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立体主义运动作为西方现代艺术史上一次伟大的变革运动,对于西方艺术史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进入21世纪,我国的艺术创作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对于人类历史上优秀的艺术文化我们还有很多需要学习借鉴的地方。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立体主义现代艺术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立体主义现代艺术论文 篇1:
毕加索:无拘无束的天才
Regarded as one of the greatest and most influential artists of the 20th century, Pablo Picasso is known for co-founding the Cubist movement and for the wide variety of styles that he helped develop and explore. Among his most famous works, the Les Demoiselles d’Avignon (1907) is the first artwork in the world that featured with cubism. Picasso demonstrated extraordinary artistic talents in his early years and was hailed as a painting genius throughout history.
說起立体主义,便不得不说毕加索。作为西方现代绘画史上最声名卓著的艺术家,毕加索几乎家喻户晓。他的艺术生命非常之长,作品数量也惊人之多,作品风格更是经过了多次变迁,但立体主义始终在他的艺术创作中占有重要位置。他不仅是立体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即便在他其他风格的创作中,也常常带有立体主义的基因特点。更何况,美术史上第一幅被认为具有立体主义倾向的作品《亚威农少女》正是出自毕加索之手。
《亚威农少女》创作于1907年,被视为是毕加索与此前的艺术方法彻底决裂的一幅作品。他把这五个人物不同侧面的部位,都凝聚在单一的一个平面中,把不同角度的人物进行了结构上的组合。画面上呈现单一的平面性,没有一点立体透视的感觉。看上去,就好像他把五个人的身体先分解成了单纯的几何形体和灵活多变、层次分明的色块,然后在画布上重新进行了组合,形成了人体、空间、背景一切要表达的东西。所有的背景和人物形象都通过色彩完成,色彩运用得夸张而怪诞,对比突出而又有节制,给人极强的视角冲击力。自此,毕加索进入对立体主义的探索中。
当然,毕加索并不是一个安分和专一的人,他的艺术就像他的生活一样,始终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而正是这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创造性,使他成为现代艺术领域不朽的画家。他曾说:“我要按照我的想像来作画,而不是根据我所看到的。”
从早期蓝色时期的忧郁,到玫瑰时期的亮色,直到结识立体主义,毕加索似乎才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他受到塞尚理论的影响,并与马蒂斯、德兰、布拉克等人交好,现代艺术的思想理念逐渐在他脑中成型。
毕加索对立体主义的探索,大致可以分为早期的分析立体主义和后期的综合立体主义。早期的立体主义与其说是一种全新的绘画流派,不如说是一次试图重新定义“艺术”与“现实”的尝试,依然是与现实世界血脉相连的半抽象艺术。艺术家打破了传统绘画中只能按照一个固定视点去表现,然后安排在同一个绘画平面上的方法。然而,他们发现这样的“分析”往往使画面越来越失去本来的形态,而陷入一种抽象的形,因此他们进入了更加激进的综合立体主义阶段。综合立体主义的观点是:不要去描绘客观物体的外表形态,而是把客观物体引入绘画,从而将表现具象的物体本身和表现抽象的结构形态综合起来,也就是立体主义的拼贴艺术。
