血脉而利水湿。采用参芪强心汤(生晒参、黄芪、炮附子、麦冬、桂枝、丹参、毛冬青、五味子、白术、茯苓、葶苈子)联合常规西药治50例轻中度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6个月后在心功能疗效、Lee氏心力衰竭计分疗效和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LVEF、E/A比值、6MWT和NT-ProBNP水平方面均优于常规西药组。
5 心阳虚兼血瘀证
陈香涛[14]根据文献记载结合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认为心气(阳)虚是冠心病心衰最根本的病机。病久可损及阴阳,影响五脏六腑。自拟温阳益气通络汤(党参、制附子、黄芪、肉桂、丹参、川芎、赤芍、益母草、泽泻、茯苓、车前子、葶苈子、大枣)治疗本病20例,经临,床观察发现,与单纯使用西药治疗相比,可改善心功能,增加心输出量及左室射血分数,对远期预后的改善也有良好的作用。
6 阳虚兼水肿
谭海彦等[15]认为65岁以上冠心病心衰患者大部分都有阳虚表现,阳虚日久,水液输布障碍,停滞上焦,则出现胸闷心悸,停滞下焦,则出现水肿。因此在常规西药基础上,加用自拟温阳利水汤(熟附片10 g,地龙10g.葶苈子30g.桑白皮20g.茯苓皮30 g,治疗32例冠心病心衰患者.发现加用温阳利水汤可明显改善者临床症状,提高氧化酶活性,保护血管内皮功能,并可提高远期疗效。
7 气虚阳衰,血瘀水阻证
刘东敏等[16]认为冠心病心衰主要病机为气虚阳衰.水阻血瘀.根据CHF的病机特点,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具有益气温阳、活血利水功效的加味苓桂术甘汤(苓桂术甘汤基础上加入黄芪、制附片、葶苈子、丹参)治疗冠心病心衰患者34例,与单纯使用西药治疗相比,联合用药可提高患者的总有效率、LVEF,降低血浆BNP水平,且无不良事件发生。周建峰[17]将具有利水消肿、活血通络以及益气温阳功效芪苈强心胶囊(红花,丹参、附子、人参、黄芪、泽泻、香加、葶苈子、玉竹、陈皮、桂枝)联合常规西医治疗冠心病、心功能NYHAⅡ~Ⅳ级的患者40例,与单纯西药治疗组的40例患者相比,治疗组能够提高患者的LVEF、6min步行距离及有效率,较单纯西药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
8 心肾阳虚证
中医理论认为阳气是生命活动的基础,肾阳为“诸阳之本”,“元气之根”,作用于全身,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温煦推动脏腑组织器官活动的功能,心居上焦,属火性动,有推动血液运行之功。心之阳气全赖肾阳的资助。正常血液的运行,不仅需要血液的充盈,而且有赖于心肾阳气的推动。历代医家多认为心肾阳气虚衰是心衰之本。范建民等[18]采用资阳固本方汤剂(干姜10g,细辛2g,肉桂3g,制草乌3 g和炙甘草5g)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心肾阳虚型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功能Ⅱ级或Ⅲ级)患者30例,治疗2周后,分析治疗结果发现联合用药能改善中医临床症状及增加左室射血分数,较单纯西药治疗疗效更明显。
9 心肾阳虚兼血瘀证
薛金贵等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自拟方温阳活血方(熟附子5g,当归10g,生蒲黄(包煎)9g,枳壳6g,桔梗6g,赤芍15g,白芍15g,炙甘草5g)治疗50例冠心病心衰患者,经治疗1年后,与西医治疗组相比可显著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因心衰再人院率,改善心功能,降低BNP,可明显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的预后。
慢性心衰,治疗不能慢 篇2
慢性心力衰竭即慢性心功能不全,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也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候群。凡有过冠心病、心肌梗死,或高血压、扩张型心肌病及心瓣膜病等的患者,当出现如胸闷、呼吸困难、气短、夜间不能平卧入睡或双下肢浮肿、全身浮肿等主要临床表现时,都要考虑是否慢性心功能不全,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心脏科就诊,缓解心力衰竭的症状。
分清诱因,及早治疗
最近,67岁的张大伯因扩张型心肌病引发心律失常、心房颤动,住进了医院。张大伯说,这十年间没过上几天舒心日子,多年来胸闷气喘、平卧在床就喘不过气来,时有带血干咳……一直以为是哮喘,最近才知道是慢性心力衰竭。
入院检查时,张大伯的心功能已经达到了美国纽约心功能分级最严重的级别——4级!扩张型心肌病目前只能采取心脏移植术进行根治,而以他现在的年龄,已不适合进行心脏移植术。好在经过药物控制,改善心肌代谢机能治疗,张大伯心功能已经恢复到了2级!
