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范文

关键词: 采买 掌中 食材 手记

记者手记范文(共9篇)

篇1:记者手记范文

记者手记:感受文化

文化属于意识形态领域.接到文化这个选题,便开始犯愁,该如何将很虚的文化用实实在在的`文字展现出来. 第一次步入株洲市土资源局一楼服务大厅,才发现文化其实是可以表现出来,也是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的.

作 者:邹礼卿 作者单位:刊 名:国土资源导刊英文刊名:LAND & RESOURCES HERALD年,卷(期):07(5)分类号:关键词:

篇2:记者手记范文

——杭州综合生活频道新闻中心

在杭城的电视媒体中,我们是最早达到吴斌家中,对家属进行采访的,也由此开始了两路记者长达两天两夜的蹲守。

这两路记者中有资深的老记者,也有刚刚踏入新闻岗位的记者,而对于全城乃至全国媒体倾力关注的这一英雄事迹的报道,他们有付出、亦有收获。

作为一个摄像,我想我应该是见惯了生离死别和爱恨情仇的,所以很多时候我演绎新闻事件的方式总会刻意的放大那些情感氛围。确实,在大部分时候,电视新闻需要的是通俗的,更接地气的作品。但当我们面对这种英雄题材的事件时,我想如何调整心态去寻找更合适的审美观就显得尤为重要。倘若最终你的作品胜过了别人,毫无疑问,那是因为,你所认为的美的事物,比别人认为的,更美。——新闻中心摄像车诚

在拍完吴斌回来的路上袁也在车上说了一句四个摄像就拍了一条片子你说值不值。这句话像是反问又像是自语,没人听见也无人回应,因为它很快就淹没在车水马龙的喧嚣中,大家还在继续之前的谈笑风生,我咽了一口吐沫,却又什么都没说出来。不知道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当你竭尽全力的编一条稿子或者拍一个片子,无论是dv录制还是上千万的投资,你看着你自己心血自己的作品一点一点出来。你守护着她看着她成长就像面对自己的孩子,她就源于你每一次灵感的撞击,每一份顽强的拼搏,每一滴才华的挥洒,你所有的精力都在为她崭露头角的那一刻,然后一起期待,一起祈祷,期望我们的生命也得以被另外一种方式聆听,叙述,引用,再看着她开始一段截然不同的旅程。她只属于你一个人,你自己可以毫不吝啬的赞扬她或者声色俱厉的批评她,却不允许别人动她一分一毫。也因为这种感觉,我们愿意拍摄上百个镜头只为能有一个画面,因为这种姿态,我们愿意枯坐六个小时只为一条两分钟的片子。——新闻中心摄像袁帅

回忆这几天的拍摄,不想说太多形容词,只知道用心,用心去记录,用心去配合,不想让他的离开因为我有一点瑕疵,争取让所有应该被世人所铭记的瞬间都被人铭记,这是我的职责,也是作为一个晚辈能为这位英雄唯一可以做的事情,英雄已逝,但是精神却唤醒了我沉睡的灵魂还有斗志!——新闻中心摄像王喆

后来知道,最初设计吴斌出殡的路线当中没有西湖这一站,身为杭州人,怎能不再去看一眼西湖呢?身为妻子,又怎会不想和丈夫再游一次西湖呢?在其他台标来来去去忙忙碌碌的时候,袁也说了这么一句话:我怎么忍心再把话筒举向这样一位伤悲到好像下一秒就要晕倒的妻子。她告诉我:在市民不知道的情况下,默默地录制几段同期声,那会是他们发自内心最真实的对话。经过袁也的努力:终于,吴斌可以和妻子游西湖了!别说其他媒体,我们自己都没有想到,在吴斌姐姐吴冰心的安排下,摄像袁帅成为唯一烈士灵车媒体记者,用镜头送了吴斌最后一程。——新闻中心记者夏琳

