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畸形(精选四篇)
直肠畸形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4年11月到2016年6月收治39例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患者, 男27例、女12例。年龄1~150d, 平均 (51.5±4.8) d。
1.2 方法
所有病例均行MRI检查, 检查设备为GE HDXT1.5T MR扫描仪, 常规扫描轴位、矢状位、冠状位T1WI及T2WI, 轴位及矢状面T2WI加脂肪抑制序列。扫描范围:轴位平行于耻骨尾骨线 (PC线) 自盆腔入口扫至肛门标志处;矢状位扫描平行于肛管;冠状位扫描以肛管中央为中心, 垂直于盆底扫描。
2. 结果
本组患者中高位肛门闭锁12例 (31%) , 直肠盲端均位于耻骨尾骨线 (PC线) 以上 (图1) , 直肠盲端与肛门窝距离为23~45mm, 平均为32.3mm;中位闭锁9例 (23%) , 直肠盲端位于PC线附近 (图2) , 直肠盲端与肛门窝距离为13~19mm, 平均为17.2mm;低位闭锁18例 (46%) , 直肠盲端位于PC线下方 (图3) , 直肠盲端与肛门窝距离为3~8mm, 平均为4.2mm。同时伴有瘘管23例, 占59%, 其中会阴瘘10例, 尿道瘘8例, 膀胱瘘1例, 阴道瘘2例, 阴囊根部体表瘘2例, 均经手术证实。
3. 讨论
3.1 CARM病因与临床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是一种尾端发育不全综合征, 为胚胎发育第5~7周时, 尾部发育异常或受阻而形成, 尾肠与尿生殖隔分隔不全就会形成直肠与会阴部、膀胱、尿道、阴道或其他部位的瘘管。目前研究认为, 本病发生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中遗传因素更为重要[2]。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中约28%~72%伴发其他畸形, 常常合并泌尿生殖系统、脊柱、肛周肌群的发育异常, 最多见的为泌尿生殖系瘘[3]。当患儿合并有直肠尿道瘘或直肠阴道瘘时, 可出现胎粪由尿道或阴道排出, 尿液混浊[4]。
3.2 传统影像学检查方法
以往临床针对CARM患者的病情检测方法包括倒立侧位X射线平片、瘘管造影、CT检查等多种类型, 然而上述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无法全面有效的辨别患者当前病情发展、蔓延程度。例如倒立侧位X射线平检测中需要凭借患者气体充盈顶端与肛门之间的距离检测结果, 来判定患者直肠盲端的具体高度。然而患者检测过程中无法抵消胎粪对气体进入闭锁最远端的抑制效果, 同时在患者盲端出现瘘管减压或者患者肛提肌收缩时, 其检测结果中的盲端高度将会明显高于实际高度, 对患者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造成不利影响。本组有3例误认为高位型, 但术后为低位型, 与MRI诊断一致。又例如瘘管造影检测方法无法有效的应用在年龄较小的患者群体中, 原因在于患者瘘道纤细且面临粪便阻塞的阻碍, 对观察患者肛周肌肉发育、是否存在伴发畸形等均有不利影响[5]。CT可以显示肛门括约肌及肛提肌的位置及发育状态, 但CT扫描成像方式比较单一, 有X线辐射, 软组织分辨率远逊于MRI, 对瘘管的显示也较差, 所以临床应用较少[6]。
3.3 MRI判断CARM类型及显示瘘管的应用
MRI检测在CARM患者的检测中具有无辐射、无创伤、分辨率高、范围全面等诸多优点。有关研究显示, 使用MRI诊断CARM患者结果的准确率甚至高达100%, 对患者瘘管诊断的准确率则高达76%[7]。MRI对判断CARM的类型具有很高的价值, MRI矢状位T1WI及T2WI成像上可以清晰显示直肠盲端与PC线的关系, 并可以准确测量直肠盲端与肛门窝的距离, 最后准确判定CARM的类型。本组39例均能通过图像判定直肠盲端与PC线的关系, 能测量直肠盲端与肛门窝的距离, 最后判定高位闭锁型12例, 中位闭锁型9例, 低位闭锁型18例。MRI术前对CARM准确的分型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可靠的诊断依据。在T2WI矢状位、横断位成像上瘘管表现为直肠下端与会阴部、膀胱、尿道或阴道之问的线状高信号影。本组39例CARM中伴有瘘管23例, 占59%, 23例中会阴瘘10例, 尿道瘘8例, 所占比例最大, 其次为膀胱瘘、阴道瘘等, 23例中MRI可以清晰显示其中12例瘘管, 本组瘘管检出率为52%, 其余11例瘘管显示不明确或未见显影。本组中瘘管的检出率较国内文献报道稍偏低, 考虑原因可能为: (1) 没有经体表瘘口或经结肠造瘘口插管注入造影剂来显示瘘管; (2) 结肠造瘘后的患儿直肠压力减低至瘘管不易显示; (3) 瘘管的位置隐蔽、走行迂曲、处于收缩状态或被堵塞等原因导致瘘管显示不理想。
