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内胆管细胞癌(精选八篇)
肝内胆管细胞癌 篇1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7例患者中男11例, 女6例;年龄32~74岁, 平均56.2岁。病程1~20个月, 主要症状为上腹部不适15例, 5例发热, 5例黄疸, 触及包块2例, 有胆管结石病史2例, 其中1例做过胆管取石术。实验室检查:既往乙肝病史1例, 全部患者甲胎蛋白 (AFP) 检查阴性。
1.2 检查方法
使用GE 1.5T磁共振扫描仪, 体部或相控阵线圈。检查前4 h禁食、水。所有病例均行T1WI、T2WI像扫描和快速多层扰相梯度回波 (fast muhiplanarspoled grandient-recalled, FMPSPGR) 动态扫描。所用参数:T1WI:TR 400~640 ms, TE 16 ms, 层厚7.0 mm, 间隔3.0 mm;T2WI:TR 2000~4000 ms, TE 80 ms, 层厚7.0 mm, 间隔3.0 mm;FMPSPGR:TR 130~180 ms, TE 1.5 ms, 反转角90, 层厚5.0~7.0 mm, 间隔1.5~2.0 mm。各序列视野均采用 (35~40) × (27~35) cm2, 矩阵256×128或256×160, 激励1~2次。以上序列均作横断面扫描, 范围包括肝脏和肝内外胆管。FMPSPGR平扫后作动态增强扫描。所用对比剂为磁显葡胺 (Gd-DTPA) , 使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对比剂, 剂量15~20 ml, 注射流率2 ml/s。自开始注射起约30、60、120 s完成3次扫描。MR图像由2位不了解病理结果的高职影像专家进行回顾性分析阅片, 对所有患者结果均取得一致意见。分析内容:①病灶类型;② 平扫信号特点;③肿瘤增强形式;④肝内胆管有无扩张及原因;⑤血管受累以及肿瘤的肝外浸润。病理标本采集于手术切除的病灶内取材, 标本用10%福尔马林固定, 石蜡包埋, 5 μm切片, HE染色后镜检。
2结果
17例中发现18个病灶, 其中1例为肝内2个病灶, 16例为单发病灶。影像学上见肿块的大小为2.0 cm×2.4 cm~6.5 cm×9 cm。病灶位于左叶15例, 3例位于右叶, 其中有3例CT平扫和增强扫描未见明确肿块, 1例合并肝内胆管多发结石, 1例合并慢性胰腺炎。
2.1 平扫信号特点
15例T1WI病灶表现为低信号, 2例病灶表现为以低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 其内见少许点状、小片状高信号。T2WI像所有病灶均为欠均匀的高或稍高信号改变。
2.2 病灶动态强化形式
本组9例表现为早期病灶的边缘部增强并随时间推移在门脉期和延迟期向心性增强强化形式。3例表现为仅边缘部增强, 并随时间延长在门脉和延迟期强化越明显的强化形式, 5例表现为整体肿瘤早期就有边缘或不规则强化, 随着时间推移在门脉期及延迟期仍明显强化。
2.3 其他MR表现
本组7例可见到肝内和/或肝门部胆管扩张, 其中3例有病灶远端肝内胆管扩张。血管受累及肿瘤的肝外浸润:2例有门脉受累, 其中1例伴有肝左静脉受累;1例伴胸腔积液, 2例有腹膜后淋巴结转移, 1例累及胆囊。局部有旰包膜回缩征象6例。
3讨论
3.1 IHCC的MR表现特征
IHCC瘤灶平扫MR表现特征:IHCC平扫通常表现为信号混杂的肿块或结节, T1WI多数信号较低, T2WI为不均匀高信号, 边缘可以清楚, 也可以不清楚。肿瘤内的信号强度不均与瘤细胞、纤维化、坏死囊变、黏液的成份及比例不同有关。本组2例另于肿物内于T1WI上见点、片状高信号影, 可能为瘤内出血, 也可能与其内含有胆汁黏液成份有关。从本组病例的病理结果对照来看, IHCC瘤灶内2例含有丰富的黏液成分, 也说明了以上观点。
IHCC瘤灶Gd-DTPA动态增强扫描特征:病灶增强程度依局部的血供、坏死及囊变、纤维化程度的不同而异。由于肝内胆管细胞癌常为少血供、富含纤维组织的肿瘤, 以增强早期增强不明显或部分边缘轻度增强, 延迟期向心性增强为最常见的征象。本组12个病灶表现为缓慢增强型, 即动脉期病灶不增强, 门静脉期开始出现边缘增强, 延迟期见到病灶中心增强更明显;只有5个病灶表现为快速增强型:即表现为动脉期病灶即开始增强。本组病例增强早期不如HCC明显, 多为轻到中度增强, 且表现为病灶边缘增强, 反映了肿瘤血管位于周边。随着时间的延长, 可见到病灶中心逐渐有增强, 这和胆管细胞癌病灶内纤维成分较多, 从而增强延迟有关。这种增强特点与文献报道相符[1,2]。由此可见, 早期轻度边缘性淡薄强化及延迟强化为IHCC的主要动态增强扫描特征, 动脉期至延迟期均表现明显强化尤其是环状强化也可作为MR诊断IHCC的根据。
其他MR征象:IHCC容易包绕血管, 通常不直接侵入管腔内, 偶尔也可出现下腔静脉瘤栓。17例IHCC肝门区血管受侵犯仅1例, 且未见明确血管内癌栓征象。另本组17例18个瘤灶内含有胆管征象者7例, 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者2例。从作者另搜集的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HCC患者门静脉癌栓5例, 门脉右支受阻中断2例, 左支受阻中断1例, 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者仅3例, 而肿瘤内含有胆管征象者仅1例。可见, IHCC与HCC比较, 门静脉癌栓、瘤灶内含有胆管征象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情况对IHCC诊断也有较大参考价值。
3.2 主要鉴别诊断
3.2.1 肝细胞癌
肝细胞癌癌灶内少有周围型肝内胆管癌瘤内所见的扩张胆管征象。肿瘤实质强化特点为“快进快出”改变, 动脉期显著强化, 静脉期强化幅度迅速降低。IHCC增强扫描特征为“慢进慢出”, 早期强化不明显或为不全性薄环状强化, 延迟扫描呈渐进性强化。
3.2.2 肝转移瘤
转移性腺癌病理上很难与周围型胆管癌区分, 动态增强扫描同样可表现为边缘样强及延迟增强扫描的强化改变, 因此, 单发转移性腺癌单凭影像学表现很难与胆管癌鉴别。病史是重要的鉴别依据, 转移瘤常有原发瘤灶, 胆管癌可有肝吸虫病、慢性化脓性胆管炎或硬化性胆管炎等病史[3]。
3.2.3 海绵状血管瘤
海绵状血管瘤T2WI信号明显增高, 增强扫描时表现为动静脉期显著边缘强化, 延时扫描呈现向心性充填。而胆管细胞癌呈淡薄的边缘强化, 与海绵状血管瘤相比较, 此征象两者间可鉴别。
参考文献
[1]印隆林, 宋彬, 李迎春, 等.磁共振3D-VIBE序列在肝门胆管癌术前评价的应用价值.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 37 (6) :928-933.
