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型”课型在临床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急需 技能 创新能力 职业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职业教育已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临床医学急需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有知识、有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许多教师发现, 在临床只需反复做几次就能熟练掌握的技能, 学生在职业院校学习了3年后尽然不会, 这一现象引起许多职业院校的震动。如果职业院校毕业生连从事他所学专业的基本技能都不会, 在就业时就没有什么优势而言, 势必给职业院校的发展带来重大影响, 甚至会对职业院校存在的合理性提出质疑。因此, 在医学教学领域, 我们通过“案例型”课型在高职医学类临床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使医学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使高职医学教育领域的案例教学理论日趋成熟, 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职业能力及职业适应能力。“案例型”课型教学实施过程及结论如下。

1 课前准备阶段

1.1 精选案例, 设置疑问

教师根据课堂教学要求精选案例, 必要时可对案例进行修改或自编案例, 寓理论于案例之中, 揭示所学基本理论。要求被选案例应当是典型的、有代表性的, 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密切相关的典型案例或误诊案例, 布置好思考题, 必要时可作适当提示, 使学生少走弯路, 防止打消学生积极性。一个好的案例必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它所提供的是真实的问题、矛盾和困境, 存在着从各个侧面进行研究、分析和解释的可能性。因而, 通过个案分析进行实证研究, 虽然不一定能够完全证实和证伪什么, 但是却可以有所发现。如果把案例研究搞成一个封闭的体系, 就无法对真实的教育活动及其矛盾运动过程作出恰当的描述和中肯的分析, 甚至会发生极大的扭曲。在内科学的单元教学中运用的案例, 在内容上应该相互联系、各有侧重, 在形式上由简单到复杂, 分层次地、有序地编排, 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教学目标。

因此, 案例教学不单纯是去寻找正确答案的教学, 而是重视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 这个思考过程正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说, 通过这种有针对性的案例教学, 可以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升华与质变。

1.2 充分利用第二课堂,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在课下认真阅读、研究案例, 通过教材、网络和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 独立思考, 认真钻研老师发的案例汇编, 按设定的思考题逐条分析, 提出初步诊断、诊断依据、与那些疾病鉴别、鉴别要点是什么及防治原则等。必要时可在第二课堂进行小组讨论, 达成共识, 完善思维。案例型教学重视能力的培养, 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新知识, 更重要的是获得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训练, 注意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 增强其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逐渐完善思维过程,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临床思维能力。

2 课堂讨论阶段

2.1 中心发言, 全班交流

通过案例准备阶段, 学生基本把握案例内容, 经小组的集体讨论, 已达成共识, 由已确定好的中心发言人代表全组将讨论结果向全班汇报。学生应紧紧围绕思考题发言, 在案例讨论中教师必要时可做适当的引导, 使案例讨论始终围绕中心问题展开, 教师不要轻易参与争论与评说, 以免使自己的观点左右学生。教师应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使学生总结出病案中隐藏的基本机制、诊断依据、鉴别诊断要点等内容。

2.2 强调参与, 求异创新

对于同一案例, 有人无从下手, 有人则能得出透彻的结论, 不同学生可能会发掘出不同的结论。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现象, 揭示其本质特征以及案例与教育理论之间的必然联系。一方面, 教师是整个教学的主导者, 掌握着教学进程, 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组织讨论, 如果把握不好, 就可能失控, 使课堂处于混乱状态。另一方面,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在解决问题时, 可能会产生多种答案, 应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见解或从不同角度及多种答案的比较鉴别中寻找出最为合适的结论。对某些问题的分析、解决可以不设标准答案, 只要学生分析得有道理, 也应该予以肯定。当问题较为复杂时, 也可能会一下子找不出什么解决问题的方法。此时教师可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一步步思考、探索, 直到能看出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为止。这种多元化和最佳化答案的选择, 可开拓学员思路, 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因此组织好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中的中心环节。

3 归纳与总结阶段

总结归纳可由教师进行, 也可引导学生来进行。讨论结束后, 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做必要的小结。首先应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总结, 肯定学生中一些好的分析意见及比较有新意的见解, 指出讨论中的成绩和不足, 进行适当的补充和总结, 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提高案例教学的整体质量。学生可自我总结在案例讨论过程中的表现, 找到成功与不足之处, 原因是什么, 要知其然, 知其所以然, 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掌握所学知识。

总之, 通过“案例型”课型在临床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已经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成果, 但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这就要求广大的临床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 实现以学生为主体, 师生互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让学生在获得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技能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提高综合素质, 让学生学会学习, 掌握临床思维方法, 提高临床实际工作能力, 培养适合临床需要的合格人才。

摘要:我国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已不能适应临床工作的需要, 我们必须更新教育理念, 改变教学方法, 研讨在教学中如何通过“案例型”课型在临床主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实现以学生为主体, 师生互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让学生在获得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技能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提高综合素质, 让学生学会学习, 掌握临床思维方法, 提高临床实际工作能力, 培养适合临床需要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案例型”课型,临床教学,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艳, 邰学群.高等学校课型教改理论与实践[J].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005, 6.

[2] 尤琦.案例教学的组织与方式[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1 (8) .

[3] 但武钢.公共教育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探微[J].课程.教材.教法, 2000 (1) .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师生角色互换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的应用分析 下一篇:在员工仪容仪表培训课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