总之, MRI在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的术前评估有较高价值, 可全面地显示肛门直肠畸形的类型、部分瘘管存在与否、肛周肌肉发育情况以及伴发的其他畸形情况, 为手术方案制定及预后评估提供可靠影像依据。
摘要:目的:评估MRI对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术前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的患儿39例术前MRI检查结果。结果:39例患儿中12例高位肛门闭锁 (31%) 、中位闭锁9例 (23%) 、低位闭锁18例 (46%) 。结论:MRI在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的术前评估有较高价值, 为手术方案制定及预后评估提供可靠影像依据。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诊断
参考文献
[1]杨复宾, 韩啸, 盛茂, 等.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伴瘘管的MRI与造影检查.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2014, 35 (5) :366-369.
[2]Marcelis C, de Blaauw I, Brunner H.Chromosomal anomalies in the etiology of anorectal malformations:a review[J].Am J Med Genet A, 2011, 155A (11) :2692-2704.
[3]Stoll C.Alembik Y, Dott B, et al.Associated malformations in patients with oral clefts[J].Am J Med Genet A, 2007, 143A (20) :2463-2465.
[4]施诚仁, 金先庆, 李仲智.小儿外科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324-333.
[5]李刚, 覃达贤, 胡晓明, 等.肛门直肠畸形的多层螺旋CT的诊断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2, 22 (7) :1120-1122.
[6]陈静, 李欣, 王春祥, 等.MRI在小儿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1, 22 (8) :591-594.
直肠畸形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7年5月~2010年5月期间在本院治疗的35例ADMI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22例;年龄23 h~2岁;新生儿7例,2个月~1岁22例,>1岁6例。术前均诊断为先天性肛门闭锁伴肛门直肠畸形,检查发现,肠盲端距皮肤1.0~4.0cm,平均(2.2±1.4)cm;合并先天性心脏病1例,合并阴道闭锁1例,合并阴茎下弯1例,“一穴肛”畸形1例。出生后1~3 d内行结肠双腔造瘘术13例,其中,5例合并直肠尿道瘘(1例院外结肠造瘘),1例舟状窝,7例未发现瘘。22例未行结肠造瘘手术而行一期IP-SARP术,主要包括:直肠舟状窝瘘11例,直肠阴道瘘4例,未发现瘘5例,直肠尿道瘘1例,“一穴肛”1例。
1.2 手术方法
术前常规留置导尿管。取俯卧位,垫高患儿耻骨联合下方。自尾骨上方1.5 cm至肛门隐窝上方2 cm处开一矢状切口,于正中线分别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按需将尾骨纵行劈开,分离横纹肌复合体,并标记;深部分离找到直肠盲端,游离直肠,于最低点将直肠中断。远断端可发现瘘口,直视下进行修补。近端紧贴直肠壁分离、切断张氏膜并游离,将直肠与阴道尿道分离,至直肠可从肛门无张力拖出。使用电刺激仪找到括约肌环,于肛窝皮肤开一X状切口,血管钳刺穿肌环并稍扩张,将处于游离状态的直肠拖出形成肛门。修复横纹肌复合体分层,顺序关闭皮下组织、皮肤。对于高位闭锁患儿,游离直肠时需翻身,瘘管处理完毕后,经括约肌环将直肠自肛窝拖出。
1.3 术后随访
