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治疗

关键词: 难治性 结石 我院 胆管

联合治疗(精选十篇)

联合治疗 篇1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85例, 男39例, 女46例, 年龄23~73岁, 中位年龄43.6岁。既往有1~3次手术史40例 (47.1%) , 分别为胆囊切除12例, 肝内胆管切开取石19例, 肝实质切开取石9例, 其中胆管空肠吻合12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右上腹痛、畏寒、发热等病史, 其中伴黄疸48例。均经B型超声、T管造影、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 (PTC) 及CT证实诊断。其中结石位于左肝51例 (60.0%) , 位于左肝外叶者42例;右肝3例 (3.5%) , 其中位于右后叶者1例;左、右肝均有31例 (36.5%) 。

1.2 手术方式

本组患者均行病变肝段切除。见表1。同时行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45例;行肝断面扩张胆管、肝门胆管分别与空肠作双口吻合6例。T管引流20例和U管引流14例。18例有肝内胆管狭窄 (21.2%) 者经切开整形使肝门胆管形成盆状后再与空肠吻合。

2结果

2.1 术后并发症及残石率

术后并发症:切口感染8例, 膈下感染3例, 胆瘘3例, 肺部感染3例, 上消化道出血2例, 肝功能衰竭1例, 经采用综合疗法均治愈, 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经T管造影, 桥袢引流管造影或B型超声检查证实, 肝内胆管有结石残留者5例 (5.9%) , 其中左内叶3例, 右后叶2例。

2.2 随访

本组患者获随访者76例, 随访时间2~8年, 平均3.8年。1例 (1.3%) 出院后8个月因肝功能衰竭并消化道大出血死亡;其余75例 (98.7%) 均无胆道感染症状再发, 其中包括5例残石者。

3讨论

3.1 肝段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价值

肝段及联合肝段切除术的应用, 不仅能去除主要病变的肝胆管及其分支内的结石, 也切除了有纤维化、炎性细胞浸润或含有脓肿的病变肝脏, 亦可清楚发炎、扩张、狭窄、纤维化甚至恶变的胆管, 达到了清除病灶的目的。单纯手术取石常难以取净胆管狭窄以上或囊状扩张处的高位结石, 术后易残留结石;或虽已取尽结石, 但未能解除胆管狭窄或其形成因素, 易致胆汁淤滞, 术后易致结石复发。本组有40例曾有1~3次胆道手术史, 均因肝内胆管病变未根本解除, 而致胆管炎发作, 结石残留或复发, 不得不再次手术。为了取尽结石, 最大限度地去除病灶, 联合施行肝段切除已成为外科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时清除病灶的最有效手段[2]。肝段切除联合手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优点是能一次性完成和解决肝胆管结石并狭窄等问题。

3.2 肝段切除术应注意的问题

3.2.1 准确的术前定位:

B型超声是肝内胆管结石首选的诊断方法, 术前重点了解肝内结石分布, 肝内外胆管有无狭窄、扩张, 尤其是肝管 (CHD) 、右肝管 (RHD) 、左肝管 (LHD) 的情况, 此处的狭窄决定着手术的难度, 处理的是否合理恰当, 常是手术成败的关键[3]。同时结合CT等检查, 绝大部分肝内胆管结石均可达到术前定位诊断要求。并可了解有无相应肝段的萎缩及纤维化, 有无增大萎缩复合征, 肝门有无转位。并可利用术中B型超声、胆道造影及胆道镜等进一步明确诊断。

3.2.2 掌握好手术适应证:

目前可供选择的手术方法有4种, 分别为:肝叶切除术、胆管引流术、胆肠吻合术、皮下盲襻建立。当前肝叶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已被逐渐接受, 并在左肝内结石时成为常规的手术方法。肝门部胆肠吻合术或肝断面胆管胆肠吻合术, 因其容易引起感染, 已较少应用, 它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及其病变组合手术中的一部分, 但使用不当反而有害[4] 。

3.3 肝内狭窄胆管切开及胆管空肠内引流术

肝内胆管狭窄、引流不畅是结石残留或复发的主要原因。本组有18例存在肝内胆管狭窄, 经切开整形后再行胆肠吻合术, 预后良好。因为狭窄的肝胆管既影响术中取石, 又使胆道引流受阻, 导致结石复发。如发现肝内胆管开口狭窄, 应予切开, 整形, 尽量取尽结石, 然后与空肠作大口的盆式吻合。如遇左或右肝内结石病灶切除后, 肝断面残留肝胆管明显扩张, 左或右肝管之间存有狭窄, 为了保证胆道引流通畅及尽可能保存更多的健康肝组织, 我科采用肝断面扩张的胆管和肝门部胆管分别经整形后与空肠作双口吻合。本组6例经3~6年随访, 无1例结石复发和胆管炎发作, 效果良好。

3.4 减少术后并发症

实施此术的患者由于肝内胆管结石的反复感染, 常导致患者严重营养不良、肝功能损害及机体免疫力低下, 施行肝段切除联合手术有一定的并发症和危险性。本组患者发症主要是切口感染, 再依次有膈下感染、胆瘘、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和肝功能衰竭等。因此应积极预防其发生: (1) 术前应控制胆道感染, 纠正低蛋白血症, 改善肝功能, 提高机体抗感染能力; (2) 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 对伴有急性胆管炎的患者, 最佳选择是先行胆总管外引流术, 二期再考虑切肝及胆肠吻合术; (3) 重视肝断面的处理, 术中严密止血, 牢固结扎断面的各种管腔, 常规用抗生素盐水冲洗腹腔, 术后保持腹腔引流管畅通。在有明确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 肝段及联合肝段切除不仅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有效手段, 同时还降低了胆管腺癌的发病率。而良好的术前定位诊断对手术方式的选择十分必要, 术中、术后胆道镜的应用可减少残石率。总之, 肝叶切除是在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 使很多患者获得了良好疗效, 值得临床推广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炳煌, 张小文, 李立春.复杂性肝内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1999, 14 (5) :327.

