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冠心病(精选十篇)
老年冠心病 篇1
现代护理学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健康教育, 也是护理学科发展完善的标志。对于老年冠心病患者尤其重要, 随着医学的发展及对冠心病有关知识普及的逐渐深入, 提高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护理水平, 对延缓病情发展, 提高生活质量, 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 对于护理工作的要求也随之提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基本知识
要熟练掌握护理的基础知识, 还要结合本科心血管专业的特点不断学习新的知识, 如掌握介入治疗后的基本护理常规, 以便更好地配合医生的工作。
2 健康教育
护士应和患者主管医生交流, 查看病历, 并和患者面对面交流, 以全面了解患者的情况, 如患者的症状、心理状态, 找出问题所在, 进行有针对性的个体化的健康教育。根据问卷调查显示:100%的患者希望得到冠心病有关知识的指导, 43%的患者存在消沉、焦虑等不良情绪。
对于老年冠心病患者应着重从冠心病一级、二级、三级预防进行宣教。
(1) 虽然冠心病的一级预防是针对健康人的, 目的是通过各种预防措施阻止其发展为冠心病, 但对于老年冠心病患者也是青菜, 素食为主。
(2) 二级预防指对已患有冠心病者, 控制其发展和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使其早日康复, 包括非药物性措施和药物性措施两方面, 是冠心病防治工作的基本策略之一。在一级预防方法效果不满意时, 应在医生指导下选用药物治疗, 也可以采用冠状动脉搭桥术、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 等治疗改善心肌的血液供应。
(3) 三级预防是指已发生危重情况的冠心病患者经抢救治疗后, 给予相应的康复治疗, 以防止其复发或加重。刚出院的患者, 处于中、高危险期, 一般不主张运动锻炼, 以科学饮食, 平衡心理, 消除危险因素, 矫正不良的生活方式为主, 低危患者一旦恢复期结束, 即可像大多数患者一样参加保健锻炼。
3 康复锻炼
教会患者掌握调节适度运动的方法,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以及运动的时间、频率、强度。运动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长期坚持可减轻体重, 降低血脂, 提高心血管的功能, 增强体质, 如有氧运动: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运动方式。
老年人冠心病怎么治疗 篇2
1、药物治疗
是冠心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也是最基本的方法,即使选择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的患者,也需同时接受药物治疗以控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改善预后和治疗不完全血运重建后的残余缺血。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缺血治疗、抗血栓治疗、延缓冠状动脉血管病变进展或逆转病变治疗、改善心功能和防治其它缺血相关并发症治疗等。
2、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术是应用取材于自身的血管,绕过冠状动脉的狭窄部位,在主动脉和冠状动脉阻塞部位的远段之间建立起一条血运通道。CABG是血运重建的重要方式之一,疗效可靠,对于严重的多支、多处和弥漫性病变以及重要血管的分叉等复杂病变具有血运重建更完全的优点,但是CABG手术创伤大,单次医疗费用相对较高,年老体弱和重要脏器功能严重受损的高危病人手术风险高,因此临床应用中应严格掌握适应症。
3、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指在影象系统的支持下,借助相关器械和材料,应用导管介入技术,消除或减轻自体冠状动脉或桥血管的狭窄或堵塞,重建心脏血运,改善心肌供血的一组经皮介入治疗技术,包括PTCA、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冠脉斑块旋切、斑块旋磨、血栓切除、冠状动脉激光成形等,目前PCI主要涉及PTCA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其它介入技术很少应用。冠脉介入治疗技术的应用被称之为现代医学的一场革命,自20世纪70年代诞生以来,介入材料不断改进,操作技术日益成熟,抗血小板和抗血栓治疗不断完善,使介入治疗的适应症不断拓宽,手术风险和并发症逐渐减少,操作成功率和安全性不断提高,并因其创伤小、疗效确切可靠成为了冠心病治疗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老年人预防冠心病的相关饮食
1、提供可观的维他命。维他命C可以增进胆固醇生成胆酸,以致于有降低血胆固醇作用;还可以改善冠状循环,保护血管壁。尼克酸可以扩张末梢血管,防止血栓形成;还能够降低血中甘油三酯的水平。维他命E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阻止不饱和脂肪酸过氧化,保护心肌并且改善心肌缺氧,预防血栓发生。
2、控制脂肪摄入的质和量。很多研究表明,长时间食用大量脂肪是导致动物动脉硬化的主要因素。并且还证明脂肪的质对血脂的影响更大,饱和脂肪酸可以升高血胆固醇,多不饱和脂肪酸则可以降低血胆固醇,通常认为饮食里多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之比(P∶S∶M)以1∶1∶1为好。饮食胆固醇含量对身体内脂质代谢会造成一定影响,要适当加以控制。
3、适当增多膳食纤维摄入。膳食纤维可以吸附胆固醇,阻止胆固醇被人体吸收,并且能够增进胆酸从粪便里排出,减少胆固醇的身体内生成,所以可以降低血胆固醇。所以在防治冠心病的饮食里,应有充足的膳食纤维。
4、控制食糖摄入。碳水化合物是机体热能的主要来源,碳水化合物摄入太多(在我国人民饮食结构里就是主食量太多),可引起热量入超,在身体内同样可以转化生成脂肪,导致肥胖,并且使血脂升高。经研究表明,在碳水化合物里升高血脂的功效,果糖高于蔗糖,蔗糖高于淀粉。要严格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总量,特别是控制食糖摄入量,通常以不超过总热量的10%为好。
5、保证必须的无机盐和微元素供给。碘可以抑制胆固醇被肠道吸收,降低胆固醇在血管壁上的沉着,所以可以减缓或者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经常食海带、紫菜等含碘可观的海产品,能够降低冠心病发病率。饮食里钙、钾、钠、镁、铜、铬等也同冠心病发病有关。
老年冠心病 篇3
