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炎在临床上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腹部外科疾病,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转移性右下腹部疼痛以及呕吐等, 多见于青少年人群中。这种疾病的发生主要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临床上对急性的阑尾炎采取手术治疗的方法[1]。现今的手术方法, 主要有传统的阑尾切除术和小切口切除术。为了比较两种手术方法的有效性, 该院选取2009年3月—2012年6月收治的120例阑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 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120例阑尾炎患者, 并随机的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60例。其中, 男性患者55例, 女性患者65例;患者年龄在10~53岁, 平均年龄31.5岁。对照组中, 发病时间18~48 h的患者有42例, 发病时间超过72小时的患者有18例;观察组中, 发病时间18~48 h的患者有43例, 发病时间超过72 h的患者有17例。在对照组中, 单纯性阑尾炎患者有21例, 坏疽性阑尾炎患者有22例, 阑尾炎穿孔患者有17例;在观察组中, 单纯性阑尾炎患者有20例, 坏疽性阑尾炎患者有21例, 阑尾炎穿孔患者有19例。所有患者都符合阑尾炎的诊断标准, 在临床上的症状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转移性右下腹部疼痛, 出现恶心, 呕吐等胃肠道症状, 部分患者出现头痛、乏力、出汗等症状。由于患者在年龄、性别、发病时间、疾病症状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手术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阑尾炎切除手术进行患者的治疗, 切口长度在6~7 cm之间;手术完成后使用普通的4号线缝合皮肤切口, 并做好相应的术后护理工作。
观察组:采用小切口阑尾炎切除手术:①术前麻醉:成年人采用硬膜外麻醉的方法进行连续的麻醉, 儿童采用全身麻醉的方法。②选择切口:先对患者的平卧位进行相应的手术消毒;手术切口的选择应当放在患者疼痛部位或麦氏点最显著的位置, B超可以进行辅助确定;切口的长度最好控制在3~4 cm。③找出阑尾:在手术的过程中, 将右下腹部皮肤、皮下组织切开, 再进入腹腔, 将腹膜剪开找到阑尾部位, 并把周围的脓液用纱布吸干直到去除, 进而把腹膜外翻于保护巾上;最后用拉钩牵开腹膜, 找到阑尾, 并将其提到切口外。④处理阑尾系膜:使用阑尾钳间接的钳夹阑尾, 阑尾系膜及血管使用双重结扎或缝扎的方法, 提起阑尾的显露系膜, 在进行顺行切除阑尾;结扎工作要做的确实, 切口清理要用甲硝唑或生理盐水。⑤处理阑尾根部:对于阑尾根部周围出现脓肿及有穿孔症状的患者, 要使用纱布将脓液吸干;对于穿孔时间较长造成腹腔脓液过多聚集的患者, 可采用引流管将脓液除掉;用7号线进行腹部的平行缝合。在手术完成后, 要及时的对污染的脂肪组织进行处理, 并给以服用相应的抗感染药物, 防止感染。
1.2.2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对照组和观察组在手术切口大小、手术后恢复时间、术后切口感染率及术后遗留瘢痕率四个指标上的情况。
1.3 统计方法
临床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统计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表示。
2 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的治疗, 且两组在手术切口大小、手术后恢复时间、术后切口感染率及术后遗留瘢痕率四个指标上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手术切口长度为 (3.1±0.2) cm, 对照组的手术切口长度为 (6.4±0.2) cm, 两者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观察组手术后恢复时间为 (4.1±1.0) d, 对照组手术后恢复时间为 (6.1±1.1) d, 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观察组手术后感染率为3.33%, 对照组手术后感染率为13.3%, 观察组手术后遗留瘢痕率为6.67%, 对照组手术后遗留瘢痕率20%, 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3.1 阑尾炎的临床症状
