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管理在门诊输液室护患纠纷防范中的应用(精选2篇)
篇1:精细化管理在门诊输液室护患纠纷防范中的应用
精细化管理在门诊输液室护患纠纷防范中的应用
【摘 要】目的:探讨精细化管理在门诊输液室护患纠纷防范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通过在门诊输液室推行精细化管理,防范护患纠纷,半年后进行效果评价。结果:精细化管理的有效应用,保证了输液安全,减少了护理纠纷,同时也保证了护士的工作安全。结论 在门诊输液流程中推行精细化管理,能减少护理差错,降低护患纠纷,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保障护理安全。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门诊输液室;护患纠纷防范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3418-01
精细化管理是源于发达国家的一种管理理念〔1〕,目前精细化管理已成为保障优质护理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门诊输液室是医院重要的对外服务窗口。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约有40%的门诊患者采用静脉输液的治疗方式,门诊输液是门诊患者就诊的最终站〔2〕。我院的门诊输液室不仅承担着门诊各类病患的输液治疗,而且还承担了急诊包括夜间急诊在内的病患的治疗。其基本特点是病人多,流动性大,病种多,输液药品复杂。而在就医的过程中挂号、就诊、检查、交费、取药等来回往返,使患者心情烦躁,而门诊护士配备不足,工作量大,多数患者的管理不到位,门诊输液室平均每天的输液人数大约在200人次,极易发生护理安全及纠纷隐患。我科通过对护患纠纷原因分析总结后制定出护患纠纷防范的精细化管理措施并实施,自2013年9月份以来,通过在输液室推行精细化管理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总结报到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1.1 收集在日常工作中引发护患纠纷的常见原因如下图所示:
1.1.2 针对存在问题,由科室质控小组讨论分析后制定出精细化管理措施,并落实于日常工作中。科室实行层层质控管理模式:护士长→值班护士在→质控组长→质控组员,运行半年后进行效果评价。
1.1.2.1每月由质控组成员进行自查,找出存在问题,质控组长分析后提出整改措施,值班护士长负责督查,并进行追踪评价,对存在问题及时利用晨会交班进行点评,护士长不定期抽查,反现反复出现的问题作为下一个月追踪重点。护理部每季度对科室进行综合质量检查。刚推行精细化管理措施时,身份识别小卡使用不规范,告知不到位,少数护士仅流于形势,输液时并未认真执行身份识别小卡的核对,仍只是询问患者姓名后就开始操作,存在安全隐患;少数护士服务意识仍未转变,致使患者不满意引发投诉等。
1.1.2.2 为使精细化管理措施更进一步落实到位,科室质控小组讨论分析并结合输液室的实际情况,修订了门诊输液室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
每月不定期对输液室的护理工作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如询问患者对护士的服务态度、文明用语是否满意;输液等候时间是否满意;输液时护士是否查看身份识别小卡等。
改变调查方法:之前以每月一次召开工休座谈会,征求意见和建议,同时发放满意度调查表;实施精细化管理措施后改为每月不定时方放满意度调查表、护士长进入病房一对一的征求意见和建议,对患者提出合理的意见或建议及时改进或采纳,对日常护理工作持续改进,提高患者满意度。
1.2 方法
1.2.1 精细化管理措施
1.2.1.1 门诊输液室配备接诊护士,接诊护士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沟通能力。首先必须仔细核对医生的医嘱,发现错误和不妥时及时与医生取得联系确认医嘱方可保证后续的治疗顺利;其次必须严格确认患者身份,安排患者输液地点,我院采用身份识别卡贴于患者左胸前来确认患者身份;再次应热情接待输液患者,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
1.2.1.2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执行操作流程,这是保证安全输液的核心环节。
(1)改进操作流程,建立从收药、配药、注射和巡视层层把关乃至取药处方和全部药物.再查对药物之间有无配伍禁忌,及药品有无错误,质量是否合格,发现问题及时与药房联系解决。查对完毕交与配药护士,配药护士根据处方再次核对药物及配伍禁忌,核对准确后加药,切记只凭输液标签加药而不核对处方,加药完毕后交输液护士。切记做到每班认真查对。