[2]黄志强.胆管外科近年来的发展[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1998, 13 (3) :131-133.

[3]黄志强.围肝门外科与手术并发症[J].肝胆外科杂志, 2001, 9 (6) :401.

青少年网络成瘾心理药物联合治疗 篇2

青少年网络成瘾心理药物联合治疗

目的探讨在综合医院开放式心理病房实施药物结合心理疗法治疗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疗效.方法临床上使用药物结合心理疗法治疗青少年网络成癔30例患者,对其治疗前后疗效资料进行分析.HAMA、SCL-90对治疗前后疗效进行评定.结果积极治疗(2周及8周)结束时网络成瘾者组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焦虑症状测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随防1年时,SCL-90的9个相关因子中,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敌对、偏执6个因子分存在明显差异,网络成瘾者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药物结合开放式心理病房住院心理疗法治疗青少年网络成瘾患者有较好的疗效和预防复发的作用.

作 者:林志雄 邹晓波 谢博 律东 林举达 作者单位:524001,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刊 名: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ISTIC英文刊名:NERVOUS DISEASES AND MENTAL HEALTH年,卷(期):6(2)分类号:B84关键词:青少年网络成瘾 开放式心理病房 心理治疗

联合治疗 篇3

【关键词】鼻内镜;喉镜;联合;上颌窦;良性病变

【中图分类号】R473.7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164-01

上颌窦良性病变包括上颌窦息肉、囊肿、曲菌病、内翻性乳头状瘤等。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鼻科病变,因部分患可出现面颊部胀满,牙痛及头痛等[1],常需行手术治疗。随着鼻内镜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经鼻腔径路的各种手术方式日益受到重视,我科应用鼻内镜扩大的上颌窦自然开口联合喉镜的方法切除上颌窦良性病灶,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 资料方法

1.1 资料

2010---2013年收治的上颌良性病变患者41例,其中囊肿13例,上颌窦息肉11例,上颌窦积液8例,曲霉菌5例,出血坏死性息肉3例,内翻性乳头状瘤1例.全部患者术前均作副鼻窦冠状位CT扫描。

1.2 方法

全部患者均行手术治疗,表面麻醉加局部麻醉,均是在鼻内镜下行鼻腔径路,分别采取经切除钩头扩大的上颌窦自然开口径路联合喉镜手术切除病灶。在杭州桐庐尖端内窥镜有限公司生产的30度局麻鼻内镜下切除钩窦,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在70度镜下看清上颌窦病变,在屏幕下用不同角度的上颌窦息肉钳切除病灶。后期撤除鼻内镜后,以纤维喉镜导入鼻腔,从扩大的上颌窦开口进入上颌窦,因喉镜头端弯曲并有吸引器的特点,对整个窦腔均能一目了然,干净咬除并吸净病变组织,后期残留病变采用活检钳进行。最后在鼻内镜下填塞鼻腔48小时后抽出鼻腔填物,定期消毒清理冲洗术腔[2] 。

2 结果

随访6个月以上, 41例均未发生视力下降,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3 讨论

上颌窦良性病变的治疗以手术首选已是不争的事实,具体采用何种术式则有不同,以往采用上颌窦根治术,鼻侧切开术等,对患者损伤大,痛苦多,近年来多采取经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并加下鼻道开窗式、尖牙窝小开窗等双径路鼻内镜上颌窦手术,该术式创伤小,出血量少,对于上颌窦息肉,囊肿等病变较传统的术式明显提高了疗效,但仍有窥视和操作同时进行困难的缺点,尤其对于上颌窦前壁及内下角,所谓“看到抓不到”的病变及病变范围较大,易出血或有一定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病原体为条件致病菌[3], 病灶清不净及操作困难之虞。

根据上颌窦良性病变的特点:1经扩大的自然开口,术中常规切除钩突尤其要去除尾端的骨片[4],在30鼻内镜下用咬钳咬除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周围息肉等病变组织。纤维喉镜镜头前端可弯曲,能随意调节视角,镜体内可置入活檢钳,本身可自动冲洗镜头,镜面不易血染,具有体积小,视角大,视野清晰,操作灵活方便等优点。因此非常适合于上颌窦窦内的手术[5]。由于喉镜专用活检钳钳口较小,不能一次性取出较大的病变。在窦内用活检钳将病变钳成若干小块后,用喉镜内吸引器一并吸出。纤维喉镜弥补了视角的不足,消除带角度器械操作上的死角,而且不增加创伤及相关发症,与鼻内镜联合应用摘除上颌窦病变。无论是治疗效果还是降低并发症方面均优于单纯行鼻内镜术。本方法操作简便,创伤小。术中能防止大量鼻腔鼻窦正常结构和黏膜不受损伤,有利于鼻腔功能的恢复[6],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曹晓林,施紫光,等鼻内镜术中上颌窦口处理方式的探讨[J].浙江临床医学。2008。10(1):77。

[2] NICOLAS YB DAVID K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 fov inflamma-tory max:llary sinus disease [J] The laryngroscope 2009.112(8):1378-1383.

