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育环异位的临床治疗(精选七篇)
节育环异位的临床治疗 篇1
关键词:子宫内节育器,并发症,防治
宫内节育器是高效、安全、简便、经济、可逆、不影响未来生育力的避孕方法之一。是当前很先进的节育器, 对子宫的刺激很小。不会引起疼痛或者出血, 但是它也有副作用。目前临床常用的有T环、爱母环、元宫环等。虽然避孕效果确切, 但仍有部分女性患者存在脱落、出血、带环怀孕等并发症, 特别是宫内节育器异位与嵌顿是放置宫内节育器后严重的并发症, 给带器者造成严重的身心痛苦和精神创伤。探讨其相关因素, 以提高避孕效果、减少副作用和并发症。本院2008年1月至20l0年1月期间, 为育龄妇女共放置节育环750例, 发生节育器并发症62例,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 选取门诊2008年1月至20l0年1月期间放置宫内节育器的健康妇女750例, 年龄21~44岁, 平均30岁;月经规律;孕次1~4次;产次1~2次。 (2) 其中经阴道分娩430例, 剖宫产分娩者300例, 未生育20例。带环后因出血原因取出者31例。 (3) 在750例常规放置节育器后, 其中62例患者出现的宫内节育器不适症状, 其中疼痛31例、节育环下移17例, 出血15例、感染12例、子宫穿孔、节育环异位各1例。其中子宫穿孔术中及时发现, 而节育环异位为放环后1个月常规检查时发现。
1.2 方法
2008年1月至20l0年1月在我院放置节育环720人中, 所出现的62例并发症的62例的患者进行分析, 原因和制定相应处理对策。
1.3 诊断
经阴道超声检查是目前诊断IUD宫内异常的首选方法, 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综合应用临床资料、放射学、超声学及腹腔镜检等多种方法可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2 结果
本组750例中, 641例均一次性置器成功。术后随访1~4年, 其中疼痛31例、出血17例、感染12例、子宫穿孔1例, 于手术过程中发现, 及时经腹腔镜下行子宫修补术, 而节育环异位1例, 为术后2个月常规随访时发现, 在腹腔镜下将节育环取出。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其中因疼痛或出血取出13例。其余无任何不适症状。
3 讨论
3.1 技术问题
宫内节育器避孕是我国育龄妇女节育的主要措施。宫内节育器异位发生的原因是: (1) 目前技术不熟练:术者对子宫大小、位置不清楚, 对前倾、前屈或后倾、后屈的子宫纠正不够;或动做粗暴, 误使探针或上环器把节育器放到子宫外。 (2) 哺乳期放置宫内节育器而发生并发症者多见。本文62例其中哺乳期32例, 子宫穿孔和节育器异位均为哺乳期。特别是剖宫产术后瘢痕, 常使子宫腔和宫颈的角度改变, 或用力稍大即可造成子宫穿孔, 从而导致节育器异位。因此术者操作时要轻柔, 选择合适的节育器形状及号码, 以避免不必要的损伤。术中应高度警惕宫内节育器异位。疼痛一般是由于子宫对异物的排斥反应引起的子宫收缩性疼痛或型号过大导致的子宫内膜严重受压引起的疼痛, 也可以是在放置节育器术中或术后合并宫腔内感染而导致的疼痛。
3.2 感染问题