【摘要】目的:分析老年综合评估护理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住院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在我院心内科接受治疗的96例冠心病患者分成综合组和常规组。对综合组患者实施老年综合评估护理,对常规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结果:综合组患者心脏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常规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实施综合评估护理,可有效降低患者住院康复过程中的心脏风险事件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综合评估护理;老年;冠心病;住院康复;效果
【中图分类号】R49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037-02
冠心病为临床常见疾病,发病群体多数为老年人。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发病率也随之不断提高[1]。由于老年患者多伴有其它基础性疾病,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冠心病的治疗难度和护理难度[2]。为进一步改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住院康复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我院本次研究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实施了老年综合评估护理,取得了良好护理效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對象为2014年1月至10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6例冠心病患者。96例患者的临床诊断结果均符合国际心脏病协会(ISFS)提出的冠心病诊断标准。采用奇偶数字法将96例患者平均分成综合组和常规组。常规组中,男26例,女22例,平均年龄为(67.7±1.2)岁。综合组中,男23例,女25例,平均年龄为(66.5±1.4)岁。两组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比较差异微小,不影响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均为自愿性参与研究,且在参与研究前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护理方法
我院本次研究对常规组患者实施心内科常规护理,对综合组患者实施老年综合评估护理,具体护理内容如下。
1.2.1制定老年综合评估手册
开展研究前科室组织医护人员进行老年综合评估护理培训,根据评估内容制定老年综合评估手册,评估内容包括躯体功能评估、机体营养状况评估、心理状况评估和护理风险因素评估。
1.2.2护理措施的具体实施
每例研究对象自参与研究第1日起进行上述项目评估,由责任护理人员负责老年综合评估,由护理小组组长负责研究对象老年综合评估质量的控制工作,所有评估工作在5日内完成,将评估结果准确录入病历,并将评估中出现的阳性问题列入护理计划,严格实施护理措施,每项护理措施实施后,需在其后面标注已实施字样。对每项护理内容的实施效果进行三级评价,分别为3分(全部达标),2分(部分达标),和1分(未达标),每项护理内容获得3分后,才能停止护理效果评价。对于最终未能获得3分的护理项目,需要组织小组会议进行讨论,分析出现未达标状况的原因,及时寻找解决措施。实施老年综合评估护理后,对评估过程中未发现的临床护理风险问题进行总结,并及时向医生反馈。患者出院后将患者的老年综合评估护理档案从病历中取出,统计患者住院康复期间的心脏风险事件发生率和住院时间。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心脏风险事件发生情况和住院时间。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数据处理,心脏风险事件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均采用(n,%)表示,采用x2进行组间差异检验,住院时间采用( X±s)表示,采用t进行组间差异检验,P<0.05表示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心脏风险事件
综合组48例患者住院康复过程中,3例患者发生心率失常,1例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心脏风险事件发生率为8.3%。常规组48例患者住院康复过程中,5例患者发生心率失常,3例患者发生心衰,3例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心脏风险事件发生率为22.9%。两组患者住院康复过程中的心脏风险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016,P<0.05)。
2.2住院时间
综合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1.9±0.8)天,常规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5.2±1.1)天,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10.850,P<0.05)。
3.讨论
老年综合评估护理(CGA)是近年来国外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的老年人健康状况评价工具和护理模式,评价内容可以总结为四个大方面,分别为老年人的躯体功能评估、机体营养状况评估、心理状况评估和护理风险因素评估[3]。国外临床实践发现该种护理模式在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和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4]。
我院本次研究将该种护理模式应用于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住院康复治疗中,研究结果显示综合组患者住院康复过程中的心脏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常规组患者。该研究结果与国外临床实践所得结果一致,进一步证实了老年综合评估护理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住院康复治疗中的重要应用价值,为其日后在我国临床中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具有可靠性的医学实践证据。
参考文献
[1]屈海宏,陈长香. 老年综合评估护理模式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脏与护理不良事件的影响[J]. 山西医药杂志,2014,08(6):963-964.
[2]屈海宏,陈长香,徐爱茹,马丽萌. 老年综合评估护理模式在提高老年冠心病病人生活质量中的应用[J]. 护理研究,2014,20(11):2497-2499.
[3]韩静,屈海宏. 老年综合评估护理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住院康复中的应用效果[J]. 护士进修杂志,2014,21(8):1960-1962.
