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小提琴开场曲(精选3篇)
篇1:婚礼小提琴开场曲
弦乐四重奏《小夜曲》
教学基本要求
1、学会安静地聆听音乐,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是提高聆听效果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提醒学生静静地聆听,才能体验到乐曲表现的静谧、梦幻的情景。
2、初听时,教师可让学生谈谈对乐曲的整体感受,然后简单介绍:这首乐曲是由德国著名音乐家舒曼所作的一首钢琴曲,名叫《梦幻曲》,是他钢琴组曲《童年情景》中的一首。此曲除了作为钢琴曲外,还被改编成各种器乐独奏曲、合奏曲以及无伴奏合唱曲。
3、再次聆听时,可让学生了解演奏乐器,并听辨其音色特点。设问:
①你知道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吗? ②它的音色和小提琴比较有什么不同? ③给你什么感觉?
随乐曲欣赏介绍“大提琴”(出示图片或课件):大提琴是管弦乐队中必不可少的乐器,音色浑厚丰满,具有开朗的性格,擅长演奏抒情的旋律,表达深沉而复杂的感情。演奏方法常用拉弦和拨弦。
4、复听《梦幻曲》主题旋律,探究旋律、节奏要素的特点。(1)出示主题旋律谱,指导学生哼唱主题。唱后交流讨论:你发现这句旋律和节奏有什么特点?
(2)随音乐用“m”哼唱,并用手势或身体动作表现旋律的起伏。(3)听出主题旋律在乐曲中共出现了几次。小结:这首乐曲是由一个主题发展变化而成的。
5、再一次完整聆听全曲,说说这首乐曲又让你想到了什么情景?带给你怎样的心情?
篇2:小提琴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赏析
花间蝴蝶成双对;
千年万年不分开,
梁山伯与祝英台。
在写完乐曲总谱说明文字之后, 浮想联翩的作曲家感慨地题上这四句颂词。正如他们所期待地那样, 这部以颂词尾名题句、被国外听众称为“歌颂蝴蝶爱情”的交响音乐作品, 不仅以鲜明的主题:反对封建包办婚姻, 追求纯真爱情, 控诉封建社会对一对纯情男女迫害, 表现青年男女对封建势力的抗争, 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并以其悠美动人的音乐, 一直长久不衰地在中外音乐舞台演奏, 扇动着音乐的翅膀, 从中国飞向了世界。
《梁山伯与祝英台》作为民间故事, 曾在全国各地长期流传, 许多说唱艺人和地方戏曲都常表演这一家喻户晓的题材, 新中国成立后还为它拍摄了彩色戏曲艺术片。然而用外来纯音乐形式———协奏 曲来表现 这一故事, 则是一项引入注目且颇具难度的崭新课题。它的完成不能不说是音乐界的创举。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 英台》, 以越剧音乐为素材, 采用传统戏曲表现手法和民族器乐演奏技法与奏鸣曲式 (西方音乐体裁的一种) 结构布局相结合的形式写成, 是一部单乐章标题协奏曲。全曲依据故事的三段主要情节“相爱”、“抗婚”、“化蝶”而安排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呈示部”, 乐队演奏出引子, 长笛轻快活泼的旋律与双簧管柔美抒情的曲调在和声衬托下交相辉映, 描绘出一派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美好园林风光。接着乐曲进入主部, 独奏小提琴奏出优美纯情的爱情主题, 以及象征梁山伯与祝英台真挚友情的与大提琴对答的段落。经过小提琴的一段精彩独奏, 乐曲进入回旋曲性质的副部, 先出现一段活泼轻快的旋律, 接着又现出一段酷似古筝演奏音型的对应旋律, 生动而形象地表现出两人三年同窗、追逐嬉戏、情同手足的幸福情景。乐曲随后是结束部, 独奏小提琴与大提琴缠绵私语所表现出的难舍难分乐意, 将两人真挚的情谊拓向到更深沉的境界。
突然, 打击乐器演奏出阴森可怕的声响, 不祥之兆, 随音而起。乐曲进入第二部分“展开部”。铜管乐所奏象征封建势力的凶残主题与独奏小提琴表现英台愤怒争辩的挣扎主题交错演进。崇高、善良与严酷、凶恶之间, 产生强烈对抗与碰撞。在乐队全奏的高压似音调之后, 出现独奏小提琴与大提琴若即若离、如泣如诉的对答, 预示着更大的悲剧即将到来, 接着独奏小提琴用散板奏出渲泄似的倔强音调, 乐队加入板鼓奏出密集音型穿插, 构成一种类似戏曲“倒板”、“紧拉慢唱”的段落, 一步步将英台灵前哭祭时撼天恸地的血泪之情, 推向情绪发展的高峰。在乐队突然短暂停息而仅留独奏小提琴奏出一个悲痛欲绝的乐句之后, 管弦鼓锣齐鸣, 乐队全奏的激昂音乐, 表现了英台纵身投坟, 用生命殉葬去追寻永恒爱情的悲壮选择。音乐渐渐安静下来, 乐曲进入第三部分“再现部”, 装上弱音器的独奏小提琴和弦乐声部装上弱音器的乐队, 共同奏出先前呈示部中的爱情主题, 它已变化得含蓄深邃而令人神往, 人们仿佛感到双双化为彩蝴的梁山伯与祝英台, 正在虚幻飘缈、美如仙境的云霄里相依相伴翩翩而舞……