如果张大伯能够尽早对扩张性心脏病引起的慢性心力衰竭进行规范性治疗,他心力衰竭的病情完全可以得到更好的控制。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还须分清慢性心力衰竭的诱因与病因,及早治疗,以免延误病情。如感染、体力过劳、情绪过分激动是心力衰竭的主要诱因,在平时生活中应注意避免;而对于引发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必须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如通过外科手术治疗风湿性心瓣膜病或通过药物控制高血压等。
治疗不能“一刀切”
慢性心功能不全是多种心脏病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临床综合征,引起的原因不同,病症不同,治疗的方式也不一样,决不可“一刀切”。现有的国内外治疗原则,一般是以调节神经、内分泌为主线,改善心室结构及其生物学功能的治疗方式。医生会针对患者所处的不同疾病阶段,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患者切忌自己胡乱用药,如伴有双下肢水肿要持续或间断使用利尿剂如氢氯噻嗪、速尿或中药真武汤等;伴有快速心室率心房颤动或心功能分级在三级以上要使用强心药物如地高辛等。
什么样的心力衰竭需要手术?一般来说,若药物治疗不满意,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或心脏移植术,但这两者都有严格的适应证,需要经过心脏病专家的仔细评估,严格论证。
有的患者因病痛要求立刻做手术,这同样也是一个误区,因为心瓣膜疾病引起的心力衰竭应在内科保守治疗病情稳定下来后,再进行瓣膜置换术,应避免盲目性。
冠心病慢性心衰 篇3
1.1 一般资料
2007年5月-2012年5月我院共收治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27例,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一组和对照二组,观察组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对照一组和对照二组分别单独采用阿托伐他汀和参麦注射液治疗。观察组45例患者中,男27例,女18例;年龄在43~82岁,平均(67.4±2.6)岁;病程在6个月~7年,平均(6.2±1.7)年。对照一组组42例患者中,男26例,女16例;年龄在42~80岁,平均(66.8±2.4)岁;病程在7个月~6年,平均(6.1±1.4)年。对照二组40例患者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在40~84岁,平均(67.2±2.3)岁;病程在6个月~6年,平均(5.9±1.6)年。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以及病情程度等基本资料上比较,差异不具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参照WHO以及国际性心脏病学会关于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要求,并均结合临床中西医病理学予以确诊。(2)排除标准:排除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心功能不全、心律严重失常以及心肌梗死患者,合并感染,伴有严重性呼吸道疾病,肝肾等重要脏器存在严重功能性障碍以及其他病变引起的心力衰竭患者[1]。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先行常规方式治疗,均给予利尿剂、ACEI、β受体阻滞剂以及地高辛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使用阿托伐他汀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阿托伐他汀20 mg/d,于晚餐时服用,参麦注射液与葡萄糖注射液按照1∶5的比例混合后行静滴方式使用,参麦注射液使用50 m L/d,1次/d。两种药物联合使用8周[2]。对照组一组:单独使用阿托伐他汀治疗,用药方法和剂量参照观察组。对照二组:单独采用参麦注射液治疗,用药方法和剂量参照观察组。
1.4 检测指标和方法
使用飞利浦心悦心脏彩超仪(型号:7500)对患者进行心脏超声检测,分别由专人对患者的LVEDD和LVESD(心脏左室舒张和收缩末内径)以及LVEF(心脏左室射血分数)进行检测,并做好相关记录。另外,采用普朗全自动生化仪(型号:PUZS-300)对患者的血清进行检测,记录TNF-α(肿瘤坏死因子)的检测值。所有指标的检测均按照仪器说明严格进行操作。
1.5 评价指标
(1)对三组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4周和8周后的LVEDD、LVESD和LVEF以及TNF-α的平均水平值予以统计比较。(2)对三组的心肌功能效果予以评定。Ⅰ级:患者可进行基本的体力活动,一般无明显的相关症状,偶见气短和心慌。Ⅱ级:患者可进行较轻的体力活动,但容易出现气短和心慌症状。Ⅲ级:患者生活能自理,但不可进行体力活动,活动即会出现气短和心慌。Ⅳ级:不能生活自理和进行体力活动,心衰情况严重,只可卧床休息。(3)对三组患者用药后发生的不良反应予以统计分析。
1.6 统计学方法处理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三组LVEDD、LVESD、LVEF和TNF-α检测水平
治疗前,在LVEDD、LVESD、LVEF和TNF-α几项指标上,三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在LVEDD、LVESD和TNF-α三项指标上,三组均出现了下降,但观察组下降更为明显,差异性显著(P<0.05);在LVEF平均水平值上,三组均出现升高,观察组升高更为明显(P<0.05)。另外,治疗后对照一组和对照二组在以上几项指标上均无明显差异(P>0.05)。详见表1。
2.2 三组治疗心肌功能情况
治疗后,观察组Ⅰ级占44.4%,Ⅱ级占46.7%,Ⅲ级占6.7%,Ⅳ级占2.2%;对照一组Ⅰ级占31.0%,Ⅱ级占38.1%,Ⅲ级占21.4%,Ⅳ级占9.5%;对照二组Ⅰ级占32.5%,Ⅱ级占37.5%,Ⅲ级占20.0%,Ⅳ级占10.0%。观察组心肌功能改善效果相对更为明显(P<0.05),对照一组和对照二组差异性不显著(P>0.05)。详见表2。
2.3 三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观察组出现1例皮肤瘙痒和1例头晕患者,发生率为4.3%;对照一组出现1例皮肤瘙痒患者、2例头晕患者,1例血压下降患者,1例心悸患者,并出现1例关节疼痛患者,发生率为14.3%;对照二组出现1例皮肤瘙痒患者和1例心肌患者,发生率为5.0%。对照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更多(P<0.05),观察组和对照二组相对更少,两组比较差异性不明显(P>0.05)。
3 讨论
本文资料即验证,阿托伐他汀联合参麦注射液在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中整体效果明显,较之单独使用阿托伐他汀和参麦注射液治疗后在LVEDD、LVESD和LVEF以及TNF-α几项指标的改善上,效果相对更为理想,治疗4周和8周后,联合用药组在LVEDD、LVESD和TNF-α上,下降更为明显;在LVEF平均水平值上升高更为明显;另外,联合用药组患者的心肌功能改善更明显,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发生率仅为4.3%。总体而言,联合用药治疗效果明显且安全可靠。
总之,阿托伐他汀联合参麦注射液在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中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较之单纯性用药整体效果更为理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余盛龙,陈次滨.参脉注射液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J].山东医药,2011(49):53-55.