[3] 杨秀敏,王毓新,刘铭,100例真菌性鼻窦炎的病原菌分析[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0,7(1):9-13。

[4] 张勤修,安会明,刘世喜,等。鼻内镜手术中的识别与处理[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5,40(8):628—629

[5] DALIIEL K STEIN K ROUND A et al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 yor the excision of nasl polyp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safety and effectiveness[J]. Am J Bhinol ,2006,20(5):506—519.

联合治疗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收集牙周病患者268例作为研究对象, 对照组134例, 其中男56例, 女78例;年龄32~65岁, 平均年龄 (32.3±2.2) 岁。观察组134例, 其中男61例, 女73例;年龄34~70岁, 平均年龄 (31.3±2.4) 岁。所有患者均符合牙周病的诊断标准[3]。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手术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刷牙、漱口、洁治术等基础治疗。

1.2.2 观察组

给予基础治疗联合固定修复治疗, 基础治疗同对照组, 根据治疗需要对余留牙齿进行合理的调磨, 固定时根据患牙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然后进行修复体试戴、调整、粘结, 进行调牙合, 建立合适的咬合关系, 减小牙合力, 达到恢复咀嚼能力的目的。

1.3 观察指标

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

1.4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患者牙龈红肿触痛, 牙齿松动, 牙周袋形成等症状完全好转, 可以进行正常的咀嚼功能;有效:患者牙龈红肿触痛, 牙齿松动, 牙周袋形成等症状明显好转, 可以进行一般的咀嚼功能;无效:患者牙龈红肿触痛, 牙齿松动, 牙周袋形成等症状无好转甚至加重, 咀嚼无力。

1.5 统计方法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用χ2检验计数资料,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给予基础治疗联合固定修复治疗后,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8.5%, 给予基础治疗后, 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9.9%, 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牙周病是生活中常见的疾病, 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也逐渐上升, 牙周病包括牙龈炎和牙周炎两种类型[4], 牙龈炎的病变仅局限于牙龈组织, 牙周炎是牙龈炎进一步发展引起的, 牙周炎的特点是牙周袋的形成和牙槽部的吸收。牙周病主要是由吸烟、心理压力等多种因素引起的, 有报道称[5], 吸烟产生的有害物质对病变部位产生刺激, 使牙菌斑和牙石的数量增多, 进而出现牙周病。研究表明[6], 心理压力大的人牙周病发生率是压力小的人2倍。因此, 注意口腔卫生,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是预防牙周病的关键。

固定修复是修牙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7], 首先通过基础治疗后, 然后进行固定修复, 可以恢复患者的咀嚼功能, 具有对抗侧向移位的能力, 外表美观, 患者感觉舒服, 受到众多牙科患者的欢迎。从研究发现, 给予基础治疗联合固定修复治疗后,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8.5%, 给予基础治疗后, 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9.9%, 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有关报道相似[8]。综上所述, 基础治疗联合固定修复治疗牙周病治疗效果满意, 明显提高了患者的咀嚼功能, 外观无异样, 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Filip Keulemans.The influence of framework design on the load-bearing capacity of laboratory-made inlay-retained fibre-reinforced composite fixed dental prostheses[J].Journal of Biomechanics, 2009 (7) :844-849.

[2]吴国麟.活动和固定义齿在牙周病伴牙列缺损修复治疗中的疗效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4, 13 (1) :62-64.

[3]Ma PS, Brudvik JS.Managing the maxil ary partial y edentulous patient with extensive anterior tooth loss and advanced periodontal disease using a removable partial denture[J].Journal of Prosthetic Dentistry, 2008 (4) :259-263.

[4]林捷.固定式恒久牙周夹板在牙周病修复治疗中的应用[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23 (1) :105-106.

[5]呼迎春.牙周病基础治疗研究分析[J].医药前沿, 2014, 3 (11) :89-90.

[6]杨艳辉.活动和固定义齿在牙周病伴牙列缺损修复治疗中的疗效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4, 2 (1) :128-129.

[7]向兰峰.浅析联冠或固定桥法修复前牙松动移位缺失[J].医学信息, 2013, 1 (11) :223-224.

联合治疗 篇5

奇正青鹏膏联合TDP和电脑中频治疗96例腰痛的临床治疗效果总结

作者:郑丹 郭天伟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2年第31期

联合治疗 篇6

肾绞痛又称肾、输尿管绞痛,是由于某种病因使肾盂、输尿管平滑肌痉挛或管腔的急性部分梗阻所造成的,其特点是突然发作剧烈疼痛,严重者可导致疼痛性休克,需立即解痉止痛对症处理。肾绞痛的治疗方法以解痉止痛对症处理为主,治疗方法较多,疗效不一,氯诺昔康联合黄体酮治疗肾绞痛疗效确切,使用方便。2009年11月~2011年11月收治肾绞痛患者36例,应用氯诺昔康联合黄体酮治疗,疗效显著,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9年11月~2011年11月收治肾绞痛患者71例,以患者就诊先后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6例,男25例,女11例;年龄20~65岁,平均33.5±4.5岁;病程0.5~12小时,平均2.5±2.0小时。对照组35例,男30例,女5例;年龄18~60岁,平均30.5±6.5岁;病程0.5~12小时,平均3.5±3.0小时。两组性别,年龄及病程的差异无显著性,有可比性(P>0.05)。

