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珊迪》教例(精选三篇)
《小珊迪》教例 篇1
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 以《小珊迪》为载体, 通过多次执教《小珊迪》一课, 运用比较研究的科学方法进行发展性教学手段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课题研究。第一次教学时, 不运用任何多媒体教学手段, 不注重教师语气、语调、神态、动作等非物质化教学手段, 整堂课完全采用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授课。课堂气氛沉闷压抑, 学生始终无法与人物脉络产生共鸣, 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设计如下:课始, 直接引入课题, 指导学生带着小珊迪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这一问题通读课文, 并按照地点变化 (旅馆前—旅馆里—珊迪家) 和事情发展顺序阐述故事脉络, 指导学生按叙述顺序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重点把握关键词的理解与感悟, 由点及面, 逐层感悟, 理解人物内心世界, 感悟文本意境。但是, 从课始导入到课堂教学结束, 大部分学生都始终不能结合自身情感体验进入课文所叙述的情境中, 无法准确把握文本感情基调, 走入文本、理解文本, 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整堂课枯燥乏味, 缺乏情感共鸣, 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缺乏深度。虽然通过传统教学方式, 学生能够在老师的讲解和指导下进行有关知识的学习, 完成学习生字, 掌握并会运用新词,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等知识、能力目标。但是, 由于学生始终无法深入感受小珊迪的悲惨命运和凄惨处境, 导致学生对小珊迪优秀品质的可贵之处无法体会到位, 始终无法完成引导学生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 珍爱生命, 关爱他人, 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这一情感目标。
为了以此相对照, 在同行班再次执教《小珊迪》一课, 教学过程中, 根据教材特点, 充分利用物质化与非物质化的教学手段, 适时使用多媒体手段, 运用教师的形体、动作、语言、表情、微笑的点头、信任的目光等非物质化教学手段, 激发情感体验, 鼓励学生主动探究, 合作学习,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当时教学设计如下:课始, 谈话导入, 揭示课题。师:同学们, 生活在新中国的你们都有着幸福快乐的童年。可是你们知道吗?一百多年前的英国, 有许多和你们一样大的孩子却没有那么幸运, 他们的童年是在饥饿和寒冷中度过的。今天要学习的这个故事, 就发生在那里。你们看 (运用多媒体方式播放介绍一百多年前的英国社会环境的影视资料, 再现历史画面, 并解说) 这些失去父母的孤儿, 不得不拖着瘦小的身子给富人们擦地、擦皮鞋, 换来的却仅仅是一碗难以填饱肚子的稀粥, 经常忍受着饥饿和疾病的煎熬。利用多媒体手段, 配合屏幕上令人辛酸的画面, 利用低沉激动的叙述, 使学生听觉和视觉受到强烈冲击的同时, 注意观察学生的神情, 适时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行情感体验, 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叙述的情境中, 准确把握文本的感情基调, 走入文本, 为进一步理解文本奠定基础。在珊迪家探望小珊迪重点情节处, 指导学生饱含深情地朗读课文, 并适时播放音乐, 在如泣如诉的乐曲声中, 学生的心顿时被这种人间真情牢牢攫住, 音乐中, 在“我”凝重、凄美的文字中品味真挚深沉的爱, 入情入境, 让学生沉浸在文本创设的意境之中, 深深地打动师生的心弦;在拓展延伸部分, 利用多媒体展现小珊迪形象 (身材瘦弱、衣衫褴褛、真诚善良) 师:此时此刻, 面对着小珊迪, 你想对“天国”里的小珊迪说些什么呢?让孩子们一吐为快, 畅所欲言, 并引导学生学习故事主人公诚实、善良的品质, 珍爱生命、关爱他人, 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完成情感升华的情感目标。
两节对比课上, 采用了较为科学的实验研究方法, 在对比班的选取上, 采用课前测, 保证实验对象的基本状况大致相同, 课后又对两个实验班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共鸣情况进行了测试比较。第一个实验班学习兴趣、情感共鸣分别达到62%和43%, 而第二个实验班学习兴趣、情感共鸣分别达到95%和97%。通过对比实验, 我们发现教师充分利用物质化与非物质化的教学手段, 突出教学手段的实效性, 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能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通过对比研究和深刻反思, 认为第二节教学重视了非物质化教学手段, 以及其与物质化教学手段的结合, 在教学效果上, 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使用发展性教学手段的课堂上, 教师微笑的点头、信任的目光, 中肯的鼓励等形体、动作、语言、表情等非物质化教学手段, 充分地激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信心, 