在这个拍摄小组中,有一个核心人物——袁也,很多合作者都在感想中提到了她,她的整个采制过程将另有重点篇幅刊出。

作为第一个报道吴斌事迹的记者,同事和家人跟我说:“让大家知道了英雄的故事,你也算做了一件好事。”但我却觉得,在近一周的采访中,我所做的远远不及我所得到的。从看到事发监控视频时的震撼,到接触吴斌家人时的感动,再看到社会各界学习英雄事迹的那种热忱,这不是在工作,而是接受精神上的洗礼、升华。吴斌的家人告诉我:“他们理解吴斌所做的,也支持他的选择!”市民群众跟我说:“正是因为他的平凡,才凸显了他的可贵!”这些淳朴的话语,让我切实感受到了了这个社会,向善的力量!“即使是很小的事,也应该把工作做好,做到细致,经过长时间的积累,相信也会爆发出一定的力量。”这是一位社区工作人员在学习吴斌事迹时的感受,我想把它送大家,共勉之。——新闻中心记者洪艳(洪艳是最早介入吴斌事迹报道的记者)

“她说他们之间有心灵感应,她见他不停地扭动,她问他,你哪里难受啊?他努力勾了勾手指,她知道是他腰间的绷带缠的太紧了。她跟他说再忍忍,为了治疗没有办法会好起来的。他立马不动了,她知道他不是不痛了,是不想让她担心。她在我的镜头面前低声的诉说着,不断地拭去眼角的泪水。我在取景器后面,眼泪疯狂地从我的双目中滑了下来。我并不是震惊于他做了多么伟大的事情,而是感动于他们之间平凡的爱情。”——新闻中心摄像蒋学栋(蒋学栋是杭城第一个采访吴斌妻子的摄像记者,他在拍摄后将没有体现在稿子上的内心感受写在了微博上,引起广发关注)

“2号清早从杭州出发,我们驱车3个多小时到达无锡。异地采访,缺乏信息来源、道路不熟,其中的艰难可想而知。司机从早上7点半,一直开到下午3点,没有停歇过。而这一天我的手机播出的电话已经不下六七十个。几经周折,我们终于找到了事发当时吴斌驾驶的车子和第一时间赶去医院接应吴斌的苏州客运站的同志。他们告诉我,吴斌见到他们时,意识已经有些模糊,问他名字都没有回答,但却依然记挂着“车子停哪里了?”“旅游有没有事”?“因为在吴斌的潜意识里,事发那一刻他的车停在超车道,会妨碍其他车辆的通行。”

篇3:记者手记

邮政行业不努力,顺丰就替他努力;银行不努力,支付宝就替他努力;通讯行业不努力,微信就替他努力;出租车行业不努力,滴滴快的就替他努力。因为这些行业做的不够好,才有了互联网公司施展拳脚的地方,从而倒逼这些行业去提高效率,加快创新。

如今,“百度干了广告的事,淘宝干了超市的事,阿里巴巴干了批发市场的事,微博干了媒体的事,微信干了通讯的事,不是外行干掉内行,是趋势干掉规模!”从这个段子我们也可以得到一些启示,传统媒体不努力,互联网催生的新媒体就会替他努力,传统记者不努力,机器人记者就会替他努力。所以,机器人记者作为科技推动传媒进步的一个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倒逼传媒产业的优化、创新。

所以说,这是一件好事。

篇4:一个记者的灾难手记

我从伊春回到北京,有一阵子陷入沉默之中。很多朋友觉得我变了。在很多次的灾难报道之后,我会如此。不爱笑,不爱说话,时不时就发呆

最近的上海大火,我虽然没有去,但心里始终悬着。在当天晚上,我就让几名实习生做好战斗准备,分头寻找资料,在QQ上不断交流信息,情绪非常亢奋。这是一个习惯的状态。每次遇到这样的大灾难时,作为记者,都会如此。

