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3g技术论文范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3G时代移动证券电子商务所带来的业务创新机遇与前景令人期盼,它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对券商来说,怎样借助3G技术在移动证券电子商务上的应用,为证券市场注入新活力,创新证券公司经营方式、业务方式,在竞争中处于领先,是每一个券商正在面临的问题。
第一篇:3g技术论文范文
浅析国内移动通信3G技术
摘要:介绍了移动通信的发展史,对国内三种制式的3G技术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3G技术的发展演化趋势的最终目标是LTE,这一4G标准获得了最大的支持,也将是未来4G标准的主流。
关键词:移动通信 现状 趋势分析
1 移动通信的发展史
移动通信技术可以说从无线电通信发明之日就产生了。至今先后经历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上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为早期发展阶段。第二阶段从上世纪4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在此期间内,公用移动通信业务开始问世。第三阶段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这一阶段是移动通信系统改进与完善的阶段,其特点是采用大区制、中小容量,使用450MHz频段,实现了自动选频与自动接续。第四阶段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这是移动通信蓬勃发展时期。该阶段称为1G(第一代移动通讯技术),主要采用的是模拟技术和频分多址(FDMA)技术。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蜂窝状移动通信网成为实用系统,并在世界各地迅速发展。第五阶段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这是数码移动通信系统发展和成熟时期。该阶段可以再分为2G、2.5G、3G、4G等。
2G:2G是第二代手机通信技术规格的简称,主要采用的是數码的时分多址(TDMA)技术和码分多址(CDMA)技术,与之对应的是全球主要有GSM和CDMA两种体制。
2.5G:2.5G是从2G迈向3G的衔接性技术,3G通信属于一个系统工程,2.5G手机涉及多个层面的技术研究,要从当前以2G为主的通信技术向3G技术实现大跨越发展,不可能一下就衔接得上,因此出现了介于2G和3G之间的2.5G。HSCSD、WAP、EDGE、蓝牙(Bluetooth)、EPOC等技术都是2.5G技术。2.5G功能通常与GPRS技术有关,GPRS技术是在GSM的基础上的一种过渡技术。GPRS的推出标志着人们在GSM的发展史上迈出了意义最重大的一步,GPRS在移动用户和数据网络之间提供一种连接,给移动用户提供高速无线IP和X.25分组数据接入服务。较2G服务,2.5G无线技术可以提供更高的速率和更多的功能。
3G:3G,即3rd Generation,指的是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与从前以模拟技术为代表的第一代和目前正在使用的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相比,3G将有更宽的带宽,其传输速度最低为384K,最高为2M,带宽可达5MHz以上。它能同时实现语音和数据的传输,向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无线应用,如无线接入Internet。能够实现高速数据传输和宽带多媒体服务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另一个主要特点。目前3G存在四种标准:CDMA2000,WCDMA,TD-SCDMA,WiMAX。目前中国国内移动通信正处于3G技术的广泛应用和高速发展时期。