[2]Teefey SA, Hildeboldt CC, Dehdashti F, et al.Detection of primary hepatic malignancy in liver transplant candidates:prospective com-parison of CT, MR imaging, US, and PET.Radiology, 2003, 226 (2) :533-542.
肝内胆管细胞癌 篇2
【关键词】 肝细胞癌;肝胆管细胞癌;CT特点
【中图分类号】R445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4-0112-02
肝细胞癌及肝胆管细胞癌是原发性肝癌的常见类型,对肝HCC与肝胆管细胞癌进行正确诊断,能够帮助医生制定更科学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分别对肝HCC患者及肝胆管细胞癌患者进行CT扫描,并总结两种疾病的CT诊断特点。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肝细胞癌患者30例为HCC组,另选取同期来院治疗的肝胆管细胞癌患者30例作为肝胆管癌组。所有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且经过术后病理学检查后确诊[1]。HCC组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患者年龄26~62岁,平均年龄(439±27)岁;肝胆管癌组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患者年龄29~65岁,平均年龄(445±26)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使用CT机(美国GE公司生产的CT/e型CT扫描机)进行扫描,扫描范围为膈顶位置至肝脏下缘部位,具体步骤为:①首先进行全肝平扫;②平扫后静脉注射碘海醇对比剂100ml,注入速率为4~5ml/s;③注入完毕后的20~30s及65~75s后分别进行螺旋CT动脉期及门脉期全肝扫描;④增强扫描后进行延迟扫描,延迟时间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确定,一般为7~15min。扫描层厚均为8mm,部分病灶较小的患者进行35mm薄层扫描。
13 疗效判断标准[2] 根据患者的CT扫描结果,统计两组患者中发生肝内转移、胆管结石的病例数,并分别统计早期强化及延迟强化的患者数量。
14 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本次研究中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HCC组中有8例(267%)表现出肝内转移,1例(33%)患者有胆管结石,患者多为早期强化;肝胆管癌组患者中有2例(67%)患者有肝内转移,6例(200%)有胆管结石,延迟强化患者所占比例较大。上述三项指标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见表1。
3 讨论
肝胆管细胞癌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患者多伴有慢性胆管炎或胆管结石等合并症,有研究推断其发病原因与胆管系统的炎性反应有关[3]。肝胆管细胞癌的临床表现无明显的特异性,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的确诊指标,患者容易延误最佳治疗时机。CT扫描能够及早发现病症的间接征象,为病症确诊提供条件。因此,分析肝HCC与肝胆管细胞癌的CT诊断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31 平扫结果 HCC组患者的病灶部位均呈现出低密度圆形或类圆形区域,有明显的占位效应,且病灶与周围正常组织间的界限不明,肿瘤发生肝内转移的可能性较高,肝门部位病变患者的肝脏边缘部位有不同程度隆起;胆管细胞癌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显示,病灶大多为低密度片状区,肝脏边缘有不同程度的凹陷。本研究结果显示HCC组患者中发生肝内转移的患者比例为267%,远高于肝胆管癌组的67%。
32 增强及延迟扫描的差异性 HCC为血供良好的肿瘤类型,血供来源的90%为肝动脉;另有10%的血供来自门静脉[4]。CT增强扫描的早期结果显示:①病灶区有明显的环状强化,强化区域缺乏规律性,且肝动脉的内径明显增大;②门脉期病灶部位的强化效果变弱,直径超过6cm的病变区域中包括有不规则的组织坏死区域。同时,延迟扫描未表现出强化特点。肝胆管细胞癌患者的增强扫描特点有:①动脉期的肝脏边缘呈环形或延伸进肿瘤内,导致增强区域呈锥形;②病灶周围有异常灌注现象,且中心区域未坏死组织的强化结果不具有定型特点;③门脉期影像学特点显示,增强幅度减弱,强化范围进一步扩大,扫描范围内的胆管区域存在明显结石。本次研究中,HCC患者的早期强化率为767%,明显高于肝胆管癌组。此外,除了较为特殊的肝门区病变或肝内胆管扩张等病变类型外,其它HCC患者有胆管结石或钙化现象的可能性较低。本次研究结果显示,HCC组患者中有胆管结石的患者数量为1例。因此,影像学医师可通过观察早期强化图像中的病灶区域形状、门脉期病灶强化范围是否扩大及是否存在胆管结石,并注意延迟扫描图像中是否有强化特点等,对肝HCC和肝胆管细胞癌进行鉴别诊断。
综上所述,肝HCC与肝胆管细胞癌的CT诊断特点存在较大差异,主要体现在胆管结石、肝内转移及强化阶段差异等方面,临床诊断工作中应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1]王滨,乔慧洁,于德新,等.肝细胞癌和胆管细胞癌螺旋CT增强特征与肿瘤内微血管密度及VEGF表达的相关性[A].第二届放射青年医师学术论坛暨第一届全国MR功能成像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
[2]胡晓燕.18F-FDG PET/CT显像对肝细胞癌与肝内胆管细胞癌诊断的比较研究[D].2011.
[3]雷晓锋.肝内胆管细胞癌与肝细胞癌临床特征的对比研究并40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报告[D].2012.
