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的人际意义与翻译

关键词: 人际 语言 讲话 功能

话语的人际意义与翻译(精选三篇)

话语的人际意义与翻译 篇1

在韩礼德构建的系统功能语法中, 人际功能是语言的三大元功能 (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之一。语言的人际功能除可以表达讲话者的亲身经历和内心活动, 还可以表明讲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和对事物的判断和评价。换言之, 人们可以用语言和别人交往、建立和保持适宜的人际关系, 同时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对现实的看法, 影响他人的看法和行为。在韩礼德构建的系统功能语法中, 人际功能包括两个个方面的内容: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

从人际功能的角度来看翻译, 翻译的过程就是译者重新在以目的语读者为主体的语境中建立人际意义的过程。但是在传统的翻译研究中, 人际意义一直得不到重视, 没有被作为一个独立的意义范畴, 翻译中所追求的“信”显然是对原文内容既概念意义的“信”, 而没有把人际意义考虑在内。

2、情态系统与翻译

情态系统是实现人际意义的一个重要手段, 它实现了人际意义中态度的方面。情态能够表达个人意愿, 要求他人承担义务和责任。英语中可以用情态动词来表达情态意义, 根据含义的不同, 情态动词也有等级之分: (1) 高值情态动词, 如must, ought to, need和have to; (2) 中值情态动词, 如will, would, shall和should; (3) 低值情态动词, 如may, might, can和could。除情态动词外, 表达品质的形容词 (certain, probably, likely, typical) 、小句 (I’m sure, I’m certain, I think, I suppose) 等也具有表达情态意义的功能。

在英语和汉语中, 因为情态意义多由词汇表达, 所以在英汉翻译过程中, 译入语能够提供相当完备的对应表达, 所有的情态词在译入语中都有多个对应词语或表达方式。但是在语篇中的交际过程中, 人际意义是作者、叙事者、人物和读者之间的关系, 情态词能够准确地记录发话者对言语的一系列操作。此外通过情态分析, 我们还可以看到叙事者所要表明的意识形态。因此在翻译中, 情态所要表达的人际意义绝不是简单的词语对应, 它涉及处于两种文化背景下的交际者所体现的意识形态。请看下例:

我要是真有不容人的地方, 上头三层公婆, 当中有好几位姐姐妹妹妯娌们怎么容得我到今儿。

译文:In our household I have three lots of seniors above me and cousins and sisters-in-law both single and married in my generation.If I were really hard to get on with, how do you think all those people would have managed to put up with me for so long?

王熙凤的意思是下人们在背地里对她的议论和评价是不可信的, 她由于严于持家而备受下人们的指责, 却深得贾府主人们的信任, 否则大家不会容忍她那么长时间。译文中〝do you think〞 (情态隐喻) 和〝would〞 (情态词) 表明人们长时间容忍她是不可能的, 这种情况其实并不存在。这是王熙凤的判断和态度的所在。

译者利用情态系统进行翻译时, 虽然不要求和原文逐字逐句地对应, 但是必须符合原文所要表达的人际意义。上例中, 从字面上来看, 似乎没有过多的情态空间, 因此, 对情态意义的理解只能结合具体语境加以分析和判断。

3、语气系统与翻译

根据系统功能语法, 语气是实现人际意义的另一个主要手段。如果情态系统实现了人际意义中态度的方面, 语气系统则实现了互动的方面。不同的语气分别执行不同的交际功能, 实现不同的人际意义。例如, 陈述语气的功能是陈述观点和事实、提供信息, 执行陈述的言语功能;疑问语气提出问题以寻求信息, 执行提问的言语功能。因为语气系统主要实现了人际意义中互动的方面, 因此考察译文的主要依据是分析译文是否建立了适宜的对话潜势, 所用语气是否确保了语言交际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通过对汉语和英语的语气系统进行对比分析就会发现, 汉语和英语都有相应的语言形式来表达陈述、疑问、祈使和感叹四种语气, 但是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 英语的语气由主语和限定成分两个要素构成, 以语法的形式呈现。此外, 英语中亲属关系的相对年龄、配偶的姐妹及兄弟的配偶在语言中都没有表现和区分, 所以这些关系在英语呼语中无法表现出来。汉语表达语气时, 没有相应的语法形式, 而是以词汇来表达, 如“吗”“呢”“嘛”等用于句尾表达疑问语气, “啊”“哇”等表达感叹语气。这种语言结构的差异在英汉互译中会对译入语造成影响。如《红楼梦》第31回中, 黛玉和袭人之间有这样一段对话, 可以说明汉语表达人际意义的方式:

黛玉……一面说, 一面拍着袭人的肩膀, 笑道:“好嫂子, 你告诉我, 必定是你两口儿拌了嘴了?告诉妹妹, 替你们和息和息。”袭人推她道:“林姑娘你闹什么?我们一个丫头, 姑娘只是混说。”

此处黛玉将袭人呼作嫂子含有特殊的人际意义, 一方面她以玩笑的口吻说出了宝玉和袭人间不同寻常的关系, 另一方面越过丫头与主人之间的界限, 将他们扯到一起, 增加了许多幽默气氛。这种呼语的人际功能因为汉英文化的不同在英语中很难表达出来。霍克斯翻译《红楼梦》时将此呼语省去不译, 无疑是一种缺憾。从以上分析可以发现, 在语篇翻译中, 应综合运用多种英语语法资源, 如语气、人际语法隐喻等, 充分构建语篇的话语潜势, 保证语言交际中的对话性, 使交际参与者之间的互动和意义磋商达到最佳效果。

4、结语

语言不仅是信息的载体, 也是文化的载体。从本质上看, 翻译不仅是语言信息的传递过程, 也是文化信息的移植过程。从人际意义的角度来进行翻译, 能够全面地传递文化信息, 防止文化信息在翻译过程中的遗漏和缺失。此外, 人际功能分析还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语篇中的人物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分析英译文的准确性。

摘要:人际意义能够反映交际目的和交际意图, 还可以展现交际者之间的角色关系, 相互的情感和态度等。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视角下, 翻译的标准是看译文能否忠实地反映原文所要表达的人际意义, 具体标准是看译文文本的人物能否忠实地反映人物的社会地位, 人物性格及特殊的时间、场合等。从实现语言人际功能的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分别探讨译文中人际意义的建构, 可以找出对于翻译而言较好的翻译方法, 摆脱传统翻译的理论困境。

关键词:人际意义,语气,情态,翻译

参考文献

[1]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2]黄国文.《清明》一文英译文的人际功能探讨[J].外语教学, 2002b, (3) :5-13.

[3]郑元会.《翻译中人际意义的跨文化建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话语的人际意义与翻译 篇2

话语基调反映的是讲话者和听话者以什么样的关系进行交流,这种会话关系属于情景范畴,是通过话语基调体现出来的语言外的客观实在。格里高利认为社会结构决定了我们能够扮演的角色数目及类型。这些社会结构上的划分可以由经济状况的不同来决定 (如:薪水多少,是否高薪) ;也可以由教育程度 (黑龙江大学的毕业生会说自己是:“黑大人”;“the Harvard man”———“哈佛人”,是哈佛毕业生的自豪的称呼) 、职业、性别等情况决定。格里高利认为,每个从属于一个特定社会的人都属于某一个社会范畴,而他在社会范畴中的地位则取决于他具体所属的那个社会团体。比如,一个人是大学中教哲学的教授,属于大学教师这个社会范畴。与此同时,这个人还是一个男人或是一个女人;一个乒乓球爱好者或一位游泳健将;可以是个影迷,也可以是个下班后从不出门只呆在家里的“宅男”或“宅女”。并且每一种这样的社会属类都有一套适宜各自范畴的语言和非语言的行为方式,用格里高利的话说是行为代码(appropriate code of behavior)。