4G:4G是第四代移动通信及其技术的简称,是集3G与WLAN于一体并能够传输高质量视频图像以及图像传输质量与高清晰度电视不相上下的技术产品。4G系统能够以100Mbps的速度下载,比拨号上网快2000倍,上传的速度也能达到20Mbps,并能够满足几乎所有用户对于无线服务的要求。而在用户最为关注的价格方面,4G与固定宽带网络在价格方面不相上下,而且计费方式更加灵活机动,用户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确定所需的服务。此外,4G可以在DSL和有线电视调制解调器没有覆盖的地方部署,然后再扩展到整个地区。很明显,4G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目前中国移动已经在部分城市推出4G(LTE)网络的试商用。
移动通信将向资料化,高速化、宽带化、频段更高化方向发展,移动资料、移动IP将成为未来移动网的主流业务。
2 国内3G技术应用现状与分析
2008年12月31日,工信部正式向国内三大运营商发布了3G牌照,中国移动获得了中国自有知识产权TD-SCDMA的运营牌照,中国电信获得了CDMA2000的运营牌照,中国联通获得了WCDMA的运营牌照。
2.1 中国移动TD-SCDMA TD-SCDMA(Time-Division Synchronous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时分同步码分多址)的技术特点为:时分同步码分多址技术,智能天线技术和软件无线技术。在频谱利用率、对业务支持具有灵活性等方面有独特优势。它采用tdd双工模式,载波带宽为1.6mhz。td-scdma软件无线技术能利用软件修改硬件,不仅便于设计和测试,而且也能兼容不同的系统。但它的技术研究还在初始阶段,尚未发展成熟,而且在抗快衰落和终端用户的移动速度方面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TD-SCDMA为TDD模式在应用方面的特点为:①终端的移动速度受现有DSP运算速度的限制仅能达到240km/h;②基站覆盖半径在15km以内时频谱利用率和系统容量可达最佳,在用户容量不是很大的区域,基站最大覆盖可达30-4km。因此,该模式容易在城市或城郊地区得到普及。在大部分城区或城郊,人口分布集中,地域小,车速都达不到200km/h,小区半径往往小于15km。而在广大农村地区,可采用WCDMA FDD方式进行覆盖。这样一来,TDD与FDD两种模式互为补充,能满足大部分用户的需求。
2.2 中国联通WCDMA WCDMA,即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宽带码分多址),是一个ITU标准。它起源于欧洲,由CDMA演变而来,大多数人认为WCDMA是IMT-2000业务的拓展。该模式能为移动及手提无线设备提供高速率的数据。它采用DS-CDMA和FDD两种方式,码片速率可达3.84Mcps,载波带宽5MHz。在Release 99/Release 4版本的基础上,该版本可以在5MHz的带宽内的数据传输速率最高可达384kbps。WCDMA能够支持移动/手提设备之间的语音、图象、数据以及视频通信,速率可达2Mb/s(对于局域网而言)或384Kb/s(对于宽带网而言)。首先数字化处理输入信号,在一个较宽频谱范围内,通过编码的扩频模式来传输用户数据。窄带CDMA使用的是200KHz宽度的载频,而WCDMA使用的是一个宽5MHz的载频。联通WCDMA包括以下几个特点:
2.2.1 网络速度最快。WCDMA网络的技术研究相对成熟,在全球范围内的商用时间很长,具有较好的可演进性,全球首个3G商用网络率先引进了这种网络制式。近两年,联通推出的WCDMA 3G技术已完全支持HSDPA/HSUPA,从理论上讲,该网络制式的网络下载速率最高可达14.4Mbps,2G无线宽带能达到150Kbps,联通WCDMA网络速度一般为2G网络速度的100倍。
2.2.2 支持业务最广泛。在强大的网络平台的基础上,WCDMA可以拓展出即时通讯、可视电话、手机搜索、手机报、手机上网、手机电视、手机邮箱、手机音乐、无线上网卡等形式多样的 3G业务,为用户提供更高的业务享受,极大的丰富其工作和生活。强大的网络体系和更广阔的业务拓展空间,会极大的提高iPhone的使用性能和市场竞争优势。
2.2.3 终端种类最多。截止到2012年底,通信市场上已出现了2000多个支持WCDMA商用终端的款式,款式和功能多样的WCDMA手机相继问世。
2.2.4 国内覆盖广泛。到2012年底,我国大陆范围内的300多个地市已实现联通3G网络的全面覆盖,同时正式投入商业运营模式;与此同时,新覆盖的城镇数量还在持续增加,联通3G网络和业务已覆盖了我国大部分地区。
2.2.5 开通国家最广,可漫游的国家和地区最多。到目前为止,国内外100个国家先后开通了300个WCDMA网络,在全球3G商用网络总量的71.3%。中国联通已与国内外200余个国家的400个运营商实现了GSM/WCDMA网络的国际漫游。联通3G用户可以在国内外大部分地区使用网络通讯。