术后通过电话、信件、门诊就诊等方式对患儿父母进行随访,主要随访肠功能是否异常,如大便失禁、便秘、污粪及次数,大便性状等。
1.4 术后护理
保持侧卧或俯卧位1周,术后对伤口进行护理,防止感染或受压。术后采用0.1%新洁尔灭清洗切口,加强抗炎治疗及营养支持。行尿道瘘修补的患儿将尿管保留1~2周。术后2周行扩肛,2次/d,并定期复查。
2 结果
所有患者无一例并发术后感染,除死亡病例外,切口一期愈合率为1 00%,术后并发症包括:肛门失禁2例,便秘3例,1例术后次日出现渗血,骶尾部切口折线有少许渗液1例,1例术后结肠造瘘口脱出,1例术后出现肛门狭窄,1例术后出现直肠黏膜脱垂,经手术纠正均治愈。本组1例一期ADMI患儿死亡,为一新生女婴,合并重度先天性心脏病,术中并发呼吸衰竭,经抢救无效死亡,其余患儿均痊愈出院。
3 讨论
由于对肛提肌及肛门括约肌生理、解剖认识的局限,最初ADMI手术医生多会采用腹骶会阴切口或腹会阴切口以暴露肛门直肠部,但在实践中发现,盲目切开及拖出直肠开展肛门成形术,术后容易造成切口感染,大便失禁[2]。随着临床实践的丰富,人们认识到肛门外括约肌与肛提肌前部解剖关系难以辨别,因此摒弃了传统盲目分离耻骨直肠肌做法,从而发展出PSARP术式,术野开阔,组织创伤小,最大可能地恢复器官正常形态及功能[3]。
本组研究均采用改良切口术式,在患儿肛门与后矢状切口处留置一2 cm长皮桥,从而保证了肌肉完整性,术后治疗护理也证实此皮桥还对切口感染的预防起很大作用。此外,还将医用胶水涂抹在患儿后矢状入路切口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可有效预防大小便对切口污染,本组切口一期愈合率达100%。提示IPSARP手术治疗小儿ADMI疗效显著,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实践价值。
摘要:目的 分析改良后矢状入路肛门直肠成形术治疗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改良后矢状入路肛门直肠成形术矫正治疗35例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患儿,并于术后随访。结果 无1例出现感染,除1例因严重合并症死亡外,患儿均痊愈出院。切口一期愈合率100%,术后并发症包括:肛门失禁、便秘、渗血、骶尾部切口折线渗液、结肠造瘘口脱出等,经手术纠正均治愈。结论 改良后矢状入路肛门直肠成形术用于小儿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矫治具有一定临床实践意义。
关键词:ADMI,IPSARP,PSARP
参考文献
[1]Yamamoto S,Fujita S,Akasu T,et al.Laparoscopic surgery for transverse and descending colon carcinomas has comparable safety to laparoscopic surgery for colon carcinomas at other sites.Dig Surg, ??2009,26(6):487-492.
[2]钱立元,吴君辉,陈道瑾,等.腹腔镜和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的远期疗效研究.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6,9(4):294-296.
直肠畸形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08年8月—2013年11月手术治疗并确诊的38例CARM患儿的倒立位X线片与MRI图像,其中男22例,女16例;年龄1 d~2个月。CARM按1984年国际分类法进行分型,以耻尾线(PC线,耻骨直肠肌环)为标志分为高、中、低位。所有患儿均经手术证实,19例低位肛门闭锁型CARM进行了一期或二期会阴肛门成形术;8例中位及11例高位肛门闭锁型CARM进行了多期手术,包括一期结肠造瘘术、二期会阴肛门成形术、结肠造瘘口关闭术,手术间隔3~6个月。
1.2 仪器与方法
1.2.1倒立位X线片检查采用Philips Digital DiagnostDR摄片机。患儿出生后12~24 h进行检查,在会阴肛门区皮肤上贴铅号码作为标记,摄片前将婴儿倒立2~3 min,使直肠盲端的胎便与肠管气体互相转换,采取髋关节成90°屈曲位,充分显示耻骨中心、骶尾关节,以股骨大粗隆为中心,拍摄正侧位片。
1.2.2 MRI检查患儿检查前给予10% 水合氯醛以50mg/kg口服镇静;肛门窝不明显的患儿采用鱼肝油作体表标记。采用Siemens永磁MRI扫描仪(0.35T),体部阵控相线圈进行腹、盆腔扫描,SE序列,T1WI :TR 500~600 ms,TE 25 ms ;T2WI :TR 3500~5000 ms,TE 100 ms ;STIR脂肪抑制序列,矩阵256×256,层厚3 mm。分别行矢状位T1WI、T2WI及STIR成像,横断位T1WI、T2WI成像。