慢性心衰病人的自我防护 篇4
何为心力衰竭?顾名思义,是指心脏“精疲力竭”,亦称心功能不全。心脏是血流的“动力站”,它的收缩和舒张象水泵一样,不断“抽吸”静脉血液,接着,又把含氧的血液射向动脉系统,以保证机体的代谢需要。心衰时,心肌收缩力减弱了,不能把含氧血液全部输送到动脉中去,于是,全身各系统因缺氧而发生复杂的病理变化,出现一系列症状。
临床上将心力衰竭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心衰是心肌受到急性损害后,心脏功能急骤减弱,心排血量在短时内急剧下降,甚至丧失排血能力。此时,病人突然出现心悸气促、口唇发绀、端坐呼吸、咳嗽、咯粉红色泡沫痰等。慢性心衰则是由于心肌长期病损和负荷过重,致收缩力减弱。早期,尚可通过加快心率、心肌肥厚和心脏扩大等进行代偿;后期,心脏功能进一步减退,不能维持足够的心排血量,因而出现静脉回流受阻,体内水份潴留,脏器淤血等。
慢性心衰又有慢性左心衰和慢性右心衰之分。慢性左心衰造成慢性肺淤血,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的症状,如劳累后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和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咳嗽、咳血等。慢性右心衰造成体循环中静脉系统淤血,主要表现为循环系统症状,突出表现一个“肿”字。患者常有尿少、腹胀、肝肿大、下肢浮肿等。晚期可出现胸水、腹水。慢性心衰如得不到合理的治疗与护理,则容易发生急性心衰,出现急性肺水肿,这是需要及时救治的。
如何自我防护慢性心力衰竭呢?由于一些心脏病的根治在目前还有一定困难,因此,防护心衰的重点应是尽量避免诱发心衰的一切因素:(1)预防各种感染,特别是呼吸道感染。(2)避免过度劳累、剧烈运动。(3)控制情绪,避免过份激动、紧张或惊吓。(4)尽量不要妊娠。(5)不宜投入过多的食盐和水。(6)严防用药不当。
若已发生慢性心力衰竭,则在精神上要保持乐观,情绪要稳定,既来之则安之;切切不要悲观失望。过度紧张或忧郁只会加重病情,影响治疗效果。必要时可服些镇静药,如安定、利眠灵、安神补心丸等。也可以针灸内关、神门等穴或耳针心、神门、枕等定穴位。要合理安排生活起居、学会休息。休息对防护心力衰竭具有重要意义。强调休息,并不是一定要卧床。长期卧床不仅会带来精神上的痛苦,而且还会出现新的并发症。病情较轻者,可以有适当的活动,如散步、室内走动等,以活动后不引起心慌、气短加重为原则。病人应有足够的睡眠,其睡眠时间应多于常人。病情严重者,则需要绝对卧床,对不能平卧的患者,应取舒适的半卧位。
不少_心衰患者常问及是否可过正常的性生活。据研究,整个性生活过程可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大约相当于上三楼所消耗的能量。轻度心衰患者可以有性生活,但一定要量力而行,切勿纵欲。心衰明显时,应禁止性生活。
妊娠会加重心脏负担。病情较轻,心功能代偿较好、有生育要求的女病人,宜在婚后早些生育。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脏病的发展,对妊娠的耐受能力将会越来越差。在心衰的失代偿期则应避孕,不宜生育。
饮食上的合理安排与搭配也是自我防护心力衰竭的重要方面。饮食应易于消化,少量多餐,低盐、低热量,切勿过饱。轻度心衰病人的饮食,在烹饪时可不加食盐,而在进餐时给1~2克,由病人自己随意放入菜中,以便能尝到咸味。中度或重度心衰病人,则最好是以豆浆、稀饭、淡水鱼、鲜肉、豆腐、青菜、水果等低钠低热量食物为主,不要另加食盐。病人食用上述食品,每天大约可摄入钠400~500毫克,等于1克多食盐,由于总热量有限,可使病人基础代谢率降低,心率减慢,血压下降,从而减轻心脏负担。但在应用利尿剂和食欲不佳时,则不应严格忌盐。心衰病人的饮水量每日以不超过3000毫升为宜。应多补充一些维生素。另外,应戒烟、戒酒。
冠心病慢性心衰 篇5
关键词:肺心病,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治疗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是常见的就诊病因, 其预后性差。近年来我院中西医结合治疗, 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60例病人均为我院1999年3月~2002年3月住院患者, 慢性心衰的诊断标准以《最新国内外疾病诊疗标准》为根据[1]。治疗组30例, 其中男18例, 女12例, 年龄42~81 (平均64.5) 岁;慢性支气管炎17例, 支气管哮喘13例;肺心病史6~17 (平均9) 年。心功能Ⅱ级6例, Ⅲ级10例, Ⅳ级14例。对照组30 例, 其中男16例, 女14 例, 年龄44~79 (平均63.7) 岁;慢性支气管炎19例, 支气管哮喘11例;肺心病史5~19 (平均8.6) 年。心功能Ⅱ级8例, Ⅲ级12例, Ⅳ级1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程度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病例确诊后均常规给予低流量吸氧、祛痰止咳、抗感染、解痉平喘、强心利尿等综合治疗, 治疗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 以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每日1剂, 方药由熟附子、白术各15g, 桂枝、干姜、丹参、知母、茯苓、猪苓、泽泻各10g, 生地、丹参、生牡蛎、赤芍、白芍、黄芪各30g, 阿胶、川芎各12g, 炙甘草3g组成。方中附子、生地、知母随证调整加减其剂量。取熟附子先煎半小时后入余药煎煮两煎, 浓缩为200ml。每日分2次服, 早晚各1次, 10~14d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患者咳嗽、咳痰、气促及肺部啰音、心功能改变、动脉血气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
1.4 疗效评价 显效:咳嗽、咳痰、心悸、呼吸困难明显改善, 心功能进步2级以上, 肺部干湿性啰音减少或消失, 水肿消失, 颈静脉怒张消失。好转:较入院时症状体征有改善, 心功能进步一级。无效:经以上治疗症状体征无改善或恶化。
1.5 统计学处理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分析计量资料用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有效率比较, χ2=2.78,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分析比较
两组动脉血氧分压 (PaO2)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PaCO2) 、动脉血氧饱和度 (SaO2) 治疗后均有效改善, 但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见表2。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P<0.05, **: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Δ:P<0.05
3 讨论
肺心病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常见并发症, 也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现代医学认为肺心病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包括缺氧、高碳酸血症, 使肺血管收缩、痉挛, 导致肺动脉高压形成;慢性缺氧致血容量增多和血液黏稠度增加;以及肺动脉血管的结构重塑等。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常规以强心、利尿和血管扩张剂为主要方法, 但疗效有时欠佳。究其原因可能与下列因素相关: (1) 洋地黄制剂的剂量与其血浆浓度常不一致; (2) 有些心衰主要因为心室舒张功能障碍引起[2]; (3) 因药物的毒副作用不得不减药量或停药; (4) 长期心衰可导致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内分泌失调; (5) 伴有难治性心律失常等。而祖国医学认为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属“肺胀”、“喘证”范畴, 心气心阳亏虚、心脉瘀滞为其病理基础[3]。近年来, 国内有人采用中医辨证施治为主治疗此病取得了满意的结果[4,5]。笔者通过临床观察表明, 中药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治疗慢性心衰, 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组, 两组总有效率具有极显著性差异 (P<0.01) 。且在治疗期间无1例出现毒副作用, 充分证实了中医药在心衰治疗中具有较大潜力。笔者认为, 慢性心衰病机为本虚标实。心肾阳虚为本, 瘀血阻络、水肿为标。附子、桂枝强心温肾、助阳散寒;黄芪补益心气;丹参、川芎等活血化瘀;猪苓、泽泻、茯苓等利水消肿。从阴阳互根来看, 阳虚到一定程度时因不能生化阴液而致阴虚, 即阳损及阴。为此给予生地、阿胶、白芍等滋阴和营, 且可抑制强心利尿剂耗气伤阴等副作用。正所谓“善补阳者, 必于阴中求阳, 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此外, 黄芪的正性肌力作用能提高气虚型心衰者的心排血量[6];附子有明显强心作用, 还能改善外周及冠脉循环[7];丹参等则可改善微循环, 扩张血管, 改善血液流变学。上述各药协同作用, 机制优于西药的“单机制”效应。上述诸药合用强心利尿药却未见明显电解质紊乱, 这与国内作者报道一致。