2.3 中国电信CDMA2000 TD-SCDMA(Time-Division Synchronous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时分同步码分多址)是由我国与德国西门子公司共同研发的系统模式。
CDMA 2000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IMT-2000系统中的一种模式。它的原理是将CDMA2000划分成多个阶段来实施,第一个过渡阶段称为CDMA2000 1X,cdma2000-1X的CDMA前向信道采用单载波方式,它的技术指标与3G标准不完全吻合,因此称作2.75G比较科学;第二个阶段称为CDMA2000 3X,CDMA前向信道为3载波方式。虽然它可以提供较高的速率数据,但也会占用很宽的频谱资源,因此在现阶段大部分运营商会选择cdma2000-1XEV。
3 3G技术的发展演化趋势
3G将最终向4G发展演化,OFDM技术被认为是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核心技术。2012年1月18日下午5时,国际电信联盟在2012年无线电通信全会全体会议上,正式审议通过将LTE-Advanced和WirelessMAN-Advanced(802.16m)技术规范确立为IMT-Advanced(俗称“4G”)国际标准,中国主导制定的TD-LTE-Advanced和FDD-LTE-Advance同时并列成为4G国际标准。
其演进的历史如下:
GSM→GPRS→EDGE→WCDMA→HSDPA/HSUPA→HSDPA+/HSUPA+→FDD-LTE长期演进。
各演进阶段理论最高下载速度如下:
GSM(9K)→GPRS(42K)→EDGE(172K)→WCDMA(364K)→HSDPA/HSUPA(14.4M)→HSDPA+/HSUPA+
(42M)→FDD-LTE(300M)。
由于WCDMA网络的升级版HSPA和HSPA+均能够演化到FDD-LTE这一状态,而中国自主的TD-SCDMA网络也将绕过HSPA直接向TD-LTE演进,CDMA2000的4G演化最终目标将是LTE,所以这一4G标准获得了最大的支持,也将是未来4G标准的主流。该网络提供媲美固定宽带的网速和移动网络的切换速度,网络浏览速度大大提升。
4 结束语
目前全世界手机用户已达45亿,移动通信已经基本实现了人与人的互联,并正在实现人與互联网的互联。3G技术的普及正使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手机上网,4G技术的推广将使手机上网用户数量产生飞跃。可以预想,随着3G技术的普及与向4G的演化,全世界手机上网用户数量将最终会超过使用电脑上网的用户数量,同时智能手机和其他能上网的手机数量将更加可观。
参考文献:
[1]马洪亮.浅谈中国移动3G业务发展战略及其未来趋势[J].信息通信.2011,3:113-114.
[2]谢俊松.3G业务演进与未来移动通信发展趋势[J].四川移动通信有限责公司,2011.20(2):79.
[3]佚名.中国移动3G业务发展现状分析[J].中国行业研究报告,2010,23(2):12-14.
作者:白明涛
第二篇:3G技术与券商应对思考
3G时代移动证券电子商务所带来的业务创新机遇与前景令人期盼,它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对券商来说,怎样借助3G技术在移动证券电子商务上的应用,为证券市场注入新活力,创新证券公司经营方式、业务方式,在竞争中处于领先,是每一个券商正在面临的问题。
一、3G技术带来什么
1、3G技术
2G移动通信主要提供的服务仍然是语音服务及低速率数据服务。第三代(3G)移动通信则是移动宽带多媒体通信,CDMA技术已经成为3G移动通信的核心技术。
3G移动通信系统最早由国际电信联盟(ITU) 于1985年提出,1996年更名为IMT-2000,意即该系统工作在2000MHz频段,最高业务速率可达2000kbps以上。目前的主要体制有WCDMA、cdma2000和TD-SCDMA。
2、中国3G技术应用情况
中国电信:CDMA2000技术,在原有2G CDMA技术基础上升级,其主要的应用国家有日本、韩国、美国等。
中国联通:WDMA技术,是在2G GSM基础上改变而来(或者说可以平滑兼容GSM网络),其应用国家包括欧洲、美洲在内的约占全球80%以上的国家。
中国移动:TD_SCDMA技术,由中国提出来的3G技术标准,目前全球只有中移动一家运营商在应用。
3、三种技术主要特点
4、3G技术带来什么样的业务
预计全球移动宽带用户的年业务收入将从2008年的310亿美金增长到2015年的7840亿美金。到2015年移动宽带的年收入将占总业务收入的58%.
