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 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1]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思想, 向国际社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显示出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一、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倡导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 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 同舟共济, 权责共担, 增进人类共同利益。[2]人类命运共同体汲取了一定的传统文化精髓, 同时也是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双向互动。
(一) 优秀传统文化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源泉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依据自己独特的地理环境及思维模式, 在社会实践发展的过程中所创造与积累的文明成果, 内涵丰富, 有无穷的智慧魅力和较高借鉴价值。从国内外环境来看, 各种思想文化交融频繁切复杂多变, 中国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包容与智慧, 在许多方面有着西方文化所不具备的优点和长处值得挖掘。
《周易·乾》里的“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将“包容”、“变通”等思想有机结合起来, 形成了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原则。“形于中必发于外”传统文化基本精神除体现在了传统文物、制度、风俗习惯之外, 在当今社会发展建设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有着相同的价值共识, 两者之间贯穿着“公平正义”的治理理念, 同时与传统“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互相表里。由此可见, 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为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提供了巨大思想源泉。
(二) 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提供路径
“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 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 让中华文化展示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同时他还指出,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 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 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由此可见, 传播与弘扬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源泉的中华文化有助于我们增强文化自信, 构筑中国精神、体现中国价值。
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将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国际路径。将优秀传统文化合理因素凝聚在其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有助于国人进一步的了解优秀传统文化, 提高文化自觉, 有助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增强国际传播能力, 在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同时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可实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双向互动。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传统文化因素
(一) “爱好和平”的新型权利观
中国传统文化倡导“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的“和”文化。中国传统“和”文化内涵丰富, 包含了人自身的身心和谐, 自然的和谐, 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国与国之间的和谐。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以“和谐”为最高价值原则。传统文化认为, 宇宙是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而存在的, “和谐”则是宇宙万物存在的一个基本状态。这种追求“和谐”的“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世界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爱好和平, 这种思想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精神之中。《礼记·礼运》中讲“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尚书·尧典》提到“协和万邦, 黎民于变时雍”;《左传·隐公六年》里说, “亲仁善邻, 国之宝也”;《司马法》中讲“国虽大, 好战必亡”。自古以来友善亲邻的中国人民一贯坚持爱国主义思想, 希望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这种爱好和平的爱国主义思想包涵两层含义:“一是指我们绝不侵略别人;二是我们决不让别人侵略。”[3]今天看来, 传统文化中这种“和谐”的爱国主义思想与世界各国人民期盼的和平愿望相接轨。
(二) “义利相兼”的新型义利观
所谓“义”即指基本伦理道德, “利”则指物质利益;义利观是指人们对待基本伦理道德与物质利益关系这一问题的观点。儒家讲求重义轻利的价值标准, 《论语·里仁》中讲“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论语·卫灵公》讲“君子义以为质。”《孟子》中提到“舍生而取意者也。”此上都强调义大于利。但其并非反对人们去追求富贵, 而是反对以牺牲个人人格与道德为代价的去追求富贵。与此相反, 法家重功利斥道德, 主张用“贵贵而尊官”的方法助长这种庸俗价值观, 这也注定了法家在日后一蹶不振的历史命运。墨家肯定义与利的统一, 主张重义利。《四书正误》里讲“正其义以谋其利, 明其道而计其功。”讲求义与利的平衡统一。
传统义利价值观中, 儒家重义轻利, 法家重功利斥道德, 墨家讲求的义利平衡统一, 传统文化中各家各派虽对义利价值观的态度不一, 各有所见同样也各有所弊。这些义利观思想中, 所表现偏颇的一面为我们当今社会义利平衡提供了启示意义;其所表现积极的一面为今天习近平总书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提供了价值观照和思路借鉴。
(三) “包容互鉴”的新型文明观
传统文化中“海纳百川”的思想体现了一种在平等交往原则中的开放态度和包容理念。与人交往首先要有平等意识和尊重的思维。思想家墨子主张“兼爱”的思想, 《论语·雍也》中讲“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论语·学而》提到“与朋友交, 言而有信”, 《礼记·中庸》又言“言必行, 行必果”。“信”既是人道德修养的基本内容, 是坚持正确道德原则的重要条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首先就是要树立一种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的理念。传统文化还讲求包容互惠的开放态度。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到, “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4]“海纳百川”最早见于《庄子·秋水篇》:原文讲到“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万川归之。”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开放理念。
在世界各国不同背景文化的交汇洪流中, 中华文化以一种海纳百川、厚德载物、包容互惠、兼收并蓄的理念交流互动, 显示出充分的智慧存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式对这种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智慧发展观的当代继承体现。
(四) “天人协调”的新型生态观