(1) 该类手术均属宫腔内操作, 在IUD的置入过程中可能导致正常位于阴道及子宫下段的细菌进入子宫腔, 容易导致子宫内膜的创伤而发生感染, 特别是当穿过有宫颈管炎、慢性宫颈炎时, IUD的表面将微生物带入宫腔, 引起宫腔炎性反映, 产生急性轻度子宫内膜炎。 (2) 放置IUD后有的患者出现经期延长或淋漓不尽的现象。阴道内长时间的出血, 有利于细菌在阴道内繁殖, 而导致上行感染。故提出既往有盆腔炎病史者应列为IUD的主要禁忌。对带尾节育器的研究认为, 尾丝的存在可能干扰宫颈粘液的屏蔽作用可能会对阴道的细菌有类似毛细管作用, 作为进入宫腔的通道。同时由于子宫对异物的排斥反应引起的子宫收缩性疼痛或型号过大导致的子宫内膜严重受压引起的疼痛, 也可以是在放置节育器术中或术后合并宫腔内感染而导致的疼痛。放置节育后一般由于节育器对局部子宫内膜压迫导致子宫内膜充血, 或轻微损伤引起出血, 若在经期出现出血量多或出血淋漓不净, 要考虑子宫内膜受压后局部充血水肿, 脱落的子宫内膜难以修复或合并局部感染引起。少量出血一般无需处理, 若大量出血或出血时间过长需考虑取环。本组因放环后疼痛或出血而行取环31例。
3.3 掌握放取节育环适应证[1]
(1) 选择合适的节育器型号和号码:放置宫内节育器要根据患者宫腔的深度来选择, 如放置型号过大, 则宫内节育器变形;特别是壁型环, 如放置型号过小, 则宫内节育器易下移。吉妮环常作为多次带环失败者的选择, 而且对操作者的技术要求较高, 必须经过正规培训才能操作, 对初学者来说, 置吉妮环时更应慎重, 放置时, 需使植人针进人子宫底肌层1cm, 而使节育器固定在子宫底部。另外, 如果在术中发现节育器异位, 不可急于盲目去取, 应请有经验的医生或者转到有手术条件的医疗单位或上级计划生育服务机构诊治, 以免造成更大的损伤。
3.4 宫内节育并发症预防[2]
宫内节育器是我国育龄妇女的主要避孕方法。目前临床仍在使用的节育器存在一些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如疼痛、出血、腰酸腹胀、节育器移位、脱落、嵌顿或断裂等, 影响了避孕效果。本组62例放置节育环后出现, 经期延长、月经量增多、腰腹坠胀等并发症。关键是在手术操作中应注意几点。首先, (1) 术前详细询问病史, 认真查体, 对有高危因素的病例, 如子宫过度前屈和后屈时, 应由有经验的医生认真操作。多次流产史者及哺乳期应尤为注意。 (2) 对放置吉妮环上端的小结置入子宫肌壁时应保持垂直置入, 并且保证一定深度, 过浅易于脱落, 过深小结易于穿出子宫浆膜层, 顶端的铜套应尽量完全达到宫腔底部。 (3) 对需要留有尾丝节育环, 在子宫颈外口内剪断尾丝, 将尾丝距子宫颈外口处2~3 cm处剪断, 则可避免此不适。 (4) 哺乳妇女子宫子宫平滑肌细胞增大变软, 肌间组织致密降低, 易脱落、穿孔, 手术操作需动作轻柔, 也可建议受术者于断奶或者月经来潮后再行放置。 (5) 建议尽量选择在月经干净后1~3 d放置为佳。
总之, 宫内节育器是一种以改变子宫内生化环境来影响受精卵着床的避孕方法, 由于其安全、长效、方便的特点, 已成为临床上已婚女性最常用的避孕方法, 但由于操作不当或放置节育器前没有详细地检查子宫情况、带环时间过长、不注意个人卫生等原因, 容易出现许多并发症。最常见的宫内节育器并发症有疼痛、出血、感染、子宫穿孔, 节育器异位4种。针对宫内节育器常见的并发症, 在配置节育器前注意掌握子宫的大小、形态等, 掌握子宫的个体差异, 检查是否有宫内感染等情况。放置节育器时应动作轻柔, 避免强行进入。放置节育器后严格注意个人卫生与同房卫生。避免过度从事重体力劳动, 按节育器的种类要求按期更换, 在放置节育器后若发现有腹部剧烈疼痛, 应细查是否有感染或子宫穿孔, 一旦发现穿孔积极行腹腔探查手术取出节育器。为确保宫内节育器的安全性, 有效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在节育器放置时与放置后需医生与患者共同预防, 共同治疗, 保证带环者的健康, 提高放置节育器技术水平, 严格注意带环者的卫生, 避免劳累, 按期更换节育器等, 是有效预防宫内节育器并发症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董悦, 魏丽惠.妇产科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424.