[4]杨丽,马存文,韩丹.肝内型胆管细胞癌与肝细胞癌CT表现对比分析[J].中外医疗,2008,27(2):12-13.endprint
【摘 要】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与肝胆管细胞癌的CT鉴别诊断。方法:选取肝HCC患者30例为HCC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肝胆管细胞癌患者30例为肝胆管癌组,比较两组患者的CT特点。结果:HCC组中有8例表现出肝内转移,1例有胆管结石,早期强化患者所占比例为767%;肝胆管癌组患者中有2例患者有肝内转移,6例有胆管结石,延迟强化患者所占比例较大。三项指标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HCC与肝胆管细胞癌的CT鉴别要点主要在于是否发生肝内转移及胆管结石,同时两者的强化阶段存在差异,必须在临床工作中引起重视。
【关键词】 肝细胞癌;肝胆管细胞癌;CT特点
【中图分类号】R445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4-0112-02
肝细胞癌及肝胆管细胞癌是原发性肝癌的常见类型,对肝HCC与肝胆管细胞癌进行正确诊断,能够帮助医生制定更科学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分别对肝HCC患者及肝胆管细胞癌患者进行CT扫描,并总结两种疾病的CT诊断特点。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肝细胞癌患者30例为HCC组,另选取同期来院治疗的肝胆管细胞癌患者30例作为肝胆管癌组。所有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且经过术后病理学检查后确诊[1]。HCC组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患者年龄26~62岁,平均年龄(439±27)岁;肝胆管癌组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患者年龄29~65岁,平均年龄(445±26)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使用CT机(美国GE公司生产的CT/e型CT扫描机)进行扫描,扫描范围为膈顶位置至肝脏下缘部位,具体步骤为:①首先进行全肝平扫;②平扫后静脉注射碘海醇对比剂100ml,注入速率为4~5ml/s;③注入完毕后的20~30s及65~75s后分别进行螺旋CT动脉期及门脉期全肝扫描;④增强扫描后进行延迟扫描,延迟时间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确定,一般为7~15min。扫描层厚均为8mm,部分病灶较小的患者进行35mm薄层扫描。
13 疗效判断标准[2] 根据患者的CT扫描结果,统计两组患者中发生肝内转移、胆管结石的病例数,并分别统计早期强化及延迟强化的患者数量。
14 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本次研究中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HCC组中有8例(267%)表现出肝内转移,1例(33%)患者有胆管结石,患者多为早期强化;肝胆管癌组患者中有2例(67%)患者有肝内转移,6例(200%)有胆管结石,延迟强化患者所占比例较大。上述三项指标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见表1。
3 讨论
肝胆管细胞癌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患者多伴有慢性胆管炎或胆管结石等合并症,有研究推断其发病原因与胆管系统的炎性反应有关[3]。肝胆管细胞癌的临床表现无明显的特异性,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的确诊指标,患者容易延误最佳治疗时机。CT扫描能够及早发现病症的间接征象,为病症确诊提供条件。因此,分析肝HCC与肝胆管细胞癌的CT诊断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31 平扫结果 HCC组患者的病灶部位均呈现出低密度圆形或类圆形区域,有明显的占位效应,且病灶与周围正常组织间的界限不明,肿瘤发生肝内转移的可能性较高,肝门部位病变患者的肝脏边缘部位有不同程度隆起;胆管细胞癌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显示,病灶大多为低密度片状区,肝脏边缘有不同程度的凹陷。本研究结果显示HCC组患者中发生肝内转移的患者比例为267%,远高于肝胆管癌组的67%。
32 增强及延迟扫描的差异性 HCC为血供良好的肿瘤类型,血供来源的90%为肝动脉;另有10%的血供来自门静脉[4]。CT增强扫描的早期结果显示:①病灶区有明显的环状强化,强化区域缺乏规律性,且肝动脉的内径明显增大;②门脉期病灶部位的强化效果变弱,直径超过6cm的病变区域中包括有不规则的组织坏死区域。同时,延迟扫描未表现出强化特点。肝胆管细胞癌患者的增强扫描特点有:①动脉期的肝脏边缘呈环形或延伸进肿瘤内,导致增强区域呈锥形;②病灶周围有异常灌注现象,且中心区域未坏死组织的强化结果不具有定型特点;③门脉期影像学特点显示,增强幅度减弱,强化范围进一步扩大,扫描范围内的胆管区域存在明显结石。本次研究中,HCC患者的早期强化率为767%,明显高于肝胆管癌组。此外,除了较为特殊的肝门区病变或肝内胆管扩张等病变类型外,其它HCC患者有胆管结石或钙化现象的可能性较低。本次研究结果显示,HCC组患者中有胆管结石的患者数量为1例。因此,影像学医师可通过观察早期强化图像中的病灶区域形状、门脉期病灶强化范围是否扩大及是否存在胆管结石,并注意延迟扫描图像中是否有强化特点等,对肝HCC和肝胆管细胞癌进行鉴别诊断。
综上所述,肝HCC与肝胆管细胞癌的CT诊断特点存在较大差异,主要体现在胆管结石、肝内转移及强化阶段差异等方面,临床诊断工作中应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1]王滨,乔慧洁,于德新,等.肝细胞癌和胆管细胞癌螺旋CT增强特征与肿瘤内微血管密度及VEGF表达的相关性[A].第二届放射青年医师学术论坛暨第一届全国MR功能成像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
[2]胡晓燕.18F-FDG PET/CT显像对肝细胞癌与肝内胆管细胞癌诊断的比较研究[D].2011.
[3]雷晓锋.肝内胆管细胞癌与肝细胞癌临床特征的对比研究并40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报告[D].2012.
[4]杨丽,马存文,韩丹.肝内型胆管细胞癌与肝细胞癌CT表现对比分析[J].中外医疗,2008,27(2):12-13.endprint
【摘 要】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与肝胆管细胞癌的CT鉴别诊断。方法:选取肝HCC患者30例为HCC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肝胆管细胞癌患者30例为肝胆管癌组,比较两组患者的CT特点。结果:HCC组中有8例表现出肝内转移,1例有胆管结石,早期强化患者所占比例为767%;肝胆管癌组患者中有2例患者有肝内转移,6例有胆管结石,延迟强化患者所占比例较大。三项指标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HCC与肝胆管细胞癌的CT鉴别要点主要在于是否发生肝内转移及胆管结石,同时两者的强化阶段存在差异,必须在临床工作中引起重视。
【关键词】 肝细胞癌;肝胆管细胞癌;CT特点
【中图分类号】R445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4-0112-02
肝细胞癌及肝胆管细胞癌是原发性肝癌的常见类型,对肝HCC与肝胆管细胞癌进行正确诊断,能够帮助医生制定更科学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分别对肝HCC患者及肝胆管细胞癌患者进行CT扫描,并总结两种疾病的CT诊断特点。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肝细胞癌患者30例为HCC组,另选取同期来院治疗的肝胆管细胞癌患者30例作为肝胆管癌组。所有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且经过术后病理学检查后确诊[1]。HCC组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患者年龄26~62岁,平均年龄(439±27)岁;肝胆管癌组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患者年龄29~65岁,平均年龄(445±26)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使用CT机(美国GE公司生产的CT/e型CT扫描机)进行扫描,扫描范围为膈顶位置至肝脏下缘部位,具体步骤为:①首先进行全肝平扫;②平扫后静脉注射碘海醇对比剂100ml,注入速率为4~5ml/s;③注入完毕后的20~30s及65~75s后分别进行螺旋CT动脉期及门脉期全肝扫描;④增强扫描后进行延迟扫描,延迟时间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确定,一般为7~15min。扫描层厚均为8mm,部分病灶较小的患者进行35mm薄层扫描。