伴随3G时代带来的增值业务商机,证券业网络化、宽带化、随身化、高私密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
二、移动证券3G时代,券商如何应对
移动证券化主要是指通过移动通信技术尤其是3G技术和证券业务的有机结合,形成新的证券业务。移动证券是一种新的证券服务手段和业务,不是简单的证券业务的移动化。如何利用3G技术实现新的证券服务是新的课题。
1、应成立移动证券业务研究团队或小组
随着券商之间竞争的日趋激烈,证券服务的转型不可避免,开展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证券服务势在必行。如何使3G通信丰富的业务与证券服务有机结合将成为现阶段证券服务转型的关键。
目前券商对移动3G业务缺乏深刻理解,总觉得业务是由技术推动,是技术部门的事情,从而被动地发展3G证券服务。在通信运营商看来,业务的发展主要还是看业务整合能力,以及好的商业模式,技术是次要的。要想更好地发展个性化证券服务,必须开发整合出相应的业务,这就要对3 G业务和证券业务都有深刻理解。因此成立移动证券新业务研究团队或小组十分必要,这个小组可以是松散的,由各相关部门人员组成,也可以是固定团队。
2、与通信运营商进行的战略合作很有必要
证券业是国民经济的核心行业,3G盛宴开场,证券业必定不会缺席。如何结合通信领域的技术与证券行业应用,搭建两个行业之间的双赢平台,是证券商与通信运营商都在关注的重要议题。面对证券业的市场巨大空间,国内电信业都具有浓厚的合作兴趣。
合作能够加深对两行业业务的相互了解,有效地促进各自业务的整合和创新;合作也让两行业的客户能够相互渗透,客户资源共享;合作让两行业的资源优势得到互补,得到双赢。基于长远战略合作考虑,现阶段可以着手与运营商共同组成新业务整合团队,可在开展3G智能手机制定、3G证券上网卡、3G专用证券交易终端等解决方案的开发整合方面开始合作。
通过强强联手,双方将充分发挥彼此网络、应用平台、营销渠道、客户服务等资源互补优势,从而拓展创新应用领域,提升证券产品的品质与信息化水平。
3、打造专业的移动证券服务队伍
1)3G时代移动证券的专业服务特点
手机已经从原先的单纯的通信工具演变为一种新的载体——手机新媒体;客户对服务的质量和深度提出更高的要求,服务的个性化要求越来越高;随着交易及服务要求的提高, 信息的及时性要求越来越高,客户希望能够随时随地的获取服务;适合证券行业转型要求。在证券移动电子商务竞争中,占有优势的券商将最大限度地吸引并争夺弱势券商的市场份额。
2)证券移动服务模式:按需定制=简单化+个性化
移动信息化行业应用解决方案的基本原则是简单化加个性化。简单化体现的是快速、易用与合理;个性化是在简单化的基础上的按需订制,是需求的个性化。个性化包括群体个性化和企业个性化,从而满足使用者的个性化需求。
个性化就是人性化,通过互动来实现。应该达到方案个性化、终端个性化、产品个性化,因为你的客户是个性化,群体个性化必需与企业个性化相结合。只有简单化没有个性化就没市场,只有个性化没有简单化就推不动。
4、目前可以加快开发或进一步完善的移动证券业务
1)推出大量创新型的移动产品和服务。如全面升级和进一步整合手机炒股,推出移动证券,集成行情、交易、咨询、理财、即时客服、动态提醒等。部署一些综合解决方案实现移动办公、移动投行、移动预开户和移动邮件等,员工能够通过移动商务的解决方案,提高工作效率。
2)加强和加速证券3G智能手机的开发
证券智能3G手机将成为潮流。公司应借智能手机用户数量爆发性增长之势集中精力做好相关手机炒股程序的开发,为中高端客户提供一个稳定、高速、易用的平台,放弃为型号繁多的非智能手机开发专用程序而疲于奔命的做法。
3)打造统一通信平台
移动通信3G技术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在整个系统无线网络侧能够实现无线IP,大大加快了数据包的传送速度,从而让VOIP(语音IP)和统一通信成为可能。券商可以通过软硬件打造统一管理平台,把各类通信终端进行统一管理统一认证,解决托管通信中存在的问题,打破话音、电子邮件、即时消息、多媒体会议和其他通信形式存在的障碍,进而大幅度提升企业通信效率。
基于证券企业统一通信(统一服务体系)系统必将是证券行业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的必然选择。
5、开展对三网合一证券业务的思考