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有效的学习方法、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另一节课, 不运用任何多媒体设备等教学手段, 不充分利用教师的非物质化教学手段授课, 无法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学生始终无法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 真实地体验和感受文本, 接受认知信息, 接受相应的情感因素的影响, 大大地弱化了课堂效果, 严重影响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 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综合上述反思和分析,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形式单调, 内容封闭, 枯燥乏味, 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比较起来, 幻灯机、录音机、电视机和计算机等一些现代化教学手段, 能利用图像、声音、动画等多媒体信息强烈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 再现文本情境, 烘托渲染课堂人文氛围, 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素质。与此同时, 相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发展性的课堂教学更加强化情感的因素, 教师合理运用情感化的语言、丰富的面部表情和得体的态势语等非物质化手段能够使学生充分领略课堂教学的乐趣, 感受教师的澎湃激情和殷殷期望。总之, 发展性教学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促进了学习方式由传统的“你讲我听, 你示范我模仿”的被动接受过程向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学习过程的转变。因此,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依据认知特点和学科规律, 合理运用物质化和非物质化的发展性教学手段, 尤其是注重采用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和计算机等一些现代化教学手段, 利用图像、声音、动画等信息去刺激学生的感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真正有效地实施愉快教育, 让学生肯学、乐学、会学, 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向高层次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的终极目标。在这一教学改革发展趋势下, 发展性课堂教学手段的研究也成为现代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研究课题之一。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 以《小珊迪》为载体, 通过多次执教《小珊迪》一课, 运用比较研究的科学方法进行发展性教学手段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课题研究。
小珊迪 篇2
(1)自学生字,读准字音;
(2)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不懂的查字典;
(3)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检查自学情况
(1)正音:轧(yà)
(2)理解词义
乞求一一求别人给予,本课有哀求的意思。
纠缠――找麻烦。
信任――信得过,把事情交给他很放心。
目不转睛――指不转眼珠地看。
(3)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
按时间分第一段(1~10)白天发生的事
《小珊迪》教学反思 篇3
师: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在德国留学的中国留学生,在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决定留德发展。他找了第一家公司,没被录取,找到第二家,人家也拒绝了他……他找了25家大公司,都没找到工作。于是他去了一家小公司。他想,凭我这样的学位和才能,在小公司里干干肯定是不成问题的。但是那家小公司还是拒绝了……
(用基调相同的故事来开启这节课的主题,同时文中要讲述的也是一个“故事”增加了内容的真实性,另外像这样有悬念的故事,需要同学们静静地思考,为后面的猜想环节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同学们想一想,他为什么会被拒绝?
生:因为德国是个排外的民族,他们不喜欢用中国人。
生:可能那些公司的经理认为他没有实际的工作经验。
生:也许是那个留学生高分低能。
(根据学生生活的环境,肯定想想不到是因为曾经逃票而被拒绝,因为在孩子们所生活的环境里学历就是一切,只要学历高,其他的一切都可以免谈,所以在这里只让两三个同学回答,并作简单的点评即可)
师:你们的想法也有道理。(首先肯定学生的想法然后再说出真正的原因,很好的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那个留学生就愤怒地问那个老板:“我一个博士难道在你这个小公司干还不够格吗?你们凭什么这样对待我?”,那个老板说:“对不起,先生,我们从网上资料查到你在德国乘公共汽车时曾逃过三次票,一个连蝇头小利也不讲诚信的人,怎么可以让人信任呢?”
听了这个故事,你们有什么问题?
生:为什么老板对这样的小事斤斤计较呢?
生:那个经理为什么不给他一个改正的机会呢?