老年冠心病护理体会 篇4
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内科72例老年冠心病患者, 其中男43例, 女29例;年龄49~84岁, 中位年龄62.5岁;其中高血脂42例, 高血压47例, 高血糖14例。72例患者中, 经治疗及护理好转出院67例, 5例由于病情恶化死亡。
2 护理体会
2.1 一般护理
病室内空气要清新, 环境安静, 以利于患者休息, 避免不良刺激。在护理、检查和治疗时, 动作要轻柔、准确、迅速。对冠心病患者给氧时, 应根据不同的病情和缺氧情况, 给予不同流量的氧气吸入。冠心病患者口服维生素类 (如维生素B1、B6、C、E等) 可改善脂肪代谢, 对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也有一定疗效。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患者, 应加强夜间巡视, 如心肌缺血较严重, 应备好抢救药品和抢救监护仪器等。
2.2 心理护理
冠心病患者大多有焦虑、抑郁、失望等悲观心理, 加之病情的发作, 多数表现为紧张、恐惧、悲观、整日焦虑不安、忧心忡忡等, 医护人员要针对患者不良的心理, 用暗示的手段和强有力的事实说服患者, 给患者讲解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及冠心病发生、发展与转归的一系列变化过程。应常告诫患者, 不良情绪是导致冠心病发作的危险因素, 时刻提醒患者减少不良情绪的刺激。从心理学角度指导他们掌握自我调解情绪方法。正确、积极的心理指导, 可使患者心理处于平衡状态, 使他们产生安全感和信赖感,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建立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护理人员应使患者保持心情舒畅、心理平衡, 做到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 同情、关心患者的疾苦。视患者如亲人以语言、行为、动作等取得患者的信赖, 认真倾听患者的自述, 尊重患者人格, 保守隐私。
2.3 生活护理
提倡饮食清淡, 多食富含维生素C (新鲜蔬菜、瓜果) 和植物蛋白 (豆类及其制品) 的食物, 如:大豆及豆制品, 少食土豆、蛋黄、花生、猪油、牛油等高脂肪食物, 食物要切成小块、碎片, 有利于消化吸收, 少食用油炸、过黏、过冷、过热的食物, 宜少食多餐, 尽量以植物油为食用油。适当进食保护性食物 (可降脂食物) 如洋葱、大蒜、香菇、木耳、紫菜、芹菜、海带等, 适量饮茶也有益处。而一些胀气性食物如芋头、韭菜、土豆、山药、薯类、藕粉等应适当控制一次进食量, 禁食一些刺激性食物, 如辣椒、花椒、桂皮、八角、胡椒等[1]。同时注意营养平衡, 多食高纤维素易消化的食物, 适当饮水。对确诊冠心病, 严禁暴饮暴食, 以免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张淑峰[1]总结冠心病组经2个多月的低脂、低胆固醇、低盐饮食配合药物治疗后, 临床症状明显缓解, 心电图好转, 心脏功能随血脂浓度下降而明显好转。冠心病患者应随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 冬季室外活动最好不在清晨。注意生活规律, 控制情绪, 放松精神, 愉快生活, 持开朗、乐观的情绪;劝阻患者戒烟, 不饮浓茶、咖啡。定时排便, 保持大便通畅, 大便时切忌用力, 因用力排便5~10min可使冠状动脉舒张期血流下降, 造成致死性心律失常[2]。
2.4 运动护理
合理的运动可使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下降10mm Hg (1mm Hg=0.133kPa) 和5mm Hg。运动前, 避免情绪激动和饱餐;运动时, 要循序渐进, 不宜勉强做剧烈运动;运动后, 避免吸烟和洗热水澡。同时对预防肥胖, 增强循环系统功能和调整血脂代谢有益处。对心绞痛发作3d内及心肌梗死后半年内的患者, 不宜做较剧烈的运动。
2.5 用药指导
冠心病的药物治疗是重点, 根据病情、遵照医嘱坚持按时服药。为防止药物不良反应, 尽量减少用药品种。用的品种越多, 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越高, 故一次用药最好≤3种。如突然发生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可舌下含化硝酸甘油, 尽量采取坐卧位含药, 以免误吸的发生。因老年人记忆力、听力、视力下降, 护士应对患者反复强调服药时间、用法及用量, 出现不良反应时, 应立即停药, 并向医师报告[3]。出院后让患者及家属掌握药物的剂量、用法、不良反应等, 一定要坚持长期服药, 不能随意停药。指导患者外出时随身携带硝酸甘油, 在家时硝酸甘油放在易取之处, 脉搏<60次/min时应暂停服药, 并随时就诊。嘱患者定时到医院测脉搏等;若出现恶心、呕吐、头晕或病情加重的现象, 及时到医院就诊。
3 小 结
我国正步入老龄化社会, 冠心病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越来越引起重视。了解老年冠心病的诱因、临床特点、并发症, 并注意观察, 随时发现病情变化, 向患者作好出入院健康指导, 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 并配以精心的护理及出院后定期复查, 可提高老年冠心病患者生存率, 降低其病死率。
关键词:老年人,冠心病,护理体会
参考文献
[1]张淑峰.冠心病患者饮食的临床观察与对策[J].中医临床研究, 2011, 3 (1) :111.
[2]谭颖.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基本护理及心理康复指导[J].中国疗养医学, 2009, 18 (6) :543.
老年肺心病患者晚间护理 篇5
老年肺心病的发展后果严重,容易给护理造成困难。
除了在感染时采取积极的治疗,如给予足量、有效的抗感染治疗,祛痰、解痉平喘、合理用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外,加强护理是非常重要的。
防止油烟刺激病人的呼吸道,保持空气新鲜,注意室内通风。
帮助病人加强体育锻炼,如慢跑、散步、打太极拳等,增强机体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和抵抗力。
4肺心病的护理方法
近年来,笔者在呼吸内科病房护理肺心病患者许多例,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有关护理对策介绍如下。