“天人协调说”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天人合一”思想最先由庄子阐述, 认为宇宙起源于“无”, “无”即是“道”。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人与宇宙之间有机整体关系。《淮南子·主术训》中记载“不竭泽而渔, 不焚林而猎。”体现了古代先哲们尊重自然变化规律、尊重万物成长规律同时也要物尽其用的一种生态思想。此外, 《国语·郑语》里说:“夫和实生物, 同则不继。”意指和谐才是创造事物的原则。把许多不同的东西结合起来达到平衡, 才能够使物质丰盛而成长起来, 达到天人协调的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探讨人的主体存在与客观自然界的关系, 追求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和谐统一以达到平衡的追求思想是古代生态思想的智慧体现。习近平总书记从传统生态思想中汲取精髓并继承其中合理因素, 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渊源。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传统文化的超越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是但不仅限于只是对传统文化的机械继承与借鉴, 是建立在新时代背景下, 结合国内、国际不同形势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借鉴并对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结果。
(一) 超越发展了传统文化整体性的思维方式
传统文化注重整体性思维方式, 是一种系统性思维。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从传统文化这一整体性思维中得到启示, 并对其进一步创新发展。习总书记立足于国际视野, 以全球化的视角将国与国、人与自然等关系看作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在整体中各部分之间的权利、责任、命运互相影响、互相联系。首先国与国之间的命运、利益与权利互相联系,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离开了同其他国家之间的有机联系而走封闭固化的发展之路是不可能成功的;其次, 人与自然也是一个有机整体, 人类在发展自身的同时应当兼顾自然的利益, 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有机生态体系;最后, 人类生存的现实环境与未来趋势也是一个相联系的整体, 人类现今的发展手段、交往方式对未来及以后的发展将产生深刻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全球化的国际视野将整体性思维横向发展从立足于人类社会到人与自然并纵向延伸不仅立足现实还将着眼未来, 是对传统宇宙观整体性思维的超越及创新。
(二) 继承创新了传统文化崇和谐的价值体系
张岱年老先生在《中国文化精神》一书中指出:“儒家最高的价值标准是‘和谐’。”[5]这种“和谐”价值观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涵。传统文化将宇宙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而存在, 认为“和谐”是宇宙万物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 是最高价值原则。这一和谐价值理念在今天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人类命运共同体继承了这一和谐价值理念并对其进行现代转化与创新发展, 使传统文化古为今用。
习总书记强调:“中国决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 也决不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永远不称霸, 永远不搞扩张。”[1]中国坚定的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这种永不扩张、不称霸的思想与传统和谐价值理念相表里, 体现了一定的继承性。在此基础上, 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干涉别国内政, 反对以强凌弱。”中国积极担负起负责任大国的使命。
传统文化中有包容不同文明的和谐理念, 但带有一定的等级色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倡导尊重各国自主选择权利, 以平等态度对待各国间发展关系的理念是对传统文化中讲求“亲亲尊尊”的等级理念的一种扬弃与创新。
(三) 超越继承了传统文化刚健有为的基本精神
“精神本是对形体而言, 文化的基本精神应该是对文化的具体表现而言。文化的具体表现即文物、制度、习惯等, 文化的精神即思想。”[5]中华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 因而其基本思想也不是单一因素, 而是包含诸多要素的统一体。其中有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 有解决人自身关系的, 解决人伦关系的以及解决各种关系总原则的思想, 这些思想以解决各种关系的总原则——刚健有为为纲。具体表现为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平等观;睦邻友好、和睦相处的文明观;海纳百川、包容互惠的交往观以及天人协调的生态观和辩证统一的义利观等。这些传统文化思想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重要思想源泉。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汲取并继承了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合理成分, 并结合新时代特点对其创新性发展。扬弃了传统义利观“重义轻利”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提出要坚持正确义利观。与此同时, 中国积极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
世界发展不能只是“一花独放”, 各国文明交汇融合过程中虽有差异但力求兼收并蓄、和而不同“百花齐放”。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传统精神内核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发展, 既兼顾别国利益体现不同文化价值观、尊重不同文明同时又富有中国特色, 具有无限魅力。
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内涵丰富, 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结合国内外形势并着眼于全球, 在借鉴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对传统文化进一步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世界观、义利观等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启示与借鉴, 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思想超越并创新发展了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 实现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向互动。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传统文化,创新
参考文献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J].人民日报, 2017-10-28.
[2] 陈鑫.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述评[J].贵州省党校学报, 2018 (1) :54-62.
[3] 季羡林.传统文化之美[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5:10.
[4] 习近平.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在印度尼西亚国会的演讲[EB/OL]. (2013-10-03)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10/03/c_117591652.htm.
[5] 张岱年.中国文化精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3.
相关文章:
朝鲜与中国的关系现状02-16
中国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02-16
汉字与中国文化关系的论文题目02-16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02-16
中国与大国的关系02-16
《论巴金的创作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_文学的渊源关系》.docx02-16
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02-16
浅谈汪曾祺作品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关系02-16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800字中学生暑假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