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 泛指没有危险、不出事故的状态。事故是指生产、工作中发生的人员死亡、伤害、财产损失或其他损失的意外事件。《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中对电梯的定义是指动力驱动, 利用沿刚性导轨运行的箱体或者沿固定线路运行的梯级 (踏步) , 进行升降或者平行运送人、货物的机电设备, 包括载人 (货) 电梯、自动扶梯、自动人行道等。从上述概念中可以看出电梯在使用过程中, 由于涉及到人的不安全行为、物 (电梯) 的不安全状态往往会发生事故隐患甚至事故发生。事实上电梯的使用越来越广泛, 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经常给人们带来各种各样的伤害, 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话题。因此, 系统分析电梯使用中存在着的各种不安全因素, 并且有针对性的加强防范, 最大限度的保障电梯的安全使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1 电梯使用中可能发生的事故
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 (GB7588-2003) 中对电梯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地事故归类如下: (1) 剪切; (2) 挤压; (3) 坠落; (4) 撞击; (5) 被困; (6) 火灾; (7) 电击; (8) 由下列原因引起的材料失效: (1) 机械损伤; (2) 磨损; (3) 锈蚀。
2 人的不安全行为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美国著名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 (W.H.Heinrich) 于1931年首先提出了事故因果连锁论, 用以阐明导致事故的各种原因因素之间及与事故之间的关系。事故因果连锁过程包括如下5个因素: (1) 遗传及社会环境; (2) 人的缺点; (3) 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 (4) 事故; (5) 伤害。人们用多米诺骨牌来形象地描述这种事故因果连锁关系, 一颗骨牌被碰倒了, 则将发生连锁反应, 其余的几颗骨牌相继被碰倒。如果移去连锁中的一颗骨牌, 则连锁被破坏, 事故过程被中止。海因里希认为, 上述五个因素中 (1) 和 (2) 是很难克服的, 事故预防工作的中心就是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 消除机械的或物质的不安全状态, 中断事故连锁的进程而避免事故的发生。
一部电梯的使用、维护保养, 日常管理都离不开人的行为, 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引发电梯事故的主要原因, 主要表现如下。
(1) 电梯使用者的不规范行为
统计全国近几年发生的电梯使用事故可以发现, 因为电梯者缺乏安全意识, 使用中操作不当引发的事故占了绝大多数。
乘客在电梯轿厢内打闹、随意敲击按钮、依靠轿门、强行扒门都会之间导致电梯运行故障, 安全保护装置动作, 致使乘客被困与轿厢内。在被困后在轿厢内采取过激行动, 拍打轿门, 企图强行扒开轿门, 或从轿顶的安全窗逃生。其实没有专业救援人员帮助, 独自逃生十分危险。
电梯层、轿门正在关闭时, 乘客请勿为了担心不能及时进出轿厢而用手、脚等直接阻止关门动作, 也会使门系统发生故障造成严重后果。
乘客随意向电梯地坎内丢扔烟头、纸削等异物, 也会影响层、轿门的启闭, 触发井道内的安全保护装置动作。
乘客因候梯时间过长不停敲击呼梯按钮, 按动消防按钮, 用力拍打层门等行为都会使电梯发生故障。
电梯满载情况下强行进入, 小孩没有大人陪同独自乘坐电梯等行为都会引发危险。
(2) 电梯操作工、电梯维修保养人员无证操作、违章操作
按照《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第三十八条规定, 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考核合格, 取得国家统一格式的特种作业人员证书, 方可从事相应的作业或者管理工作。现实当中, 很多电梯使用单位, 像物业公司直接聘用无证的电梯工操作电梯。电梯维修保养公司指使无证的新人对电梯进行日常保养。这些行为表面上节省了一定资金, 但是实际上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因为这些没有经验, 有没有进过系统安全培训的人员根本无法保证电梯的安全使用。
已经取得电梯相应操作证书的人员, 在操作电梯、维修保养电梯中根据个人喜好不能按照相关规程随意操作, 如不穿戴好防护用品, 如工作服、安全帽等, 或者不按照用电规定随意接电。这些不安全行为会产生安全隐患, 导致事故发生。
(3) 电梯使用单位管理制度缺陷
电梯使用单位不按《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的规定制定符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电梯安全管理制度, 也是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之一。电梯使用单位至少应建立包含一下内容的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技术档案;三角钥匙管理制度;电梯操作人员守则;应急救援措施;定期检验与日常保养。
由于一些使用单位管理人员对电梯安全的认识模糊, 把电梯当作普通设备对待, 不能建立有效健全的安全使用制度, 也是导致事故发生的因素。
3 物的不安全状态引发电梯事故
物 (电梯) 的不安全状态也是引发电梯事故的因素。电梯的安全性能除了依靠直接的安全技术措施外, 还具有多种电气、机械安全保护装置, 主要有层门门锁、行程限位、电气安全回路、限速器-安全钳等。相应的不安全因素一般有以下几点。
门系统安全装置接触不良, 层门门锁机械锁紧装置锁紧不到位, 验证锁紧的电气装置失效或被人为短接, 电梯在开门情况下可以继续运行。
接触器接触不良, 造成接触器不能正常吸合断开是电梯运行不正常。
电梯电气安全回路被短接, 失去保护作用。
限速器-安全钳存在故障在电梯失速时不等动作, 使电梯不能停止运行。
电梯超载保护装置损坏, 电梯超载可以继续运行。
电梯机械部分故障, 如电机转动异常, 过热, 润滑不良;导轨垂直度偏差超标;电梯平衡系数与标准要求偏差过大;电梯层门、轿门安装不到位;制动器扎瓦磨损严重等等。
4 事故防范
根据海因里希的多米诺骨牌原理, 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 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 中断事故连锁的进程可以避免事故的发生。因此, 避免电梯事故的发生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电梯使用单位加强电梯安全管理。电梯使用单位必须认识到对电梯管理的义务和责任, 从保证人员生命安全的高度履行自己的职责, 建立健全的电梯安全管理制度, 避免因管理不善而引发的电梯安全事故。
(2) 规范电梯操作工、维修保养人员的作业行为。电梯操作工、维修保养人员必须取得相应的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书后才可以上岗工作。作业时严格按照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进行, 不违章操作。
(3) 通过安全宣传, 电梯内张贴安全警示内容等手段规范乘客的安全使用行为。因为大部分故障是乘客不正确使用产生的, 这项措施尤为必要。在乘客都遵守电梯的使用规定的前提下, 可以有效地防范事故的发生。
(4) 保证电梯的无故障运行。电梯的质量必须符合国家标准, 加强电梯的定期检验要求, 做好维修保养工作, 消除设备缺陷, 对不符合要求的电梯部件、电路及时维修, 使之符合安全要求。
综上所述, 电梯的安全运行不仅包含电梯自身的因素, 更多的取决于使用者、管理者、操作维护人员等的意识、行为。希望通过上述的分析, 能够更好的提高电梯安全运行, 避免事故的发生。
摘要:通过对电梯运行中安全事故的原因的分析与防范措施, 保证电梯的安全运行, 保护人员生命、财产的安全。
关键词:事故,不安全行为,不安全状态
相关文章:
湖北省电梯使用安全管理办法(2016年湖北省政府令第388号)02-11
地铁信号工实习总结02-11
公司电梯安全使用知识02-11
医院电梯使用管理办法02-11
低碳经济与中国发展02-11
电梯使用安全知识培训02-11
杂物电梯安全使用规范02-11
使用单位电梯管理制度02-11
电梯使用管理职责02-11
电梯使用单位管理手册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