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教育扶贫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 战略规划 小康社会 振兴 乡村

从古至今, 乡村都在我国占据特殊的地位。乡村的发展振兴关乎我国小康社会的全面推进, 是打破我国发展不平衡的重要条件。《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2018—2022年) 》, 是以全民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阶段特征为基础, 为指导农村振兴提供重要的依据。同时, 《规划》中明确指出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很大程度上表现在乡村。乡村振兴是个长期艰巨的任务, 而教育扶贫又在其中占据重要地位。

一、教育扶贫与乡村振兴

(一) 教育扶贫

教育扶贫是指通过在农村普及教育, 使农民有机会接受教育, 并通过提高思想道德意识、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 利用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来达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目的, 于此同时能够提升自身的生活、生存质量。

(二) 教育扶贫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1. 解决贫穷落后的根源

我国的扶贫工作到了重要阶段, 许多扶贫工作齐头并进的开展。教育扶贫在扶贫工作中占据比较特殊的地位, 它是解决扶贫、让世代乡村人摆脱贫困的根本。对于扶贫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治贫先治愚, 扶贫必扶智”。治愚和扶智的根本就是发展教育。通过教育, 解决农民的素质问题, 转变乡村人贫穷的观念问题, 阻断农村贫困代际传递;要培养他们的致富观念, 引导培训致富技能, 使他们成为新一代的高素质技术型农民, 促使他们主动发家致富。所以说, 教育扶贫能够解决农村贫穷落后的根源, 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便利条件。

2. 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

人才是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因素, 首先, 人才能为乡村发展指明方向, 并为乡村振兴提供技术支持;其次, 人才能够管理乡村振兴所涉及的产业;再者, 人才的思想意识比较超前, 也具有环保意识, 能够意识到不能以损坏乡村环境为代价发展, 他们会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制定合理的可持续发展计划。最后, 为实现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 进行人才培养是必不可少的工作, 人才的培育离不开教育工作者和各行专业人才, 他们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储备力量。

3. 促进城乡融合

乡村振兴发展, 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步骤, 也是先决条件。教育扶贫通过开展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 使城乡的思想意识和谐统一;教育扶贫能够帮助农民接受社会文化浪潮, 能够促进城乡文化接轨。

二、我国教育扶贫开展现状

(一) 资金不足, 投入不均衡

资金不足或分配不均, 是乡村教育扶贫的重要阻碍因素。就目前而言, 我国的教育经费的支出, 在国家财政支出上所占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教育经费支出还是不足的。而且教育的投入很难在短时间内看到成效, 这也影响教育资金的投入。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 其教育投入大, 见效慢, 以至于资金很难向偏远地区倾斜。而这些地区恰恰是最需要教育扶贫的区域。

(二) 学校办学条件差, 基础设施不足

学校的办学条件差, 基础设施不足, 也是影响教育扶贫开展的重要因素。学校的基础设施, 比如说实验室设备、体育器材、图书馆等设施短缺, 会阻碍学生对于科学技术的探索和对体育的热枕, 进而影响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和对体育的重视。图书馆的短缺更是阻碍了学生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 也阻断了学生对某一领域知识的探究。

(三) 师资力量不足, 人才短缺

师资力量不足, 人才短缺一直是困扰乡村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因学校基础设备差, 比如住宿条件等, 校园环境差强人意, 工资水平不高, 缺少政策激励等因素, 致使很难留住教师, 进而造成了恶性循环, 使农村的教育水平始终提不上去。据调查, 自2000年以来, 农村学生占据大学生新生比例呈上升趋势, 但是985和211重点大学的比例去在不断下降。而农村人口城镇化的速度明显低于重点大学农村学生衰退的比例, 一些专家认为这是城乡基础教育的差距造成的。实现教育扶贫, 实现城镇一体化, 加强乡村学校师资力量和加强教学设备建设是势在必行。

(四) 农村学生减少

农村学生的减少, 也阻碍了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 增加了学生的辍学率。农村学生减少主要是由于农村人口城镇化、经济发展促进农村学生进城接受更优质的教育、学校争抢优质生源等因素。但进城参加优质教育的农村学生只是少部分。这种情况的出现, 是教育扶贫的难点, 一所学校的教育资源只为几个学生提供服务极容易造成资源浪费, 反之, 又剥夺了孩子接受教育的权利, 实为两难。

三、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教育扶贫的实现路径

要实现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和“现有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的既定目标, 任务繁重。在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下, 落实教育扶贫要从多方面进行着手。笔者认为主要的实现路径有以下几个:

(一) 加强政府政策支持, 加强财政支持和财政倾斜

政府的政策支持, 为开展教育扶贫提供了便利条件。就目前而言, 国家为保证教育扶贫的顺利开展, 提供了许多政策支持。比如说针对西部提出的“两免一补”政策, 以及“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费工作的意见”的颁发等等, 都是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政策。这些政策的支持为教育精准扶贫提供了方向。

但仅仅是政策上的支持, 很难改变农村教育的现状。政府还应该及时调整教育资金的支出, 教育资金应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倾斜, 要根据事实调研结果进行资金分配, 保障每一笔资金落到实处, 用于教育发展和设施建设上。此外, 教育资金要做好资金规划, 将奖学金、贫困生费用减免等落到实处, 做到教育精准扶贫, 为切实困难的学生解决后顾之忧。

(二) 做好学校布局规划, 加强乡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城镇化浪潮的推进, 乡村学校开始萎缩减少, 许多地方都开始并校和“中心化”建设, 许多乡村门口的学校都被取缔。虽然在一定程度上, 促进了乡村教育的发展, 但是这种并校也使一些乡村学生上学不便利。学校的布局不应该盲目规划, 而是应该根据不同类型的乡村, 对学校布局进行合理规划, 就近布局, 保障学生可以就近上学。同时, 要加强农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 将乡镇中心学校与小规模学校一体化办学, 统一考核, 协同发展。此外, 完善中小学的住宿制度, 能帮助实现教学资源整合, 保证学生较少的学校有入学机会。

(三) 引进优质教育资源, 提升农村基础教育办学水平

乡村教育一直受到教育资源的制约, 要做好教育精准扶贫, 就需要改变这一现状。城乡之间的教育水平差异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故而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 提高教学质量, 要创新教师引用机制, 提高乡村教师薪酬待遇, 保证教师在校生活, 力争最大程度的减小乡村教师的流失率;同时, 为保证乡村教育和城市教育接轨, 要多进行教师培训, 加强城乡、区域、学校之间的相互交流, 保证教师能够掌握最新的知识点和教学方式。此外提升乡村学校的教学水平, 还应该注重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二者结合。

(四) 持续发力, 办好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

乡村教育的发展, 教育扶贫工作的完成并不是靠某一所学校或者某一类学校完成的, 也不是在某一阶段完成任务就可以的, 这是个持续的长期的大范围的任务。对九年义务教育的中小学学校, 要促进城乡一体化, 均衡城乡义务教育水平差距, 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 弥补教育短板, 提高教学质量, 办好农民家门口的好学校。对于中职专教育, 要通过联合办学等形式, 推进市县的学校建设, 提高学生的入学率。中等职业院校要加强对农村产业的技术培训, 做好校企合作, 造就新一代农民;要做好普通高中和职业院校的资金支持和师资建设, 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此外, 针对广大农民, 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 鼓励技术培训和大力发展农民素质教育, 做好乡村文化建设, 宣扬技术致富、勤劳致富, 努力为农民提供更多致富方法和途径。

四、总结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乡村振兴的宏伟计划离不开教育的支持, 教育是乡村支持的智囊, 也是乡村振兴计划实施的根基。总的来说, 通过教育扶贫的振兴乡村教育, 进而实现乡村发展, 离不开政府政策和资金的支持, 也离不开政府责任的落实。只有重视, 并落实责任, 相关政策才能顺利推行和发展。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确立了乡村振兴战略方针, 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扶贫是乡村振兴, 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教育扶贫在乡村发展、乡村文化等多方面都占据重要地位, 本文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视角, 对教育扶贫以及其实现路径进行探讨。

关键词:乡村振兴,教育扶贫,实施,路径

参考文献

[1] 周文文, 赵庚科, 张丽芳.乡村振兴战略视角我国农村精准扶贫中利益分配博弈分析[J].现代商业, 2018 (23) :148-150.

[2] 刘雨.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实现路径研究[J].滁州学院学报, 2018, 20 (04) :94-96.

[3] 孙燕, 崔惠民.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教育扶贫的实现路径[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 (综合版) , 2018, 18 (07) :79-84.

[4] 余应鸿.乡村振兴背景下教育精准扶贫面临的问题及其治理[J].探索, 2018 (03) :170-177.

[5] 郑梦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互联网扶贫路径研究——以广东省汕头市为例[J].特区经济, 2018 (04) :75-76.

[6] 翁鸣.绘制未来中国农村发展的新蓝图——从“乡村振兴战略”视角[J].民主与科学, 2018 (01) :40-42.

[7] 康永征, 王泽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镇化的发展探析[J].前沿, 2018 (01) :90.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乡村振兴战略现状分析及发展路径探索——以广州从化特色小镇建设为例 下一篇:乡村振兴背景下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旅游扶贫开发研究——以湖南武陵山片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