图1 女,低位闭锁型CARM。出生后17 h倒立位腹部X线片示充气直肠盲端位于PC线(黑线)下方(A);出生后24 h MRI图T1WI矢状位成像显示直肠盲端位于PC线(黑线)下方,直肠盲端被胎粪充盈,呈高信号(B)
1.3图像分析由2名儿科影像诊断主治医师采用盲法阅读倒立位X线片及MRI图像,判断直肠盲端与PC线的关系及肛门闭锁的类型,比较倒立位X线片及MRI检查诊断CARM类型的准确率。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AS 10.0软件,采用χ2检验比较倒立位X线片及MRI检查的准确率,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种方法对CARM肛门闭锁类型的诊断结果38例患儿中,低位肛门闭锁型CARM 19例,占50.0%,直肠盲端位于PC线下方(图1A、B),其中5例呈膜状闭锁,充气盲端与体表肛穴仅一膜状结构相隔(图2A、B),倒立位X线片诊断18例,MRI诊断19例。中位肛门闭锁型CARM 8例,占21.1%,直肠盲端位于PC线附近(图3A、B),倒立位X线片诊断11例,MRI诊断9例。高位肛 门闭锁型CARM 11例, 占28.9%,直肠盲端位于PC线上方(图4A、B),倒立位X线片诊断9例,MRI诊断10例。
图2 男,低位闭锁型CARM。出生后18 h倒立位腹部X线片示充气直肠盲端位于PC线(黑线)下方,充气盲端与体表肛穴仅一膜状结构相隔(A);出生后5 d MRI图T1WI矢状位成像显示直肠盲端位于PC线(黑线)下方,直肠盲端被胎粪充盈,呈高信号,盲端与体表肛穴仅一膜状结构相隔(B)
2.2伴发症38例患儿中,伴发瘘管17例,其中会阴瘘12例,膀胱瘘1例,尿道瘘1例,阴道瘘2例,阴囊根部体表瘘1例,MRI诊断瘘管7例。38例中伴发脊髓病变5例,右肾缺如1例,其中脊髓栓系并终丝脂肪瘤3例,脊髓空洞2例,MRI均可以明确诊断。
2.3诊断准确率倒立位X线片诊断CARM类型的准确率为92.1%(35/38),MRI检查的准确率为97.4%(37/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7,P>0.05),见表1。
3讨论
3.1 CARM 的临床特征 CARM 又称为肛门闭锁或无肛畸形,肛门闭锁是CARM最主要的畸形,CARM还可以合并会阴部、膀胱、尿道、阴道瘘,泌尿生殖系发育异常,脊柱、脊髓畸形以及肛周肌群异常等。CARM常发生于新生儿期及婴幼儿期,是比较常见的末端消化道发育畸形,发病原因与遗传因素关系密切[4]。CARM的主要临床表现有肛门闭锁或体表瘘口,患儿可出现胎粪由体表瘘口、尿道或阴道等部位排出。根据该病不同的分型及伴发的畸形,临床多采用会阴肛门成形术、一期结肠造瘘术、二期会阴肛门成形术、结肠造瘘口关闭术等手术方式。
图3 女,中位闭锁型CARM。出生后21 h倒立位腹部X线片示充气直肠盲端位于PC线(黑线)附近(A);出生后24 h MRI图T1WI矢状位成像示直肠盲端位于PC线(黑线)附近,直肠盲端被胎粪充盈,呈高信号(B)
3.2 CARM的倒立位X线片检查1930年,Wangensteen和Rice设计了倒立位X线片来诊断CARM,倒立位X线片是最早应用于诊断CARM的影像学方法,其可以测量出直肠盲端与皮肤肛穴的距离,判断肛门闭锁的类型。倒立位X线片检查简单、无创、操作方便,要求在患儿出生12 h后摄片以等待气体到达直肠盲端,生活能力差者需要更长时间,但一般不超过24 h[5]。在会阴肛门区皮肤上贴铅号码作为标记,摄片前应将患儿倒立2~3 min,使直肠盲端的胎便与肠管气体互相转换,才能很好地显示直肠盲端,以便测量直肠盲端与肛穴的距离。倒立位X线片可以判断肛门闭锁是高位还是低位,还可以诊断一部分简单的脊柱、骨骼等先天畸形,对术前评估有一定的价值[6]。但是此方法也有很多的局限性,如不能观察CARM伴发的瘘道的走行、大小、开口,也不能观察肛周肌肉的发育状态及伴发的脊髓、内脏畸形等,同时对术后的评估作用更小。本组中有3例倒立位X线片测量结果与手术不相符,考虑是倒立的时间不够或婴儿胎粪附着直肠盲端不易使气体充入而造成测量不准确。