13 疗效判断标准[2] 根据患者的CT扫描结果,统计两组患者中发生肝内转移、胆管结石的病例数,并分别统计早期强化及延迟强化的患者数量。
14 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本次研究中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HCC组中有8例(267%)表现出肝内转移,1例(33%)患者有胆管结石,患者多为早期强化;肝胆管癌组患者中有2例(67%)患者有肝内转移,6例(200%)有胆管结石,延迟强化患者所占比例较大。上述三项指标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见表1。
3 讨论
肝胆管细胞癌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患者多伴有慢性胆管炎或胆管结石等合并症,有研究推断其发病原因与胆管系统的炎性反应有关[3]。肝胆管细胞癌的临床表现无明显的特异性,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的确诊指标,患者容易延误最佳治疗时机。CT扫描能够及早发现病症的间接征象,为病症确诊提供条件。因此,分析肝HCC与肝胆管细胞癌的CT诊断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31 平扫结果 HCC组患者的病灶部位均呈现出低密度圆形或类圆形区域,有明显的占位效应,且病灶与周围正常组织间的界限不明,肿瘤发生肝内转移的可能性较高,肝门部位病变患者的肝脏边缘部位有不同程度隆起;胆管细胞癌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显示,病灶大多为低密度片状区,肝脏边缘有不同程度的凹陷。本研究结果显示HCC组患者中发生肝内转移的患者比例为267%,远高于肝胆管癌组的67%。
32 增强及延迟扫描的差异性 HCC为血供良好的肿瘤类型,血供来源的90%为肝动脉;另有10%的血供来自门静脉[4]。CT增强扫描的早期结果显示:①病灶区有明显的环状强化,强化区域缺乏规律性,且肝动脉的内径明显增大;②门脉期病灶部位的强化效果变弱,直径超过6cm的病变区域中包括有不规则的组织坏死区域。同时,延迟扫描未表现出强化特点。肝胆管细胞癌患者的增强扫描特点有:①动脉期的肝脏边缘呈环形或延伸进肿瘤内,导致增强区域呈锥形;②病灶周围有异常灌注现象,且中心区域未坏死组织的强化结果不具有定型特点;③门脉期影像学特点显示,增强幅度减弱,强化范围进一步扩大,扫描范围内的胆管区域存在明显结石。本次研究中,HCC患者的早期强化率为767%,明显高于肝胆管癌组。此外,除了较为特殊的肝门区病变或肝内胆管扩张等病变类型外,其它HCC患者有胆管结石或钙化现象的可能性较低。本次研究结果显示,HCC组患者中有胆管结石的患者数量为1例。因此,影像学医师可通过观察早期强化图像中的病灶区域形状、门脉期病灶强化范围是否扩大及是否存在胆管结石,并注意延迟扫描图像中是否有强化特点等,对肝HCC和肝胆管细胞癌进行鉴别诊断。
综上所述,肝HCC与肝胆管细胞癌的CT诊断特点存在较大差异,主要体现在胆管结石、肝内转移及强化阶段差异等方面,临床诊断工作中应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1]王滨,乔慧洁,于德新,等.肝细胞癌和胆管细胞癌螺旋CT增强特征与肿瘤内微血管密度及VEGF表达的相关性[A].第二届放射青年医师学术论坛暨第一届全国MR功能成像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
[2]胡晓燕.18F-FDG PET/CT显像对肝细胞癌与肝内胆管细胞癌诊断的比较研究[D].2011.
[3]雷晓锋.肝内胆管细胞癌与肝细胞癌临床特征的对比研究并40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报告[D].2012.
肝内胆管细胞癌 篇3
1 临床资料
本组5例患者, 男3例, 女2例, 年龄51岁~68岁, 平均年龄59.3岁。主要症状:发热5例, 上腹部痛4例, 其他表现有乏力、食欲不振、消瘦等。实验室检查:5例甲胎蛋白 (alpha fetal protein, AFP) 均为正常;丙氨酸转氨酶升高4例, 谷氨酰转肽酶均为正常, 总胆红素均为正常, 癌胚抗原 (CEA) 均正常, 2例糖类抗原 (CA199) 增高, 病程2 d~8 d。入院后经CT等检查诊断为肝脓肿, 行经皮经肝穿刺引流治疗, 反复行脱落细胞学检查见大量脓细胞, 无肿瘤细胞 (平均4次) , 其中3例因反复发热病程2个月行手术治疗, 病理学证实为肝内胆管细胞癌;2例首次治愈3个月~4个月后再次出现肝脓肿, 再次穿刺引流治疗, 脱落细胞学检查证实为肝内胆管细胞癌。
2 CT结果
2.1 CT平扫表现
5例均为单发病灶, 2例位于肝左叶, 3例位于肝右叶, 病灶大小为3 cm~8 cm, 平均6.8 cm。4例为略低密度不规则分叶状肿块, 边界清楚, 并肝内胆管扩张;1例为低密度不规则肿块, 边界不清。
2.2 增强扫描表现
5例均行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平衡期三期增强扫描及5 min~9 min延迟扫描。动脉期3例表现为病灶外周部分轻度、较薄、不完全的晕圈状强化, 1例线样强化, 动脉期无明显强化1例。5例门静脉期肿块边缘呈晕圈状强化。所有病灶在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强化均较肝实质低。延迟扫描, 5例均表现为逐渐增强的向心性强化, 中心不强化区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缩小, 延迟5 min以内肿块强化程度接近或稍高于肝实质, 延迟9 min病灶强化程度较明显高于正常肝实质。
3 讨论
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发病率较低, 约占所有胆管细胞癌的10%[1]。因其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 早期发现该病较为困难, 容易误诊, 且手术切除为本病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故影像学检查对其早期发现和治疗有重要的意义。本组5例入院时均诊断为肝脓肿, 反复行脱落细胞学检查见大量脓细胞, 无肿瘤细胞 (平均4次) 。不典型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应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1) 肝细胞癌大多有慢性肝病、肝硬化病史, AFP常升高, 肿瘤多无包膜回缩征, 有明显占位效应, CT表现为肝表面波浪状、结节状, 向外突出, 而无肝包膜回缩征;病灶内密度不均, 可见不同程度出血、坏死及囊变;增强扫描呈快进快出征象。 (2) 肝海绵状血管瘤大多数无临床症状, CT增强动脉早期边缘出现明显结节状强化, 高于同层正常肝组织, 近似同层主动脉密度, 后逐渐向中央扩展, 最后填充整个病灶呈等密度, 有时也出现中心低密度灶, 代表瘢痕组织。 (3) 肝脓肿:多呈环形强化, 可见双环或三环征, 且壁周有低密度水肿带形成的晕征, 临床常伴发热、白细胞增高等。 (4) 转移瘤:典型转移瘤呈“牛眼征”, 病灶常多发, 可有原发肿瘤史。对于临床表现及影像不典型或合并肝脓肿者容易误诊。我们建议:对久治不愈的肝脓肿者或复发者, 应反复行脱落细胞学检查或活体组织检查, 这是减少误诊的最主要方法。
参考文献
肝内胆管细胞癌 篇4
关键词:肝内胆管细胞癌,螺旋CT,体层摄影术,诊断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8例, 男12例, 女6例, 年龄30~67岁, 平均49岁, 病程2~18个月。临床症状:上腹痛17例, 上腹部肿块4例, 黄疸5例, 恶液质3例, 发热2例, 皮肤瘙痒1例。既往肝炎病史1例, 胆道手术史2例。AFP检查均为阴性。
1.2 方法
平扫和增强扫描均采用西门子SOMATOM-BALANCE螺旋CT机 (层厚7 mm, 螺距1) , 增强扫描采用安科高压注射器经肘前静脉注入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海醇 (剂量85~90 ml, 流速2.5~3 ml/s) , 动脉期 (注射对比剂后30s扫描) 、门静脉期 (注射对比剂后65s扫描) 、平衡期 (注射对比剂后95s扫描) , 10例延迟扫描 (延迟时间4~9 min) , 6例局部薄层扫描 (层厚3 mm, 螺距1) 。