综上所述, 本观察疗效结果表明,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心病心衰具有降低肺动脉压及右心室舒张末期压, 减轻右心室后负荷, 改善血流动力学, 增加心排血量;扩张气管平滑肌, 改善因通气障碍所致的缺氧、二氧化碳潴留, 临床疗效较好。
参考文献
[1]陈贵廷.最新国内外疾病诊断标准[M].北京:学苑出版社, 1991.243-245.
[2]王学忠, 齐骁勇, 甄胜西, 等.冠心病左室舒张功能的临床特征[J].中国急救医学, 1992, 12 (1) :23.
[3]杨宇路, 郑秀红.两种气道阻力检测方法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 2006, 22 (7) :793-794.
[4]金长娟.强心泻肺方治难治性心衰30例[J].中医杂志, 1997, 38 (11) :661.
[5]董泉珍.中西医结合治疗心力衰竭的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6, 16 (12) :745.
[6]朱伯卿.黄芪注射液对心脏正性肌力作用的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7, 33 (1) :47.
冠心病慢性心衰 篇6
关键词:肺心病,心衰,参芪扶正注射液
肺心病并发心衰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终末期的难治性急重症。安全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案是临床研究的重点。本研究探讨参芪扶正注射液辅助常规治疗对患者心衰及呼吸功能的调节作用以及对患者肝、肾功能的影响,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52例患者为2007年3月—2010年3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患者。诊断符合1997年全国第 2次肺心病专业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治疗组26例, 男16例, 女10例;年龄54岁~79岁 (66.48岁±11.35) ; 慢性支气管炎19例, 支气管哮喘7例;肺心病病程8年~15年;心功能Ⅱ级7例, Ⅲ级11例, Ⅳ级8例。对照组26例, 男14例, 女12例;年龄53岁~79岁 (66.28岁±11.19) ;慢性支气管炎17例, 支气管哮喘9例;肺心病病程9年~15年。心功能Ⅱ级9例, Ⅲ级12例, Ⅳ级5例。两组间年龄、性别、病程等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观察指标
观察NYHA心功能分级、心脏彩超测定值、血气分析、纤维蛋白原 (FIB) 、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比值 (INR) , 肝、肾功能以及症状体征包括咳嗽、咳痰、气喘、肺部啰音。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控制感染, 解除支气管痉挛, 通畅呼吸道, 持续低流量给氧, 强心利尿及扩血管药物治疗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参芪扶正注射液 (丽珠集团利民制药厂) 250 mL, 含党参、黄芪各10 g, 每日1次。两组疗程均为15 d[1]。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咳嗽、咳痰、气喘临床症状消失、肺部啰音体征明显减少或消失, 心功能改善 2 级以上;有效:各项症状或体征减轻, 心功能改善 1级;无效:各项症状体征无变化或加重或死亡。
1.5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
对照组26例, 显效8例, 好转11例, 无效7例, 总有效率73.08%;治疗组26例, 显效10例, 好转14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92.31%;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2.2 两组心脏彩超及血气分析结果 (见表1、表2)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1) 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2) P<0.05注:LVEF为左室射血分数;RVP为右心室压:mPAP为平均肺动脉压。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1) 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2) P<0.05注:PaO2为氧分压;PaCO2为二氧化碳分压;PT为凝血酶原时间;INR为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比值;FIB为纤维蛋白原。
2.3 两组治疗前后肝肾功能变化 (见表3)
注:两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比较, P>0.05。注:FBIL为总胆红素;ALT为谷丙转氨酶;AST为谷草转氨酶;CREA为肌酐;BUN为尿素氮。
3 讨论
慢性肺部疾病引起的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以及呼吸性酸中毒使肺动脉收缩, 纤维蛋白原增加、凝血功能增强, 血管壁损伤、微循环血栓形成。长期支气管及周围组织炎症使肺部解剖结构破坏, 引起肺小动脉管壁增厚、狭窄或受压, 进而使肺动脉阻力增高。以上因素造成肺动脉高压形成, 最终引起右心功能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 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等因素迅速加重, 易诱发急性心力衰竭, 进而影响其他主要脏器的功能[2]。参芪扶正注射液的主要成分为党参、黄芪。党参具有解除微循环痉挛、抗凝作用, 可改善心脏血供、减少微循环血栓形成, 缓解肺动脉高压, 降低心脏前负荷, 从而改善心功能[3]。黄芪具有降低心肌耗氧以及增加心脏搏出量等正性肌力作用, 同时可改善微循环、减少氧自由基对血管内皮损伤的作用[4]。在本研究中具体表现为治疗组心功能改善, 并维持正常水平的纤维蛋白原及凝血功能。肺循环的改善可调节通气/血流比例, 进而促进改善低氧血症及高碳酸血症[5]。
参芪扶正注射液在使用过程中对患者肝肾功能没有造成不良影响, 甚至发现辅助使用参芪扶正注射液患者的肾功能指标有改善的趋势。同时因其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可能减少体循环淤血, 以促进组织的血氧交换, 改善组织缺氧, 对于维持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有积极影响[6]。抗感染、解痉、平喘、化痰、利尿等常规治疗措施联合参芪扶正注射液可安全、有效地改善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心功能、低氧及高碳酸血症, 显著缓解患者临床症状, 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孔晓梅, 胡晓芸.参麦注射液佐治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8, 6 (1) :86-87.