4.1心理护理由于肺心病的病程时间长,需经过长期的治疗,且反复发作,难以根治,患者经济负担大,造成患者丧失治疗信心,情绪低落,不配合治疗。
特别是危重患者,往往悲观失望,甚至拒绝治疗。
因此,要加强心理护理,在护理过程中要避免一切不良因素的刺激,护理人员应经常与患者谈心,安慰、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医生治疗,解除患者对疾病的忧虑和恐惧,增强其与疾病斗争的信心;同时要解决患者的实际困难,使其安心治疗。
4.2加强对呼吸道的护理,控制感染控制呼吸道感染是治疗肺心病的重要措施。
应保持呼吸道通畅,首先,要合理给氧,选用能提供较稳定的氧浓度、患者易于接受、用后无不适感觉,并能坚持长时间应用的鼻导管或鼻塞给氧。
为防止脱落或堵塞,指导患者尽量用鼻呼吸。
氧流量1~2L/min,每天吸氧15小时以上。
其次,为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要鼓励患者多饮水,雾化吸入,湿化痰液,并采用叩胸、拍背、体位引流等方法以促进其痰液排出,避免口咽、呼吸道分泌物积聚导致的不良影响。
同时,协助病人翻身;遵医嘱使用抗菌素,注意给药方法和用药时间,输液时应现用现配,以免失去疗效;做好24小时出入量记录,对于全身浮肿患者,注射针眼处应压迫片刻,以防感染。
4.3饮食方面护理肺心病是慢性疾病,肺心病心衰患者应限盐饮食,鼓励患者进高蛋白、高热量、多维生素饮食,同时忌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烟、酒,宜多食蔬菜,水果等,保持大便通畅。
4.4做好基础护理病室保持整洁、光线充足,经常开窗,空气对流,温湿度要适宜。
对长期卧床患者应预防压疮发生,保持皮肤清洁,每2小时按摩受压部位或给气垫床,骨突部位给棉垫圈或气圈,每日早晚用温水擦洗全身,经常为患者翻身,更换衣服。
保证营养供给,做好口腔护理,防止口腔溃疡、细菌侵入,必要时用朵贝尔氏液漱口。
减少院内感染,提高护理质量。
4.5密切观察病情,提高对病情的观察能力要进一步加强对病情的观察。
患者缺氧早期出现睡眠形态紊乱,尤其是夜间兴奋,易与普通的睡眠障碍相混淆,故观察患者的神志变化尤为重要。
4.6鼓励患者劳逸结合肺心病患者因顾虑活动会加重呼吸困难,大多采取静卧少动,护理人员要向患者介绍适宜运动的必要性和正确的方式、方法,并帮助其进行。
患者心肺功能代偿良好时,可让患者适当参加体能锻炼,但不易过度活动,还应注意休息。
训练时护士应在旁指导,保证患者安全,最初训练时应在吸氧条件下进行,并避免疲劳或致伤。
4.7康复指导肺心病是一种慢性疾病,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患者不可能长期住院治疗。
患者病情稳定、心衰、呼衰得到较好控制即可出院。
老年冠心病患者经常出汗如何治疗 篇6
我今年57岁,患高血压、冠心病已经4年了。近两年来,我特别容易出汗,在白天稍一活动便会出汗,在晚上还会发生盗汗。有时一觉醒来,枕巾和床单都会被汗液浸透。请问,我该如何进行治疗? 陕西 葛丽清 葛丽清读者:
《黄帝内经》中说:“汗为心之液”。人的心气若不足,就会因营阴外泄而出现多汗的症状。因此,病程较长、年龄偏大的冠心病患者经常会因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而出现多汗的症状。你可使用丹参丸和生脉饮进行治疗。丹参丸由丹参、三七、冰片组成,其用法是:每次舌下含服10丸,每日服3次。生脉饮由人参、麦冬、五味子组成,其用法是:每次服1支(10毫升),每日服3次,用药4周为一个疗程。你在用药一个疗程后若多汗的症状得到缓解,可再服用一段时间的中成药玉屏风散,以巩固疗效。在平时,你可经常服用莲心枸杞粥进行调治,这种粥的制法是:取莲心、红枣各250克,枸杞50克,糯米适量。将红枣去核,与莲心、枸杞、糯米一起煮熬至糯米烂熟即成,可每日服一小碗。此方具有益气、养心阴的功效。在日常饮食方面,你要忌食葱、蒜、韭菜、生姜、辣椒、花椒、桂皮、八角、小茴香等香燥类食物及萝卜、山楂、柿子等耗气类食物。
上海 主任医师 严南秋
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篇7
关键词:冠心病,心理护理
21世纪是护理学全面发展的时期, 护理工作逐步确立了“以病人为中心”整体护理的思想理念, 强调了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的整体性, 因此, 心理护理已经成为护理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 病人往往会出现多种心理障碍, 可使临床症状加剧, 冠状动脉病变加重。心理因素的重要作用可贯穿于疾病的整个过程, 对病情的发展、预后和转归产生明显的影响。
1 临床资料
选择2006年7月至2008年7月在我科治疗的冠心病患者85例, 其中男62例, 女23例, 年龄55~78岁, 以中老年病人多见。这些患者的冠心病均由劳累、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精神刺激等因素诱发而致, 同时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通过心理护理, 76例患者能积极地配合治疗, 其余9例患者心理状况明显改善。
2 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心理护理的目的和意义
老年冠心病患者患病以后身心遭受重创, 而及时有效的心理护理可使老年患者在身体逐渐康复的同时保持良好健康的心态和满意的生活质量。重拾健康的心理更有助于老年冠心病患者融入社会, 加强人际交往, 找到生活乐趣。让老年冠心病患者身心处于最佳状态安心治病, 控制病情发展, 早日康复, 延长寿命, 提高生活质量。
在医疗水平、护理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 人们越发认识到心理因素对于疾病治疗的双重作用。患者是否具有一个乐观、积极的心理对于配合先进的治疗手段取得预期的治疗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 护理人员充分了解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变化, 观察和搜集病人的心理信息, 包括所产生的消极情绪, 所承受的心理压力等, 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十分必要。
3 心理护理
3.1 针对老年人这一特殊的患病人群