2结果
2.1 平扫表现
肿瘤大小为3~10 cm, 多数表现为单发的略低密度不规则分叶状肿块, 与正常肝实质分界不清, 另有5例为多发大小不一病灶, 7例在低密度肿块内可见与周围瘤组织无明显界限的更低密度区;肝内胆管扩张7例, 扩张的胆管可位于肿块内, 表现为圆形或长管形边缘锐利的低密度影, 有4例在扩张的胆管内可见结节状和菜花状的软组织影;肝内胆管结石6例, 其中有3例为肝内外胆管系统的多发结石;肝叶萎缩7例, 局部肝轮廓凹陷5例;其他CT表现:腹水5例, 肝硬化3例, 肝门部淋巴结肿大4例。
2.2 增强表现
动脉期12例表现为病灶外周部分轻度、较薄、不完全的晕圈状强化, 另可见条索状强化5例, 网格状强化3例, 动脉期无明显强化的3例。静脉期肿块边缘呈晕圈状强化的病例增加到16例。所有病灶在动脉期和静脉期强化均较肝实质为低。延迟扫描8例均表现为逐渐增强的向心性强化, 中心不强化区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缩小, 延迟5 min以内肿块强化程度接近或稍高于肝实质, 延迟9 min病灶强化程度较明显高于正常肝实质。其他增强表现:平扫中瘤灶中的更低密度灶始终无明显强化。
3讨论
肝内胆管细胞癌起源于肝内胆管的上皮细胞, 在肝脏恶性肿瘤中占第二位, 国内文献报道约为5.5%[2]。CT平扫中, 肝内胆管细胞癌通常表现为单发的分叶状肿块, 密度较正常肝脏实质略低, 多数肿块与肝脏实质分界不清。由于胆管细胞癌起源于胆管上皮细胞, 容易导致胆管的阻塞和破坏, 引起局部胆管扩张, 有时在扩张的胆管中可以看见结节状和菜花状的软组织影, 这是诊断肝内胆管细胞癌较为特征性的征象之一。本组病例中有7例可见胆管扩张, 占38.9%, 其中3例可见胆管内软组织肿块。周围型胆管细胞癌致局部肝轮廓内陷较常见, 本组病例中有5例。由于肿瘤内纤维间质丰富, 肿瘤常呈浸润性生长, 并且肿瘤位置偏在边缘处而出现边缘内陷 [3] 。此征象与肝内其他占位性病变引起局部肝缘外凸形成明显对比。肿块远端肝叶萎缩也较常见, 与胆道阻塞引起胆汁淤积, 导致胆汁性肝硬化和血管受压迫导致血供不足引起萎缩有关。本组病例中有6例可见胆道结石, 占60%, 也说明了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发生和胆管结石有密切关系 [3] 。
病理上由于绝大多数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纤维组织丰富, 血管稀少, 为少血供肿瘤。因此在增强扫描中, 肿块具有特征性的表现。动脉期病灶轻度强化, 强化形式多样, 呈边缘晕圈状、条索状或网格状强化, 但其密度低于肝实质, 故边界较平扫清晰。静脉期病灶有进一步的强化, 除了上述的强化形式外, 还可见到片状和结节状强化, 由于肝实质强化十分明显, 病灶仍然呈低密度。延迟扫描时随着时间的延长病灶均有逐步的向心性强化, 并随着肝实质强化程度的减低, 病灶密度开始高于正常肝实质。这种病灶强化的渐进性和向心性特点是肝内胆管细胞癌非常重要的征象, 具有诊断性意义, 这种特征性表现的病理基础是肿瘤内含有丰富的纤维组织, 造影剂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渗入肿瘤中心, 并在肿瘤的纤维组织内滞留时间较长所致。
参考文献
[1]曹丹庆, 蔡祖龙.全身CT诊断学, 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6, (107) .
[2]高萍, 张立仁, 徐馥梅.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与病理对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00 (8) .
肝内胆管细胞癌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作为研究对象中男12例, 女20例;年龄介于24~75岁之间, 平均年龄 (51.1±6.5) 岁;32例患者均经临床病理学确诊:其中10例是初期末梢型胆管癌, 没有显著的临床表现, 都是在体检过程中检查出;13例是晚期末梢型胆管癌, 主要的临床表现有腹部疼痛、消瘦、肝大等等;其余9例是肝门部胆管细胞癌, 主要的临床表现为黄疸。
1.2 检测方法
所有患者取仰卧位, 选择飞利浦Brilliance 16层CT机对患者进行扫描, 并在患者进行一次屏气时间内将扫描完成。先进行常规扫描, 再对其进行增强扫描。进行增强扫描时, 应对患者利用高压注射器经静脉进行非离子造影剂注射, 剂量为75~90mL, 注射速度为每秒4~5mL。在患者肝门部主干水平中心取感兴趣区CT值达到100~150Hu时, 利用实施对比追踪系统自动进行扫描。进行扫描时的具体参数:管电流为200mA, 管电压为100kV, 重建层厚为1~2mm。将扫描所得原始图像经工作站进行多平面、曲面、斜面以及血管四维等不同角度的断面重建后处理, 从而得到完整的患者诊断影像图。将所有患者经过上述方法进行扫描得到诊断影像图后, 由两位从事螺旋CT诊断的专业医师对各组图像进行分析, 包括肝内胆管细胞癌发生的部位、范围以及程度等。对所有患者的螺旋CT诊断结果进行记录, 并经过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4]。
2 结果
16层螺旋CT准确诊断肝内胆管细胞癌28例, 诊断符合率高达87.5%, 出现误诊漏诊4例, 误诊漏诊率12.5%;具体见表1。
3 讨论
3.1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概况
肝内胆管细胞癌属于原发性肝癌, 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男性;并发肝硬化的概率较低, 乙型肝炎表面抗体 (HBsAg) 检测显示正常, 甲胎蛋白 (AFP) 检测偏高, 同时左右肝叶相比左肝叶出现癌症的可能性大。肝内胆管癌即从肝左右管合流部至末梢的胆管上皮细胞发生的癌。组织学表现为腺样分化或伴有黏液分泌, 富于纤维性间质, 比肝细胞癌硬。根据其发生部位分为末梢型胆管癌 (肝内胆管瘤) 及肝门部胆管癌。
3.2 肝内胆管细胞癌16层螺旋CT诊断影像表现
3.2.1 末梢型胆管癌:
平扫表现为边缘不规则的低密度占位性病变, 一般密度比较均匀。增强扫描于早期时相可见肿瘤边缘呈轻度环状增强, 晚期时相于肿瘤边缘显示为低密度环, 而中心表现为高密度, 并可见肿瘤末梢侧之肝内胆管扩张征象。
3.2.2 肝门部胆管细胞癌:
平扫见肝门部软组织密度肿块影, 密度稍低, 形态不规则, 边界不清, 肝内胆管扩张;增强动脉期, 肿块轻度不均匀强化;增强门静脉期, 肿块强化较前明显, 肝内胆管扩张显示清晰。
3.3 应用16层螺旋CT检测肝内胆管细胞癌时的注意点
(1) 一定要分清血管强化和病灶强化, 最好选择病灶显示最大的层面为穿刺靶部位; (2) 尽量采取瘤组织周围部分。由于肿瘤的中心部, 特别是大的肿瘤常常会出血坏死, 对病理诊断会造成困难。瘤组织周围部分有时会发现肿瘤由正常到恶性变的移行过程, 对确定肿瘤的组织学类型以及探讨其组织发生会有帮助。 (3) 动作要轻柔, 尽量缩短每次穿刺时间;一次性穿刺切割组织, 避免拉锯式重复穿刺。一次性半自动活检针只能用一次, 这很重要[5]。
总的来说, 应用16层螺旋CT诊断肝内胆管细胞癌具有临床的可行性, 科学性以及安全性, 所以能够准确地作出是否患有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 具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同时, 也应该要与其他有类似症状的疾病鉴别, 作出准确的诊断, 进而为针对性的治疗给出有力的依据。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16层螺旋CT技术在肝内胆管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帮助提高临床诊断率。方法 选择于2011年3月至2012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32例, 选择飞利浦Brilliance 16层CT机对患者进行扫描, 在1次屏气内完成采集。先进行平扫, 再对其进行增强扫描;主要观察其诊断符合率。结果 16层螺旋CT准确诊断肝内胆管细胞癌28例, 诊断符合率高达87.5%, 出现误诊漏诊4例, 误诊漏诊率12.5%。结论 16层螺旋CT技术诊断肝内胆管细胞癌的手段相比于常规诊断方法有着显著的优点, 诊断符合率高并且为掌握癌症的发展提供了医学影像学的证据, 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值得在今后的临床诊断中广泛地应用。
关键词:16层螺旋CT技术,肝内胆管细胞癌,临床探析
参考文献
[1]刘成磊, 杨立民.肝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分流的影像学研究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 2009, 25 (16) :2786-2788.