在急性炎症刚发生的时候, 阑尾会出现充血和肿胀的现象, 较小的溃疡和出血点显现在粘膜上, 伴有少量的浆膜流出, 同时壁内有水肿及中性多形核白细胞浸润的症状。当腔内积存了较多的混浊渗出液时, 就产生了单纯性的阑尾炎[2]。但是由于内脏确切的疼痛部位不明, 患者只是感到恶心、呕吐以及全身不适, 上腹部或脐周围隐痛, 而且随着时间的变化疼痛会逐渐的转至右下腹部。随着病情的发展, 单纯性的阑尾炎可以发展成为化脓性蜂窝织炎性阑尾炎。在单纯性的阑尾炎发生的数小时后, 阑尾出现的肿胀和充血现象更加明显, 较多的溃疡和坏死的粘膜出现, 伴有多量纤维性的浆膜流出, 同时阑尾壁内往往有小脓肿的形成, 最严重的是脓性液体布满腔内[3]。此时, 患者除了感觉感到恶心、呕吐以及全身不适外, 右下腹有明显的疼痛感。病情的发展, 到最后可形成坏疽性阑尾炎。此时, 阑尾壁的组织坏死, 当出现梗阻的现象时, 阑尾远端坏死的症状更加的严重, 阑尾呈现紫黑色, 并发生穿孔的现象。患者在此刻除了有压痛感之外, 具有明显的肌紧张感以及反跳痛, 体温升高达到38.5℃以上。一般均合并局限性腹膜炎, 此时除压痛外, 还伴有明显的肌紧张和反跳痛。由于阑尾腔的近端肿胀造成闭琐症状的发生, 穿孔后的溢出物是腔内所积存的脓液, 不是肠内容物, 同时大网膜对阑尾腔的近端进行包裹, 继发弥漫性腹膜炎比较少出现, 最终造成阑尾周围脓肿症状的发生[4]。
3.2 小切口阑尾炎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和医疗水平的提高, 手术技术的进步带给患者的痛苦越来越小, 手术的治疗方法逐渐的受到广大患者的认同。在临床上, 采用小切口阑尾切除术治疗阑尾患者的疾病是非常值得推广的一种方法[5]。采用小切口阑尾切除术, 能够有效的治疗患者的疾病, 使患者的恢复较快, 术中的创伤小, 明显的减少患者的疼痛感;缩短住院的时间, 确保皮肤切口处的美观;手术费用比较合理, 使广大医师和患者都认可的方法。但是, 在小切口阑尾切除术的手术过程中, 要做好及时止血的准备, 避免腹腔脏器的损伤, 以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同时, 一旦确诊为阑尾炎时, 患者应当及时的接受手术治疗, 以免相关症状的恶化, 并且在手术中做好并发症的防护工作, 减少术后并发症现象的发生。综上, 小切口阑尾炎切除术的临床效果非常显著, 值得广大基层医院的选用[6]。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小切口阑尾炎切除术治疗阑尾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2009年3月—2012年6月收治的120例阑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 并随机的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阑尾炎切除术, 观察组采用小切口阑尾炎切除术;观察对比两组在手术切口大小、手术后恢复时间、术后切口感染率及术后遗留瘢痕率四个指标上的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的治疗, 且在手术切口大小、手术后恢复时间、术后切口感染率及术后遗留瘢痕率四个指标上的差异性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小切口阑尾炎切除术能够有效的治疗阑尾炎, 临床疗效非常好, 无复发感染, 而且切口的面积较小, 值得在临床治疗上推广。
关键词:小切口切除术,阑尾炎,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 牟永告, 张湘衡, 潘力雄, 等.侧裂区胶质瘤的显微手术治疗[J].癌症, 2008 (10) :167-168.
[2] 王刚, 龚晋迁, 周宗兴.羟基喜树碱与丝裂霉素C、BCG膀胱灌注的疗效比较[J].重庆医学, 2008 (8) :144-145.
[3] 何妙贞.非寄生性肝囊肿的超声研究.中国超声诊断杂志[J].2010 (4) :244-245.
[4] 江生, 蓝斌, 林有光, 等.贲门癌术后肠外营养支持的临床观察[J].肠外与肠内营养, 2009 (3) :78-79.
[5] 程黎阳, 吴恒义, 白涛.腹部穿透性刀刺伤的选择性保守治疗[J].创伤科杂志, 2008 (3) :66-67.
[6] 杜明国, 王建国, 曹红亮.管型肠吻合器在直肠外科的新应用[J].大肠肛门病外科杂志, 2009 (1) :344-345.
相关文章:
前外侧小切口02-06
小切口胆囊切除术临床医学论文02-06
小切口改良甲状腺切除术与传统手术对比分析02-06
小切口肺叶切除术02-06
小切口入路02-06
辅助小切口02-06
契形切口手术切除外痔60例临床观察02-06