一、韩礼德的语言层次观及体现关系

在此介绍语言系统和层次的体现关系目的是为了阐明人际元功能在语言的哪一层面上,属于语言的哪一级系统;在语言这个系统的系统中,影响它的因素有哪些;除了语言内因素,语言外因素是如何影响它的。韩礼德认为语言是多层次的系统,在说到语言的系统与层次时,他指出[3],语言是意义的源泉,是一个意义潜势。在形式上,语言有这样一个特性:它是一个有三个层次的编码系统(coding system);而大多数的编码系统都有两个层次:内容层 (content) ,表现层 (expression) 。他举了一个例子:“交通信号灯”:它的内容“停/走”被编码并由“红灯”和“蓝灯”表现出来。但是语言还有个第三层面,一个抽象的形式层,它处在内容层和表现层之间,所以语言就有了内容层、形式层和表现层。用语言学术语说就是:语义层、词汇语法层和音系层。他表示,在这一观点上他是接受叶尔姆斯列夫、布拉格学派、伦敦学派弗斯的观点,即语言是个三层(tristratal system)系统:语义层、语法层和音系层。可以看出,人际元功能在语义层,受到语言外情景语境变项的制约,它由词汇语法层这个形式层体现,但是具体的选择则要受到情景语境中其中的一个变项———话语基调的很大影响和制约。

话语的人际元功能属于语言的语义层———这一更高层次:语境层的接面层(interface)。本文在澄清语言各层次之间的关系后,发现人际功能在语言外因素———语境的影响与制约下,在词汇语法这个形式层中选择正确的语言形式,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向交际对象传递恰当的人际意义、达到交际目的,维护并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以下将讨论影响人际意义表达的情景语境因素———话语基调。

二、话语基调的含义、范围模式及决定人际意义的因素

关于话语基调的定义,随着研究者的不同而差别迥异。加拿大的功能语言学家格里高利首先提出了话语基调的概念。他认为:话语基调指发话者和受话者之间的个人关系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ddresser and the addressee) 和讲话者的交际意图 (intention) ,是所运用语言与语言事件中参与者之间关系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在任何社会中,每个人都处于一定的地位,都在扮演某个角色,这种角色关系便是情景语境中的个人基调。格里高利指出,个人基调可以影响交际双方使用语言时的正式与非正式程度 (degree of formality) 。一般说来,关系紧密的人讲话时往往采用比较随便的语体关系疏远的人则往往采用比较正式的语体。例如,密友知己之间的谈话总显出一种亲密的、非正式的特点,双方话语投机无所不谈,话语亲切;而陌生人之间的交谈则显得很正式,用礼貌语、说完整句式等。话语基调也可以反映语言在一定情景中所起的作用,即讲话者的交际意图———这就是功能基调,讲话者根据其目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语言变体。

韩礼德对话语基调的定义与格利高利有观点一致的方面,也略有区别。他认为话语基调指“谁参与了交际” (Who is taking part) ,即参与者之间的角色关系。包括长期的社会角色关系,即“第一级社会角色(first order social role)”关系和暂时性的、动态的交流角色关系,即“第二级社会角色(second order social role)”关系。后来哈桑进一步解释说,话语基调不仅包括“参与者的角色”,还包括“他们之间的社会距离”。

马丁则是受韩礼德和波恩顿 (Poynton) 关于话语基调模式研究的影响得出:话语基调是话语活动中参与者之间社会关系的协调(negotiation)[4]。主要包括地位 (status) (波恩顿用权利power) 、接触 (contact) 和情感 (affect) 三个因素。地位和接触相当于哈桑提出的社会角色(social role)和社会距离。他认为社会关系的协调是通过语言的人际功能得到体现的,而要深入地研究社会关系如何协调则需要全面研究话语基调所包含的各方面。他还阐述了各语言学家对于术语运用的不同是由于各家是从不同角度进行定义,如地位(status)一词,从话语模式的角度被称为主导 (prominence) ;从话语范围的角度叫做权威(authority);从语体的角度叫控制(control);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叫做权利(power)。马丁指出地位是指交际双方在文化社会等级体系中所处的相对位置。交际双方平等与否取决于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地位是否平等是通过语言选择的“对等性” (reciprocity) 来体现的,地位平等体现为双方都用相同的语言形式交谈;而当交际双方地位不平等时则是地位高的一方处于主导地位(dominate),地位低的一方处在顺从位置(defer)。图1描述的是马丁关于话语基调范畴的研究:

这些对话语基调的定义与交际者本身的社会角色关系相关,指参与者永久性的、静态的社会角色关系。尽管这类关系比较复杂、相互交织,但它一旦确定,就比固定。而他们忽视了交流基调,即动态交际角色的重要作用。交际是个动态的过程。对于交际角色关系这一话语基调的重要次要范畴,我国学者张德禄做了较为详细的研究。他认为:“从暂时性的、动态的情景语境的角度讲,话语基调指交际者在情景语境中的角色关系。可以把这种角色关系称为“交流基调” (interactional tenor) ,而不是功能基调。这是因为,“虽然功能基调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这类基调的目的性特征,但“交流”一词突出了这类基调的交际性和动态性,所以比功能基调更恰当”[2]。

从上几位语言学者对话语基调的定义都有一个共同点:话语参与者之间的社会角色关系,并强调这些社会角色之间的相互协调。但是对于这种角色关系是长期的,还是暂时的、流动的,各家观点不尽一致。格里高利的社会角色指参与者之间的永久性的、静态的社会角色,他认为个人基调主要影响话语的正式程度,是人际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1]。格里高利的个人基调与韩礼德的第一级社会角色关系基本相同, 他定义的个人基调与交际者本身的社会角色关系相关,如父子关系、师生关系、上下级关系等。马丁的角色关系也是注意到了长期的社会角色关系,并对个人基调的次范畴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探讨,本文同意马丁对话语基调三要素:地位、接触和感情的阐述。笔者认为他对各家在研究话语基调时所用的术语进行了明确的总结,使类似概念变得很明朗;他关于话语基调对语言使用的影响做的研究对于研究话语的人际意义表达与语境因素的关系以及情景语境在语言具体使用时的体现等问题贡献很大。他没有研究临时性的、决定交际过程的交流角色关系,也就是韩礼德所说的第二级社会角色。对于交际角色关系这一话语基调的重要次要范畴,我国学者张德禄做了较为详细的补充。

话语基调在研究语境、话语语义系统和语言形式之间的关系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决定语言的人际意义表达,体现了交际双方的角色关系,近而决定了语言形式的选择。以上阐述了功能语言学派中几种影响较大的话语基调理论,探讨了话语基调的定义、范围与模型,并总结出话语基调中影响人际意义的具体社会因素:交际者的社会地位、接触程度及情感等因素;它们对话语人际意义以及话语的形式层———词汇语法层的选择与使用起到制约作用。从而有助于我们在交际时根据具体话语基调选择使用适宜的语言形式,努力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德禄.话语基调的范围及其体现[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8年第1期.

[2]Halliday M.A.K.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p189.

[3]J.R.Martin.English Text System and Struc-ture[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4, p523-536.

话语的人际意义与翻译 篇3

关键词:英文摘要,体裁,人际意义话语特征,宏观修辞结构,元话语

“作者读者互动” (writer-reader interaction) 是研究学术文本中作者作为学术话语团体成员对学科知识进行社会建构的重要概念 (Hyland, 2000) 。学术论文摘要是学术体裁中能够突出体现作者读者互动的体裁之一。Hyland (2000:64) 指出, 摘要不仅是对研究论文内容简明准确的概括, 其终极交际目的是向读者推销作者的学术观点和论文, 具有强烈的劝说和修辞意图。

近年来学术论文摘要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着眼于摘要的结构特点和语篇功能。研究者多利用“体裁分析法” (genre analysis) 探讨摘要中功能相对独立的各个语步如何有机地衔接在一起, 达到作者的交际目的。这些研究基本印证了摘要五语步模式的普遍性, 即背景—目的—方法—结果—结论 (Swales, Feak, 2010) 。二是针对摘要微观语言特征使用的分析。研究者多利用语料库方法, 考察摘要中出现的学术批评语、模糊限制语、立场指示语、人称代词等微观语言手段在语料库中出现的频率、分布特点、形式和功能, 描述不同学科、不同语言、不同发表环境及专家和新手摘要文本的共性和个性特征 (如Hu, Cao, 2011;Pho, 2008;康勤, 孙萍, 2012;牛桂玲, 2013;曾瑜薇, 胡芳, 2005) , 从而揭示不同话语团体摘要写作的总体特征和团体间差异。