[2]谢敬霞.肝胆疾病影像诊断学[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132-139.
[3]Uenishi T, Kubo S, Yamazaki O, et a1.Indications for surgical treatment of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with lymph nodemetastases[J].J Hepatobiliary Pancreat Surg, 2008, 15 (4) :417-422.
[4]罗明月, 单鸿, 姜在波, 等.多层CT对肝细胞癌动门脉分流诊断能力研究[J].中华肿瘤杂志, 2009, 26 (4) :231-233.
肝内胆管细胞癌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标本采集
62例肝内胆管癌标本来自湖南省人民医院2006年1月~2011年1月行胆管癌根治术后的石蜡标本(研究组),20例正常胆管上皮组织(来源于胆管结石和胆道损伤行手术切除的胆管组织,对照组)。62例肿瘤患者中男29例(46.8%),女33例(53.2%);年龄26~79岁,中位年龄54岁。按WHO病理分级标准,高分化12例,中分化28例,低分化22例;切除标本中伴淋巴结转移16例,同侧门静脉浸润9例。7例伴有肝脏、胰腺和网膜等其他脏器转移,12例肝炎病毒携带者(11例乙肝,1例丙肝),患者术前均未行放、化疗。对照组中男性10例(50%),女10例(50%);年龄35~78岁,中位年龄55岁。所有病例全部切片均由两位高年资病理医师严格进行明确诊断复核。所有标本均经10%甲醛溶液固定,石蜡包埋,4μm厚连续切片。
1.1.2 试剂
鼠抗人Fascin、E-cadherin单克隆抗体,即用型SP检测试剂盒和DAB酶底物显色试剂盒均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用已知的胆管癌阳性切片做为阳性对照,PBS代替一抗做阴性对照。Fascin单克隆抗体实验浓度为1∶75,用10 m MpH的柠檬酸盐抗原修复液进行高压加热抗原修复,室温下自然冷却,DAB显色。
A:Fascin强阳性表达×400(组织低分化);B:Fascin阳性表达×400(组织低-中分化);C:Fascin弱阳性表达×400(组织高分化);D:Fascin阴性表达×400(组织高分化);E:正常胆管中Fascin表达×400
1.2 染色结果判断
Fascin蛋白阳性产物主要定位于细胞浆,表现为胞浆内棕黄色颗粒。Fascin蛋白表达结果判定按ZHANG[3]的评分方法,采用双盲法,根据阳性细胞数所占的百分率和染色强度分别计分。染色强度分数标准:无色为0分,淡黄色为1分,棕黄色为2分,棕褐色为3分,镜下阳性表达的细胞数占切片总细胞数比例分为5组:无表达细胞(0,阴性),表达的细胞数占切片总细胞数<25%为1分,25%~50%为2分,51%~75%为3分,>75%为4分。两项积分相乘,所得乘积分为4个级别0分记(-)为阴性,1~4分记(+)为弱阳性,5~8分记(++)为阳性,9~12分以上记(+++)为强阳性。
E-cadherin蛋白阳性染色位于细胞膜,在相邻的细胞间隙呈连续点状或同质线状分布,细胞膜呈淡棕黄色至深棕黄色颗粒者为阳性细胞。参照SETTAKORN[4]的判断方法,阳性细胞率≥90%为阳性表达,<90%为表达缺失即阴性表达。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及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A:E-cadherin表达阴性×400(组织低分化);B:E-cadherin表达阳性×400(组织高分化);C:正常胆管E-cadherin阳性表达×400
2 结果
2.1 两种蛋白在不同胆管组织中的表达
在62例肝内胆管癌组织中,Fascin阳性率是61.3%(38/62),其中强阳性19例,阳性10例,弱阳性9例,而在20例正常胆管组织中全部阴性表达(P值<0.01),E-cadherin表达缺失率是67.7%(42/62),而在20例正常胆管组织中全部阳性表达(P<0.01),二者差异均有显著性(见表1)。
2.2 Fascin、E-cadherin蛋白表达与肝内胆管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Fascin蛋白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和肝炎病毒携带无关(P>0.05);而与肿瘤分化程度,门静脉侵润,淋巴结转移,脏器转移等因素有关(P<0.05),分化程度越低,Fascin阳性率越高;E-cadherin蛋白缺失与患者年龄、性别、门静脉侵润及肝炎等因素无关,而与肿瘤分化程度有关(P<0.01),分化程度越低,E-cadherin愈呈阴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见表2)。
2.3 Fascin、E-cadherin蛋白在肝内胆管癌中表达的相关性
Fascin、E-cadherin蛋白在肝内胆管癌中表达的相关性见表3。
注:Fascin阳性表达与E-cadherin膜表达呈负相关,r=-0.451,P<0.01
3 讨论
Fascin蛋白可通过增加细胞膜突起、改变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黏附以及通过细胞信号传导通路等途径促进肿瘤细胞侵袭转移,具有良好的肿瘤组织特异性。目前研究认为,Fascin在正常上皮细胞中不表达或低表达,但在一些上皮组织肿瘤中表达上调,如乳腺癌[5],结肠癌[6],食道癌[7],胃癌[8]以及皮肤癌[9]等,Fascin的高表达可导致细胞间粘着力降低和细胞运动活性增加,从而促进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10]。CHEN[11]等研究认为Fascin作为一种肌动蛋白骨架蛋白可作为肿瘤治疗新的分子靶点。本研究经对62例肝内胆管癌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检测,证实Fascin蛋白在胆管癌组织中呈高表达,并与肿瘤分化程度,门静脉侵润,淋巴结转移和脏器转移等因素有关(P<0.05),肝内胆管癌组织Fascin高表达者,更易发生侵袭与转移,预后差。此结果与WON[12]等对114例肝外胆管癌的研究结论相一致,而本前期研究表明,肝门部胆管癌中Fascin也呈高表达[13],这均说明肝内外胆管癌的生物学行为极其相似,Fascin表达与胆管癌的分化程度、侵袭转移力密切相关,提示Fascin蛋白是一种有潜力的预测胆管癌的生物学标记物。
E-cadherin是一类主要介导细胞间同质黏附的钙依赖性跨膜糖蛋白,对维持正常细胞形态、细胞运动及黏附功能而发挥重要作用[14],本实验研究中,E-cadherin在肝内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胆管上皮组织中的表达,在癌组织中E-cadherin表达为低表达或不均匀表达甚至缺失。与年龄、性别、肿块大小及部位无相关性,而与肿癌的病理分级和淋巴结转移相关,从本实验研究分析认为,当E-adherin表达下调或缺失时,会导致细胞间黏附降低,促进肿瘤的发展及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