毕加索的立体主义创作非常自由,虽然按照艺术阶段划分,他的立体主义探索在1916年前后已接近尾声,此后他又转向自然主义、新古典主义、超现实主义等领域,但立体主义的影子却始终随性,渗透进他的艺术理念中。正如他自己所说:“当我们搞立体主义时,并没有搞立体主义的打算,而是要表达我们身上的东西。”
《格尔尼卡》应该是中国人最熟悉的毕加索作品,这件被选入教科书的作品,从题材上来讲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从艺术角度分析也堪称杰作。作品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情景。当时德军持续3小时的狂轰滥炸,使这座小城几乎被夷为平地。毕加索在无尽的愤慨中创作了这件作品,以表达对战争罪犯的抗议和对这次事件中死去的人的哀悼。
画面里没有飞机,没有炸弹,却聚集了残暴、恐怖、痛苦、绝望、死亡和呐喊。毕加索综合运用了立体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手法,借助几何线的组合,使作品获得严密的内在结构,从中也可以看到综合立体主义剪贴的艺术语言。综观整幅作品,剧烈变形、扭曲和夸张的笔触以及几何彩块堆积、造型抽象,表现了痛苦、受难和兽性,也表达了毕加索多种复杂的情感。
毕加索是整个20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现代派画家,他的作品对现代西方艺术流派产生了很大影响。他的才能在于,他能够在各种变异风格中始终保持自己粗犷刚劲的个性,而且在各种手法的使用中都能达到内部的统一与和谐。
作者:白鹿
立体主义现代艺术论文 篇2:
立体主义研究及其对当代艺术创作的启示
摘 要:立体主义运动作为西方现代艺术史上一次伟大的变革运动,对于西方艺术史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进入21世纪,我国的艺术创作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对于人类历史上优秀的艺术文化我们还有很多需要学习借鉴的地方。文章对立体主义运动进行一个全面的研究,通过对立体主义绘画的风格特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的分析,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研究资料,同时通过对立体主义的研究总结归纳出这场运动对于现代艺术创作的启示。
关键词:立体艺术;风格特征;代表画家;启示
一、立体主义流派的形成原因
第一,立体主义流派形成外因。该流派形成的首要外因是攝像机的出现,因为摄像机的出现使得人们对于绘画的意义提出了质疑,艺术家们便开始探寻新的绘画方式以及绘画意义。其次,20世纪是一个变革的世纪,无论是科技还是思想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爱因斯相对论的提出,进化论的提出,X光透视的发现……这对于人们来说都是重大突破,人们的生活方式被颠覆,思想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许多不变的真理和定律也变得不再可信,于是人们对于绘画的观念和手法也开始发生了转变,人们开始在想,既然X光能穿透人类的肉体看到其内部情况,那么绘画为什么又不可以突破传统的从单一视点观看对象的方法呢?于是,立体主义的绘画方式出现了。
第二,立体主义流派形成内因。该流派形成的内因可以归因于西方现代哲学的影响,西方现代哲学的一大特征就是反叛理性,追求感性的表达。该流派从康德唯心主义理论中汲取养分,认为内心情感的表达要重要于外在形态的表现,所以这也就形成了立体主义绘画形态朦胧、情感丰富的外在表现。除了受到西方现代哲学的影响之外,非洲自由奔放的木雕艺术对于立体主义的形成也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当时在巴黎有大量的非洲雕刻展览,这些造型奇特、富有想象力的木雕吸引了大量的艺术家前来参观,毕加索就是其中的一位,这种自由的表现形式犹如一颗炸弹,将传统艺术炸得粉碎,让青年艺术家们找到了新的表达出口。正是这些因素的共同影响,为后来立体主义的出现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立体主义流派风格特征及和代表画家