节育环异位的临床治疗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8年3月至2012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0例节育环放置后月经过多患者作为观察者, 年龄27~38岁, 平均年龄为 (32.4±2.3) 岁, 放置节育环前的平均月经量为 (49.36±5.69) mL, 平均血红蛋白为 (136.57±4.59) g/L;同时选取同期收治同症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 年龄为28~37岁, 平均年龄 (31.2±2.4) 岁, 放置节育环前的平均月经量为 (50.29±4.38) m L, 平均血红蛋白为 (136.91±3.48) g/L。排除血机制障碍、妇科病及IUD变形、移位。两组患者在年龄、术前月经量、血红蛋白等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为月经干净5~7d后放置IUD, 对照组放置IUD之后不服用药物;观察组在放置IUD之后即给予宫血宁胶囊 (由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国药准字Z20020087, 规格:每粒0.13g) , 3次/d, 每次2粒, 连用1周。按上述方法, 每月来潮第一天服用, 连用6个月。
1.3 观察指标
从服药起, 分别于第1、3、6个月月经干净5~7d观察月经量, 并测定血红蛋白, 及用药不良反应观察。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数据采用表示, 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月经量比较
观察者在服药第6个月后, 月经量逐渐恢复至放置IUD前, 且明显少于对照组的月经量, 差异具有可比性, P均<0.05 (表1) 。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与本组相比, △P<0.05
2.2 两组血红蛋白比较
观察者在服药第6个月后, 血红蛋白测定值一直与放置IUD前相似, 且明显高于对照组的血红蛋白值, 差异具有可比性, P<0.05 (表2) 。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与本组相比, △P<0.05
2.3 不良反应观察
观察组有3例患者出血上腹不适、恶心症状, 对症处理2d后, 症状缓解。
3 讨论
IUD是育龄女性最常用的避孕措施, 据相关医学文献研究报道, 我国大约有9千万以上的女性采用宫内节育器, 占避孕措施的40%左右, 但临床发现放置IUD后, 大部分女性常出现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不良反应, 发生率占5%~10%, 影响置器女性的生活质量。月经量增多多发生于放置IUD后的半年内, 尤其易发生于置环后的前3个月。分析放置IUD后出血原因可能由于置放IUD后, 对宫腔局部压迫, 造成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引起子宫内膜表浅淤血, 形成血栓或造成螺旋动脉损伤, 引起子宫内膜炎症或溃疡;血管壁收到IUD的机械刺激而释放前列腺素, 增加血管通透性, 抑制血小板凝集[2];同时, 置放IUD也会刺激子宫内膜溶酶体, 增强血管血液纤溶活性。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在置放IUD后, 月经量均明显高于置放前[3]。
临床针对节育环放置后, 造成胞宫、神经受损, 而引起月经量增多, 一般给予止血、消炎、调换IUD进行治疗。宫血宁胶囊常被临床应用于妇科出血, 具有缩宫、止血、消炎的作用。本品是一种从中药重楼提取纯天然制剂, 重楼功可清热凉血止血, 清热除湿, 化瘀止痛解毒抗炎, 适于血热出血的之证。该制剂具有类似垂体后叶素的作用, 达到止血的治疗目的。本品的缩宫作用体现在通过直接兴奋子宫平滑肌, 使子宫节律性收缩, 从而达到收缩子宫和止血目的;止血作用体现在通过收缩血管, 促进血小板数量的增加和聚集从而缩短出血时间、凝血时间, 减少出血量, 促进ADP诱导血小板凝集, 达到止血目的;消炎作用体现在, 通过抑制组胺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和巨噬细胞、白细胞游走, 修复血管内皮细胞, 维护血管内皮细胞完整性, 从而达到消炎的作用[4]。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者在服药第6个月后, 月经量逐渐恢复至放置IUD前, 且明显少于对照组的月经量, 差异具有可比性, P均<0.05。观察者在服药第6个月后, 血红蛋白测定值一直与放置IUD前相似, 且明显高于对照组的血红蛋白值, 差异具有可比性, P<0.05。结果提示, 对置放IUD后月经量增多患者给予宫血宁胶囊, 可明显减少月经量, 达到止血的治疗目的;同时, 对减少出血时间长引起的的盆腔感染具有积极的抗炎作用;且不良反应较小, 用药较安全。
综上所述, 通过宫血宁治疗节育环放置后月经过多, 临床效果确切, 能减少放置IUD后的月经量, 对预防贫血及盆腔感染有积极作用, 且用药安全, 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欣, 韩丽晖, 丛捷.宫血宁胶囊治疗放置T铜380A后子宫出血的临床对比性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 2008, 12 (24) :147.
[2]杨非.宫血宁用于放环后月经过多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 29 (20) :208.
[3]雷术万.阴道分娩妇女在月经恢复后放置3种宫内节育器的临床对比研究[J].健康必读 (中旬刊) , 2012, 10 (4) :320.