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MRI的诊断 篇7
搜集11例经临床和病理证实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 男4例, 女性7例, 年龄34-83岁。均无乙肝病史。甲胎蛋白均为阴性。临床表现右上腹痛8例, 黄疸5例, 无临床症状3例。有胆道结石及胆囊炎病史8例。MRI检查技术采用GE Singna1.5T超导MR扫描仪, 检查序列主要冠位FIESTA, 轴位T1WI, T2WI、化学位移成像, 弥散加权成像。动态扫描采用LAVA技术。
2结果
11例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 病灶形态均呈不规则形, 浸润性占位病灶。大小约4-13.6cm左右。平扫T2WI呈混杂高信;T1WI呈混杂低信号, 实行部分呈略低信号, 坏死及囊变区呈更低信号;化学位移成像, 正反向位均呈低信号。DWI边缘呈不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无强化6例, 边缘及实行部分轻度强化5例;门脉期病灶实行部分呈斑片状强化9例, 中度强化2例;延时期呈轻度强化1例, 中度强化3例, 重度强化7例。合并胆道结石8例。瘤内见扩张的胆管7例。病灶周围或远端胆管扩张9例。肝门区或腹膜后淋巴结转移6例。
3讨论
肝内胆管细胞癌是来源于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 在肝脏原发性恶性肿瘤中占第二位, 源于肝内小胆管或末梢胆管上皮, 好发部位肝左叶, 原因不明[1]。其发病一般隐居, 初期可无症状或上腹轻度不适。可无乙肝病史。甲胎蛋白为阴性。MRI能提供很多病灶信息, 从而达到早期发现和定性诊断的目的。本组肝内胆管细胞癌的MRI主要表现, T1WI均呈混杂低信号, 实行部分呈略低信号, 坏死及囊变区呈更低信号。T2WI均呈混杂高信号, 部分病灶中心可见局灶斑片状、条状低信号, 提示病灶中心含有纤维组织, 反应了肝内胆管细胞癌组织学特点[2]。肝内胆管细胞癌组织学上主要由恶性肿瘤细胞、纤维组织、凝固坏死和粘蛋白构成。肝内胆管细胞癌动态增强扫描大多数肿瘤呈"慢进慢出"表现, 动脉期病灶强化不明显或病灶边缘及部分实质轻度不均强化, 门静脉期略强化, 延时扫描病灶呈进行性、向心性强化, 但强化后仍呈不均信号, 坏死区及囊变无强化。原因是肿瘤外周主要由大量恶性肿瘤细胞构成, 存活的恶性肿瘤细胞是发生早期强化病理基础;肿瘤中心部分主要由纤维组织构成, 造影剂进入纤维组织缓慢, 停留时间长。本组动脉期无明显强化6例, 边缘及实行部分轻度强化5例, 门脉期病灶实行部分呈斑片状强化9例, 中度强化2例, 延时期呈轻度强化1例, 中度强化3例, 重度强化7例。DWI有助于确定肿瘤边界。间接征象对肿瘤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1) 肿块周围出现肝内胆管扩张, 本组有9例, 此征象是诊断肝内胆管细胞癌重要依据;2) 胆管结石, 本组有8例;3) 肝门区或腹膜后淋巴结转移, 本组6例。总之, MRI能较好地显示肿瘤的特征及周围组织改变, 对临床治疗有重要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MRI在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中诊断价值。方法:搜集11例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资料。所有患者均做MRI平扫及增强扫描, 记录并分析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影像表现及结果。结果:所有病灶均表现为分叶状或不规则形混杂信号。增强肿瘤呈"慢进慢出"表现。结论:MRI对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胆管细胞癌,MRI成像
参考文献
[1]周康荣陈祖望, 体部磁共振成像[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 845-851
肝内胆管结石外科治疗 篇8
关键词:肝内胆管结石,外科手术,临床疗效
胆结石是常见的胆道疾病, 若发生在肝内胆道则由于结构复杂, 在治疗上相对较困难[1]。肝内胆管结石具有术后残石率较高、再手术率高并且复发率高的特点, 由于肝内胆管结石的病变复杂, 往往伴有胆道狭窄, 所以需要手术治疗[2], 最大限度的将结石取净而降低残石率, 解除胆道狭窄而降低复发率, 去除病灶而降低再手术率。近些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们在切除肝脏的手术中从非规则、规则以及解剖性切除, 逐步向精准方面切除[3]。为了追求更精准的手术切除, 在手术中采用腹腔镜与纤维胆道镜的联合应用, 已经成为了治疗肝胆结石的非常重要的手段, 具有取石率高、痛苦少的优点。笔者对本院收治的患者进行研究分析, 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外科手术治疗, 临床效果较好,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2012年于本院外科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患者85例, 其中男39例, 女46例, 年龄20~65岁, 平均年龄 (40.9±9.8) 岁。初次手术患者49例, 再次手术患者30例, 三次手术患者6例, 分布在左肝胆管结石患者41例, 右肝胆管结石患者13例, 肝门胆管结石9例, 左右合并胆管结石22例, 合并胆道狭窄患者44例。既往手术进行胆道空肠吻合术7例, 胆囊切除术8例, 胆总管探查取石术21例。所有患者经B超、CT、MRI、胆道造影、胆道镜、腹腔镜检查确诊为肝内胆管结石, 临床表现为腹痛、发热寒战、黄疸等。
1.2 方法
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 胆囊切除术+胆总管切开引流术17例, 肝部分切除术+胆总管切开引流术15例, 肝部分切除术+胆管空肠Roux-y吻合术21例, 胆总管切开取石术胆囊切除术+肝胆管空肠Roux-y吻合术8例, 肝胆切开整形术+肝胆盆式空肠Roux-y吻合术24例。术中胆道造影与纤维胆道镜检查, 在腹腔镜下进行, 采用精准的肝脏切除。术后记录残石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复发情况。
2 结果
术后发生并发症12例, 发生率为14.1%, 其中胆漏2例, 切口感染3例, 胰腺炎1例, 上消化道出血2例, 肠梗阻1例, 下膈感染1例, 胸腔积液2例, 经治疗均痊愈出院。术后B超、CT检查肝内残石未经7例, 术后随访6~5年, 进行造影、B超、CT检查, 肝胆管结石复发为4例, 术后症状全部消失, 能够正常生活, 并且并无复发的患者59例;术后发生腹部不适, 但是不影响正常生活为12例, 优良患者74例, 优良率达87%, 本组患者无一例死亡。
3 讨论