目前对学术论文摘要的研究虽然涉及摘要的人际意义, 但缺乏从作者与读者人际交往的角度对摘要的人际功能进行深入探讨。摘要作为研究人员文献检索的一种快速导航服务, 其人际功能的实现无疑影响着读者对摘要质量优劣的评判, 并对他们决定阅读论文原文甚至引用论文产生影响。本文以宏观修辞结构和微观元话语特征为切入点, 探讨在中外科技论文英文摘要中作者运用这两种语言特征建构摘要体裁人际功能的差异性。

1 研究方法

1.1 语料来源

本研究采集的语料为在农业科学中文和国际核心期刊上发表的研究论文英文摘要, 不包括文献综述和研究简报的摘要。我们从畜牧学、兽医学、作物科学等8个农业科学子学科中分别选定3种中文核心期刊 (如《作物学报》) 和3种国际知名期刊 (如Molecular Breeding) 。从每种期刊中随机抽取近期发表的5篇研究论文英文摘要, 组成中文农业核心期刊英文摘要语料库 (120篇) 和国际农业核心期刊英文摘要语料库 (120篇) 。国际核心期刊英文摘要的作者均为外国学者。中文核心期刊英文摘要语料总量为26191个形符, 国际核心期刊英文摘要语料总量为27461个形符。所有语料限于摘要部分, 剔除论文题目和关键词。

1.2 摘要宏观修辞结构分析

对摘要宏观修辞结构的分析以语步分析为主。语步指作者在语篇中为完成特定交际目的而采用的一段话语, 是功能性的、而非结构性的语篇单位 (Swales, 2004:228-229) 。我们利用Bitchener (2010:10-11) 的语步结构框架对两个语料库中英文摘要的宏观修辞结构进行对比分析, 将摘要的宏观修辞结构分为背景、目的、方法、结果、结论五个语步。

1.3 摘要中的元话语分析

元话语 (metadiscourse) 指语篇中作者用于回应读者需求、与读者互动、帮助读者介入文本的一系列修辞语用手段 (Hyland, 2005:37) 。元话语作为一种修辞语用现象, 体现了作者对读者知识结构、语篇经历和阅读需求的综合考量, 以及对篇章命题内容真伪的评价和对读者的态度, 是帮助作者实现语篇人际互动的重要手段。本研究中, 元话语分析采用Hyland (2005:49) 提出的篇章互动元话语模式, 将元话语分为交互型元话语和互动型元话语两大类。交互型元话语包括过渡标记语、框架标记语、内指标记语、言据标记语和语码解释语五种元话语资源;互动型元话语包括模糊限制语、强调词、态度标记语、自我提及语和介入标记语五种元话语资源。需要说明的是, 由于言据标记语 (如according to Swales) 在语料库中只出现一次, 介入标记语 (如you can see that) 没有在语料库中出现, 因此这两种元话语手段在本研究中忽略不计。

1.4 语料分析步骤

首先, 对每篇摘要的语步结构和各类元话语手段进行手工标注。手工标注结束后, 对含有各语步的摘要篇数和每篇摘要出现的语步频次进行统计, 并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 考察中文和国际农业期刊英文摘要在宏观修辞结构上是否存在差异。之后, 利用语料索引软件 (Word Smith 4.0) 分析各类元话语在两个语料库中出现的原始频次和每万词出现的标准频次, 通过对数似然比 (Loglikelihood) 检验中文和国际期刊英文摘要中各类元话语在标准频次上是否存在差异。独立样本T检验和对数似然比的显著值均设定在三个水平上:如果p<0.05, p<0.01, 或p<0.001, 则认为比较的对象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