3.3 CARM 的 MRI 检查 随着 MRI 技术的不断改进,MRI在CARM诊断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多,其优势逐渐得以体现[7,8]。MRI可以判断儿童CARM的类型,MRI矢状位是显示直肠盲端与耻尾线关系最好的成像位置,在MRI矢状位成像上还可以准确测量直肠盲端与肛门窝的距离,最后准确判定CARM的类型。由于不同的患儿、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直肠盲端充盈的物质,导致MRI成像也不一样。直肠盲端被含脂质成分较多的胎粪充盈,T1WI及T2WI上均为高信号,压脂序列上呈低信号;直肠盲端被含水较多的液体充盈,T1WI上为低信号,T2WI及其压脂序列上均呈高信号;直肠盲端被气体充盈,T1WI及T2WI上均为低信号;部分患儿直肠盲端信号混杂是由于所含的物质成分多样形成的。尽管本组各个病例直肠盲端MRI信号不完全相同,但不影响直肠盲端的显示,对判断CARM类型没有影响。
图4 男,高位闭锁型CARM。出生后16 h倒立位腹部X线片示充气直肠盲端位于PC线(黑线)上方(A);出生后18d MRI图T1WI矢状位成像示直肠盲端位于PC线(黑线)上方,直肠盲端被气体及胎粪充盈,呈高低混杂信号(B)
3.4 CARM倒立位X线片与MRI的比较本组38例患儿倒立位X线片与MRI诊断CARM类型相比较,MRI在诊断CARM类型方面较倒立位X线片检查诊断准确率稍高,MRI检查的准确率为97.4%,倒立位X线片的准确率为92.1%,但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倒立位X线片检查在患儿检查时间上要求比较严格,要求患儿出生12~24 h后摄片,出生12 h内,气体往往不能到达直肠盲端;出生24 h后,直肠盲端胎便较多则影响直肠盲端的观察。MRI检查受患儿检查时间的影响比较小,直肠盲端无论是被气体、液体还是含脂质成分较多的胎粪充盈,都可以通过MRI的多种成像序列T1WI、T2WI、压脂序列等区分显像,最后达到诊断目的[9,10]。本组38例中有1例MRI诊断错误,是由于直肠盲端处于轻度的收缩状态,将中位CARM诊断为高位CARM。为了提高直肠盲端的显影效果,在MRI检查前可以经体表瘘口或经结肠造瘘口插管注入MRI顺磁性造影剂维影钆胺,可以使MRI诊断准确率达到100%,同时可以明显提高瘘管的显示率及诊断准确率[11]。尽管本研究中倒立位X线片与MRI诊断CARM类型的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MRI检查可以同时显示部分瘘管的存在及走行,诊断脊髓及内脏畸形等X线片无法显示的病变,说明MRI的临床应用价值方面要高于倒立位X线片。
直肠畸形 篇4
关键词:手术,美宝湿润烧伤膏,小儿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临床疗效
肛门直肠畸形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消化道畸形, 病理和种类都较为复杂, 肛门直肠本身不仅存在发育缺陷, 患者肛门周围的肌肉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变化。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的主要是因为在胚胎时期后肠的发育出现了障碍, 造成了消化道畸形, 对患儿在成长过程中的身体、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要及时给予有效地方法进行治疗, 能够缩短治疗时间, 减轻患儿的痛苦[1,2]。现在对我院在2010年6月-2012年12月收治的75例小儿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患者给予手术联合美宝湿润烧伤膏创面外涂进行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在2010年6月-2012年12月收治的75例小儿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患者给予手术联合美宝湿润烧伤膏创面外涂进行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其中男性患儿占33例, 女性患儿占42例。患儿在临床上的症状表现为没有粪便排出、啼哭伴腹胀症状、出现完全性地位肠梗阻现象、伴直肠阴道瘘等, 其中伴直肠尿道瘘的患者占6例, 伴直肠阴道瘘的患儿占6例。给予患儿手术联合美宝湿润烧伤膏创面外涂进行治疗, 探讨手术联合美宝湿润烧伤膏创面外涂治疗小儿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的临床疗效。
1.2 方法
1.2.1 根据患儿的病情给予相应的手术治疗, 75例患儿中采
取会阴肛门成形术的患儿占30例, 采取骶会阴肛门成形术的患儿占6例, 给予腹骶会阴肛门成形术的患儿占6例, 给予横结肠造瘘术的患儿占33例。
1.2.2 手术治疗的同时联合美宝湿润烧伤膏进行辅助治疗,