肝内肝胆结石是胆结石的一种, 可单独存在, 也可和肝外肝结石共同存在。肝内胆管结石可引发严重的并发症, 虽肝内胆管结石是良性胆道疾病, 但其引发的并发症可导致患者死亡[4]。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比较复杂,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并通过B超、造影、CT检查等进行确诊。临床上肝内胆管结石的表现并不明显, 有的无明显症状或是仅仅表现出上腹部的不适, 在急性发作的时候会发生剧烈腹痛、发热、黄疸等症。肝内胆结石的病因相对复杂, 主要与肝内感染、胆汁的淤滞以及胆道蛔虫等有关。胆汁的淤滞是肝内胆管结石的必要条件, 只有发生淤滞才会形成结石。
现在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手术方法有很多, 初次手术方式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5], 而最基本的手术发方法是肝总管切开引流术[6], 此方法操作简单, 损伤小, 更够有效的控制感染, 治疗目的主要是通畅胆道、控制感染使得肝功能得到改善, 主要使用于胆道感染、胆道出血等急症, 但这种方法取石率较低, 不能很好地将结石取出, 术后残石率高, 再次手术率高。术中、术后胆道镜取石可有效并且准确的取石, 效果较理想。在各类手术中, 肝部分切除术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最有效的方法, 可以有效的切除病变的肝叶, 提高了根治的几率, 是现阶段去除病灶, 取尽结石的有效的方法。但是肝切除术术后的并发症较高, 会发生胆漏、感染、出血以及肝功能衰竭等, 所以需要术前的控制、术中的避免以及术后的控制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7]。肝内胆管结石的患者肝组织严重受损, 所以为了不扩大病变范围, 需要将受损的肝组织切除, 可以很好的控制疾病。肝内胆管狭窄是结石再复发的主要原因, 所以在进行肝组织切除术时需要确定结石的位置, 将狭窄的胆管切除, 从而降低复发与再手术率。胆管空肠Roux-y吻合术是外科治疗胆结石的标准性手术, 联合肝切除术可达取尽结石、解除梗阻、通畅引流并且病灶切除的优点。但此手术易导致肠内容物返流, 引起严重的胆管炎, 从而使胆道的感染加重, 所以在选择手术方式时需要掌握好其适应证。现在采用一种肝胆盆式空肠Roux-y吻合术, 将已切开的邻近的肝胆管拼合, 整形组成一个大的肝胆管盆, 肝胆盆式空肠Roux-y吻合术是对胆管前壁缺损进行整形与修复, 然后再进行空肠的吻合术, 可以有效的改善肠内容物返流的症状, 可以很有效地对胆管前壁缺损进行整形与修复, 清除结石, 解除狭窄问题, 而且还防止胆管炎的发生。
随着科学的发展, 精准切除肝脏已经运用到了现代手术治疗中, 对于需要切除肝脏的病变, 往往由于切除的范围不够, 导致有病变的遗留, 是术后并发症与疾病复发的主要原因, 但切除过多的部分则会严重影响肝脏功能, 所以肝脏的切除应该保证病变部位的切除, 还要尽量保全肝脏的其他部位。精准的肝脏切除与以往的不同, 是以解剖性肝段或肝叶为单位, 将病变的胆管树以及引流的肝脏区域完整的切除掉, 并不像非规则性的肝切除在局部进行挖除。精准的肝切除能够更加充分的并且仔细地将肝内、肝外管道进行解剖并且离断肝组织, 这是有效地将病灶切除与避免遗留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所以肝脏的精准切除在治疗肝胆结石中是非常有效的。腹腔镜在治疗肝胆结石已经成为了一种标准[8], 是微创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9], 现在已经将腹腔镜用于肝切除术中, 是精准切除肝脏的一种技术手段, 尤其是对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的患者。近些年来由于科技的发展, 腹腔镜下切除肝脏已经不断成熟, 研究表明, 在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时采用腹腔镜下行肝切除术, 治愈率较高, 并且并发症较少。腹腔往往联合胆道镜进行治疗, 胆道镜的应用结束了外科手术存在盲区的问题, 术中通过胆道镜能够很好的观察胆管以及肝内胆管的全貌, 能够很好的对结石、肿瘤、炎症等进行鉴别。有报道发现, 采用胆道镜治疗胆结石术后可降低残石率至2%~4%, 取石效果非常好, 很有效地降低外科手术中的残石率[10], 降低再手术率。
现今临床广泛采用微创技术进行治疗, 肝内胆管结石可采用术中胆道镜、腹腔镜, 可以很好的观察胆管以及肝脏等, 能够很准确的观察出结石位置以及狭窄部位, 其运动避免了传统手术中的盲目性与局限性, 减轻对肝脏以及胆管的损伤, 大大降低了残石率。其创伤小、痛苦少、易康复, 广受人们的欢迎。
外科手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主要以取净结石、解除梗阻以及胆管狭窄问题, 并且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再手术率以及结石的复发率为原则, 应严格遵守各手术的适应证。
参考文献
[1]刘振军, 刘斌, 牛坚.肝内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附119例病例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 2012, 25 (4) :29-31.
[2]欧松柏, 李立祥.肝切除联合胆道镜治疗肝内胆管结石36例临床分析[J].安徽医学, 2012, 33 (8) :1035.
[3]韦杨年, 黄海, 莫世发, 等.精准肝切除在肝胆管结石病的临床应用[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1, 18 (1) :67-72.
[4]王同宪, 贾世东, 程青锋.56例肝胆管结石手术治疗体会[J].中国医学工程, 2011, 19 (4) :101-103.
[5]刘润瑞.肝胆管结石外科诊治——附73例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1) :210-211.
[6]赵守和, 阎玉矿.肝内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进展[J].中华腔镜外科杂志, 2012, 5 (1) :62-65.
[7]曾胜华.肝内胆管结石90例外科治疗体会[J].中外医疗, 2012, (11) :69.
[8]李永成.肝内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综述[J].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2, 18 (1) :87-88.
[9]王宏光, 张煊, 董家鸿.腹腔镜肝切除技术的优化[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0, 17 (6) :538-541.
相关文章: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pdca02-10
小麦膳食纤维在饼干中的应用02-10
呼吸机相关肺炎pdca02-10
高效纤维过滤器在给水预处理中的应用02-10
精原细胞癌/肿瘤学02-10
鳞状细胞02-10
原发性肝透明细胞癌02-10
宫颈鳞状细胞癌02-10
癌干细胞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