国家政策 规定在十二五期间将全面实现电视网、互联网、通信网三网合一,其本质就是指现阶段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不是完全物理合一,主要是指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
业务特点 三网合一手机将出现(实验版已出来),采用这一技术的手机可以实现移动、互联网、广电网三网无缝衔接,还能实现远程制控。而金融网络服务,如财经、股票、 证券、金融、行情、基金、债券、期货、外汇、保险、银行、博客、股票分析软件等将通过更多种终端和方式面向个人和企业的服务,随之而来的将是更多新的证券业务和服务。
三网合一终端 不仅可以打电话、上网,还可以同步收看电视(股票、财经评论)、直接交易、与经纪人互动等业务将得到实现。新的服务模式、标准以及新的证券业务也将应运而生。
作者:陈挺
第三篇:3G移动支付技术与发展综述
移动支付,是指借助移动通信终端和设备(如:手机、PDA、笔记本电脑等),通过移动通信网络或无线方式所进行的资金划拨、缴费和购物等商业交易活动[1]。依据用户进行交易时支付方式的特征,可将移动支付广义上分为远程支付和非接触式(近距离)支付,根据POS是否需要联机进行支付处理,非接触式支付又可分为离线支付和在线支付。[2]
本文从移动商务、移动支付体系概念及消费者心理接受度,移动支付国内外发展总体情况和产业链总体情况、发展动态,移动支付技术,移动支付的运营管理与产业链建设等四个方面综述如下:
一、移动商务、移动支付体系概念及消费者心理接受度的研究
部分学者侧重对电子商务、移动支付体系概念本身和消费者对电子商务类交易的心理接受度的研究和探讨,如:彭丽芳(2005)[3]介绍了移动电子交易市场的概念,并通过移动小额支付系统作为实证介绍移动电子交易市场的实现流程。并指出通过Web服务扩大移动商务的应用,真正实现服务需求者和服务提供者都可以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地进行商务活动。Peirce Michael,O'Mahony Donal[4]于1999年在IEEE Personal Comm unications上提出基于移动通信的实时支付方式即移动支付的概念,并指出该支付方式将是移动通信运营商的重要增值业务。Antti Pihlajam?ki[5]从技术和管理角度系统介绍了移动支付,指出移动交易可以基于大小和位置的逻辑上分为四种类型,基于交易可分为宏观与微观的付款的大小,基于使用位置可分为本地和远程的付款。Faisal Nabi(2005)[6]强调安全性、隐私是伴随着整个电子商务活动的,感觉缺乏安全和隐私有暴露的风险是消费者对在线交易持保守态度的首要原因。Ziqi Liao(2005)[7]研究了消费者在电子商务中的心理活动与行为方式,指出对消费者的网络购物意愿有重大影响的要素包括产品、价格、质量、交易安全、所具备的网络等新技术的使用习惯等。
二、移动支付国内外发展总体情况和产业链总体情况、发展动态的分析研究
部分学者、机构侧重对移动支付国内外发展总体情况和产业链总体情况、发
展动态的研究和探讨,如:金智恒信通信信息咨询公司(2009)[1] 认为最适合
我国手机支付业务发展的商业模式是银行与移动运营商合作,第三方支付服务提供商协助支持的整合商业模式。赛迪研究机构(2009)[2]提出应建立手机第三方支付通用平台、推进产业专业化分工、建立合理的商业模式,加强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合作、建立网下手机支付新渠道的战略建议。Alan Goode(2007)[8]指出东亚及中国地区未来几年将在移动支付交易额居于全球领先地位,市场前景看好。Yoshiaki Takahashi(2009)[9]介绍了日本电子商务发展的趋势和现状,探讨了日本电子商务中存在的一些障碍。欧阳卫民、王关荣(2009)[10]指出我国支付体系在法规制度建设、支付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非现金支付工具推广等方面进展明显,2009年我国网上支付发展尤为迅猛,网络上支付、电话支付和移动支付合计55亿笔,同比增长81%,交易金额357万亿元。
三、移动支付技术的研究
