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速铁路行车组织人才(高职)培养模式的思考

关键词: 培养目标 教育培养 教育 课程

1 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确定培养目标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十几年的改革与发展, 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在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等方面正逐步摆脱传统教育的影响, 形成了一定的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区别于传统教育的学科型人才, 应以岗位需求为导向, 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中心, 其核心是强调对成熟技术的应用, 以技能应用为主要特征。因此, 这类技术应用型和管理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必须从本行业、本专业领域有效的岗位需求中去探索, 也就是对本专业岗位的特点、工作的性质以及相应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 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和分析, 针对岗位需求, 确定培养目标。

高速铁路行车组织人才的主要职业岗位:司机、列车调度员、车站值班员、信号员。

2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构建教学体系

现有铁路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还带有一定的学科体系、知识体系色彩, 不能适应目前高速铁路发展的需求, 必须深化教学改革, 分析不同岗位所具备的职业能力, 以岗位需求为导向, 确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培养目标, 并建立起一套保证培养目标实现的教学体系, 才能真正培养出符合高速铁路需求的实用型人才。

职业能力是指完成职业岗位工作的本领, 包括完成职业岗位的具体方式和直接影响工作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具体的职业岗位工作能力通常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吸收新知识、拓展新技能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职业能力是为职业岗位服务的, 各岗位所要求的职业能力因岗位的不同有所差异。

2.1 注重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结构

(1) 高速铁路行车组织人才必须具备的核心知识结构:熟悉管辖范围内的列车运行图、技术管理规程、各车站的车站工作细则。

(2) 能力结构:熟练操作各种设备, 稳定的心理素质, 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 特殊情况下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

2.2 课程设置应以岗位能力需求为核心

课程设置是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 应以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为核心, 兼顾长远发展的需要, 拓展能力素质来设置课程体系。

高速铁路行车组织专业核心课程设置:铁路行车组织、技术管理规程、铁路运输设备、调度员工作、心理学。

2.3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性教学环节应注重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和心理素质的培训, 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职业素质和心理适应能力。

(1) 建立校内实训基地

对于培训新机车司机和信号员等技能人员, 欧洲国家越来越广泛地运用高新技术。如使用电脑模拟器培训, 即使操作中出现“碰撞”, 也不会引起损失。使用这种模拟器可以很方便地进行新型车辆驾驶员的培训, 也可以在使用新的列车时刻表之前对调度员进行适应性训练。在法国, 国铁拥有10500名列车验票员, 为了提高他们的岗位操作技能, 开发了一套新的验票员培训装置——人机联作培训装置。事实表明运用高新技术进行培训, 在保障安全, 节省开支的前提下, 可激发员工的学习兴趣, 获得良好的培训效。

(2) 实施校企合作, 共建实训基地

温家宝总理在讲话中指出:”职业教育面向就业, 重要的是面向企业, 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因此, 开展校企合作办学, 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

北美地区的“C B D”模式鼓励职业教育院校在企业和行业组织的帮助下, 确立专业方向、开发课程体系、组织实践教学, 成为国际上最有成效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由德国政府推进的“双元制”模式, 要求企业与院校合作共同办学, 企业用最科学的理念、最先进的设施、最优秀的人才对学生开展职前培训, 对职工开展转岗培训, 形成“双元”办学的格局, 为德国的经济振兴做出了突出贡献;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把企业的培训资源直接纳入国家的职业教育体系, 根据分工的不同, 企业与院校分别承担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任务, 与院校教育一起构建职业教育体系, 奠定国民教育的基础。

我国铁路目前处于大提速、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刻, 铁路不断引进高新科技设备, 学校要在校内内演练中心引进这些设备, 可行性不大。因此, 学校必须和企业和作, 共同建立实训基地, 使学生掌握最先进的技术, 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

(3) 建立完整的心理素质培养模式

在铁路运输人-机-环境系统中, 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性与运输安全密切相关, 各国铁路专家认为”技术设备故障-调度指挥失当-司机缺乏警惕”是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前苏联通过对事故分析的研究认为, 机车乘务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生理和心理条件, 才能保证正常运输和意外情况下防止事故的发生, 原西德建立了对运营部门职工, 首先是机车乘务人员的职业挑选制度, 其中内容包括了心理状态和临床心理学。可见研究和揭示生产过程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性, 已越来越受到国内外运输安全管理部门和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

在运输生产活动中, 人的操作过程主要有三个环节, 即辨认接受信息, 操作控制设备, 观察调整运作, 所有这些行为均受到心理现象的影响, 人的心理现象状态及其转变程度, 成为运输生产中事故与安全相互制约因素, 运输安全的心理保障关键就在于采取各种有效的手段和措施提高人的心理素质。

人的心理素质指影响运输安全的人的心理过程及个性心理特征, 主要包括个体的气质、能力、性格、情绪、需要、动机、态度、爱好、兴趣、意志等方面, 不同气质的人在处理问题方面表现形式不同, 因此不同气质的人合适于不同的工作, 因此, 正确判断学生的气质、培养良好的性格和稳定的心理特征, 是保障安全生产的重要前提。

3 建立完整的技能考试制度

建立以考核能力为主, 技能测试、心理测试与常规考试相结合的考试制度。对接发列车工作、行车调度工作、列车驾驶工作采用实际操作、技术比武等形式的考试方法, 根据学生的熟练程度来准确、合理的确定成绩。

加强实践性的教学环节的训练与心理承受能力的训练, 并与行业的职业证书制度结合, 要求学生必须在毕业之前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 如列车驾驶员、车站值班员、信号员资格证。这样真正的与行业实际相结合, 培养出行业需要的人才。

摘要:我国迅猛发展的高速铁路, 对高速铁路行车组织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本文分析了高速铁路行车组织人才的岗位需求、心理因素对行车安全的影响, 提出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构建教学体系, 并建立完整的技能考核制度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速铁路,行车组织人才,教学体系,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沈杰.物流管理专业 (高职) 培养模式的培养与探讨,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5, 7.

[2]  赵吉山, 肖费平.铁路运输安全管理, 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5, 10.

[3]  金建兴等.欧洲铁路人才培养使用情况及其启示, 铁道经济研究, 2006, 4.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祝贺结婚的祝词 下一篇:高速铁路接触线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