[2]Weitzenblum E, Chaouat A.Cor pulmonale[J].Chron Respir Dis, 2009, 6 (3) :177-185.
[3]李富宏, 水彦芳.党参研究进展[J].兰州医学院学报, 2004, 30 (3) :99-101.
[4]吴发宝, 陈希元.黄芪药理作用研究综述[J].中药材, 2004, 27 (3) :232-233.
[5]Rubenfire M, Bayram M.Pulmonary hypertension in the criticalcare setting:Classification, pathophysiology,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J].Crit Care Clin, 2007, 23 (4) :801-834.
冠心病慢性心衰 篇7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从2013年2月至2016年1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112例。排除标准[3]:伴有急性心肌梗死、严重感染恶性肿瘤以及脏器功能障碍等严重基础疾病。其中男61例,女51例,年龄52~83岁,平均年龄(62.5±6.5),平均病程(5.3±3.1)年。以数字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6例。观察组男31例,女25例,年龄54~83岁,平均年龄(62.7±7.2),平均病程(5.2±3.3)。对照组男30例,女26例,年龄52~81岁,平均年龄(62.2±6.9),平均病程(5.5±3.4)。在年龄、性别及病程等方面对比,两组患者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给予两组患者均给予静脉滴注环磷腺苷葡胺(无锡凯夫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0650)120mg治疗,注射前需加入250ml 5%葡萄糖注射液溶解,1次/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每天晚餐时口服阿托伐他汀(北京嘉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3819)20mg,可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进行调整,最大剂量≤80mg。
1.3 观察指标
两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后E/A、LVEF以及FS水平。其中临床疗效判定标准如下[4]:(1)显效:患者心功能趋于正常;(2)有效:患者心功能有所恢复,但并不显著:(3)无效:患者心功能无好转迹象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注差(±s)表示,予以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显效人数占比以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下表1。
2.2 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E/A、LVEF、FS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下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 讨论
冠心病慢性心衰主要发病机制是患者肾上腺素能系统和RASS系统被激活,从而引发患者出现心室重构[5]。该病患者由于肾上腺素能系统激活会使得交感神经兴奋性会有极大程度的增强,从而会导致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最终给心脏带来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6]。且RASS系统同样有着刺激交感神经兴奋性的作用,可以和肾上腺素能系统相互增强,由此加快慢性心衰的发展。若不给予患者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会使得患者心肌细胞出现凋亡,从而对心悸造成严重损害,甚至造成死亡[7]。冠心病慢性心衰在临床上有着一定的致死率及致残率[8]。临床上治疗慢性心衰所关注的重点是通过抑制交感神经兴奋性,防止肾上腺素过度分泌,从而降低心室重构发生率。而阿托伐他汀联合环磷腺苷葡胺作为治疗冠心病慢性心衰的一种新型手段,开始被应用于临床上。
本文通过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显效人数占比以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这与马宪鲁等人的报道相一致[9],表明阿托伐他汀联合环磷腺苷葡胺在治疗冠心病慢性心衰方面有着显著的疗效。此外,观察组E/A、LVEF、FS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符合孙文英等人的报道[10],充分说明了阿托伐他汀联合环磷腺苷葡胺能显著改善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有效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究其原因,本研究认为环磷腺苷葡胺具有较强的脂溶性,能轻易地渗透过细胞膜达到细胞内,从而可直接增加细胞内的c AMP浓度,从而增强心肌能量代谢,进一步提升心肌细胞对茶酚胺的敏感性;与此同时,环磷腺苷葡胺具有调节细胞内钙离子的浓度,充分发挥正性肌力的功效,通过对心肌舒缩功能的增强有效增加心排血量,有利于冠状循环功能恢复,减少了心肌耗氧量。阿托伐他汀属于他汀药物之一,主要作用是降脂,但除了降脂之外,还具有其它功效,具有多效性的特点;可以有效促进内皮祖细胞分化,提高患者体内循环祖细胞含量,有利于受损内皮的恢复,显著改善内皮功能,从而减少了血管炎症反应发生率。
综上所述,阿托伐他汀联合环磷腺苷葡胺在治疗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减轻患者痛苦,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安全性较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炜.卡维地洛与螺内酯联合应用治疗72例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评价[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5,26(2):214-215.
[2]顾广富,杨冬花,罗建华,等.益气温阳活血方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室重塑相关因子的影响[J].贵州医药,2015,39(4):292-294.
[3]王玲,廖旺,王瑜,等.卡维地洛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轻中度慢性心力衰竭58例[J].医药导报,2014,33(3):344-347.
[4]刘伟.卡维地洛联合依那普利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评价[J].医学综述,2015,21(6):1146-1148.
[5]陈玲,徐鑫媛,汶医宁,等.芪苈强心胶囊联合卡维地洛对心力衰竭患者核因子κB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水平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2(7):787-789.
[6]张勤仓,马新萍.卡维地洛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神经内分泌激素激活、血管内皮功能及糖脂代谢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5,21(7):914-916.
[7]李秋生.卡维地洛联合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J].河北医药,2014,36(1):77-79.
[8]谢进,李欣,胡钢,等.卡维地洛联合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7):1352-1353.
[9]马宪鲁,郑宝石,冯旭,等.强化极化液联合环磷腺干葡胺治疗慢性心衰的临床研究[J].微创医学,2015,10(5):571-573.
