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女性主持人的性别尴尬
女性主义主张女性应该和男性一样, 拥有参与公共空间、接受教育、进行生产的权利。但事实上, 在很多职业领域中, 女性仍然是处于十分尴尬的地位, 记者、某些类别节目的主持人就是其中之一。
说到新闻行业的女性人物, 不得不提纳利·布莱, 她不仅是女性记者的佼佼者, 也是世界新闻史上最重要的记者之一。她曾孤身闯入精神病院揭露了美国精神病人正在遭受的非人待遇, 开创了“隐秘采访”的先河。但是她在工作之初并没有想象的顺风顺水, 起初, 她虽然获得了一份在《快报》工作的机会, 成为了一名和男性一样的工作, 可她依旧被当作是“二等公民”, 她屡次被要求离开她喜欢的社会新闻岗位, 转而去写花边新闻、美食和园艺。她的遭遇曾是很多女性记者、主持人的真实写照。
在一些节目中, 男性是话语的控制者, 女性的功能不是作为说话的主角, 而是一种符号、象征和被欣赏的景观。他们很少成为具有深刻思想的话语的来源者和使用者。一直以来, 全球媒体都在走以严肃新闻为目标的新闻路线, 而男性主持人则更多的是持有“硬新闻”话语权的人, 女性则被更多的安排到“软新闻”的节目中。约翰·哈里特在研究媒体传播中的女性形象时, 在其作品《从权利到识别:大众新闻与后现代性》中所提到, “女性化”是后现代新闻报道的基本特征之一。这种“女性化”的真相“实际上是女性在媒介中被边缘化和私人化, 并在男性视域里受到更大的文化贬抑。”
其次, 女性记者的性别有时超过新闻本身成了大众的关注对象, 人们对女性记者的要求也会变得更加严苛。人们更愿意关注的是她的女性身份, 而不是她的职业素养。
在任何节目中, 人们对关注女主持人的外形的关注胜过她们本身的职业素养, 男性主持人则没有这种困扰, 因此, 女性主持人很多时候不得不成为男性为主导的新闻行业中的一种点缀, 进而成为一种符号、表征和被欣赏的景观。
二、“男女大同”的访谈节目
在人们传统的印象里, 人们常会认为女性新闻主持人擅长消息播报, 男性主持人擅长评论、访谈等涉及口语表达的栏目。新闻行业发展至今, 这种趋势已经消失。绝大多数女性主持人的职业形象, 已从较单一的新闻播报员、新闻主播, 成长为兼具叙述、采访、评论等能力为一体的新闻主持人, 女性优秀的口语表达能力、充满人文主义特性的性别优势得以体现。时至今日, 男女主持人在数量以及节目的类型上都在均衡发展, 新闻主持领域已经不再是女性失语的尴尬境地。但是在观看新闻访谈栏目《面对面》时发现, 男女主持人正在逐渐走向趋同, 无论是穿着打扮, 采访栏目的类别, 还是话语风格, 已经很难发现女性主持人的性别优势。
在《面对面》中, 女性主持人有董倩, 王宁, 男性主持人有古兵。首先从外貌来看, 董倩和王宁均是典型的中性打扮风格, 从发型上看, 两人均是清爽干练的发型, 董倩虽是长发, 但是头发完全梳在脑后, 刘海也是偏向上梳, 尽量露出额头。王宁齐肩短发, 刘海干练的别在耳后, 两人均戴着窄框的眼镜, 脸型也有几分相似, 若是初次看两人的节目, 很可能把两个人记混。从着装上看, 两人出境时几乎都是穿着单色或者格子翻领衬衫或者西装, 没有丝巾、胸针等其他配饰。
在采访的栏目类别上看, 男女主持人并没有明显的分界, 女性主持人既采访民生新闻的当事人, 也采访一些时政要闻中的当事人。比如董倩2017年4月16日的《女儿的心跳》中采访了浙江省小县城里过着清贫的生活的一位母亲, 采访讲述的是她在女儿得了不治之症后, 她将女儿的心脏移植给了需要的病人。在2017年7月1日, 董倩赴香港, 采访了刚刚当选了香港第五任行政长官的林郑月娥。
通过采访我们可以看出, 男女主持人均是一贯的“冷峻”风格, 沉着客观, 加上女性主持人的干练或者说略带“中性”的外形, 在节目中观众甚至可以忽略主持人的性别, 这种去性别化、去情感化的采访方式使得《面对面》这期节目变得中规中矩, 没有鲜明的视角和风格, 展现给观众的是纯粹的新闻事件, 缺乏了一些独特的解读视角, 女性新闻主持人的优势没有得以展现。
为了保证新闻的客观性, 在报道中主持人要做到“无我”, 即叙事过程中不能有自己的影子, 而有时, 女性记者的“有我”常常会受到大家的质疑和诟病。“在所有男性话语占据主导地位的领域中, 性别都具有特殊的价值。男性暗示着规则、标准与合理性, 女性的出场很容易招致怀疑和否定。”因此, 为了避免“怀疑和否定”, 女性主持人走上了以男性的游戏规则来塑造自身的道路。但是, 意大利著名的女记者法拉奇曾有过这样的说法, 她认为, “新闻报道中的公正性是不存在的, 客观性是虚伪的, 甚至是假想出来的。她认为记者不应该做冷眼旁观的记者, 而应该带着千百种感情去采访。”女性主持人的优势应当被正视并发挥出来, 而不应当在媒体的利用下成为媚俗的工具和审美的客体, 或者在男性的游戏规则中与男性记者同台竞技。