部分学者、机构侧重对3G时代的移动支付技术的研究和探讨,如:蔡祥(2008)[11]以分析目前IC卡、互联网、手机等新兴支付手段的技术特点为前提,提出应将三者合一的支付模式;提出移动支付的三个关键要素:支付通道、支付载体、支付帐户,并详细分析了其技术支撑手段。张琪(2011)[12] 提出随着移动支付需求与日俱增,制定移动支付标准已经刻不容缓,还介绍了国家移动支付技术标准工作组近来的工作进展及存在的问题,指出只有加强产业协调合作才能顺利推动移动支付行业发展。EPC机构(2010)[13]提出移动支付的总体体系架构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表示针对信用卡和直接借记卡的已有运营规则;第二层定义了移动支付的支持技术和框架;第三层包括具有多样竞争性的空间。徐配忠、张志强(2004)[14]介绍了3G移动通信三种技术制式的详细情况,指出三种技术制式各有其优势特点。张兵、张新峰(2009)[15]对3G移动通信三种技术制式的运营情况、市场份额、发展预测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UMTS技术制式在所有3G技术制式中得到了相对最多运营商的支持,用户数量最大,发展前景较佳。Amdocs公司产品部(2006)[16]分析了3G移动通信三种技术制式的特点及竞争态势,指出BSS/OSS系统是3G移动通信成功运营的重要因素。范雪峰、张万春(2007)[17]介绍了CDMA2000 EV-DO RevA标准技术细节,并介绍了中兴在CDMA2000 EV-DO RevA上的技术实现及应用情况。邓永红(2004)[18]对3G技术的三种技术制式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分别指出了三种技术制式各自的特点和优劣。大唐移动(2007)[19]介绍了TD-CDMA标准技术细节,并介绍了大唐移动在TD-CDMA上的技术实现及应用情况。孙立新(2000)[20]对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起源、技术基础、三种技术制式的各自特点和技术细节进行了详尽全面的介绍。张传福.吴伟陵(2007)[21]指出TD-SCDMA在频谱利用率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22]提出手机支付系统的总体性业务要求及远程支付系统相关的技术要求包括业务定义、业务特征、业务流程、账户管理、业务管理、业务风险控制与管理以及计费与结算等相关内容。
四、移动支付的运营管理与产业链建设的分析研究
部分学者、机构侧重对移动支付的运营管理与产业链建设的研究和探讨,如:张伟(2009)[23]对移动支付的运营模式与产业链结构进行了详尽分析,并从人才管理、技术管理、社会管理、法律管理、制度管理、道德修养等六个层面出发,对电子商务和移动支付管理的发展趋势和任务做了深入的研究。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2010)[24]指出未来NFC 运营模式将是以移动运营商与银行合作为主,联合服务提供商、技术厂商、服务运营商多方合作的模式。陈洪、王之伟等[25]指出通信运营商的移动支付系统必须统一建设,现有运营模式导致用户感知度不一致、缺乏黏性;尚未形成电信全网的规模效益,提出了电信融合支付平台在业务开展中需要规范的内容。陈洪、王之伟等[26]提出了中国电信第三代移动通信移动支付业务系统的应具备的业务能力,并提出了移动支付系统业务功能、账务处理功能、运营管理功能等提供具体的规范要求。
从以上综述本文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一)移动商务和移动支付在国内外发展势头非常迅猛,特别是日韩两国在移动支付的运营管理、产业链建设上建树颇丰,东亚及中国将是移动支付行业未来发展最快、市场份额最高的地区。
(二)移动支付是一种采用IC卡、互联网、手机等新兴支付手段的支付方式,一种观点认为移动支付技术涵盖了支付通道、支付载体、支付帐户等关键要素;欧美国家对移动支付行业已经出台了较为齐全的标准规范,我国当前移动支付产业的当务之急是加快制定各项移动支付国家标准,另外我国投入商用3G移动通信的三种技术制式各有其技术特点与优劣,各运营商应结合其各自技术特点开展移动支付的运营管理。
(三)通信运营商和金融机构是移动支付的主导成员,以它们为主导并联合服务提供商、技术厂商、服务运营商多方合作的模式可能是一种主要的NFC移动支付运营模式,尤其是通信运营商推进移动支付业务最为积极,取得了明显成效;虽然移动支付行业在技术和产业链上还存在一些障碍,但3G时代的移动支付产业必将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金智恒信通信信息咨询公司.2009-2010年度中国移动支付市场发展状况及趋势分析[R].北京:北京金智恒信通信信息咨询公司,2009.