(一)立体主义风格特征
立体主义运动大致可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的立体主义都有其不同的风格特征,但是在大体的表现形式上却保持着连贯性和统一性。立体主义的第一个阶段可被称为塞尚式的立体主义,正如前文提到的,立体主义受到了塞尚几何绘画的影响,这一时期的立体主义呈现的面貌是繁琐的几何形式,它抛弃了单点透视引出三维空间的老套路,以多视点的几何表现形式,带给参观者以全新的震撼。经过塞尚式的立体主义阶段后,立体主义迎来了分析立体主义阶段,这一阶段与上一阶段相比作品更加抽象,它不仅将对象分解为几何形体,同时还将几何形体进行重新组合,或把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画面整合到一个平面之中。另外,这一时期的绘画色彩十分简单,其目的是让参观者将精力放在绘画的结构组合之上,这一时期的绘画近乎于抽象艺术,但是它又不是完全抽象的,因为毕加索等人并不想将他们的作品归类到抽象主义绘画之中,于是他们就采取了一个很有趣的措施,那就是无论绘画多么抽象也要在画面中留有现实的符号,这些符号是区分立体主义与抽象主义的重要标志。经历了前面的两个时期,立体主义迎来了更加丰富的第三个阶段,那就是综合立体主义时期,这一时期的作品特征十分明显,在这个阶段艺术家们采用拼贴和绘画相结合的方式,这种方式比起前两个阶段更加成熟也更丰富。三个阶段中,立体主义特征不同但又一脉相承,共同表达出来的是反叛传统绘画的精神和通过几何形式排列组合所形成的审美观念。
(二)立体主义代表画家——巴勃罗·毕加索
毕加索作为立体主义运动的先锋和主力,对于立体主义运动的发展和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889年毕加索可谓正式开始创作生涯,他最初的画作带有浓厚的现实主义风格,与他个人立体主义时期的绘画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毕加索的创作生涯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他每个阶段的绘画作品都呈现不同的风格。他创作生涯的第一个时期被称为“蓝色时期”,蓝色代表忧郁,这一时期他的作品表达的是一种消极伤感的情感,其原因是好友的自杀带给他很大的情感创伤,所以这位情感丰富的艺术家用他的作品表达内心的伤感之情,这一时期的绘画题材多为乞丐娼妓等悲观形象。毕加索的“蓝色时代”结束于1904年,这一年他与一名雕塑家恋爱了,他的作品变得不那么悲观,题材也多采用马戏团、小丑等造型。之后毕加索迎来了他创作中最重要的阶段,也就是立体主义阶段,这一时期他的创作灵感来自于非洲的木雕,这种自由奔放的形态带给他前所未有的感受,作品《亚威农少女》成为他进入立体主义风格的里程碑。毕加索有着儿童般的坦诚之心和想象力,他的作品不受任何束缚,他从自然主义到表现主义,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然后又回到现实主义。从具象到抽象,来来去去,他反对一切束缚和宇宙间所有固有的看法,只有绝对自由才适合他。
三、立体主义流派代表作品分析
(一)《亚威农少女》作品赏析
《亚威农少女》这幅画,是毕加索进入立体主义绘画的里程碑式的作品,这幅画的内容是五个形态各异的裸女,其特点是不同于以往的西方古典人体。画中我们可以看到非洲狂野的草原文化,壮硕的女人体与先前雍容华贵的裸体形成鲜明的对比。除此之外这幅画还采用动态观察和多点透视的表现手法,在二维平面上展示出动态的三维,但是却是采用平面的表现手法,不仔细体会,就不能感受到作者表达的微弱的空间感。这种画法彻底打破了自意大利文艺复兴开始的五百年来透视法则对画家的限制。毕加索在创作时十分重视画面的平面感受,画中的每个体块虽然都有凹凸,但是程度都十分小,目的就是使画面看起来像浮雕图像。《亚威农少女》不同于以往的绘画作品,它的意义在于突破了传统绘画的空间概念,改变了从固有角度静态观察物体并且片面地再现物体的表现形式,力图在一个平面空间上表现出一个完整的物体形态,这一创新是突破性的,也是革命性的。
(二)《格尔尼卡》作品分析