宫内节育器异位的临床研究 篇3
关键词:宫内节育器异位,临床研究,避孕
现将我所2004年至2009年临床收治的28例宫内节育器异位症患者进行分析研究, 以利于计划生育工作者的重视和临床工作者的诊断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年龄在28~46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35.6岁, 孕次0~3次, 分娩0~4次, 其中放置时间最长的为24年, 最短的为2年, 平均放置时间为11年, 有剖宫产史者9例, 阴道分娩史者19例。宫内节育器异位的症状:8例无自觉症状, 仅因带环避孕失败后检查或到期取器时检查确诊;12例因出现腰骶部酸痛、腹痛、下腹胀坠不适或不规则阴道流血检查确诊;8例患者出现剧烈腹痛, 阴道大量出血而检查确诊。
1.2 诊断方法
12例患者通过子宫、输卵管碘化油双重造影确诊;6例患者通过宫腔镜检查确诊;10例患者通过X线透视下双合诊检查确诊。
1.3 治疗
28例患者均在确定节育器异位位置情况后实施手术取出。3例患者在X线透视下经阴道取出;14例患者在宫腔镜下取出;11例患者IUD异位于腹腔或仅伴轻度粘连, 在腹腔镜直视下取出。具体方法如下: (1) T型宫内节育器部分仍在子宫体肌层或浆膜内:先将子宫与节育器充分暴露, 周围用湿生理盐水大纱布保护好, 用大镊子夹住节育器轻轻牵引, 或用弯钳在节育器与子宫之间轻轻分离即可取出。取出后, 如局部有出血, 可用1号或0号肠线结节缝扎止血, 使子宫局部表面尽量光滑。 (2) 凡游离在盆腔或腹腔的节育器, 直接取出即可。 (3) 被大网膜包裹的节育器, 可用7号丝线缝扎部分大网膜, 然后切断, 将节育器及包裹的大网膜一同取出。 (4) 固定在肠系膜上或肠管上的节育器, 可先用蚊氏弯钳轻轻分离覆盖在节育器上粘连得纤维素, 然后取出节育器, 并剪除分离的纤维素组织, 局部可用纱布压迫止血。如遇活动性渗血或出血, 可行局部缝合结扎。
2 结果
28例患者经手术取出异位的宫内节育器后, 症状均全部消失。嘱其禁同房、禁盆浴1个月。采用外用避孕工具或口服避孕药等其他措施避孕。28例患者节育器类型及嵌顿类型见表1。
3 讨论
但凡事有利有弊, 在广大妇女受益的同时, 由于手术操作不当、患者子宫损伤、环号大小与子宫不称等原因导致的宫内节育器异位症时有发生, 严重的危害了妇女的生命健康, 作为医务工作者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IUD异位症临床上常见的原因包括: (1) IUD放置不当; (2) 子宫过分前屈或后屈; (3) IUD过大; (4) 子宫壁薄等。大致可分为4类: (1) 粘连, 部分节育器埋入子宫内膜; (2) 嵌顿, 部分或全部节育器嵌入宫壁内; (3) 部分穿孔, 节育器部分穿透宫壁; (4) 完全穿孔, 节育器完全穿透宫壁进入腹腔。凡IUD异位于腹腔, 特别是带铜IUD, 无论有无症状, 均宜及早取出。
根据IUD异位部位, 可选择不同的方法取出。 (1) 宫内节育器埋入子宫内膜者, 用刮匙刮除IUD表面内膜后即可取出。如有条件, 宜在X线透视下或B超监护下取器。 (2) 宫内节育器部分嵌顿肌层者, 可用环钩钩取, 也可在宫腔镜下直视取器。 (3) 宫内节育器异位在盆、腹腔内或疑有脏器损伤者, 可通过腹腔镜或剖腹取出。
根据IUD异位发生的原因可确定预防方案: (1) 院方应加强医疗人员的专业培训, 通过认真系统的学习, 避免发生违规操作; (2) IUD放置术操作者术前应进行详细的妇科检查, 属于IUD放置术禁忌症者不予放置; (3) 手术操作人员要保证手法轻柔, 放置位置准确, 放置深度适中; (4) 放置IUD时应根据宫腔大小, 选择相应规格的节育器以及穿孔发生率较低类型的节育环; (5) 哺乳期、分娩期或流产后妇女应延迟宫内放置节育器, 以最大程度避免IUD异位的发生; (6) 术后定期随访, 以保证及时发现问题, 若发现节育器位置及形状异位应及时取出。
总之, 宫内节育器异位的情况是可以从很大程度上避免发生的, 除了上述的几种预防措施外, IUD放置子宫内的时间过长也可能增加IUD异位的几率。上述28例病例中, 只有1例患者放环时间为2年, 其余27例放环时间均超过5年, 这从一定程度上反应出可能由于环对宫内膜及表浅肌层长期压迫, 导致糜烂或压力性坏死, 节育器逐渐被周围组织包裹, 造成节育坏脱出或嵌入。因此我国节育手术常规中规定“无特殊反应, 金属节育环科放置7~10年, 塑料环科放置4年左右”, 而到了绝经期的妇女应及时将环取出, 以避免IUD异位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宫内节育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2]胡秉霞.阴道后穹隆切开取出盆腔异位T型宫内节育器2例[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9 (1) .