篇3:小提琴曲《沉思》的艺术情感剖析
朱尔·马思涅与《沉思》
《沉思》又译为《冥想曲》,于1894年问世。它是一首小提琴曲,是法国作曲家朱尔·马思涅为三幕歌剧《黛依丝》的第二幕中第一和第二场景创作的间奏曲,因此又有《黛依丝冥想曲》之称。
1842年5月12日,朱尔·马思涅出生在法国卢瓦尔省靠近圣艾蒂安的一个高级工程师家里。像所有伟大的音乐家一样,他从小就有音乐的特殊才能。他在继母的支持和帮助下,11岁就被送往巴黎音乐学院学习。1863年,从学院毕业后一首大合唱荣获罗马大奖,从而前往意大利学习。古诺(1818-1893)第一部歌剧《浮士德》成为抒情歌剧的典范,在他的影响下马思涅也创作了一系列的抒情歌剧,他的音乐更偏重细致入微的抒情,特别善于写女子的娇柔,所以人们称他为“洞察女子心灵的诗人”。马思涅后期创作的25年里没有什么大的改变,创作手法也依然如旧,因此他的大部分歌剧虽然轰动一时,过后大多都被人遗忘掉了。但是,他创作的歌剧《黛依丝》《唐吉诃德》却很有特点。
《沉思》成为经典的缘由
马思涅创作《沉思》时已经52岁了,《沉思》是他抒写“女子心灵”的典范,其与歌剧《黛伊丝》相比,歌剧本身反倒不如其中的一段小提琴插曲为人熟知。
20世纪初,英国一家杂志《古典CD》列出了20首最受欢迎的小提琴作品。这20首作品涉及12位作曲家,几乎全是鸿篇巨制的小提琴协奏曲,只有3个例外,《沉思》位列其一。
《沉思》以一首小提琴曲而跻身于一系列小提琴经典之作,的确有些意外,因为在这20部作品中,连萨拉达蒂的《卡门主题幻想曲》和拉罗的《西班牙交响曲》这样的小提琴名曲也不曾占有一席之地。而且,《沉思》在这20首曲目中还不是忝陪末席,而是以48种版本高居第九。这就不得不引起重视了。
《黛依丝》取材于19世纪法国作家阿拉托尔·法郎士的著名小说《黛依丝》。剧情是一个宗教故事,发生在公元4世纪的埃及。亚历山大城的名妓黛依丝由于受到修道士的感化,终于摆脱了花天酒地、纵情享乐的世俗生活,而皈依宗教。黛依丝在修道院里获得了宁静,同时,也彻底失去了人间的欢乐,最终她带着一种复杂的心情离开了人世。
《沉思》是歌剧第二幕中表现黛伊丝思想波动的一段小提琴曲。在原剧中,虽然只是一首间奏曲,但却着力表现了美丽而内心有罪恶感的黛伊丝在沉思冥想中诚心忏悔的过程。身为交际花的黛伊丝外表美丽动人,为了追逐金钱,已丧失人格,圣僧巴甫努斯对她劝说开导,使她良心发现。一天下午,她独处室中,内心深处的良知被唤醒,使她决意要脱离红尘,追随上帝。小提琴独奏描写的就是这时黛伊丝的内心活动。
《沉思》赏析
全曲由带尾声的三段体构成。
第一段:小提琴以其明亮透明的音色、平稳地将主题奏出:从这段舒缓而又委婉起伏的旋律中,在竖琴的伴奏下我们感觉它特别的安静,绵绵而带有起伏的旋律,清幽舒缓,充满了宁静的气氛。犹如山峰之间轻轻漂浮的缭绕的行云,忽浓忽淡,又像圣徒在举行祈祷时的沉思冥想。
到中间段落,音乐则从首段的D大调转如了C大调,这种转换,既给人一种精神焕发的感觉,又给人一种很不稳定的感觉。从旋律中,仿佛感觉到了祈祷者的内心不仅充满了冥思遐想,其思绪更是千丝万缕,汹涌激荡仿佛黛依丝正在追悔往日过失,并痛苦地祈祷。
第三段是第一段音乐的再现。当音乐通过中间段落的变化后,又重新回到第一段时,我们感到祈祷者的思绪慢慢的平静下来,而“灵魂也在音乐的进行中得到了净化”。
结尾的高音是整个曲子的升华,仿佛是祈祷者的灵魂已经升入了天空,而旋律在小提琴的低音区结束,又仿佛是祈祷者已得到了安宁和幸福,仿佛一缕思绪消逝在那飘渺的天堂。
乐曲结构简单,为虔诚的行板,D大调,4/4拍子。乘着清澈的分散和弦的伴奏,主奏小提琴奏出了著名的抒情性主题,这一主题在原歌剧中出现多次;在中间部,旋律的展开与变型极富有热情,经过更快而激动的变化之后,再度出现最初的旋律。结尾是以G弦逐渐减弱音力,以泛音的微弱音响慢慢消失而结束。全曲始终流露着一种虔诚的宗教色彩。
《沉思》作为原剧中幕间曲出现的时间很短,但它却以其精美的旋律概括了整个故事情节。马思涅的音乐素以优美伤感而又不失柔情艳丽著称。他在世时,其迷人动听的旋律和充满绚丽风光的音乐就拥有众多的痴迷者,所以在世界音乐史中,他是古诺之后法国最负盛名的歌剧作曲家。
《沉思》是一首精致而旋律优美的小提琴独奏曲,其原剧中的圣人成了罪人,而罪人的灵魂却升入了天堂。这种颇富有戏剧性的转变,与法国浪漫派作家维克多·雨果的杰作《巴黎圣母院》一样,都对宗教的虚伪做了深刻的揭露和嘲讽。
相关文章:
产量构成因子02-16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艺术风格论文02-16
小提琴教学02-16
小提琴的艺术02-16
小提琴的教训02-16
小提琴与我500字作文02-16
小提琴与中提琴二重奏02-16
公司成长02-16
小提琴论文题目02-16
小提琴集体课教案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