临床表现:上述病例均有典型肾绞痛发作症状,表现为是突然发作剧烈疼痛,疼痛从患侧腰部开始沿输尿管向下腹部、腹股沟、大腿内侧、睾丸或阴唇放射,持续几分钟或数十分钟,甚至数小时不等,其中伴有恶心呕吐、大汗淋漓有15例,面色苍白、辗转不安症状有40例。患侧肾区均有叩击痛,其中绞痛右侧腰部55例,左侧16例,未发现双侧均有绞痛病例。65例尿常规检查阴性,所有病例均作B超或腹部X线检查,其中肾结石68例,未见异常影像3例。所有患者均无非甾体类抗炎药过敏,长期服用镇痛药及吸毒史,无严重出血性疾病史。

治疗方法:治疗组给予氯诺昔康8mg,黄体酮20mg肌注。对照组给予杜冷丁100mg肌注。此外两组均予654-2 10mg加5%葡萄糖注射液250ml滴注。在疗效观察期间,均不再使用其他药物。

观察指标:①根据患者对疼痛的主观感受,采取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治疗前及用药60分钟疼痛程度进行评价:0分为无痛;<3分为轻度疼痛;3~5分为中度疼痛;>5分为重度疼痛。②记录用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出血、头晕、嗜睡等。

疗效判断标准:根据用药60分钟内疼痛缓解率评定。疼痛缓解率(%)=[(用药前疼痛评分-用药后疼痛评分)/用药前疼痛评分]×100%。疼痛缓解率≥75%为显效,50%~75%为有效;<50%为无效。

结 果

治疗组显效26例(72%),有效9例(25%),无效1例(3%),总有效率(97%);对照组显效28例(80%),有效5例(14%),无效2例(6%),总有效率(94%)。两组总有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78,P>0.05)。对照组在治疗中出现嗜睡20例,头晕30例;治疗组出现胃肠道不适2例,头晕1例,均能耐受。

讨 论

肾绞痛在急诊中较常见,主要是由于肾,输尿管结石刺激尿路引起局部平滑肌强烈收缩和痉挛,处加结石梗阻近端压力升高,引起肾内前列素的合成和释放增加,导致肾血管扩张,肾血流量增加,并通过拮抗利尿激素作用,使肾盂、输尿管内压力急剧增高产生的剧烈疼痛。

氯诺昔康属于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系噻嗪类衍生物,通过抑制环氧化酶活性进而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减少肾血流量及尿量,降低肾盂输尿管内压;同时激活阿片神经肽系统,发挥中枢型镇痛作用。黄体酮的止痛机制为:①抑制醛固酮分泌,减少肾小管上皮细胞对Na+的重吸收,增加管腔内压促进结石排出;②可使输尿管平滑肌松弛、扩张,并使输尿管平滑肌出现有力的节律性蠕动,促使结石下降。另外黄体酮对交感神经活动有抑制作用,减少了从输尿管交感神经传入纤维的感觉冲动而起到镇痛效果。本文中提到的山莨菪碱(654-2)为阻断M胆碱受体的抗胆碱药,能解除乙酰胆碱所致平滑肌痉挛,有镇痛作用,是肾绞痛常规治疗用药。杜冷丁,即盐酸哌替啶,是一种临床应用的合成镇痛药,为严格管制的麻醉藥品,杜冷丁连续使用可成瘾,连续使用1~2周便可产生药物依赖性,且不良反应大,临床使用限制较大。本文资料中虽然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本文联合使用氯诺昔康和黄体酮镇痛总有效率97%,治疗效果满意,治疗组的不良反应轻微,患者均能耐受。氯诺昔康和黄体酮在肾绞痛治疗中联合使用是值得临床推广的。

参考文献

1 黄家驷,吴阶平.外科学(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348-359.

2 金有豫.镇痛药,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29-140.

3 谷志华.黄体酮治疗肾绞痛的体会.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10(10):960.

牙周-牙髓联合病变的治疗体会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病例

病例选择标准:(1)患牙诊断为牙周-牙髓联合病变(逆行性牙髓炎)。(2)术前照X线片了解牙槽骨吸收破坏情况,了解牙根形态以及根管有无钙化闭锁。(3)患者同意做根管治疗和牙周治疗。

病例排除标准:有严重全身性疾病或系统性疾病不能合作的患者。III°松动患牙或牙槽骨吸收达根尖1/3或牙周袋>8mm重度牙周炎患者

按上述标准选择19颗磨牙,男性11颗,女性8颗,年龄在51~78岁。上颌磨牙12颗,下颌磨牙7颗。

牙周病病变程度:中度:牙周袋≤6mm,X线牙片显示:根长的1/2≥牙槽骨吸收≥根长的1/3,牙齿松动度Ⅰ°。重度:牙周袋>6mm,X线牙片显示:牙槽骨吸收>根长的1/2,牙齿松动度Ⅱ°。

1.2 材料和器械

2%氯亚明、3%双氧水、15%EDTA、法国进口根充糊剂、国产牙胶尖、玻璃离子水门汀、后牙树脂。不锈钢K型锉(10~40号)、G型钻、25#螺旋充填器、25#侧压器、根尖定位移、根管治疗手机。手用洁治器和刮治器、超声波洁治器和刮治器、牙周探针。

1.3 治疗方法

1.3.1 逆行性牙髓炎做根管治疗

常规开髓揭髓顶、拔髓、测量根管工作长度、根管预备、根管消毒、根管充填。其中根管预备最重要,包括化学预备和机械预备。细小弯曲和钙化根管反复使用15%EDTA扩通根管达根尖狭窄部,再进行根管预备。根管充填用法国进口根充糊剂和国产牙胶尖。拍X线片示根充完善。用玻璃离子水门汀垫底,后牙树脂充填。

