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作文评改

关键词: 改对 包办代替 学生 作文

笔者认为, 学生作文不一定要全批全改, 也没必要精批细改, 那样的改对学生是一种包办代替。有时候, 老师煞费苦心字斟句酌修改, 一篇作文改下来, 红字多, 黑字少, 读起来似乎是一篇像样的作文了, 而学生的作文却面目全非, 老师由改作文变成了做作文。这样修改出来的作文老师不一定满意。因此, 所谓“精批细改”是不足取的。不搞精批细改, 是不是就可以不批不改呢?当然不是, 因为学生的学习特别是小学生的学习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如果不批不改, 教师对学生的作文一无所知, 指导起来是盲目的, 无的放矢。教师对学生的作文既要批, 又要改, 要在批改的方法上下功夫。

一、批改要有明确的目的和标准

明确本次作文训练要求, 根据写作要求进行评改。这就要求每次作文的要求必须单一, 即把整个作文训练分各个专题来逐一击破, 变为单项训练。每次练习, 只选择一个专题, 每次评改也就可以根据这个专题的要求, 择其重点的, 具有共性的问题进行评改。这样, 教师学生都可以做到集中精力, 有的放矢。如写人的作文就可以分解为这样几个问题:1、外貌描写与中心思想, 主要解决外貌描写游离于中心的问题;2、动作描写与人物特点, 主要解决动作描写简单化的问题;3、选择材料与表达中心, 主要解决材料的单薄和俗套问题;4、“他会这样说吗?”主要解决人物语言与人物身份问题;5、“他会这样想吗?”主要解决人物心理描写与人物性格刻画的问题。这样化整为零, 各个击破, 然而再综合训练, 写人这一类型的作文就不难解决了。

二、评改的方法应该多种多样, 不要千篇一律

一是指路性评改法。老师对学生的作文阅读后不动笔改,

普通话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通用语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从法律上确立了普通话的地位和作用。学校作为推广普通话的坚实阵地, 这就要求广大教师, 特别是语文教师切实过好普通话关。

但是, 在许多地方, 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 存在着一些语文教师普通话不标准, 讲课使用方言的现象。就拿我们重庆地区来说吧, 语文教师上课使用方言的情况并不罕见。不仅是一些中老年的教师, 有些年轻教师也经常使用方言上课。

语文老师使用方言上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很多教师都是在方言区成长, 不可避免受到方言的影响。特别是一些“民转公”的老教师, 基本上是不会说普通话。另外还有一些学校推广普通话的措施不力等。但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教师主观思想上的认识不足。如有的语文老师觉得自己普通话不是太好, 就不愿也不敢讲普通话, 反正学生一样能够听懂方言。

语文教学要求教师讲好普通话, 这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必然要求, 也是对教师语文素质的基本要求。因为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知识, 主要靠的是语言。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和信息的载体。语文教育的老前辈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口头为语, 书面为文。”就是说, 语文课就是语言课, 其中所学的文字、文章都是为语言的理解和表达服务的。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否规范, 直接关系到知识传授是否正确, 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另外, 我国是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大国, 推广普通话只给学生指出修改的方向。

二是针对性评改法。对学生作文的评改要看对象, 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要求评改。高材生可挑剔性地评改;中差生要鼓励性评改。不然对中差生老是说得一无是处, 就会使他们灰心丧气。

三是典型性批改。从本次作文训练中选择最优秀的作文, 或是在作文中普度存在的问题。两种典型进行评改。这样既给学生树立了榜样, 又给学生指出了不足。

四是对比性批改。对比性批改法就是选择两篇中上成绩的作文制成文字幻灯片演示出来, 让学生在比较中找出每篇作文优点缺点, 同时指出修改意见。

五是自批自改, 互批互改。把作文的要求“审题、中心、内容、条理、语病、书写”等几大项按百分比列成表, 再把每大项分成若干细档, 确定评分幅度, 让学生对照评改要求逐项修改, 逐项评分。这样的批改方法, 使学生自己能够动手动脑动口, 对自己的作文能够做到心中有数, 从而培养了学生作文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评改作文的结构

构成文章的材料, 应该真实, 具有说服力, 能为主题服务。在评改文章时, 要看材料是否可有可无, 是否紧紧围绕主题, 是否起到突出主题的作用。如材料是可有可无或与主题无关甚至分散主题的, 不管有多漂亮, 都应去掉, 同时还应该看材料本身是否完整, 不完整的材料往往使文章不充实、不理想。

评改文章的结构, 重点是看文章结构是否合理、是否完整、连贯和紧凑、详细是否得当。对文章语言的评改, 重在推敲语言的准确性, 生动性, 要检查语句是否完整、通顺, 有无用词不当和词序混乱的现象, 努力消灭错别字和用错的标点符号。

评改作文和评改作文的环节的教学是要花大力气才能做好的, 只要长期坚持, 不厌其烦, 一定会有可喜的收获。

语文教师使用方言教学

◇肖庆全

有利于增进各民族、各地区的交流, 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所以作为老师, 必须意识到普通话的重要性, 要切实从自身做起, 规范使用普通话, 讲好普通话。

既然有许多语文教师普通话说得不标准,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我们这些方言地区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呢?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上的问题。要敢于说普通话, 不能因为说得不标准, 就羞于说。不但要在课堂中说, 而且在生活中也要坚持说。平时要多注意纠正说得不标准的字音, 多注意模仿普通话说得标准的人。熟能生巧, 久而久之, 普通话自然也就会流畅起来。其次我们的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来提高教师的普通话水平, 如举办普通话培训班, 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普通话朗诵会、演讲会等。另外还要建立健全教师推广使用普通话的各项制度, 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监督机制。真正把是否使用普通话教学与教师的考核、评定职称等挂起钩来, 促使广大教师自觉去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

推广普通话, 任重而道远。就让我们广大语文教师从自身做起, 从现在做起吧!

(作者单位:重庆市江津区三口小学)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谈谈对偶修辞 下一篇:谈谈理想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