宫内节育器异位23例临床分析 篇4
放置宫内节育器 (IUD) 是目前中国育龄妇女采用最普遍的避孕方法, 具有安全、简便、高效、可逆性强和经济等优点, 但存在一定的并发症, IUD异位是其中较严重的一种, 可致避孕失败、出血、疼痛、脏器损伤及取器失败等, 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现对我站收治的23例IUD异位病例进行分析, 以探讨其诊断、处理及预防方法,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站2008年1月-2009年12月收住院的IUD异位患者23例。年龄22~53岁;放置IUD至发现异位时间2个月~20年;哺乳期19例, 绝经期4例。
1.2 临床表现
(1) 2例IUD异位于剖宫产时发现1例在膀胱部扪及一粘连包裹物, 小心分离, 证实为圆形IUD;1例在检查右侧附件时发现右宫壁处可见一T型异物, 打开浆膜证实为T型节育器。 (2) 2例为在乡技术站取IUD失败后, 患者出现腹痛及全腹腹膜炎症状, 在我站腹部X线检查提示“肠穿孔”, 行剖腹探查时发现MCU功能性IUD部分露出子宫浆膜层。 (3) 4例为IUD异位合并妊娠行人工流产然后取器失败, B型超声检查提示节育器嵌顿。 (4) 1例为绝经后4年, 下腹坠痛, B型超声提示节育器嵌顿肌层在宫腔镜下取出。 (5) 因下腹疼痛、不规则出血、经量增加, 9例患者在B型超声导视下取出。 (6) 无明显临床症状5例, 嵌顿较表浅经阴道常规取出。
1.3 诊断方法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妇科检查, 窥视尾丝消失, 牵拉尾丝引起疼痛等, 需考虑IUD异位。妇科三合诊检查盆腔有包块压痛及异物感。B型超声和X线检查定位IUD情况。必要时用5%~10%碘化油做子宫输卵管造影, 或同时盆腔气腹双重造影, 正确定位IUD所在部位, 宫腔镜检查, 直接观察部分或完全异位于子宫外IUD的情况, 必要时宫腹腔镜联合检查。
1.4 治疗和处理
2例T型IUD横臂部分嵌顿于宫颈侧方的节育器, 严格消毒后, 将IUD的穿出部分退出颈管后, 慢慢拉动IUD尾丝, 直至纵臂暴露于子宫颈外口, 再用长弯钳夹住纵臂轻拉将其取下, 手术顺利。2例部分嵌顿的IUD取环钩钩住节育器轻轻向外牵拉至宫颈口外, 再用两把止血钳将拉出的环丝夹住, 在两钳中间剪断环丝后抽出。取出后的节育器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形、拉伸。7例部分嵌顿的IUD及3例完全嵌顿的IUD取器较困难, 用刮匙刮去内膜后将其取出。1例部分嵌顿的IUD及4例完全嵌顿的IUD在取出IUD时发生环断裂致钩环困难或不能钩取而改为宫腔镜直视下取出。4例子宫外异位者, 2例行剖腹探查术取出, 2例在腹腔镜下取出。其中1例T型环横臂嵌入卵巢, 纵臂及尾丝位于阔韧带内, 行剖腹探查术, 切开卵巢取出节育器, 修补卵巢及阔韧带; 1例IVD横臂末端嵌入左侧子宫角, 其余部分游离于腹腔, 行剖腹探查术, 轻拉IUD取出, 缝合子宫角破口;1例IVD则完全穿出子宫肌层游离于腹腔, 包裹在大网膜中, 经腹腔镜取出; 另1例吉妮线结及5只铜套穿出肌壁, 1只铜套及尾丝留在肌层, 在腹腔镜下轻拉铜套将吉妮取出, 修补子宫肌壁。23例异位的节育器取出后经检查均完整无损, 术后给予抗炎药物治疗, 术后1月随访, 患者下腹痛、痛经及性交痛消失, 月经量及周期无异常。
2 讨 论
IUD异位指IUD部分或全部嵌入子宫腔或异位于子宫外 (盆腔内、腹腔内、膀胱, 肠管, 腹膜外) 。
2.1 IUD异位的原因
(1) 手术者操作粗暴未扪清子宫位置, 损伤子宫肌层致IUD嵌顿或子宫穿孔IUD异位于子宫外。 (2) 哺乳期可能由于哺乳期子宫较小, 内膜薄, 子宫肌组织脆弱引起损伤, 同时哺乳动作能反射性引起子宫收缩, 既使是轻微的损伤, 也可促使IUD从损伤处异位;继续哺乳可引起子宫腔缩小, 致IUD部分嵌入肌层或异位于子宫外[1]。 (3) 围绝经期子宫开始萎缩, 宫腔缩小, 可致IUD变形嵌入子宫肌层。 (4) IUD形状和大小对宫腔变化的适应不完善。如T型IUD两横臂及纵臂未端较尖锐易于嵌入肌层, 下移时偏斜可致纵臂末端嵌入一侧宫颈管肌壁内或致宫颈穿孔。MCU呈弓型支架, 两臂端固压2个直径为3mm铜粒, 若置入宫腔后不能弹顶在两宫角输卵管开口处, 则易嵌入子宫肌层或异位于宫外。 (5) 未规范随访。
2.2 IUD异位的预防