[2]赛迪.中国移动支付市场2009年度深度分析研究报告[R].北京:赛迪,2009.
[3]彭丽芳.基于Web服务的移动电子交易市场的应用[J].管理学报,2005,(2):153-158.
[4]Peirce Michael.O'Mahony Donal.Flexible real-time payment methods for mobile communi cations[J]. IEEE Personal Communications,1999(6):44-55.
[5]Antti Pihlajam?ki.Mobile Payments[A].Proceedings of the Seminar on Networking Business [C],2004(Fall).
[6]Faisal Nabi.Secure business application logic for e-commerce systems[J].Computers&Security,2005,v01.24,208-217.
[7]Ziqi Liao,Michael Tow Cheung.Internet-based e-shopping and consumer attitudes:An empirical study[J].Information&Management,2001(38):299-306.
[8]Alan Goode.Mobile Payments-Strategies & Markets[R].USA:Juniper Research, 2007.24-27.
[9]Yoshiaki Takahashi. E-commerce Trend and Consumer Issues in Japan [R].USA.Economic and Social Research Institute,2009.3-12.
[10]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欧阳卫民、王关荣.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R]2009.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32-46.
[11]蔡祥.3G网络下的移动支付模式与技术研究[D].复旦大学.2008.6.
[12]张琪.移动支付成多功能卡应用突破口[N].中国计算机报,2011-01-19.
[13]European Payments Council.White Paper Mobile Payments[M].Euro:European Payments Council,2010.13-17.
[14]徐配忠.张志强.3G技术普及手册[M].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2004.14-34.
[15]张兵.张新峰.3G深度分析报告[R].北京:中信研究部.2009.1-10.
[16]Amdocs公司产品部.BSS/OSS演进[R].美国:Amdocs公司.2006.
[17]范雪峰.张万春. CDMA2000 EV-DO RevA技术白皮书[R].深圳:中兴通讯公司标准部.2007.
[18]邓永红.3G技术综述[J].有线电视技术,2004,(19).
[19]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TD-SCDMA白皮书[R].北京: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2007.
[20]孙立新.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0.
[21]张传福.吴伟陵.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规划[J].北京:电子技术应用,2000年6月.
[22]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研究院.中国移动手机支付业务规范-远程支付部分[R].北京: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数据部.2007.
[23]张伟.3G时代电子商务中的移动支付研究及管理思考[D].北京邮电大学.2009.6.
[24]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2009-2010年NFC与DISIM非接触式移动支付发展研究报告[R].北京: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2010.1-12,20-35.
[25]陈洪、王之伟、陆东娜、董志军、袁辉、李庆艳.中国电信融合支付产品技术规范总册[R].北京: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数据部.2010.
[26]陈洪、王之伟、陆东娜、董志军、袁辉、李庆艳.中国电信移动支付产品业务规范[S].北京: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数据部.2007.
基金项目:
本文系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2012JJ5029)、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资助(2011GK3171)、湖南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资助(2012NO461)、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教学改革重点项目资助(RKJGY1114)、湖南省大学生创新性实验与研究型学习项目资助(2011NO365)、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青年基金资助(2012QN21)
作者:刘建闽 徐伯儒 向钰 朱品 刘雨晴
相关文章:
信息技术课后反思02-15
3G无线网络优化技术研究论文02-15
图像后处理技术02-15
3G技术背景02-15
测试技术课后答案全集02-15
3g通信技术论文02-15
高中信息技术课后反思02-15
3G通信技术02-15
3g移动通信技术论文02-15
信息技术课后教学反思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