三、发挥女性主持人的性别优势
女性主持人有优势也有劣势, 要避免女性主持人的劣势并不是说要沿用男性的采访风格, 而是要发挥自己的优势。一般来说, 在思维方式上, 女性形象思维较好, 语言表达流畅;在运用和活化知识的能力上, 女性对自己所学过的知识能够分门别类加以整理, 因此她们有丰富的联想、模仿能力。
(一) 女性记者要善于用敏感的特质发觉细腻的情感
女性记者应表现出亲和力与人文关怀, 这里所说的敏感并不是忽略新闻的客观性:“新闻本身比记者重要。新闻中的人比新闻本身更重要, 新闻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关注人, 而在这种人文性的追求中就不可能忽视情感因素。所以, 只要记者把握住合适的时空、以合适的姿态注入情感, 与观众的心理体验达到‘效果的客观’, 感性空间就并非是新闻的禁区。”女性本身就比男性更加细腻, 更容易观察到人们细枝末节的情感, 他们敏感于一个故事, 一个画面, 甚至是一声叹息, 一串笑声, 或者一个眼神, 任何点滴都能在她们心中掀起波澜, 进而找到细微独特的角度来提问, 这些独特的视角往往更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使观众产生共鸣。此外, 女性更加善于倾听, 与被采访者之间建立“对等关系”, 表达自己的同情和关怀, 这有助于被采访者放下心中的顾虑, 对记者敞开心扉。
(二) 女性记者要合理运用交流语态和身体语言
女性善于洞察他人的情绪, 在传播机制中, 记者会根据采访对象的信息反馈来调整自己的采访策略。在《双城的创伤》中, 记者柴静几乎全程都适用极低的音量和声调来对小孩子进行采访, 整个环境都是屏息凝神的, 面对内心脆弱又懵懂的孩子, 柴静会蹲下来与他们交谈, 她还给小孩子一个水瓶在手里把玩, 柴静之后说:“一是想如果口渴时能喝点水, 另外我觉得孩子见了人, 特别是在采访的时候, 手里要有个东西, 他大概会觉得舒服一点, 小时候你会想抱个娃娃或什么的, 有安全感。”记者这些语气、语态, 以及一些身体语言的运用使得采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记者并非有意的引导孩子的说话内容, 而是努力去营造一个他们能够适应的氛围让他们说话。想象若是一个西装革履的记者端坐在孩子的对面, 用正常的声音和音调进行采访, 孩子面对摄像机镜头可能会手足无措。
“女人是天生的信息传播者”这是美国普利策奖评委会前任主席、纽约时报前主编西摩托平夫妇对当代女性记者的极大肯定, 也是对女性记者的性别优势的一种强调。德国哲学家西美尔也认为“女性视角可能是一种更有意义的视角”因此, 女性主持人更应该不讳言自己的女性身份, 突出自己的性别优势, 形成自己独特的主持风格, 而不应当在男性的规则束缚中越走越远。
摘要:在男性话语占据主导地位的新闻领域中, 女性主持人感性的采访方式通常称为批评的对象, 并且容易成为一种符号、表征和被欣赏的景观。如今, 女性主持人在男性的游戏规则中与男性记者同台竞技, 性别意识弱化, 反而忽视了自己作为女性主持人的性别优势。
关键词:新闻访谈,女主持人,性别意识
参考文献
[1] 邹蕖.《新闻调查》的女性话语风格——编导范铭、记者柴静作品分析[J].电视研究, 2006 (7) :20-21.
[2] 化定杰.当前电视新闻节目中的女性主持人形象研究[D].江苏:南京师范大学, 2012.
[3] 王海燕.女性调查报道记者的性别迷思——社会刻板印象建构的视角[J].新闻大学, 2016 (4) :19-26.
相关文章:
小学生数学交流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对策02-06
影响医务人员沟通能力的因素分析与对策02-06
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弱化02-06
军人使命意识弱化02-06
思考题3:弱化“内在儿童”解决方案02-06
军人奉献意识弱化02-06
数据中心网络结构02-06
弱化监督企业会计论文02-06
集团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弱化问题及解决对策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