(1)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 对技术精益求精, 规范操作, 严格掌握适应证、禁忌证, 放置前正确查清子宫位置, 及时纠正子宫前倾、前屈或后倾、后屈, 宫颈坚硬或瘢痕子宫应充分扩张宫颈后放置, 应准确地放入宫底。 (2) 选择合适的类型和型号。 (3) 绝经期妇女应及时取器, 以绝经后6~12个月为宜, 此时雌激素下降尚不明显, 生殖器也未出现明显萎缩, 取器较易成功[2,3]。 (4) 哺乳期妇女置器慎用有臂的IUD如T型IUD和MCU功能性IUD, 置器妇女慎用宫缩剂。 (5) 手术医师应告知受术者IUD的种类, 使用年限。 (6) 加强置器后的随访工作, 应于放置后1、3、6、12个月及此后每年随访1次, 必要时至少每年1次B型超声检查, 以便较准确地判断IUD情况, 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参考文献
[1]杨秉炎.绝经前后子宫腔的变化与IUD的关系[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8, 24 (11) :642.
[2]屈清华, 谭世桥.宫内节育器腹腔异位致绞窄性肠梗阻1例[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8, 24 (11) :700.
节育环异位的临床治疗 篇5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从2004年3月至2008年8月在门诊收治的绝经后取环妇女均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2组, 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338例和对照组300例, 年龄45~64岁, IUD类型均为金属单环或塑料V型环, 绝经时间最长11年。放环年限为6~35年, 平均年限为21年。其中绝经后距取环年限6个月~11年, 2组术前全部病例排除生殖道疾患及出血性疾病、术前B超确定为宫腔内节育器, 无用药禁忌证。
1.2 方法
研究组338例, 取环前1周顿服尼尔雌醇片4mg或顿服尼尔雌醇加术前2h米索前列醇放置阴道内3粒。对照组300例, 取环前不用激素类药物。
1.3 效果判断
显效:宫颈口松弛, 可容4~5号宫颈扩张器, 取环顺利, 受术者感轻微下腹胀痛, 环完整, 无明显变形, 断裂。有效:宫颈可容3~4号宫颈扩张器, 下腹胀痛较重, 但可忍受, 环出现变形, 断裂。无效:宫颈口紧, 探针不能通过, 环不能取出, 患者难以忍受。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研究组取环时间1~9min, 宫颈能通过5号宫颈扩张器, 280例显效取环顺利, 环完整、不变形、出血少;58例有效, 其中19例疼痛, 但可忍受;39例环变形、拉丝、断裂。对照组取环时间相对较长4~13min, 显效78例取环顺利, 无明显腹痛;160例有效, 下腹明显疼痛, 但尚可忍受;56例环严重变形、拉丝、断裂;62例因有剖宫产史宫颈小, 探针或环钩不能通过宫颈, 其中34例改用研究组方法, 均顺利取出节育环, 28例改用尼尔雌醇加术前2h米索前列醇放置阴道后顺利取出节育环, 见表1。
3 讨论
随着绝经年限延长, 绝经后妇女因卵巢功能逐渐衰退, 体内雌激素水平降低, 宫颈及子宫萎缩、颈管狭长、变硬、导致IUD嵌顿或探针进入宫腔困难, 而使取环难度增加或取环失败, 多发生在绝经后取环的妇女[1], 尤其绝经≥2年绝经妇女。临床上大多数妇女置环后无不良反应, 故忽视经常检查或绝经后仍未取出节育环。本组妇女绝经后2~11年才来取环, 以至给术者及受术者带来困难和痛苦。据文献报道, 绝经时间越长, 取器难度越大, 绝经2年内器官萎缩不明显, 而绝经超过2年以上者, 生殖器官萎缩明显, 节育环在子宫腔内嵌顿, 宫颈管扩张困难, 造成取环困难。故绝经后应适时取出宫内节育环, 建议取环时机应在绝经后6个月~1年内为宜。
尼尔雌醇具有雌激素活性, 可使宫颈黏液腺体分泌物增多, 黏液量增加, 弹性增加, 使宫颈组织软化[2], 宫颈口变松软, 有利取环。本组28例患者取IUD前口服尼尔雌醇加用米索前列醇, 顺利取出IUD。米索前列醇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前列腺素 (PGE1) 的衍生物, 具有前列腺素E1作用, 可使宫颈纤维组织软化, 胶原降解, 从而达到软化宫颈, 使宫颈口松弛, 同时能阻断宫颈内口神经末梢反射, 降低迷走神经兴奋性, 从而使扩张宫颈及宫腔操作反应减轻。因此对于有剖宫产史的绝经期妇女, 同时伴有宫颈小、质地硬, 要求取环者, 采用尼尔雌醇加米索前列醇, 使宫颈软化, 易于机械性扩张, 减少取环难度, 提高取环的成功率。因此笔者认为, 联合用药用于绝经后妇女取IUD效果更好, 是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傅惠芳.绝经后宫内节育器与健康的关系[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2, 18 (6) :353.