1937年4月26日,德国法西斯空军袭击了西班牙的历史名城格尔尼卡,在这场空袭中很多人丧命,这一事件深深刺激了毕加索,他愤怒地拿起画笔,完成了这幅意味深远的艺术作品。这幅作品称不上美,从某种意义上讲甚至是丑陋的,不过正是这种粗糙的表现手法,将战争的残酷、人民的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幅画用支离破碎的形式表现出悲观绝望的情感体验,它塑造的每個形象都有着其深刻的寓意:龇牙咧嘴的牛象征着法西斯的残暴,抱着死去孩子的母亲表达出难民的绝望,支离破碎的人体象征着战争的残酷……毕加索除了在造型上力图营造悲观绝望的情感感受,在色彩上也进行了同样的设计,灰色的画面很沉闷,表现出哀伤、沉闷的情感体验。这幅作品的价值完全不在于其审美价值,而是在于其情感的表达,毕加索用一个艺术家的身份对法西斯的暴行进行猛烈的抨击,展现出一位艺术家的爱与责任感。让人民意识到战争的残酷、法西斯的暴行是这幅作品主要的目的。
四、立体主义对当代艺术创作的启示
第一,立体主义对当代艺术创作在创新方面的启示。立体主义运动是一场变革运动,它打破了西方古典绘画形式,用几何化的形式表现作品,将传统的单点静态透视改为多点动态透视,这些创新使绘画呈现出与以往完全不同的表现形式,丰富了艺术的语汇。而且这场变革运动正好符合当时时代发展的需求,所以它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就启示当代艺术在创作的过程中要敢于突破常规,要善于发现时代的呼声,要拥有创新的能力,而且所创造出来的作品要符合时代要求,这就要求当代艺术创作者除了要有坚实的专业基础外还要具备推陈出新的创新能力,二者缺一不可。没有过去作为基础,创作出来的作品是空洞的,但是完全按照既定的方式工作,艺术的创作是没有当代意义的。综上所述,创新是艺术的生命力,当代艺术创作要时刻注重创新。
第二,立体主义对当代艺术创作在表现形式上的启示。立体主义主张用几何化的形式组织画面,空间呈现的是一种破碎感,但是这种破碎感是有规律的,在立体主义绘画中最重要的是它多点动态透视画法的表现,这一技法的使用使画面可以蕴含更多信息,同时也可以引起参观者的思考。由此我们看出,突破常规的表现形式常常会引起人们的思考和关注,常规性的表现形式常常会引起视觉疲劳,在进行艺术创作时要时刻注意形式的新颖和富有内涵。
第三,立体主义对当代艺术创作在思想内涵方面的启示。立体主义比起西方古典绘画形式来说,其审美性并不是很强,但是立体主义想要表达的也并是不单一的审美性,它带给参观者更多的是情感上的触动,立体主义更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而且采用的很多形象都是具有很深的象征意味的,这种丰富的思想内涵正是立体主义想要表达的重点。从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中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到这一点,这也是这幅画如此受欢迎的原因。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的启示是,艺术作品要想取得成功,一定要有丰富且深刻的思想内涵,这种思想内涵才是艺术作品真正的生命力。
总之,立体主义是 20 世纪现代主义艺术流派的一朵奇葩,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充满生命力的造型方式与观念,并为后来的艺术发展树立了良好的示范作用。通过对立体主义运动整体脉络的梳理,我们可以从中发现很多有价值的东西,虽然立体主义的表现形式在今天看来已经司空见惯,但是这场运动所做出的创新和表达的思想都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学习的。
参考文献:
[1]刘七一.立体主义绘画简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谭平.走向世俗的高雅:现代主义美术[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0.
[3]沈之星.西方文化史[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
[4]陆勍.论毕加索立体主义绘画中的童趣[D].南京艺术学院,2013.
[5]李魁.毕加索的创造性人格[J].艺术教育,2012(8).