冠心病慢性心衰 篇8
关键词:依那普利,倍他乐克,螺内酯,肺心病心衰
慢性肺心病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 随着病情的发展, 在临床上将会反复发生急性加重的情况, 尤其是心功能衰竭反复加重, 致患者多次住院, 花费了大量的医疗费用, 加重患者经济负担。我科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给予依那普利、倍他乐克、螺内酯口服治疗, 疗效显著,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我科自2007年10月至2009年10月44例入院患者, 均符合1997年全国肺心病会议制定的慢性肺心病诊断标准。心功能分级参照NYHA标准, 将入选病例随机分为2组, 治疗组24例, 男17例, 女7例, 年龄47~76岁, 平均62.4岁, 心功能三级18例, 四级6例。对照组20例, 男16例, 女4例, 年龄49~74岁, 平均61.5岁, 心功能三级16例, 四级4例。2组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组病例均给予卧床休息, 吸氧、抗感染、解痉、强心、利尿等综合治疗, 并注意纠正电解质紊乱。治疗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依那普利5mg口服, 每日1次;倍他乐克12.5mg口服, 每日2次;螺内酯25mg, 口服, 每日1次。病情稳定出院后治疗组给予家庭氧疗, 同时继续口服上述药物;对照组给予家庭氧疗, 随访1年, 统计死亡率及住院次数。
注: (P<0.05)
1.3 疗效判断
显效:心衰症状消失或心功能改善2级以上, 能平卧, 气短、呼吸困难明显改善, 水肿消失或基本消失, 双肺啰音消失或基本消失。有效:上述症状、体征明显改善, 心功能改善1级。无效:心衰症状、体征无改善或进一步恶化、死亡。
1.4 统计学方法
组件计量采用t检验, 率之间的差异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2.2 2组心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见表2。
2.3 住院次数及死亡人数
见表3。
2.4 不良反应
治疗组有2例出现刺激性干咳, 给予非那根口服后缓解。
3 讨论
慢性肺心病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 病程长, 死亡率高。常以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为主要原因。其基本病理生理是肺动脉高压形成和右心衰。临床虽对其急性发作期给予了积极的吸氧, 抗感染、平喘等治疗, 但心衰症状仍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究其原因考虑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由于机体长期处于缺氧、酸中毒, 导致继发性红细胞增多, 红细胞变形性下降, 聚集成钱状, 引起血液黏滞度增高。加之缺氧使肺动脉收缩、狭窄、重塑, 肺血管床破坏致毛细血管面积减少, 均加重肺动脉高压。 (2) 由于肺动脉高压, 酸中毒及肺部感染产生的内毒素, 使血管内皮严重受损, 暴露的胶原组织可使血小板黏附, 从而激活凝血反应链, 纤维蛋白及免疫球蛋白应激性增高, 终致血液凝滞性增加而处于高凝状态, 成为血栓形成的基础[1]。 (3) 心肌损伤后, 有多种内源性神经内分泌和细胞因子的激活, 包括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2、醛固酮、内皮素、加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长期、慢性激活促进心肌重塑, 加重心肌损伤和心功能恶化, 后者有进一步激活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等, 形成恶心循环。
倍他乐克是一种不具内源性拟交感活性的心脏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 通过阻断肾小球旁细胞β受体而抑制过度激活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使外周血管扩张, 减少水钠潴留, 降低心脏的前后负荷并防止心室重塑, 可直接拮抗交感神经和儿茶酚胺的作用, 抑制交感神经兴奋, 减低慢性肺心病HF的窦性心动过速。同时, β受体阻滞剂具有抗血小板功能, 抑制血小板膜磷脂释放花生四烯酸, 减少能强烈收缩冠脉的血栓素A2生成[2]。进而降低血液黏度, 减轻肺心病心衰的症状。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 是目前治疗慢性心衰最根本的药物, 是目前能够改善心衰患者生活质量和延长其生存期的重要药物之一。它能扩张血管, 降低心脏前后负荷, 降低肺动脉高压。ACEI用于治疗临床心衰已有39个大型临床试验, 结果显示其对轻、中、重度心衰均有效, 并能延缓心室重塑, 阻止心室扩大的发展, 使死亡率的危险性显著下降[3]。依那普利是一种新型非巯基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可抑制血管紧张素Ⅱ, 使动静脉扩张, 减轻心脏前后负荷, 抑制RSSA系统, 减少水钠潴留, 减轻肺血管阻力, 解除支气管痉挛, 使通气功能和淤血性缺氧得到好转。但近年来, 陆续有醛固酮逃逸现象的报道, 所以加用醛固酮拮抗剂安体舒通, 对抗血浆醛固酮水平的反跳, 以保持醛固酮水平持续稳定, 加强ACEI的效应[4]。更全面、有效的阻断RSSA系统对心脏的损害。
上述3种药联合治疗慢性心功能衰竭临床已多有报道, 也已得到公认, 我科将其应用于治疗慢性肺心病心衰的治疗同样收到良好的疗效, 证明依那普利、倍他乐克联合螺内酯治疗慢性肺心病心衰疗效可靠, 能有效改善慢性肺心病心衰患者的心功能,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减少住院次数, 降低死亡率。
参考文献
[1]Jones R.Utrastructural analysis of contractile cell develop-ment in lung microvessels in hyperox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Fibroblasts and intermediate cell selectively reorganize nonmascular segments[J].Am J Pathol, 1992, 141 (6) :1491~1501
[2]王一尘.β阻滞剂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机制和问题[J].心血管病学进展, 1992, 12:7.
[3]陈文红.卡托普利治疗慢性肺心病临床分析[J].现代医院, 2004, 7 (4) :15216.