节育环异位的临床治疗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到我院门诊就诊或外院取环失败, 经B超检查提示:节育环嵌顿的妇女共27例, 平均年龄34岁 (年龄最小22岁, 最大者58岁) , 带环时间最短者1个月, 最长者30年, 患者放环时均为月经干净后3~7 d置入, 其中爱姆环21例, 金属环4例, 尾丝环2例。
1.2 方法
1.2.1 器械
外鞙直径为6 mm的宫腔镜, 有辅助操作孔, 全自动高精度控制的液体膨宫机, 水压80~100 mm Hg, 流速200~400 ml/min, 配有成套的成像系统及冷光源。5%葡萄糖作为膨宫介质。
1.2.2 术前准备
术前常规行妇科检查, 排出生殖道炎症, 畸形, 血常规、凝血功能、HIV检查均无异常, 术前晚阴道后穹窿放置米索前列醇0.4 mg以软化宫颈, 取环时间选在月经干净后3~7 d。
1.2.3 操作方法
取膀胱截下位, 常规消毒外阴、阴道, 静脉麻醉下探明子宫位置和宫腔深度, 扩张宫颈管至7号扩宫棒, 置入宫腔镜 (在通水状态下进入) , 宫腔镜直视下观察节育环的位置, 有无变形、扭曲、下移、嵌顿或异位, 有无合并宫腔内病变, 若宫腔镜下未见节育环, 以刮匙在宫腔内反复轻轻搔刮子宫内膜, 使节育环暴露, 宫腔镜直视下见到节育环后, 根据节育环的情况, 决定取器方法。
2结果
27例节育环嵌顿中, 26例在宫腔镜下成功取出, 成功率为96%, 1例在宫腔镜检查时未见IUD, 考虑IUD异位, 在联合腹腔镜下发现节育环异位至右骶韧带浆膜下, 腹腔镜下取出。宫腔镜下成功出的26例病例中, 节育环部份嵌顿23例, 2例为金属环的部份断片, 1 例节育环嵌顿于宫颈内口处。
3讨论
3.1 节育环嵌顿的原因
因嵌顿环大部分为爱姻环, 考虑可能存在①安置节育环术者技术因素造成宫壁损伤, 使节育环异位嵌顿。②安置时选择的节育环形态、大小与宫腔不相匹配。
3.2 宫腔镜下节育环取出方法
宫腔镜定位后, 用林氏钳或异物钳、长弯血管钳取出。
3.3 宫腔镜取出IUD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微创技术的发展。使宫腔镜检查在诊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使常规凭医生感觉操作的手术变得直观, 使本来常规手术困难或者无法取出的变形、嵌顿、断裂、残留的节育环得以取出, 增加了取出节育器的成功[2]。宫腔镜操作方便、直观。可明确节育器在子宫内的位置, 避免盲目操作,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宫腔镜下取器准确性高, 实用性强, 并发症少, 安全有效, 可以解决许多传统方法无法解决的凝难病例,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康建中, 肖志琴, 黄咏梅, 等.上海市宫内节育器取出术现状的调查分析.实用妇产科杂, 2011, 27 (2) :127-130.