作者单位:
山东建筑大学
作者:孟宪轲 鲍子龙 谷婷伟
立体主义现代艺术论文 篇3:
浅谈立体主义创作理念对平面设计的影响
摘要立体主义虽然是绘画上的风格,但对20世纪的平面设计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在分析立体主义观念的基础上,从观念和形式上,分析立体主义创作理念对平面设计的影响。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促进平面设计的发展。
关键词:立体主义 平面设计 影响]
一 立体主义与立体主义的观念
立体主义是由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及布拉克(Georges Braque,1882-1963)创立,在1907年兴起于法国,成员有莱热(Fernand Leger,1885-1955)、格里斯(Juan Gris,1887-1927)等人。如果说,现代派绘画中最重要的现象是抽象艺术的话,那么立体主义则是20世纪所有抽象艺术的先头部队。20世纪以立体主义为代表的前卫艺术的先锋理念,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艺术和设计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历了从单个视角到多维视角,从整体到分解,从静止到运动,从现象到抽象,从单向到交互等的形式变革,实现了现代派绘画在画布上提出的新的时空观念。
立体主义观念来源于非洲原始艺术、伊比利亚雕刻和后印象主义画家塞尚,但立体主义进一步强化了绘画的平面性,着重形式及其内在关系的分析和表现。在立体主义艺术中,客观的对象被分解为几何形的结构,单一视点的空间关系被多重视点取代,画面具有形式的美感与力度……作为一个艺术运动,立体主义存在的时间虽然短暂,但立体主义的观念深刻地反映了现代工业社会所带来的新视觉经验,是20世纪最具革命性及影响力的画派之一。它不仅影响了20世纪艺术的发展,而且推动了平面设计的革新。
二 立体主义的创作理念
1 塞尚坚实造型理念的继承
立体主义的艺术追求,与塞尚的艺术观有着直接的关联。立体主义造型手段,即空间、色彩、线的运用,都使人想起塞尚。立体派画家自己曾声称:“谁理解塞尚,谁就理解立体主义”。
我们从立体主义的代表性艺术家与塞尚的关联,可以看出塞尚对立体主义的影响非常深厚。例如,毕加索结合各种视点,由许多想象的角度去探究塞尚的主题。作品显示出几何化倾向,将形象分解成各个平面,并重新予以组合,以致于图像完全无法辨识。在《埃斯塔克的房子》中,房子和树木皆被简化为几何形,这种表现手法显然来源于塞尚。在作品中,他以独特的方法压缩画面的空间深度,使画中的房子看起来像变形的纸盒,介于平面与立体效果之间,自然物象被几何化、平面化了。
2 多重视角
立体派的核心观念是:反对只是从单一固定的视点(角度)去观察一个物体的传统作画方法,而应该同时以多个不同的角度,观察物象的造型,并经过几何图像分解后,找出构成物体的要素,再以艺术家的主观意识,将这些抽象要素去重新组合表现。毕加索开创这种多视点的造型方法,就是要通过画面同时表现人(有前有后)的所有部分,而不是像传统画法那样,以一个固定视点去表现形象。把自然现象从造型上分成碎片,再把这些碎片镶嵌到自成一体的画布上,从而勾画出一个从许多视角(上面、下面、正面、侧面)看到的空间所形成的机体,这便是立体主义这一新造型语言的特征。
3 回归平面性
追求绘画的纯粹性、回到绘画本身,这是现代派绘画发生、发展的动力。绘画不应追随自然、摹写自然,而应和自然平行。三维透视法则是逼真摹写自然的重要方法,以在画面上表现虚幻的空间感和深度感,而现代派画家认为,应该恢复绘画的本来面目——二维平面性,而不是承担雕塑、建筑等其它三维艺术的功能。这样,人们欣赏平面作品时,不会以“够不够逼真”作为评判的首要尺度,而是要将画本身而不是“画的内容”作为关注的中心。打破人类的欣赏惯性,剥夺人类长期以来乐此不疲的模仿快感,把人们的眼光从画的内容,转向画的材料、方法、观念,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回到绘画本身的首要步骤,就是取消虚拟空间感、深度感,回归平面性,这种努力从后印象主义就已经开始了。塞尚大色块的平面拼接、凡高的色彩平涂、高更的综合主义装饰画风、劳特累克的以线造型,这些反映出他们都认为画画并不意味着盲目地复制现实,而意味着诸种关系的和谐。后印象主义偏离了再现现实的传统,开启了现代派绘画重视抽象结构形式的发展方向。
