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可能的世界”概念的源流
“可能的世界”这个概念最初由莱布尼茨提出,目的是巩固神创说,为宗教服务。 然而这个概念并没有实现它应有的宗教目的,却因其自身范畴的无限可能而引起西方学者的注意。 因为“可能的世界”与“虚构的世界”关系密切,自20 世纪70 年代以来,哲学逻辑学的可能世界语义学开始被引入叙事学,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了“可能世界叙事学”理论。
“可能的世界”理论作为后经典叙事学的分支之一,它的建构对了解虚构与现实的关系,分析叙事的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起到重要作用。 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运用哲学、数学、物理等跨学科的视野来观照可能的世界,有的学者就结合模态逻辑的可能世界思想和量子力学理论来建构可能世界叙事学的统一理论模型, 进一步评估可能世界叙事学和经典叙事学的差异。此外,“可能的世界” 也被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和科幻电影引入,例如,马丁的小说《局中变》,电影《盗梦空间》和《源代码》等,由此可见,“可能的世界”概念被应用的范围之广和影响之深。 虽然“可能的世界”概念在众多领域尤其是模态逻辑语义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是这个概念本身的定义问题却仍然处于激烈的争论之中。 一般来说,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是接受此问题的预设,即认为“可能的世界”是可以定义的,并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另一种观点从根本上否定了此观点的预设, 认为可能的世界是不应该也不可能被定义的。 下面笔者从可以被定义的“可能的世界”概念角度出发,论及多重可能的世界。
2“可能的世界”的内涵及优势
“ 可能的世界” 包括:(1)现实的世界( 即已经实现的可能世界);(2)虚构的世界;(3)神话、宗教世界这些其他可能的世界。((2)和(3)都是未能实现的可能的世界)。
现实的世界,就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的世界。 决定这是现实世界的并不是莱布尼茨所说的,是上帝的旨意和安排,而是我们自己的选择和决定。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那样:“我们的行动决定了我们是我们”, 当我们此时选择了一件事物去付诸于实施的时候,我们实现了一种可能的,与此同时,我们在这个时间里也就失去了实现其他可能的机会。
在可能的世界中,未能实现的可能其实留给我们更大的想象的空间。 比如:(1)神话和宗教的世界。 这些在当时没有变成叙述形式而只存在于远古时代人民脑中的神话,和虔诚教徒心中的关于神的故事, 对于他们来说这都是已经发生过的故事,是现实的可能;(2) 虚构的世界包括的范围最广, 他也最具优势,优势一:他具有稳定的形态。 虽说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的哈姆雷特,但是读者在读一个文本的时候心中会对文本中的人物有一个大致普遍相同的感觉,这就好比一些经典小说文本被翻拍过很多次,但在广大观众的心里都有一个普遍认可和喜爱的版本;优势二:内容丰富,小说文本是可长可短的,就像有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一样, 这都取决于作者个人的意志和文章的需要。 每部小说都是作者创造出来的虚构的世界,在其中有着很多个虚构的人物,就像《红楼梦》里的贾府,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就有上百口上,这些人物就是曹雪芹虚构出来的;优势三:自由度大。 在虚构的世界中,作者会通过自己的想象创造出来一个自成一体的世界, 这个世界可以和现实世界中的逻辑和规章制度相吻合,也可以不符合现实中的逻辑。 比如魔幻小说:哈利波特系列。 在此系列中里面存在着会魔法的巫师, 这就和现实不符,但他们有着自己的学校,故事的主人公经历着和我们平常人一样的上学经历,其中有苦有甜,这就却又现实相似。
3虚构世界的分类
说起虚构的世界的分类, 它是构成可能的世界系统的组成部分。 而在这些世界中虚构的世界又包括:
(1)摹本世界。 这一类通常出现在报告文学和新闻报道中,他们是以一个事实为基础所创作的。 比如在新闻中记者就必须根据当时发生的状况来进行描述, 虽然也免不了会有部分虚构的成分,但是虚构的成分是相比较其他文类最少的。
(2)部分虚构的世界。 在这里作者描写的依旧是现实中发生过或是正在发生的事情, 只不过他的虚构成分要大于 “摹本世界”。 就好像在一些历史剧中一样,《三国演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里面的刘备、曹操、孙权各个有血有肉,故事中他们经历着和历史上相同的事件,但从整体的叙述语调和角度上看,作者还是带有着明显的感情倾向的,赞扬刘备而贬低曹操。
(3)全然虚构的世界。 这个世界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世界,里面的人和事可以和现实生活一点关系都没有, 但是他们却必须守着和我们相同的规矩,有着基本一致的观念。 比如狄更斯创造的一系列批评现实主义小说中的主人公, 他们虽然有着浪漫主义式的“神话”般的经历,但他们都有着和当时大部分英国民众相同的思想和观念。
(4)非常的虚构世界。 这里就包括:神奇的世界、荒诞的世界和悖谬的世界三种情况。 神奇的世界就是神话、传说用于叙述形式之后所呈现出来的状况。 他们在文本中有着自称一体的逻辑,可以和外界世界一点关系都没有,在这方面首推托尔金的《指环王》三部曲。 托尔金在创作奇幻小说时,就提出了一个:“架空世界”的美学标准和概念。 他认为奇幻小说就应该有着他自己的世界,在这个时间里有着主人公自己的历史、语言和世界;而在荒诞的世界中, 作者通常会可以颠倒和混淆我们现实世界中习以为常的一些规矩和准则从而达到讽刺的作用。 比如后现代主义中的很多小说就都有这个特点。 比如卡夫卡的《变形记》主人公在变成甲虫之后却一直坚持工作; 悖谬的世界中作者将几种完全不同甚至是对立的组合放到一起, 他最终所呈现的荒诞的效果和可能性要比荒诞世界中更多,例如博尔赫斯的《沙之书》和《阿弗莱 》。
摘要:“可能的世界”这一概念是由莱布尼茨首先提出的,他以逻辑一致性来界定事物的可能性,表示只要事物之间排列符合逻辑性,就有可能组成可能的世界。本文旨在用实例试分析可能的世界的概念内涵。
关键词:可能的世界,现实的世界,虚构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