护理人员充分了解老年人的心理特征, 随着各项生理机能的减退, 经常感到力不从心。患病之后更是产生老而无用、失落恐惧、孤独寂寞的心理, 更加烦躁。护理人员对老年病人应该做到关怀、尊重、理解, 给予他们以适当的鼓励, 引导他们宣泄不良情绪。说话时态度和蔼、语言清晰、不急不躁, 反复解释直到对方听懂为止, 要和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对待病人象对待自己的长辈一样尊重他们, 使老年病人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 积极的配合治疗[1]。
3.2 针对不同治疗时期的心理反应
3.2.1 消除病人的恐惧, 给病人以安全感
护理人员应在病人患冠心病的急性期, 及时消除病人的恐惧、多疑、敏感、急躁的心理, 缓解症状。有条不紊的进行各项操作, 给病人以安全感。谅解病人的过激行为, 给予同情、关怀、安慰和心理支持, 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
3.2.2 多与病人沟通、交流, 帮助他们树立治愈疾病的信心
护理人员在病人患冠心病的亚急性期, 应多与病人沟通、交流, 了解病人的性格特征, 帮助病人分析疾病的诱发因素, 体谅因疾病产生的过度思虑、压抑、淡漠、焦虑、缺乏兴趣等心理, 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疏导和放松治疗, 对各种检查和治疗的目的作必要的解释, 对化验结果及有关疾病好转的信息适时告知病人, 使其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心理状态。
3.2.3 减轻病人心理压力, 防止疾病复发
护理人员在病人患冠心病的恢复期, 应充分了解病人期盼快点康复又担心疾病复发的矛盾心理。耐心细致的与老年冠心病患者讲解导致冠心病复发的诱因, 发病后院外自救方法等, 使病人了解长期精神紧张、不良情绪反应等均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教给病人调整情绪、减轻心理压力的方法, 消除不必要的担心和顾虑。
3.3 针对不同性格患者的心理反应
3.3.1 以同情理解的态度, 消除病人忧郁消极的心理
护理人员应及早发现病人忧郁消极的心理反应, 以同情体贴的态度给病人以心理支持, 劝导他们不要考虑自己年纪大, 担心治疗效果不好, 白花钱或是害怕增加家庭的经济负担, 以科学的态度向病人保证治疗的有效性, 劝导他们积极面对治疗, 树立战胜疾病的决心。
3.3.2 以耐心热情的护理, 消除病人焦虑紧张的心理
护理人员对过重估计自己身体状况的病人, 应耐心解释病情, 热心指导, 真诚关心, 可使病人树立信心, 克服紧张心理, 尤其不要在病人面前对病人出现的症状窃窃私语, 使病人产生错觉而以为病情加重, 同时叮嘱病人有意识地自我松弛机体, 自我调整心理, 逐渐放松机体各部位, 如观看体育活动, 哼唱歌曲, 收听自己喜欢的音乐, 作几次缓慢而自然的深呼吸等。
3.3.3 以细致周到的服务, 帮助病人始终保持乐观心态
护理人员对具有一定的医学知识或文化层次能客观对待自己病情的病人, 充分肯定他们乐观的治疗态度。同时也要防止这类病人因病情反复或治疗一段时间疗效不显著, 而产生悲观焦虑的心理变化从而影响康复, 对这类病人更应鼓励, 让其始终保持乐观心态。
综上所述, 心理护理对老年冠心病的发生、转归都起到了不能忽视的作用, 而且这种治疗效果是药物所不能替代的。通过合理地心理护理, 尽可能消除诱发老年冠心病的隐患, 减少不良的情绪刺激, 增强老年人的心理承受能力, 提高机体免疫力, 从而达到了防治疾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冀欣玲.浅谈老年人心理护理[J].中国护理杂志, 2007, l1[4]:150.
老年人冠心病特点分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87例病例为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住院的患者, 其中男性155例, 女性32例;年龄最小60岁, 最大90岁 (60~69岁45例, 70~79岁118例, 80~89岁22例, 90岁2例) ;60岁以前发病46例 (发病年龄最早者46岁) ;60岁以后发病141例。
1.2 诊断标准
参照第6版内科学诊断标准[1]分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肌病和猝死5型。
1.3 分析方法
对187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根据临床表现进行分类, 总结老年人CHD的临床特点。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分类
187例患者中, 36例 (19.3%) 无心绞痛症状;18例 (9.6%) 首发表现为单纯心绞痛;56例 (29.9%) 表现为单纯心肌梗死 (AMI) ;16例 (8.6%) 表现为心律失常;14例 (7.5%) 表现为心绞痛或AMI合并心律失常;47例 (25.1%) 表现为心绞痛、AMI合并泵衰竭。
2.2 AMI分类
187例患者中, 97例发生AMI, 其中57例 (58.8%) 表现为Q波型AMI, 40例 (41.2%) 表现为非Q波型AMI。
2.3 心律失常分类
187例患者中, 30例 (16.0%) 有心律失常, 其中2例 (1.1%) 表现为心房纤颤;17例 (9.1%) 表现为室性期前收缩;4例 (2.2%) 表现为房性期前收缩;7例 (3.7%) 表现为室内传导阻滞;13例 (7%) 表现为房室传导阻滞;2例 (1.1%) 表现为病窦综合征。部分病例有多种心律失常。
3 讨论
我国人口正迅速老龄化, 目前就诊患者中老年人的比例逐年上升。CHD的患病率和严重程度随年龄而急剧增高。以致于65岁或以上患者的死亡原因中CHD占一半以上, 而因CHD死亡者中约3/4是老年人[2]。老年人因心脏退行性改变, 多有不同程度的心肌细胞肥大、脂肪浸润、淀粉样变厚与萎缩交叉并存, 心肌硬度增加, 毛细血床减少, 使老年人心脏发生血液供应不平衡, 神经体液效应减退, 对应激反应阈值减低。老年人常伴有老年性疾病如高血压、贫血、甲状腺疾病、脑血管及周围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等, 使病情更为复杂, 有时掩盖了CHD的症状。另外, 老年人体力活动量较低, 尚未能达到呈现出症状的程度。因而其临床表现多不典型, 伴随症状多, 病情复杂, 增加了诊断难度。尸检中证实有明显的动脉粥样硬化者中, 仅有1/3~1/2在生前得到诊断[3]。老年人冠状动脉病变较年轻人持续时间长, 严重且广泛, 常伴有冠状动脉钙化、左主干病变, 多易发泵衰竭、急性肺水肿、心源性休克, 均加重预后不良。因此, 了解老年人CHD的临床特点有利于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