三 立体主义艺术观念对平面设计的影响
从观念来看,立体主义重创意、重个性,它的开拓精神为平面设计提供了借鉴的基础。立体主义艺术启发平面设计师的,首先就是其“打破视觉定势的先锋意识”,另外,立体派艺术无止歇的探索观和变动观,对平面设计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启发因素。立体主义不惧当时主流画家的抵制,勇敢面对大众的不理解,坚持自己的创新。立体主义冲破传统的惯性力量,用一种新的思维去看世界,以致许多设计史学家都认为:现代主义平面设计是以2D世纪初的立体主义艺术产生,并对设计带来影响而真正开始的。
立体主义的出现大大拓展了全人类对物体内在本质的理解,更藉由空间分割、时间交错等等手段,完全颠覆了人们的审美习惯,确立了一种崭新的绘画语言,这语言是从事物的内涵去认识和解析,而不再只是从事物的视觉表象来描绘事物形象。其次,立体主义非常重视对于具体对象的分析,这种具有创造的、人性化、风格化的分析,是对烦琐装饰的否定,对平庸艳俗的抛弃,给平面设计带来简洁、鲜明、醒目、直接的面貌。再者,立体主义艺术擅长吸收多元文化,从不同文化中吸收合理元素,例如从非洲的原始艺术形式、古希腊罗马艺术、伊比利亚雕刻、保罗·塞尚的绘画等等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立体艺术从其它艺术中摄取养料,而西方现代平面设计又从立体艺术中接受有用的东西,对话与交流,正是文化和艺术发展的主要动力,因为对话才有更新,交流才有发展。
四 立体主义艺术形式上对平面设计的影响
从形式来看,从二战前至今,立体派的绘画作品对平面设计有着持续的影响。立体主义的探索成果,是现代平面设计的重要借鉴来源。我们甚至可以说,立体主义是与平面设计有关的主要纯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在现代平面设计作品中,大量表现出立体主义的形式特征,许多作品中都可以看到立体主义的形式语言。立体主义的形式与社会目的,在设计过程中被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逐渐接近设计的自由平面思想。立体主义艺术创作理念,基本上都能给平面设计以借鉴,例如多角度透视的手法、分析和重构的手法、多材质拼贴的手法,这些都可以直接平移到平面设计中去。
1 多角度透视的手法
我们首先来看多角度透视的手法,它为现代平面设计表达多维空间提供了借鉴。首先,多维的思维观念,拓宽了平面设计思维活动的空间,摆脱了固定的表现方式和思维方法。呆板、僵化的描述方法,会使得其它多样的空间体验方式被取代和限制。中央透视法以一个固定视点为依据,那么被描绘的空间就只在这一点外被表达,而新的多维空间思考和认识事物的方式,通过一系列依次列于平面上的物体单独记录、并置,再用简单的几何方式描绘出来,有利于激发人们的想象空间,自然而然邀请人们去关注它、理解它。
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看,以“多变视角和思维”展现世界是有其心理依据的。因为现代社会的人们越来越置身于多维感官经验状态,而设计者的研究和探索,应与这种视觉感官经验相匹配。“多变视角和思维”正好契合了这种感官经验,多维的内容、形象、感受并置在一个平面上,平面表现语言因此被拓宽,同时也带来丰富、多样的视觉美感和惊奇、震撼的视觉快感。例如毕加索1911-1912年的画有如下特征:多变的几何形体;空间中多个视点所见的迭加,如既有正面又有侧面;打乱时空逻辑,在二维中表达三维甚至四维的效果,时间、速度等因素以特殊的方式表现……他的这些作品经常成为平面设计师的灵感来源。如果将他这种“将绘画变有限为无限的神奇力量”引入平面设计之中,画面本身就会创造惊奇感,并具有兼容性的品味和奇幻色彩。
2 分解和重构的手法
从分解和重构的手法来看,这种手法是立体主义在艺术形式上又一极为突出的试验,注重对具体对象的理性解析和综合构成,对平面结构进行再创造。现实生活中的现存事物只是提供一种造型基础,在此基础上,将现存物分解为圆柱体、圆锥体和立体方块,再加以组合,以展示他们心中所见的“真实”世界,这世界具有几何的棱角美和简化的结构美……这些都给平面设计以形式的启发,启发平面设计师去解析具体对象、重新构造、综合处理,以重新创造一个平面设计的新视界。