标本兼治,远离慢性心衰 篇9
治标——强心、利尿、扩血管
慢性心衰就是心脏功能发生了衰竭,心脏功能衰竭的主要病变是心脏舒缩无力、水肿和瘀血。由于这些病变的存在,大部分慢性心衰患者都会出现心慌、呼吸困难、夜睡不能平卧、下肢浮肿、乏力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所以治疗慢性心衰首先要解除这些痛苦,那就需要服用强心药来激发心脏的舒缩功能,服用利尿药来消除浮肿,服用扩血管药为心脏提供更多的血液供应,同时减轻心脏的压力。
芪苈强心胶囊是运用通络方法治疗慢性心衰的现代特色中药。在它的配方中,人参、黄芪、附子等药物能增强心脏舒缩功能,葶苈子、泽泻等药物能够消水肿、通小便,减轻心脏的负担。中药利尿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不会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丹参、红花等活血通络药物可以扩张血管,改善心脏的血液供应,减轻周围血管阻力。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研究证明,芪苈强心胶囊强心、利尿、扩血管效果显著,能够改善心脏舒缩能力,消除慢性心衰的各种症状,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治本——抑制神经
内分泌过度激活、阻止心室重构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神经内分泌的过度激活在慢性心衰的发病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里我们把心脏比作一个泵,它通过反复地收缩推动血液向全身流动,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着泵的功能,如果神经内分泌过度激活,就相当于给心脏这个“泵”增加了负荷,使心脏承受的压力更大,这样就会加重心衰。所以,抑制神经内分泌过度激活,是改善心脏功能,促进慢性心衰患者功能恢复的根本治法。
除了神经内分泌过度激活之外,心室重构也是慢性心衰的一个重要病理变化。心室重构是因为长期的心脏负担过重,心脏的形态发生了改变,通常为心脏扩大或心脏室壁变厚,无论是哪一种改变都会使心脏负担越来越重,使慢性心衰的病情不断加重。所以要治疗心衰,阻断心室重构是根本的防治方法。
中医学认为,神经内分泌过度激活与络脉不通之间有密切联系,心室重构的实质就是络息成积,络脉中长期停滞的瘀血、水饮等病理产物胶结在一起,使脏腑器官肿胀变形的结果。所以,许多具有通络作用的药物都可以调节神经内分泌,治疗心室重构。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实验发现,芪苈强心胶囊可以干预神经内分泌,使之不被过度激活,从而防止心脏功能的进一步耗竭,让过分跳动的心平静下来,这样就能减轻心脏负荷,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的胸闷气短、夜睡不能平卧、浮肿等症状。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研究表明,芪苈强心胶囊在慢性心衰的治疗过程中,能够明显减少室壁厚度,阻断心室重构。
所以说,治疗慢性心衰,既要强心、利尿、扩血管以治标,又要抑制神经内分泌过度激活,减少心室重构以治本,既能缓解心衰症状,又能改善心衰患者的长期预后,才是标本兼治的好方法。
心衰患者生活须知
中医治疗慢性心衰的探讨 篇10
1 中医对CHF的基础认识
中医对CHF没有专门的论述, 该病相当于祖国医学“心悸”、“咳喘”、“心水”、“支饮”、“腹胀”等范畴。《内经》称之为“水”。《灵枢·水胀第五十七》岐伯答曰:“水起也, 目窠上微肿, 如新起之状, 其颈脉动, 时咳, 阴股间寒, 足胫肿, 腹乃大, 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 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 此起候也”。可见早在《内经》中对CHF已有了详细的阐述。在治疗方面, 《素问·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指出:“平治于权衡, 去菀陈莝……开鬼门, 洁净腑”等治则, 这跟现代医学治疗CHF有着相通之处。
1.1气虚是CHF的根本
《素问·五脏生成篇》:“诸血者, 皆属于心”。《素问·痿论》:“心主身之血脉”。指的是心脏和全身的血脉联系最为密切, 或者说心脏主宰和管理全身的血脉。心是血、脉的主导和动力, 动力指的是心气的作用, 即“气为血帅”或“血随气行”。《医林改错》中指出:“元气既虚, 必不能达于血管, 血管无气, 必停留而瘀”。这说明了在正常情况下, 由于心气 (动力) 的作用, 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于周身, 使各个组织器官获得必要的荣养, 并且发挥其各自的生理功能。如果一旦心气虚衰, 缺乏动力, 则帅血无力, 血行不畅, 瘀阻经络, 就会影响到各个脏腑的正常功能, 而出现一系列的心衰症状, 因此气虚是CHF的根本。
1.2 瘀血是CHF的中心环节
在祖国医学中, 瘀血既是病理产物, 又是多种疾病的致病因素。CHF时心气虚衰, 帅血无力, 心脏不能正常排出大静脉回流的血液, 即心脏泵衰竭, 导致身体各部分发生血液和体液的瘀积, 导致脏器功能紊乱, 可出现发绀, 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 肝瘀血时的肿大压痛, 肺瘀血时的喘咳不得卧, 以及月经量少或闭经、脉涩等都是这种瘀血的表现。如左心衰竭的肺瘀血可使痰湿阻肺、肺气壅塞而出现呼吸困难、急性肺水肿、咳嗽、咯血等一系列的呼吸道症状。右心衰竭时的水肿、肝脏肿大压痛、胃肠道的恶心呕吐, 静脉怒张, 发绀, 尿少等, 都是由于相应脏器瘀血而致功能紊乱的结果。因此, 瘀血是CHF的中心环节, 在治疗CHF时, 活血化瘀是不可忽视的。
1.3 水饮内停是CHF的结果
正常的水液代谢与肺、脾、肾三脏功能有关。肺为水之上源, 有通调水道的作用。脾主运化, 有转输水液的作用。肾主水, 司开阖, 为水之下源, 有气化制水作用。在病理条件下, 不论任何原因, 影响到肺的通调水道, 脾的运化水湿, 肾的气化制水作用, 都可以使水湿停留而形成水肿。CHF水肿的形成是由于心气衰微, 帅血无力, 使血液运行不畅, 造成脏器瘀血, 影响到肺、脾、肾对水湿代谢的调节而造成水饮内停。这与《金匮要略》“血不利则为水”的论述相一致。临床上水饮内停可出现体液潴留、呼吸困难、乏力 (特别是运动时) 等症状, 因此水饮内停是CHF的结果。
