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呼吸道感染病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关键词: 例下 感染 临床 本院

下呼吸道感染是临床常见病。作者收集了2007年2月至2009年12月本院3802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培养结果, 分析了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所有标本来自本院2007年2月至2009年12月门诊和住院的下呼吸道感染的患者采集的晨痰。标本采集、送检和处理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1]进行。

1.2 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

用API鉴定系统鉴定, 药敏试验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琼脂纸片扩散法 (K-B法) , 抗菌药物纸片购于北京天坛生物制品研究所, 同时用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大肠埃希菌ATCC25922、铜绿假单胞杆菌ATCC27853及粪肠球菌ATCC33186进行质量控制。

2 结果

3802份痰标本共分离到病原菌1483株, 其中革兰阴性杆菌948株, 占63.92%;真菌296株, 占19.96%;革兰阳性球菌237株, 占15.98%。革兰阴性杆菌中产ESBLs菌株98株, 占10.33%。细菌培养分布状况见表1, 主要病原菌的药敏试验结果, 见表1。

3 革兰阴性杆菌

下呼吸道感染是临床常见的感染性疾病, 严重者可导致患者死亡。近年来,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甚至滥用, 细菌的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 难治性多重耐药菌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也增多, 特别是由革兰阴性杆菌引起的感染, 给临床治疗带来种种困难[1]。为了解由革兰阴性杆菌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情况及药物敏感变化, 对呼吸道感染患者下呼吸道分离出的病原菌进行耐药性分析。耐药菌株产生的原因很多, 特别是产ESBLs菌株在医院可通过手, 各种器械检查、吸痰操作等各种途径传播, 而且可通过耐药质粒在细菌间传播[4];此外, 由于近年来临床大剂量应用抗肿瘤药物、免疫抑制剂致使患者免疫力下降而引发医院内各种感染, 院内呼吸道感染、混合感染不断增加, 条件致病菌比例上升, 大量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使细菌耐药性不断增强。

4 讨论

(1) 从表1可以看出, 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最低, 均低于30%;其次为头孢哌酮/舒巴坦、丁胺卡那、头孢他啶, 耐药率均低于45%;对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头孢唑林、哌拉西林的耐药率较高, 耐药率均高于50%, 尤其对氨苄西林和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绝大多数高于95%。革兰阴性杆菌产ESBLs菌株日益多见, 尤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及阴沟肠杆菌多见, ESBLs可以破坏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 明显降低头孢菌素抗菌活性。测定细菌是否产生ESBLs对于临床治疗非常重要, 当分离出ESBLs菌株时, 应当及时向临床报告, 避免使用青霉素类、第1代头孢、第2代头孢、第3代头孢菌素和氨曲南, 可选用碳青霉烯类、头霉素类、含酶抑制剂的β-内酰胺类等药物。

(2) 近年来, 由于细菌获得性耐药机制的迅速发展, 细菌耐药问题变得十分复杂, 某些菌在同一细菌体内同时存在多种耐药机制, 导致细菌多重耐药, 使临床医学在感染控制的问题上面临严峻的挑战。只凭经验或不加选择的滥用抗菌药物只会使细菌耐药问题更加严重。因此, 临床医生应依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 合理选择抗生素, 并规范化使用, 才能更有效地治疗下呼吸道感染, 减少细菌耐药的发生。

摘要:目的 了解医院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 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API鉴定系统进行病原菌鉴定, 用琼脂纸片扩散法 (K-B法) 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分离出病原菌1483株, 其中革兰阴性杆菌948株, 占63.92%;真菌296株, 占19.96%;革兰阳性球菌237株, 占15.98%。结论 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 临床医生应依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

关键词: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耐药性,革兰阴性杆菌

参考文献

[1] 吴礼襄, 萧正伦, 黎毅敏.MRSA呼吸系统医院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4, 14 (4) :453~457.

[2] 孔俊峰, 王兵, 李琪, 等.下呼吸道感染革兰阴性杆菌817株耐药性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8 (7) :1640~1641.

[3] 胡志东, 田彬, 冯丽辉, 等.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4, 14 (6) :686~688.

[4] 章隆辉.下呼吸道医院感染145例临床分析[J].安徽医学, 2006, 27 (6) :474.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剩余油饱和度测井技术现状及展望 下一篇:红安县农业电商的升级潜力及价值分析(Ⅱ):“聚土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