分解和重构的几何学方法,应用在平面设计上,具有独到的效果。认真分析物象,以立体主义方法探索其特征、作用和意义,分解为点、线、面等基本设计元素,再在设计中以立体和象征的方法将几何元素重迭起来,或者用小方格抽象合成,或者以线条组成象征性形象……总之,可以将各设计元素运筹帷幄于平面中,再加上色彩的烘染,配上有意味的文字。这样的表现形式,有极为单纯的秩序,简明扼要地表达主题,强调图形的象征和概括运用。这样的设计清新明快、简单概括、鲜明独特、一目了然,生动而具有现代感,具有典型的象征性或抽象性的立体主义平面风格。平面设计的主要元素还有文字,文字和图形的结合也是平面设计的关键点。从文字表现来看,布拉克以文字入画,别具一格,探索如何使各种文字意象化和图像化,以及如何将文字和图像融合为一体,现代平面设计师可以沿着他的路继续探索下去。
3 多材质拼贴手法
从多材质拼贴手法来看,立体主义艺术这一媒介革命,是自绘画艺术产生以来的一次重大改革。这一革命对平面设计影响深远,使媒介组合的综合考虑日益成为平面设计创作的中心。这种手法让设计师眼睛一亮:平面设计也可以像绘画一样,不仅使用色彩,也可以加入废报纸、音乐曲谱、木片、金属等,通过材料组合和搭配,达到视觉和谐的目的,同时利用材料的肌理来增强视觉美感,而且可以扩充观众的感受范围,不仅视觉神经被调动,触觉神经的感受能力也被激发起来了,因为人有种重要的感受能力,那就是通感。就像我们看到一幅绿意盎然的荷叶绘画作品,我们感觉自己仿佛也能嗅到荷叶的清香。正如有的学者谈到:“材料的物理表象的重要性质在于它的表面纹理组织。在很多情况下,人的视觉和触觉之间、看和摸之间存在敏感的共通性。当我们看到一种肌理组织时,会相应地得出‘触觉’性质的判断:干涩或湿润、平滑或粗糙、坚硬或松软等等。当我们闭上双眼触摸物体时,触觉将使我们仍然能‘看’到物体的表面肌理。视觉和触觉的互相刺激,必然在内心形成一种反应。而眼睛触觉和情绪所产生的一连串的反应,常常由于强烈对照的纹理组织而变得热烈。”
在现代艺术中,材料由于具备这种性质,它原来的意义便为一种新的意义所代替,这种意义的转变乃是设计活动的重要现象,它涉及的是材料的独特性质与艺术家对自然的感情倾向。正因为这个原因,艺术家特别留意利用自然媒介物的特质,引创出各种视觉艺术。他们从许多既成的材料如报纸、布块、照片、铁皮中得到灵感,并将其发展为一种传达的语言,运用这些语言来构成自己心中意象的表现系统。与此同时,他们将更加明快的色彩引入绘画,绘画的结构和肌理更加复杂。材料的肌理美感既是视觉上的又是触觉上的,达到更加全面的传达效果。可见,多材质的拼贴映照,针对观众的多重感官,达到更深入的心理影响和沟通交流的目的,是一种强有力的视觉传达语言。
除了以上这些,立体主义的其它形式探索,也逐渐运用在平面设计中,在这里不再赘述。总之,现代平面设计在立体主义艺术的浸染中,如虎添翼,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奚传绩:《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 部烈炎:《外国艺术设计史》,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
[3] 荆雷:《设计概论》,河北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
作者简介:
袁建东,男,1987—,浙江宁波人,浙江万里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平面设计。
梅剑伟,男,1984—,浙江台州人,浙江万里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平面设计。
作者:袁建东 梅剑伟
相关文章:
新现代主义风格特点02-16
中国近代现代爱国名言02-16
现代主义建筑空间论文02-16
美国现代主义诗歌02-16
我国现代法治主义理论论文02-16
现代爱国诗歌一百首02-16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设计的论文题目02-16
现代主义艺术风格论文02-16
现代主义哲学分析论文02-16
现代主义绘画论文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