1.3.2 牙周病的治疗计划

控制菌斑和消除炎症,使牙周组织的破坏停止。恢复牙周组织的功能包括修复缺失牙、恢复咬(牙合)功能、纠正不良咬(牙合)习惯如夜磨牙、紧咬牙等加重了牙周组织的负担造成咬(牙合)创伤。维持疗效,防止复发。坚持自我控制菌斑,定期复查、复治使疗效得以巩固,以求长期或终生保存患牙。牙周病的治疗计划应着眼于长期的、总体的效果[1]。不是短期内症状的消失或改善,注重整体牙列病情的稳定及功能、美观的保持。

1.3.3 牙周病的基础治疗

初步洁治:因为牙龈有炎症洁治时出血多,视野不清楚,第一次做初步洁治。

细洁和抛光:第二次复诊仔细洁治,最后用抛光膏或牙膏抛光。

检查牙周袋深度:第三次复诊检查牙周袋深度,一颗牙上检查六个点(颊侧三个点,舌侧或腭侧三个点)在表格上作记录,了解牙周袋的形态。

龈下刮治:先用超声波刮治器把牙周袋内龈下牙石刮除,再用手动刮治器把没有刮净的龈下牙石彻底刮净,同时把牙周袋内炎性肉芽组织和根面上的病变牙骨质刮除。使根面光滑平整,有利于新附着的形成。

调(牙合):经过牙周病基础治疗后炎症消退,这时进行调(牙合)较准确,有利于牙周组织的恢复。

修复缺失牙:使咬(牙合)力均匀分散到每个牙齿上,减轻了基牙牙周组织的负担。

消除食物嵌塞:保护牙周组织。

1.3.4 牙周病的药物治疗

用0.12%洗必泰液含漱,局部牙周袋内上2%米诺环素软膏(派丽奥),是一种可吸收型的软膏状缓释剂,药效可维持1周,需重复放置2~3次,辅助刮治和根面平整术治疗牙周炎,其临床疗效优于单独做刮治和根面平整术。口服药有阿莫西林胶囊和甲硝唑片合用,或甲硝唑片和螺旋霉素片合用。

2 结果

见表1、表2。

其中5颗患牙,未做定期复查和牙周补充治疗病情复发,治疗失败。

3 讨论

3.1 常规做根管治疗

细小弯曲钙化根管先用15%EDTA疏通或扩通根管,再测工作长度,做常规根管预备,根管消毒,根管充填。

3.2 疗效维护

非常重要,牙周炎经过基础治疗和药物治疗后不是一劳永逸的,治疗效果取得后,不一定能长期保持。治疗结束后应该进入维护阶段,定期复查和补充治疗,确保疗效的巩固,以求长期或终生保存患牙。阶段性牙周病的良好治疗效果,称之为控制,不能认为是治愈[2]。牙周支持治疗,是牙周疗效得以长期保持的先决条件,是预防牙周病复发、维持牙周治疗长期疗效唯一有效手段。

3.3 强化与患者的沟通和控制菌斑

控制菌斑是首选的方法。对于牙周病患者,从初诊开始逐步提高患者对牙周病的认识,激发其维持口腔卫生的主观愿望,建立起主动保持口腔卫生的习惯。向患者讲清楚牙周炎的病因,菌斑的危害,向患者介绍正确的刷牙方法,正确使用牙线、牙签的方法。使口腔卫生宣教贯穿于治疗的全过程。

3.4 减少污染

患者在洁治前用3%双氧水或0.12%洗必泰液含漱1min,减少洗牙时气雾中细菌的数量,减少对诊室的污染,并防止菌血症发生。洗牙过程中用强力吸引器吸走液体,减少诊室内带菌的气雾。使细菌的扩散和环境的污染降低到最小程度。

3.5 选择细而长的工作头,做超声龈下刮治术后,再用手持刮治器械进行根面平整术。

龈下刮治后坚持自我菌斑控制,定期洁治,牙龈无炎症,不发生新附着丧失,疗效能长期巩固。严格的口腔卫生措施,再加上认真的洁治和根面平整,改善了患者口腔卫生水平,消除了牙龈炎症,牙周袋深度和附着丧失显著减少,因此洁治和根面平整是消除牙周袋炎症的有效措施,可以增加牙周附着的量。根面平整后4周内不能探牙周袋深度,以免破坏组织的愈合过程,探诊效果也不确切。多数病人在刮治术后1周治疗效果明显,牙龈炎症消退,探诊出血减少或消失,2~4周后牙龈组织致密,牙周袋变浅效果明显,附着增加,牙齿松动度减轻。

3.6 刮治术后菌群结构变化很大,细菌数量明显减少。

复查时袋深仍>5mm,且探诊出血,需要进一步治疗。牙周炎治疗中最关键的因素是彻底的根面清创和患者有效的口腔卫生措施,认真而细致的根面治疗,是保证牙周病治疗成功的必要条件。牙周炎治疗成功与否,一方面在于周密正确的治疗计划和医生精湛、细致的治疗技术,另一方面要求患者的认真配合和持之以恒的自我控制菌斑,两者缺一不可,否则任何治疗均不能维持长久的疗效[2]。3.7治疗1个月后患者复查,对口腔卫生差的患者,复查时进行洁治清除菌斑,做维护治疗,进行口腔卫生指导,疗效稳定后3~6个月复查,口腔卫生差的患者做补充治疗。疗效稳定后,1年复查做补充治疗。在维护阶段对口腔卫生差的患者,每3个月做一次洁治。也能长期保持疗效。有5名患者经过系统的牙周治疗和完善的根管治疗后,病情明显好转,患者认为已治愈,不进行定期复查和补充治疗,半年~1年后复发,使病情回到治疗前状态。14名患者3年来坚持定期复查和补充治疗,疗效维持的时间长。治疗前、中、后,向患者反复强调疗效维护的重要性,医生和患者双方共同努力,提高和保持牙周病的治疗效果,以求终生保存患牙。