有人说,苍生不幸新闻幸,对于记者来说,常常走在去惨烈现场的路上,一面满怀忧伤,一面振奋自己去介入报道,这是一个痛苦纠结的过程。

眼看一年即将过去,是时候回顾一下了。这几天,我会想起过去的那些事,那些惨烈的灾难永远也无法忘记。

比如舟曲。

舟曲县在甘肃南部,汶川大地震时,这里也是重灾区之一,也是全国滑坡、泥石流、地震三大地质灾害多发区

两年前的汶川地震后,这里的山体就松垮了。半年多的时间里,又干旱不断。一场持续了40多分钟、降雨量达90多毫米的“瞬间性强暴雨”,这里的山体终于扛不住了。垮了。

8月8日,我到达九寨沟,然后转车到武平,接着坐上广元运送物资的卡车到达距离舟曲附近的大川镇。

这天,各地的救援物资源源不断地运送过来,我搭乘的从广元长途跋涉而来的一辆满载200多顶帐篷的卡车,经过整整24个小时的艰难山路跋涉,在9日下午5点半,到达舟曲县。

沿途可以看到很多武警战士、消防官兵和穿着黑色制服的特警官兵,他们在旁边休整,有一些已经非常疲惫,在那边睡着了。

还有很多当地没有受灾的居民,三五个人为一组往灾区里面送水。我碰到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太太,她身边的人,也都是六七十岁的老年人,他们都提着水桶。他们希望自己能够尽可能多地将水往上送,因为现在城区却水。在城区里还有很多幸存的人,他们还在那里守望着自己的家人,他们希望能够有奇迹出现。

你可以不时看见从山坡上有武警官兵抬下来的遗体,都被包裹着,有的露出了脚,也是满身泥泞。

空气中弥漫着很复杂的味道,走过他们的身边,你看到了会非常伤心。

居民也自发地寻找自己亲人的遗体。他们非常小心,把遗体挖出来之后,用当地特有的五彩布匹很整齐地包裹着。然后,六个人小心地抬着(遗体)从山坡上往下走。他们每个人脸上的表情都非常凝重,还有人脸色很红,眼睛也很红。他们刚刚哭泣过。

主城区,全是断壁残垣。

原来城区的地方,现在是一片很平坦的泥淖,泥淖里面有木板、桌椅和碎片,还有一些孩子的鞋、衣服和书包,它们就那么躺在泥淖里边,很软。

在这片泥淖的四周,是原本看上去很坚固的房屋,有六层的七层的还有更高一些的。这些房屋被泥石流冲击之后,都呈现出很奇特的状态。

那些居民宁愿守在已经是泥淖一片的房屋残骸面前,他们就这么坐着,也不说话,很安静。你从他们面前走过去的时候,他如果发现挡着了你的路,就会非常礼貌地让开。如果你跟他们谦让,他们会非常客气地跟你说谢谢。

