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第一轮复习是高中数学大厦建成的的基础及主体工程, 其主要的任务是在老师为主导的前提下, 以学生为主体, 力求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梳理章节脉络, 构建知识体系, 达到系统化, 结构化, 完整化的目的。以基础题、中档题为面, 进行系统和规范的训练;以难题、新题为点, 强化和突出重点技能和方法。后阶段的复习, 时间上是从3月到6月, 如何利用这短短几个月的时间, 取得最大的复习效果?制定一套周密的、详细的、适合本校学生学情的复习计划成为最终胜败的关键!为了实现“效益最大化”, 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以纲为引, 明确考试要求
在《考试说明》和《教学大纲》的指引下, 通过研读考纲, 理解“考什么、考多难、怎么考”。《考试说明》对考试的内容, 要求, 以及考题的类型及所占的分值都作了详尽的解释。“吃透”考纲, 既可作为复习备考的理论依据, 又对复习进程具有明确的指导作用, 做到不超纲, 不跃纲, 以期在有限的复习时间内,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加强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以点带面, 完善知识构架
在经过第一轮复习以后, 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依据初步形成, 但仍然存在“会而不对, 对而不全”等老大难问题, 这些“疑难杂症”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拦路虎。实践已经证明, 题海战术不是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 而加强课本典型例题的研究, 突出其在复习当中的指导作用, 进而实现举一反三才是提高学生能力的关键所在。在求活、求新、求变的命题指导思想下, 高考试题总能在课本上找到其“影子”。因此, 只有紧扣课本, 突出对典型例题的中所蕴含的典型数学思想及方法的挖掘, 才能系统和全面的掌握“通法通性”, 而对课本例题的推广、引申, 提倡“一题多解, 一题多变, 多题共解”, 又能达到求同存异, 去伪求真的效果。通过这样的内外兼修, 以掌握基本规律的应用为方向, 又以提高分析、推理的能力是为关键, “抓典型, 重迁移”, 通过不断的比较和提炼, 以达到使基础最牢化, 方法最优化, 能力最强化的目的。
三、以“错”纠错, 弥补知识漏洞
整个高三的复习过程中, 考生做过的试卷成百上千, 各类错误也千差万别。很多同学做题往往希望以量取胜, 大搞题海战术, 而做过之后不问对错就放到一边, 此种方式甚为失策。做题的目的是培养能力和训练思维, 是寻找自身的差距和不足的一种方式。而错题恰恰反映了自己在某些方面知识的薄弱或者思想方法的偏差, 且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的特点。因此, 查漏补缺仅仅停留在订正错题上是远远不够的。所谓说“吃一堑, 长一智”, “失败乃成功之母”, 真理往往是在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后才被总结出来。通过对平时作业中以及考试中的错题反复推敲, 向它们“要思路”, “要分数”, 耐心细致地分析、对比, 找到失分点, 整理出正确的方法, 力争拿满分。对于经常出错的地方, 可用特殊记号标出, 在以后的复习中就有了侧重点。同时还可准备一本“错题宝典”, 每隔一段时间便看一看, 想一想, 做一做, 温故而知新, 彻底地将病根铲除。
四、以考备考, 锤炼应试技巧
俗话说, 考试, 七分靠基础, 二分凭发挥, 一分借运气, 这就要求在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 熟练的技能方法, 过硬的解题能力的同时, 也少不了临场的发挥。要完成好一套高考数学的试卷需要三大要素:知识、逻辑、策略。在注重知识的同时, 答题策略及技巧也显得格外重要, “速度, 计算, 表达”缺一不可。将平时的考试当做高考, 从考场心理、答题顺序、时间分配、节奏把握、准确计算、规范书写及总体运筹等诸多方面不断地进行调整, 逐步适应。平时的考试, 要注重对题目的质量, 做到“有的放矢”, 难易程度及梯度都应“克隆”高考的方式。一般来说, 首先注意优化考试心理。以沉着稳定的心态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答题, 力争会做的题不丢分, 不会做的题能得分。其次, 对时间要进行合理有效的分配。填空选择题尽量在一个小时之内完成, 突出“小题小做”, 避免“小题大做”, 讲究快速、准确, 提高前4道解答题的通法训练和规范作答。第三, 重视审题和检验, 减少过失性失分。一要认真审题, 弄清题意, 理清思路, 规范书写;二要在做到关键的步骤和极易出错的地方时, 即时检查, 做到“稳——准——快”, 即稳中求准, 准中求快。最后, 在每一次考试之后, 与同学的试卷进行认真对比, 比较方法的异同与优劣, 明确自己的失分点, 分析失分的原因。以期达到引起思想上的“共振”。
五、以静制动, 注重心态调整
中国科学院王极盛教授通过对全国74名高考状元进行调查后得出结果:考前心态和考试中心态是影响高考成绩的最主要因素, 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则退居次席。伟大的毛主席也曾经说过:“自信人生二百年, 会当击水三千里。”由此可见实力是基础, 但发挥更为关键, 它是考试成功最关键、最主要、最基础的因素。当今的高考不仅考察考生的知识水平, 更加注重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多少平时成绩相当出色的考生在高考场上沦落为“常规赛球队”, 相反, 不少平时学习很一般的学生却往往能够入围“季后赛”进而问鼎“冠军”。对比后不难发现, “胜利者”往往具备如下特点: (1) 强化信心; (2) 优化情绪; (3) 进入状态; (4) 充分发挥。通过以上方式, 有利于在考场中时激发亢奋的状态, 切实提高答题效率。
总之, 把握住了上述几点, 就犹如紧紧攥住了打开高考胜利大门的金钥匙, 望同学们能够在“金戈铁马”的六月, 取得“鏖战”的最终胜利, 扬起迈向成功之路的风帆!
相关文章: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孕不育78例临床探讨02-15
运用益气活血通痹法治疗36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分析02-15
肾炎康复片结合ARB类降压药治疗78例糖尿病肾病的meta分析02-15
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60例疗效观察02-15
放射性核素治疗肿瘤骨转移78例临床分析02-15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催乳素血症22例疗效观察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