……
师:那么就让我们去看看小珊迪,去问问小珊迪,从他那里找找答案。
(学生一定会问很多的问题,但是在这里如何能用一句简单的话语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而且要很快的过度到今天课堂上的主题,需要我们不断地锤炼自己的功底)
二、初读课文,感知形象
师:请同学们用自由读课文,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边读边在脑海里过电影,你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珊迪。(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在每节课上我们都有这样的环节,但是这个环节,究竟设置什么样的问题,设置这个问题的价值有多大,值得我们不断的深入研究,一个合理的,恰当的问题有时候就是一节课的“钥匙”)
(生自由读课文)
师:看到同学们谈得这样投入,说明同学们被这个故事感动了。你看到小珊迪了吗?你看到怎样的小珊迪?(这里的问题设置,回答的面就比较广,可以从外貌上来说,也可以从透过外貌看到的品质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就是一个有“张力”的问题)
生:我看到的小珊迪身上只穿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脚又红又肿。
师:哦,你看到了小珊迪的外貌。
生:我看到了小珊迪很可怜,这么冷的天还在卖火柴。
师:看得出来,你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孩子。
生:我看到了小珊迪很善良,他要死了,还想着弟弟。
师:你是用自己善良的心去看善良的人
(在每个学生回答完以后,老师都能给予相应的评价,而且是及时的,到位的,这就不光要求功底深厚,还有对文本的深入解读,老师真正做到“深入浅出”)
……
三、再读课文,读中悟情
师:刚才同学说的这么多,与其说是看到的,不如说是感受到的。读课文不能光有感受,还要通过读把感受读出来。同学们再读课文,想想怎么读,才能把你这种感受读出来。(提出读书的要求,尤其是感受通过朗读的表现,这是我自己的课堂上所缺少的,尤其是在朗读方面,应该多学习学习)
(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倾听)
师:王老师仔细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有一种感动,我知道,这些同学对小珊迪有一种最真切,最直接的感受。读课文,读小珊迪这样的课文就应该有这种感受。谁来读课文?
(指名分节读课文,师相机作朗读点拨)
①一生读课文,读到“先生,请买盒火柴吧!”
老师打断:请停停,当时的天气非常寒冷,请你感受一下寒冷,再读一句。
②生读到“孩子可怜地请求着:“买一盒火柴只要一个便士呀!”。
师:请求地说,谁来再读读,(另一生读得不错)“请求”前面有一个词是(可怜),试试,把可怜的请求读出来。(一小组开火车读)
(抓住一个词,一个字,一个句子,俯下身去和学生一起走进文本,走进“小珊迪”而不是仅仅从大的理想的角度读指导,更重要的是一个个的指导而不是集体地朗读,体现了个性化的阅读)
③生读到“小男孩想了一会儿,说:‘我可以一便士买给你们两盒。’”
师:你琢磨琢磨,小珊迪为什么要想,要想一会儿,把这种感觉读出来。你感受一下他当时的心情。
④生读到:“啊!请你现在就买吧!先生,我饿极了!”小男孩乞求说。
师:你早饭吃得饱饱的,可没有感受到他的饿的感觉哟!你再感受一下他乞求的语气。生再读——师范读——生读。(在任何时候的阅读,老师的泛读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如何把握好读,把握好火候,把握好情节,让泛读起到他应该有的作用?)
⑤生读到:“想到他那种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
师:你这一句读得特别好,请再读一读。
……
四、文字画像、写中释情
师:小珊迪就那样死了,为了那小小的火柴,为了那四个小便士,除了“我“,除了他的弟弟,谁也不知道他死了。但是小珊迪的品格却深深感动了作者,他永远也忘不了那双可怜的眼睛,永远忘不了那又感激的眼睛,他想为小珊迪画一张像,画一张画像,永远地放在桌前。
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闭眼想像,故事中的“我”,可能为小珊迪画一张怎样的像?用心听,用心感受,等会儿用语言把小珊迪的像画下来
学生动笔把自己感受到的小珊迪的画像写下来。(画一画这个环节,以前没有见过,尤其是用文字画像,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这要求学生必须真正的走进去,走出来,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状态怎么能不紧张呢?)
师:刚才我们带着一种感动,看到了小珊迪不幸的命运。现在你能不能把你看到读给大家听。
学生交流(略),有的学生看到的是小珊迪的外貌的全身像;有的学生是小珊迪乞求时的神态的半身像;有的学生看到的是珊迪被车撞了的情景;有的学生写的是小珊迪临死前的特写。
师:是啊,多么让人感动的一个孩子啊!我把他的像放在“我”的桌前,我要想想他曾经做过的事,想想他那让人肃然起敬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