2 中医对CHF的防治
基于对CHF的基础认识, 气虚血瘀、水饮内停是贯穿整个CHF的病理生理过程, 因此益气活血、通阳利水应该是CHF的总的治则。ACC/AHA将CHF分为A、B、C、D四个阶段, 阶段A:有发展为心力衰竭可能的高度危险的病人, 但没有心脏结构性病变的病人;阶段B:有心脏结构性病变, 但从来没有出现心力衰竭症状的病人;阶段C:过去或目前有HF症状并有心脏结构病变的病人;阶段D:终末期病人需要特殊治疗, 例如机械循环装置、持续静脉使用正性肌力药物、心脏移植或临终关怀。中医也从防病治病角度将CHF分为“未病先防”、“已病防传”、“既病防变”、“久病难治”四个阶段。
2.1 阶段A———未病先防
中医认为“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本阶段可见气虚、阴虚和阳虚, 但以气虚为根本, 可兼见血瘀、痰浊等。气虚者, 治以益气健脾, 方以四君子汤化裁;阴虚者, 治以益气养阴, 以六味地黄丸加减;阳虚者, 治以益气温阳, 以金匮肾气丸加减;血瘀者, 治以益气活血, 以血府逐瘀汤加减;痰湿者, 治以益气健脾、祛湿化痰, 以参苓白术散加减。在阶段A, 主要以气虚为主导, 可在益气基础上, 佐以养阴、温阳、活血、祛湿、化痰等对症处理。
2.2 阶段B———已病防传
此阶段患者已出现心悸气短, 乏力, 面色暗淡, 舌质淡暗或有瘀斑, 脉沉涩等症状。阶段B常在阶段A基础上, 进一步发展为血瘀, 可兼有痰浊, 因此气虚血瘀为主, 兼有痰浊是其主要病机。益气活血应该是阶段B的总的治则, 治疗得当, 则气虚得复、血瘀得化、痰浊得祛, 从而防止CHF的发展与传变。
2.3 阶段C———既病防变
此阶段患者已出现心悸胸闷, 气短喘息, 喘促不能平卧, 肢肿尿少, 咯吐痰涎, 脘痞纳呆, 渴不欲饮, 舌质淡暗或有瘀斑, 脉沉涩等症状。阶段C是阶段B的加剧和发展, 在气虚基础上, 可出现心阳虚, 因气 (阳) 虚血瘀而致气机不畅, 影响肺、脾、肾津液代谢, 导致水饮内停。因此气 (阳) 虚血瘀、水饮内停是其主要病机, 益气活血、通阳利水应该是阶段C总的治则。同时还应重视结合“脏腑论治”。气喘咳喘多与肺有关, 水肿多与脾肾有关, 胁痛腹胀多与肝、脾有关, 气血亏虚当调脾胃, 心阳不足关乎肾阳。
2.4 阶段D———久病难治
此阶段可出现气短乏力, 心悸喘促, 面色恍白, 畏寒肢冷, 纳差便溏, 身肿尿少, 咳喘不能平卧, 舌体淡胖, 苔白水滑, 脉沉弱或沉微欲绝。阶段D患者病入沉疴, 乃心衰之极难以康复。“五脏之伤, 穷必及肾”, 阴阳两虚为基本病机, 调理脏腑应从“肾”论治, 在大补阴阳基础上, 益气活血利水仍是其总的治则。
3 小结
气虚血瘀贯穿于CHF的全过程, 为本病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 且尤以心之阳气亏虚, 失于温煦、气化、行血之功为发病的关键。气 (阳) 虚血瘀为本病最常见的证候, 其他证候皆是在此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成。抓住气虚血瘀这一基本病机和发病机制, 可以高屋建瓴, 可使病有向愈之机, 正所谓“阳气当空, 阴霭自散”。正是基于气 (阳) 虚血瘀、水饮内停是CHF的基本病机, 同时本着标本兼治、扶正祛邪的原则, 拟定了益气活血、温阳利水的治则,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的院内制剂健心颗粒就是根据这总的治则组成, 方中有生黄芪、红参、生蒲黄、丹参、猪苓、白术、桂枝、葶苈子等, 以补心气为主佐以活血温阳利水, 方以生黄芪、红参为君, 益气温阳以治其本;臣以生蒲黄、丹参活血化瘀, 通利血脉;桂枝、猪苓温阳化饮利水;葶苈子宣肺利水, 且肺为通调水道, 肺气调畅则水道自利;诸药相伍, 共奏益气活血, 温阳利水之功。
健心颗粒从中医学角度分析, 君、臣、佐、使配伍得当;从现代药理角度阐释, 健心颗粒组方科学合理, 方中的化学成分跟目前CHF的临床治疗手段相一致, 即具有强心、利尿、扩张血管、降压、拮抗醛固酮等作用, 尽管单味中药所含的有效成分可能不如西药, 但由单味中药组成的健心颗粒, 其综合药理发挥的作用是西药所不具有的优势。目前对于CHF的治疗, 已从单纯的改善血流动力学转向全面的交感神经控制, 在临床的治疗上, 不仅注意了改善临床症状的急性治疗, 更注意提高生存的慢性生物学治疗[1], CHF治疗模式发生根本性变化, 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 、β受体阻滞剂应用, 经循证医学证实, 可降低CHF病死率。但临床上, 仍有一些实际情况困扰着临床医生, 如低血压时ACEI应用;心率缓慢时, β受体阻滞剂应用;高尿酸或痛风时, 利尿剂应用等等诸多问题, 为中医治疗CHF提供了空间。有理由相信, 中药可以成为CHF可选择的重要治疗方法, 健心颗粒已在临床和实验方面作了积极的尝试, 取得了可喜的进展[2,3,4,5,6]。
参考文献
[1]孙宁玲.高血压与心力衰竭[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4, 32 (4) :382.
[2]黄飞翔, 叶盈, 许春萱.健心颗粒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一氧化氮合酶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9, 7 (2) :186-188.
[3]黄飞翔, 叶盈, 蔡晶.健心颗粒对慢性心衰心肌纤维化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 2007, 16 (2) :192-194.
[4]黄飞翔, 叶盈, 蔡晶.健心颗粒干预大鼠慢性心力衰竭左室重构的实验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6, 4 (9) :780-782.
[5]叶盈, 黄飞翔, 蔡晶.健心颗粒干预慢性心力衰竭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 2007, 5 (3) :209-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