整个感觉非常地平静,让你有说不出来的感觉。

入夜。

整个县城没有什么光,县政府所在的地方是仅有的一些光源所在地,另外一些光源是散落在黑暗当中的救援车辆和发掘机的光。

还有一些当地居民,他们在一些干涸的路上燃烧着什么,可能是纪念自己死去的家人。

听不见哭声,没有人哭,很安静。

在这么一个巨大的灾难面前,所有的人保持着异乎寻常的冷静。在一个外来者来看,我觉得非常地震惊。

还有伊春空难。

这是中国人很多年未遇到的空中灾难,我第一时间到了现场,伊春机场事发后的第二天,重启使用,我就乘着飞机飞了过去。

飞机缓緩降落到伊春机场,那里不远处就是灾难的现场,飞机的残骸就在那里,这是一个奇怪的感觉。

采访可想而知的艰难。

那天,我的同事在伊春第一医院门口采访,有一些不明身份的人躲在黑漆漆的奥迪车里,拿相机偷拍。

而几乎在同一时间,下午1点左右,我在伊春采访另一起灾难,前不久烟花大爆炸的现场,也遇到了“粗人”警察,差点也被关押。

采访遇难者家属时,我流泪了。

对方的家长拿纸巾给我,一切都是默默的。我忍着,忍着,努力不作出太大的异样,但还是被发现了。

我的同事坐在那里,给受到创伤的人们做心理疏导,我们是记者,但此时也是想帮助他们的朋友。

在我做记者的几年来,我经历了太多的灾难。每当我到一个现场,我都会过电影一样,想起很多类似的场景,和人。

每年的年末,都会有同行总结自己的一年,带着大事的日子,颠沛流离的生活。千里迢迢去见那么多悲伤的故事,还有很多无趣的人。

很多时候一个人的灾难见证,是孤独的。独自走在没有灯的荒野,刚刚经历灾难的乡村,是一个奇异难忘的经历。

篇5:记者手记范文

从事农业生产与老天爷打交道,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且有的问题错

综复杂,诸如农药、化肥、种子等等。特别是农业生产者的生产主体出现减产或

绝收,首先考虑到的就是农药、化肥、种子,总会找农资经销商纠缠,甚至酿成官司而对簿公堂。有的法官因缺乏农业知识而错判枉判时有发生。2004年7月镇平县安子营乡曾发生一起7.3亩花生80%感茎基腐病而几乎绝

收,疑为施用李姓农资经销商所售复合肥所致,依据是:1.本人所种植的3亩油

菜茬花生没有上此复合肥,仅有3%发病。2.临地的花生使用其他的复合肥,发

病率近8%。看起来施肥所致理由似乎很成立。该农民曾反映到县农业执法队,执法队曾派农业技术员实地察看,调查走访了其他十多个也施用李姓复合肥种花

生户,发病率也不到5%,认为该地发生茎基腐病与施复合肥无关。为啥发病谁

也弄不清楚。这样的理由未能使该农民心服口服,又一张状纸将李姓经销商告上

法庭,法庭为了尊重科学,便授权委托我和另外一位农艺师深入现场进行调查。

我们首先深入到其油菜茬花生田及发病严重的麦茬花生田,发现发病严重田块中

间有4行生长良好,没有感染病害。我们又来到其家,坐在其刚盖好不到120

天的新房内,找来了其邻地和施过同样复合肥的农民座谈,从中发现有用线索,获知施过同样复合肥的农民,所种植的花生虽有病害发生,但不到5%,很正常。

这样排除了肥料致病因素,疑点集中在种子上。其农民不认可,提出:既然是种

子问题,我油菜地种的花生用的同样种子为啥没得病?并从内间端出一盆播种时

捡出的小秕花生粒来证明。我抓一把就闻到有一股霉味,一检查黄曲霉芽胚感染

率几乎达百分之百。

通过查、听、看,我心里终于有了底,便把发病原因向他演绎了一番。你们

在油菜收获时即剥了壳。种油菜茬时,芽胚尚未感染上霉病,所以油菜茬未发病。

种完油菜茬后,把剥过壳的种子放在潮湿的新房内近20天以上,是80%的胚芽

被霉菌感染,这些被霉菌感染的种子播后,在潮湿的土壤中继续发育,到花生团

棵期爆发,导致茎基腐病大发生。地中间两行同样施了李某销售的复合肥为啥会

没病呢?原因很简单,播花生时你们先从地两边往中间耩,耩到最后你的种子耩

完了,你邻地的种子剩了点,你借过来耩在你的地里,因人家的种子是刚剥的新

种子,没被霉菌感染,所以你的地中间两行也施用的同样复合肥、而没发病。由

此可以断定造成茎基腐病大发生的直接原因是感染了霉菌的种子,而不是复合肥!

一番演绎,使该农民不断点头,并连连说:“情况就是这样,确是这样,你说的根在跟前看着一样,我真服气啦!我现在就到法院撤诉!”