有关CHD的临床分型标准目前并不完全统一[4], 近年来又有学者提出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概念[5], 认为由于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破裂, 继而出血和血栓形成, 引起冠状动脉不完全或完全阻塞, 其临床表现可为不稳定型心绞痛、AMI或心源性猝死。我国内科学教科书 (第6版) [1]将本病分为5种临床类型: (1) 无症状型; (2) 心绞痛型; (3) AMI型; (4) 缺血性心肌病型; (5) 猝死型。缺血性心肌病型主要表现为心脏增大、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5种类型可以合并出现。
本组病例绝大多数为男性 (155例) , 符合CHD的发病规律。本研究发现老年人CHD具有以下特点: (1) 无症状型常见, 本组占19.3%。原因是老年人疼痛敏感性降低和侧支循环形成; (2) 心绞痛症状不典型, 本组占55.1%。许多患者心绞痛发作时疼痛部位不典型, 可以发生在从牙齿到上腹部之间的任何部位, 且疼痛程度多比中青年人轻, 非疼痛症状多见, 如胸闷、呼吸困难、烧心、出汗等; (3) 心律失常检出率高, 本组占16.0%。由于心脏传导系统及心肌细胞缺血、缺氧易出现各种心律失常, 以心房扑动或心房纤颤、室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室内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多见; (4) 易合并泵衰竭, 本组占25.1%。部分患者由于心肌缺血病史较长, 多为多支血管病变, 缺血程度严重, 致心脏舒缩功能明显下降, 出现泵衰竭症状, 有的甚至以泵衰竭, 心源性休克为首发或主要症状; (5) 非Q波型AMI发生率高, 本组占41.2%。多需结合心肌生化指标才能诊断。
本组患者中, 46例于60岁以前发病, 占24.26%, 说明老年人CHD并非只是发病于年老的特有疾病, 而是在中青年人就可以发病而老年人患病率明显增高的慢性疾病, 而且其主要危险因素如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多始于中青年时期[6,7]。因此, 防治老年人CHD应从中青年开始。
综上所述, 老年人CHD由于其生理和病理的特性, 发病特点与非老年人不同, 多表现为无症状, 不典型症状, 伴随症状多, 高危病例多。所以临床医师对老年患者无论以什么症状为主诉都要考虑有无CHD的可能, 行相关检查, 以防漏诊、误诊, 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使患者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人冠心病的临床特点。方法结合冠心病的临床分型标准, 对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187例老年人冠心病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7例患者的年龄6090岁, 临床表现为:无明显症状36例, 单纯心绞痛18例, 单纯心肌梗死56例, 单纯心律失常16例, 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14例, 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合并泵衰竭47例。97例心肌梗死的病例中, 57例表现为Q波型心肌梗死, 40例表现为非Q波型心肌梗死。30例有心律失常的病例中, 心房纤颤2例, 室性期前收缩17例, 房性期前收缩4例, 室内传导阻滞7例, 房室传导阻滞13例, 病窦综合征2例。部分病例有多种心律失常。结论老年人冠心病具有无症状者多、心绞痛症状不典型、心律失常检出率高、易合并泵衰竭、非Q波型心肌梗死发生率高等特点。
关键词:冠心病,老年人,临床特点
参考文献
[1]叶任高, 陆再英.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272-298.
[2]National Center for Health Staistics.Vital statistic of the United States, 1988, vol2, mortality, part A[M].Washington, DC:Public Health Service, 1991.
[3]陈灏珠, 主译.心脏病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1541.
[4]洪燕, 黄熙.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分型进展[J].心脏杂志, 2002, 14 (6) :530-531.
[5]胡大一, 黄元铸.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3.
[6]郭盛, 方胜先, 彭文君, 等.青年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分析[J].临床荟萃, 2005, 20 (1) :25-27.
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篇9
关键词:老年,冠心病,心理,护理
冠心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 临床表现为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 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由于老年患者的身体机能日益衰退、免疫力低下, 加之患病后负面情绪的影响, 会使患者的病情加重, 因此在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临床治疗的基础上应加强心理护理, 从而减少患者不良心理反应, 使其尽快恢复健康[1-3]。现将笔者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9年1月至2011年2月我院共收治老年冠心病患者186例;年龄46~82岁, 平均年龄64岁。1.2患者心理状况分析及护理针对不同患者表现出的心理特征, 应采取适宜的、行之有效的心理护理对策, 以达到临床护理目的。通过临床护理观察, 将我院186例老年患者划分为以下类型:1.2.1患者焦虑心理的护理本组老年冠心病患者中具有焦虑心理的有76例, 占患者人数的40.86%。焦虑心理多见于第一次发病的冠心病患者。