(2)输液护士对患者进行双重身份查对,即输液护士呼唤患者姓名,待患者回答后,再核对贴于患者左胸前的身份识别卡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进针前一定要反问患者叫什么名字,待患者回答后方可操作,目的是防止有的患者没听清护士呼唤的名字而回答错误。
(3)护士每更换一瓶液体.都应严格进行“三查八对”,在输液单上该组液体旁注明换瓶时间并签名。后在工作中发现因患者同名导致的给药错误,针对此问题改进了核对项目,包括患者年龄、性别及开据处方的医生签名及患者的病情诊断,避免了给药错误。
1.2.1.3 护士要加强业务学习,定时学习相关的药理知识,对新药、特殊药及时收集阅读说明书,对所用注射药物的使用方法、滴速要求、溶媒的选择、液体的配制要求、注意事项做到严格掌握,并熟悉药物的治疗作用及不良反应。而且在工作中应不断积累经验,努力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掌握老年、肥胖等不同病人的血管特点,以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减轻病人痛苦。
1.2.1.4 更新服务理念,提升服务内涵,提供优质护理服务。
(1)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根据门诊输液室存在的情况,结合医院护理质量标准与护理安全防范事件的制度,针对输液室的具体情况制订规章制度及安全管理制度的具体落实措施,如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门诊输液室制度等,明确各级护理人员的职责.使护理人员有章可依。
(2)护士在接待病人时做到笑脸相迎、主动问候、用心倾听、耐心解答、主动给老年病人一个搀扶、为无陪客的输液病人送上一杯开水、给焦急的儿童父母一些安慰,提供便民服务箱,为坐着输液的患者提供毛毯,在寒冷的冬天送上一份温暖。
1.2.1.5 增强法律意识,加强法律和法规知识教育 增强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提高护士风险防范的意识和能力,使她们认识到卫生医疗相关法律法规和条例即是对医疗和护理行为的规范和约束,也是对医疗护理行为的保护。培养护士“慎独”精神,强化细节管理。
1.2.1.6 加强健康教育。健康教育要贯穿输液的整个过程。输液前告知患者用药目的、注意事项、用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反应及处理方法,以减轻患者的恐惧心理。特别告知患者勿随意调节滴速,若有不适及时通知护士。输液过程中可以随时进行健康教育,巡视护士可利用换瓶、调节滴速及病情观察的时机,主动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交待输液时的注意事项.指导有利疾病康复的饮食及康复锻炼方面的知识等。
1.3 效果评价 推行精细化管理措施半年后与推行之前半年科室发生的护患纠纷、差错事故、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进行比较。
2结果
分析:前半年(13年3月至8月)共发生投诉纠纷6例,其中投诉服务态度差3例,输液等候时间过程2例,护士穿刺失败后沟通不到位引发护患纠纷1例;医嘱开具不规范,护士发现后沟通不当导致纠纷1例。发生差错2例:为护士责任心不强,查对制度落实不到位,患者输液组数未完就拔针引起,满意度前半年平均为85%;通过推行精细化管理措施后半年(13年9月至14年2月)效果进行比较后,门诊输液室护士主动服务意识提高,未发生护患纠纷,护理差错事故为零,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由85%提高到95%。通过对比发现推行精细化管理措施切实能减少护理差错,降低护患纠纷,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保障护理安全。讨论 针对门诊输液存在的护患纠纷隐患,结合实际工作,有针对性地采取精细化管理的安全防范措施,可以给患者提供安全、快捷、高效、优质服务,保证输液的顺利进行。我科在推行精细化管理措施后,通过层层质控,不断改进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细节做起、培养护士的主观能动性,规范护士行为,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将核心制度落实到位,在输液过程中护士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加强了巡视,并认真听取患者主诉。在门诊短暂的接触过程中做好有效的沟通及健康宣教,并进行家庭自我护理指导,解除患者在门诊输液的顾虑。通过更新服务理念,提升服务内涵,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等大大的减少护患纠纷,保证护理安全,患者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丽,亚丽.护理精细化管理的实践.护理研究,2010(5):1196-1197.[2] 许庆敏.关于护理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现代医院,2008,(1):137.