2 结果与讨论

2.1 宏观修辞结构差异

总体而言, 中文和国际农业核心期刊英文摘要中出现的高频语步顺序十分相似。在两个语料库中最频繁出现的五种语步顺序中, 四种语步顺序相同 (背景—目的—方法—结果—结论、目的—方法—结果—结论、背景—目的—方法—结果、方法—结果—结论) , 表明这些语步顺序是农业科技论文英文摘要中最常出现的语步顺序, 其中方法和结果语步在两库中出现最频繁。

然而, 进一步分析发现, 在五语步结构中, 背景和结论语步在两库中的分布状况差异较大。表1显示, 中文和国际农业期刊英文摘要包含背景语步的总篇数分别为31篇和82篇, 分别占语料库摘要总篇数的25.8%和68.3%。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 背景语步在中文核心期刊英文摘要中出现的频次显著低于在国际期刊英文摘要中出现的频次, 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 (t=-6.911, df=201.750, p<0.001) 。另一个发现是, 结论语步在中文期刊英文摘要语料库中的覆盖率 (78篇, 65.0%) 比在国际期刊英文摘要语料库 (98篇, 81.7%) 中低 (见表1) 。且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 结论语步在中文核心期刊英文摘要中出现的频次显著低于在国际期刊英文摘要中出现的频次 (t=-2.796, df=238, p<0.01) 。

Swales和Feak (2010) 指出, 目前国际期刊论文摘要中背景和结论语步的比例有逐渐上升的趋势。这种趋势显然与作者建立和读者交流互动的需求有关。通过背景语步, 作者简述研究的来龙去脉, 明示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或空白, 阐明研究意义, 打开与读者对话交流的大门, 将读者引入双方对话空间。之后, 随着研究目的、方法和结果的呈现, 作者逐渐缩小与读者交流的通道, 将摘要的重心转移至对研究内容本身的客观陈述。最后, 随着结论语步的呈现, 作者再次拓展和读者的对话通道, 通过对研究发现进行阐释和讨论, 定位该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促使读者对该研究及阅读论文原文产生兴趣。国际农业核心期刊英文摘要中语步结构的这种哑铃状分布, 体现了摘要人际意义的建构过程。而中文农业核心期刊英文摘要中少用背景和结论语步, 反映出中文期刊作者尚缺乏有意识地主动应对读者与作者充分交流的需求。

2.2 微观元话语使用特征差异

通过对比分析, 我们发现强调词、内指标记语和自我提及语在两个语料库中的使用频次差异较大, 对数似然值显示出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同时, 模糊限制语在两语料库摘要的背景和结论语步中的使用频率也存在显著差异。

2.2.1 模糊限制语和强调词使用特征差异

研究发现, 尽管模糊限制语在两个语料库中的标准频次接近, 无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 (LL=-2.70, p>0.05) , 但中文和国际农业核心期刊英文摘要在利用模糊限制语在背景和结论语步中调整作者和读者的对话空间、帮助实现摘要人际意义和交际目的上存在差异。

表2显示中文农业期刊英文摘要比国际期刊显著少用模糊限制语介绍研究背景 (LL=-8.99, p<0.01) ;相比之下, 国际期刊英文摘要更多地利用情态动词 (如might) 、认知型动词 (如suggest) 、认知型形容词或副词 (如perhaps) 等多种模糊限制语手段在摘要开篇审慎地完成对研究必要性的陈述。这一结果表明, 中文农业期刊英文摘要作者可能由于未能合理运用模糊限制语礼貌且留有余地地在摘要开篇向读者阐明研究领域存在的不足, 因而错失开启和读者进行友好对话并明示研究意义的良机。此外, 与中文期刊英文摘要相比, 国际期刊英文摘要更加频繁地在结论语步中使用模糊限制语阐释研究结果、陈述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LL=-7.18, p<0.01) 。国际期刊作者通过这种弱化语气的方式向读者示意其对文本内容的保留态度, 表明他们承认读者中可能存在的不同观点, 偏向以对话的形式将结论显现为可协商的观点, 而非定论。利用模糊限制语以退为进的表达方式, 有利于作者在与读者的人际交流中凸显其理性和负责任的态度, 增强读者对作者的信任感, 从而促成摘要人际意义和修辞效果的实现。