篇6:小记者活动(范文模版)

小记者周末寻访“三坊七巷”

■本报记者 张之杰

本报讯 不知不觉中,愉快的寒假已经过去了。晋江经济报的小记者们,大家是不是开始想念我们小记者团的伙伴了?随着新学期的开学,我们小记者团的系列活动也将重新开启———本月26日(周六),本报将组织40名小记者,乘专车前往福州,参观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的“三坊七巷”。在那里,我们不仅可以参观民族英雄林则徐的纪念馆,还可以亲身走进著名作家冰心奶奶的故居„„怎么样,心动了吧?那就赶紧来报社现场报名吧!

三坊七巷,是福州市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向西三片称“坊”,向东七条称“巷”。“三坊”为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则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三坊七巷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它基本保留了唐宋时期的坊巷格局,保存较好的明清古建筑就有159座(其中全国重点保护单位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因此也有着“明清建筑博物馆”、“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等美誉。

除了著名的三坊和七巷之外,这里还留有许多历史名人的故居以及他们的奇闻秩事。26日(周六)上午8时,40位小记者将在报社门前准时集合,乘专车前往福州。到达目的地之后,我们将先后参观文儒坊中的公约碑,衣锦坊中的“水榭戏台”等景点,接着,我们将陆续参观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清代进士林星章、现代著名诗人冰心奶奶,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觉民等福建历史名人的故居。

午餐之后,我们就将参观清末民族英雄林则徐的纪念馆(又称“林则徐祠堂”)。该馆1982年成立,馆址原为林则徐专祠,创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内有仪门厅、御碑亭、树德堂、南北花厅、曲尺楼、竹柏轩等主要建筑物,具有江南园林风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当然,参观过程中,我们还将通过采访专业人士等方式,了解林则徐禁烟的英雄事迹,重新认识这位民族英雄。

本次活动由本报主办,康辉旅行社承办。活动将为每位小记者购买旅游意外保险,全程安排大巴接送。本期活动名额限定40人,凡本报小记者皆可到本报现场进行报名(最终名单以现场缴费情况为准)。报名时请提供本人姓名、性别及身份证号码(户口本上有)等相关信息。活动费用188元/人(包括交通、保险、餐饮等)。

报名地点:晋江经济报社(青阳迎宾路计生局7楼)

篇7:记者手记:我们要一样快乐

采访正好约在这样的一个下午。进门一看,他果然正在读书,戴晴的《在如来佛掌中:张东荪和他的时代》,他说自己最近非常喜爱这本头绪繁杂的书,因为它真实。

真实与顺和,是黄珂眼中的自己,也许正因为他的真实,才会有那么多的人喜欢他。看到一些照片。其中有一张被朋友们用来开玩笑。照片中,他被十多位90后美女簇拥着,镜头里每个人都笑成一朵花。

傍晚到来前,我离开了望京607。但我已分明感觉到了黄客们都会有的感觉:被照顾。他接了几个电话,有工作要联络但是他不愿意打断我,直到我离开的时候他才去电脑上工作。他始终和蔼,询问我的家乡,并且告诉我一个秘密:不是放油多的菜就一定好吃。

在资深黄客张枣的眼里,与他对坐时的黄珂最有魅力。我想张枣的意思是,那时候的黄珂是一位安静的、与他分享私密时光的朋友。与我对谈的非私密时光里,黄珂仍然迷人,在短短的采访时间里,有两次,黄珂神采飞扬。

一次是谈到李逵,谈到那个没有原则的、可爱的莽汉,黄珂哈哈大笑,“只要是‘我哥哥’的事情,那就不管别的了,真正可爱”。我坐在他对面,不禁笑了:其实谈论着可爱的李逵的黄珂,何尝不也是可爱的呢。