由于患者心律失常发作频繁且昼夜变化较大, 同时住院后患者的休息、饮食、起居等环境发生变化, 日常规律的生活习惯受到破坏, 另外患者对所患的疾病认识不足、缺乏了解, 充满不安和恐惧而产生焦虑情绪。出现如心神不定、失眠、烦躁易怒、神经过敏等负面情绪, 导致患者病情加重。针对这类焦虑心理的患者, 护理人员要以鼓励、关怀及解释为主, 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积极的心理护理[4]。患者入院时, 医护人员应热情主动的接待, 了解患者的性格特征, 细致周到的介绍医院环境、病房设施、主治医生及护理人员等基本情况。并向患者讲述其所患病情及注意事项, 使其了解冠心病的病因及治疗程序, 及时告知患者的治疗效果, 消除患者的不安情绪、增加安全感。1.2.2患者消极心理的护理本组老年冠心病患者中具有消极心理的有41例, 占患者人数的22.04%。消极心理多见于心肌梗死、心衰复发及心绞痛不稳定的冠心病患者。由于患者病情反复, 对恢复健康不乐观, 出现悲观、抑郁、情绪低落及冷漠等负面情绪。针对这类消极心理的患者, 护理人员要多与患者交流, 耐心听取老年患者的心声, 鼓励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5]。与患者沟通时应注意减缓语速语调, 并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介绍其病情, 列举身边恢复健康的成功病例, 帮助患者恢复坚持治疗的信心。同时要取得患者家属的积极配合, 多在患者身边陪伴给予患者家庭温暖, 消除患者的消极情绪, 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1.2.3患者多疑心理的护理本组老年冠心病患者中具有多疑心理的有19例, 占患者人数的10.22%。多疑心理多见于冠心病反复发作的患者。由于患者前期治疗效果不理想, 加之对冠心病的不了解和恐惧, 对所患疾病的治疗持怀疑态度。认为自己病情严重, 将从其他地方看来或听来的症状想象成自身症状。把身体上的疼痛都当作是冠心病发作的征兆, 稍有不适就怀疑自己的病情更加严重, 治疗没有效果。患者会格外的在意医护人员及其家属的态度, 认为双方隐瞒其严重的病情, 同时怀疑药物不能对症, 医护人员不对其进行良好的治疗及护理, 对各项身体检查也不配合, 认为其检查结果不可信。总是卧床不起, 表现出情绪低落、心情烦躁、依赖性强等负面情绪。针对这类多疑心理的患者, 护理人员要多关心患者精神及生活上的需求, 态度亲切的解释治疗的效果、各项身体检查的作用, 对患者的提问作全面的回答, 帮助患者了解冠心病的症状[6, 7]。通过对患者进行语言和肢体暗示等心理支持护理, 使患者改善心理状况, 消除多疑情绪, 树立对抗疾病的信心。1.2.4患者恐惧心理的护理本组老年冠心病患者中具有恐惧心理的有8例, 占患者人数的4.30%。恐惧心理多见于高龄的冠心病患者。由于患者年老多病, 心理承受能力差, 看到医护人员抢救其他患者或一些医疗仪器就精神紧张, 容易自己想象病情的严重程度及死亡威胁程度, 从而加重患者的病情。表现出紧张、不安及恐惧等负面情绪。针对这类恐惧心理的患者, 护理人员要亲切热情的对待患者, 介绍医院的环境及医疗设备的326?临床护理?April 2012, Vol.10, No.12 Guide of China Medicine安全性, 并以熟练的手法操作各类仪器, 取得患者信任。并让患者放松身心, 消除紧张和恐惧的不良情绪。1.2.5患者孤独心理的护理本组老年冠心病患者中具有孤独心理的有28例, 占患者人数的15.05%。孤独心理多见于患者家属因工作或其他原因不能在身边照顾或经常探望的患者。由于患者接收治疗后不适应医院的环境, 会出现沉默寡言、不愿与人沟通的负面情绪。针对这类孤独心理的患者, 护理人员要多与患者交谈, 主动向患者介绍周围的环境及医护人员的情况, 帮助患者尽快适应医院的治疗环境, 消除患者孤独的不良情绪, 积极配合治疗[8]。1.2.6患者盲目乐观心理的护理本组老年冠心病患者中具有盲目乐观心理的有14例, 占患者人数的7.53%。由于患者对冠心病缺乏认识, 不了解其应注意的问题及病情发展特征, 在饮食、休息等方面不节制, 不能配合治疗的进行, 影响身体的恢复。针对这类盲目乐观心理的患者, 护理人员要详细介绍冠心病的发病机制、注意事项等, 使患者对冠心病有一个全方面的了解, 改正不良的生活习惯, 配合医生采取积极的治疗, 早日恢复健康。2结果通过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精心护理, 186例患者效果显著97例, 效果良好86例, 无效3例, 总有效率为98.38%。3小结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 心理护理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已得到普遍认可, 并被广泛应用到临床护理实践之中。心理护理可以使患者在治疗期间得到积极的心理疏导, 有利于护患间的沟通交流, 避免不必要的纠纷。老年冠心病患者在治疗期间会存在各种负面情绪, 护理人员应针对不同患者进行个性化的心理护理, 综合考虑患者的家庭环境、生活习惯、知识水平、病情发展及情绪变化等方面的因素, 通过情绪疏导、语言劝解、心理暗示及肢体动作等手段, 对患者进行有的放矢的心理护理。帮助患者了解自身冠心病的病情发展、治疗效果及防范措施等, 使患者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接收医务人员的治疗、控制病情进一步恶化, 使老年冠心病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拓贺玲.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 19 (19) :174.
[2]刘彩英.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外医疗, 2009, 28 (1) :110.
[3]刘素群.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J].华夏医学, 2004, 17 (5) :110.
[4]王彦芳.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民康医学, 2009, 21 (6) :64.
[5]韩晶波.老年冠心病病人的心理护理[J].全科护理, 2009, 7 (5) :25.
[6]赵传梅.老年冠心病75例心理护理[J].齐鲁护理, 2010, 16 (18) :73.
[7]白丽君.心理干预对老年冠心病患者情绪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 2011, 20 (17) :22.