篇2:精细化管理在门诊输液室护患纠纷防范中的应用
医院门诊输液室是处置门诊和急诊病人的重要科室之一,输液室人员流动量大,工作量相应增大,患者的知识层面,性格素质差异也很大,对护理人员的行为言语技术水平的要求也就形形色色。作为医院的重要窗口,输液室护患关系沟通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医院整个声誉,对患者的康复也有很大的影响。护理人员如何提高自身修养素质,掌握良好的沟通能力技巧,是护患关系沟通好、坏的关键。我院在2010年7月至今,在全院开展“优秀护理示范工程”活动。我科针对门诊输液室的特点,进一步加强了护理人员行为语言规范培训,从量化到细化,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沟通能力,促进了护患沟通的良性发展,避免了冲突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和医院的服务质量。1、护患沟通障碍常见因素 1.1来自护理人员的影响
1.1.1护士素质低下,护理服务不到位。
有些个别护士素质较低,缺乏责任感和同情心,工作中缺乏严谨性,护理操作中缺乏规范性。认为输液室的工作只是输液打针,穿刺完成了工作就完成了,疏忽巡视和观察。液体结束需更换或穿刺部位渗漏时不能及时发现,造成患者紧张、疼痛和不满,易引发纠纷;在输液过程中,忽视患者的病情变化,出现了不该有的结果,家属发泄内心的不满悲愤而引发的纠纷。另外有些护士不擅于控制自己不良情绪,不严格自己的护理行为,引发患者的抵触心理,引发纠纷。
1.1.2护理人员行为语言的不恰当运用,沟通技巧的不到位。
在门诊输液室的护理过程中,有些护士为了避免与患者发生冲突,干脆不与患者交谈,而这一行为举止,事实上传递给患者的信息是冷淡和漠不关心,反而导致患者的不满。有的护士,缺乏沟通技巧,言语上使用生硬的、命令式的语气和语言,使患者觉得护士居高临下,护患关系不平等,产生抵触情绪。有的护士使用专业术语过多,患者经常听不懂或产生误解,造成护患沟通障碍。有些护士工作中精神面貌不好,着装不整洁,举止不自信,谈吐不文雅,患者对其失去信任,产生抵触情绪,影响护患沟通。1.1.3操作技术不过关
个别护士缺乏经验,操作技术不达标,急于求成,仓促穿刺造成失败,给患者增加不必要的痛苦和心理负担,引发纠纷。2.1来自患者的影响
2.1.1患者治疗心切,缺乏耐心
有些患者对医院规定及程序不理解,经过门诊的诊疗流程:挂号、就诊、皮试、交费、取药、登记、配药,最后等待多时才轮到输液和治疗,耐心已渐减弱,此时,若遇上个别护理人员服务态度生冷硬,解释又不到位,极易造成纠纷。2.1.2患者的知识水平和生活阅历、自身修养
患者缺乏医学知识,迫切想了解自己所患疾病的相关知识和所用药品情况,若护理人员提供的信息不被理解或感到不满意,也易引发纠纷。有些患者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歧视护理人员,挑剔护理人员,护理工作稍有不慎即出现矛盾。3.解决护患沟通障碍的办法
3.1 提高护理人员的思想认知,加强语言的规范化培训
3.1.1 从思想上提高护理人员认知,转变观念,重视护患关系的沟通。
沟通的发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无论是否情愿,都无法阻止沟通的发生。而良好的护患沟通,拉近了护患双方的距离,促进了相互信任、尊重、平等和合作,从而维护了双方的合法权益,形成了和谐的工作环境,也促进了医院的可持续发展。3.1.2 加强护理人员语言的规范化培训,增强语言交流的有效性。
从语言规范基本要求上开始,提倡使用普通话。从患者进入输液室时的接待用语开始到治疗处置用语,再到与患者面对面交流时的基本用语,征询用语,赞赏用语,管理用语及推托用语,包括对患者的称呼用语,全部进行细致的规范化培训,要求掌握恰当的语气、合适的语速,及和蔼可亲的态度。方式上采用理论结合实际,举实例,行情境表演等多种灵活方式进行语言规范化培训,使护理人员掌握了语言的沟通方法和技巧,从而促进了护患关系的良好沟通。
3.2 加强护理人员的服务理念转变,加强护理人员行为规范的培训。
3.2.1 随着社会经济、法制的不断发展健全,患者的就医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维权意识进一步增强,全体医务人员的服务理念也理应随之转变,尤其是新的医疗法律的出台,更加严格地要求我们护理人员要严格按照各项操作规范办事,要牢牢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3.2.2 加强护理人员行为规范的培训
首先,从遵守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开始,端正工作态度敬业爱岗,对病人要耐心,细心,虚心,慎言亲密,对病人一视同仁。着装上要求衣帽统一整洁,佩戴胸牌,鞋面清洁,工作中穿护士鞋。仪容上提倡淡妆上岗,精神饱满,情绪乐观稳定,不佩戴饰品,保持头发及手部的整洁。举止上要端庄,谈吐要文明,态度要温暖,站姿、坐姿、行姿要保持良好恰当的姿势,不得在工作中嘻闹打骂。进行护理操作时要严格按规范操作。要尊重病人知情权,但同时注意保护医疗制度,不讲不利于病人治疗的话。
3.3 进行护理治疗操作时严格按规范操作,提高护理技术操作水平。
相关文章:
门诊输液室护士的服务与沟通02-26
门诊输液室护理02-26
门诊患者输液护理02-26
门诊输液大厅工作计划02-26
采油实施方案02-26
门诊输液室常见护理纠纷原因分析及对策02-26
门诊静脉输液质量02-26
物流公司实习心得体会02-26
优化政务服务02-26
新学期小学生观看开学第一课观后感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