一次是谈到黄客们的薰衣草之行 “很多人一辈子没有见过薰衣草的,你不知道吧,只有那么矮一点点。那是,很奇特的味道。我们又唱又跳……”他真的在沙发里手舞足蹈起来。那个瞬间,我突然非常想念我自己的朋友们,他们就在这个城市,甚至就在我生活的附近几个街区,我们也会经常聚会。那一霎那,我被黄珂感染了,我听到了他想让我听到的话:你也要像我一样快乐。

我想起有一次中学生摄影比赛,很多参赛者都使用很炫的器材,拍摄了一些抽象迷离的画面,只有一个小女孩用自己随身的机器,拍摄身边的同学,他们上学、打球、发呆、追逐。我忘记那次比赛的获奖情况了,但是若干年后,我只记得她那温暖的作品,因为那里面“有人”。

在《黄珂》出版的前前后后,各路媒体,怀着各自的策划和结论,簇拥到黄珂身边,求一个吻合的噱头:你是孟尝君吗?你是柴进吗?你代表了后现代的希望吗?你是新世纪的先锋吧?

篇8:记者手记:克难前行的力量

《大戴礼》曰:“无绵绵之事者,无赫赫之功。”用以形容刚刚结束的两会第11次会谈,再贴切不过。历经6年终于面世的《海峡两岸避免双重课税及加强税务合作协议》,为两岸企业和个人做出了详细的消除重复课税及非歧视待遇安排,互谅互让亦合情合理。协议文本厚达20页,凝聚了两岸人士的心血,展现了两会协商一贯的严谨和精密。

在航空领域,从2008年6月两会首次会谈签署《海峡两岸包机会谈纪要》,到同年11月签署《海峡两岸空运协议》,再到2009年4月签署《海峡两岸空运补充协议》,台海上空日渐忙碌,“两岸一日生活圈”逐渐成形。今次签署的《海峡两岸民航飞行安全与适航合作协议》则为这份便利更添一道安全保障。

为协议签署倍感欣慰的同时,不容忽视生效问题。两项协议均规定:“本协议签署后,双方应各自完成有关程序并以书面通知对方,本协议自双方均收到对方通知后次日生效。”毋庸置疑,如果不能生效,再好再实在的协议都将成一纸空文。在签署仪式现场,媒体记者交谈时无不期待此番见证的两项协议顺利完成后续作业,尽早生效,普惠两岸民众。

篇9:记者手记:半公尺的大师

从会场到大厅出口,短短百米,被工作人员围护在中央的余秋雨依旧引起一路骚动。他笑着向周围认识或者不认识的人颔首致意,大步走向停在门外的一辆黑色轿车---他的行程很匆忙,八点前还要赶到天河机场。

而记者,万分得幸被安排和他乘同一辆车返汉。

同行的还有两位《黄石日报》的媒体朋友。她们拿出一小摞余秋雨的书,有些不好意思地说:“余老师,都是同事和朋友拜托的,您能不能签下名?”余秋雨笑着允诺,并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我最喜欢在车上签名,因为坐车时手一抖一抖的,字反而会写得特别漂亮。”

对于几个特别要求写上自己名字的读者,余秋雨就照着纸条上的姓名,就着车里昏暗的灯光,低头一笔一划认真写下,然后签上自己的名字。

余秋雨平时有三不——不用手机,不看电视,不上网,期间不断有人通过《黄石日报》媒体朋友的手机找他,大多是当地政府挽留吃饭,他笑着婉拒,说:“心意我收下了,实在是赶不及。”不久,他又接到一个电话,却让司机把车靠路边停下。

原来,黄石明星小学的十几个小学生本来精心准备一番,预备在演讲完毕后采访他。得知余秋雨已经在返汉的路上,那些小孩子们哭了起来。

司机有些担心行程,余秋雨摆摆手:“不要紧”。然后指着马路旁边不知名垂柳小堤对我们说:“看,等下要是合照,这里取景就极好。”