3.8 牙周-牙髓联合病变(逆行性牙髓炎)的预后,经过完善根管治疗后,主要取决于牙周病病变的程度和牙周病治疗后的维护

只要牙周组织破坏的不是很严重,牙齿松动不是很严重,治疗后患牙一般都能保留。中度牙周病比重度牙周病治疗效果好。

摘要:目的 探讨牙周-牙髓联合病变(逆行性牙髓炎)的治疗方法和临床体会。方法 选择19颗逆行性牙髓炎患牙,做常规根管治疗、牙周基础治疗、药物治疗和牙周支持治疗并观察其疗效。结果 19颗患牙经过半年疗效观察成功率是100%,经过1~3年疗效观察成功率是73.7%。5颗患牙治疗半年后,不做定期复查和牙周支持治疗病情复发,治疗失败。结论 根管治疗、牙周基础治疗、药物治疗和牙周支持治疗相结合,是临床上治疗逆行性牙髓炎有效的方法。如果不做定期复查和牙周支持治疗病情回到治疗前的状态,导致治疗失败。中度牙周病比重度牙周病治疗效果好。

关键词:逆行性牙髓炎,根管治疗,控制菌斑,洁治和刮治,牙周维护治疗

参考文献

[1]曹采方.牙周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56.

联合治疗 篇8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9年2月-2012年5月本院口腔门诊收治的牙周-牙髓病变病例126例, 患牙共142颗, 其中男82例, 女44例, 年龄23~69岁, 平均 (38.5±12.6) 岁, 均未发生全身系统性疾病, 患者无四环素类药过敏史, 1年内未系统地接受过牙周疾病治疗。龈上龈下牙石Ⅰ~Ⅲ度, 牙周袋高于5 mm, 牙龈呈现溢脓、红肿、出血及咬合无力或咬合痛。X线表明牙槽骨出现部分吸收, 患牙松动, 冠龋坏。根据就诊时间及治疗方式, 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63例, 平均年龄 (39±2.3) 岁, 牙周-牙髓病变80颗, 对照组患者63例, 平均年龄 (42±2.9) 岁, 牙周-牙髓病变62颗。两组平均年龄、性别比例、病情程度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实验组使用VITAPEX糊剂联合局部应用派丽奥, 而对照组常规使用VITAPEX糊剂根管充填并局部使用碘甘油进行治疗。 (1) 根管治疗:术前均行X线片检查, 对牙周病变范围、程度情况进行评估。对两组患牙实施常规根管治疗, 开髓拔髓, 超声冲洗根管内封药, 待症状消失后, 再充填根管。实验组:采用Vitapex注射式根管填充糊剂 (Neo Dental Chemical Products) ;对照组:应用上海齿科材料厂产碘仿氧化锌丁香油糊剂。两组均使用牙胶尖治疗患牙 (登士柏公司生产) ; (2) 调颌缓解组织创伤; (3) 牙周的治疗:治疗原则为龈上刮治、龈下洁治, 视牙周袋深度将VITAPEX糊剂填塞在牙周袋底部, 对照组牙周袋内使用碘甘油填塞; (4) 若患牙有I~III度松动, 应固定该患牙松牙2~3周; (5) 注意维持口腔卫生, 叩齿锻炼, 定期复诊[3]。

1.3 疗效标准

(1) 痊愈;症状全部消失, 各指标均正常, X线显示无任何异常; (2) 有效:症状消失, 咬合能力恢复, 牙齿松动小, X线摄片表明根尖及根侧牙槽骨的吸收大幅减缓或停止, 牙周袋减少>2 mm; (3) 无效:临床症状无显著改善, 牙周溢脓[4]。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数据均使用SPSS 17.0软件计算分析, 计量资料均以表达,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为期1年的复查发现, 实验组80颗牙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颗 (%)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彻底的根管治疗及牙周洁治是确保牙周-牙髓病变治疗成功的关键。根管治疗需使用能够长期消毒、杀菌的根管药物, 以得使根管内能够维持较长的无菌状态[5]。VITAPEX有效成分主要为氢氧化钙、碘仿及聚硅氧烷油。VITAPEX具有流动性好、渗透性高, 稳定等特点。所含的氢氧化钙碱性强, 可强力清除根管内致病细菌, 还能够加速坏死牙髓组织分解;碘仿具有消毒、去腐生肌功效, 与组织及细菌接触后, 可缓慢释放游离碘, 产生长效抑菌、消毒效果, 且碘仿配合氢氧化钙, 稳定性增强;聚硅氧烷油是一种辅料载体, 可增强碘仿、氢氧化钙组织相容性, 增强根充的压力, 使糊剂更容易适应根管形态, 与根管壁贴合紧密, 充填严密[6]。