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干部病房于2010年11月至2012年9月期间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68例, 其中男性患者97例, 女性患者71例;年龄最小70岁, 最大84岁, 平均年龄77岁;所有患者均符合全国高等学校医药教材内科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六版) 制定的冠心病诊断标准。患者中心绞痛91例,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22例, 心肌梗死28例, 缺血性心脏病27例。其中合并高血压患者92例, 合并糖尿病患者23例。同时给予常规吸氧, 扩张冠脉血管, 营养心肌, 改善心肌血供, 减轻心脏负荷等治疗。
1.2 方法
由于全部患者均为老年干部, 大多接受过良好的教育, 接受能力普遍较高, 因此我组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每位患者进行心理状况的分析后, 实施针对焦虑、孤独、抑郁、怀疑、悲观、绝望等心境的护理。
2 护理
2.1 患者焦虑心理的护理
半数以上的老年冠心病患者都会出现焦虑的症状, 尤其是对于第一次发病的冠心病患者, 基本上都会有焦虑的心理。由于老年患者频繁发作心律失常, 且昼夜变化大, 与此同时, 患者在住院后饮食、作息时间、起居等环境均发生了变化, 患者平时的生活习惯被打乱, 焦虑心理便由此产生。另外, 由于多数干部患者都受过良好的教育, 反而比其他普通患者对疾病更加恐惧, 再加之其对冠心病的认识不足, 患者心里会充满不安和恐惧, 进而产生焦虑情绪。焦虑的患者会出现失眠、心神不定、神经过敏、烦躁易怒等负面情绪, 导致患者的病情加重。护理人员要分析患者产生这种焦虑心理的原因, 而后与患者积极沟通, 鼓励患者对治疗充满信心, 同时向患者介绍冠心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 使其了解冠心病的病因及治疗程序, 及时告知患者的治疗效果, 使患者能够充分信任医护人员, 消除焦虑心理, 积极进行治疗。
2.2 患者孤独心理的护理
部分老年患者的儿女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常伴身边, 而同时患者入院离家时常常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 在此情况下患者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孤独感, 所以在患者入院时, 医护人员要热情主动地接待患者, 了解其性格特征, 细致周到的介绍医院环境、责任医师及护理人员、病房设施等基本情况, 消除患者的孤独感, 使患者能够尽快适应环境, 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加速康复进程。此外, 护理人员还要给予患者家庭的温暖, 使患者有种宾至如归的感觉。
2.3 患者怀疑心理的护理
由于本组收治的患者文化水平较高, 冠心病反复发作, 患者会对医护人员医治方法以及所服用的药物是否对症产生一种怀疑的心理, 患者甚至担心药物的不良反应会对身体造成更大的伤害, 进而对各种检查不积极, 认为检查结果不可靠。此类患者的表现主要为情绪低落、烦躁。为消除患者的疑虑, 调动患者的治疗积极性, 护理人员要在生活上多关心患者, 多向患者解释检查的目的, 提高患者的自控能力和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 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使患者变怀疑消极情绪为积极情绪, 以达到顺利康复的目的。
2.4 患者抑郁心理的护理
部分患者在入院时表现出了一种抑郁的状态, 主要为喜独处、不善言语、双目呆滞、愁苦面容、行动迟缓、食欲差等, 其中有的表现甚至影响到了治疗的进程。患者产生抑郁心理的原因只要有:首先, 由于患者年龄大且患病复杂, 多有病程反复迁延, 这无疑给患者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和生理上的折磨, 这种双重折磨进而使患者丧失信心, 最终抑郁;其次, 由于老年患者或多或少有些听力障碍, 与他人沟通的不便使患者沉默寡言, 不愿表露心迹, 进而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 而致抑郁;另外, 由于老年患者各种生理功能下降, 行动迟缓, 反应能力差, 进而在生活能力方面也表现得不尽如人意, 这是产生抑郁的一个很重要因素, 通常生活能力越差的患者抑郁程度越重, 患者往往有内疚感和无用感, 担心连累家人[3]。因此护理人员要密切留意患者的状态, 消除患者的抑郁心理, 加速患者的康复进程。
2.5 患者悲观心理的护理
老年患者因冠心病常反复发作, 进而会对疾病是否能够治好失去信心, 悲观的心理便由此产生。悲观的表现为:患者在原有疾病的基础上自述躯体不适加重, 心绞痛频繁发作伴有失眠、食欲欠佳、精神差等。另外, 老干部离退休后角色发生了转变, 多数会产生老而无用的思想。为消除患者的悲观心理, 确保治疗的疗效, 护理人员要多体贴、疏导、爱护、关心患者, 与患者多交流, 耐心倾听患者主诉病情, 并鼓励他们通过读书、看报来丰富生活内容, 分散注意力, 消除悲观的心理状态。
2.6 患者绝望心理的护理
老干部患者多资历与阅历丰富, 原本辉煌腾达的人生却因冠心病的折磨而成为医院的常客, 因此患者常表现出心灰意冷、消极等待的情况[4]。与此同时, 患者的子女和亲友体贴不够使其丧失了坚持治疗的信心, 甚至产生绝望的心理拒绝治疗。绝望的患者常表现为:极度消沉、沉默寡言、抵触治疗与护理, 甚至有自杀的冲动。此时护理人员要真诚、和蔼地与患者交谈, 安慰并鼓励患者, 与患者分析病情和预后, 给予患者康复的希望, 使患者从失落和绝望中走出来并积极配合治疗。
3 结果
对患者焦虑、孤独、抑郁、悲观、怀疑、绝望等心理进行针对性护理, 患者的心理状况
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患者入院前的焦虑、抑郁、悲观等表现全部消失。治愈101例, 治愈率为60.12%;有效50例, 有效率为29.76%;无效17例, 无效率为10.12%。患者的康复情况良好, 生活质量较入院前大有提高。
4 小结
老年人当得知患有冠心病后身心会遭受到重创, 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可以有效的引导老年冠心病患者配合治疗, 同时使老年患者的身体逐渐康复, 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也逐渐提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医疗水平和护理技术也在日益发展, 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心理护理对于疾病治疗的重要性, 心理护理对老年冠心病的发生、转归都起到了不能忽视的作用。患者的乐观、积极的心理加上先进的治疗方法对疾病的治疗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老干部患者能够重拾健康的心理可以帮助他们在出院后更好的融入社会, 加强人际交往, 找到生活乐趣[6]。让老年冠心病患者身心处于最佳状态能够有效地控制病情发展, 加速患者的康复速度, 延长患者寿命,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7]。因此在临床护理时, 护理人员要加强心理护理, 充分了解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变化, 细致观察和搜集患者的心理信息, 使心理护理能够准确、有效地进行。我组选取了我院干部病房于2010年11月至2012年9月期间收治的168例老年冠心病患者, 对患者焦虑、孤独、抑郁、悲观、怀疑、绝望等心理进行针对性护理, 使患者的心理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冀欣玲.浅谈老年人心理护理[J].中国护理杂志, 2009, 11 (4) :150.
[2]梁宝勇, 岳之洁.医学心理学[M].吉林: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253.
[3]赵金仙, 吾尔娜, 荆春霞.关于老年病人心理护理的体会[J].全科护理, 2009, 6 (10B) :2686.
[4]周郁秋.护理心理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167-170.
[5]张新利, 杨泰生.关心病人的心理护理[J].康复与疗养杂志, 2010, 11 (3) :129-130.
[6]张伟嫦, 焦淑燕, 张建华, 等.住院冠心病患者社会性支持与应对相关性的研究[J].护理研究, 2011, 18 (3) :386-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