注:**p<0.01

另一个发现是, 中文农业期刊英文摘要比国际期刊显著多用强调词 (LL=33.79, p<0.001) , 这种多用尤其体现在结果语步中 (LL=37.18, p<0.001) (见表3) 。这表明中文农业期刊作者更希望通过强化语气凸显研究发现, 以吸引读者对研究的关注。

注:***p<0.001

中文和国际农业核心期刊英文摘要在模糊限制语和强调词的使用上存在差异, 反映了中外学者对在论文摘要体裁中如何选择元话语手段调节作者和读者的对话空间, 以达到摘要最佳修辞效果的不同理解。中文期刊英文摘要作者多选择使用强调词报告研究结果, 在一定程度上流露出作者希望通过缩小与读者间的对话空间、把研究结果作为一种客观事实呈现给读者以说服读者的倾向;而国际期刊作者注重控制强调词在报告研究发现中的使用量, 在清楚地向读者呈现研究结果的同时, 使用模糊限制语对研究结果进行适度推断, 谨慎阐明研究的创新价值, 扩大与读者间的对话空间, 为读者的不同观点保留余地。Hyland和Tse (2004) 在分析元话语在学术体裁中的使用时指出, 平衡运用模糊限制语和强调词, 为读者留出与作者进行对话、表达不同观点的空间, 不仅体现出作者对读者的尊重, 也体现出学术写作的本质是一种作者和读者相互沟通、共同构建知识、探索真理的过程。中文期刊英文摘要中对强调词的过度使用显然不符合英语学术写作惯例和学术文体的修辞风格。

2.2.2 内指标记语和自我提及语使用特征差异

本研究中, 在中文和国际农业核心期刊英文摘要中出现的内指标记语多为概述性内指标记语 (如this study, this paper) , 引导读者关注摘要篇章或研究本身。它们和指代作者本身的自我提及语 (如I, we) 在语用功能上差别不大。二者在两个语料库中均体现出五种语用功能, 包括申明研究目的、描述研究步骤、报告研究结果、陈述研究贡献和概述文本发展阶段。例如:

1)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research the effects of... (CAS-JAN01) (内指标记语, 申明研究目的)

2) We sampled rhizosphere soil microbes from 20 plant species and... (CBIBDS01) (自我提及语, 描述研究步骤)

3) In this study we provide the first evidence for E325 antibiosis involved in E.amylovora growth suppression on apple flower stigmas. (EPPMPP01) (自我提及语, 陈述研究贡献)

对比分析发现, 中文农业核心期刊英文摘要比国际期刊显著少用内指标记语 (LL=-6.05, p<0.05) 和自我提及语 (LL=-29.85, p<0.001) , 且两种元话语手段在两库中的语用功能频次分布存在差异 (见图1和图2) 。

图1显示, 两库中内指标记语用于帮助作者申明研究目的、描述研究步骤和概述文本发展阶段的频次比较接近, 但用于报告研究结果和陈述研究贡献的频次差异较大。这一结果反映出虽然中文和国际农业期刊英文摘要作者均利用概述性内指标记语的篇章组织功能与读者进行互动, 帮助读者明晰作者写作思路, 快速理解摘要内容, 但后者更积极地使用内指标记语向读者表明他们在研究发现、结果阐释、结论、研究意义等方面的自信。国际期刊英文摘要作者对内指标记语上述语用功能的熟练掌握, 体现出他们主动与读者开展对话、努力说服读者关注研究价值、强化作者个人立场的过程, 同时也揭示出他们更倾向于在摘要中显性展示研究结果和学术观点的所属者, 在交流中提醒读者关注本研究在构建学科知识中的作用。