对于患儿肛门创面和造瘘口使用生理盐水棉球对肛门分泌物进行随时清洁, 对创面和造瘘口周围的皮肤使用碘伏进行消毒, 之后使用无菌纱布进行吸干擦净处理, 然后使用美宝湿润烧伤膏在创面和造瘘口周围的皮肤上进行涂抹, 涂抹均匀, 每隔4~6 h对患儿进行一次换药, 一直持续到愈合。
2 结果
75例小儿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患儿中的66例患儿的临床治疗疗效较满意, 因为肺部、心脏严重感染导致循环和呼吸衰竭死亡的患儿占9例, 其中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占3例, 早产儿患儿占3例, 并发肠坏死和肠梗阻患儿占3例, 给予再次根治术治疗后均痊愈。
3 讨论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在小儿外科疾病中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先天性疾病, 患儿就诊的时间以及临床治疗方法的有效性会对患儿的生命安全造成很大影响。在早期的临床诊断中, 给予患儿倒置X线侧位片和体检以及临床症状进行诊断, 体检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儿的会阴部, 患儿哭闹时在会阴部的中央会有突起症状。给予倒置X线侧位片检查时瘘管造影能够对盲端的位置进行直接显示, 患儿在临床症状上表现为没有粪便排出、啼哭伴腹胀症状、出现完全性地位肠梗阻现象、伴直肠阴道瘘等[3]。通过临床诊断, 针对不同病情的患儿给予相应的手术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主要包括经会阴手术治疗、腹会阴肛门成形术治疗、结肠造瘘术治疗以及骶会阴肛门成形术治疗。手术治疗的同时联合美宝湿润烧伤膏进行辅助治疗, 美宝湿润烧伤膏的主要成分包括黄柏、黄芪、黄连, 具有消炎杀菌、清热解毒、促进组织再生和活血化瘀的功效, 能够促进患儿的切口愈合、预防感染。
美宝湿润烧伤膏具有自溶和保持创面湿润的作用, 减少了创面在愈合过程中出现的继发性损伤, 从而促进了创面的修复。能够加强血液循环, 使细胞血氧供应和局部的微循环得到改善, 从而促进患儿的新陈代谢, 减少疤痕。手术联合美宝湿润烧伤膏创面外涂应用于治疗小儿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提高了临床治疗疗效, 促进患儿早日康复[4]。通过上述结果显示:75例小儿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患儿中的66例患儿的临床治疗疗效较满意, 因为肺部、心脏严重感染导致循环和呼吸衰竭死亡的患儿占9例, 其中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占3例, 早产儿患儿占3例, 并发肠坏死和肠梗阻患儿占3例, 给予再次根治术治疗后均痊愈。说明了手术联合美宝湿润烧伤膏创面外涂治疗小儿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取得的临床疗效显著, 缩短了治疗疗程, 是一种安全有效地临床治疗方法, 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杰.湿润烧伤膏在皮肤软组织挫擦伤并感染治疗中的临床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 2011, 17 (15) :258-259.
[2]刘庆华, 俞波, 侯艳青.高频超声对新生儿先天性肛门闭锁的诊断价值[J].南昌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0, 4 (2) :96-97.
[3]张廷冲, 陈常法, 陈亚军, 等.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术后便秘合并巨结肠的临床特点及处理[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2011, 32 (2) :163-164.
相关文章:
富山煤业2011年安全工作总结02-15
强化管理 夯实基础02-15
大斗沟煤业“三项”建设提升班组安全管理02-15
夯实基础 健全网络 强化农村卫生监督工作02-15
西坡煤业有限公司安全月活动总结02-15
车间个人年度工作总结02-15
先天不足02-15
28例手法复位加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骨折畸形愈合观察研究02-15
后凸畸形02-15
先天畸形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