本组患者的治疗中, 对患病深牙周袋注入派丽奥软膏。派丽奥活性组成主要为盐酸米诺环素, 有缓释特性, 注入牙周袋内, 长期发挥抗菌作用药效, 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从本研究不难看出, 治疗1年后, 实验组X线片检查表明, 大部分患者病变根尖周的牙槽骨显著恢复, 牙周组织新生, 实验组80颗牙中, 治愈率达93.8%, 总有效率达98.8%, 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1.0%、87.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提示Vitapex糊剂根管充填联合派丽奥应用于牙周-牙髓病变治疗, 疗效更好, 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摘要:目的:分析派丽奥软膏联合Vitapex治疗牙周-牙髓联合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近期本院口腔门诊收治的牙周-牙髓病变病例126例, 患牙共142颗, 根据就诊时间及治疗方式, 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使用VITAPEX糊剂联合局部应用派丽奥, 对照组常规使用VITAPEX糊剂根管充填并局部使用碘甘油进行治疗。比较两种方法治疗1年后临床指标。结果:治疗1年后, 实验组X线片检查表明, 患者病变根尖周的牙槽骨显著恢复, 牙周组织新生, 实验组80个牙中, 治愈率达93.8%, 总有效率达98.8%, 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1.0%、87.1% (P<0.05) 。结论:派丽奥软膏联合Vitapex治疗牙周-牙髓联合病变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派丽奥,牙体牙髓病,VITAPEX糊剂,根管

参考文献

[1]赵宁, 葛少华, 丁广耀.米诺环素对慢性牙周炎辅助治疗的疗效观察[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06, 24 (1) :32-35.

[2]Borch T S, Holmstrup P, Bendtzen K, et al.In vitro cytokineresponses to periodontal pathogens:generalized aggressive periodontitis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IL-6response to Porphyromonas gingivalis[J].Scand J Immunol, 2010, 71 (6) :440-446.

[3]林建琴, 田富明.290例老年人牙体牙髓病治疗回顾[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08, 6 (3) :29.

[4]顾晶晶, 胡纯真.派丽奥治疗牙周炎临床疗效分析[J].口腔材料器械杂志, 2000, 9 (1) :20-22.

[5]晶晶, 胡纯真, 束蓉.派丽奥治疗牙周炎临床疗效分析[J].口腔材料器械杂志, 2000, 9 (1) :20-22.

联合治疗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80例面部痤疮患者为研究对象,所选患者经临床检查后均符合面部痤疮的诊断标准,所选患者的排除标准为:精神疾病患者、合并其它面部疾病患者、妊娠期患者、肿瘤患者、光过敏患者、参与本研究前接受过痤疮治疗患者。将所选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40例患者。对照组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15-39岁,病程3个月-3年;试验组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16-38岁,病程4个月-2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对比后不具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痤疮灵外用治疗,患者每日接受3次痤疮灵外敷,每次用量为3滴左右。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接受红蓝光治疗仪照射治疗,医生需要让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佩戴好护目镜,以免眼部受损,并将红蓝光治疗仪的蓝光设定为48J/cm2,蓝光的照射时间为16min左右,将治疗仪的红光设定为126J/cm2,红光的照射时间为7min,患者每周接受1次照射。

试验组患者则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上联合接受痤疮面部清除术治疗,医生选择消毒药品患者的面部痤疮进行杀菌消毒,并及时清理。在此过程中,医生需要戴好无菌手套,先清理患者面部的黑头与粉刺,之后用浓度为0.9%的生理盐水对患者的面部痤疮进行消毒,避免患者出现感染、红肿等不良反应[3]。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患者治疗效果可分为无效、显效及治愈,总有效=显效+治愈。无效:患者接受治疗后面部痤疮未见好转,甚至出现加重迹象;显效:患者接受治疗后主要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患者的皮损降低率为60%—90%;治愈:患者接受治疗后面部痤疮基本消失,患者的皮损降低率超过90%[4]。

1.4 统计学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所得数据均经由SPSS19.0软件包进行检验,计数资料表示为[n(%)],利用χ2加以检验,若两组患者的数据对比后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从上表1可以明显看出,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要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的数据经对比后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3 讨论

面部痤疮是临床中十分常见的与人体毛囊皮脂腺有关的炎性皮肤疾病,在面部痤疮的感染源中,痤疮丙酸杆菌是导致患者面部痤疮的主要影响因素[5]。除了痤疮丙酸杆菌的感染性影响之外,患者面部皮肤皮脂腺的分泌较多、毛囊口角化现象严重、受体敏感性的增加也是痤疮的主要发病因素。面部痤疮一般多发于青少年人群,临床相关资料显示,约有85%左右的青少年患过不同程度的痤疮。面部痤疮的患者不仅工作、学习等会受到严重影响,患者还会出现严重的心理负担,导致患者的正常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在面部痤疮患者的治疗中,临床最常应用的药物为抗生素药物及异维A酸药物等,但是,这些药物在具体应用中存在较为明显的局限性,患者接受治疗后易出现较强的耐药性,甚至产生不良反应。这样一来,就会导致患者的治疗周期延长,患者的治疗效果也无法得到保证,严重影响患者康复进程。痤疮面部清除术主要是在对患者的皮肤进行清洁处理之后,利用消毒、杀菌药物等对患者的面部痤疮进行处理,实现患者面部痤疮的深度清理。红蓝光治疗仪主要是利用功率、纯度较高的蓝光与红光去照射患者的面部痤疮,红蓝光治疗仪发出的光源主要是窄谱性质的冷光,不存在热量,因此也就不会对患者的面部皮肤造成严重的灼伤等。患者接受红蓝光治疗仪照射后,面部皮肤的结构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改变,新增细胞可以较快生长,患者出现老化的痤疮可以被较好修复。这样一来,患者面部痤疮部位的细菌可以被及时清理干净,为新生细胞营造一个更为良好的生长环境,这对于患者的治疗十分重要。此外,患者接受红蓝光治疗仪照射治疗后,面部皮肤的松弛就会得到较好改善,患者的皮肤也会变得更为光滑、紧致。需要注意的是,患者在接受红蓝光治疗仪照射治疗的时候,医生一定要让患者戴好护目镜,避免患者在接受照射治疗的过程中眼部出现不适等,以免给患者带来额外负担。