图2显示了自我提及语的五种语用功能在两个语料库中的分布频次。除概述文本发展阶段外, 自我提及语其他四种语用功能在国际期刊英文摘要中出现的频次均高于中文期刊英文摘要。这一结果表明, 与中文期刊相比, 国际期刊英文摘要一方面更注重显示作者在实施研究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另一方面也更突出作者对研究目标、研究结果和研究论断的责任和所有权。作者利用自我提及语的这些修辞功能, 通过凸显自身的学者身份和权威性, 直接与读者展开对话, 从正面完成摘要人际意义的建构, 为自己的学术观点和论文被读者接纳打开通道。本研究中, 中文农业期刊英文摘要中较少使用自我提及语引出研究结果或推论, 可能与国内学术英语写作教学中通常要求规避第一人称代词以体现研究和研究结果的客观性有一定关系

3 结束语

通过语料库对比分析, 我们发现中文和国际农业核心期刊英文摘要在人际意义话语特征的使用上有以下差异:

1) 英文摘要宏观修辞结构方面, 与中文核心期刊英文摘要相比, 国际期刊英文摘要更加注重利用背景语步和结论语步开启并深入拓展与读者间的对话空间, 共同建构学科知识;

2) 元话语使用方面, 国际期刊英文摘要一方面倾向于在背景语步和结论语步中使用模糊限制语, 以谦虚审慎的态度保护自身和研究内容, 扩大与读者的交流空间, 另一方面也注重在结果语步和结论语步中使用内指标记语和自我提及语向读者表明自己对研究内容和学术观点的所有权, 体现出对研究内容的自信。这种对人际意义话语特征一张一弛、一强一弱的控制, 体现了国际期刊英文摘要作者对建构和实现英文摘要人际意义和修辞效果的把握。

以上发现为科技论文英文摘要写作教学提供了一些启示:首先, 英文摘要的目标读者是国际读者, 主要目的是吸引读者对研究的关注、推销作者的学术观点和学术成果。实现这种修辞意图不仅需要研究本身质量较高、摘要语言文字简洁、通顺、连贯性强, 也需要作者根据国际读者的需求有效地选择语言特征, 如语步结构和元话语手段, 不断调整作者和读者的对话空间, 以达到通过构建作者和读者人际关系最终实现英文摘要交际目的的需要。其次, 在科技论文英文摘要写作教学中, 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思考英文摘要的写作目的和目标读者, 观察和分析国际核心期刊论文摘要对人际意义话语特征的使用, 启发学生关注不同语言特征的使用可能在读者中引起的不同反应, 进而提高学生在摘要写作中使用人际意义话语特征的意识, 增强摘要的人际意义, 满足国际读者的心理需求。

参考文献

[1]Hyland K.Disciplinary Discourses:Social Interactions in Academic Writing[M].Harlow, England;New York:Longman, 2000.

[2]Swales J M.Feak C B.From text to task:Putting research on abstracts to work[C]//Ruiz-Garrido M F.Palmer-Silveira J D.Fortanet-Gomez I.English for Professional and Academic Purposes.Amsterdam;New York:Rodpi, 2010:169-182.

[3]Hu G, Cao F.Hedging and boosting in abstracts of applied linguistics articles:A comparative study of English-and Chinese-medium journals[J].Journal of Pragmatics, 2011, 43:2795-2809.

[4]Pho P D.Research article abstracts in applied linguistics and educational technology:A study of linguistic realizations of rhetorical structure and authorial stance[J].Discourse Studies, 2008, 10:231-250.

[5]康勤, 孙萍.基于语料库的科研论文英文摘要的体裁分析[J].外语教学, 2012 (5) :28-31.

[6]牛桂玲.中外学术论文中英文摘要语料库的创建及应用[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3.

[7]曾瑜薇, 胡芳.英语学术论文摘要中的模糊限制语[J].山东外语教学, 2005 (2) :40-42.

[8]Swales J M.Research Genres:Exploration and Applications[M].Cambridge[Englan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9]Bitchener J.Writing an Applied Linguistics Thesis or Dissertation:A Guide to Presenting Empirical Research[M].Basingstoke, Hampshire:Palgrave Macmillan, 2010.

[10]Hyland K.Metadiscourse:Exploring Interaction in Writing[M].London:Continuum, 2005.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习语分析与话语分析 下一篇:法治多维视角法律探讨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