不多时,孩子们到来,一拥而上地围着余秋雨,老师们不得不维持现场秩序。有个小女孩拿着小本上来:“余老师,我想问下小学生应该怎样写作文。”

余秋雨微笑着回答:“把话说清楚。”

小女孩的脸微微一红,一字一顿重复了一遍:“我的问题是,小学生应该怎么才能写出好的作文。”

余秋雨还是笑着:“把话说清楚。”

小女孩急了,又要重复。这时候余秋雨终于明白小女孩会错了意,赶紧解释:“我的意思是说,小学生写作文,首先要把事情描述清楚。”

这段小插曲让余秋雨乐了好一阵,在后来去机场的路上仍然不忘,说:“这小姑娘,有点意思。”

小学生们按着顺序一个接一个上来提问,余秋雨就一个一个回答,然后微笑着看这些小学生飞快记录。这样的快问快答场面温馨无比。

此刻,马路上的车辆来往而过,却没有人认出这位被一众小学生簇拥的和蔼长者,就是刚才在讲堂上的大师。

接下来的路程。他跟我们聊起世博,说起世博的排队,说起那个看了十几遍世博的日本老妇人,说巩俐后来告诉他,为了看世博,走了一脚的水泡。

车绕着武黄高速,慢慢进入武汉境内。余秋雨望着高速两旁的车流光影,突然说:“这点上我要表扬武汉,一路上看不到花花绿绿的广告牌,很干净,很好。”

他又回想起多年前随着一个中日代表团坐火车从武汉到宜昌,途中日本的女主持去上厕所,一路哭着回来。“因为厕所很脏很简陋,根本无从下脚,”余秋雨说,“那时候我心里很难受。”

而现在,武汉及周边的发展让他很是欣慰。“我知道,这里有一个著名的光谷。”他说。

记者拿出一本近期以“黄石转型”为封面的《鄂商》,余秋雨就着车里昏暗的灯光翻看了几页,然后合上放在身旁的位置上,说:“这个我等下带上飞机,好好看看。”

记者“得寸进尺”地提出能不能为《鄂商》题一句话,余秋雨笑着应允:“当然可以,不过,我得认真思考一下。”

去机场车库停好车,我们和司机帮余秋雨拿出后备箱的行李和物件,一个行李箱,两泡沫盒菜薹——他和夫人马兰都极爱。

余秋雨执意要自己拿点东西,但是被我们迅速“抢”了去。他还在后面一直说:“哎呀,要你们两个小姑娘拿着两盒菜薹,像什么话。”

在机场简单吃完饭,临行前余秋雨突然走过来,说:“刚才答应了为你们杂志写一句话的。”

记者赶忙掏出纸笔,余秋雨接过去,坐下来认真写了起来,然后念了一遍,起身交给我。

上面是八个大字:“经由财经,通达人文”,落款是“余秋雨,2010年10月20日于湖北黄石。”

向登机通道走过去的路上,他转身向随行送他的工作人员问道:“刚才我的那本杂志呢,我要带到飞机上看的。”

工作人员把《鄂商》交给他,他接过去拿在手上,继续往前走。

他不敷衍,哪怕是对一个几个小时前认识的人。

经过大厅的时候,有人认出余秋雨来,跟在我们身后轻声问:“是余秋雨老师吗?”

得到肯定回复后他也跟着我们走过来,却也不上前,只是随同我们一群人目送余秋雨登机。

明星与大师不同的就是,一种喜欢是狂热,而一种喜欢是爱戴,不惊扰。

走到登机口了,余秋雨拿着杂志,微笑着挥手向我们告别。

本文来自 古文书网(www.gwbook.cn),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相关文章:

青春手记02-19

家访手记初中教师02-19

家访手记 (高二)02-19

暑期家访手记02-19

社工手记02-19

家访手记05范文02-19

考研单词手记02-19

家访手记表范文02-19

小学家访手记范文02-19

手记格式范文02-19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青春手记 下一篇:家访手记05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