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开先生喜欢恬淡娴静的生活方式,平易近人温文尔雅,石开先生的审美观的形成与他的生活经历,接触到的人物以及人生观是分不开的,笔者试图通过研究石开先生的一些生活经历和其书画篆刻作品,进一步来理解他的“清、奇、古、厚”美学观。
根据石开先生自编的年鉴记载,他8岁时候看到电视《画家齐白石》深受感染,小小年纪深有感触,11岁时经过一家装裱店的时候久久观望,被装裱店老板视为可造之材,他日必成大器,13岁时候便开始临摹《芥子园画谱》,吸水砖上临写《草诀歌》,14岁临摹当代名家字画,15岁看到潘天寿、傅抱石的画作欣喜不已,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他16岁,在家潜心研究学问,并得遇良师陈子奋、谢义耕,何敦仁先生,中间他又访名山和书画大家,潜心求教。中间又曾经做过汽车修理工,26岁时读《世界名画》后,他刻印变工稳为豪放。
从石开先生早年的生平可以感觉到石开先生与书法的缘分似乎是从出生便注定了,这些经历与他之后的美学观的形成息息相关。辛尘先生曾经对石开有过客观鲜明的评价,石开先生早年篆书以汉缪篆为基础融合秦诏版,汉代金文,笔法融汇《广武将军碑》和《云峰山石刻》,取法乎上,精神面貌暗合魏晋风度,书画印中常常透露出几分稚拙活泼,我们有时候在欣赏“敦煌篆书千字文”,“敦煌道家符篆”,“张掖都尉启信”等书法作品时往往能联想到石开先生飘逸的篆书和浪漫的治印风格。[1]
石开先生在《当代中国艺术家年度创作档案.篆刻卷2010石开》中一幅纸本水墨作品中写到“刻印一求奇,二求厚,三求平实,去其俗与巧,去俗自不必论,惟奇与巧之分在乎大方从容与扭捏做作之异也”
石开先生审美追求中把“清”列在首位,主张以清气为首位,日常生活中石开先留着长发,清新脱俗,他的工作室环境也是简约,干净,给人一种清净释然的感觉,这种美学观不仅体验在先生对环境和自身的要求,在书法创作中也能感到其作品的“清”,先生写字与今人不同,他主张先磨墨,先调节好创作的情绪,以一种放松的心态,空澄一切,从容不迫进行书写,这里也是“清”在他的艺术创作中的体现。
“奇”指的是艺术家的气质、性情、思维、爱好,以及通过艺术手段表达的追求之一。石开先生之所以被称为“鬼才”,因为其书画篆刻作品在同行领域中独树一帜,有鲜明的特色,其作品往往令欣赏者观之出奇,运笔上似乎是“折拆股”然而却透露出苍茫,毛涩中透露出朦胧的美,令人回味无穷。古人治印,以整齐为目的,然而在铸造,锈蚀,挤压碰撞等因素下,往往出现出其不意的效果,这种自然的因素往往是后来的篆刻家不易模仿的,然而这种奇崛旺旺引人遐想,石开通过研究这些非经意的变化,结合石头的纹路,自然变线,创造出一种独有的风貌,概括为“形变异”和“线变异”。
奇在于变化,与创新词意概念相近的词为“通变”,通变不仅有创新的含义,同时也提示了创新与继承的关系,问题是通变的度.[2]而石开先生也深知继承与创新的道理,一个人的个性的形成是要表现在形式上的,心变则形变,石开先生早年学习齐白石,追求齐白石的书法追求“把画写直”,粗线和细线一方面通过笔墨效果进行表现,但又在微妙变化中不求强烈的对比,笔无两头尖,画无蜂腰形。篆刻创作,用简单的文字谈明白并非易事。篆刻是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创造万千气象的艺术。她的每一刀每一根线均包含着作者大量的心血,是作者学识、修养、技术和审美取向的表现。[3]篆字结构“形变异”是“印从书出”篆刻家必备条件,尽观开宗立派的篆刻家都以此作为突破口,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自己的笔法或者刀法,形成边开生面的风格,而又不脱离传统。
“古”指的是简单朴素,先生提到他进入老年后,综合心境常常与时有乖,只是玄幻交织,他曾经可过一枚印章“当如龟藏六”,把很多书法技巧和要素藏起来。有时候化方为圆,顿觉暗合古人,古拙简朴,仔细观察方觉妙趣横生,这或许也是古人的伟大之处吧。“形变异”章法是关键,有些过度的变形的做作往往容易脱离传统,石开先生非常注重章法和布白的处理,白文印无边这和他写意的风格中夸张的成分进行对比,使得作品静中生动,暗合古人。石开先生认为文字内容在当代书法作品中仍然很重要,如果说艺术形式在书法中无可非议地充当主角的话,那文字内容就是配角。[4]他强调文字内容可以不拘拟于古人,但情趣应该和古人的雅操相通。
“厚”指的是不仅仅反映做人处事,也是石开先生为艺道路上的追求,石开先生是福州人,他认为南方艺术家作品灵巧有余,但却缺乏厚实,他非常钟爱北方碑学淳朴厚重一路,他对吴昌硕、康有为、于右任等大书法家推崇至极,这也是他定居北京的理由之一,如果能从自己的作品之中表达出厚重质朴的感觉,那么他就会感到非常满意了。
从石开先生的艺术创作中透露出的美学观我们可以看出,“清、奇、古、厚”不仅是他创作时的追求,也是做人的追求,这或许正是石开先生的作品在当今百花齐放的艺术界中能够独树一帜原因。
摘要:石开,1951年生,福建福州人,师从陈子奋、谢义耕等先生,职业书画篆刻家,中国篆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石开先生在当今书画篆刻界是举足轻重的领军人物之一,被评为“鬼才,狂人和评论大炮”,他经常宅在家里,很少出门,自称“居家不出老宅男”。上午写字、刻印、画画,下午接待一些宾客,一个月外出一到两次,谦称自己是手艺人,而不以艺术家自居,可以说是艺术圈里的大隐。他提出自己的艺术追求简单概括为“清、奇、古、厚”美学观。
关键词:印从书出,形变异,线变异
参考文献
[1] 赵明.石开篆刻批评[J].青少年书法,2003,04:12-15.
[2] 石开.艺术个性的张扬与选择[N].甘肃日报,2001-12-18006.
[3] 石开,马士达,许雄志,朱培尔,崔志强.印之道——篆刻艺术笔谈[J].美术观察,1996,04:29-31.
[4] 韩羽,张景岳,王澄,何应辉,石开,沃兴华,徐正濂.艺术书法大家谈(节选)[J].东方艺术,2006,08:34-41.
相关文章:
美学散步读后感范文02-09
柳永词的美学特质探析02-09
李泽厚美学探讨论文提纲02-09
达芬奇的美学思想02-09
读美学散步有感范文02-09
苏轼的美学思想之我见02-09
读宗白华先生美学散步有感02-09
浅析中国画表现形式特点与美学意境02-09
论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02-09
中国书法的美学思想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