在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痤疮灵外敷与红蓝光治疗仪照射治疗,试验组患者则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上联合接受痤疮面部清除术治疗。在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后可以看出,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无效例数明显较少,有效例数与显效例数均多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达到97.5%,远高于对照组患者80%的治疗有效率。从本次研究的结果就可以看出,痤疮面部清除术联合红蓝光治疗仪在面部痤疮治疗中具有极强的优越性。

在面部痤疮患者的治疗中,痤疮面部清除术联合红蓝光治疗仪的治疗效果较好,患者接受治疗后痤疮可以尽快消除,对于患者的生活有重要影响,该疗法值得在临床中全面应用。

摘要:目的 分析在面部痤疮患者的治疗中,痤疮面部清除术联合红蓝光治疗仪的应用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80例面部痤疮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选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对照组患者仅接受痤疮灵与红蓝光治疗仪治疗,试验组患者则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上接受痤疮面部清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要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的数据经对比后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面部痤疮患者的临床治疗中,痤疮面部清除术联合红蓝光治疗仪的应用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关键词:面部痤疮,红蓝光治疗仪,痤疮面部清除术,痤疮灵

参考文献

[1]潘敏,林向飞,朱晓芳.红蓝光联合治疗面部寻常性痤疮的临床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14,23(23):1985-1988.

[2]刘尚全.痤疮面部清除术联合红蓝光治疗仪治疗面部痤疮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06):33-34.

[3]梁鲲.痤疮面部清除术联合红蓝光治疗仪治疗面部痤疮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6,22(04):46-47.

[4]王端,徐巧瑜,丁雯,等.痤疮面部清除术联合红蓝光治疗仪治疗面部痤疮的疗效观察[J].激光杂志,2015,36(02):139-141,144.

联合治疗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8例脑梗死患者中男61例, 女37例;平均年龄62.5岁;病程为2~15d。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对照原则, 分为康复训练结合阿司匹林治疗的观察组和单纯阿司匹林治疗的对照组各49例, 对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等基线资料方面进行统计学分析, 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符合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所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1]。纳入标准: (1) 年龄>45岁; (2) 符合诊断标准; (3) 经头颅CT或MRI等相关检查确诊; (4) 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 (1) 严重躯体疾患者; (2) 存在阿司匹林过敏者; (3) 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4) 过去3个月服用过类似或具有相拮抗作用的药物。

1.3 治疗方法

(1) 基础治疗:按照《BNC脑血管病治疗常规》给药, 包括吸氧、扩张脑血管、清除自由基等,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对症处理, 如心功能不全者给予强心、利尿治疗, 合并感染者予以抗生素, 高脂血症者则给予降脂、稳定斑块等对症处理。 (2) 康复训练:主要包括床上保持良肢位及体位变换、头、躯干控制、床上四肢关节主动和被动活动、坐位平衡训练、起立训练、立位平衡训练及步行训练、生活自理能力锻炼[2]。一般康复训练2次/d, 40min/次, 并嘱咐家属帮助练习。 (3) 药物治疗:阿司匹林100mg/d。

1.4 疗效评定标准[1]

临床疗效评估:按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评定。神经功能缺损评定方法: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 (SSS) 进行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定方法:采用Bathel (BI) 指数评分标准。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n)

注:两组患者总有效率相比, Z=-2.200;*:P=0.048 (双侧) <0.05, 提示观察组治疗效果好于对照组

2.2 两组患者SSS损评分及BI评定比较

见表2。

注:SSS评分与本组治疗前相比, t观察组=24.65、*:P=0.031<0.05, 对照组=20.02、*:P=0.039<0.05;BI评定与本组治疗前相比, t观察组=13.62、*:P=0.044<0.05, t对照组=11.23、*:P=0.047<0.05;两组患者治疗后SSS评分相比, t评分=19.23、#:P=0.041<0.05, BI评定相比t=10.01、#:P=0.049<0.05;提示观察组患者SSS评分及BI评定方面改善情况好于对照组

3 讨论

脑梗死作为脑血管疾病, 属于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 多由脑血管血栓突然形成, 脑栓塞致缺血性脑梗塞而引起, 常伴有神经系统症状、肢体偏瘫、失语、精神症状、眩晕、共济失调、呛咳, 严重者昏迷及死亡, 具有发病突然、起病急骤、变化迅速的特点[3]。动脉粥样硬化作为脑梗死发生的基础, 目前已得到医学界公认及研究证明[4], 因此, 脑梗死的防治应以阻止血小板活化、粘附以及聚集为重点, 从而有效阻止血栓的进一步形成与扩大、更好的促使患者康复以及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

鉴于此, 我们在研究中对脑梗死患者采用早期康复训练, 加用可使血小板环氧化酶乙酰化、进而对血小板的释放具有一定抑制功效的阿司匹林[5]。研究结果提示, 综合干预的观察组不仅疗效优于单纯使用阿司匹林的对照组, 且神经功能康复以及日常生活能力方面均得以较大提高。可见, 康复治疗结合阿司匹林对脑梗死患者不仅能够改善认知神经功能, 而且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07, 7 (2) :200-201.

[2]潘更毅, 史岩.急性脑梗死个体化早期康复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8, 11 (2) :81-82

[3]王维治.神经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34-141.

[4]江育红.阿司匹林对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观察[J].医学信息, 2010, 23 (7) :23-24.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民族高校预科数学教育 下一篇:内外联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