节育环异位的临床治疗 篇7
关键词:宫内节育器,异位,因素
宫内节育器异位是子宫内放置节育器的并发症之一[1], 为探讨分析Mcu宫内节育器异位的原因, 该研究选取2012年10—12月在该院进行宫内节育器取出术的59例患者, 对其中7例节育器异位患者进行了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进行宫内节育器取出术的59例患者, 其中7例患者出现宫内节育器异位。年龄21~53岁, 平均31.7岁;放置时间最短半年, 最长8年, 平均2.8年;节育器类型:宫型节育器5例, 金属“O”型节育器19例, 爱母节育器27例, “T”型节育器8例;放置时间:<5年8例, 5~10年20例, 10~15年21例, >15年10例。
1.2 分析方法
从7例患者的年龄、节育器类型、放置时间3个方面进行分析。
1.3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应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年龄与节育器异位的关系
<30岁异位率为0.00%, 30~40岁为6.67%, 41~50岁为21.43%, 50岁以上为42.86%。<30岁异位率与30~40岁、41~50岁、>50岁异位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与30~40岁异位率与40~50岁、>50岁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30岁比较, 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30~40岁比较,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留置时间与节育器异位的关系
<5年异位率为0.00%, 5~10年为4.76%, 10~15年为19.05%, >15年为20.00%。<5年异位率与5~10年、10~15年、>15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5~10年异位率与10~15年、>15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5年和5~10年比较,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 类型与节育器异位的关系
宫型节育器、金属“O”型节育器、“T”型节育器异位率均为0.00%, 爱母节育器异位率为25.93%。爱母节育器异位率与宫型节育器、金属“O”型节育器、“T”型节育器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注:▲与宫型节育器、金属“O”型节育器、“T”型节育器比较,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临床研究证实[2,3,4,5], 节育器异位或者嵌顿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手术者操作粗暴, 术时损伤子宫导致节育器嵌顿或异位;②哺乳期子宫薄软, 哺乳时可引起子宫收缩, 哺乳期放置节育器较易引起节育器嵌入子宫肌层;③子宫有瘢痕史者, 容易术时穿孔造成节育器异位;④带器妊娠后手术操作导致嵌顿的节育器进一步异位于子宫外。
通过表1可以看出, 随着年龄的增长异位率也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分析原因可能为随着女性年龄的增长, 体内性激素水平逐渐降低, 从而导致子宫肌组织及宫腔形态等发生了多方面的变化, 因而发生节育器异位[6]。通过表2可以看出, 随着留置时间的延长, 超过10年之后的异位率显著高于10年以下。这可能是由于节育器的使用期限或者患者年龄增长有关系[7]。因此在放置节育器告知女性, 节育器留置时间尽量不要超过10年[8]。除此之外, 该研究还发现爱母牌节育器的异位率显著高于其他类型节育器。分析原因可能是:①爱母牌节育器支架张力较弱, 而两臂端长铜粒较硬, 时间作用子宫肌层易穿透宫壁形成异位;②铜离子进入机体后引起的变态反应[9,10]。
综上所述, 患者年龄、留置时间以及节育器类型是宫内节育器异位发生的危险因素。由于受到人财物等的限制, 该研究仅从3个月的样本量当中随机抽取了59例患者进行研究, 还需要长时间、大样本进行研究, 从而寻找出有效避免节育器异位的有力措施。
参考文献
[1]李岩, 司红卫.21例宫内节育器异位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 2012, 7 (21) :39-40.
[2]徐红, 王慧英.爱母牌MYCu宫内节育器与TCu220C宫内节育器的临床应用对比[J].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 2012, 4 (1) :42-45.
[3]王玉, 张淑兰, 李淑之, 等.第二代爱母牌功能性宫内节育器1000例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0, 26 (9) :705-707.
[4]巩硕, 郭瑞霞, 雷佳, 等.宫内节育器异位及嵌顿66例临床分析[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10, 27 (14) :1065-1068.
[5]柴健, 马文侠, 吴延红, 等.人工流产即时放置3种宫内节育器12个月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2012 (27) :4242-4244.
[6]范静玉.宫内节育器异位30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 6 (21) :42-43.
[7]Sezer SD, Odabasi AR, Kucuk M, et al.Lost intrauterine contraceptive device inserted 42 years before:a case report[J].Clin Exp Obstet Gynecol, 2011, 38 (1) :90-93.
[8]张敏, 周健, 李瑛.宫内节育器异位影响因素的分析[J].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 2012, 31 (4) :284-287.
[9]Carmody K, Schwartz B, Chang A.Extrauterine migration of amirena (R) intrauterine device:a case report[J].J Emerg Med, 2010, 41 (2) :161-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